地名:曲硐村 | 隸屬:博南鎮(zhèn) |
區(qū)劃代碼:532928101212 | 代碼前6位:532928 |
行政區(qū)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qū):西南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云L |
長途區(qū)號:872 | 郵政編碼:672600 |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村名來源于境內(nèi)一山洞。本村西邊的小獅山中,有一個貫穿南北的洞,洞北口大南口小,人無法通行,據(jù)傳狗追貓進入洞中,狗跑通,貓沒出來,故稱為奇洞,后演變成曲硐。因村民委員會駐曲硐自然村,而得名曲硐村民委員會,故名。
基本介紹:
曲硐村隸屬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縣博南鎮(zhèn),地處縣城南邊,距博南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鎮(zhèn)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5公里。東鄰銀江大河,南鄰大保高速公路,320國道從北邊經(jīng)過。曲硐村僅有一個自然村,轄33個村民小組。
曲硐村分為大東門、小東門、西門、北門四道門,曲硐村歷來人戶密集,曾幾度設過縣署。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永平縣城從老街移到曲硐,縣府設在東門。1892年(光緒十四輳,县城隅娚曲硐迁以u轄幀�1912年(民國元年)縣城又由老街遷移曲硐,縣府設在北門,1936年(民國25年)因滇緬公路繞道云龍,又才搬出曲硐。
曲硐地處昆畹公路要道,古稱“博南古道”是下關至保
榮譽排行:
2021年12月,曲硐村入選2021年度云南省美麗村莊(省級)。
2014年2月,曲硐村入選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曲硐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文化旅游:
北門縣立簡易師范學校位于博南鎮(zhèn)曲硐村民委員會北門自然村。始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坐西向東布局,由羅漢彩組織倡辦。由東向西時有大門、學海、南、北教室,訓導臺、正房,南、北宿舍樓;后院為
北門羅漢彩舊居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zhèn)曲硐村北門,始建于中華民國任戍年(1922年),為羅漢彩舊居。坐西向東,平面呈方形布局,為四合五天井走馬串閣樓建筑;西北角外筑碉堡;南廂房前
西門小墳院墓群位于博南鎮(zhèn)曲硐村西門,始于明清時期,為穆斯林先輩遺冢,屬轎子墳。文革時拆毀輪為平地,1997年為緬懷先輩,將墳墓遺跡用散亂石頭堆砌,用磚墻圍成兩院,中為過道,院內(nèi)建方桌,以供人
南門大墳院墓群位于博南鎮(zhèn)曲硐村南門,始于元明時期,為穆斯林先輩遺冢,為打制轎子墳墓群共二百多座。文革時破壞,墓地淪為平地。1997年,為緬懷先輩,回族將墳墓遺跡用散亂石頭堆砌,并在四周筑圍墻
小獅山豎井遺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zhèn)曲硐村民委員會老馬山之余脈小獅山中部。在小獅山東、西、南三面直立剖面上分別有古洞三個,西洞于1976年發(fā)現(xiàn),豎井于2001年發(fā)現(xiàn)。2009年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劃屬第一區(qū)曲硐鎮(zhèn),民國二十九年劃為曲硐鎮(zhèn)的一、二、三、四保(鎮(zhèn)內(nèi)東北門、東南門、西南門、西北門分別屬第一、二、三、四保);1950年1月劃屬第一區(qū)公所曲硐鎮(zhèn);1956年曲硐鄉(xiāng)屬于銀江區(qū);1958年設銀江人民公社曲硐管理區(qū);1959至1960年曲硐隸屬曲硐聯(lián)社的銀江公社;1962年設銀江區(qū)曲硐小公社;1970年設曲硐人民公社曲硐大隊;1984年設曲硐區(qū)曲硐村公所,1987年設曲硐回族鄉(xiāng)曲
周邊相關:
曲硐村附近有永平縣博南古道博物館、永國寺、金光寺、霽虹橋、寶臺山國家森林公園、永平新光遺址等旅游景點,有永平白鵝、大理酸辣魚、永平黃燜雞、永平鎖陽、永平白玉蘭、永平雞樅等特產(chǎn),有永平彝族龍竹酒制作技藝、水族服裝、巍山打歌、白族繞三靈、白族刺繡服飾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