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燈塔燈火長明,亦如薪火相承。曹妃甸上的燈塔,是曹妃甸工業(yè)區(qū)開發(fā)前島上唯一的建筑物,也是曹妃甸的標志性建筑。清咸豐十年(1860年),由于英法聯(lián)軍入侵,簽定了屈辱的《北京條約》,天津港于1861年1月20日被迫對外開埠。開埠初期,帝國主義壟斷的“天津海關”和“英商航運公司”曾建議在“曹妃甸”島上建造燈塔,為航行標志,太古、怡和兩大輪船公司后改為招商公司。但是由于當時建筑技術、物資運輸和資金缺乏,一直沒有建成。直到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李鴻章才答應撥款在“曹妃甸”建一座燈標,做為引導船只之用,委托曹妃島上的廟內和尚代為照料。后經(jīng)多次改造為鋼質架燈樁結構,位于曹妃甸沙壘上,屬淺灘避讓標志。1944年被侵華日軍拆毀,新中國成立后修復,1986年11月重建。隨著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科學的進步,……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