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潮州市旅游

潮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大埕云峰寺
  云峰寺,位于與閩省按壤的饒平縣大埕鎮(zhèn)的一片田野上,背依云峰山的公雞峰,面朝南海的大埕灣,與南澳島遙遙相對。東西兩側(cè),有龍山、虎山拱衛(wèi),可謂獨占山川靈秀,氣勢非凡。明崇禎十七年(1644)由大埕人名臣黃錦捐創(chuàng),1996年2月獲登記開放。寺院建高出綠疇約一丈,面積約十畝的平臺上,前面有潔白圍墻加橙黃色雕欄環(huán)繞。院子北面正中是內(nèi)山門,上有石刻匾額“云峰院”三字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天童寺方丈釋明旸法師親題。寺院的結(jié)構是三時模式,中間二層是主體,分前廳、中廳、藏經(jīng)樓,地面上全鋪磨光花崗巖石板,美觀大方。兩側(cè)各有四廳八房朝拱,其間各有伙巷并開有旁門通往前院。整座寺院面積3102平方米,布局嚴密、對稱。中廳設大雄寶殿,是宮殿式結(jié)構,高約3丈,寬敞堂皇。廳眷塑有“雙龍乾火寶”,殿頂橫匾“大雄寶殿”,殿中供……[詳細]
饒平普光禪寺
  普光禪寺普光禪寺,座落于饒平縣汫洲鎮(zhèn)汫西域內(nèi)的卓港口,座西南朝東北,與石壁山雷音禪寺遙相朝望,燈火互見。創(chuàng)于民國二年(1913),1984年由釋定慧倡修。寺宇分三廳八房兩通巷,構筑精巧,約一畝余地。主結(jié)構外有圍墻,圍成一寬廣院子。寺始建于1913年,正是清末民國初時候,兵禍戰(zhàn)亂,旱澇災害,紛至沓耒,因而盜賊峰起,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當時由當?shù)馗咐仙菩陌l(fā)起,集資建起這座普濟院,意在施茶施粥,收斂餓殍,賑濟貧苦,因取普光明堂之名。1984年,由釋定慧介修,募化諸山長老,十方善信,海外僑胞,特別是得到旅港釋定因法師鼎力相助,并由信女石花奔走獲得有關部門支持,重新修建寺院。踏進院門,便見滿院花木,郁郁蔥蔥,玫瑰紅艷,玉蘭幽香,令人忘卻這里接近市塵,而是一處適宜修持的清靜勝地。穿過花木,就是寺宇左中右……[詳細]
43、紫來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來樓
  紫來樓位于樟溪鎮(zhèn)烏溪村,始建于明末,擴建于清初。明嘉靖年間,鐘氏祖先從福建丁洋搬遷至此,創(chuàng)鄉(xiāng)定居。至明末,為保族人安居樂業(yè),以免受兵亂、盜賊之苦,建造了“紫來樓”。后來隨著宗族的不斷壯大,便在清初擴建外圍,名曰“拱賜”,形成二圍土樓。紫來樓是二環(huán)圍土樓,樓二層,高6.8米,土樓大門向東,面積2348平方米,直徑57.4米。共有房屋五十四間(內(nèi)圍十八間,外圍三十六間,首層為居室,二層為儲備糧草之用),二圍二大門,樓內(nèi)中心處辟有廣場,場中心有一直徑2米的八卦圖,水井三口(內(nèi)圍一口,外圍二口),樓內(nèi)外各有祖廳一間,用于安置祖先神位。各樓房后墻上方均開一槍眼,外圍門二側(cè)各開一炮眼,以抵御外侵。該樓外墻以灰、砂、土夯筑而成,內(nèi)墻則用田泥,外抹貝灰;其平面為環(huán)形,內(nèi)外環(huán)均由多角構成圓形,且內(nèi)高外低,層次……[詳細]
大城所古城
  大城所是一座明朝洪武年間建成用于抵御倭寇的古城,已有607年歷史,至今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保存完好,城內(nèi)現(xiàn)有居民7000多人,仍保留著純樸的民風。所城號稱粵東第一城,是廣東境內(nèi)四個明朝建成的古城之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古哨大所城古稱大城所、大埕所。在饒平縣所城鎮(zhèn)小金山南側(cè)。明洪武初年,朝廷于全國沿海設衛(wèi)所防御倭寇,因衛(wèi)所設于大埕,后簡稱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百戶侯顧實創(chuàng)建,呈方形,條石砌筑,城垣高二丈七尺,周圍六百四十三丈,四周挖護城池,池加城之數(shù)五十三丈。分東西南北四城門,城門上筑重樓,城垣四角各設敵臺。全城面積2600畝,昔時城內(nèi)有三街六巷,街道所城的石墻寬一丈五尺,用石板鋪筑。清康熙三年(1644年)遷拆,七年展復,康熙八年重建。據(jù)《潮州府志》載:“所城稱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詳細]
45、石庵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庵
  石庵位于湘橋區(qū)意溪鎮(zhèn)桂坑村石庵山(古稱石甕山)西面半山坡,距潮州市區(qū)約15公里。山上高樹凝煙,怪石嶙峋,曲徑迀回,洞穴幽邃;山下碧溪流水,清幽雅致。石庵依山而筑,盡得自然之神韻。庵分二層:上為佛堂,白墻灰瓦,十分簡樸,堂前有桂花一株,高逾一丈,植于明代,據(jù)傳為明末公主(郡主)手栽,芬馥異常;下為自然巖洞,洞虛如室,可容十數(shù)人。從山腳登蜿蜒小徑而上,可見路左峭壁上,鐫“寒拾留響”、“不昧因果”的摩崖石刻,為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錦手書。石庵有“最上巖”,《海陽志》載:“最上巖在城東石庵山,捫蘿陟蹬凡三數(shù)三至半山,巖石隱伏,有僧舍兩椽,下為巖洞,洞虛如室,可容數(shù)人。巖前余地寬可數(shù)十人坐,有石壁削立,鐫“最上巖”三字,明尚書黃錦書。相傳明黃錦嘗避亂于此。其石壁頂平方,西望郡城歷歷在目。壁下有洞,深無際……[詳細]
潮安古巷鎮(zhèn)
  象埔寨,位于古巷鎮(zhèn)古一村,座西向東偏北30°。象埔寨寬162.4米,深154.4米,寨為方形,建筑格局規(guī)范嚴謹,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做厝,座座格局不同相同”之說,全寨由一大門進出,并各有通道連接最后面的“陳氏大宗祠”,通道長約110米,寬5.9米,在通道的兩側(cè)有三條平行巷,每條巷長140米,寬2.3米,從寨門內(nèi)至大宗祠后,建有三條橫向貫穿全寨的大街。第一街長157米,寬2.7米。第二街長157米,寬3.7米。第三街長157米,寬1.5米。由三街六巷形成寨中四通八達的交通網(wǎng),寨門為石拱結(jié)構,高2.45米,寬1.5米,門上有匾額“象埔寨”,并有落款,上款“壬戌之秋”,下款“穎川郡立”。 象埔寨規(guī)模宏大,布局合理,寨中至今還保存著宋、明、清不同年代的建筑物,其中“陳氏大宗祠”有宋代建筑特點,如木棚門……[詳細]
47、丁氏大宗祠
丁氏大宗祠
  在潮安區(qū)磷溪鎮(zhèn)仙田鄉(xiāng),有一座坐西北、向東南,三進格局的宗祠,占地面積約六百五十平方米,該祠為仙田鄉(xiāng)丁氏崇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之祠堂,堂號為丁宦大宗祠。該祠原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資重修,古祠煥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禮部尚書黃錦公贈的石刻對聯(lián)一副,聯(lián)曰:官紀太常,五馬清風余鳳水;崇名宦,千秋礻西土 祀薦仙田。丁公允元,原籍江蘇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諫免鹽鐵稅由太常寺少卿被貶為潮州知軍州事。在任期間,主持在韓山古揭陽樓遺址建韓文公廟,把原城南的韓廟遷往韓山,并以唐賢趙德、宋賢陳堯佐配祀,題匾為“忠 礻右 廟”;主持增筑韓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設橋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韓江西橋被潮人稱為“丁公橋”;重視教育,曾撥田租365石作為教育經(jīng)費,使學子有所養(yǎng)……丁公卸職后,占籍海陽……[詳細]
朱德同志主持的南昌起義軍軍事決策會議舊址
  茂之軍事會議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次重要軍事決策會議,舊址位于上饒鎮(zhèn)茂芝圩的全德學校。1927年10月5日凌晨,-率領南昌起義軍2000余人,從大埔縣三河壩經(jīng)九村、二祠、到達上饒茂芝后,即命令第九軍教導團300余人馳援饒平農(nóng)軍攻克饒平縣城,第三天上午,-在全德學校主持召開重要軍事決策會議,軍事骨干周士第、李碩勛、陳毅等20多人參加會議,作出“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重要戰(zhàn)略決策。爾后起義軍從麒麟嶺經(jīng)閩粵交界的柏嵩關出境,最后到達井崗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建立了新民主主義革0據(jù)地。-率師告別茂芝前,還滿懷深情地贈給饒平農(nóng)軍一匹馬和一批-。1980年1月23日,-同志的女兒朱敏、北京軍區(qū)后勤部部長、原南昌起義軍第九軍教育團書記長趙熔在廣州軍區(qū)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李章、饒平縣委書記閻福的……[詳細]
潮州革命烈士紀念碑
  革命烈士紀念碑在潮州西湖公園內(nèi),位于西湖山北麓,座北向南,碑高九米,1955年4月5日落成。紀念碑正(南)面上鐫“潮州革命烈士紀念碑”,下列“中國共產(chǎn)黨潮安縣、潮州市委員會,潮安縣、潮州市人民委員會,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潮安縣、潮州市委員會,潮安縣、潮州市工會聯(lián)合會,潮安縣、潮州市民主婦女聯(lián)合會,一九五五年四月五日建”。碑東面刻“永垂不朽”,中國共產(chǎn)黨潮安縣委員會立;西面刻“萬古長青”,中國共產(chǎn)黨潮州市委員會立。碑北面刻有25位烈士英名、性別及其犧牲時間。這些烈士中,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中遭反動派破孩、-、圍剿而犧牲的有李春濤、蔡英智、謝漢一、莊淑珍、李紹法、文錫響等烈士。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有陳良堡、陳初明等烈士。解放戰(zhàn)爭中被反動派殺害的有柯國泰、王增輝、江秀卿等烈士。潮州人民為緬懷昔日為國家、……[詳細]
宗山書院牌坊與石刻
  宗山書院牌坊位于潮安縣金石鎮(zhèn)中離溪畔。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行人司司正薛侃為其師王陽明建。四柱三門石牌坊,通面闊7米、高約6米,坊額刻“宗山書院”,背鐫“仰止”。宗山書院坊,在金石鎮(zhèn)塔下村中離溪畔。明嘉靖十一年(1532)行人司司正薛侃為其師王陽明建。正德十二年(1517)薛侃得中進士之后,遂以侍養(yǎng)歸,此間他師事王陽明于贛州,并歸語其兄薛俊,俊遂率群子侄從之,自是王學盛于嶺東。嘉靖三年(1524)薛侃因母歿乞歸,后筑室講學于桑浦山麓,為其師王陽明建祠立坊,祠已圮毀,僅存此坊。坊高約6米,寬約7米,三開間二層全石結(jié)構,梁柱榫卯接合,堅穩(wěn)高峙,古樸壯觀。坊額刻“宗山書院”,背鐫“仰止”。薛侃,潮安庵埠薛隴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至行人司司正。因上疏言建儲事,觸帝怒,放歸。遂筑室……[詳細]
51、東巖寺
東巖寺
  東巖寺饒平縣上饒康東東北部的嶺腳山,巉巖峭壁,林木蔭翳。山坡上有一古剎,叫東巖寺。相傳建于明代,古寺曾先后再度受拆廢,1981年修建。該寺氣勢軒昂,古樸典雅,禪堂幽深,前后兩進,中為天井,后座殿臺上,供奉如來金身塑像,兩旁燈燭輝煌,香煙繚繞,更有水電照明,燦若懸殊。天井石架上,擺放著盆栽奇葩,艷麗爭妍,下面有幾只金龜在爬行,神態(tài)自若。寺前新建一亭,可供游人憩息。對面為飛鳳山,前人有“門迎飛鳳興周兆”句。寺外古木異花、奇鳥爭鳴,旁建一室曰“懷真處”,是東巖寶剎古邊院也,環(huán)境清靜雅潔,為士人僑寓讀書之所。清代稟生詹逢時、詹梓材都曾作《懷真處記》以志其事。寺左角有一道瀑布,沿絕壁懸空倒掛,石壁峭立,每當山洪沖下,噴珠飛雪,狀如玉龍起舞,飛騰作嘯,是一壯觀也。立足寺前,聽蒼松翠柏與山風鼓蕩之呼嘯,望……[詳細]
余登仁故居
  余登仁烈士故居位于饒平縣新豐鎮(zhèn)洞泉村陂墩自然村,名為“德風堂”,始建于清代,座西向東,二進,里面一廳四房間,兩旁為走廊,左右各開小門,堂外兩旁附有平房12間,水井一口。面積約四百平方米。余登仁烈士系饒平縣新豐鎮(zhèn)洞泉村陂墩自然村人。1922年,考進上海國民大學并走上革命征途。1925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畢業(yè)后回鄉(xiāng)饒平,從事革命組織發(fā)動工作,組建農(nóng)會、工會以及革命武裝。先后任工農(nóng)革命軍東路第十四團參謀長;中共潮澄饒澳縣工委書記;饒和埔詔蘇維埃政府主席;饒和埔詔中心縣委代書記、書記;中共閩粵邊區(qū)特委兼組織部長等職。1936年光榮犧牲,年僅33歲,1957年追認革命烈士。德風堂為余登仁烈士出生地,又是大革命時期余登仁與劉錫三、杜式哲、張碧光、林逸響等領導人秘密聚會,共商革命大計,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詳細]
53、寶云寺
寶云寺
  饒平縣海山鎮(zhèn)浮任寶云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延迤元年(1314),是饒平黃氏始祖建饒公從福建省寧化莆田石壁村前來饒平定居時隨身攜帶之“保護神”觀世音菩薩,建饒公擇定村址后,從事墾植養(yǎng)鴨業(yè)。當時一般人都信賴菩薩,保佑事業(yè)興旺,所以在道韻老厝建寶云寺,除了供奉觀世音菩薩外,在寺側(cè)供奉土地神。由于初來草創(chuàng),規(guī)模不大,歷代若發(fā)現(xiàn)破漏即進行修葺。而原有“寶云寺”門匾,尚保存完好,已在1996年重修。自從改革開放和兩岸交流以來,許多海外黃裔宗親,回鄉(xiāng)探親時,紛紛提出重建“寶云寺”的倡議。于在1996年農(nóng)歷八月破土動工,重修寶云寺。原有門匾鑲嵌在神龕后壁,并按原筆跡“寶云寺”三字放大刻石作為新門匾。全寺建筑面積176平方米,為兩進一廳兩廊。前廳兩側(cè)作為臥室,后大廳神龕內(nèi)供奉觀世音菩薩(慈悲娘)及仙童、主像高約一米。寺……[詳細]
潮安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位于潮安縣官塘鎮(zhèn)巷下鄉(xiāng),座西向東,三進格局。該祠寬21.3米,進深約43米,單門一體,三進依次增高,第一天井至中廳約增高83厘米,由四級臺階遞升,第二天井至后廳約增高93厘米,亦由四級臺階遞升。陳氏大宗祠前有石刻對聯(lián):“閩海分藩傳舊德,秋溪仆世振新猷”。匾額“陳氏大宗廟”,背鐫“清泉流派”,落款:“乾隆庚午秋玖月裔孫義勇等重建”。據(jù)官塘清末秀才陳舜臣所著的《心耕谷果》一書所載:“陳坦父名宗慶,坦由進士知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事(宋元符間),公治邑有惠政,任滿,為百姓所攀留,遂卜居秋溪鸛塘,建祠以祀先祖,終后葬后山山柄”。由此可知,陳氏大宗祠始建于宋。經(jīng)明清重修后,至今還保存著一些宋代建筑的特點:如木瓜肥大、斗拱無飾、墻為磚砌,且磚的尺度大等!蛾愂献遄V》記載:陳坦祖名洪進,因扶助宋太祖……[詳細]
張競生故居
  張競生故居位于饒平縣浮濱鎮(zhèn)大榕鋪村西面,始建于1933年,1952年土改后被毀,2004年縣人民政府出資重建。坐北向南,建筑面積120平方米,土木結(jié)構。故居分為會客廳、廚房、臥室并恢復舊時小亭、荷池及水井等布局原貌,是張競生生活并從事社會活動和著書譯作的主要地方,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張競生(1888~1970),饒平縣浮濱大榕鋪村人,潮汕地區(qū)第一個博士,20世紀20、30年代我國思想文化界的風云人物,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性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昔年加入同盟會,被孫中山委任為南方議和團首席秘書,參與南北議和談判,促成清王朝的終結(jié)。民國第一批留洋(法國)博士,1921~1927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率先提出計劃生育,首倡愛情大討論,為中國性……[詳細]
潮安陳氏大宗廟
  潮安陳氏大宗廟 位于潮安縣官塘鎮(zhèn)巷下管理區(qū)。宋元符年間,潮州府海陽縣知縣陳坦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兩次重建。廟座西向東,通面寬22米、總進深41米。三進建筑,逐進升高,中座比前座高出0.83米,后座又比中座高出0.93米,氣勢雄偉。屋架均為斗栱抬梁式結(jié)構。雖歷代屢有維修,但后座尚保存有較早年代的建筑風格。如瓜柱肥大,斗栱無飾等。廟額刻“陳氏大宗廟”,背鐫“清泉流派”,并有“乾隆庚午秋玖月裔孫義勇等重建”款。廟前有石刻門聯(lián)“閩海分藩傳舊德,秋溪卜世振新猷”。落款為“炯庵居士”(炯庵是明崇禎年間南京禮部尚書黃錦的號)。廟南約100米處有祠道坊一座,二柱一門,十分古樸。坊額面刻“宋岐國公之派”,背鐫“忠順世家”,落款為“大明成化歲次甲辰(1484年)春王正月□裔……[詳細]
57、道韻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韻樓
  是中國最大的城堡式族居八角土樓,是迄今被發(fā)現(xiàn)的我國最大的客家土樓,布局為八卦圖。目前道韻樓保存完好,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不能錯過的佳處。道韻樓位于饒平縣三饒鎮(zhèn)南聯(lián)村,建于明末清初,是迄今被發(fā)現(xiàn)的我國最大的客家土樓,有著400多年的歷史。在正中門樓,-“道韻樓”3個大字。道韻樓俗稱大樓,呈八角形,座南朝北,周長328米,高11.5米,墻厚1.6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樓屋一色瓦頂,固桶用竹釘不用鐵釘,至今沒有一梁或一棉被蛀壞。墻基在地面上僅墊兩層青磚,墻體為黃土夯筑,至今仍完好無損,其黃土的粘性和耐久性遠勝于今天的水泥。樓有大門和旁門兩通道,樓外環(huán)巷之外另筑圍屋8列,即在主樓八角的棱角相對留出8條巷道,構成環(huán)護大樓的8排圍屋。在總體上,樓內(nèi)外共構成了八卦圖的布局。樓內(nèi)房屋分為3進,共深28米,前、……[詳細]
丁允元墓
  丁允元墓,位于潮安縣磷溪鎮(zhèn)英山鄉(xiāng)鳳地。該墓方向座西北向西南。明代曾重修。碑高155厘米,寬153厘米,碑中行刻“宋祖考朝奉大夫知潮州事丁公妣縣君念田黃氏墓”。該墓于明崇禎五年重修,公元一九八一年丁氏旅泰華僑捐資再次重修,現(xiàn)墓地兩側(cè)均繪壁畫并配詩,記載丁允元治潮功績。第一幅畫為“湘橋彰德”,詩曰:“湘橋載譽傳千古,費煞太卿一片心。世界石梁新式樣,斯稱首創(chuàng)眾同欽”。第二幅畫為“韓祠從祀”,詩曰:“韓伯丁公兩太守,安瀾興學并功高。一祠永祀彰盛德,萬古馨香薦禮牢”。丁允元,字叔中,南京常州人,官居太常寺正卿,為人生性耿直,忠于職守,聲望昭著,淳熙間,因懇請赦免“鹽鐵”等稅,竟觸帝怒,貶至潮州,任知軍州事。丁抵潮后,曾倡建湘橋及韓祠!逗j柨h志•古跡略三》載:“知軍州事丁允元在秋溪都第三段……[詳細]
59、善福寺
善福寺
  善福寺饒平縣上饒鎮(zhèn)兩片鄉(xiāng)第一山的善福寺,創(chuàng)自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于1998年12月起至2000年12月重建一新,以其山勢嵯峨、視野開闊、前景群山為案而引人入勝。古剎歷經(jīng)滄桑。1958年“公社化”時僧人被趕走,“文革”中的1969年被拆存墻腳,荒山斷壁,無限凄涼。“-”0后的1998年,以張輝錦、張永比、張明先為首籌建、籌資,本年12月動土,至2000年12月重建告竣。寺坐西向東,總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分為二進二廂,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兩殿之間天井兩則各設觀音殿、地藏殿。大雄寶殿中的三如來(釋伽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坐像,是“脫沙”所塑,兩旁排列的十八羅漢像。寺處空廣的山間平地,背后為西巖筆架峰,兩側(cè)為山坡連綿,寺前近有山澗,遠有大馬頂山,橫亙起伏長約20公里,使梵宇顯得風水獨優(yōu)……[詳細]
金山摩崖石刻
  金山摩崖石刻 位于潮州市潮州古城之北,一名金城山,“高四十丈,周圍四里”,形如覆釜,為古城后扆,東北臨韓江。山上多巨石,是摩崖勒石的好地方。此山有宋、元、明、清以至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摩崖石刻100多題,至1984年文物普查時僅存30題,內(nèi)容豐富,歷史價值高。石刻中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第一山”題刻,有宋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知軍州事王漢辟金山的《金城山記》,有宋至和年間(1054~1056年)知州鄭伸修筑潮州城的《鄭伸筑城記》,有元王用文平息兵亂的《林仕猷紀事》等重要紀事題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可補史書的不足。此外,還有朱熹的筆跡“拙窩”及元代“清輝同趣”,明代“鳳臺壁立”等風景題詞、科舉題名和題詩石刻。金山摩崖石刻既是潮州歷史的珍貴資料,也是金山景區(qū)的書法大觀。1987年潮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