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 > 葫蘆島市旅游

葫蘆島市文物古跡介紹

1、葫蘆島靈山寺 AAAA
葫蘆島靈山寺
  靈山寺景區(qū)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qū)山神廟子鄉(xiāng)涼水井子村西南,距離葫蘆島市區(qū)48公里。靈山寺核心景區(qū)占地12平方公里,除自成體系的寺院建筑群外,還有100多處景點,F(xiàn)在,靈山寺景區(qū)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葫蘆島市連山區(qū)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所在的森林公園是遼寧省省級森林公園,并于2009年被評為遼寧省十佳森林公園。靈山寺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該寺分為上下兩院。共建有八角亭、慈航樓、玉皇殿、重樓、無底洞、都天殿等樓亭殿閣29座,是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道、佛兩教的古建筑群,F(xiàn)存的下院仍保留有天齊廟、鐘鼓樓、太陽樓、太陰樓、天君樓、金剛樓、慈航樓、萬佛樓等。天齊廟自成一個院落,正殿楹聯(lián)是爵施天齊主,功司地藏王。門外一對石旗桿、中段灰塑金龍盤玉柱,龍鱗凸起圓目大口,鋼絲龍須微微顫動,形象逼真。出廟門踏……[詳細]
2、九門口長城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門口長城
  在綏中縣西南境內有一段長44公里,保存基本完好的明長城。綏中境內長城原為兩段,一段位于李家、永安、加碑巖三鄉(xiāng)的西南界,全長31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徐達所建,屬明萬里長城的主干線薊遼長成。另一段是明萬里長城的支線遼東長城,從錐子山向東南到金牛洞,全長13公里,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年)。長城以條石為基礎,外包磚墻,寬5米,高10米,頂外側有垛口,里側有女墻,每250米至500米建有敵臺,每500米至1,000米筑有敵樓,每遇山口、峽谷設關口。九門口一帶軍事防御設施密集、完備。兩敵樓之間相距僅七八十米,在2公里范圍內,有敵樓12座,哨樓4座,戰(zhàn)臺1座,烽火臺1座,城堡1座,布局嚴密,異常堅固。九門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末的李自成大順軍與清軍在這里有過"一片石大戰(zhàn)"。遼寧……[詳細]
葫蘆島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葫蘆島市楊家杖子鎮(zhèn)南的蓮花山南麓,因寺中有一地下清泉而得名。寺廟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寺廟南北長104米,東西寬96米,占地約1萬平方米。全寺由主院和東西跨院組成。天元宮是寺院的大型山門樓,方座圓頂三層,一、二層為方形,三層呈八角形,樓蓋尖頂。院東西兩側有鐘鼓兩樓。院中央有四層塔式的碧云宮,四角設角樓。圣水泉在西跨院,泉水繞蓮花池。整個寺廟,既有北方寺廟的風格,又具南方寺廟的特點,融南北寺廟風貌為一體,別具一格。南山根涌出一股泉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斷。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大和尚崇慧在此落腳,修身養(yǎng)性化緣建廟,取名圣水寺。此后不斷擴建,成為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正門外立鐵獅子一對,進門是天元宮,三層建筑圓頂方座,是遵循道……[詳細]
金星臥佛寺
  臥佛寺坐落在錦州——虹螺峴公路東側,距離連山城區(qū)43公里。在臥佛寺村小學西面的寬闊平地上,突,F(xiàn)出一座石巖裸露的小孤山,它南北走向,型似石龜,因此取名龜山。在龜山北面,女兒河水從西向東,蜿蜒流淌。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于是人們就選這塊風水寶地建寺院,臥佛寺就建在山北面的0上。據(jù)史料記載,臥佛寺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經(jīng)“文革”洗劫后,重新修建。 沿著金星鎮(zhèn)臥佛寺村西邊的小路向北走,再沿水泥臺階向左邊的山坡爬上去,一座紅漆圍墻的長方形寺院便映入眼簾,這便是遠近馳名的金星鎮(zhèn)臥佛寺。一爬上臺階,兩根高大的旗桿便赫然入目,每逢初一、十五作道場的時候,五星紅旗便在東邊升起,而五彩(紅、黃、藍、綠、白)的佛旗則在西面……[詳細]
前衛(wèi)斜塔
  前衛(wèi)斜塔前衛(wèi)斜塔,古稱瑞州歪塔,坐落在綏中縣西南27公里處前衛(wèi)鎮(zhèn)內。此塔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斜塔高10米左右,塔身為青磚砌成,實心單項,分三級呈八角形。斜塔雖經(jīng)千年風雨的腐蝕,但塔身上的磚雕圖案花紋仍清晰可見,此塔雖不高聳入云,但昂首望去,飛檐凌空,卻也雄偉壯觀。意大利比薩斜塔是世界聞名的斜度最大的斜塔,其斜度為5.3度,然而前衛(wèi)斜塔的傾斜度為12度。塔尖移位1.7米,斜而不墜,歪而不倒。塔身從何時傾斜無從查考,但對斜塔的加固,曾有過記載。《綏中縣志》記載:“其尖歪而不墜,后經(jīng)羽士以磚石其基愈固”。“斜塔不倒”是前衛(wèi)一寶,一九七六年雖經(jīng)強烈地震,斜塔不但未倒,也未出現(xiàn)裂痕。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前衛(wèi)鎮(zhèn)斜塔建于遼代,又名瑞州古塔,現(xiàn)存塔身高10米,塔身向東北方向……[詳細]
葫蘆島靈隱寺
  大虹螺山北面山腳下,是靈隱寺,山頂是玉皇廟。1916年,大德居士李文聚開始修建,以后遭到破壞。1994年,李文聚的嫡孫李樹德,帶領周圍的善男信女往山上背水泥,背砂子,一天三次往返,玉皇廟終于在1996年復建峻工。靈隱寺寺門前,聳立兩根12米高的旗桿,旗桿的中下部,有一副楹聯(lián):“廟型鞏固,山勢嵯峨與天地而并列;佛法森嚴,神威顯赫同日月以常昭!逼鞐U下面蹲坐兩只威猛的雄獅,鎮(zhèn)守山門。山門是一座四柱三間抱鼓石雕牌坊,門楣上鐫刻四個大字“與天為壽”。山門兩側有二副楹聯(lián),其一為:“崇圣道辟邪說魚躍鳶飛真性理;悟玄機參妙諦祥云瑞靄小蓬萊!绷硪桓睘椋骸白形逍猩椒职素;虹騰百尺螺繞千重!边@些楹聯(lián)皆出自清末秀才、少林下院八卦院居士徐鳴鑾之手。進山門之后便是五母宮。五間正殿分別供奉無生老母、王母、地母、斗……[詳細]
7、姜女石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姜女石遺址
  姜女石遺址位于遼寧省綏中縣,瀕臨渤海灣。民間傳說的“姜女石”,是指在海中聳立著的一組自然礁石,即一組海蝕柱。1982年4月,錦州市文物普查隊在“姜女石”附近的海岸發(fā)現(xiàn)了石碑地、黑山頭、瓦子地、大金蘭絲屯等遺址,以后又調查了止錨灣和周家南山遺址。1983年12月,省文化廳、省博物館組織專人復查,確認了石碑地遺址是秦漢時期的高臺建筑群址,并于1984年4月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黑山頭遺址進行清理,對石碑地遺址進行了試探性發(fā)掘。“姜女石”海岸及其附近的6處秦漢遺址,以石碑地建筑群址規(guī)模最大,時代較早,另幾處遺址也都不晚于西漢前期。石碑地遺址南北長500余米、東西260多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建有宮墻。南端中心為一座多級的夯土高臺,高8米,臺基坐北面南向海,東西兩側及背面有夯土建筑基址。石碑地高大……[詳細]
朱梅墓園
  朱梅墓園,位于綏中縣李家鄉(xiāng)石碑坊村。它是遼寧省唯一的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代石刻群。西南距姜女廟十多里。在石牌坊村南,有一對華表,綠樹掩映的兩座高大石坊,四柱四間,三樓式,單檐廡殿頂。此坊立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是皇帝為總兵官后軍都督府朱梅(字海峰)因鎮(zhèn)守山海關有功而賜立的。墓園占地面積很大,前后長達三百余米。前部有分列左右的一對石華表,其后為一對石獅子,再后為石坊。坊為四柱三樓式,單檐廡殿頂,主樓四朵斗拱,側樓兩朵斗拱。主樓正面坊檐下刻“圣旨”二字,下面額板刻“名勒燕然”,其下又刻“左柱國特進光祿大夫贈太子少保前經(jīng)理軍務鎮(zhèn)守薊遼地方五掛將軍印總兵官后軍都督府左都督海峰朱公承恩坊”,主樓后面額坊刻“華表忠勛”。坊上雕有飛鳳,奔龍、魚、馬、羊、鹿等圖紋。坊后為石制墓園門,園內中間有石鋪……[詳細]
興城城墻
  興城城墻位于遼寧省西南部的興城。興城古城是明代的寧遠衛(wèi)城,清代的寧遠州城,是中國現(xiàn)存古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城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古城依山傍海,雄偉壯觀,平面呈正方形,每面長約880米,四面均辟有城門,四角設臺,面積約60萬平方米。城墻通高10.1米,女墻高1.7米,底寬6.3米,上寬4.5米,外面以青磚砌筑,內面則以毛石。城門上原均有城樓,現(xiàn)僅存南門和西門上兩座。四個城門都建有甕城,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拆除或部分拆除了。興城古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明代名將袁崇煥曾駐守于此,數(shù)次擊退清兵。明天啟六年(1626年)一月,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兵十三萬圍攻寧遠城,傳說攻城時身負重傷。天啟七年五月,清太宗皇太極率兵進圍錦州不克,復圍攻寧遠,被袁崇煥擊退,時稱“寧錦大……[詳細]
葫蘆島天然寺
  天然寺景區(qū),位于大虹螺山的西南面,現(xiàn)屬鋼屯鎮(zhèn)張家溝村邢屯范圍,距連山區(qū)西北30公里、鋼屯鎮(zhèn)東南5公里左右。這里山巒起伏、谷幽林密,一條小河從西向東流淌。兩岸山腳之下,有一塊開闊的平地,是一個老梨園,天然寺遺址即在此處。站在梨園向東面的山頂望去,只見一塊巨石橫臥,恰似一頭老虎踞守在山頂,因虎頭突出,筆者暫稱“虎頭巖’吧。山頂?shù)南旅嬗幸粔K巨石,人稱“和尚帽”,不僅形狀酷似,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帽子四周的棱角。如稍稍向左轉動身軀,繼續(xù)仰視,便可以看到一座山峰,它的頂端由幾塊長條狀、不規(guī)則的巨石排列而成,很像張家界武陵源的山石。山石上面稀疏地生長幾棵松樹,還是稱它為盆景峰為宜。近處的山石很特殊,石體很大,坡度很緩,這里有一塊巨石,巨石的左下方,有一塊圓圓的大石頭,前面的部分縮了回去,稱龜石。天然寺景區(qū),……[詳細]
李家堡碧云寺
  九門口碧云寺遼寧省綏中九門口水上長城南端的老牛山,半山腰上坐落著氣勢雄偉、飛檐凌空的碧云寺。夏日的碧云寺它自有特別的情調和風格,它的美是豪壯的、莊嚴的。綠樹掩映,豐滿的樹冠使人感到處處勃勃生機,蔥蘢郁茂皆情韻,白云流連,仙風繚繞。碧云寺總建筑面積14300平方米,寺內設有天王殿、地藏殿、祖師殿、伽藍殿等多處殿閣。燦爛紛呈更顯吉祥、安謐。只要親臨其境便能體驗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寺院至下而上,依山勢而建,金碧輝煌的殿閣一層一層增高,優(yōu)美典雅的景致也一級一級遞進。院落呈現(xiàn)出極強的藝術性,形成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格局,所到之處無不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始建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明太祖朱無璋御筆親書“碧云寺”,軍師劉伯溫選址,開國元勛徐達奉旨修建,普賢和尚主持,經(jīng)佛像開光,開七傳戒,盛況……[詳細]
缸窯嶺明性寺
  明性寺,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qū)缸窯嶺鎮(zhèn)本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宗教活動場所,國家AAA景區(qū),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民國十二年進行全貌修繕,現(xiàn)為國內罕見的民國時期寺院建筑群,現(xiàn)任住持釋養(yǎng)仁。據(jù)《朝陽縣志》(缸窯嶺原屬朝陽轄地,1961年7月劃入錦西)記載:“明性寺建于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縣南(指朝陽)一百六十里缸窯嶺鎮(zhèn)。為該處宣講堂諸善士捐募修筑,寺基頗寬敞,前后共六層殿宇,建寺伊始是已佛教信仰為主體,兼容道教,儒家,民間信仰。寺內建原建有大雄寶殿,藥師殿,天王殿,真武大帝閣,龍王殿,孔子殿等。”又根據(jù)“重修明性寺碑文”記載,明性寺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四月在北堂慈善會會長主持下重修,現(xiàn)為國內罕見的民國時期寺院建筑群。解放后古剎辟為學校室。文革期間遭到損毀……[詳細]
明代遼東鎮(zhèn)長城遺址
  我國歷史上秦、漢、明三次大規(guī)模修筑長城,在錦西境內穿過的是明代長城,又稱“遼東邊墻”,是萬里長城的一部分。遼東長城始建于明正統(tǒng)二年至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437—1609年)。《明史》記載:“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御!泵鞔|東鎮(zhèn)長城西起薊鎮(zhèn)長城交接的山海關北錐子山,北至義縣,東至黑山,轉向開原、昌圖,東南至鴨綠江邊,全長1000余里。 明代遼東鎮(zhèn)長城在連山境內呈西南——東北走向,西南自興城市元臺子滿族鄉(xiāng)入境,經(jīng)寺兒堡鎮(zhèn)南的歪桃山到老邊,經(jīng)村北越過山梁入沙河營鄉(xiāng),經(jīng)水口子西溝過高家屯南山,穿過公路經(jīng)黃土坎南山到長嶺山。再沿小虹螺山脊轉向正北,在今塔山鄉(xiāng)境內盤道溝北登頂峰,到今大興鄉(xiāng)境內毛家溝轉向東北,經(jīng)虹螺峴西二臺子、雙臺子進入平川。在火臺子過女兒河,……[詳細]
葫蘆島塔子溝雙塔
  介紹 位于綏縣永安堡鄉(xiāng)塔子溝北150米的妙峰山上。 東南距縣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雙塔建于遼乾統(tǒng)年間(1101~1110年),兩塔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 米,磚筑八角九級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于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象、獅頭等姿態(tài)各異。龕上有寶蓋、飛天、銅鏡。塔東南面右上角雕有“遼天祚皇帝”,正南左上角雕有“宣賜舍利塔”等磚雕題名。故又稱天祚或舍利塔。西塔高約10米,磚筑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其結構與雕刻部分與東塔基本相同,現(xiàn)存五層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南距縣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雙塔建于遼乾統(tǒng)年間(1101~1110年),兩塔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 米,磚筑八角九級密檐式。塔身……[詳細]
妙峰山雙塔
  妙峰山雙塔位于綏中永安堡鄉(xiāng)塔子溝北150米的妙峰山上。東南距縣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雙塔建于遼乾統(tǒng)年間(1101~1110年),兩塔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米,磚筑八角九級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于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象、獅頭等姿態(tài)各異。龕上有寶蓋、飛天、銅鏡。塔東南面右上角雕有“遼天祚皇帝”,正南左上角雕有“宣賜舍利塔”等磚雕題名。故又稱天祚或舍利塔。西塔高約10米,柞磚筑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其結構與雕刻部分與東塔基本相同,現(xiàn)存五層檐。山上古塔兩座,東西對峙,一大一小,雙塔構造、雕刻大體相同,巍峨壯觀。粗略量一下,兩塔相距大約50多米,細看,均屬于青磚構造。該塔高約9米,為磚筑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現(xiàn)存五層檐了……[詳細]
磨石溝塔
  時代:遼地址: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古城西北25華里的紅崖子鄉(xiāng)二道邊村磨石溝屯西溝里。南距光山鐵路白廟子車站10華里。塔為八角形空心密檐式,尚存高17.4米。塔的基臺根部外圍全部被毀。塔座原形已不見,僅存須彌座的上梟及上枋。上梟是灰色磚雕的仰蓮,面涂白灰。上枋的是下邊沿是磚雕鼓釘,角部雕有瑞云紋,在須彌座束腰部分的殘磚砌跡上,仍可見到橫立磚砌成的枋心和藻頭的形象。塔座的正東、東北、西南三面各被鑿開一洞,塔心已被挖空(現(xiàn)已用水泥填堵)。塔身建在塔座上枋的一層仰蓮上,塔身八面,每面邊長2米,各角有一圓柱,各正面的中部有一磚雕圓券門,門分兩扇,上下有圓門釘,兩扇皆有門環(huán),雕成獸面紋。塔檐從塔身上數(shù)可達九層,每層高約1米。塔檐是用磚疊砌伸出的。中間鑲有“綠釉瓦鏡”兩面,周圍表面涂白灰一層。塔檐磚瓦都……[詳細]
興城城隍廟
  遼寧境內保持最為完好、最為古老的明代建筑——興城古城城隍廟。建筑風格獨特的興城古城城隍廟始建于明代正統(tǒng)七年間,已經(jīng)有近六百年的歷史,明朝嘉靖和清朝康熙、嘉慶、同治和光緒年間都曾經(jīng)進行過大規(guī)模維修,是遼寧如今保持最完整的城隍廟。保護范圍:圍墻內及圍墻外墻基外,東15米,南10米,西5米,北2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興城古城墻以內為二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18、中前所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前所城
  中前所城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城西44公里今京沈鐵路北側,是遼寧現(xiàn)存最完整的“所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中前所”全稱“中前千戶所”。所城略呈方形,東西510米,南北502米,非正南正北,偏40°。城墻現(xiàn)高8米,墻基6.3米,頂寬5.3米,基部為條石砌筑,墻頂女兒墻無存,場內中心有十字大街通向東、南、西三門,分別稱定遠門、廣定門、永望門。北面嵌石匾,刻有“中前所”三字。城門用青磚作六丁橫拱券法砌筑,白灰填縫,門洞高6米,寬4.2米。在城門內側,可沿斜坡式馬道登上城頂,F(xiàn)唯東門馬道尚殘留遺跡。城墻四角有方臺,現(xiàn)僅有西南隅方臺保存完好。中前所城歷史悠久,是山海關外第一城,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崇德八年(1644年)清世祖派鄭親王濟爾哈朗和阿濟格征明寧遠城(今興城)。攻陷中后所(今……[詳細]
19、明性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性寺
  明性寺,位于南票區(qū)缸窯嶺鎮(zhèn)街東路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光緒二十七年,結構形式多樣,建筑藝術華美,為遼西清代古建筑群中珍品。該寺2009年開始修繕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正在進行二期修繕工程。整個寺廟群依山勢而建,坐北朝南,層層遞升。而且,各層建筑都站在同一中軸上,半圓形正門尤如條條長虹,層層相套,具有恢宏的氣勢。寺前有兩根青石旗桿,每根旗桿以兩塊巨石合抱一塊方石蓋套為基,以鐵箍銜接,黃銅冠頂。在山門前臺階處還有一對石獅,坐落在與臺階等高的石砌墩上。石獅昂頭挺胸蹲坐,右邊石獅左腳踏少獅,左邊石獅則右腳踏球,獅態(tài)威武雄壯。第一層建筑是山門佛殿。只見山門兩邊門蹲上又各有一小石獅,三間門房,中間一間是大門通道,兩邊各供奉四大金剛。在山門東西各有角門,山門、角門以墻相連,兩角門樣式相同,各有木門……[詳細]
三臺子烽火臺
  三臺子烽火臺位于遼寧綏中沙河鎮(zhèn)三臺子村,建于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經(jīng)大都督戚繼光主持所修,其目的是為防御邊患。1988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臺子烽火臺為磚石結構圓臺,底徑為18米,通高12米。臺基由條石壘砌而成,高2.7米,臺身用青磚一丁一順砌筑,共疊砌70層,中間夾有石釘。臺頂砌有垛口,正中砌烽火灶和長方形鋪房,周圍砌風圍墻以避風沙。北面開半圓形石券門,高1.7米,寬1米,門下有兩個龍頭石磴,臺頂東西各有流水嘴一個。三臺子烽火臺較一般烽火臺高大,指揮系統(tǒng)齊全,在明代戍邊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雖歷經(jīng)四百多年的風雨侵蝕,但烽火臺外觀良好,頂部風火灶、券門、龍頭石磴、垛口、望眼及石流水等設施保持完好。三臺子烽火臺為明代軍事防御設施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歷史實物資料。三臺子烽火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