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遂寧市 > 大英縣旅游

大英縣文物古跡介紹

1、大英高觀寺
大英高觀寺
  大英高觀寺,座落于大英縣北通仙鄉(xiāng)高山村境內(nèi)之高觀山上,與射洪縣西南相鄰。是大英縣建廟歷史最悠久,歷朝歷代最聞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優(yōu)美,信奉區(qū)域最廣泛,信眾最多的古寺。相傳高觀寺始建于北宋時期,但據(jù)清初《蓬溪縣志》記載,高觀寺始有寺院應(yīng)源于漢代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杜钕h志》記載:蓬溪有八景:高觀有其二,一曰“高觀鼓響,”二曰“佛巖夜燈!睋(jù)《清初康熙志》載:“縣之東門外,高觀山,夜至五更,鼓聲大震”!案哂^鼓響”因此而被譽為蓬溪縣八景之一。高觀境域歷為妻縣、巴興、長江、蓬溪縣治之西,大英縣之北而非“東門外!逼蘅h縣治在今三臺縣妻江鎮(zhèn),高觀寺正處其“東門外,”直線距離僅十多公里。高觀寺,大英及周邊區(qū)域內(nèi)的海拔最高點,夜深人靜,音傳甚遠,十多公里外的妻縣縣治“東門外”可聞也并不神秘。妻縣立于漢……[詳細]
魁山寺
  魁山寺因建于魁山之頂而名之。位于蓬萊鎮(zhèn)城南,前有青獅白象,郪江玉帶環(huán)繞,后為五鳳朝陽,鐃缽銅鼓,左有貓兒守盤,石亭迎萬佛,右是金禪護龍洞,寶石鎮(zhèn)石龍過江?稚皆从诙朊箭埲髅},又名寫字巖、位于蓬萊鎮(zhèn)南面,相對高度95米,海拔高標(biāo)380米。全山均為頁巖和浮土層,唯山頂一石屹立,形若塔頂。巖石質(zhì)地堅硬細膩,中無縫罅,且向北一面,壁立如刀削,平坦若玻璃,巨“魁”字就刻于石壁上。人們故稱“五鳳朝“之”東北鳳”山為魁字山。“魁”字高5米,寬4米,字形正楷,陰形、筆劃最深為4公分,最大筆劃橫面為40公分。家跡工整,筆力有神,大而不弛,密而不緊,間架恰當(dāng),左右均稱,鐵畫銀鉤,蒼勁有力,筆鋒舒展,柔中有剛,是難得的文化瑰寶,經(jīng)精工刻戳,用石灰涂其字跡,潔白、醒目,數(shù)里遙觀,清晰可見!翱弊譃檎l所寫?據(jù)……[詳細]
3、蓬基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基井
  蓬基井位于四川省遂寧市蓬萊鎮(zhèn)城工委基井灣社區(qū),占地7000平方米,東西長100米,南北寬70米。因系全國第一口基準(zhǔn)井且位于大英縣蓬萊鎮(zhèn)而得名。蓬基井是中國革命建設(shè)時期為探尋石油資源發(fā)現(xiàn)的巨大鹽井。為了探明川中地區(qū)二疊系以上地層含油氣情況,對蓬萊構(gòu)造及川中地區(qū)含油氣遠景作出評價,1956年3月9日,川中石油礦物局蓬萊鉆探大隊正式開鉆,1958年1月18日完鉆,歷時680天。該井井深3201.16米,鉆至三疊系嘉陵江統(tǒng)TC2地層,在三疊系須家河組四段地層(井深2222.22米)獲得極高工業(yè)價值的黃鹵和天然氣,為蓬萊鹽廠的建立奠定了基礎(chǔ)。該井的天然鹵水中除主要成分Na+,Cl-1外,還含有40多種微量化學(xué)成分,其中Br-、I-、Sr2+、Ba2+、Li+、和B2O3含量較高。自1959年投產(chǎn)至20……[詳細]
4、卓筒小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卓筒小井
  名稱:卓筒小井時代:宋地址: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卓筒井鎮(zhèn)以東一公里卓筒小井位于四川省大英縣卓筒井鎮(zhèn)以東一公里處,是北宋慶歷(1041-1048)年間的一項偉大發(fā)明!拌彽刂仓,為之卓筒井”,它是一種用椎架子套鐵質(zhì)圜刃,以沖擊式方法向地下深處開鑿小口徑鹽井的鉆井技術(shù)。這種鉆井技術(shù)的發(fā)明,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井鹽生產(chǎn)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人類在開采鹽鹵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深埋地下的油氣資源,世界的能源革命由此而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卓筒小井現(xiàn)有9灶、41眼井,分布在卓筒井鎮(zhèn)七個村落,現(xiàn)重點保護大順灶。大順灶有井三口、曬鹽壩一處、曬鹽(水)架一架、筒車一個、花車和羊角車若干、計量缸三個、大平坦鹽鍋兩口、鹵水儲存桶四個、生產(chǎn)工具共計一百一十八件,灶房一處、鹽工住房一處。卓筒小井具有歷史性、科學(xué)性和唯一性,載入了《中……[詳細]
寂光寺
  寂光寺,又名古井寺,位于大英縣蓬萊鎮(zhèn)古柏辦事處境龍歸山下。始建于隋朝大業(yè)二十三年(617年),后因遭兵火而毀。明洪武三十二年、正統(tǒng)八年、弘治十三年,住持原義先后重修寺廟。明末清初,因戰(zhàn)火寺廟再度化為灰燼。清康熙五十五年、道光二十三年,再度對寺廟進行了重修擴建,留下如今宏偉壯觀的四重堂寺廟。寂光寺由山門(魁星樓)、鐘樓、鼓樓、牛王殿、大雄寶殿、金輪殿、念佛堂、齋堂、儲經(jīng)樓組成,是明清兩代的古建筑群?菢枪矁蓪。二樓上供有魁生點斗和靈官菩薩。山門兩邊是廂房,門前石拱橋橫跨古井小溪,橋的另端是一座高約兩丈,寬一丈三尺的石制花牌坊,牌坊之下是一洞橋,石刻花草鳥獸、人物石鼓。牌坊兩邊是一對遙遙相望、威武雄壯的在石獅。山門內(nèi)、兩邊各有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的栽的古樹、古柏,高二十四米,-二點四……[詳細]
6、本崐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崐墓
  本崐墓年代:清 類別:古墓葬公布時間;2012年8月15日地址:大英縣蓬萊鎮(zhèn)古井村簡介:本崐墓位于蓬萊鎮(zhèn)古井村2社陳家灣,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56平方米,是清代僧人寂光寺住持本崐之墓。長方形墓冢,邊沿用條石圍砌,冢寬6米,長8米,高1.5米。冢前0.5米有一碑樓,作仿木結(jié)構(gòu),四柱三間三樓,兩側(cè)有抱鼓。碑通寬4.5米,高5米,厚0.6米。該碑正樓鐫刻有“明鏡臺”匾牌,左右皆為深浮雕農(nóng)耕圖,為寫實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其下為彌勒佛。彌勒袒胸-,周圍有童子侍奉,妙趣橫生。上左右邊樓皆有內(nèi)容十分豐富的深浮雕圖案,其下是陽刻的“妙性圓明”橫匾。下邊樓同樣鐫刻有內(nèi)容十分豐富的深浮雕圖案,其下左右兩扇面分別陰刻有“佳城”、“共奠”四字,中間兩柱陰刻有“禪林自昔傳真諦,鄴墓而今見孝思”對聯(lián);外邊兩柱線描有聯(lián)……[詳細]
天保戴氏祠
  大英天保鎮(zhèn)的戴氏祠,這所建于清道光年間的宗祠,展示的是明清時湖廣填川的移民史。戴氏祠位于大英縣天保鎮(zhèn)柏桂總支李廣溝村,坐北朝南,是川中獨具特色的磚雕牌樓的古代建筑群,占地面積3016平方米,建筑面積1535.82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是明末清初時湖廣填川移民中之戴姓家族宗祠,屬戴孔謨之后裔集建。以磚、木、石結(jié)構(gòu)修造,穿斗臺梁混合式結(jié)構(gòu),由中軸線上的磚雕牌樓、戲樓、中堂、正堂與兩側(cè)廂房、廚房等形成的完整的復(fù)四合院。戴氏祠堂建筑工藝總體大氣磅礴,細節(jié)處又不失精巧,祠堂內(nèi)的磚雕、石雕、木雕集圓雕、透雕、鏤空雕、深淺浮雕技藝于一身,栩栩如生,十分精美,雕刻的各種人物、動物數(shù)量繁多,造型豐富多姿,是研究中國磚雕、石雕、木雕藝術(shù)的珍貴實物資料。保護范圍:南至磚雕牌樓以南5米,西至戴……[詳細]
長江壩遺址
  長江壩遺址地處大英縣回馬鎮(zhèn)梨園村東300米處。該遺址分布在涪江右岸的臺地上,遺址分布面積約240000平方米,東西寬約300米,南北長約800米。遺址范圍內(nèi)是大量的農(nóng)舍和農(nóng)田,地表散見零星瓦礫分布,為農(nóng)民翻土耕種中掘出。偏西位置原有古建筑賈公祠,是紀(jì)念唐代長江縣主薄賈島的祠堂,今已無存。祠東原有大墳包,封土堆原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據(jù)文獻記載,該墓疑為賈島衣冠墓或為宋代長江縣縣尉兼主薄崔毅墓。崔毅因敬慕賈島亦可能葬于祠旁。今墓葬封土堆亦無存,和賈公祠一樣地表已辟為農(nóng)田。沿涪江兩岸有一南北向、長約400米的斷面。斷面以東距涪江30—50米新修一弧形防洪堤。斷面高約2.5米—3.5米,因洪水沖刷,文化層完全暴露。從斷面觀察,文化層堆積豐厚,包含物豐富,自上而下可分為五層。專家對長江壩遺址進行現(xiàn)……[詳細]
郭子儀后裔墓群
  郭子儀后裔清墓群位于遂寧市大英縣光明辦事處東南方八公里的崇英村,據(jù)墓志銘文可知,現(xiàn)存墓群是清代乾隆至同治年間逐步形成的清代墓群,它銘記了“湖廣填川”的重要史實,是立體的移民史教材,為研究郭子儀及其后裔變遷的實物資料。郭子儀后裔墓共有墓葬近一百處,雖-革破壞,但幸存的三十多處仍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xué)及藝術(shù)價值。墓碑形式多樣,其石刻更是嘆為觀止,堪稱“書畫藝術(shù)”的寶庫,書法有顏、柳兩種體栽,一萬多字。繪畫為民間遺風(fēng),足見其大家風(fēng)苑。目前,遂寧的仁人志士已將郭子儀后裔作為參觀敬仰之場所,載入了多種地方史志!端拇ㄈ請蟆贰ⅰ度A西都市報》等作了多次宣傳及闡釋。郭子儀生于唐中宗十三年(697年)丙申八月十五日,卒于唐德宗二年(781年)辛酉1月10日,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郭子儀身高七尺,體貌秀杰,生……[詳細]
10、五顯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顯廟
  五顯廟(原名:馬堵寺)年代:清 類別:古建筑公布時間:2012年8月15日地址:大英縣回馬鎮(zhèn)農(nóng)林村簡介:五顯廟位于回馬鎮(zhèn)農(nóng)林村涪江邊,始建于初唐高宗永淳二年,坐西南向東北,初建時名馬堵寺,后毀于晚唐,五代后蜀主孟子祥執(zhí)政時期。明憲宗成化十五年(1457)再建,(與法華寺禪院同時期建立),毀于明末戰(zhàn)亂的張獻忠部,第三次重建于清康熙年間?滴醵四辏1689)首建三仙娘娘殿,嘉慶年間建攔馬殿。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后建臥虎殿、東長殿、玉皇殿以及冥府十二殿堂。占地面積3808.5平方米,該廟原為復(fù)四合院布局,現(xiàn)存廟門1棟、廂房2棟、彌勒殿1棟、客堂1棟、三圣殿1棟、玉佛殿1棟共7座古建,皆為穿斗式懸山式頂,上覆小青瓦,臺基用條石圍砌。五顯廟現(xiàn)存古建較為完好,具有一定的歷史性、藝術(shù)性和科學(xué)性。……[詳細]
大埂子摩崖造像
  大埂子摩崖造像大埂子摩崖造像位于大英縣天保鎮(zhèn),坐東北向西南,鑿于長10米、高3米的崖壁上,共4龕,造像以觀音為主。大埂子摩崖造像是天寶九年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年代完整、明確,石刻原始形制保存較完好,是中國唐代佛教繁榮興旺的實物佐證,是古石窟寺研究、斷代、鑒定的珍貴資料。該處摩崖造像集半圓雕、透雕、深浮雕、淺浮雕技藝于一身,雕刻十分精美。雕刻的人物、花鳥頗具特色,造型豐富多姿,線條優(yōu)美流暢,神態(tài)栩栩如生,有曹衣出水、薄衣透體之美感。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xué)及藝術(shù)價值。保護范圍:西以巖壁向前延伸5米至堡坎,北以4號龕北側(cè)外緣向北2米至堡坎,東至坡腳,南以1號龕南側(cè)外緣向南30米至梯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西外延50米至堡坎下劉福春巖大土外土埂,向北外延100米,向東外延30米至坡頂,向南外延50……[詳細]
大英象山書院
  象山書院位于象山鎮(zhèn)象山村,坐東南向西北,復(fù)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2812平方米。前廳為木結(jié)構(gòu)單檐懸山式屋頂,穿斗式梁架,面闊7間36.5米,進深4間5.1米,樓層高2.9米,老檐柱高6.4米,素面臺基高0.4米,階梯式踏道3級。廂房面闊5間29.7米,進深3間5.6米。據(jù)《象山書院碑記》記載,鄉(xiāng)賢鐘瑞廷有感于當(dāng)?shù)亟逃龍鏊狈Γ柏M時地為之限與?抑肄習(xí)無所,無以成其德而達其才與?”遂于清咸豐辛亥年初(1851年)集資修建,因坐落于金象山,故名象山書院。在象山書院傳承百年的氣息中,藏著革命先烈的鐵血丹心,在象山鎮(zhèn)的百年變遷中獨具風(fēng)骨。象山書院藏于山林深處,育人無數(shù)。但真正令它揚名在外的是它曾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地下黨地下活動聯(lián)絡(luò)的后方基地之一,也是大英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石板灘支部)誕生地![詳細]
吉安寨遺址
  名稱:吉安寨遺址時代:明代地址:遂寧市大英縣古柏辦事處五鳳村吉安寨遺址位于遂寧市大英縣古柏辦事處五鳳村,為明代中晚期的防御工事,它為當(dāng)?shù)匕傩斩惚芊撕疤颖馨咨徑虘?zhàn)火,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吉安寨遺址為橢圓形寨墻,多處寨墻建在險峻陡峭的巖石上,東西寨門給人“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陣勢。吉安寨遺址寨墻修造考究,石縫的連接處十分平滑,戰(zhàn)路線條伸展清晰,雖有因年代久遠而呈現(xiàn)的滄桑,但其總體構(gòu)造依然是氣勢宏偉,令人無不產(chǎn)生對當(dāng)年戰(zhàn)亂的遐想。東寨門“吉安寨”三個大字完整無缺,通過布滿歲月滄桑的石級梯道走向寨門,有如叩醒存封的歷史。吉安寨遺址之“吉”與“安”不正是亂世百姓祈禱平安的鐵證么?目前,遠近皆有游人到此一游,他們觀后,一步一回首,是呀,歷代百姓,誰不盼望吉祥平安。保護范圍:寨墻外緣向外延伸3米。建……[詳細]
14、譚家大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譚家大院
  譚家大院時代:清地址:遂寧市大英縣象山鎮(zhèn)以東二公里的三溪村二社。譚家大院位于遂寧市大英縣象山鎮(zhèn)以東二公里的三溪村二社,為清乾隆時期的古代民居,也是譚家人氏貢奉列祖列宗的宗祠。它既反映當(dāng)?shù)匕傩占雷媪?xí)俗,又是古建筑學(xué)的實物教材,還是中國建筑發(fā)展演變的重要資料。譚家大院是一座木雕藝術(shù)的寶庫,因地方偏僻又是譚氏宗祠而未被“文革”破壞。其古建不僅是清朝的代表作,而且還是研究清代畫風(fēng)的參考資料。木刻不僅形式多樣,而且種類、風(fēng)格都令人驚嘆,有高山流水圖、農(nóng)夫耕作圖、漁獵弋射圖、馬到成功圖、荷塘采蓮圖、小橋流水圖、鄉(xiāng)山庭院圖等等,共130余幅,大者氣勢襲人,小者精細入微,徜徉其間、流連忘返。目前,大英縣的諸多書畫愛好者幾乎都要到此參觀學(xué)習(xí)。地方史志也對其作了詳實的記載。保護范圍:北以正堂梯步向北延伸14米至……[詳細]
金鵬寺崖墓群及摩崖造像
  金鵬寺崖墓群及摩崖造像位于大英縣隆盛鎮(zhèn),東漢時期開鑿,呈一字形分布在金鵬寺半山腰上,墓群規(guī)模較大,共有十六座,形制基本相同,分后室、中室及前廳,墓寬2米,深9米,高2.5米。崖墓內(nèi)外皆有大小不等的宋代早期石窟寺,其造像刻于高4米、長約6米的紅砂石崖壁上,坐北朝南,共5龕造像,造像優(yōu)美,尤其以右邊崖上造像最具規(guī)模和藝術(shù)感染力,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及考古研究價值。保護范圍:以-龕摩崖造像為中心向四周外延5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北外延50米至坡頂,向西外延200米,向東外延150米,向南外延150米至前巖下大土。……[詳細]
16、席書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席書墓
  席書墓年代:明類型:古墓葬公布時間;2004年1月6日地址: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回馬鎮(zhèn)文武村5社簡介:席書墓位于大英縣回馬鎮(zhèn)文武村5社,坐北朝南。席書是蓬溪縣吉祥人,明代曾封為當(dāng)朝宰相,該墓是他的衣冠冢,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墓冢長10米,寬6米,高2米,原來地面有建筑物席書祠堂,早年被損毀,現(xiàn)地面建筑已不存在,只剩下石碑兩塊,一塊是明代嘉靖皇帝為席書親撰的祭文,另一塊記載了席書的生平事跡,第一塊碑長2.1米,寬1.米,厚0.25米;第二塊碑長1.5米,寬1米,厚0.25米。……[詳細]
東巖寺摩崖造像
  東巖寺摩崖造像位于大英縣鹽井街道寶石巖村11社,年代為南宋。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2024年1月,被公布為大英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北至東巖寺戲臺外側(cè)堡坎,南至東巖寺正殿外側(cè)5米,西至東巖寺西側(cè)磚房外側(cè),東至東巖寺客堂外側(cè)。建設(shè)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向外延伸10米為建控地帶。……[詳細]
天全寺摩崖石刻
  天全寺摩崖石刻位于大英縣金元鎮(zhèn)斑竹山村3組,年代為唐代。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2024年1月,被公布為大英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現(xiàn)保護建筑圍墻為界。建設(shè)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向外延伸5米為建控地帶。……[詳細]
19、五鳳寺
五鳳寺
  五鳳寺位于大英縣蓬萊鎮(zhèn)西南角一公里處的五鳳山太陽頂上。五鳳山地處魁山之南、緊連魁山,海拔385米。山以太陽頂為中端,按東、南、西、西北、東北五方位向外派生出五條連綿起伏的山脈,構(gòu)成“五鳳朝陽圖”形狀,故稱五條連綿山脈叫五鳳山!拔屮P”之中的太陽頂坡高出四周群峰,頂坡山榕樹如蓋,蔭庇之下,玉皇廟毀而更生的五鳳寺與魁山寺遙相呼應(yīng),與山腰際之觀音鐘鼓相聞。五鳳山下有九個大石包、狀假龜,右邊一華里處有十個小石包、形若螺絲,故人稱“九龜十螺”。隨著蓬萊城鎮(zhèn)的日新月異,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五鳳山是被圈定為蓬萊公園的遼闊0。以條石徹成可供車行的大道由城內(nèi)直達五鳳山嶺。而今,五鳳山腰至山頂已全部退耕,建成翠柏覆蓋山嶺,成片果林繁育鳳屏的生態(tài)園區(qū)。其間梵宇錯落,亭樓點綴其間,環(huán)山車道、人行幽徑勾通各個角落。春日……[詳細]
  雙龍橋年代:清 類別:古建筑公布時間:2012年8月15日地址:大英縣隆盛鎮(zhèn)雙界村簡介:雙龍橋位于隆盛鎮(zhèn)雙界村,東西走向,橫跨于無名小河上。該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為3孔平梁式石橋,橋東200米外通向隆盛鎮(zhèn)公路,橋西通向雙界村各社。橋長12米,寬1.9米,高2.6米。橋面用6塊板石兩兩齊縫鋪成,厚0.68米。河中有用打磨整齊的整塊大石層層壘砌的橋墩2個,橋墩用5塊巨石疊壓而成,最上層開有方形卯孔,是承托橋面板石的木梁插孔,今木梁保存完好。橋墩迎水面上端圓雕有石龍一對,左右兩岸橋臺用條石壘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