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281、云窩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窩寺
  云窩寺云窩寺位于開遠市以東中和營鄉(xiāng),距市區(qū)70公里,距中和營5公里,行程約需2小時。云窩寺建筑構(gòu)造匠心獨具,是山、水、崖、樹俱佳的自然景觀與木雕石刻、詩文、繪畫并茂的人文景觀的和諧統(tǒng)一,歷史文化內(nèi)涵豐富,建筑工藝精巧含蓄,已被列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年間,阿迷知州毛振宣巡視東山,見此地山石聳立,地下水洶涌而出,于是在崖壁題寫“水府云窩”石刻,后人緣勢建寺,云窩寺因此得名。嘉慶年間建成了魁閣、文昌宮、關(guān)圣宮、韋馱宇等宮宇;經(jīng)道光、光緒年間重建擴建,成為包含多種殿宇的宗教寺院,F(xiàn)有大雄寶殿、龍王廟、文昌宮、山門等建筑,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坐西向東,環(huán)洞而列,南傍俯新寨,北仰去天坡,東瞰良疇霧穗,北望舊寨柳煙。經(jīng)過多少年風雨的滄桑,如今雖舊貌已不復存在,然而這奇特的人文景觀和鬼斧神工的……[詳細]
282、西山上古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山上古墓
  西山上古墓位于陸良縣馬街鎮(zhèn)薛官堡村西約1000米處。墓為“甲”字形的磚室墓,坐西向東,由墓門、墓道、墓甬、前室、左室(北)和右室(南)等構(gòu)成。墓葬東西長11.8米、南北寬4.2米、殘深1米。墓頂已被破壞。墓室墻體為單層磚砌筑,均為“工”字形錯縫搭接砌法。右室(南)有完整鋪地磚保存,為雙層交錯鋪就。墓磚規(guī)格一般為35厘米×22厘米×6厘米,其中朝向墓室內(nèi)的一側(cè)多施菱形等紋飾。墓壁下部與墓底交匯處斜向內(nèi)凹形成凹槽狀排水設施。西山上古墓歷史上曾遭多次盜掘和破壞,因此出土器物少且多殘損,主要有陶容器、陶俑、陶模型器以及簧狀金器、銅泡釘、水晶等。從墓葬形制、墓磚以及出土器物看,此墓年代大約在東漢中晚期。西山上漢墓規(guī)模較大,形制特別,使用大型花紋磚砌筑而成。墓內(nèi)出土的陶俑在云南地區(qū)同時期的墓葬中比較少見……[詳細]
283、里務比寺
里務比寺
  里務比島上的寺廟屬黃教喇嘛寺,始建于公元1634年。20世紀60年代因眾所周知的原因,作為封建迷信的產(chǎn)物被毀壞。1989年在羅桑益世-的倡導下,政府出資,群眾投工投勞,由縣旅游局具體負責實施重建,于1990年12月竣工。寺里供奉的佛像、法器都是當?shù)匦沤倘罕娮栽讣Y供奉的。在寺里供有佛祖釋迦牟尼、觀音、千手千眼佛、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師宗喀巴及其二弟子佛像、護法神等諸佛塑像,在落水村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阿克格西的倡議下塑供的羅桑益世-塑像。正門上面有羅桑-親筆書寫藏文、著名書法家尚文先生譯書漢文的題匾“玉池瓊樓”。每逢-節(jié)日或佛教節(jié)慶,由里務比寺管委會牽頭在這里舉行大型佛事活動,尤其是每逢農(nóng)歷六月初二開始的禁齋忌言法會最為隆重,其間有沿湖的信教群眾和來自永寧、拉伯、四川前所、左所等地的信教群眾自愿……[詳細]
大莊蘇氏祠堂
  大莊蘇家祠堂:大莊蘇家祠堂,坐落于大莊鎮(zhèn)大莊街正中,座向向東,背靠犀牛山,面臨沙甸河。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1694年),建筑完工時,有正廳房屋三間、廂房十二間、面房六間(含戲臺)、耳房二十四間,三方是走馬轉(zhuǎn)角樓,正中大院心種金桂、銀桂、柏枝、紫竹等。大殿格子門鏤雕三層花草,戲臺墻上有“水漫金山”畫和蘇家氏譜,四小天井及大院井地面都有六角方磚,大門口有兩個石尊、兩棵槐樹,大門上有清同治皇帝賜給蘇斯洋的“義勇巴圖魯”匾一塊(現(xiàn)存雙柏縣文化館),大院四周墻壁有花木鳥獸、山水人物等惟妙惟肖的墻畫,建筑還含有石桅桿、仙鶴湖、照壁(高六米長十二米)幾部分,可謂冠冕堂皇、氣勢恢宏。后來,因部分建筑毀于火災。清光緒十九年(1894年),蘇氏族人籌集黃金四十余兩對祠堂進行了修復。民國12年和17年,祠堂又進……[詳細]
鐘屏街紅九軍團司令部
  又名牛家祠堂。位于會澤縣金鐘街道金鐘社區(qū)第六村民小組(鐘屏街483號)。建筑坐南向北,由圍墻、花池、照壁、東西廂房、過廳、東西書房、正殿組成三進院落,占地面積1723.9平方米;ǔ兀拾雸A形。池深2米,直徑12米,占地面積113平方米。照壁,單檐硬山頂結(jié)構(gòu)。全長21.6米。用青磚砌成,青瓦鑲嵌成梅花瓣圖案,兩邊為圓形卷洞門。東西廂房,各3開間,通面闊均為12米、進深4.2米。過廳,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石結(jié)構(gòu)。3開間,通面闊15.6米、進深6.6米。明間設通道,可進入第三進院。東西書房,各3開間,通面闊均為13.2米、進深5米。正殿,單檐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石結(jié)構(gòu)。3開間,通面闊12米、進深7米。建筑始建于清代中后期,為會澤旺族牛家族人所建的家族宗祠。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九軍團長征經(jīng)過會澤時在此……[詳細]
整董傣族傳統(tǒng)建筑群
  整董傣族傳統(tǒng)建筑群,位于江城縣整董鎮(zhèn)曼賀井、曼賀、曼亂宰三個傣族村寨。系傣族竹樓“干欄式”傳統(tǒng)民居建筑,有傣族竹樓民居、景宰塔、豐收塔、賀井塔等組成。在整個傣族傳統(tǒng)建筑群中,單體建筑為一樓一底多屋頂,穿斗式木制構(gòu)架,大屋頂、低垂檐、不開窗、強通風,屋面蓋緬瓦,設“廊”和“展臺”,樓室寬敞,呈正方形,人居樓室。底室一般不筑墻設壁,四無遮攔,主要用于堆雜物,僅在院外筑墻設柵,均獨立成院。賀井塔建于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時期,中華民國十三年(建于1924年)重修。為磚石三合土砌成的四層葫蘆狀方瓶方鐘式塔。塔身高7.5米,塔剎呈葫蘆狀,塔身涂金粉,并繪有傣族民間圖案。1988年6月,江城縣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景宰塔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由大小五塔組成,主……[詳細]
虎頭山古建筑群
  虎頭山古建筑群虎頭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龍縣石門鎮(zhèn)南,因山頂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頭而得名,是以道教為主的古建筑群。據(jù)《虎山碑記》載:“虎頭寺原有一間山神廟,清道光年間陸續(xù)建老君殿和財神殿等寺觀。清咸豐七年(1857年)又毀于兵燹,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復并建了張仙祠、王母寺等”;㈩^山山石崢嶸,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寺廟道觀沿山勢修建,有虎頭寺。在寺廟之間有曲徑石廊、石橋相通,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楊名揚書寫“虎”及“石門八景”的詩碑,虎頭山寺廟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每逢節(jié)日游人眾多,是重要風景旅游區(qū)。1987年公布為云龍縣文物保護單位;㈩^山古建筑群以道教寺觀建筑為主,由張仙祠、虎頭寺、王母寺、老君殿等寺觀及財神殿、彌勒殿、三宮殿、普陀巖等石觀、石窟組成其間以棧道、石牌……[詳細]
富樂清真寺
  位于羅平縣富樂鎮(zhèn)團結(jié)街內(nèi)。建筑坐西北向東南,分別由正殿、左右?guī)、兩耳房、花壇、古樹、古碑組成傳統(tǒng)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1427平方米。正殿,歇山頂抬梁式磚木結(jié)構(gòu)。5開間,通面闊21.5米、進深12.3米。明間置6道木質(zhì)格子門,2次間置直徑為1.88米的木質(zhì)圓月形門,稍間均設木質(zhì)格鏤空幾何形紋窗。前設卷棚頂檐廊,前檐下置雕花彩繪雀替、吊柱、匾。廊柱6根均置在瓜形石柱礎(chǔ)上。殿基高1.45米,通設9級石階。屋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左右?guī),單檐硬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共2層,每層通面闊3開間。設木質(zhì)花窗式走廊。屋頂覆蓋藍色琉璃瓦。左、右?guī)拷Y(jié)構(gòu)一致,但用途有所不同,右?guī)恐饕米魍J俊W笥叶,單檐懸山頂土木結(jié)構(gòu),為廚房、用膳和倉庫存儲場所。功德碑,位于右?guī)孔笥覂蓚?cè)。3通,均為青石質(zhì)地。其中,2通高……[詳細]
289、云鶴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鶴樓
  云鶴樓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毀于戰(zhàn)火,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鶴慶州通判署府事佟鎮(zhèn)倡導建樓,中置鐘、鼓各一,俗稱鐘鼓樓。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再重建,更名為“云鶴樓”。大理州鶴慶云鶴樓磚砌城門,上為木結(jié)構(gòu)樓閣,樓高19.4米,東西寬18.6米,南北長16米,鶴慶云鶴樓下城門通道長16.7米,大理云鶴樓外觀三層重檐,內(nèi)則為四層樓。四角梁柱直通屋頂,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內(nèi)四面架斗縱橫交錯,對縫對榫,外則四面出檐,飛閣,雄偉壯觀。1951年冬,大理旅游景點鶴慶縣發(fā)生強烈地震,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僅向東北偏0.5米,近年又進行加固維修。樓頂鋪蓋琉璃瓦,大理旅游景點鶴慶云鶴樓兩道城門上彩繪二龍搶寶及白鶴展翅圖,兩側(cè)懸掛郡人楊金和撰、宣白超書“……[詳細]
一九八師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
  一九八師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位于騰沖縣城南端來鳳山腳小長坡上(現(xiàn)騰沖賓館內(nèi))。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四軍第198師奉調(diào)參加滇西--對日作戰(zhàn),為二十集團軍總預備隊,在攻克騰沖城及肅清高黎貢山、怒江兩岸日軍的多次大小戰(zhàn)中,官兵浴血奮戰(zhàn),前仆后繼,陣亡團長以下官佐156名,士兵1335人,戰(zhàn)后該師在騰沖來鳳山腳下小長坡建紀念塔一座,以茲紀念參加騰沖--戰(zhàn)役陣亡將士。1988年由騰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由被保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呈方錐形,塔身磚砌,石砌須彌座,通高7.18米,塔身高4.52米,塔座高2.66米,塔體四面鐫有文字,東面頂鐫國民黨徽,身鐫“陸軍五十四軍一九八師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軍長闕漢騫題,座鐫……[詳細]
291、富源清溪洞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源清溪洞
  富源清溪洞位于富源縣中安街道清溪社區(qū)中安監(jiān)獄西50米處。清溪洞為一大型地下溶洞,因洞內(nèi)長年流淌一股清泉而得名。洞口為西南—東北向,呈半圓形。高約15米、寬約35米、深約2500米。洞口內(nèi)面積約500平方米。洞內(nèi)現(xiàn)保存有清溪寺遺址和《留別平彝紳士七律四章》石刻一塊。據(jù)考證,清溪寺為元代所建。據(jù)清康熙《平彝縣志》之《清溪洞游記》記載: “清溪仙洞在城西三里,洞去清溪百尺。石室凝云,外敞內(nèi)深。煙蘿掛壁,乳滴苔浸。奇形怪狀,雕鏤難名。杳不可測,宛貯仙靈。”可知寺廟在明、清時期香火最旺,來往香客絡繹不絕。中華民國《平彝縣地志資料》載:“清溪洞在城西二里許,風雅為全邑冠,詩人騷客游覽至此莫不嘆天造地設,鬼斧神工……其中佛像雖老,多以老君一座為最古!薄读魟e平彝紳士七律四章》石刻一側(cè)豎刻“瀘州陳鑄題”5個……[詳細]
292、州城文廟武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州城文廟武廟
  州城文廟武廟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園1494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慶、光緒年間曾多次修復和添建,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州城古鎮(zhèn),形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建筑群,充分表現(xiàn)出了這里豐厚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文廟坐東向西,供奉的是孔子等古代的學者先賢。文廟面對筆架山,為一進四院,由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后宮(又稱崇圣祠)及南北兩院、名宦鄉(xiāng)祠等建筑呈梯形建造構(gòu)成。整座建筑風格纖細秀雅,匠心獨運,或危樓高閣,棲鳳盤龍;或草木葳蕤,煙聚蔓纏;或小井石欄、曲徑通幽。房檐斗拱和額枋梁柱上,裝飾著的青藍點金和各種貼金彩畫,亦清晰可辨,不難想象昔日所擁有的鮮麗色彩和雄偉壯麗。各院之間又以特色各異的磚砌石洞相通,曲折迂回,層層別有洞天。置身于文廟的每個角落,都會油然而生尋古探幽之情……[詳細]
洛克故居
  •參觀探險家洛克的故居和遺物,感受百年前洛克對麗江的熱愛。景點介紹洛克故居位于玉龍雪山南麓的雪嵩村,是著名美國探險家洛克當年在麗江的居所,這里有關(guān)于洛克百年前在麗江生活留下的遺跡展覽,可以了解當年探險家對麗江的熱愛和百年前的麗江風情。約瑟夫洛克是著名的美籍奧地利探險家,1922年,他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撰稿人、探險家身份從泰緬邊境進入云南考察,輾轉(zhuǎn)到達麗江后,因為對這里的熱愛住下了二十多年。他以雪嵩村為大本營字啊周圍采風,拍攝動植物、民俗風情的照片,著有《中國西南納西古王國》、《納西語英語百科全書》等名作,把中國云南的風情介紹給全世界,在西方非常有名。著名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也是借鑒他的探險經(jīng)歷寫成。洛克故居是一座一院三房的小建筑,同時也是當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中國云南探險隊……[詳細]
294、曇華寺
曇華寺
  介紹: 曇華寺位于昆明市東郊2公里處,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因園內(nèi)有一株優(yōu)曇樹(實為云南山玉蘭,樹齡至今已300多年)而得名。 1981年,曇華寺被擴建成一座訪江南古典園林的公園,分為前園、中園、后園三部分。前園基本以原寺廟的三進院宇為主,亭臺樓閣,假山水榭,花木竹林,回廊曲橋,錯落有致。中園比前園稍大,建有一鑒軒、牡丹園、杜鵑園、山茶園、海棠櫻花園和兒童娛樂園。在前園大義廳右側(cè)小園中,存有反映-早期進步思想的“-贈映空和尚詩文碑”。前、中兩園新增的錢南園紀念碑廊、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石刻、全國名聯(lián)碑園等,值得一覽。1996年4月,后院的瑞應山上,又新建成一座高48米、七層八角的“瑞應塔”。這是一座可供游人登樓遠眺的跌旋式觀覽塔。登臨塔樓,昆明市區(qū)林立的高樓大廈以及四周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它的四周……[詳細]
沘江古橋梁群
  云龍保存的橋梁從最古老原始的溜索、藤橋到現(xiàn)代化的鋼桁橋,其種類之繁,建筑形式之多樣,完全可以組成一座橋梁的博物館,素有“云龍古橋冠全滇”之稱,堪稱“古橋梁藝術(shù)博物館”。2013年,沘江古橋梁群被列為國家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龍的橋梁具有“浮、梁、吊、拱”四大基本特性。這四大橋型是一切橋梁的鼻祖,如今世界上千姿百態(tài)的橋梁就是由此派生延演而來的。其中除浮橋是在沘江枯水季節(jié)臨時搭建外,其余都是永久性橋梁。這些各種類型的橋梁大都集中在沘江流域及其支流之上,形成古橋梁群,如今還保存有各種類型的古橋近百座,有較大價值的42座。沘江上的古橋梁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類型豐富,從原始簡單的橋梁到大跨度、建筑工藝復雜的橋梁,可以組成一部古代橋梁的發(fā)展史,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詳細]
296、曲硐清真寺
曲硐清真寺
  曲硐清真寺曲硐歷來人戶密集,地當孔道,曾經(jīng)幾度設過縣署。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永平縣城從老街移到曲硐,縣府設在東門(現(xiàn)名衙門園)。光緒十八年(1892年),縣城又由曲硐遷移老街。民國元年(1912年)縣城又由老街遷移曲硐,縣府設在北門(現(xiàn)在曲硐完。,民國25年(1936年)因滇緬公路繞道云龍,又移老街至今。曲硐清真寺在新河未改道以前,河水從西門街心直下,把整個村子分為兩半,當時人戶雖多,中隔小河,因為往來不便,故有大禮拜寺,小禮拜寺之分,同時也有大墳院、小墳院之別。當時大禮拜寺位于南門大墳院之西,小禮拜寺則在西門小獅山腳。至清末新河改道后,曲硐人口增多,住房面積擴大,村子連成一片。延至民國二年(1913年),合并為一,新建成現(xiàn)有的禮拜寺。整個清真寺范圍分內(nèi)外兩院,內(nèi)部有禮拜大殿一幢,……[詳細]
景谷大石寺
  景谷大石寺在氣勢磅礴的云嶺無量山余脈南端,有一座山巒疊翠,異峰突起的山峰,像一把鋒利的寶劍直刺云天,峰頂懸?guī)r巨石之上聳立著一座驚心動魄,凌云星辰的道教寺觀,這就是數(shù)百年來遠近聞名而風光奇麗的景谷大石寺。大石寺在景谷縣景谷鄉(xiāng)文山海孜文筆山頂懸?guī)r之上,海拔2200米,巖高坡陡,有陜西華山之險,廈門鼓浪嶼日光巖之奇,歷代騷人韻士登臨觀賞,刻石題詞,贊嘆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作。大石寺從景谷驅(qū)車,可直登大石寺絕頂。就在螺螄形盤旋的海孜文筆山頂上,那300多萬年前由礫石沉積而成的兩個圓周寬約100余米的巨大礫石在地殼無能無能運動時期,從海底被抬升高過了峰頂。這兩個大礫石好像兩座紫銅色的險關(guān)古堡,一前一后,不偏不依,若接若離,聳立在頂峰中央。大石寺的奇特建筑就建在這兩個大礫石上,工程之艱巨、驚險,令人難以想……[詳細]
垅圩圖山城址
  垅圩圖山城址位于巍山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倉鎮(zhèn)甸中村委會,團山村西面垅圩圖山山頂?shù)囊粔K大平地上。遺址后依大黑山,前臨陽瓜江,山環(huán)水抱,易守難攻,地勢險要,站在山頂眺望,整個巍山壩子盡收眼底。遺址面積約五千平方米。據(jù)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種地方志記載,細奴邏建立大蒙國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圖山上筑城以居,該遺址為南詔國第一座都城遺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隊在垅圩圖山城址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礫、石礅、蓮花柱礎(chǔ)等建筑材料,進一步證實了該遺址是南詔早期都城遺址,這也與歷代史料記載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隊連續(xù)兩年在遺址上再次發(fā)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遺址內(nèi)的鋪地磚和地基,清理出一塊8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基?脊抨犨在房屋遺址旁清理出一塊分別由兩層階梯和四層階梯銜……[詳細]
白水原中心小學校址
  位于曲靖市沾益區(qū)白水鎮(zhèn)中心村委會的一低緩山丘上。建筑坐西向東,由正房、南北廂房、倒座組成一大型“走馬串角樓,四合五天井”封閉式四合院。占地面積1840平方米。建筑為單檐硬山頂穿斗式土木結(jié)構(gòu),一樓一底。東西長43米、南北寬26米。有房屋52間。屋頂用青色板瓦覆蓋,屋面向外側(cè)一坡短而陡,向內(nèi)側(cè)一坡則長而緩,出檐深,有利于院內(nèi)雨水的收集。院內(nèi)回廊上柱腳下均墊有柱礎(chǔ),墻體為夯土筑成(后有局部地方改用磚砌),房屋基礎(chǔ)以打鑿規(guī)整的石灰?guī)r條石砌成,高出地面,利于屋內(nèi)防潮,防止墻基被雨水浸蝕。天井地面低于院內(nèi)回廊,用青石鋪砌。中心小學建于中華民國28年(1939)。建蓋者為樊子愚。小學建成后,中國共產(chǎn)黨滇東北地下黨組織曾在此召開多次重要會議。解放戰(zhàn)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六支隊以此為據(jù)點掩護革命……[詳細]
白龍山紅軍戰(zhàn)斗遺址
  白龍山紅軍戰(zhàn)斗遺址位于富源縣營上鎮(zhèn)合依村南約500米處的白龍山東坡。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遺址所在白龍山主峰西面,是云貴高原特有的山間壩子,壩子內(nèi)村寨錯落,田園密布。白龍山東坡,下臨奔騰不息的塊澤河,坡度陡峭,形成十分險要的易守難攻之勢。1935年4月23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方面軍從貴州興義進入富源縣黃泥河,途經(jīng)富村、營上、大河、中安等地。4月24日,紅軍行軍至營上白龍山一帶時,遭遇到國民黨滇軍李嵩獨立團的堵截。經(jīng)過激戰(zhàn),紅軍將敵人擊潰后繼續(xù)前行。4月25日,紅軍行至墨紅鎮(zhèn)車心口一帶時,再一次與滇軍展開一夜激戰(zhàn)。此戰(zhàn)紅軍一舉將滇軍獨立二團全部殲滅,為紅軍順利通過云南,北渡金沙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白龍山戰(zhàn)斗是中央紅軍進入云南后較為激烈的一次戰(zhàn)斗,戰(zhàn)斗中共犧牲55名紅軍戰(zhàn)士。為了緬懷先烈,更好地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