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雍家村民居建筑群
  雍家村民居建筑群位于陸良縣芳華鎮(zhèn)雍家村。建筑群坐東向西,為明、清時期形成的家族式聚落民居建筑群,總占地面積667萬平方米。雍家村在南、北、西三面各設一道大門,進入大門形成網(wǎng)狀式閭巷,通往每戶人家,各戶均為四合院漢式民居建筑。現(xiàn)存建筑附近部分被拆除或局部拆除外,完整保存的尚有10余座院落,規(guī)模布局、雕刻制作基本相同。各四合院相互連接并貫通,深入其中,宛如進入迷宮。除大門供出入外,全部建筑的外部墻體均相互連接成一個封閉的整體。建筑大多數(shù)為硬山頂穿斗式土木結構。正房,均為3開間,通面闊均在10.5米左右;廂房,通面闊均為2開間;門樓,通面闊均為3開間。所有房屋均為一樓一底二層,樓上樓下各家各戶都有通道相連。村西南端,尚存1座清光緒年間的寺廟,為雍氏家族的宗廟。與寺廟相近處,保存有中華民國年間的一座……[詳細]
鐘屏街大佛寺
  鐘屏街大佛寺位于會澤縣金鐘街道鐘屏街483號。建筑坐南向北,分別由門樓、天王殿、東西廂房、觀音殿、東西兩廡、后殿(大雄寶殿)及水井組成3進院落布局的建筑群。占地面積2708.55平方米。門樓,重檐歇山頂穿斗與抬梁混合式土木結構。3開間,通面闊10.8米、進深6.4米。明間一樓設通道。天王殿,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3開間,通面闊13.75米、進深10.5米。前檐及門窗飾彩繪。東西廂房,單檐硬山頂穿斗式土木結構。3開間,通面闊13.4米、進深6米、出廊1.5米。觀音殿,單檐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3開間,通面闊13.5米、進深10.6米。東西兩廡,單檐硬山頂穿斗式土木結構。3開間,通面闊12.1米、進深4.3米。硬山頂墻體高出屋頂正脊,呈“貓弓墻”(俗稱“風火墻”)。后殿(大雄寶殿),單檐歇山……[詳細]
栗柴壩渡口慘案遺址
  栗柴壩渡口慘案遺址位于瀘水市上江鎮(zhèn)栗柴壩渡口,距州府六庫26公里,海拔770米,云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栗柴壩渡口是瀘水市境內(nèi)怒江與騰沖、瀘水、保山之間往來的重要渡口,東連保山、云龍,西通騰沖和緬甸聯(lián)邦,為我國南方絲綢之路的怒江古渡口之一。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占領東南亞,旋即向我滇西進犯。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九日,侵華日軍一部自騰沖越過高黎貢山,進犯瀘水。日軍竄至栗柴壩西岸時,發(fā)現(xiàn)渡口已被我東岸守軍封鎖,不能渡江東犯,便惱羞成怒,向我滯留在西岸的難民發(fā)難。當時西岸待渡的難民共有三百余人,多數(shù)是從緬甸逃回祖國的華僑同胞,一部分是騰沖、龍陵逃向內(nèi)地的難民,他們中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也有嗷嗷待哺的乳嬰。除少數(shù)脫險者外,有二百九十余名難民同胞慘遭殺害,一時江岸積尸成堆,死……[詳細]
扎西紅軍烈士陵園
  扎西紅軍烈士陵園威信縣扎西紅軍烈士陵園始建于1984年,總占地面積4.67公頃,共計投入建設資金220余萬元,建園之初是縣級陵園,1988年被省政府批準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之一,1995年被國家民政部批準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之一。扎西紅軍烈士陵園建有高10米、碑體邊長2米、占地1189平方米的柱形“紅軍烈士紀念碑”一座,紀念碑南北兩面分別刻有毛澤東書體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和“英勇奮斗的紅軍萬歲”碑文,從東、南、西、北四面臺階皆可步上紀念碑。四周種有塔柏、雪松、白玉蘭、萬年青等花草樹木,綠樹成蔭,花香四溢;建有紅軍烈士個人生平事跡碑83塊,成排樹立在“紅軍烈士紀念碑”周圍,隱現(xiàn)于花草叢中,整潔優(yōu)雅,莊嚴肅穆。……[詳細]
245、諸葛武侯祠
諸葛武侯祠
  諸葛武侯祠位于姚安縣煙蘿山,是諸葛亮南征駐地,故壘遺址。武侯祠始建于唐朝,明嘉靖丁已三十六年。2010年諸葛武侯祠開始重修。諸葛武候祠主體建筑群由大殿、四廂及兩院組成,總占地面積為70畝,座東南朝西北,整座建筑莊嚴古樸、氣勢磅礴。大殿內(nèi)正前方這一尊銅像是諸葛亮坐相,青銅澆鑄,3.6米高。諸葛亮手拿鵝毛扇,穿長袍、慈眉、慧眼,頭戴飾玉官帽,喻示著“有求必應”,在諸葛亮兩側,兩個銅鑄侍童陪伴,一尊抱著“上方寶劍”、一尊抱著 “佛塵” 民間一直把諸葛亮視為保護神。諸葛亮于公元181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漢族,字孔明,號臥龍居士,三國時期蜀漢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17歲時師從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十二年(公元227年),諸葛亮27歲,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詳細]
246、無為寺
無為寺
  無為寺位于蒼山蘭峰東麓,無為是佛教名詞,亦稱無為法,與有為相對,指非因和合形成,無生滅的絕對存在,原是涅的異名。寺東邊的村子叫陽鄉(xiāng)村。無為寺始建于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當時有山門、過廳、正殿、兩廡、花苑等設施。明嘉靖年間,在無為寺后面又建了一座救疫寺。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住持僧人無礙,集資鑄銅鐘一口,高1·2米,口徑1米,這口鐘現(xiàn)存在寺中。清朝末年久倒毀。1984年,陽鄉(xiāng)村民集資歷證明建大殿。1987年,修復了兩面廡及山門。無為寺有八景:傳說唐僧取經(jīng)路過此地,曾在這里曬經(jīng)書,所以有曬經(jīng)坡;無世祖忽必烈片大理時,曾在附近駐兵,有駐蹕臺(帝王出行時沒途停留暫住稱駐蹕);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汝南王朱有櫪居大理期間,曾在無為寺聽經(jīng)學法,并寫了篇《無為寺記》,刻在玉磬碑上,玉磬碑石口極……[詳細]
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內(nèi)。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書法蒼勁,文辭典雅,渾樸古茂,現(xiàn)嵌于鳳池書院(今昭通第三中學)壁。從內(nèi)容上看,它主要記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廣宗,“十二隨官受韓詩,兼通孝經(jīng)二卷,博覽(群書)”,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彥珍女”,未娶夭亡于武陽。其父的下屬-刻此碑送孝琚歸葬朱提朱塋,以紀念死者,安慰親屬。由此可見當時的邊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學習中原文化,鉆研典籍,也透露出當時婚、喪習俗。從碑四周所刻的龍、虎、龜紋,可以窺見漢代當?shù)厝嗣竦淖诮绦叛龊褪趟囆g水平。從書法上看,碑文系方筆隸書,取勢橫扁,左右舒展,筆畫瘦勁古樸。它的發(fā)現(xiàn),不僅打破了“北方南圓”的陋說,而且可以探索“漢隸與今隸遞嬗痕跡”(梁啟超語),F(xiàn)存孟孝琚碑,上端斷殘,下端完整,……[詳細]
248、麗江普賢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麗江普賢寺
  普賢寺,地處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qū)大研街道辦事處七一街崇仁巷76號,清朝時期古建筑,是麗江古城內(nèi)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漢傳佛教寺廟,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寺內(nèi)供奉普賢菩薩。 [1-4]據(jù)《光緒麗江府志》載:“普賢寺,在府城西門外。道光年間修建!逼召t寺的建筑格式既有納西族四合五天井的風格,又有漢地佛教寺廟的明顯特征。普賢寺建筑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院落,大殿為平房、坐西朝東、單檐九脊懸山頂抬梁式建筑,南北兩面各有三間廂房,東邊是兩層重檐懸山頂門樓。大門左側立有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永遠遵守”石碑。院內(nèi)樹木清幽,還有民間自行組織的納西古樂隊演奏古樂,是游玩古城的小憩佳境。 整個寺廟坐北朝南,大門從門樓中間進出,東西兩邊有兩所平房廂房,中間有一個正院落,四角邊上還有四個小天井、大殿內(nèi)原塑有普賢、文殊……[詳細]
獅子關石窟
  石寶山風景區(qū)的自然景觀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遍山嶙峋的奇峰異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描寫它們“峰頭石忽涌起,如獅如象,高者成崖,卑者為級,穿門蹈瓣,覺其有異”。這些紫紅色砂巖球狀風化石構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造化奇觀,與石鐘寺遙相對應的正是這樣一片崖坡,崖頂巨大的紫砂巖形同一只靜臥的雄獅,隔箐相望,默默守護著石鐘寺的“石寶”,因而得名“獅子關”。獅子關區(qū)亦有三處極為重要的石窟:其一為俗稱“全家!钡哪显t王及后妃子女雕像。其二為雕鑿在獅子崖之下峭壁間的10號窟梵僧觀音造像。窟高1.8米,上寬1.1米,下寬1.8米。龕內(nèi)雕刻梵僧像一尊,高1.7米,頭戴蓮花冠,深目高鼻,背有佛光,右手結怖魔印,左手握凈水瓶,腳穿靴。左下方有一犬弓身回首,項系鈴。左上有榜題“紫石云中,信境蘭若”兩行,落款為“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詳細]
阿猛會議遺址
  阿猛會議遺址“阿猛會議”會址位于硯山縣東北方,距硯山縣城37公里,座落在323國道線旁的阿猛鎮(zhèn)中心小學校內(nèi)。會議遺址房屋是1875年建蓋的一間“文武廟”。1993年11月,“阿猛會議”會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被列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向長江以南進軍之際,為迎接和配合野戰(zhàn)軍解放滇、桂、黔,0中央作出關于調(diào)整長江以南黨的領導機構的批示,決定將0桂、滇邊工委和0云南省工委合并,成立0滇、桂、黔邊區(qū)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滇桂、黔邊區(qū)的斗爭,并決定林李明作書記,周楠、鄭伯克任副書記。1949年5月,0中央華南分局派林李明到昆明向云南省工委傳達0中央指示,醞釀成立邊區(qū)黨委有關事宜。同年7月19日,林李明及兩工委主要負責人在云南省硯山縣阿猛主持召……[詳細]
斑鳩坡茶馬古道
  斑鳩坡茶馬古道有一條神秘的古道,其源頭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東南亞;向北直達昆明,入昆后可快馬直上京城;往西蜿蜓直上青藏高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滄桑歷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峽谷縱橫,風光旖旎,氣候多變,民風古仆,她曾經(jīng)見證過普洱茶貿(mào)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她,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源頭思茅是中國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產(chǎn)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產(chǎn)品交換流通以馬幫為主要馱運工具,是中國民間國際貿(mào)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為始發(fā)點,經(jīng)景東、大理、麗江、中甸等進入西藏,沿途為人煙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險絕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熱的瀾滄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無量山、梅里雪山,海拔從普洱茶的產(chǎn)區(qū)千余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蒼蒼,悠悠漫……[詳細]
252、法明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明寺
  位于昆明市宜良縣匡遠鎮(zhèn)壽山路。1926年11月7日,中共云南特別支部成立。根據(jù)中共廣東區(qū)委的指示,特支成立后迅即開展工農(nóng)運動和“倒唐斗爭”。1926年12月,特支派云南籍中共黨員黃麗生到宜良縣城開展農(nóng)民運動。黃麗生在宜良縣教育局長兼宜良中學校長李梅軒(國民黨左派)的支持掩護下,串聯(lián)發(fā)動農(nóng)民,吸收農(nóng)會會員達500余人。1927年4月,宜良縣農(nóng)民協(xié)會在法明寺成立。5月,由農(nóng)會主持在縣城召開了聲討蔣介石四.一.二”政變大會。6月宜良縣農(nóng)民協(xié)會發(fā)動和組織會員、農(nóng)民群眾和中學生等幾千人舉行--示成,包圍了宜良火年站,反抗法帝國主義侵占文公河水。省-也在昆明組織----和演講,支持宜良人民的反帝斗爭,最終迫使法帝國主義者歸還文公河水。1927年2月16日,在中共云南特支的推動下,云南二.六政變”的主要人……[詳細]
云南大學會澤院
  云南大學會澤院位于云南大學東陸校區(qū),占地面積2484.05平方米,建筑面積3953.49平方米。文物構成由會澤院、《會澤唐公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記》銅碑、九十五級臺階及西式噴水池組成!稌䴘商乒珓(chuàng)辦東陸大學記》銅碑立于會澤院主樓大廳內(nèi)墻上;九十五級臺階位于會澤院主樓大門外南向,上下共有95級青石臺階;九十五級臺階中段第二平臺有西式噴水池一座。史料記載,19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學前身私立東陸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暨會澤院奠基儀式,1924年12月18日會澤院建成,并在會澤院外南側的九十五級臺階兩側新增紅色弧段磚體空心欄桿,臺階中段修建西式噴水池,依山順勢,與臺階渾然天成,與會澤院融為一體。1927年會澤院內(nèi)大廳立《會澤唐公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記》銅碑。會澤院代表了當時國內(nèi)大學建筑的較高水平,建筑本體及其文物構成……[詳細]
嵩明縣龍王廟紅軍標語
  嵩明縣龍王廟紅軍標語位于昆明市嵩明縣嵩陽鎮(zhèn)東村村委會西村北約2千米處的龍王廟山墻上。1935年4月29日,紅軍攻克嵩明縣城并占領楊林兵站后,紅一軍團奉命佯攻昆明,以迷惑敵人,順利搶渡金沙江。4月30日,紅一軍團兵分三路向西推進。左路從楊林出發(fā),經(jīng)白邑的得食、龍?zhí)稜I等村到達阿子營羊街、大西村。中路從縣城出發(fā),經(jīng)大村子進抵果東、冷水溝一帶。右路從縣城出發(fā),經(jīng)西村、竹箐口入尋甸七甲,與中央軍委縱隊會合(這條標語就是該部紅軍路過龍王廟時寫下的),進一步形成威逼昆明之勢。正當敵人全力防守昆明之際,紅軍各路大軍在中央軍委領導下,于5月1日至9日從祿勸皎平渡順利渡過金沙江,擺脫了數(shù)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標語長5.1米,寬0.7米,從右至左橫書“農(nóng)民起來實行土地革命”十個楷……[詳細]
255、江川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川文廟
  江川文廟,是中國云南省江川縣的孔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位于江城鎮(zhèn)北的鐘秀山南麓,今為江川二中的所在地,占地31畝,是江川縣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式磚木結構建筑群,中軸式對稱,由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東西廡和四祠組合而成,還有附屬建筑崇圣宮、鐘秀書院,F(xiàn)主體建筑尚存。江川文廟是玉溪市保存較為完整的文廟之一,也是江川縣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廟在江川二中校園內(nèi)。文廟與學校合二為一,有其特殊的淵源,-戰(zhàn)爭后,林則徐由廣東赴新疆,途經(jīng)云南時到過江川文廟,為其題詞“鐘秀書院”,從此,文廟成為清政府培養(yǎng)人才、灌輸統(tǒng)治思想的基地。民國時期,文廟內(nèi)也一直在辦高小,培育了魯子材、唐淮源、金漢鼎等愛國將軍。新中國成立后,政府亦在此創(chuàng)辦小學,文廟一直得到有效保護,只是在文革期間因“破四舊”遭……[詳細]
螃蟹坡梁堆墓
  俗稱大谷堆。位于宣威市豐華街道辦事處螃蟹坡村西南約 200米的耕地中。1983年宣威縣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由于封土高于地面,較為明顯,多次被盜。2004年3月,曲靖市、宣威市文物管理所征得云南省文物局同意,對墓進行搶救性清理。墓封土堆頂部平面呈橢圓形。南北長 11.5米、東西寬 9米、高 3.2米,面積約 103.5平方米。封土全部為黃褐色。經(jīng)清理發(fā)現(xiàn)此墓未挖墓坑,直接在地表用石灰?guī)r石板豎砌成 1長方形墓室,石板與石板間未使用黏合劑填縫。墓室長 3.34米、寬 2.04米、深 0.9米,墓向北偏東 10°。石板寬窄不一,厚薄不等,最大者 70×70厘米、厚度 2.8~4厘米,多數(shù)厚 3厘米。墓室外部用紅褐色黏土填筑,以支撐石板,并在墓室上口處用不規(guī)則塊石平砌二層,壓住墓室下部用石板鑲砌部分,使之……[詳細]
刀安仁故居暨干崖宣撫司署
  “邊塞偉男”刀安仁的故居,坐落在盈江縣新城鄉(xiāng),距離縣城約30千米,是德宏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原址為干崖土司署,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為土木建筑結構,分三進四堂。曾多次遭遇浩劫,在修繕之前只剩下三間廂房。2008年當?shù)卣鲑Y440萬元進行修繕,在故居內(nèi)長期展出的有192件文物,其中包括干崖土司大印、刀安仁生前使用器具、留洋油畫以及兵丁戲服等珍貴文物,全面展現(xiàn)了傣族民主革命第一人刀安仁承襲土司、留學日本、發(fā)起騰越起義等歷史史實。刀安仁主要著作有《抗英記》、《游歷記》、《獄中紀事》、《傣文詩韻》、傣劇本《阿鑾相勐》、《陶禾生》等。在刀安仁故居附近,還有遠近聞名的“中國橡膠母樹”扎根于此。樹高20余米,主干樹圍2米多,根部直徑1米左右,已有上百年的樹齡,是刀安仁于1904年赴日本留學,途經(jīng)馬來西……[詳細]
建水文筆塔
  文筆塔坐落于建水城西南四公里拜佛山頂。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造型奇特,式樣別致,在中外塔林中別具一格,因形如文筆而得名。塔呈八面體,塔體為青石砌成的實心石塔,下部呈四方八棱形、中部方形,頂端呈扁狀。塔身不分級,通體無檐,無裝飾,只可分為塔基、塔體和塔頂3個部分。塔基周長與塔高相等,塔基周長31.4米,塔高31.4米,為圓周率數(shù)值。塔身由底向上逐漸收縮,頂部較小,長條狀,似筆頭。遠遠望去,凌空拔地而起,猶如一支巨大的文筆挺立于天地之間,故名文筆塔。此塔所在地名為拜佛山,然而整座山上并無一座寺廟,也從來沒有善南信女到此朝山拜佛。它的造型與佛塔沒有絲毫相同之處,倒很像現(xiàn)代的紀念碑。文筆塔建造的緣由——和已倒塌的天柱塔同為風水塔,有“重教興文”、“修文偃武”之意。是出于“以文壓武”,以息古時……[詳細]
三佛祖佛房遺址
  三佛祖佛房遺址西盟縣三佛祖佛房遺址西盟“三佛祖”佛房遺址-云南普洱,在云南普洱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坎鎮(zhèn)水庫公園南西邊的佛殿山頂上,有一塊山間平地。平地中央,有三座相依而立的用塊石壘砌而成的方形凸形石塔,四周還有殘留圍墻。登上石塔放眼觀看四方,起伏的阿佤群山猶如在云海中沉浮的綠島,美不勝收。這里,就是新中國建立前百余年來,信徒眾多、云中古剎、香煙繚繞的拉祜族佤族大乘佛教朝拜地——云南普洱西盟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勐坎佛殿山‘三佛祖’佛房遺址”。據(jù)有關資料記載,三佛祖佛房始建于清代同治末年至光緒初年(1874-1875),至今已120多年的歷史。原建蓋有土木結構佛房4棟,“三佛祖”大殿在正房中央。殿內(nèi)有佛龕、銅佛像、并有佛爺和尚念經(jīng)。整個佛房占地2500平方米,佛殿后立有塊石方形凸字形佛塔,高5米,長……[詳細]
260、白霧太陽宮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霧太陽宮
  又名“通海廟”,也稱“通海會館”。位于會澤縣娜姑鎮(zhèn)白霧村委會第八村民小組內(nèi)。地理坐標為:北緯26°29′17.0″、東經(jīng)103°11′31.0″,海拔1964米。建筑坐東北向西南,原由山門、東西廂房、正殿、東西配殿、墨石香爐等組成建筑群,現(xiàn)僅存山門、門房、東西配殿、正殿、東耳房,占地面積1320.46平方米。山門,單檐歇山頂土木結構建筑。通面闊4.24米、進深2.89米,建于3米高的基石上,臺前置石臺階15級,現(xiàn)臺階上覆蓋水泥。門房,硬山頂土木結構建筑。東門房3開間,通面闊13.35米、進深3.03米;西門房1開間,通面闊3.5米、進深3.43米。正殿,建于高1.7米的基石上,單檐歇山頂穿斗式與抬梁式混合土木結構。3開間,通面闊13.75米、進深10.66米、檐高4.2米;屋頂覆青色筒板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