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旅游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合浦文昌塔
  合浦文昌塔位于廣西合浦縣城南約3公里處,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塔為八角形,高約36米,塔座8.1米,內徑2.6米。為7層疊澀密檐磚塔,其造型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塔頂為一紅胡蘆。每層開著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鳳門,其余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文昌塔現(xiàn)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筑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文昌塔始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曾修葺了五次,最后一次修葺于1985年。文昌塔高37米,為平面八角形,七層樓閣式磚塔,第一層直徑8.56米,塔身座北向南,每層角檐上有一鱉魚,下有一個龍吻,內邊樓級原先是木板,到最后次修葺改為水……[詳細]
百壽巖石刻
  百壽巖石刻又名夫子巖,位于廣西桂林市永?h百壽鎮(zhèn),距桂林市70,与訛E莨懦歉艉酉嗤鵒咚俟泛凸鷂喔咚俟房紗鎩4說厝私艿亓,老榷愘岁者甚多。百寿岩以其“百蕛E肌蔽琶謔饋K紊芏撼竽輳盤鎦厥肺莢謁僨熘,特书写隶蕶麦“寿”奏崿并请百名长寿者隔|橄滓桓魴∈僮鄭擅晨逃諮冶諏講嘧槌傘鞍偈僂肌。蹲巼页心的首l蟆笆佟弊直駛星度�100個小“壽”字,一字一體,無一雷同,筆力遒勁,雕刻精工,集中國漢字演變、書法、雕刻于一身!鞍賶蹐D”刻于百壽鎮(zhèn)夫子巖石壁上,隸書大“壽”字長175厘米,寬148厘米,其拓印件已被故宮博物館珍藏!鞍賶蹐D”中的100個小壽字更是各有千秋、字體各異、無一雷同。其中楷、隸、篆、行、草、甲骨文等無所不有、小壽字旁還注明文體出處。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詳細]
江頭村和長崗嶺村古建筑群
  江頭村和長崗嶺村古建筑群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靈川縣。這兩個村在明清時期就已形成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民居祠堂、牌坊、巷道、墓葬等建筑群。江頭村古建筑群,地處桂林市靈川縣青獅潭鎮(zhèn)江頭村、漓江上游支流甘棠江西畔。村莊山環(huán)水繞,祠堂和大多房舍都坐西朝東。從現(xiàn)代建筑學來說,方位與朝向顯得很大氣。該村興建有1000余年歷史,是我國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創(chuàng)始人周敦頤后裔繁衍生息之地,明代遷居至江頭村,清乾隆后該村周氏出現(xiàn)了7名翰林、8名進士、25名舉人、170名秀才的科舉奇跡。村落的總體建筑也體現(xiàn)出“出污泥而不染”的樸實謙和風格。江頭村歷史悠久,古民居建筑種類齊全,規(guī)模宏大,保留了目前廣西唯一完整分布著的明中晚期、清早中晚期、民國時期民居的古建筑群。如今在該村還保留有江頭周氏居住的100余座明清古……[詳細]
84、譚壽林故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譚壽林故居
  譚壽林故居位于港南區(qū)橋圩鎮(zhèn)震華村譚嶺屯,始建于清朝乾隆晚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比較典型的磚瓦結構大合院。由于年久失修,大合院內的譚壽林故居破爛不堪。2011年1月,當?shù)卮迕褡曰I資金13.44萬元,按故居原規(guī)格和規(guī)模進行部分修復,于同年10月竣工。譚壽林,1896年出生于貴縣橋圩鎮(zhèn)震華村譚嶺屯。192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1924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在李大釗領導的中共北方區(qū)委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京分部工作,主要負責《工人周刊》,從事秘密革命活動。1926年1月?lián)沃泄参嘀莸匚瘯,當時的中共梧州地委是廣西最早的中共領導機關,直接領導梧州、桂林、柳州等地的黨組織。1927年6月到武漢出席全國第四次勞動大會,同年12月返回廣州參加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后,于1928年秘密來到上海……[詳細]
君子垌客家圍屋群
  君子垌客家圍屋群位于港南區(qū)木格鎮(zhèn)云垌村君子垌,該圍屋群的圍屋建筑最早建于清乾隆末年,大部分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圍屋群面積約有6平方公里,是廣西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客家圍屋群,分別由段心圍、濟昌城、茂華城、隆記城、祥合城、奎昌城、紫金城、火磚城、壽光城、茂隆城、元隆城、云龍圍、桅桿城、暢記城、達記城、同記城、盈記城、顯記城、谷坡城共19座(圍)城組成,單座面積在2500至4950平方米之間。以段心圍、桅桿圍和云龍圍最具代表性,建筑嚴謹,左右對稱,以宗祠為中心,分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兩邊為廂房,下廳前為曬谷場,曬谷場前為宅門,宅門兩旁為欄腳屋,宅門外為半月形池塘。現(xiàn)存17座,有2座僅剩下地基遺跡。光緒《貴陽縣志》在“寨堡”條目中專門收錄了較為龐大的7座君子垌圍屋,分別是:段心圍,在……[詳細]
白龍珍珠城
  龍珍珠城位于距北海市東南36公里的營盤鎮(zhèn)白龍村。白龍珍珠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總面積合14670平方米。城墻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墻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shù)抡贰饵S爺去思碑》等的遺跡。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采珠之盛。傳說古時曾有白龍盤旋于此,得名白龍城。因白龍城瀕臨大海,盛產質優(yōu)色麗的上等珍珠,古城墻內外砌火磚,中心每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故又得珍珠城之美名。這里歷代都是采珠進貢的基地,城內現(xiàn)在設有采珠池、珍珠亭、采珠太監(jiān)公館、寧海寺等景觀。北海有關珍珠的話題很多,傳說廣泛。其中有名的傳說:“割股藏珠”相傳明代時,皇帝聽說白龍海中有寶珠一顆,光照海天,但……[詳細]
87、柳侯祠碑刻
柳侯祠碑刻
  柳侯祠碑刻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中心柳侯祠內。柳侯祠,原名羅池廟(因建于羅池西畔得名),為紀念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而建。柳侯祠從唐代建成至今,歷朝都對其進行過修葺及擴建。現(xiàn)址為明代柳侯祠廟址,清代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在原址上重建。解放后,柳侯祠幾經修葺,現(xiàn)存的柳侯祠建筑結構為清代三進制木磚結構,面積約2000平方米。祠堂大門上高懸的“柳侯祠”金字匾額系當代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的手跡,豪邁奔放,蒼勁挺秀。門聯(lián)為韓愈詩句集結而成,書曰:“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春秋報事福我壽民”,為清末永州知府楊翰所書。頭進保存有自宋至今的歷代碑刻30余塊,其中的兩塊“荔子碑”嵌座在中殿最為引人注目處。右側為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所刻原件,左側為仿宋的清代復制品,碑文摘自韓愈《柳州羅池廟碑》……[詳細]
天等萬福寺
  萬福寺萬福山古名獨秀山,位距天等縣向都鎮(zhèn)北郊1公里處,孤峰拔地而起,圓柱形如卓錐。高約60米,腰徑約50米。四周一派良田。河水流經山下,公路直達山前。山的西面有寬敞溶洞,洞分3層。清康熙拾壹年(公元1672年),當?shù)厝罕娧厣蕉纯诮ㄆ鹚聫R,取名萬福寺。洞的下層建成文武廟,供奉孔夫子、關公、岳飛等3位歷史人物。長年香煙繚繞,鐘聲輕揚。廟門刻一副對聯(lián)曰:文筆紀春秋萬古綱常昭日月武功扶漢宋兩朝義勇壯山河二層為觀音寺,內供觀音菩薩。兩邊廊柱上各塑有蛟龍,盤柱而上,栩栩如生?上г跇O左年代被打爛,痕跡仍留。寺門上掛一匾額曰“慈云廣被”。古時,寺廟曾有和尚住持,周圍群眾常到洞里求神拜佛。三層是一大洞口,穿山而過。洞前石壁上架一天橋,用枧木構成。雖經300多年之久,仍固若金湯。登橋遠眺,向都山城盡收眼底;移……[詳細]
紅七軍軍部舊址
  紅七軍軍部舊址位于百色市右江區(qū)解放街39號。舊址始建于1720年,由廣東商人梁煜倡議同鄉(xiāng)人共同集資興建,成為廣東商人赴百色經商的主要落腳點;洊|會館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藝術傳統(tǒng)和風格。整個建筑占地面積2331平方米,建筑面積2661平方米,會館座西向東,以前、中、后三大殿宇為主軸,兩側配以相對稱的四進廂房和廡廊,構成“日”字形封閉式獨立建筑群。殿宇廡廊,布局嚴謹,庭院通道,鋪設紅色階磚和長方形條石,殿堂廊下,全為實木大圓柱或花崗巖方形石柱支撐。中間主體建筑三大殿宇的內山墻上現(xiàn)今還完整保存著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畫。整個建筑融古建、書法、雕塑、繪畫藝術于一體。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云逸成功領導舉行了百色起義,把紅七軍司令部和中共紅七軍前委設在粵東會館。鄧小平、張云逸曾……[詳細]
90、桂林塔山
桂林塔山
  桂林景點—塔山在漓江東岸、小東江西畔,與穿山隔江相望,海拔194米,相對高度44米,面積2.75公頃。塔山與穿山100萬年前為同一山體,其后地殼上升,地下水水面下降,山體被割切分離成各自獨立的孤峰。是桂林山水的另一幅杰作。塔山在穿山之東。遠在100萬年前,兩山原為一體,地球造山運動把二者分離了。如今,小東江在兩山間緩緩南流,像一條帶子仍然把它們緊緊系在一起。初升的旭日,以金輝灑布穿山、塔山和象山之上,構成三山晨曦詩境,給一日之計以無限活力。塔山遠看象一巨大的軍艦溯江而上,故又名“軍艦山”。走近前去,便宜可見塔山實際分為兩部分,一根巨大的石柱拔地而起,石柱和山崖間隔著一道裂縫,好象被利斧直劈為二。正如徐霞客描繪的那樣:“豎石下剖,直抵山根,亭亭獨立。山固以脆薄靈雀見奇,名為荷葉山!焙髞硪驗樵凇[詳細]
合浦東山寺
  合浦東山寺,原名靈覺寺,東山寺,是宋寶山成禪師創(chuàng)建,明永樂十年(1412)高僧玨靜重修,后再經明萬歷、清康熙年間多次重修。寺共四進,磚瓦結構。第一進山門,門額“東山寺”三個字,為進士喻俊所書,字體渾厚蒼勁;第二進為天王殿;第三進為大雄寶殿,建筑保持宋代風格;第四時為觀音殿。合浦東山寺曾是安南王李日尊于大越昌符年間的行宮,是合浦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明朝時曾被評為“廉陽八景”之一。只可惜,在解放后,由于政治運動等原因,合浦東山寺屢遭不測,殿宇被拆除,佛象遭碰壞,一片凄慘景象。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01年,合浦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宗教政策,把修復東山寺的工作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為此,合浦東山寺正在一天天恢復其原貌,整個東山寺的面貌宛然一新,F(xiàn)在大雄寶殿和觀音殿正在進行緊張的修復之中,相……[詳細]
柳州靈泉寺
  柳州靈泉寺位于柳州市河南市區(qū)馬鞍山西麓小龍?zhí)杜?樂群路北一巷29號),因小龍?zhí)对办`泉”而得名。靈泉寺始建于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宋王安中《新殿記》記載:當時此寺香火之盛,殿宇的壯麗,規(guī)模的宏大皆稱“廣右(西)第一”。經1980年和1988年修繕、重建,現(xiàn)有大雄寶殿一座,內塑觀音菩薩、三寶佛及地藏王等神像.并供開山建寺之凈悟大師神位?靈泉寺現(xiàn)有比丘尼住持,寺旁有齋堂。靈泉寺設有佛教素食餐館,珍饈素宴美味可口,每日游客如云。2006年8月至10月,柳州市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會同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今靈泉寺東南80米處的區(qū)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約500平方米。經過發(fā)掘清理,揭露地下遺址約300平方米,清理出靈泉寺3期建筑遺跡:一期約為唐代,二期約為北宋末期至南宋中期,三期約為明代中……[詳細]
韋拔群紀念館
  東蘭縣韋拔群紀念館位于河池市東蘭縣城西北更鬧山麓。紀念館主要由拔群廣場和紀念館兩部分組成,建成于2009年10月,占地120畝,建筑面積7200平方米。紀念館高三層,28米,長129米,寬71米,館內陳列布展7個展廳和設置各種多功能室。展覽面積3500平方米,共陳列布展1000多件文物史料。館內一樓設有序廳、影視廳和三個展廳。序廳立有韋拔群半身漢白玉雕像,基座刻有中央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韋拔群的歷名評價。序廳四周設影視廳、臨時展廳和第一、第二、第三個展廳,三個展廳分別介紹韋拔群憂國憂民,探索真理;領導農運,武裝斗爭;參與領導百色起義,組織創(chuàng)建右江蘇區(qū)。目前,臨時展廳主要展示百名將軍題詞紀念韋拔群。紀念館二樓設立四個展廳,分別介紹鄧小平與韋拔群;韋拔群對黨忠誠,捍衛(wèi)蘇區(qū);韋拔群犧牲后無數(shù)革命……[詳細]
94、威德寺
威德寺
  威德寺是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欽州市的一座佛教寺廟,坐落于三娘灣旅游風景區(qū)的烏雷嶺上?v觀歷史,有著一千四百多年悠久歷史的欽州,原是佛廟較多的地區(qū),有著豐厚的佛教文化底蘊。欽州的大寺鎮(zhèn)就是因為寺廟集中而得名的,其佛教信眾根基深厚。據(jù)欽州縣志記載,建國前欽州城內仍有“崇寧寺、北府寺、女庵寺”等佛教活動場所,后因種種緣由已不復存在,解放后,欽州市的佛教信眾只能在舊居民住宅改造的念佛堂中進行佛事活動,存在著諸多不便和經常性糾紛。幾經搬遷的念佛堂最后位于市區(qū)二馬路新盛街66號,由于仍處于居民住宅中心,每逢佛教活動,擁擠的人群和喧鬧的聲音影響到周邊群眾的正常生活。加之原地域局限,念佛堂不能擴大建設,佛教信眾遷建活動場所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因此,自治區(qū)有關部門同意,市政府批準“同意遷建欽州佛教活動場所”的申請……[詳細]
南江村黃氏祖祠
  黃氏祖祠位于南江上黃村,原名南街七星崗,又稱七星伴月,北距郁江約300米,是明洪武年間,皇帝誥命恩準南街(今南江村)上黃一世祖彥貴公建造。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jù)《貴縣志》載,公元1848年廣東人張嘉祥在橫州(今橫縣)起義,攻貴縣木梓,貴城南江人黃祖喜、黃全義,大井頭王星福,在南江黃氏祖祠結盟--起義,可見該祖祠又是革命的搖籃。每年春節(jié)、清明等重大節(jié)日,黃氏宗親齊聚一堂,作祭祖儀式,進一步增強宗族凝聚力。南江黃氏祖祠位于貴港市港南區(qū)南江社中村小區(qū)內,坐落于郁江南岸河畔。其四面環(huán)山,東有東山,西有獨山,南有南山(南山寺),北有龍山(龍頭山脈)。北面郁水環(huán)繞,南面有南湖明鏡相映,地處七星伴月,東方橘井,西方龍泉井(龍眼井),自然地理沙水相配,歷史上視為風水圣地。貴港市港南區(qū)人民政府2005年元……[詳細]
富川慈云寺
  慈云寺也稱鎮(zhèn)江慈云寺,總面積598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瑞光塔,俗稱觀音塔,觀音閣。塔為7層樓閣式,六角形塔磚,高28米,塔基深4.8米,塔尖有重達400公斤的銅剎蓋頂。塔內有螺旋式磚梯78級,直達頂層。慈云寺門楣上,掛著一個藍色的牌匾,上面寫著三個燙金大字“慈云寺”,大門兩邊有一幅對聯(lián)“慈航普渡五百年香火輝南巔,云水弘施裹岳圖秀富川”。對聯(lián)兩邊是蓮花浮雕。浮雕兩邊的墻壁上分別寫著,慈云護域,瑞云吉祥。走進天王殿,神臺上端坐著披著紅紗的笑口常開大肚金身彌勒菩薩。相傳我國五代時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攜布袋,教化群眾,很得群眾信仰。臨終前說了一句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憶,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詳細]
合浦漢墓博物館
  合浦漢墓博物館合浦縣博物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合浦縣廉州鎮(zhèn)中山路中山公園內。合浦縣博物館的陳列以《合浦漢代墓葬出土文物展》為主。展廳以木制展板分隔成四個展室,展覽面積238平方米,展品250件,以青銅器、陶器和琉璃、琥珀、瑪瑙、水晶和金銀玉石等制品為主。其中,銅鳳燈、銅屋、銅提梁壺、三足銅盤、銅魁等具有南方青銅器精巧細致的地方特色。帶有干欄式結構特征的陶樓,顯示出當?shù)氐臍夂颦h(huán)境和日常居住條件。展品中有一件東漢早期的銅提梁壺,內盛液體至今仍保存。博物館館藏有文物3150件,以漢墓出土文物、清代書畫和扇面為主。其中,以漢墓出土的完好的玻璃杯、玻璃碟、銅屋、銅井、銅灶、金帶鉤、玉壁和傳世的鐵斗、銅鐘等更是珍貴。曾出版合《浦文物簡介》、《合浦文物古跡》、《合浦漢墓出土文物講解》。合浦古墓群位于北海市合……[詳細]
98、龍華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華寺
  龍華寺級別:縣級時代:清代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的半山腰上保護范圍:以寺四周外檐滴水范圍內為保護范圍。建控地帶:整個西山風景區(qū)屬建設控制地帶。桂平縣人民委員會文件(63會文字第02號)……[詳細]
橫縣伏波廟
  橫縣伏波廟位于橫縣云表鎮(zhèn)站圩東南3公里的郁江烏蠻灘北岸,距縣城28公里,是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平定叛亂、定疆界、在烏蠻灘疏河通航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始建年代不詳。橫縣伏波廟是珠江流域同類建筑中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者。廟原占地33330平方米,面積936.7平方米,由南至北依坡勢朦朧逐建鐘鼓樓、牌樓、前殿、中殿、回廊、祭壇、后殿七大部分。其中,回廊與殿堂以小院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在空間上收到高低錯落,虛實對比的藝術效果,屋檐斗拱是廟中令人矚目的建筑工藝之一,各類柱、座、梁、軒、門、窗、屋脊的木、石、漿類雕飾及院落山墻、屋墻的壁畫也不愧為廟中杰出的產物。整座廟宇構飾充滿了藝術的靈氣。尤值一提的是:廟宇周圍濃蔭遮掩,而特殊的氣流卻使其屋而終年不落一葉,瓦面清潔異常,令……[詳細]
100、方氏家族墓群
方氏家族墓群
  方氏家族墓群(包括:光祿大夫方伯猷夫婦合墓)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上渡鎮(zhèn)河口村河口屯祖禁嶺簡介:方氏家族墓群位于上渡鎮(zhèn)河口村河口屯祖禁嶺。墓群由16座墓葬組成,其中14座墓葬呈南北走向排列,墓向為坐西向東。其余2座在墓群西面30米外,墓群北面三座墓堆較大,其中一座有墓碑,刻有“皇明誥贈夫人品銜方--公二配黨氏老孺人之墓”。黨氏墓據(jù)石碑記載于道光年間重修。整個墓群于2009年2月再次重修。墳塋、墓圈、拜臺為水泥蓋面。墓群南北長96.8米,東西寬19.5米,占地約2000平方米。方--,字昭,湖廣(湖南、湖北)武昌府江夏縣(今武昌縣)人,其先祖食邑河南開封,為平南方氏族之始祖。約生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父諱克儉,母吳氏。有兄弟三人,長曰經緯,次名--,三名經武,全家隨父曾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