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文物古跡介紹

中共當陽小組誕生地舊址
  位于當陽市子龍路28號東門小學。(原為當陽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新中國成立后改為城關小學、城關鎮(zhèn)第一小學,1988年3月改為實驗小學。2000年實驗小學遷走,玉陽辦事處東門小學遷入。)當陽人民在中國0的直接領導下鬧革命,是從1924年開始的,最早在當陽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是李超然(1924年在武漢經(jīng)-介紹加入0),羅國璽(1924年在省立第二師范經(jīng)蕭楚女介紹加入0)、李萬英(1924年在武昌共進中學由校長-介紹加入0)等人。1924年秋,-親自到當陽與李超然、羅國璽、李萬英等分析當陽政治形勢,確定以鄉(xiāng)俗改良會為基礎組織民眾、開展革命運動、發(fā)展黨員、創(chuàng)建當陽地方組織。至1925年夏,王懷之、金仙樵、皮元良,李煉青、蕭立卿等先后入黨。當陽0員增至8人,具備建立0組織的條件,于是這8名0員于1925年……[詳細]
282、玉印巖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印巖
  玉印巖地方不大,但是名氣很大。從南漳縣城去巡檢,乘坐大巴75公里,約100分鐘車程,玉印巖崖頭群山環(huán)抱,高百仞,峭壁如屏,人們稱它“抱璞巖”。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此得一璞玉,獻予楚王,未被接納,反誣玉為石,處以刖刑。卞和在此抱璞而泣,后感動楚王,使人剖璞得玉,琢制成壁,名“和氏壁”。巖即由此得名。玉印巖高達數(shù)丈,洞空面積約100平米,存有多尊石刻,其中一版竟是荊門古代詩人王守所作:“二刖(yùe)足堪憐,十城價生色。玉石終有分,當時人不識!倍潭潭畟字把和氏璧的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清楚楚!里面的碑刻很不錯!巖頭上鑿“玉印巖”三字,字徑3尺,筆力蒼勁。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闊5丈,深4丈。內(nèi)原供卞和像(現(xiàn)頭部已損毀),石像前豎石碑十數(shù)座,其中最早的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所刻。室右壁有方形……[詳細]
荊州雞公山遺址
  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郢城鎮(zhèn)郢北村。面積約1000平方米。是中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平原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遺址。1986年修建宜黃公路時發(fā)現(xiàn),1992年發(fā)掘。文化層厚0.6~0.75米,分上、下兩層。上文化層,年代距今約2萬~1萬年。為含錳較多的黃色亞粘土,厚0.1~0.25米,出土石制品近500件,大部分是采用石英、燧石及石英巖打制的小型刮削器和尖狀器。下層文化層,年代距今約5萬~4萬年。為含錳較多的棕紅色亞粘土,厚約0.5米,是該遺址的主體部分,發(fā)現(xiàn)5處由礫石圍成的圓圈及腳窩遺跡。石圈外徑約4米,圈內(nèi)面積5~8平方米,放置有少量尖狀器和砍砸器。據(jù)推測,應為當時人類居住的圓形窩棚遺跡。其南部有兩處石器加工區(qū),出土有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品和石錘、砧等石器加工工具,以及大量石核、石片……[詳細]
博學書院舊址
  博學書院舊址硚口區(qū)解放大道347號武漢四中內(nèi)建于1905~1908年市文物保護單位博學書院由英國基督教倫敦會牧師楊格非1899年創(chuàng)辦,是我國最早的西式學校之一。校訓“勤、樸、博、學”。楊格非的創(chuàng)學初衷,是培養(yǎng)本土的基督教傳教士,同時為英國勢力范圍內(nèi)的洋行、郵政、海關等機構培養(yǎng)職員。1908年,書院新校建成,占地246畝。博學書院設大學、中學、師范、經(jīng)學四部。大學部1924年與文華大學部合并,成為私立華中大學,是為華中師范大學的前身,主要培養(yǎng)小學教員。經(jīng)學館,主要講授神學及中外歷史。課本均用英文版本,學生一律住校。百年紅色鐘樓與魏氏紀念堂,是博文中學的標志性建筑。魏氏紀念堂是為了紀念與楊格非同時來武漢傳教、僅兩年即病故的魏牧師而建,為其家人捐建,系典型的英國哥特式鄉(xiāng)村教堂風格。1952年,博學……[詳細]
斗方山禪寺
  在浠水縣白蓮河,有一座千年古剎——斗方山禪寺。寺廟坐落在白蓮河風景區(qū)內(nèi),位于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斗方禪林,最初由后唐同光元年(923)無著禪師建造,北宋時佛印禪師駐錫傳經(jīng),元遭兵毀。明洪武重建,規(guī)模宏大,僧弟子數(shù)百人云集山上,盛極一時。建國初,寺廟僅存上斗方三重殿堂,上殿梁、柱皆石結構,石柱八根,高4.6米,柱圍2.2米,建筑牢固,造型壯觀,工程巨大。殿前有月臺式場地,場前有石質(zhì)臺階。中殿和下殿為青磚結構,亦有石柱八根,殿內(nèi)有石質(zhì)佛龕。近年來,香港印靜法師率海內(nèi)外佛門弟子籌資數(shù)千萬元修復斗方寺,中國佛教協(xié)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當今禪宗大德高僧本煥0師任斗方寺方丈。重修后的斗方寺于1998年11月16日正式對游人開放。當時,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詳細]
松滋靈鷲寺
  靈鷲寺靈鷲寺建于晉朝,殿宇宏偉,共有六重,第一重為戲樓大院,第二重是韋陀四大天王殿,第三重是三尊佛殿,第四重為羅漢祖師殿,第五重為方丈禪房,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達10米),旁邊有財神殿、百子堂,后面有經(jīng)堂數(shù)十間。常年香火旺盛,是江南一大寺院。傳說,晉朝有一位游方和尚靈鷲,堅持40年為逃入武陵山的難民指點迷津,并耗盡終生化緣之錢物,其功德無量。后天下太平,原入山之人出山訪靈鷲和尚,從當?shù)厝丝谥械弥c世長辭,便廣捐財物,在埋葬他的前山,修建起一座大寺廟,取名“靈鷲寺”。60年代,修建洈水水庫時被毀,重建中的靈鷲寺位于清神路旁的降盜嶺上。靈鷲寺是松滋最早的寺院,被譽為“楚南名剎”,于民國年間毀于戰(zhàn)火。1997年經(jīng)市0和上級有關部門批準,擇地40畝,按原貌復建。全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贈額,著名佛道……[詳細]
孫中山先生紀念碑
  孫中山先生紀念碑位于武昌首義公園內(nèi)的蛇山南麓。與辛亥首義英雄烈士雕像相鄰。1928年10月10日,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年后,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同人為紀念孫中山的革命偉績,在武昌蛇山西段興建了“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碑”與紀念堂,由當時辛亥首義公園的經(jīng)理夏道南和首義傷兵代表何正方監(jiān)造。抗日戰(zhàn)爭時期,蛇山西段上的“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堂”被毀,紀念碑則幸免于難。1955年因建武漢長江大橋,該紀念碑被遷移到陳友諒墓東側的蛇山南坡,1994年遷移到現(xiàn)址。碑坐北向南,占地100平方米。碑體用花崗巖砌成,高7米,碑頂為盒形,碑座左右兩面飾有花圈挽帶浮雕圖案,四周立有護柱,且環(huán)以鐵鏈。孫中山先生紀念碑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樣式,又具近代風格,氣勢恢宏。碑正面鐫刻著“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碑”與“中華民國十七年國慶日落成”,碑背面……[詳細]
大冶鋼廠蘇式建筑群
  蘇式建筑群位于西塞山區(qū)田園社區(qū)工人村,是鋼廠大規(guī)模擴建時期的產(chǎn)物,2016年被市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黃石市文物保護單位。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東北鞍山一個大型鋼鐵基地,無法滿足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1950年初,中央重工業(yè)部召開全國鋼鐵工作會議,提出在黃石建設鋼鐵工業(yè)基地。1950年10月,重工業(yè)部邀請當時的蘇聯(lián)專家到黃石考察建廠條件,認為在武漢附近的湖北大冶建鋼廠最適合。但兩年后蘇聯(lián)專家改變了意見。1952年5月6日,中央正式?jīng)Q定在黃石地區(qū)建立中國第二個鋼鐵工業(yè)基地。1953年3月1日,華鋼奉令改稱大冶鋼廠。國家“一五”計劃開始實施后,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新階段,大冶鋼廠被國家列為重點建設單位,冶鋼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一期擴建工程于1954年6月1日正式動工。在此背景下蘇式建筑群開始建設,該建筑群……[詳細]
中共鄂西特委舊址
  中共鄂西特委舊址,位于五峰山村紅巖組,建筑面積二百三十余平方米,為明五暗七的“撮箕口”土木結構房屋。對面一壁紅色砂巖——“紅巖獅”,是特委機關的重要標志,被譽為“一面永不收卷的紅旗”。2004年8月,恩施市人民政府將其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30年9月下旬,鄂西特委和紅二軍團前委在監(jiān)利縣城北正街方松泰商號處(現(xiàn)容城鎮(zhèn)民主路239號)舉行聯(lián)席會議。由于革命形勢的飛速發(fā)展,聯(lián)席會議決定成立新的湘鄂西特委。24日,中共湘鄂西特委成立,由21人組成,紅二軍團占7人,其余為地方黨政負責人。特委常委7人,鄧中夏任書記,周逸群任軍委代書記,后任湘鄂西特委代理書記,周小康任組織部長。特委辦公地址設監(jiān)利城方松泰商號處(現(xiàn)容城鎮(zhèn)民主路239號)。此處同時為鄧中夏同志舊居。保護范圍:中共鄂西特委舊址本體及周圍……[詳細]
290、陳獻甲明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獻甲明墓
  陳獻甲墓,又名獻甲花墳,位于浮屠鎮(zhèn)西南5公里的獻甲村。墓地為蛇形山丘,花墳座落在“蛇”嘴,鄉(xiāng)人稱之為風水寶地,名曰“王侯(蛇)吐信”。該墓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建筑面積200㎡,由牌坊、前室、祭壇、墓室、墓碑、護欄等部分組成。均以青石為材料,雕有“雙鳳朝陽”、“犀牛望月”、“鹿鶴同春”、“魚躍龍門”等等鳥獸蟲魚。工藝精湛,形象逼真,堪稱藝術珍品。石碑坊高7米,三門,寬約15米,宏偉壯觀。墓主陳獻甲,為當時富甲一方這商人,急公好義,樂善好施,享譽鄂東南。其祖陳任遠于明朝正德年間輸谷2萬余擔賑災,受到明武宗正德皇帝嘉獎,賜金匾一塊,“旌表義民陳任遠之一門”。此匾尚存。該墓以其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獻甲墓靠山面湖。墓前碧波蕩漾,漁歌互答;墓后蒼松翠柏,山鳥……[詳細]
291、魚木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魚木寨
  魚木寨位于鄂渝交界處的利川市西部,是謀道鎮(zhèn)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全寨占地6平方公里,四周皆絕壁。其土家古堡、古墓、棧道和民宅保存完好,有“天下第一土家古寨”、“世外桃源”美譽。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列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魚木寨原名成家寨,以成姓、向姓居多,自古就是土家族居住地。其前身屬龍淵安撫司治理,后更為龍陽峒土司轄地,附籍石柱土司。明萬歷十四年,龍陽峒土司譚彥相宣布脫離石柱土司自立。石柱土司不允,雙方爭斗不下。次年,石柱土司馬斗斛、馬千乘率兵攻打譚彥相,斷其水源,阻其糧草,把寨子圍得鐵桶一般,欲使寨中彈盡糧絕而降。然數(shù)月不果。寨內(nèi),譚土司則命人每日從寨東巖洞口向寨下拋活魚以戲之,有些竟落掛于馬土司帳前樹上。仰望陡峭奇險的山寨,馬土司不由望魚興嘆……[詳細]
魯茲暨史沫特萊舊居
  史沫特萊舊居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鄱陽街32號。和中世紀歐洲教會建筑的風格相似,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橫平豎直的長方體。1913~1938年間,美國主教魯茲(BishopRoots,1870~1945),中國名吳德施,攜全家居住于此。這里符合新教教徒節(jié)儉清淡的傳統(tǒng)。大坡狀瓦頂,方石墻基,深灰色清水磚外墻,上下兩層間有兩道深紅色的磚線。正立面連續(xù)的拱券門窗,外框凸出,造型優(yōu)美。整幢樓建筑面積646平方米,體量闊大,室內(nèi)寬敞,有數(shù)十個房間。除了住有主教一家人外,常有客人留居,簡直像是一家“私人旅館”。魯茲的家成為進步的新聞記者、外交人員和社會工怍者經(jīng);顒拥膱鏊。著名的美國記者艾格尼斯·史沫特萊、安娜·路易絲·斯特朗是這兒的?,和主教夫婦,還有孩子們,像一家人那樣親密無間地相處。白求恩大夫來中國,在……[詳細]
293、李時珍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時珍墓
  李時珍陵園在蘄州古城東風景秀麗的雨湖畔,占地80畝,由李時珍墓地、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醫(yī)史文獻館和藥物園四部分組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李時珍墓地座落在蟹子地,與李時珍誕生地瓦硝壩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風景優(yōu)美,古時即列入“蘄陽八景”,李時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時珍紀念館由-同志親筆題寫?zhàn)^名,為仿古(明代)建筑群,氣勢恢弘,錯落有致。館內(nèi)陳列大量珍貴的醫(yī)學資料、藥物標本和郭沫若等同志的題詞。李時珍醫(yī)史文獻館珍藏中外《本草綱目》版本十余種,以及古今中外介紹李時珍的醫(yī)藥書籍、文獻資料和報刊雜志等等。李時珍藥物園包括藥物碑廊和百草園兩部分,為我國第一家中醫(yī)藥自然博物館。本草碑刻長廊鑲嵌128幅藥材石雕,刻工精細、栩栩如生;百草園種植各類藥材310多個品種。為了紀……[詳細]
294、仙佛寺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位于來鳳縣翔鎮(zhèn)關口村的酉水河西岸峭壁上。石壁全長200米,在中段開鑿4個并列的大中佛龕,南段雕造18個并列的小佛龕,共計造像31尊。造像年代為初盛唐。佛龕前原有三層木構窟檐,60年代被拆毀,佛像也遭到局部毀壞。北龕、中龕、南龕高度均6米余,中龕內(nèi)雕倚坐彌勒像二北子二菩薩像,彌勒高5.3米。南、北龕均為一結跏趺坐佛二弟子立像。佛像通高5米。南龕南側為雙觀音立像龕,菩薩高2.7米。小佛龕內(nèi)各雕一立佛,高1.5-2米。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渾圓,身著雙領下垂式架裟。菩薩頭戴高冠,披巾垂于腹膝二道,整個造型豐滿,神態(tài)逼真,表現(xiàn)出典型的初唐時期的風格。仙佛寺石窟不僅是長江中游、兩湖地區(qū)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同時也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造像。造像藝術具有濃郁的中原特色,代表了兩湖地區(qū)石刻藝術的最高峰,……[詳細]
馬跑泉與落帽冢
  位于湖北省荊州市八嶺山南麓的馬跑泉村。是與關羽坐騎赤免馬緊密相關、充滿神奇?zhèn)髡f的又一處三國遺跡。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泉旁所立“漢關公馬跑泉碑記”石碑,道盡緣由。碑文敘述:“劉備被曹操圍困當陽時,關羽引師救之,取道過此,人馬俱困,焦渴難當,寸步難移,赤兔馬以蹄刨地,昂首嘶鳴,忠義感動山神,石開泉通,人馬得飲,精力復萌,速赴當陽救主!瘪R跑泉因此而得名。跑泉呈馬蹄形,直徑85厘米,深約2米,泉水清澈味道甘甜,久旱不竭,水中含有20多種礦物質(zhì),當?shù)匾验_發(fā)生產(chǎn)冠名為馬跑泉的礦泉水。緊鄰馬跑泉東側的落帽臺,傳說是關羽赴當陽解劉備之危途經(jīng)此地,風勁、人急、馬蹄疾,戰(zhàn)帽被大風吹落,因此處為山地高臺,當?shù)厝顺缇搓P羽的忠義壯舉,遂將此臺謂之落帽臺。每逢重陽佳節(jié),人們常來此登臺憑吊,散心野趣。唐代詩……[詳細]
296、安居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居遺址
  安居遺址位于隨縣安居鎮(zhèn)王家樓村八組。遺址坐落在溠水入涢水轉折處東北側臺地上,臺地高出河床約5米。遺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1984年、1991年、1998年、2009年多次復查。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過遙感手段判定,安居有古城址存在。隨后通過對安居遺址實地勘探驗證確認,安居遺址的東部保存有一座小城,南北長190、東西寬170米。城墻東、北、西三面保存較好,夯筑。南墻為現(xiàn)代民居所覆蓋。城址高出地面約1米,城墻寬約10米,墻外有護城河,寬約10米,深度距地表約2米以上。城內(nèi)采集有春秋至漢代的遺物,在城北西部發(fā)現(xiàn)有包含漢瓦的地層及漢墓打破城墻現(xiàn)象。根據(jù)遙感提供的情況及地形地貌推測,小城的北部應有大城存在。城址北側的羊子山曾發(fā)現(xiàn)兩周時期墓葬,出土大量青銅器和陶器。2007年10……[詳細]
297、甘氏宗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氏宗祠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縣中峰鎮(zhèn)甘家?guī)X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為紀念康熙年間鄂陜地方中左守備甘繼芳為國捐軀事跡而建。干隆十三年至十九年(1748~1754年),擴建了正殿、后殿。光緒十四至十五年(1888~1889年)擴建了廂房、伙房、圍墻、操場、大門樓。甘氏宗祠為磚木結構,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由正殿、后殿、廂房、伙房、圍墻、大門樓組成,正門東側有1914年修筑的官廳。主體建筑均面闊五間,21.2米,分別進深6.8米,7.26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穿斗式構架,后堂壁開扇,前有檐廊,屋面用小青瓦。正殿前檐大門上方鑲嵌石制匾甘宗祠3字,石門框上部做成混梟形,上置石質(zhì)平過梁。大門兩側置圓形抱鼓石,上有紋飾。地面鋪青石板,墻面有少量壁畫和彩繪。甘氏宗祠是鄂西北規(guī)模較大的民間宗祠建……[詳細]
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
  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洪山東部南麓。1926年北伐戰(zhàn)爭中,以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又稱葉挺獨立團)在攻占武昌城的戰(zhàn)役中,共產(chǎn)黨員、一營營長曹淵等191名官兵壯烈犧牲。北伐軍攻克武昌城后,為紀念攻打武昌城犧牲的將士,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批準中共獨立團特別支部的建議,將停放長春觀的烈士靈柩葬于洪山。1927年初,由葉挺主持修建烈士墓。立碑刻有“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和獨立團一營營長曹淵等191位犧牲官兵的名字,以及“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義之花!”、“無產(chǎn)階級的犧牲者!”、“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 1954年,當?shù)卣畬α昴惯M行維修。1980年,武昌區(qū)人民政府擴建為陵園。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由牌坊、紀念碑、曹淵……[詳細]
玉泉寺鐵塔
  玉泉寺鐵塔位于湖北省當陽縣城西15公里的覆船山東麓玉泉寺門前,全稱“如來舍利寶塔”,又稱當陽鐵塔。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由玉泉寺僧務本禪師領工鑄建,它是我國目前最高(七丈十三層)、最重(十萬六千六百斤)和保存最完整的鐵塔。工藝精湛,造型挺秀典雅。鐵塔建在磚石基臺上。八角、十三層,仿木構樓閣式,總高17.9米。做法是基座、塔身、檐部和平坐等部位分段用生鐵澆鑄,依次疊放而成的。鐵塔基座滿鐫海波紋,上為須彌座,各角有金剛力士一尊,體態(tài)矯健。鐵塔每層每邊鑄有“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和海山、海藻、水波等文飾,線條清晰、流暢,臺座八面,各鑄托塔力士一尊,全身甲胄,腳踏仙山,頭頂塔座,體態(tài)剛健,狀極威猛;塔角飛檐,凌空龍頭,懸掛風鐸;逐層迭裝,不加焊接,穩(wěn)健玲瓏;日照塔身,紫氣金棱,交相……[詳細]
武漢詹天佑故居
  1912年。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qū)洞庭街51號。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是詹天佑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期間的居所。詹天佑(1861~1919)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中國著名鐵路工程專家,曾主持修建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1912年至1919年,詹天佑攜全家在此居住。舊居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為一棟磚木結構西式二層樓房,紅瓦四面坡屋頂,其東、南、西三面環(huán)以回廊,東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二立面則為廊廡。主入口為八字形石臺階,大門、走廊均居于正中,呈內(nèi)走廊布局。上下走廊的兩側各有三間大小不等的房間,室內(nèi)裝有壁爐。設有0和老虎窗。在券心石、屋檐等部位作細部雕飾。詹天佑逝世后其家人變賣。1949年后,作為湖北省五金礦產(chǎn)進出口公司辦公用房,后改為職工宿舍。1991年國家文物局和武漢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