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文物古跡介紹

魏杰故居
  魏杰故居原位于福州鼓樓區(qū)東門塔頭街,坐北朝南,三面圍墻,共四進,第四進早己倒坍,只留一片空地!苞Q山草廬”面積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圍墻。主座建筑祠廳辟左、中、右三門,大門六扇。入門,三面環(huán)廊,廊下天井,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屋頂,斗拱、掛洛、檐、楣雕畫精美,是奉祀魏杰生父富友之祠廳,帝建靜修書屋、壽泉廳、泉石居(花亭)等,分別作為祭祀、課讀、書畫及住宿之所;泉石居是魏杰長住的宅院園林。魏杰故居現(xiàn)移建于金雞山頂,只剩兩進。前圍墻中為石框門,上有多跳偷心式雨蓬,下懸“魏杰故居”匾,下為三步石臺階。門內(nèi)為天井回廊,插屏門額曰“詩農(nóng)債”,對聯(lián)“布衣名士煙霞傲批好,農(nóng)家詩人山水知音”。首進廳堂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屋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中間有插屏門隔為前后廳,前廳正中陳……[詳細]
紅軍第108團舊址
  紅軍第108團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鐘山鎮(zhèn)麥斜村麥斜巖。1930年8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207團在莆田建立后,中共仙游縣委也開始走上創(chuàng)建紅軍隊伍的道路。同年9月,中共仙游臨時縣委通過多種渠道,籌集了10多支長-,組建了一支紅軍游擊隊。10月,游擊隊決定利用善化民防團團長大宴土豪劣紳之機襲擊善化民團總部,奪取-支彈藥,此役,游擊隊擊斃團丁4人,擊傷3人,繳-20余支,-千余發(fā)。戰(zhàn)斗勝利結束后,游擊隊向群眾作革命宣傳,并散發(fā)傳單,張貼標語、布告。隨后,游擊隊撤離到興太山區(qū)麥斜巖山腰上的麥斜巖寺,宣告成立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108團,由黃英任團長,林植任政委,并決定以麥斜巖為根據(jù)地,開展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以便同莆田的廣業(yè)、常太根據(jù)地連成一片。紅軍第108團的成立,使仙游自建黨以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裝,在仙游……[詳細]
143、晉江福林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江福林寺
  福林寺坐落在晉江市龍湖鎮(zhèn)檀林村東南,檀林舊稱福林。據(jù)《福林移溪并建福林堂記》碑載:同治甲子年(1864年)興工移溪于鄉(xiāng)外,溪旁舊有福林堂,已廢為墟基,于同治丙寅年(1866年)復建,后改為福林寺。 現(xiàn)寺占地面積3026平方米,建筑面積1380平方米,分前、后兩殿及護厝、園林等設施。前殿為大雄寶殿,古樸莊嚴,中祀三世尊佛,旁祀觀世音、地藏王 菩薩,兩邊墻壁彩繪十八羅漢。后殿祗園樓原為二層樓宇,系1932年鄉(xiāng)賢許經(jīng)梨與開山祖師轉伴和尚倡建,一樓祀千年千眼觀音;二樓祀釋迦文佛、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并設有禪房。后殿樓宇歷經(jīng)六十余載滄桑,屋蓋梁木腐蛀,墻面脫落,有坍塌之危。1994年由福林村老人協(xié)會倡導,向海內(nèi)外賢達募捐資金鼎新擴 建,改建后為三層樓宇,一、二樓依舊祀奉諸金尊,三樓為藏經(jīng)閣,并勒碑紀……[詳細]
泉州郭氏宗祠
  郭厝村隸屬峰尾鎮(zhèn),東臨湄洲灣,北接福煉生活區(qū),是泉港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時值唐末閩王王審知開發(fā)福建,郭斌、郭質兄弟二人避難入閩,初居長樂,至五代后梁遷居仙游。后來,郭斌娶戴氏女,遷居泉州,另分一脈;郭質遷居仙游碧溪旗峰下,娶蘇氏女,繁衍生息。至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郭質后裔郭霖到泉州惠安荻州(今郭厝)定居立業(yè),成為如今郭厝郭姓回族的始祖。現(xiàn)宗祠中廳一對清代留存下來的石柱鐫刻的對聯(lián)“系起汾陽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獻壯蓮山”,即言明郭氏淵源。郭霖之母林氏,教子極嚴,雖然家境貧寒,仍含辛茹苦供兒子求學。郭霖自幼聰敏,能詩善文,丞相極賞識其才,逢銓敘選拔,郭霖被賜為進士出身,官調仙游縣尉。因仙游乃郭霖祖籍地,郭霖避親不就,再調任建安……[詳細]
中共閩南地委機關舊址
  中共閩南地委機關舊址位于漳州市云霄縣和平鄉(xiāng)通貝村烏山共頭里。1946年11月,根據(jù)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撤銷閩粵邊臨委,成立閩粵邊工作委員會,同時宣布撤銷閩南特委,成立閩南地區(qū)委員會(簡稱閩南地委),隸屬閩粵邊工委,陳文平任書記。1947年5月,閩南地委改隸屬閩粵贛邊區(qū)工作委員會,地委領導班子也相應進行調整,盧叨正式從邊工委調回,任閩南地委書記,陳文平任副書記。1948年8月,成立中共閩粵贛邊區(qū)委員會,書記魏金水,閩南地委書記盧叨、副書記陳文平等15人為委員。至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前,閩南地區(qū)黨組織得到空前發(fā)展,閩南地委下轄中共平和縣委、中共詔安縣委(原云和詔縣委)、中共靖和浦縣工委、中共永和靖縣工委、中共南靖縣工委、中共漳南工委、閩西南白區(qū)共產(chǎn)黨組織、中共安南同縣工委、中共安溪中心縣委……[詳細]
146、南陽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陽樓
  南陽樓位于華安縣仙都鎮(zhèn)大地村的獅形山下,走近南陽樓,“福建省土樓博物館”幾個大字躍入眼簾。南陽樓系二宜樓創(chuàng)建者蔣士熊之孫蔣經(jīng)邦所建,時在嘉慶丁丑年端月(1817年農(nóng)歷正月)比二宜樓遲建47年。由于有二宜樓作為藍本參照,因而二宜樓建筑設計方面的優(yōu)點特點為其所吸收,可稱是二宜樓的縮影,其木雕、石刻用材方面較之二宜樓更勝一籌。南陽樓坐東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樓高13.25米,直徑51.6米,設4個單元,每個單元均為7開間,共有房間96間,F(xiàn)樓內(nèi)陳列了土樓主人當年的家具、文具、文玩等物品、勞動工具等保存完好的珍貴文物,再現(xiàn)了當年土樓主人的生活原貌!鼻f子曰:“南方有鳥…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澧泉不飲”,南陽樓的樓門,便是這“鳳棲之木”所制,可見其用料之精良。門樓為細磨的花崗巖砌筑,高5.……[詳細]
晉江大覺寺
  大覺寺在晉江東石,是現(xiàn)代高僧瑞今法師親建,其構筑新穎,風格獨特,又緊挨在已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東石古寨,故相得益彰而蜚聲海內(nèi)外。  瑞今法師字寂聲,號誰真,俗姓蔡,名德分,諱倫生,1905年農(nóng)歷十二月廿九日出生于晉江縣東石鎮(zhèn)東埕村。1916年僅十二歲即投南安雪峰寺,落發(fā)為僧,法名瑞今。40年代瑞今法師在龍江寺當住持時,就萌發(fā)了在故鄉(xiāng)再建佛寺以弘揚佛法的念頭。1948年春師偕  善契法師應聘往菲,膺任馬尼拉信愿寺住持,曾多次回桑梓為建寺而奔波。終于1993年4月奠基開建,1994年冬落成! 〈笥X寺有二重山門,第一重山門系花崗巖結構,門分三通,綠輝石的飛禽走獸石雕裝嵌其上,中門額陰刻著趙樸初書寫的“大覺寺”三個 金字,兩邊柱聯(lián)是“步入山門要放下塵緣俗慮,登臨覺道須提起正念善心”;邊門的楹聯(lián)是“……[詳細]
殼丘頭遺址群
  殼丘頭遺址,位于平潭縣平原鄉(xiāng)南壟村,是福建省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5590~7450年。它代表著閩臺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遺址地處山麓坡地,東距大海約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背風向陽的好地方,很適宜遠古人類居住。遺址散布范圍約3000平方米。1985年福建省考古隊進行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出21個貝殼堆積坑和1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貝器、陶器等遺物200多件,以及數(shù)以千計的陶片標本。其中石器打磨兼有。陶器以夾砂陶為主,少量泥質陶。成型工藝以手制為主,兼有局部的輪制技術。陶器表面的裝飾,具有加固陶和增添美觀的效果,多出現(xiàn)在夾砂陶器上,泥質陶則多為素面。裝飾方法,分為拍印、壓印、刻劃、戳點幾種。燒成的陶器,依用途劃分,有-用具和生產(chǎn)工具兩類。-用具數(shù)量較多,品種有釜、支腳……[詳細]
149、云霄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霄閣
  中國式的比薩斜塔——上杭中都云霄閣始建于1522—1566年間(明嘉靖年間),屬于外斜內(nèi)正的建筑結構。-游客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觀察該樓,樓均向相反的方向傾斜,400多年來無人能解其中之奧秘。該樓位于福建中都鎮(zhèn)田背村口一河道邊,周邊巨樹相擁,碧水環(huán)繞,石橋虹臥,古宅比鄰,環(huán)境清幽,是上杭縣境內(nèi)目前保存最好的、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筑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即列為上杭縣文物保護單位。建筑特點云霄閣于1582年(明萬歷十年)重修,距今己有400多年歷史,系土木結構,呈迭式塔形,共七層,高20多米。底層分前后兩座:前堂為夫人宮,門前有聯(lián)云:“黃鶴歸來帶得松花香丈室,白云飛去放開明月照禪心”。后堂為仙師殿,供奉仙師菩薩,有聯(lián)云“佛地有塵風自掃,禪寺無鎖月常關”。第二層為觀音殿,奉觀音佛像,有聯(lián)曰“紫金山清源山……[詳細]
150、銅山古城
銅山古城
  在東山島東北部,有一片寬闊的海域,是東山港的出口,進出東山的漁船、商船、貨船、游輪都要從這片海域經(jīng)過。因此,該海域也成為東山的咽喉要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該海域與東山主島相連接處,是一片巨大的海濱礁石群,怪石嶙峋,各具情態(tài),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千層雪浪花,引人入勝,是天然的海蝕地貌奇觀。礁石群上,防風抗沙耐堿的木麻黃、相思樹等樹木,蔥蘢滴翠,郁郁蓊蓊。在綠樹叢中,一條蜿蜒巨龍,起伏出沒,連綿不絕,雄距在東海之濱,保衛(wèi)著東山安寧,這就是閩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銅山古城。銅山古城建于明朝。據(jù)《銅山志》載,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御倭寇騷擾,派江夏侯周德興到銅山,選擇險要之地,征調云霄、詔安、漳浦等地民工,臨海砌石,環(huán)山筑城。銅山古城建筑完工后,在此建置銅山水寨,設福船、哨船、……[詳細]
莆田時事研究會舊址
  莆田時事研究會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qū)涵東街道霞徐社區(qū)新宮里14號?箲(zhàn)爆發(fā)后,閩中國共兩黨達成合作抗日協(xié)議,抗日輿論逐漸開放。1937年12月,中共閩中工委動員愛國知識分子出面在莆田涵江霞徐新宮成立時事研究會。該會以“集體研究時事問題及探討救亡理論與實踐為宗旨”,由學員自籌經(jīng)費出版《時論》旬刊。同年12月15日,莆田第一份抗日救亡報刊《時論》正式出版,發(fā)行人蔡拱北(即蔡博文),該刊為16開版,每期6頁計12版,按時出版到第5期后改為不定期發(fā)行。選稿“除本會特稿、座談會記錄及研究大綱外,以選載國內(nèi)外刊物的優(yōu)秀而足代表眾意的公正理論的原則”,多采用《抵抗》、《救中國》、《抗敵導報》、《國民》、《中國農(nóng)村》、《戰(zhàn)時生活》等刊宣傳抗日救亡的優(yōu)秀文章。因《時論》針砭時弊,抨擊片面抗戰(zhàn),力主全面抗戰(zhàn),維護……[詳細]
外坑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
  外坑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qū)新縣鎮(zhèn)外坑村塘后小組。1930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提出“造成泉屬、莆田的赤色區(qū)域”的斗爭任務,對莆田地區(qū)的革命斗爭寄予厚望。6月,福建省委派軍事干部黃琬到莆田開展工作,創(chuàng)建紅軍隊伍。同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派鄧子恢到莆田,在澳柄建立中共莆屬特委,領導開展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由于澳柄鄉(xiāng)地處交通要道,當?shù)?勢力基礎雄厚,使斗爭屢次受挫。中共莆屬特委決定把土地革命試點和紅軍據(jù)點由澳柄鄉(xiāng)轉移到外坑鄉(xiāng)。中共莆屬特委成立時,適逢惠安暴-動-失敗,中共泉州特行委被敵破壞,省委決定把原擬調惠安的閩西紅軍團長張威和參謀長湯軍等一批軍事干部派往莆田,培養(yǎng)紅軍軍事指揮干部,并把惠安縣劃歸中共莆屬特委領導。為此,鄧子恢決定把紅軍第207團改編為福建紅軍游擊隊第2支隊,同時成立……[詳細]
云霄靈鷲寺
  靈鷲寺座落于福建省沿海地區(qū)的云霄縣列嶼鎮(zhèn)境內(nèi),東朝漳浦古雷港、廈門島,西朝福建南部常山、詔安、廣東、潮汕,北鄰漳水入海口、云霄將軍山,南朝秀水浩瀚的東山島、臺灣島,地理位置優(yōu)勢!办`鷲寺”原名“擘峰巖”,相傳,南宋(1157-1279)即高宗或孝宗太子同幾位朝內(nèi)太監(jiān)逃難至此地隱居,發(fā)現(xiàn)此地的地理位置是建寺廟的寶地,并削發(fā)為僧建起廟,取名為“擘峰巖”,后來變成寺廟的古跡。據(jù)現(xiàn)已遺存的四面佛、石柱、石碑等遺物及遺物上的字跡,證知在嘉慶戊寅23年(1818)族人曾有修復,后因歷史悠久而毀壞,在光緒壬午年(1882),由湯繼昌等六人出資重修,民俗稱之為“新巖”。在光緒壬辰年(1892)小刀會曾在此活動。后來由于歷史演變失修而破毀殆盡。1996年,當?shù)厝罕姀托抟婚g簡陋寺院。歷史文化的復興,宗教信仰自由……[詳細]
紅軍攻克羅源城紀念碑、紀念墻
  紅軍攻克羅源城紀念碑、紀念墻位于羅源縣革命烈士陵園內(nèi)。紀念碑于1984年建立,碑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葉飛題寫。紀念碑為花崗石體,南面刻碑文,頂為紅旗造型,東面和西面上部有紅旗、五星造型。高約25米,花崗巖石基座。紀念墻為花崗巖石主體,高3米,長10米。中間嵌8塊長50厘米寬80厘米的青祿石浮雕。紀念墻于2009年建立,以文字說明的形式,生動地再現(xiàn)了1934年8月14日紅軍解放羅源城的歷史畫-卷。文字共分成9個部分,分別是:前言、戰(zhàn)前會議、偵探敵情、西門開戰(zhàn)、突破南門、主攻北門、全城解放、威震敵營、影響巨大,還配有攻打羅源城戰(zhàn)斗經(jīng)-過要圖。文字記述的主要戰(zhàn)斗經(jīng)-過如下:1934年8月上旬,以尋淮洲、樂少華、粟裕、劉英等同志率領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由贛入閩。12日,先遣隊進抵距離羅源城……[詳細]
林潤故居(含林蘭英故居)
  林潤故居(含林蘭英故居)位于城廂區(qū)霞林街道溝頭村,類別為古建筑。林潤故居也稱為“御史大夫第”,原坐落于莆田城關下務巷,建于明隆慶元年(1567年)。當時宅第規(guī)模宏大,坐北朝南,臨街有大門七個,小門二十一個。大門懸掛“諫臣世第”匾額;其門額枋板上就有楷書“御史大夫第”5個大字。大門聯(lián)為“九牧家聲大,諫臣世澤長”,宅內(nèi)大廳4進,兩旁依次為正房、廂廳、廂房及護厝等,為落檁品架本結構,間有天井,青磚大埕等。每廳形成一個單元,由一個大門出入,整體錯落有致,又主次分明,布局十分嚴謹。采光、通風、排水等設備良好。整個建筑群原占地近6000平方米。400多年來,經(jīng)過幾個年代的修繕,其主體建筑迄今依然保持明代士大夫官宦第的特色。2002年,因舊城改造需要,故居最核心的建筑被整體易地搬遷至現(xiàn)在莆田一中新校園的東……[詳細]
156、洪光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光塔
  洪光塔位于316國道右側的福建省光澤縣鸞鳳鄉(xiāng)臥牛山(獅山)公園景觀休閑區(qū)的中心,地處光澤縣城以東。(臥牛山公園景區(qū)布局由三個區(qū)域構成:一是景觀休閑區(qū),二是文化展示區(qū),三是宗教活動區(qū)。)查清史《重纂光澤縣志》卷六“見縣治山一支由回龍后歷鉗山違直阜隴轉西北向縣東山作邑水口洪光塔在焉”印證了此塔的歷史存在。又據(jù)史料查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鄉(xiāng)人應從共塑,能工巧匠手搬肩抬,歷時四年,在海拔286米之臥牛山頂建起基寬三丈高九丈的七層寶塔。后幾經(jīng)毀損幾經(jīng)修復,終于一九六六年夏,在文革-的“破四舊”浩劫中被炸毀。光澤縣委、縣政府順應民意,責成新建洪光塔以民間方式運作,自2004年6月奠基動工,在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全縣干部職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鼎力贊助下,獲資助款387萬余元,用于洪光塔和臥牛……[詳細]
建寧縣革命紀念館
  革命紀念館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對人民群眾和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1959年7月,建寧縣以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毛澤東、-同志舊居)為依托,成立了建寧縣革命紀念館。1977年,國家文物管理局撥款,修復了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同志舊居)。1991成立建寧縣博物館,與紀念館合署。1985年10月,紀念館所轄的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和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紀念館又分別被團省委、三明市委確定為全省青少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和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紀念館被確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7月被共青團福建省委、少先隊福建省工作委員會確定為省少先隊雛鷹訓練基地。建寧縣革命紀念館為三級達標紀念館,紀……[詳細]
陳埭丁氏宗祠
  陳埭丁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zhèn)岸兜村。宗祠始建于明代初年,歷經(jīng)修葺、重建、擴筑,是福建省內(nèi)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丁氏原系阿拉伯人,其先祖賽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官拜平章政事。其后裔的一支于元代行商入泉。元明易朝,裔族避居陳埭,取其祖尾音“丁”字為姓。盡管陳埭丁氏回族在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已經(jīng)漢化,但在其生活空間里,至今還不難看到伊斯蘭教習俗的遺跡和民族意識的反映。這種既顯現(xiàn)閩南漢文化的共性,又蘊涵伊斯蘭教之遺俗而構成的文化特點,在其宗祠及其祖先崇拜的表征中,可以有助于我們作較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體以廊院式組織,采用閩南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技術,以磚、石、木構造,中軸線自南至北為泮池、門埕、前廳、前庭院、中堂(主殿)、0院、后殿,除……[詳細]
仙游學生革命活動據(jù)點舊址
  仙游學生革命活動據(jù)點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鯉城街道師范路1號。1929年春季開學以后,仙游現(xiàn)代中學一批進步學生在中共仙游黨、團組織的引導下,先后參加抗捐抗稅等革命活動,--持續(xù)不斷。現(xiàn)代中學的--是五四運動以來仙游--的一面旗幟。張兆漢、羅迎祥、黃明、張啟基(女)等仙游縣早期共產(chǎn)黨、共青團組織負責人均是在現(xiàn)代中學讀書期間參加革命活動的進步學生。黃棋、張霞等教師也是地下黨組織的成員,他們爭取了校長黃良駿的支持,以教書為掩護,推動了現(xiàn)代中學的--。1932年,仙游縣黨、團組織缺少經(jīng)費購買油印機,為了革命宣傳工作需要,現(xiàn)代中學幾位進步學生巧妙地把學校中的兩部油印機先后“送”出來,其中一部藏在二年級學生何慶烈家中。學生利用晚上時間刻寫、印刷革命傳單,之后在城關、郊區(qū)分頭散發(fā)或張貼,有力配合了農(nóng)民抗捐抗……[詳細]
霞浦松山天后圣母行宮
  霞浦松山天后圣母行宮,建于北宋天圣年間,歷史上別稱「歷史上別稱「媽祖行宮」、「靖海宮」、「阿婆宮」,是繼湄洲媽祖祖廟之后的第一個天后圣母行宮,是八閩創(chuàng)建較早,聲名較著的禱祀“海峽和平女神”宮廟。素有「行宮之尊」的美譽。松山天后圣母行宮地處福寧灣西南部,坐落在松山村澳尾港的洄瀾岸口、阿婆崗上,坐東朝西,依山面海而建。在《縣志》、 《州志》、《府志》、 《福建通志》乃至全國性的《中國圖書集成》中都有“建自宋朝·在洄瀾岸口”或”當巨瀾之要沖,面向七星:座朝五虎”的明確記載。記述其神業(yè)管理范圍,南至浮鷹島,北至四碼列島,東至崳山島,西至本村,可見當年神產(chǎn)之大香火之旺盛。明清多屬官方倡建,整個建筑面積600多平方米,是懸山頂穿門式木結構,原建筑內(nèi)分大廳、中殿、神龕,大廳前有戲臺,兩旁有環(huán)樓,臺上藻井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