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文物古跡介紹

懷安五帝廟
  懷安五帝廟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的懷安半島,為供奉福州民間傳統(tǒng)信仰的五帝(張元伯、鐘仕秀、劉元達、史文業(yè)、趙公明)的祠廟。建筑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為608平方米,內有戲臺、天井、鐘鼓樓(龕樓)、正堂、后殿、側院等。大門為牌樓式,上有卷書;戲臺歇山頂;正座封火墻二坡頂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部分構件為明代遺跡,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游廊兩側瓦面擋水墻上有泥塑人物浮雕,雕刻精美。2015年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懷安五帝廟供奉的是福州民間傳統(tǒng)信仰的五帝,即張元伯、鐘仕秀、劉元達、史文業(yè)、趙公明五人。廟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筑,具福州地區(qū)傳統(tǒng)古建筑風格。清代,該五帝廟曾經改供奉關帝以躲避滿清官府對于民間“淫祀”的毀禁。1949年后,在“破四舊”、“反封建迷信”等運動中,五帝廟正常的祭祀活動……[詳細]
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
  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文林路將軍山東南麓。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建于1979年,占地130余畝。陵園主體建筑群由福州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烈士墓、軍人墓、長安堂和辦公樓等組成。建筑面積4941平方米,依山而建,居高臨下,氣勢雄偉,莊嚴肅穆。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大門的兩側門擇榕城“三山”為特征,從正門沿332級臺階拾級而上,首先進入福州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館為三層樓式,平頂重檐,廳周四廊,雄偉壯觀。該館于1995年建成開館,全館陳列面積285平方米,以雕塑、油畫、圖志和烈士遺像、遺物、革命文物圖片等資料為主,反映福州人民革命斗爭的光榮歷史,以史育人,展示先烈的豐功偉績。紀念館的首層為序廳,由前言、領袖題詞、大型浮雕和革命烈士英名錄組成。正面墻上鑲嵌大型古銅色的浮雕:上部為福州“三山兩塔……[詳細]
303、福州崇福寺
福州崇福寺
  崇福寺又稱崇福院,位于福州市新店象峰南麓,為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始建于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后廢。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跬存和尚在該院舊址創(chuàng)建“養(yǎng)母堂”,辟地基時發(fā)現(xiàn)“崇福禪院”石額,遂發(fā)愿重興,最初僅建小屋3間。崇禎五年(1632年)在鼓山涌泉寺永覺禪師贊助下募緣續(xù)建大殿、法堂。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擴建,后逐漸發(fā)展,梵宮林立,殿宇巍峨,F(xiàn)存舊建筑多為清光緒廿一年(1895年)冬由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和尚募緣重建的。1949年后,寺僧二十多人參加土改,分到一部分田地,誦經坐禪之余,以耕田自養(yǎng)。1957年福州市佛教協(xié)會在寺中創(chuàng)設佛教安養(yǎng)院,安置老弱貧病的佛教徒數(shù)十人。1966年“0”爆發(fā),寺院遭破壞,后又被華僑農場占用。不久怡山西禪寺部分年老僧人亦徒置于寺中,隨著黨的各項宗……[詳細]
304、靖海侯府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靖海侯府
  靖海侯府即施瑯紀念館-施瑯將軍的故居。古大厝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承襲明代簡樸大方的建筑風格,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典型清初閩南建筑。晉江市深滬灣畔的衙口村,原稱潯海,因清靖海侯施瑯在家鄉(xiāng)建將軍府,聲名顯赫,故相沿成為俗稱。施瑯(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過人,善于帶兵,且“習海上事”,是一位頗有戰(zhàn)略眼光的將領。鄭成功在臺灣病逝后,施瑯于清廷力主收復臺島,痛斥放棄臺灣的謬論,率軍渡海征臺,收復臺灣。施瑯為祖國統(tǒng)一做出了貢獻,因此而受封為“靖海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瑯卒于任上。清廷為表彰其功勛,敕建祠于故里,后代有重修,于今保存較為完整。祠宇三進,磚木結構,黑柱紅檐,莊重而又大方。前、中、后三殿在中軸線上序列排開,嚴整肅穆,兩側以長廊相連通,組成了一……[詳細]
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
  設在楊橋東路17號,原為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的故居。1991年11月9日辛亥革命福州光復8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F(xiàn)在該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青少年德育基地。紀念館占地面積614平方米,館內陳列《福州辛亥革命史》。紀念館門口左右分立福建省級和福州市級的兩塊文物保護單位石碑。正門屬木結構,門內石板鋪地,靠墻處點綴假山,周邊花木扶疏,古樸生香。迎面照壁上是宋慶齡的題詞:“辛亥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進入第二道門為石門框結構,坐西朝東。左右兩旁的回廊墻壁上,這里共鑲有10面號稱福州“十杰”的影雕碑石,是為國捐軀的林文、方聲洞、林覺民等10個福州籍黃花崗烈士的遺像。主座建筑為穿斗式“三間排”深七柱的一進房屋。這座大房子是林家的祖業(yè)。光緒十二年(1886年),林覺民就在這里誕生,在這里度過……[詳細]
306、會清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會清橋
  環(huán)繞貢川古鎮(zhèn)的沙溪、胡貢溪兩條河流,一條自南向北,一條從西到東,交匯在貢川南門處。在胡貢溪的水尾處建有一座古橋,連接貢堡與巫峽頭兩地。雨季時節(jié),胡貢溪水較渾濁,沙溪水較清澈,交會處涇渭分明,因而貢川人將這座橋梁冠名為“會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會清橋為南北向,兩墩三孔,橫跨胡貢溪之上,連接貢川堡與巫峽頭,橋長41米,寬7米,橋面高8.1米,橋身用丹霞石砌成拱券型。橋上建木屋,形成長廊式走道。橋屋11間,56根木柱,橋兩端有門樓,中部是升起的橋亭。橋屋采取五架抬梁式,斗拱則有“一斗三升”、“角背拱”、“駝峰拱”、“如意拱”等,既有實際功能,也有較強的裝飾作用。橋屋門樓的屋檐之下還可見到泥塑和彩繪。門樓四面坡屋頂,飛檐翹角,正脊上矗立一對“魚吻”,傳說魚會吐水,取防火之意。屋檐下有如意斗拱、彩繪、……[詳細]
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門天后宮正對面。泉州天后宮前德濟門外的聚寶街、萬壽路富美碼頭是泉州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據(jù)記載,11世紀時鎮(zhèn)南門內外“異貨禁物堆積如山”。13世紀(南宋)時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為蔽,以石成之”,城內外商業(yè)繁榮,有“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13世紀城門附近更加繁榮,時人稱贊“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于是乎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監(jiān)郡偰玉立拓南羅城,把原城墻圍長20里擴為30里,改鎮(zhèn)南門為德濟門。14世紀(明洪武年間),德濟門城墻加厚增高,建筑月城,其后屢有重修,至民國37年(1948年)毀損。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由德濟門城門、城墻、門道、門道兩側墩臺、內外壕溝、拱橋以及甕城和甕城門等組成,并出土不少13~14世紀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詳細]
千秋亭碑
  據(jù)《后漢書.光武帝本記》載:光武于是命有司設壇場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已末,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祀于六宗,望于群神.....更是三年六月,劉秀滅王郎,取邯鄲,收復河北,得天下三分之二,稱帝條件日臻成熟.然而他對眾將多次懇請稱帝,卻屢加拒絕。非是劉秀不想早日復漢稱帝,定鼎天下,實因疑慮缺少"君權神授"之兆,不能順服天下民心。大軍行至古鄗城(今柏鄉(xiāng)縣固城店),忽報舊時同學關中儒士強華求見,劉秀迎入帳中。強華見了劉秀,呈獻《赤伏符》,說:讖曰,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乃上天詔示漢室中興,劉氏當立,大王應順天應命,稱帝登基,不可違逆。"劉秀見水到渠成,不再推脫遂即批準眾議,乃命有司就鄗南設壇,擇日受朝。有司至鄗城南郊,看定千秋亭(今柏鄉(xiāng)城北十五里鋪)畔,五成陌……[詳細]
309、葉飛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飛故居
  葉飛故居位于南安市金淘鎮(zhèn)占石村,年代為民國。簡介:始建于清中晚期,為閩南傳統(tǒng)民居建筑,建筑面積約480平方米,占地面積700多平方米,單進兩落五開間東連護厝,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灰瓦屋面。1919年葉飛的父親帶其回鄉(xiāng)在此居住。葉飛(1914-1999),原名葉啟亨,1929年參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任福州軍區(qū)司令、海軍司令、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葉飛將軍逝世后,在泉州和南安市委、市政府重視下,于1998年初開始修建葉飛將軍故居,2001年6月建成并舉行開館儀式。陳列館共分為六大部分:一、家鄉(xiāng)、家族、童年;二、投身革命;三、烽火歲月;四、心系海防;五、建設祖國;六、余熱生輝。館內陳列著葉飛將軍……[詳細]
梅列正順廟
  正順廟位于三明市梅列區(qū)列西街1號。地處沙溪河畔西岸,列東大橋北側,與具有古典園林風格的麒麟山公園和繁華的商業(yè)區(qū)相望。正順廟為三明的歷史博物館,始建于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三明地區(qū)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木結構建筑。尤溪、永安、南平、將樂、德化等地都建有正順廟,但此祖廟規(guī)模最大,總面積有745平方米,也最為有名。正順廟坐北朝南,廟內遍種迎春、廣玉蘭、扶桑、丁香、柳、柏、樟、桂、竹等,姹紫嫣紅,馨香襲人![詳細]
311、閩東北廊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閩東北廊橋
  閩東北廊橋位于福建省東北部的屏南縣、壽寧縣、柘榮縣、古田縣和武夷山市等地。千乘橋位于屏南縣棠口鄉(xiāng)棠口村,始建于南宋末,明末被水沖毀,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嘉慶十四年(1809)又被洪水沖毀,嘉慶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建。橋為木拱構架,南北走向,長60.7米,寬4.9米,一墩、二孔,船形墩,單孔跨度27米。橋上建雙坡頂、四柱九檁穿斗構架的廊屋,計22間。橋正中設神龕,祀五顯大帝。橋屋兩邊設木條凳、外側置遮擋風雨板。北端有39級石階,南端有15級石階及清道光二年(1822)千乘橋志碑四通。屏南縣古峰鎮(zhèn)西南部長橋村、新村連接處的萬安橋原名“龍江公濟橋”,俗稱“虹橋”,初建于宋,為石砌五墩六孔折線木拱橋,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毀。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橋名萬安橋,取萬民平安……[詳細]
312、東關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關橋
  東關橋東關橋在永春縣東關鎮(zhèn)東美村的湖洋溪上,民間盛傳此處觀音十分靈驗,建橋后年年香火不斷,故又名通仙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清光緒元年(1875年)復建,民國18年(1929年)里人李俊承母子重修。該橋較完整地保留宋代橋梁的建筑特點,為福建少見的長廊屋蓋梁式古橋。泉(州)永(春)公路通車以前,這里是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經之地。橋長85米,寬5米,用輝綠巖和特大木料構筑,有二臺、四墩、五孔。墩呈船形,用石條逐層丁順配搭,互相疊壓而成,兩頭俱作尖形,以分水勢;墩下以大松木作臥樁,承載整座橋梁,古稱“睡木沉基”,枯水時水清木現(xiàn);墩上用巨石疊成三層支架大梁。每個橋孔都由22根長16~18米的特大杉木作梁鋪設成上下兩層。上以磚石砌墻,用木料做柱檁、橋板、護……[詳細]
玉井坊鄭氏大厝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西濱鎮(zhèn)厚豐村。玉井坊,即厚豐鄭氏大厝,系清乾隆貢生鄭孔時所建,所以,又俗稱孔時公大厝。玉井坊坐北朝南,主體建筑為三進制懸山頂石木結構。整個建筑群由一座正厝、一座扶厝、二壁舍、二廂房等組成,計108個房間。占地面積近4485平方米,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建筑群平面呈長方形,由圍墻圈護。是集閩南、客家、江西建筑風格為一體又極富個性的典型閩中鄉(xiāng)土傳統(tǒng)民居。建筑功能十分齊備,有相對獨立的文武活動區(qū)、女眷生活區(qū)、賓客休閑區(qū)、財務檔案區(qū)、生活資料儲存區(qū)等等。建筑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出入玉井坊只有一個大門和三個小門,具有較強的防御性能。正厝高大雄偉,三層結構,梁柱巨大,在福建省古民居中極為少見。正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五級臺階,設垂帶、象眼。檐頂為弓形軒,出斗拱承托檁子與……[詳細]
314、漳浦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漳浦文廟
  漳浦文廟(孔子廟)位于漳浦縣城內,始建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現(xiàn)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為重檐歇山頂、斗拱抬梁式結構。大成殿內存有明、清的五方碑。1964年維修時,把木柱換為石柱,余基本上保留原貌。 漳浦文廟是1937年“漳浦事件”的舊址之一。 1937年2月起,0閩粵邊特委和閩粵邊紅軍為了國家存亡、民族大義,主動向-當局提出停止內戰(zhàn)、合作抗日主張。并于6月26達成政治協(xié)定,閩粵邊紅軍改編為“保安獨立大隊”。1937年7月13日,閩粵邊抗日紅軍下山接受點編,駐扎漳浦縣城孔子廟(即文廟)。7月16日,-軍157師背信棄義,在體育場埋伏重兵,借操練為名,將在體育場集中的近千名閩粵邊紅軍強行繳械,后該處成為關押地點。當晚,百余名紅軍伺機脫離魔掌,……[詳細]
315、蘆山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蘆山堂
  蘆山堂蘆山堂在城區(qū)西北隅葫蘆山南麓,是五代后晉開運年間“蘆山”蘇氏二世左屯衛(wèi)將軍蘇光誨始建的府第,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世界鐘表鼻祖、古同安唯一的宰相蘇頌誕生于此。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贊“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蘇頌(1020—1101)字子容,莊歷二年(1042年)進士,官至宋哲宗的丞相,是我國宋代偉大的科學家。元祐元年(1086年)11月,蘇頌奉詔組織一批科學家復制水運儀象臺,元祐三年復制成功。這種世界最早的天文鐘以水力運轉,集天象觀察、演示和報時三種功能為一體,是現(xiàn)代天文活動圓頂、轉儀鐘、擒縱器的鼻祖,這三項發(fā)明領居當代世界第一,他的發(fā)明制造比歐洲的羅伯特.胡克早六個世紀。他編寫的《新儀象法要》附有星圖63種,記錄恒星1434顆,比300年……[詳細]
316、雙圣廟
雙圣廟
  這是雙圣廟內豎立的兩塊墓碑,碑高均為0.8米,寬約0.3米(1月5日攝)。福建省順昌縣考古工作者日前在位于順昌縣城西北部的寶山主峰上發(fā)現(xiàn)了一處始建于元末明初時期的“孫悟空兄弟”合葬神墓。“齊天大圣”孫悟空是海內外華人熟悉的神話人物,而墓碑上的“通天大圣”卻沒有在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西游記》里出現(xiàn)過。據(jù)順昌縣博物館館長王益民考證,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戲劇家楊景賢撰寫的《西游記》雜劇里尋找到了“通天大圣”這一形象。王益民認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撰寫小說《西游記》的過程中,為刻畫突出人物個性的需要將齊天大圣的名號用到了通天大圣的頭上,并將傳說中的通天大圣兄弟姊妹所擁有的高超本領全部集中到了齊天大圣一個人物身上,從而塑造了一個廣為后人傳誦的神話英雄人物。這是修葺后的雙圣廟外景(1月5日攝)。福建省順昌縣……[詳細]
317、永寧城隍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寧城隍廟
  永寧城隍廟座落在福建石獅市永寧南門與小東門之間,為永寧至今保留較完整的一座古寺廟。該廟居高臨下,放眼遠眺,深滬灣歷歷在望,故有背五虎(山)而面金獅(深滬山)之稱。其以氣勢之雄偉,廟貌之壯觀,被譽為“永寧福地”,反映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永寧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道光十五年(1835)經由鄉(xiāng)賢蔡名標發(fā)動各方善信,捐資進行擴建。清·光緒年間,再由港邊村鄉(xiāng)賢佘馬堆前往菲律賓,向鄉(xiāng)僑籌募資金加以整修、挺高門樓,方形成今日之大觀。永寧城隍廟座北朝南,建筑面積1407平方米,占地2800平方米。以中軸線為基準,由門樓、前殿、戲臺、拜亭、主殿、和左右?guī)拷M成。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前有檐樓,抬梁式木結構。前后殿均為重檐歇山式屋頂,余為單檐歇山頂。廟中除供奉城隍……[詳細]
福清葉氏宗祠
  福清葉氏宗祠是一處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葉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于福清市港頭鎮(zhèn)后葉村,系明內閣首輔葉向高的祖祠。其坐北朝南,由戲臺、天井、殿堂等組成。有資料記載,該祠為葉向高親自卜地興建的,但缺乏史料依據(jù)。該祠坐北朝南,二重門刻有明天啟皇帝欽賜的寫有“元輔鄉(xiāng)”三字的牌匾。祠堂始建時為三進八扇一后院,規(guī)模較大,寬23米,深43.8米,占地1008平方米;外墻為磚石結構,內為木質結構的宮式斗拱建筑。該祠清順治年間被毀,康熙年間曾修后進和后院,乾隆年間又修戲臺亭和回廊,1947年再建中間一進二層樓房和八角大戲臺等。1985年,葉氏后裔、旅外華僑出資進行大規(guī)模修繕,并恢復原貌。現(xiàn)祠內大廳之彩繪、浮雕、鏤雕等十分精致;殿堂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歇山……[詳細]
虎溪巖棱層洞摩崖石刻群
  虎溪巖,一名玉屏山,為本島傳統(tǒng)賞月勝地,其山間峭壁嶙峋,相傳山間一洞,古為虎穴,洞中一股清泉,噴流成溪,遂稱“虎溪”,日久衍成山名。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名士林懋時愛石成癖,至此開拓山巖,鑿石室曰“棱層洞”,并供奉虎神;⑾獛r“棱層洞”亦稱“夜月洞”,每當滿月東升,月光直射入洞,虎神如生,蔚為“虎溪夜月”名勝,為廈門“八大景”之一;虎溪巖所在玉屏山舊時建有玉屏寺,山體另一側相距不足百米即為白鹿洞,因此這一帶成為歷代文人名士登臨游賞之地,留下諸多題詠和記事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袄鈱佣础敝車辛嗣髑鍟r期及近代石刻近二十處,以林懋時、南居益、何喬遠、鄧會、黃日紀等題刻最為著名。它們是:1林懋時于萬歷丙辰年(1616)自題自刻“棱層”二個大字,位于洞口之上,字作楷……[詳細]
漳浦縣委成立舊址
  0漳浦縣委成立舊址位于漳浦縣馬坪鎮(zhèn)后康村庵仔自然村馬坪中心校。 大革命失敗后,漳浦一批0人李聯(lián)星(時任0閩南特委委員、0福建臨委執(zhí)委)、陳元宰等在馬坪鎮(zhèn)后康村的馬坪育才學校以教學為掩護,宣傳革命道理,整頓農會組織,發(fā)展農民入黨,成立黨支部。農民參與革命斗爭熱情迅速高漲,出現(xiàn)了被福建省委稱之為“漳浦農民黑夜成群尋找0,要求加入”的景象。1928年1月10日,在0人領導下,馬坪農會向-軍第11軍實行武裝-抗捐,揭開福建農民武裝--新軍閥斗爭帷幕。-農民遭到-,死傷數(shù)人!耙弧な睉K案發(fā)生后,0福建臨委特委致函漳浦黨組織,接到省委指示信后,大坑、丹井、馬坪、官潯相繼成立了黨支部。在這個基礎上,于1928年春,在0福建臨委派人指導下,在馬坪中心校成立0漳浦臨時縣委。3月,正式成立0漳浦縣委,領導漳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