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跡介紹

心安禪寺
  心安寺初名文殊茅蓬,又名“心安禪寺”,俗稱“六畝田”,位于佛教名山九華山東麓,是安徽省52座重點保護寺廟之一。它南鄰黃山太平湖,東望銅陵長江大橋,北接318國道,距青陽縣城不足20公里路程。所處海拔800—1000米,高山環(huán)抱,俊峰筍立,竹林如海,古楓參天,環(huán)境靜謐,氣候宜人。不因其周圍三、四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還有可供觀賞的景觀景點10余處,且景點形成的傳說大都與“仙”有關(guān),有“仙山瓊閣”的美稱。明初始建文殊茅蓬。清光緒二十八年翠峰寺僧直妙到此,見茅蓬已倒毀,遂“以八元銀幣購地六畝”,重建庵堂,故有“六畝田”之俗稱。后擴充殿宇,易名“心安禪寺”。繼之住持僧傳本。一九三三住持僧海明。一九三六年住持僧性光,時已具十方叢林規(guī)模。一九四三年住持僧海德。繼之住持僧海量。一九六六至一九八五年住持僧大行。一九……[詳細]
九華山翠峰寺
  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nèi)的九華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薩道場,與五臺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并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被譽為開創(chuàng)中國僧伽教育史上設(shè)立華嚴大學之先河,成為信眾朝禮參學圣地的千年古寺――翠峰寺,就座落在九華后山的朱備鎮(zhèn)青峭灣滴翠峰下。翠峰寺是安徽省重點保護佛教寺院,位于九華山后山的天柱峰景區(qū),“天柱仙蹤”為“九華十景”之一。翠峰,也稱滴翠峰,最高處海拔1087米,頭大尾小,最為奇特。清人陳蔚《九華紀勝》描述:“九華諸峰皆聳身銳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蒼翠三層,露洗煙消,鮮新可掬。”朝朝暮暮,峰頂煙云繚繞,如凝煙積翠,蒼翠欲滴。古寺座落于海拔千米的峰巒翠疊之中,雄踞高臺,氣宇軒昂。寺院主殿背依滴翠峰,若同一尊莊嚴的地藏王菩薩臥佛;山門前峰嶂插天,左似……[詳細]
放王崗漢墓
  1997年,巢湖放王崗漢墓博物館動工興建,分為放王崗漢墓原址、巢湖漢墓出土文物精品陳列兩部分,2002年又擴建成巢湖市博物館!痉磐鯈彙糠磐鯈徱脖环Q作桀王城,是一座南北走向、長約500米的土丘,距離巢湖市區(qū)2.5千米,東面不遠處是“旗鼓相當”的旗山、鼓山。根據(jù)《尚書》記載:“成湯伐桀,放于南巢!毕耐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最后一個暴君,但卻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關(guān)于他還有個成語叫“桀驁不馴”:桀是兇猛的意思,驁是馬不馴良,馴是馴服;桀驁不馴比喻傲慢,性情-不馴順。夏王桀曾經(jīng)說過:“天上的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彼麑櫺颐琅畩嬒,妺喜喜歡聽裂帛之聲,也就是絲綢布料撕裂的聲音,夏王桀每天讓人撕裂一百匹帛給妺喜聽。公元前1766年,商王成湯打敗夏王桀之后,夏王桀……[詳細]
亳州白衣律院
  介紹 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觀世音而得名,位于亳州市交通路西端,是安徽省重點開放寺院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順治6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盡休創(chuàng)建,后經(jīng)華山僧人妙湛、五臺山盲僧德升、山西藥商董繼文先后擴建,規(guī)模宏大,建筑巍峨。為紀念盲僧德升和藥商董繼文,白衣律院山門一反習俗面向西北,對著山西方向。山門石扁上 “白衣律院”四字為乾隆時期著名書法家鄧石如先生手書。 現(xiàn)在的白衣律院是由居港亳人唐德蔭先生捐資興建的。山門三開間,重檐歇頂,琉璃瓦屋面,門內(nèi)兩側(cè)有四大金剛塑像。大雄寶殿為主體建筑,殿寬5間,殿內(nèi)供奉白衣大士觀世音的木雕相,后殿位于院北側(cè),5開間,另有配房50余間和完備的宗教設(shè)施。安徽池州市……[詳細]
105、許國石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位于安徽-黃山,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歙縣城內(nèi),是全國罕見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稱“八腳牌樓”。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面積78.13平方米。許國(1527一1596),字維楨,歙縣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萬歷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許氏衣錦還鄉(xiāng),當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鐫有“恩榮”、“先學后臣”、“上臺元老”、“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字樣。字為館閣體,明書法家董其昌書刻。許國石坊是仿木構(gòu)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園石,石料質(zhì)地……[詳細]
許村景區(qū)
  許村古名溪源、任公村。歷史悠久,南朝梁時,時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連忘返,垂釣之余,更設(shè)許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貫日、林嶂環(huán)青、黃山蘊秀、西溪漁唱、箬嶺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讀、任公釣臺、淮陽忠廟、沙堤晚翠、古寺晨鐘。這是最早對于許村山水風光的記載。許氏為古歙縣巨族。唐以前,顏、任、楊、蔣諸姓先后移居該地。許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興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還曾為《古歙許氏宗譜傳》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鄉(xiāng)0進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發(fā)達,豪杰輩出。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巴鶃砘闯g,起家累巨萬!庇捎谠S村地處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交通要道,接著地利之便迅速繁榮起來。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極大的促進了許村民居建筑藝術(shù)的發(fā)展,至明清,發(fā)展到許村的鼎盛時期。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詳細]
107、潛山太平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潛山太平塔
  時代:宋地址: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據(jù)舊志記載:“太平塔始建于晉咸和間(326-334年),寺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殿,殿后有玉皇閣、石華表!碧剿挥跐撋娇h博物館院內(nèi)以東,塔東、西、南三面毗鄰縣城繁華商賈區(qū),塔北分布著館內(nèi)各展區(qū)。據(jù)《潛山縣志》記載:該塔始建于晉代咸和年間(326-334年),為舒州太平慧勤佛鑒禪師的道場,是一座磚木結(jié)構(gòu)的舍利塔。塔周圍原有的真武殿、玉皇閣、寺及石華表等佛教建筑今已全毀,現(xiàn)存的磚塔僅由基臺、塔身、密檐和塔剎幾部分組成,立于磚砌的基座之上。建筑平面呈八邊形、0式,底層邊長約38米,塔體通高至頂尖約35米。整座磚塔仿木構(gòu)造,飛檐凌空,風鐸欲翅,追求“萬尖飛動”的視覺效果。太平塔曾經(jīng)歷過兵殘、地震、風災(zāi)的數(shù)次考驗。盡管塔身略向東南方向傾斜,但由于設(shè)計精密,結(jié)構(gòu)牢固,……[詳細]
108、謝脁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謝脁樓
  謝脁樓位于宣城市區(qū)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樓。它不僅是宣城的地方標志,而且也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文學的一處標志。南齊建武二年(495)夏,有個出身顯族、年屆30的詩人,逆水乘舟,緩緩抵宣。他服已經(jīng)給蕭姓的王侯們當了十余年幕僚的謝脁。雖然曾得到了隨王、竟陵王的賞識,還做過明帝的掌中書詔誥,但建康宮廷多變的政治風浪,已使謝眺“疲策倦人世”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正遂“斂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愿望。謝的文筆托依對應(yīng)于宣城的景色,產(chǎn)生出一幅幅蕭疏淡遠、平和寧靜、搖曳出塵的寫意水墨圖卷:“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日出眾鳥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暖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玄暉詩變有唐風”。謝脁在文學史上有“繼漢開唐之功”。杜甫稱……[詳細]
109、臨渙城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渙城址
  臨渙古城建于漢代,早在秦漢時臨渙鎮(zhèn)已成為集市,隋唐時期成為貿(mào)易中心,店鋪和商販分布在城內(nèi)長達數(shù)里、縱橫交錯的8條街上,成為蘇、豫、皖貿(mào)易交往的重要商埠。臨渙現(xiàn)存有文昌宮、城隍廟、蹇叔墓、傳統(tǒng)老街、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等景點。南臨澮河,北、東、西3面是平原。古城平面呈方形,東西長1409米,南北寬約1400米,周長5606米,總面積195萬平方米,是安徽省目前已知占地規(guī)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使用了“臨渙古城遺址”名稱,認為是漢-元代。酈道元《水經(jīng)注》“淮水”記載:“漢(渙)水又東南逕費亭南-渙水又東逕铚縣故城南,昔吳廣之起兵也,使葛嬰下之-渙水又東逕蘄縣故城南!闭f明漢代铚縣位置是在費亭之南、蘄縣之西,正與今臨渙吻合,證明今臨渙鎮(zhèn)的古城就是……[詳細]
齊云山石刻
  齊云山碑刻統(tǒng)位于安徽省休寧縣齊云山。齊云山原有碑刻和摩巖石刻1400余處,現(xiàn)僅存462處,其中石碑206處,石刻256處。其余景區(qū)也有小量分布。遍布全山,以羅漢洞、紫霄崖和石橋巖一帶為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宋大觀年間的石刻,大多數(shù)為明、清兩代的石刻和碑刻,約占總數(shù)的80%以上。石刻大多鐫于懸崖絕壁之上,有的字大逾丈,有的字小如拳。其中鐫刻于壽字巖處的“壽”字楷書,字徑達230厘米。碑刻及石刻字體,楷、行、草、篆、隸俱全,流派紛呈,各具風格,鐫刻工藝精湛。摩崖石刻位于西北雞冠山峭壁上。面積約60平方米,按凹凸自成3階,自上而下鐫刻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天順五年(1461),成化七年(1471)分別為三監(jiān)察御史張旭、張魁、張學御踢敕令。全楷書.大者盈尺,小者寸余,字體端正清秀,略有漫漶。原壁上……[詳細]
安徽省地質(zhì)博物館
  安徽省地質(zhì)博物館位于合肥市蕪湖路239號,與省圖書館和包公祠隔街相鄰,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60平方米,其仿古建筑風格,曾為解放初期合肥市四大標志型建筑之一。它是目前安徽省唯一一座省級自然科學博物館。隸屬于安徽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局,其工作經(jīng)費按行政事業(yè)單位核發(fā)。該館組織機構(gòu)健全,現(xiàn)設(shè)科普部、科研部和陳列部三個部,人員結(jié)構(gòu)合理,具有中高級技術(shù)職稱人員占80%。館內(nèi)有固定的科普教育設(shè)施,并配有相應(yīng)的科普宣傳資料,擁有較高水平從事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輔導(dǎo)人員。該館現(xiàn)已開放四館二室,分別為礦產(chǎn)資源館、奇石館、生物演化館、地史館和寶玉石室、聲像室。安徽省地質(zhì)博物館已制定規(guī)劃,準備利用已有的場地和館藏為基礎(chǔ),多方籌資,經(jīng)過一定規(guī)模的擴建,使原地質(zhì)博物館發(fā)展成為安徽省自然歷史博物館。通過生物進化和地球……[詳細]
112、源浦寺
源浦寺
  源浦寺位于宜秀區(qū)五橫鄉(xiāng),五橫鄉(xiāng)是遠近聞名的文化鄉(xiāng),這里文化氛圍濃厚,文人輩出。著名書法大師鄧石如和兩彈元勛鄧稼先都出生于五橫鄉(xiāng)。源浦寺始建于明末天啟年間,清初因防逃患而遷于五橫鄉(xiāng)橋下方。文革期間被毀,所有設(shè)施蕩然無存。所幸了真大師肉身至今仍完好無損。1992年在當?shù)厝罕姷囊恢乱蠛透骷壵闹С窒,將該寺恢?fù),并為了真大師裝了金身,從而保存下這一文化古跡。幾年來經(jīng)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三重殿陸續(xù)建成,現(xiàn)在香客游人往來不斷。月身寶殿里面供奉著了真大師的肉體金身。了真大師法號心平,俗姓段,篾工出身,祖籍樅陽東鄉(xiāng),49歲在源浦寺出家,苦修47年,終于在乾隆四十二年成道。圓寂前曾叮囑弟子將遺體坐于缸內(nèi),兩年后開缸。如遺體毀壞,可任意處理;如果遺體完好,則將其遷至庵涯(現(xiàn)址)建塔供養(yǎng),塔外建座八角亭。了……[詳細]
鳳臺縣白塘廟革命活動紀念園
  白塘廟是鳳臺縣的革命老區(qū),位于鳳臺縣城西北二十公里處的桂集鎮(zhèn)境內(nèi),是早年革命活動頻繁、具有光榮傳統(tǒng)的地方。家住白塘廟的吳云、吳震、吳霆三兄弟1923年、1924年在上海大學讀書時就由瞿秋白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4年中共上海大學黨組織派共產(chǎn)黨員黃天白、吳云、吳震、桂超和胡萍舟等人回皖北家鄉(xiāng)開展革命活動,他們回鄉(xiāng)后先后在壽縣尚奠寺和鳳臺縣白塘廟創(chuàng)辦淮上中學補習社,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教育。經(jīng)過淮上中學補習社的培養(yǎng)教育,有的被接收為中共黨員,有的加入了共青團組織。在補習班讀書的許多學生后來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在白塘廟建立的鳳臺特支是淮南地區(qū)較早的黨支部之一,特支書記先后由范毓南、岳齡云、呂少培擔任,1930年舉行了淮南地區(qū)第一次革命暴-動——白塘廟農(nóng)民起義;1946年……[詳細]
114、天橋寺
天橋寺
  天橋寺又為半山寺,俗稱“吊橋寺”,半山寺古名“翠云庵”,安徽省重點寺院。小廟背依山峰,前臨千仞絕壁,險峻異常。半山寺庵瓦舍5間,正中三開間為佛殿,兩邊為僧人住房。殿前為室內(nèi)走廊,下裝板壁,上安玻璃,可憑窗遠眺。走廊東西各開一扇小門供出入,是步行游天臺往來的咽喉要地。0結(jié)束以后,九華山的佛教慢慢有了復(fù)蘇,到一九七九年,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正式恢復(fù)活動。然而翠云庵氣象仍舊奄奄,九華街的大廟尚待修葺,天臺一線天臺寺、拜經(jīng)臺等因有地藏菩薩遺跡,也比翠云庵更早提上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的修建計劃。但翠云庵前邊的小道是閔園通至天臺的必經(jīng)之道,故而在庵西側(cè)先修一座木橋,以供行人便利,佛協(xié)也派出家人暫且住在這里。文革后在翠云庵住的第一個出家人是圣寶,隨后是圣光。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安徽省政府確定九華山的三十座寺院為省……[詳細]
績溪奕世尚書坊
  奕世尚書坊位于績溪縣龍川村龍川溪南岸。奕世尚書坊四柱三門五樓式構(gòu)造,坊高10米,面寬9米,進深3米,以花崗石為構(gòu)架,整個框架稍稍向內(nèi)傾斜,給人以穩(wěn)重端莊之美感。大額坊上鏤刻著“雙獅滾球”、“雙龍戲珠”、“麋鹿相諧”、“鯤鵬展翅”等鳥獸形狀,雕刻精細,形象逼真,有栩栩如生之感。并配以云紋、如意紋等雕飾,更顯得威武傳神。小額坊上鏤刻著樓臺亭榭、人物掌故和吉祥戲文,刀法精細,具有較高的雕刻水平。該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62年),具有典型的明代徽派風格。背景資料:龍川村(現(xiàn)稱大坑口)是績溪最古老的村落之一,也是績溪胡氏的聚居地。胡氏一族在明代先后出了兩個尚書——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胡富、胡宗憲-相隔60年,按照中國古老的習慣,60年為一花甲子,亦即60年為一轉(zhuǎn)之意,奕世系累世之謂,也就是……[詳細]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于涇縣西南章渡鎮(zhèn)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結(jié)構(gòu),前店后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極富江南水鄉(xiāng)情調(diào),由于此建筑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恰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桿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一處建筑,有如此豐富而又形象生動的名稱,足見建筑者的匠心獨運和人們對她的偏愛之情。章渡鎮(zhèn)始建于何時,無確切資料可考。據(jù)史說,元末明初張宗道所圈地基并留下“永不倒鎮(zhèn)”的吉兆語。其實早在唐朝李白游涇縣時來章渡……[詳細]
117、胡文光刺史坊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文光刺史坊
  胡文光刺史坊建于1578年,清乾隆、咸豐年間曾修葺。坊基周圍占地100平方米,坊高12.3米,寬9.95米,四柱三間五樓單體仿木結(jié)構(gòu)。通體為質(zhì)地堅實細膩的黟縣青石料構(gòu)成。全坊以四恨60厘米見方抹角石柱為整體支柱,上雕菱花圖案。柱下有長方形柱墩四個,各高1.6米,東西長2.8米,寬80厘米。中間二柱前后飾有兩對高達2.5米的倒匍石獅,為支柱支腳,造型逼真,威猛傳神。一樓月梁粗壯,刻以浮雕,精美古樸,柱梁間均用石拱承托,兩側(cè)嵌以石雕漏窗。中間橫梁前后分別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朝列大夫胡文光字樣。二樓中間西面為膠州刺史、東面為荊藩首相斗大雙鉤楷字,書體遒勁,三樓中軸線上鐫有恩榮二字,兩旁襯以盤龍浮雕,二樓至四樓左右兩側(cè)和端點均流檐翹角,脊頭吻獸雕為鰲魚。檐下斗拱兩側(cè)飾有44個圓形鎂空花翅,四根石……[詳細]
烏以風墓園
  烏以風是天柱山的第一代開創(chuàng)者,為宣傳和開發(fā)天柱山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受到潛山人民的深切愛戴。每年清明時節(jié),各級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野寨中學師生、烏老生前好友以及當?shù)厝罕姸紩园l(fā)前來烏老墓園掃墓,獻上心香一瓣。烏以風墓園,已成為潛山精神財富的一部分,除了紀念這位天柱山的拓荒者,更重要的是通過了解烏以風先生,汲取人文精神的巨大力量。烏以風(1901年至1989年),山東聊城人,192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曾任浙江省圖書館編篡、杭州省立中學教導(dǎo)主任、安徽省宣城一中和安慶一中校長。1933年,任安徽省教育廳秘書期間,初識天柱山,從此,與天柱山結(jié)下不解之緣。1942年,烏以風因家庭婚變,從四川千里漂泊來到天柱山隱居,住進他于1937年建于馬祖庵后山的天柱山房,與妙高和尚關(guān)系甚篤,白天登峰探險,晚上談佛論禪。1……[詳細]
119、徽州府衙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徽州府衙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義寧年間(617-618年),越國公汪華即遷于此,F(xiàn)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紹熙年間(1191-1194),州衙毀于大火,隨后重建。明初,衛(wèi)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fù)為府治。之后,正統(tǒng)、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約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著二堂。宋紹熙年間(1191-1194),州衙毀于大火,隨后重建。明初,衛(wèi)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fù)為府治。之后,正統(tǒng)、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約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著二堂。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規(guī)制,采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guī)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對徽州府衙進行了修復(fù);罩莞每傉嫉孛娣e2.4公頃,建筑面積9800平……[詳細]
120、南譙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譙樓
  南譙樓位于歙縣縣城內(nèi)。始建于隋末,為歙州(今徽州)人汪華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南譙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南譙樓,是1997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重建的,它基本保持了木構(gòu)清代風格,門闕為宋代風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