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跡介紹

胡宗憲故居(少保府)
  胡宗憲故居坐落在瀛洲鄉(xiāng)龍川村中央,為明嘉靖年間兵部尚書、抗倭名臣胡宗憲的故居,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由于歷史原因,故居一部分被毀,F(xiàn)存有主樓、東向樓房、西向平房、前向庭院和后向花園,其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保留了歷史原貌。2002年,胡宗憲故居由個人投資修建,恢復(fù)了原狀。故居除了修復(fù)原有單體建筑外,還根據(jù)歷史資料,擴修了官廳、佛園、梅林亭、醫(yī)館、小姐樓、文昌閣等建筑,完善了胡宗憲故居。該宅為磚木結(jié)構(gòu),房子重門疊院,小巷幽幽,集磚、木、石三雕為一體。對于研究胡宗憲和龍川胡氏宗族,乃至徽派官宦府邸的建筑技藝都具有重要意義。2005年,公布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績政【2005】41號。保護范圍:東、南、西、北各3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東、南、西、北各70米。胡宗憲少保府即……[詳細]
金牛洞古采礦遺址陳列館
  金牛洞古采礦遺址位于銅陵縣順安鎮(zhèn)鳳凰行政村內(nèi),1987年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銅陵市文物管理所先后數(shù)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出了多處古代采礦井巷和一批采掘生產(chǎn)工具,并在遺址附近的藥園山、虎形山、萬迎山等相繼發(fā)現(xiàn)了不少古代采掘遺址和大量古代煉渣堆積,相互之間構(gòu)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古代銅礦采冶鑄基地,時代跨度從春秋至西漢。金牛洞古采礦遺址遺存豐富,不僅是古銅都銅陵悠久的礦冶歷史的一個有力見證,而且是我國長江流域保存較好、規(guī)模較大、又有一定代表性的一處古采礦遺址,它對探討和研究中國青銅文化和礦冶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1992年,銅陵市人民政府在國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支持下,對該遺址進行了初步修復(fù)保護,使之成為我國繼湖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后第二個正式對外開放、供游人參觀的古銅礦遺址。199……[詳細]
牯牛山城址
  牯牛山城址編 號:7-0194-1-194年 代:西周至春秋類 型:古遺址所在地: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簡 介:牯牛山城址位于南陵縣城東 3千米的石鋪鄉(xiāng)先進村,北面緊依 318國道,西南靠鄰205國道。1985年發(fā)現(xiàn)。1986年秋,利用航空遙感技術(shù)對遺址進行詳細探查,判定為一處古城址。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古城進行了勘探和發(fā)掘。牯牛山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 900米,東西寬 750米,面積約 70萬平方米。古城北半部由五個高臺地組成,各臺地間以水道相隔,相互獨立,水道與外圍護城河溝通。南半部地勢平坦,東南和西南角各有一個 100平方米左右的土臺,文化堆積厚度約 05~3米。護城河寬 20~50米,環(huán)繞古城四周,有進水口和出水口。古城設(shè)計合理,布局嚴謹,具有極強的防御功能。199……[詳細]
264、龍王古寺
龍王古寺
  龍王古寺由橫排頭乘舟沿豐源湖東岸南行,水上煙波浩蕩,東岸群峰聳立,約行兩公里,便到了老虎頭山了。山上建有龍王寺。龍王寺東接青山之峰,西臨淠河絕壁,與銅山、九公寨遙遙相峙,氣勢巍峨,景色壯觀。據(jù)史料記載,明朝太祖初年,江淮大地遭遇旱災(zāi),井河干、禾苗枯,溝底塵飛,地現(xiàn)龜裂。而惟獨老虎頭山上碧水巖下,積水清澈,波光粼粼。方圓幾十里、九崗十八洼的黎民百姓,挑桶端盆來山上汲水,以解久汗之苦。更有奇者,病入膏盲之人飲用此水竟絕處逢生。鄉(xiāng)人為感龍王恩德,捐資興建了龍王寺。時有大雄寶殿五間,大王臺六間,藏經(jīng)樓六間,東西廂房共十間,并有客堂、齋堂、庫房及僧房;東有“仙人橋”,西有“擎天如來柱”,南有“獅子嘯天”,北有“石龍投江,還有“天鵝抱蛋”、“蟆口”等景觀,巍巍然,秀秀然,誠如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詩云:“萬山……[詳細]
265、二圣殿
二圣殿
  又名二神殿、九華廟,省級重點寺院。位于九都河東岸二圣村境內(nèi),龍?zhí)断獜臇|南方向北流,繞寺而過。古時此地為九華山北麓登山之道,今有新修的佛光大道過此。二圣殿始建于唐代,后歷代均有整修,F(xiàn)存殿宇為清末皖南民居式建筑,殿內(nèi)供二圣像,一文一武,頭戴烏紗,身穿朝服,腰束玉帶,足蹬朝靴,身高七尺,面龐豐潤,黑色的三綹胡須齊胸,兩眼炯炯有神。為什么二圣像這般模樣?因為他們不是菩薩,而是金地藏的兩位舅父。相傳金地藏從新羅渡海入唐,苦修于九華山中,創(chuàng)建佛寺,聲名遠播后,連新羅國的僧人也紛紛前來,拜他為師。金地藏率徒墾荒種植,糧食尚不能自給,便掘白墡土既“觀音土”充饑。眾僧憔悴之狀,被時人稱“南方枯槁眾”。消息傳到新羅,金地藏的母親痛兒心碎,焦急萬分,于是派請身為新羅大臣的兩位弟弟跋涉來山看望。金地藏見到兩位舅舅……[詳細]
宣州廣教寺雙塔
  廣教寺雙塔坐落于安徽省宣州市城北5公里的敬亭山南麓。雙塔后原建有的廣教寺,俗稱“雙塔寺”,今已經(jīng)毀棄。根據(jù)對雙塔建筑特征的考察,以及塔內(nèi)保存的刻石文字的記載,推測雙塔建于北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雙塔均為七層,高約20米,平面呈四方形。東塔每邊長2.65米,西塔每邊長2.35米。塔都是磚砌的,枋木結(jié)構(gòu),除底層三面開門外,以上各層均四面開門。半木檐,木樓板,沒有塔心柱和其它的裝飾。塔身原來砌有很多的佛像磚,至今已經(jīng)嚴重損壞,只有東塔第五層的四對佛像還完好地保存著。塔的每面都用倚柱分為三間,中間是圓形的拱門,轉(zhuǎn)角圓形的角柱有“卷殺”、“側(cè)腳”,闌額上有一朵補間鋪作,出一挑華拱,二層在補間鋪作兩旁的正中有兩根心柱。塔原來有塔剎,但今已不存。塔的里邊面積較小,各層用木梯相通。兩塔的第二層內(nèi)壁都……[詳細]
思德堂(徐家高老屋)民居群
  徐家高老屋位于槎水鎮(zhèn)油坊村大橋組,由徐氏第十一代裔孫徐有章之子國學士徐緣性建于清雍正10年(1732年)。民居為磚木結(jié)構(gòu),屋檐前后出廈,烽火墻為硬山,屋面兩坡,蓋灰色小瓦,外墻體用青磚勾縫,與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綠與粉白相映的輪廊空間,其建設(shè)風格為明清時期典型的山區(qū)徽派建筑。該建筑磚、石、木雕刻頗具特色,俯仰即是,美不勝收。窗欞、門額、撐拱、柱枋、照壁、墻裙等處是這“三雕”的重點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過浮、透、平、圓等手法的精雕結(jié)刻,堪稱精品之作。建筑平面布局是規(guī)則的正方形,進深為明三暗五,面闊七開間,占地面積約850平方米。大門向進深方向縮進半個開間,呈“凹”字型平面。用門枕石支撐門框,左右側(cè)輔以箱形石墩,門額上有4個門簪,簪頭分別雕以“蘭、荷、菊、梅”花紋。老屋按八卦和風水定向,正房坐北……[詳細]
程大位故居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市內(nèi)前園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間,距今已490年歷史,幾經(jīng)原樣修繕,現(xiàn)辟為旅游景點,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程大位(1533~1606),字汝恩,號賓渠,屯溪區(qū)屯光鎮(zhèn)前園村人,明代著名數(shù)學家、珠算發(fā)明家。故居坐落在屯溪區(qū)率口渠東,占地540平方米,建于明正德年間。宅第主樓坐北朝南,三開間兩進(俗稱“一脊兩堂”),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門樓里外挑檐,曲梁斗拱,馬頭山墻。西側(cè)為把祖樓,五開間,倚主樓而建。入口處就勢建“賓園”一座,園內(nèi)有仿古回廊、草坪及花圃。臨賓園原有人工水渠一道,當?shù)爻淌虾笠岱Q該渠為“賓公渠”,公號“賓渠”即派出于此。故居為兩層,一脊二黨三開間,東西廂房列兩邊,建筑面積五百多平方米。前堂為客廳,立有程大位畫像和懸掛六角宮燈,橫梁上程大位故居匾額為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教授所題。兩廂……[詳細]
桐城古城區(qū)
  桐城古城區(qū)為桐城市(縣)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歷史。位于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地處南北交通要塞,206國道(合安公路)、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自其東郊穿過。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龍眠三山,旁挾石河、龍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嬈。古城初名山城,民國時改為孟俠鎮(zhèn),建國后定名為城關(guān)鎮(zhèn)。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稱。城中保存完或經(jīng)修復(fù)的古建筑有:宏偉壯觀,體現(xiàn)桐城文化特色的“文廟”;飛檐翹角,體現(xiàn)明清建筑特色的“東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風韻的“告春及軒”;五垛四孔,橫跨龍眠河上的“紫來橋”;幽靜肅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靜土蓮社”;千年不涸,富有傳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處名人遺存,諸如方學漸的“講學園”,方以智故居“瀟灑園”,左光斗……[詳細]
270、湯和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湯和墓
  湯和古跡園位于蚌埠市龍子湖區(qū)曹山南麓,占地54.19畝,依山傍水,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秀麗。其墓是依山開鑿而建的長方形石坑磚石結(jié)構(gòu)的多室墓,墓長10.3米,寬5.8米,深6.2米,由前室、后室和一側(cè)室構(gòu)成。墓前有神道,原長225米,現(xiàn)長160米。神道兩側(cè)有石像6對:望柱1對、戰(zhàn)馬及側(cè)立牽馬士1對、跪羊1對、坐虎1對、文臣1對、甲士1對。神道前端立一塊高6.35米的神道碑。墓主湯和,字鼎臣,生于公元1326年,死于公元1395年,享年70歲。濠州(今安徽鳳陽)太平鄉(xiāng)東湖村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同村老鄉(xiāng),引路兄長,忠實戰(zhàn)友,得力助手。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湯和被授二十八侯之首——中山侯,位列六公之后,排名第七。公元1378年,湯和被增補封為信國公。死后……[詳細]
271、汪氏住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汪氏住宅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瀛洲鄉(xiāng)汪村,總面積326平方米。該建筑在布局上別具一格,具有園林味。大門有磚雕門罩裝飾,經(jīng)條石巷到圓門,入圓門為一院落,設(shè)影壁,飾書卷式磚雕。進一小門進入水廳兼書齋房。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建筑面積為238平方米。上下對堂,二樓通轉(zhuǎn),硬山式屋頂,-封火墻。建筑內(nèi)之木鬲扇、斜撐、雀替、駝峰均飾以技藝精湛的雕刻。是晚清徽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98年5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皖政【1998】16號。宅建筑布局別具一格,具有園林風格。首進大門為磚雕門罩,經(jīng)石條弄到圓門,入圓門為一院落,設(shè)影壁。經(jīng)一小門進入水廳兼書齋房。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7間,建筑面積238平方米。上、下對堂,二樓通轉(zhuǎn),硬山式屋頂,-風火墻。該宅雕刻細致,風格獨特。南觀……[詳細]
啖椒堂及左公祠
  “啖椒堂”乃左光斗故居,坐落桐城市北大街。左光斗(1575----1625),字遺直,號浮丘,桐城人,明萬歷進士。官至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施惠政,政聲著,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恩師。巡京都,查吏部賣官售爵,搜出假印七十,查出偽官一百余,不趨權(quán)貴,嫉惡如仇,故名其故居,曰“啖椒”。其故居分三進,前進是門樓,中進面積110.21平方米,明間為堂屋,即“啖椒堂”,長10.3米,寬4.1米,面積42.22平方米,兩側(cè)次間,為左右“上房”,均長10.3米,寬3.3米,面積33.99平方米;后進住宅四間,面積122.76平方米,每間長9.1米,寬3.4米,面積30.94平方米!班⒔诽谩蔽,建“左忠毅公祠”,簡稱“左公祠”。左光斗清直敢言,遭王當?shù),入獄。崇禎初,治王當罪,褒左氏,謚“忠毅”,里人建祠以祀之。……[詳細]
273、塔川
塔川
  村口及周圍地帶多植烏桕樹,且古樹參天,每到秋季,滿山樹葉色彩斑斕,粉墻黛瓦掩映其中,美不勝收。這里已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的必游之地。塔川村又名塔上,隸屬于宏村鎮(zhèn),距離宏村僅2公里,是黟縣小桃源眾多美麗富繞的自然村落中一個獨具魅力的山間村落。塔川,背倚高聳云端的黃山西南余脈黃堆山,遙對碧波蕩漾的十里奇墅湖。粉墻黛瓦,飛檐翹角的二、三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層層迭迭,錯落有致,遠遠望去,就好象一座巨型寶塔,此為“塔”之來歷。塔川,高庵與低庵兩峰之間(因峰之巔,原有西林寺禪院而得名),一條清溪破土而去,依山潺潺流下,穿村中而過,直奔風我秀麗的奇墅湖,此為“川”之來歷。村莊因有“川”過而富有無窮靈氣,清溪也因穿“塔”而更顯活力。塔川,即以此而旬名。來到村口,映入眼簾的是數(shù)棵巨大古樹,它們分別是樟、榧、楓等……[詳細]
李家圩地主莊園
  李家圩地主莊園坐落在霍邱縣城西32公里西山腳下,是全國四大地主莊園之一,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莊園由李圖南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后來,大地主李夢庚勾結(jié)官府-達20萬畝,分布在今皖豫的霍邱、金寨、潁上、固始等地。李夢庚曾炫耀“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行百里不喝人家水”。并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島、大連等地開設(shè)工廠、銀行、當鋪、學校、戲院45處。至解放前夕,在全國僅次于四川的劉文彩地主莊園。李家圩地主莊園近方形,圩東西距離250米,南北距離240米,莊園南方為雙圩河,東、西、北三方內(nèi)圩河,圩河內(nèi)壁用石條自水底壘砌,上接圍墻,高聳丈余。圩內(nèi)三宅也稱東、西、中院,三院的3個頭道門樓前為第一道圩河,各設(shè)一吊橋,頭道門樓屋頂上五脊三獸,正中央鐵打的雄鷹,展翅俯沖,呈抓雞狀。明間“吞金”,兩扇……[詳細]
蕪湖天主堂
  蕪湖天主堂位于蕪湖市鏡湖區(qū)吉和街28號。1889年法國傳教士在鶴兒山建蕪湖天主堂,1891年爆發(fā)蕪湖教案,教堂被燒毀,后由清政府賠款12300多兩白銀在原址重建,于1895年竣工。后又增建主教樓、圣母院、天主教修士樓等建筑。4棟樓總建筑面積9731平方米。天主堂是歐洲中世紀哥特式建筑,坐東朝西,磚木結(jié)構(gòu),平面呈十字形,面寬17米,最寬處2670米,東西長達3925米。教堂門樓左右兩側(cè)為兩座造型挺秀的尖塔鐘樓,鐘樓高約18米,建筑面積2043平方米。天主堂南側(cè)有四層高的修士樓,面積約4000平方米。主教樓、圣母院均位于蕪湖市吉和北路19號第一人民醫(yī)院內(nèi)。主教樓,又稱主教公署,建于1933年。兩層券廊式建筑,建筑面積1612平方米。圣母院,又稱修道院,建于1933年,由蕪湖天主教會創(chuàng)建,西班……[詳細]
趙樸初墓園
  趙樸初墓園,位于太湖縣寺前鎮(zhèn)麒麟村。2000年5月,趙樸初逝世。2004年10月4日,經(jīng)中央有關(guān)部門批準,趙樸初先生的夫人陳邦織先生在中央和國家有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的陪同下,親自將樸老靈骨歸送故里樹葬。該墓園于2001年8月始建,2004年底竣工。占地9公頃,位于趙樸初舊居“狀元府”東側(cè)約250米處,墓園依山勢而筑,一條中軸線為神道轉(zhuǎn)折層層而上,沿中軸線序列配置有廣場、石門牌坊、月塘、碑亭、瞻仰臺、趙樸初先生銅像、趙樸初生平石雕長廊、祭掃平臺、靈骨樹葬地等。趙樸初舊居(當?shù)厮追Q狀元府),位于太湖縣寺前鎮(zhèn)麒麟村。始建于清咸豐二年(1852),歷經(jīng)三年建成,是趙樸初太曾祖父趙畇為紀念父親(嘉慶元年狀元)趙文楷而修建。歷史上曾四次維修或擴建,建國后為寺前區(qū)公所辦公用房,1958年修建花涼亭水庫時遭水災(zāi)破壞……[詳細]
獨山暴動指揮部舊址
  獨山暴-動-,又稱六霍起義,1929年11月7日發(fā)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是繼黃麻起義、商南起義之后的一次規(guī)模更大的農(nóng)民武裝起義,它為創(chuàng)建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立下了鼎足之功。一九二九年十一月,正當中共六安中心縣委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組織發(fā)動六霍地區(qū)全面武裝起義的一觸即發(fā)之際,七日晚發(fā)生了獨山三區(qū)二鄉(xiāng)農(nóng)協(xié)會秘書何壽全和兩名女農(nóng)協(xié)會員被捕并被搜去農(nóng)協(xié)會花名冊的事件。為了使黨組織和農(nóng)協(xié)會不遭到破環(huán),中共六安中心縣委常委周狷之、委員吳干才得知后,和三區(qū)區(qū)委連夜趕到獨山第四高等小學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提前暴-動-。八日拂曉,獨山周圍十五個鄉(xiāng)的近萬名農(nóng)民,手持大刀、長矛、鋼錐、土-等從四面八方涌向獨山鎮(zhèn),將敵魏祝三自衛(wèi)團駐地馬氏祠團團圍住,打死兩名哨兵并奪下-支,……[詳細]
278、姚瑩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姚瑩故居
  姚瑩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區(qū)寺巷內(nèi)。故居舊時面積廣闊,有廳、堂、軒、樓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紅綠梅、紅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點綴其間。前軒有聯(lián)曰:“門臨青竹邀君子,窗有紅梅見故人”。故居東抵大寧寺、南至善慶庵、西齊寺巷、北抵北大街。現(xiàn)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該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進,東西廂房,中間夾一院落,四周環(huán)廊,前后左右對稱排列,布局規(guī)整。故居結(jié)構(gòu)為木構(gòu)架抬梁建筑。撐拱承檐,槅扇門窗,雕花裝飾。兩坡屋面、青灰小瓦,磚鋪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風格。姚瑩(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號展和、幸翁。師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軍侵華,進犯臺灣。姚瑩奉特旨任臺灣道,加按察使銜,與總兵達洪阿協(xié)力防守,三挫英軍。毀英船,俘英軍百數(shù)十人……[詳細]
279、東流雙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流雙塔
  東流雙塔位于東至縣東流鎮(zhèn)江畔南北兩端。東至縣東流鎮(zhèn)江畔南北兩端對峙著兩座寶塔,一曰天然塔,一曰秀峰塔,合稱東流雙塔。天然塔坐落在鎮(zhèn)北回龍山上,因地勢培婁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三載而成。塔高十一丈,周6丈6尺,五層六方,磚石結(jié)構(gòu)。每層門開六扇,內(nèi)設(shè)樓梯,拾級登攀,可至塔頂。上頂以金,下底以石,飛檐翹角,規(guī)制壯觀。清人馮荃寫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臨四面景全收。山連吳楚開云日,江涌瀟湘過客舟。遠村煙浮元亮圃,近城風扇謫仙樓。春光到處都成畫,茅屋人家隔水洲。因建塔籌款施工一帆風順,又巧逢邑人李承祚鄉(xiāng)試中舉,大家認為是天然盛事,便名之為天然塔。登塔俯瞰,大江東去,孤帆遠影,長江落日盡收眼底。秀峰塔與天然塔相對,矗立在東流鎮(zhèn)南牛頭山上,與陶公祠相毗鄰,建于清乾隆二十……[詳細]
圣雅各中學舊址
  圣雅各中學舊址位于蕪湖市鏡湖區(qū)獅子山頂,由博仁堂、義德堂和經(jīng)方堂三幢單體建筑組成。其中博仁堂建于1910年,占地545平方米,建筑面積1808平方米;義德堂建于1924年,占地307平方米,建筑面積754平方米;經(jīng)方堂建于1936年,占地336平方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介安徽。矗访,建筑面積672平方米。三幢建筑處在同一個水平位置上,主體建筑博仁堂居前,義德堂、經(jīng)方堂一東一西居后,構(gòu)成品字平面。建筑均為紅磚砌筑,基座部分有通氣孔,四坡屋頂,紅色機制瓦鋪蓋屋面;磚砌立柱外凸,立面線腳復(fù)雜優(yōu)美。博仁堂坐北朝南,以鐘樓為中軸線,東西對稱,平衡嚴謹,由基督教圣公會會長盧義德求助于美國萬博仁師母得款興建。義德堂坐東朝西,位于博仁堂東北,亦由盧義德募捐興建。經(jīng)方堂坐西朝東,位于博仁堂西北,由李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