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旅游

遼寧省文物古跡介紹

撫順清永陵
  清永陵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座落在永陵鎮(zhèn)西北一公里之啟運山南麓。陵寢65依山面水,四周群山拱衛(wèi),眾水朝宗,山環(huán)水抱,風景壯觀,交通方便,氣候宜人。清永陵是清皇室的祖陵,位居清初盛京三陵之首。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初稱興京陵,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興京陵為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這里埋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和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順治五年清世祖福臨追封孟特穆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并追封禮敦為武功郡王,塔察篇古為恪恭貝勒。永陵古建筑群由下馬碑、前院、方城、寶城、省牲所等部分組成。陵寢總占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米。陵前有八百多米筆直的參拜道。參拜道的南端東西……[詳細]
關山遼代古墓
  關山遼代古墓,位于關山種畜場附近的王墳溝、馬掌洼、三道溝等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山遼墓群已發(fā)掘九座,均為遼太祖淳欽皇后宗室先塋之地。其規(guī)模、大小、繁簡不同,均為磚筑,平面作八角形,由墓道、天井、墓門、甬道、耳室、主室組成。在遼墓內(nèi)發(fā)掘的文物、壁畫是研究遼代歷史的百科全書。 蕭德溫墓:位于關山東南山麓。蕭德溫是遼代丞相陳王蕭知足(阿刺)之子,遼道宗宣懿皇后之侄,遼道宗的“左金吾衛(wèi)上將軍” ,是遼國祚興之功臣。遼大康元年三月十九日,逝于遼水西之行帳。卒45歲。據(jù)1926年出土的墓志銘記載,其兄弟五人,分別以“溫、良、恭、儉、讓”順序為名。其高祖蕭阿古只為遼太祖淳欽皇后(述律后)之弟,是輔佐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大遼國的開國元勛,曾任北府宰相。曾祖父蕭和,祖父蕭穆。其家庭自高祖以下各代,先后……[詳細]
北鎮(zhèn)廟
  北鎮(zhèn)廟坐落于遼寧省北鎮(zhèn)縣城西2.5公里的山坡上。北鎮(zhèn)廟是醫(yī)巫閭山的山神廟,山下立有祠廟,始建于金代。根據(jù)碑刻記載,現(xiàn)在的北鎮(zhèn)廟基本上是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和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擴建的。北鎮(zhèn)廟規(guī)模宏大,東西寬109米,南北長240米,廟內(nèi)建筑從山下到山頂依山勢層層向上,排列而成。廟中的主要建筑有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內(nèi)香殿、寢殿五重大殿,建于一個工字形的高臺上。五重大殿之前又有石牌坊、山門、神馬門、鐘鼓樓等建筑,之后又有仙人巖、翠云屏等景致點綴。御香殿共有廳堂五間,是陳放朝廷御書和皇家祭祀用香蠟供品的地方。御香殿的后面是大殿,大殿是廟內(nèi)整體建筑的對稱中心,也是廟內(nèi)最大的建筑,殿寬23.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是舉行祭掃大典的場所;大殿為歇山式大木架結(jié)構,殿墻以青磚圍砌而成,綠琉璃……[詳細]
84、千山無量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山無量觀
  千山無量觀為道教著名宮觀,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東南十公里的千山北溝,亦名無梁觀,傳因初建時無梁而得名。清代康熙六年(1667),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弟子劉太琳創(chuàng)建,后屢有修繕。觀內(nèi)外主要建筑有老君殿、三官殿、慈航殿、南天門、八仙塔、祖師塔、葛公塔等;老君殿創(chuàng)建于清代康熙初年,嘉慶、道光及同治年間均有修葺,殿內(nèi)供奉太上老君塑像;三官殿系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7)創(chuàng)建,因祀三官大帝而名;慈航殿,原名慈航閣,中供慈航道人圣像。觀前山腰間有一石臺,臺上置石桌石墩,四周環(huán)以短石垣欄柱及石板,相傳昔日常有仙人羽客棲集于此,故人稱“聚仙臺”;臺東有八仙、祖師、葛公三塔。沿山門拾級而上至西峰,峰頂石臺,名振衣崗,崗北山峰,古稱拜斗臺,昔為觀內(nèi)道士朝拜北斗之處。觀之周圍峰巒疊嶂,松海環(huán)繞,有南天門、鐘樓、萬年松……[詳細]
85、朝陽雙塔
朝陽雙塔
  朝陽雙塔朝陽雙塔分別位于朝陽老城區(qū)雙塔街的南北兩端,相距300米.北塔是東北地區(qū)最古老的佛塔,從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東晉時期,朝陽是十六國當中的前燕、后燕、北燕三國的都城,名曰龍城。北魏滅掉北燕后,燕王馮弘的孫女入侍北魏皇宮,后被尊為皇后、皇太后。馮太后于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0年)在龍城立了一座思燕佛圖(也就是佛塔)。這座佛塔的舊址就在北塔.北塔下面8米多高的夯土臺基和東晉風格的龍鳳紋方形大礎石就是它的遺跡.隋代奉文帝之命營造的舍利塔也在北塔,馮太后的思燕佛圖和隋代重修的塔均為木塔。到了唐朝初年,又在木塔的基礎上建起一座磚塔,經(jīng)過后世的幾次整修,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北塔。唐代的北塔是十三層密檐空心磚塔,塔體呈正方形,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有券門,可以進入塔內(nèi)。各層密……[詳細]
86、熊岳古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熊岳古城
  熊岳古城位于鲅魚圈區(qū)熊岳鎮(zhèn)光華社區(qū),古城現(xiàn)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城的布局,城址輪廓尚可辨,局部城墻遺跡仍存。此城為正南正北走向,南北略長,東西稍窄,設南北兩座城門,北城門名“綏德”,南城門名“迎熏”。城門外原均有翁圈。城墻為大條石基礎,上砌筑青磚,為內(nèi)外青磚中間夯土的標準明代砌法。城墻寬約8.5米,殘存最高處約2.5米。白灰口抹縫,灰口厚約2厘米。青磚的規(guī)格為長40厘米、寬19厘米、厚10厘米。城南北長566米、東西寬440米,分布面積約249040平方米。北城門于2001年重新維修,現(xiàn)在保存較好,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城門在文革時期被毀,僅能見殘石條遺跡。城整體雖呈方形,但城的四角略成弧形內(nèi)收。西城墻北端殘存城墻長約8米,殘高約2米,被當?shù)鼐用衿鲇诜繅?nèi);東城墻殘存約有100米,可見青磚構筑……[詳細]
三江會館
  三江會館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前進社區(qū),坐落于鐘鼓樓東的鼓樓辦事處院內(nèi),與福建會館、山西會館、山東會館合稱蓋州四大會館,因其建有天后宮,又稱海神廟。三江會館是江浙客商組成的商業(yè)團體聚會議事的館舍。 三江會館現(xiàn)僅存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為復式建筑,東西長11.9米,南北寬15.9米,建筑面積約150平方米。正房結(jié)構為大木架式結(jié)構前有劵棚廳堂,檐欄設裝飾性斗拱,廳堂檐欄間無隔斷。建筑內(nèi)的磚雕精美絕倫,梁脊上的彩繪五彩斑斕、色彩鮮艷,保存完好,這種敞口廳不用門窗裝修的作法應是南方作法。正房與廳堂建筑精美,木雕纖細,是南方建筑在北方的再現(xiàn)與結(jié)合,該建筑的風格與蓋州財神廟極為相似。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開放“海禁”以來,三江人士便乘船渡海來到遼東經(jīng)商貿(mào)易。當時的蓋平(蓋州)是遼南地區(qū)主要的……[詳細]
田莊臺抽水站舊址
  田莊臺抽水站舊址位于盤錦市大洼縣田莊臺鎮(zhèn)一面街東北,大遼河下游西岸,北50米為田莊臺抽水站新址,西200米為二沙公路。 日偽“開拓總局”于1939年在田莊臺鎮(zhèn)修建抽水站(日偽稱揚水場),1942竣工受益,至今已有72年的歷史,廠房長53.2米,寬11.7米,實體鋼筋混凝土塊基框架結(jié)構,上部為木衍架磚混結(jié)構,主體廠房建筑面積約622平方米,總的占地面積約為10000平方米,總裝130公分口徑臥式離心泵8臺,總?cè)萘?800千瓦,提水量25立方米/秒,引水渠長度僅50米,具有引水便利的優(yōu)點,機房前池直通大遼河,壓力池直接引水總干渠,出水口混凝土護底、護坡,底寬40米。 田莊臺抽水站南進水道緊連大遼河,北靠田莊臺上水總干,西30米為居民區(qū)。每年可灌溉面積大約15萬畝,糧食單產(chǎn)750公……[詳細]
赫甸城城址
  赫甸城城址位于寬甸縣青椅山鄉(xiāng)赫甸村。赫甸城為寬甸六堡之一,六堡又被稱為六奠。明朝中后期,建州女真不斷侵犯邊境,明朝為了加強對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御,除繼續(xù)修筑遼東邊墻外,還采納了李成梁的建議,于萬歷元年,開始修筑寬甸六堡。經(jīng)略遼東的熊廷弼稱之為“八百里新疆”。一堡經(jīng)管一段遼東長城,迫近女真根據(jù)地,扼守了女真拓展的出口。六堡位于鴨綠江以西,毗連建州女真,是防御女真的前哨,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六堡建成后,李成梁又以此開市,和少數(shù)民族做生意,緩和了當時明朝與少數(shù)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開市帶來的可觀收入也給遼東士兵帶來了很大幫助。赫甸城城址是寬甸六堡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位于青椅山鎮(zhèn)赫甸城村的平坦臺地上。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300余米,占地9萬多平方米。城墻為磚石結(jié)構,底部為經(jīng)過加工的大型塊石……[詳細]
大連正明寺
  正明寺,相傳始建于唐代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原址位于今天的大李家街道正明寺村王屯與石槽村和尚屯交界處的“西北山”的山腳下,寺廟的規(guī)模不大,為佛教寺廟,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十是正明寺的廟會,可惜在“文革”初期的“破四舊”運動中慘遭破壞,沒有留下一點蹤跡,只能夠從“正明寺村”這個地名可以得知這里曾經(jīng)有一座寺廟。進入新世紀后,在當?shù)卣屠习傩盏闹С窒拢?005年在正明寺村老虎溝屯北邊的扁擔山下重新修建了正明寺,2006年農(nóng)歷八月初十舉行了開光大典,被稱為“正明禪寺”,同時在這里還修建了大連天后宮,這樣占地5萬余平方米的正明寺成了佛教、道教共存的寺院,這里的主持是一位道長。整個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面對著黃海,背靠著風光秀麗的扁擔山。寺院由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聚財神殿、地藏……[詳細]
遼海衛(wèi)遺址
  遼海衛(wèi)位于何處?明初以來的有關史籍中,既有置昌圖牛家莊之說,也有海城牛家莊之說,而各有其據(jù),F(xiàn)就遼海衛(wèi)遺址如下考證:經(jīng)查證,明初實行軍政合一的衛(wèi)所制。遼海衛(wèi)初治,確置三萬衛(wèi)(開原)之北的昌圖牛家莊(今昌圖十八家子鄉(xiāng)牛莊窩堡村),距昌圖境內(nèi)的東遼河同江口(今通江口)碼頭十華里,昔昌圖之水路樞紐。其依據(jù):《奉天通志(二)》在遼海衛(wèi)條目中載:“清史稿地理志:昌圖府東北二百四十里(有誤),明初置遼海衛(wèi)于此,地名牛家莊!睂崬榫嗖龍D府西南九十里的牛家莊。又謂,“遼東志:遼海衛(wèi)洪武十一年置,初治牛家莊,二十六年徙開原城,領千戶所九!薄懊鲗嶄洠汉槲涠甓,置遼海衛(wèi)指揮使司于三萬衛(wèi)即開原之北城……”遼東志、明實錄,兩者都說明,遼海衛(wèi)置于開原北鄰昌圖的牛家莊。那么牛家莊的分歧從何而來呢?《奉天通志(二……[詳細]
米倉溝將軍墓
  將軍墓位于桓仁雅河鄉(xiāng)米倉溝村北約500米的山崗上,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將軍墓是一座大型的封土石室墓,原呈截尖方錐形,像一只覆扣的斗,天長日久,雨沖水涮,楞角圓鈍了,形狀漸漸近似了圓丘,封土高8米,周長150米,直徑45米,由甬道、耳室、墓室構成,方向西偏北15度。甬道兩側(cè)分別筑有南耳室和北耳室,甬道東端是墓門,上有門楣、下有門檻,兩扇石雕的門扉,早已倒地,進門后便是寬敞的墓室。墓室平面呈方形,邊長3.5米,舉高亦為3.5米,藻井為四層平形疊澀以上覆斗狀。地面平平整整的鋪著巨石。南北平例兩具石棺床,是整塊花崗巖。墓室四壁、平行疊澀梁、藻井及耳室內(nèi)全部繪有壁畫。壁畫繪在墓壁一層薄薄的白灰面上。墓室四壁繪有蓮花圖案,每朵蓮花都為側(cè)視,為9個花瓣,有5瓣用紅色線條勾勒而成,另4瓣用墨線在每兩……[詳細]
阜新“萬人坑”
  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國防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市紅色旅游景區(qū)。位于阜新市太平區(qū)孫家灣南山,始建于1968年,占地20.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05平方米,有死難礦工遺骨館11座、大型圖片展覽館和紀念碑各1座,是全國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最形象的大型死難礦工群葬遺址。阜新“萬人坑”形成于1936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阜新煤炭資源,殘酷奴役、破孩煤礦工人,造成13萬名礦工死亡,主要分葬在4處“萬人坑”,被史學家稱為“南有-,北有阜新‘萬人坑’”。只有這座“萬人坑”保存下來,約埋葬死難礦工4萬,是日本侵略者侵略、殘害中國人民的歷史罪證。……[詳細]
張三豐故居
  張三豐故居據(jù)明史記載: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xiāng),距阜新縣城55公里,距阜新市區(qū)70公里。為紀念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獨創(chuàng)武當太極神功的道教大師,家鄉(xiāng)人在他的故鄉(xiāng)修建了張三豐仙居。張三豐的祖父自稱是道教祖師之一張陵的后人,于宋代末年攜家眷來到遼東。其父在元太宗時曾經(jīng)入仕,后來歸隱。其母就是在懿州城生活時生下了張三豐。在20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少年張三豐》里,張三豐也自報家門,說自己生于遼東懿州城。懿州城是元朝的北方重鎮(zhèn),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遼代。歷史上著名的契丹蕭太后曾將此城作為陪嫁送給她的三孫女,此城也因此祥興。在元代,懿州城曾長期作為遼陽行省的行署存在。元代統(tǒng)治者主張儒、道、佛三教并興,該城內(nèi)的三清宮就是當時北方最大的道觀。懿州城是我國目前現(xiàn)存最好……[詳細]
開原普覺寺
  普覺寺座落在遼北名城開原市勝利街“普覺寺”生活小區(qū)內(nèi)。開原“普覺寺”由來已久,據(jù)說清末民初,開原一帶兵荒馬亂,匪盜橫生,當時大九社的一位姓柴的財主、小孫臺村的一位姓郝的財主和二寨子一位姓楊的財主變賣家產(chǎn),在現(xiàn)在的普覺寺一帶購置了土地,然后這三位老者去了洛陽的白馬寺出家修行,修行歸來后于1930年在現(xiàn)在的普覺寺位置開始建寺!熬、一八”事變后,成立偽滿州國,開原歸偽奉天省管轄,當時偽奉天省佛教會在開原設立分會,分會設在普覺寺。普覺寺初期由和尚住持。在普覺寺南側(cè)現(xiàn)在的計量局位置,偽滿時期建一寺廟,為尼姑住持。新中國成立后,普覺寺僅剩一名和尚,有關部門將這位和尚遷走,將尼姑住持的廟宇扒掉,僅有的2名尼姑遷入普覺寺,這就尼姑住持的普覺寺的開始。1953年得寶師父召回,從此開原普覺寺興旺起來。六十年代……[詳細]
蓋州古城
  蓋州古城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境內(nèi),為明洪武年間指揮吳玉創(chuàng)建。《奉天通志卷八十七·建置一·城堡》載:“蓋平縣縣城,《全遼志》:蓋州衛(wèi)城,遼辰州舊址。洪武五年,指揮吳玉創(chuàng)建。九年靖邊侯開廣南面,砌磚。方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周圍五里一百二十七步,門三:東順清,南廣恩,西寧海,俱有樓。嘉靖甲子,管屯指揮盧沛,筑敵臺于城垣之四角!妒⒕┩ㄖ尽份d:“蓋平縣城即明蓋州衛(wèi)城。乾隆四十三年重修。”《蓋平縣志》載:“治城分東街、南街、東關、西關。”此城現(xiàn)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城的布局,城址輪廓尚可辨,局部城墻遺跡仍存。此城基本為正南正北走向,原城開三門,東城門名“順清”,西城門名“寧海”,南城門名“廣恩”,闕北門。城上原有雉堞,奎星樓、門樓、馬道、甕城皆已不存。城墻為大條石基礎……[詳細]
甲午末戰(zhàn)遺址公園
  甲午末戰(zhàn)戰(zhàn)場遺址是我市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2003年被遼寧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等待批復。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895年3月,這里爆發(fā)了悲壯慘烈的甲午陸戰(zhàn)的最后一役——田莊臺戰(zhàn)役,史稱“甲午末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異常激烈,愛國將領馬玉昆率領2300多名清軍將士,面對萬名日寇的入侵,浴血奮戰(zhàn)、頑強斗爭,終因寡不敵眾而全部陣亡。清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大遼河,古鎮(zhèn)田莊臺遭遇了一場浩劫,熊熊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繁華古鎮(zhèn)變成一片火海。甲午末戰(zhàn)清軍戰(zhàn)敗后,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場戰(zhàn)爭雖然失敗了,但愛國將士的精神國人不會忘記。為紀念這場戰(zhàn)爭,讓國人勿忘國恥,特在戰(zhàn)場遺址修建了甲午末戰(zhàn)遺址公園。公園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300米,建有……[詳細]
北屏山夢真窟
  金州北偏西方向大約5公里處有一座山叫北屏山,海拔319.9米。在山的西南坡接近山頂?shù)牡胤,有一個石灰?guī)r溶洞,叫古佛洞,也叫夢真窟、神仙洞,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就聽說此洞,2006年曾去探訪,當時走的是金州龍王廟陸軍學院右側(cè)的道路,問了幾個路人,都不知道。最后有一個人說,在西面的山上,因車不能過去,就放棄了。最近,了解到北屏山下新建了北屏山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園,可從那里前往古佛洞,所以再次前往探尋。經(jīng)金州龍王廟便道進入濱海公路,在濱海公路與大金線的分叉路口右轉(zhuǎn)進入大金線大魏家方向。前行到達前石村,右轉(zhuǎn)沿路前行到達北屏山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園。入園需買門票。入園后,先欣賞生態(tài)園的景觀,然后沿著水泥路前往古佛洞。接近山頂?shù)囊欢温肥峭谅,車輛勉強通行,開到洞口附近。在洞口處,新建了樓閣,還有師傅和居士在那里。巖洞洞口上……[詳細]
營口俄國領事館舊址
  營口俄國領事館舊址位于站前區(qū)八田地街道辦事處五大門社區(qū),在營口市高級中學院內(nèi)的西北角,現(xiàn)為該校校史館。甲午戰(zhàn)爭以中國戰(zhàn)敗而告終,清王朝腐敗無能徹底暴露無遺。戰(zhàn)后,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到中國“租界”港灣,劃分“勢力范圍”,辦廠開礦,大量輸入資本和貨物,營口同樣也在他們的“目標”之中。1900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是反瓜分斗爭的最高峰,義和團運動在東北地區(qū)開展較普遍,給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義和團堅持抗俄反對清朝投降,使清朝統(tǒng)治者十分頭疼,更使沙俄恐慌,于是,沙俄借助剿滅義和團之機,于1900年占領營口,設立民政廳,用道臺衙門的建筑材料和拆毀西炮臺兵營200多間的建筑材料修造民政廳,建筑面積近700平方米,高9.5米,為“人”字架鐵瓦頂。整體建筑為磚石木架結(jié)構,典型的歐式單層建筑風格,在建筑的北端建有……[詳細]
100、阜新普安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阜新普安寺
  普安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南部大板鄉(xiāng)境內(nèi)的海棠山東南山坳中,三面環(huán)山,暖河繞寺前平原而過。據(jù)阜新縣志記載,普安寺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章嘉-率其徒始建,歷經(jīng)六世-,于光緒九年(1883年)建成,占地面積4.7萬多平方米。它是黃教藏式的古建筑群體。其主要建筑有26項,1 500多間樓臺殿閣,包括措欽大殿(即大雄寶殿)、法相僧院、密乘僧院、時輪僧院、瑪尼廟、-宮、龍王廟、舍利廟、關帝廟及白塔等。該寺廟曾是蒙古族群眾景仰的地方,但令人遺憾的是寺廟均遭破壞,僅剩下遺址可供后人觀賞。 黨的宗教政策恢復后,寺廟得到了修建,僧人也回到寺廟。2006年10月2日至4日,普安寺舉行了盛大的措欽大殿開光法會。在海棠山花崗巖石的崖壁上,雕刻著200多尊石造浮雕,集中分布在2平方公里的裸露巖石上。其雕刻時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