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余澤鴻故居
  余澤鴻故居余澤鴻故居位于長寧縣梅硐鎮(zhèn)澤鴻村2社、小地名“大窩沱”的半山腰上。距梅硐鎮(zhèn)2公里,長寧縣城48公里。公路直通到故居。余澤鴻(1903—1935),長寧縣人,1922年由惲代英介紹入團。1925年加入中共。1927—1930年,余澤鴻到武漢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長等職,到上海任中組部秘書、中共中央秘書處秘書長,到天津先后任中共北方局和順直省委宣傳部長。1931年從上海到江西協(xié)助鄧小平工作。后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2月,長征到云南扎西,余澤鴻任中共川南特委(后改名為“中共川滇黔邊區(qū)特委”)宣傳部長;同時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川南游擊縱隊”(后更名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政治部主任。1935年7月任中共川滇黔邊區(qū)特委書記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政委。1935年3月14日夜,……[詳細]
三學(xué)寺景區(qū)
  三學(xué)山位于縣城東6公里處的棲賢鄉(xiāng)圣燈村。相傳為“蜀中八仙”之一的李八百3次學(xué)道之地。山路通往川北之古代“陰引道”上,山下“三學(xué)隘”道險而長,是成都東北門戶。隋唐時山上建有法海、普濟、廣濟,總稱三學(xué)寺。寺前有古開照寺,俗名前庵。諸寺前后竹樹掩映,泉壑交錯,原有飛來石、佛跡石、盤陀石、皇姑墳、黃犢塔、鸚鵡舍利塔、支提石塔、七佛巖以及棲賢洞(又名琴泉)、仙人洞、仙人井、洗馬池。三學(xué)山,唐、宋開始就馳名川西,有不少人在這里開龕造像,題詞刻壁。明洪武中,“以三學(xué)、云頂賜蜀藩為金雁莊”。三學(xué)寺改名“棲賢禪院”,并在寺后盤陀石上修建一座由大小八萬四千座塔聚成的“釋尊無量寶塔”![詳細]
中共知行小學(xué)支部活動舊址——石馬壩知行小學(xué)
  石馬壩知行小學(xué)(現(xiàn)犍為縣石溪鎮(zhèn)石馬村小學(xué))位于犍為縣石溪鎮(zhèn)石馬壩村4組。1940年2月,中共樂山中心縣委將眉山縣委負責人李公表調(diào)離眉山,經(jīng)康煤廠會計股長吳昌位介紹,到石溪鄉(xiāng)石馬壩私立知行小學(xué)任教,任教務(wù)主任,黨內(nèi)關(guān)系直接與梁華接頭。1940年下學(xué)期開學(xué)時,知行中學(xué)附屬小學(xué)與知行小學(xué)合并,改為石溪第二小學(xué)。由于學(xué)生人數(shù)增多,教師缺額大,共產(chǎn)黨員帥德昌調(diào)到該校任高年級三班班主任。1941年春,共產(chǎn)黨員李銀輝、帥世祺到石溪第二小學(xué)任教后,隨即建立中共知行小學(xué)支部,李公表任書記,隸屬樂山中心縣委領(lǐng)導(dǎo)。中共知行小學(xué)支部成立后,根據(jù)上級指示積極開展工作。按照“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要求,以抗日為中心,學(xué)校為陣地,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在學(xué)校中開展勤儉建設(shè),利用校前10余畝……[詳細]
尖山寺摩崖造像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尖山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城西南20公里朝陽鄉(xiāng)的橋樓村。造像分布在尖山寺附近山崖上,現(xiàn)存23龕159尊。其中唐代18龕154尊,明代2龕2尊,清代3龕3尊。尖山寺位處高山之尖,古名朝天寺,在蒲江通往丹棱的古道上。唐代造像為3~19號龕、23號龕。3號龕,高1.77米、寬1.43米、深1.4米,造像15尊。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及天龍八部。主佛結(jié)跏趺坐,坐高0.84米。4號龕,高1.6米、寬1.4米、深1.15米,唐代密宗造像25尊。主尊為千手千眼觀世音,立高1.39米,頭已殘,手分持斧、壺、念珠等法器。東壁現(xiàn)存造像8尊,有三頭四臂的明王、象頭人身的毗那夜迦等。西壁同存14尊,有羊頭人身、獅頭人身神像跪拜、三頭四臂明王等造像。龕門外造供養(yǎng)人2尊。1號龕、2號龕為明嘉靖三十六……[詳細]
營山舍利塔
  舍利塔在太蓬山北面的刺溝灣內(nèi),有一座七級舍利塔,此塔建于清咸豐四年(1854年)六月上旬,塔下為景福寺方丈慧智長老之墓。智公長老是個得道高僧,他勸人諸惡莫作,多行善事,常向人講解因果報應(yīng)之事。他還精于醫(yī)術(shù),常治病施藥,解除百姓痛苦。他常在西寨門望西天,坐禪誦經(jīng)。曾見文殊騎獅,普賢騎象,飄然而至,倏忽而杳。乃囑其徒,卒后埋葬太蓬山西麓,故后來圓寂,乃葬此地。百姓愛戴,護塔至今。此塔為六方錐體形,4.2米,塔上第三層刻有“舍利塔”三個大字,每字各刻一方,顏體正楷,書法雄秀。在七級六方的佛屠上刻有27幅浮雕圖案,有手持吉祥果的釋子,有手拿竹板的“蓮花落”表演者,還有各種神獸猛禽,千姿百態(tài),惟妙惟肖,引人入勝,歷經(jīng)百年,保存完整,堪稱藝術(shù)珍品,石塔瑰寶。舍利塔四周建有石欄圍護,塔后削壁處鑿有神龕,中……[詳細]
勞坪五顯廟
  勞坪五顯廟位于三合鎮(zhèn)。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為一座兩重四合院落。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單檐廡殿頂,穿斗木構(gòu)架。山墻、前檐由土坯泥墻圍合而成,于前檐明間、次間開寺門,明間為石砌方門,次間為石券拱門。面闊3間共30米,進深3間共8米;戲臺與山門相連,背靠山門面向觀音殿。單檐歇山頂,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舞臺,下層為寺廟出入口。平面呈正方形,面闊3間共10米,進深3間共10米。大木構(gòu)架為穿斗與抬梁向結(jié)合式,木柱下置鼓形石礎(chǔ);前院左右?guī)繛閮蓪?式懸山頂建筑,面闊8間共28米,進深6米。穿斗大木構(gòu)架,竹編泥墻圍合,外施白灰上繪墨彩壁畫;觀音殿,單檐懸山頂,面闊5間共17.3米,進深6.75米。大木構(gòu)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jié)合式,木柱下置鼓形石礎(chǔ),四面磚墻圍合,前有一方形磚砌月臺……[詳細]
蔣兆和流民圖石刻
  該石刻刻在瀘縣玉蟾山風景區(qū)東北角的一巖壁上,坐西北向東南,于1989年4月15日落成!读髅駡D》石刻浮雕是根據(jù)瀘縣籍著名國畫大師、美術(shù)教育家蔣兆和(1904—1986年,祖籍瀘縣方洞鎮(zhèn),出生于瀘州市龍馬潭區(qū)卿巷子)的不朽之作《流民圖》雕刻而成。石刻浮雕長41米,高3米,共刻劃了100余個人物。原畫完成于1943年秋,全卷長26米,高2米,反映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淪陷區(qū)各階層群眾的悲慘生活現(xiàn)狀,展示了日本侵略軍鐵蹄下哀鴻遍野、尸骨橫陳的人間慘象,表現(xiàn)我各階層人民渴望生存與和平及民族獨立的愿望,產(chǎn)生了撕心裂肺的真實效果。《流民圖》石刻右端為蔣兆和石刻雕像1座和《蔣兆和與流民圖》石碑1通。蔣兆和石刻雕像高3.2米,寬1.7米,厚1.35米,頭像清矍,手夾香煙。《蔣兆和與流民圖》石碑寬3.9米,高2米,厚……[詳細]
蒲大義將軍墓
  蒲大義將軍墓位于喜神鄉(xiāng)大龍村,坐東南朝西北,為蒲大義夫婦墓,蒲大義于1933年參加紅軍,任華北軍區(qū)四十五旅旅長,昆明軍區(qū)炮兵副司令員,昆明軍區(qū)副參謀長和云南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副司令員,1961年晉升為少將,此墓葬分布在面寬4.49米,進深7.03米的坡地上。土塚呈橢圓形,長3.8米,寬2.6米,高2.4米。墓碑高3.26米,寬2.8米。墓碑為圓首碑,墓碑上刻人物、動物、花卉圖案。墓碑前0.9米處左右兩側(cè)立須彌座四角攢尖頂碑亭二座。碑亭通高2.63米,碑身邊長0.33米,基座長1.03米,寬0.73米,高0.53米,碑身四面刻詩文。墓碑正中前1.9米處立須彌座圓首紀念碑一通,紀念碑高2.8米,碑身寬0.88米,厚0.23米,基座高0.65米,紀念碑正面刻“蒲大義將軍紀念碑”八字,左側(cè)刻“威名著黎城四……[詳細]
鄭佑之故居
  鄭佑之故居,位于敘州區(qū)古羅鎮(zhèn)同力村化匠組,小地名化匠嘴。鄭佑之(1891~1931),敘州區(qū)古羅鎮(zhèn)人,是四川早期優(yōu)秀的活動家,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川南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人,農(nóng)-動、婦女運動、--的開拓者,四川黨組織卓越的領(lǐng)導(dǎo)人之一,享有“川南農(nóng)王”的美稱。1922年,鄭佑之經(jīng)惲代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宜賓縣第一個共產(chǎn)黨員。從1926年至1929年,鄭佑之先后任中共宜賓特支書記,中共宜賓縣委書記,四川省委、川南特委委員。1929年調(diào)重慶回省委機關(guān)工作,任省行委委員、中共合川縣委書記、川東特委、江巴中心縣委秘書長、組織部長,并領(lǐng)導(dǎo)黨在重慶的“反間”工作,執(zhí)行保護組織、營救被鋪同志等特殊工作。因叛徒出賣,鄭佑之于1931年12月30日慷慨就義于重慶羅家灣。鄭佑之故居建筑占地面積270平方米,為清末時期……[詳細]
臨溪縣城遺址
  臨溪縣城遺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zhèn)白馬村12組。南北朝時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臨溪縣。唐天寶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歷四年(769年)正式設(shè)置嶲州,將邛州臨溪、蒲江兩縣劃屬嶲州41年。貞元十三年(797年)唐軍收復(fù)嶲州,嶲州遷回涼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詔軍隊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遷此,仍“以蒲江、臨溪隸嶲州”。太和六年(832年),始移嶲州于臺登城(涼山州喜德縣瀘沽鎮(zhèn))。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二月廢縣,為臨溪鎮(zhèn),作為縣城長達517年,歷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唐、后蜀、北宋8代。明末鎮(zhèn)毀殘存北面城墻1段,長200米,殘高4-5米,夯土基厚5米,遺址清代已開成耕地。隨處可見磚瓦、陶、瓷器殘片。保護范圍:北段城墻遺址200米,東段殘跡27……[詳細]
11、柏楊塆民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楊塆民居
  柏楊塆民居,又名“白羊塆”民居,位于留耕鎮(zhèn)留耕村柏楊塆組。該民居始建于清代,具體年代不詳,坐東北向西南。分別建在四層不同臺基上,前低后高,為組合四合院式,縱深3進,橫向左為一進廂房,右為二進廂房。相傳在很多年前,這里是一個花果滿山,樹木參天的山塆。人們經(jīng)常在林中看見有兩只白色山羊。一天,來了個追捕金錢豹的老獵人,疲敝不堪地倒在土坎上睡著了。睡夢中,見一白衣少年氣喘噓噓地急呼求救。老獵人突然驚醒,執(zhí)叉背弓,見山坡上金錢豹正撲向兩只白羊。老獵人急忙拈弓搭箭,一箭射中了金錢豹,兩只白羊獲救了。老獵人射死金錢豹后,才如夢初醒地意識到是其中的一只白羊所托之夢。為了感恩,白羊又托夢于老獵人,叫其在這山塆建宅安家居住。后來,老獵人在這山塆里建造起了房舍,順風順水地過上了幸福生活。為了紀念那兩只白羊,老獵人……[詳細]
江油福田寺
  福田寺位于彰明鎮(zhèn)。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光緒年間。坐東向西,F(xiàn)存清代建筑觀音殿、大雄寶殿,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觀音殿。為一座前后帶廊的單檐懸山頂建筑,面闊3間共13.4米,通進深9.7米,穿斗大木構(gòu)架,條石立柱,四面青磚圍合,屋面蓋青瓦,檐口處施直角滴水吊檐。明間脊檁墨書“大清光緒二十六年修建”題記。大雄殿,為一座前帶檐廊的單檐歇山頂建筑,面闊3間共13.05米,通進深10.3米,大木結(jié)構(gòu)為穿斗與抬梁相結(jié)合式,條石立柱,柱下置鼓形石礎(chǔ),四面機制紅磚墻圍合,屋面蓋青瓦,檐口處施直角滴水吊檐。明間脊檁墨書“大清光緒二十四年歲次修建”題記。寺內(nèi)《重建云臺院記》碑刻為明代,圓帽矩形石碑,黃砂石質(zhì),高1.97米,寬0.73米,厚0.1米。嵌于建筑墻體。題記年代:“明正德六年辛末十月十八日”。福田寺現(xiàn)存……[詳細]
廣安蔣氏宗祠
  安蔣氏崇義祠堂:老祠堂者,謂之今崇義蔣氏的“先賢祠也。該祠迫溯當始建于明中(約1300-1500 年)時期。木結(jié)構(gòu)的四排三間瓦房,寬闊1.2 丈許。檐柱下的一雙雄獅;⒁棇γ娴纳介g隱約處。窗花木雕炫麗精美,板壁高到7米,預(yù)防野啟蟲鼠的侵擾。四扇鄧開的雕花餒空花窗大門開啟,氣派大方。純系明初的建筑風格。修聳后的整座屋宇既古樸又莊重嚴肅,一見便知是久經(jīng)風霜的過來人,殊不知他是在明末清初的四川兵禍天災(zāi)的曠日持久中,受盡煎熬,眼見主人歿于懷中,七溝八梁人煙絕,自己又被瘋長的膝蔓雜樹纏繞,樹木蔭被遮龠吞沒千雜草亂林中偷生。全憑修行(檁柱粗壯結(jié)實,四周陰陽溝寬深) 有“術(shù)”方數(shù)百年“金身不敗”。幸遇我宗人脈在“奉旨入川墾植”中,開荒砍伐出了這不化的古屋,遂定為蔣氏祠堂,掐指于今已600 歲矣。經(jīng)十七脈族……[詳細]
煙堆山崖墓群
  煙堆山崖墓群煙堆山崖墓群地處涪江東岸,江彰平原東部邊緣。南北朝時期崖墓,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墓葬于淺丘緩坡處開鑿而成,多為南北走向,暴露墓室形制簡單。其中M1方向310°,墓道寬0.9米、高0.8米、墓道長2.3米,墓室長1米、寬2米、高0.8米。幾何紋梯形漢磚長0.33米、上寬0.2米、下寬0.26米、厚0.09米。煙堆山崖墓群為研究本地南北朝時期喪葬習俗和民俗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佐征![詳細]
15、溪南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溪南祠
  溪南祠[雒城鎮(zhèn)小北街•清代•市(縣)文物保護單位]建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02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現(xiàn)存前廳、正廳、后廳、廊房、廂房。前廳石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11.1米,進深三間7.5米,通高7.5米。抬梁式梁架,懸山頂,棱形石檐柱,角背有雕飾。正廳石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11.1米,進深三間8.2米,通高7.68米,素面臺基高0.5米。歇山頂,抬梁式梁架,明間棱形石檐柱高4.2米,檐下施卷棚望板。后廳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13.9米,進深三間7.2米,通高7.7米,抬梁式梁架,懸山頂。檐柱高4米,柱徑0.21米。南廂房與正廳、前廳相連,面闊一間3.4米,進深一間2.8米,與廳房廊道相通,組成1方形廊房;南廂房面闊九間36.5米,進……[詳細]
17、永嘉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嘉橋
  永嘉橋,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道光乙酉年(1825)被洪水沖塌部分,道光丙戌年(1826)修繕。橋為石質(zhì)券拱橋,4墩5券,呈東北—西南走向橫跨于九曲河上,是321國道瀘隆路的交通要道。橋長50.12米,寬7.13米,高約12.7米,條石砌筑。橋面兩側(cè)有條石護欄,護欄高0.8米,寬0.4米。橋的4個橋墩上的拱肩部和5個券拱頂部原各有龍雕1尊,共9尊,“文革”時期被毀。嘉明鎮(zhèn)政府辦公院西南角立有1通石碑,碑寬2.62米,厚0.135米,高0.9米,保存較完好。正面陰刻行楷“永嘉橋”三個大字,字寬0.65米,高0.77米,下款為“四川分□寕□黃士瀛題”。背面刻橋碑志,下款為“邑舉人彭達訓(xùn)拜撰,咸豐元年蒲節(jié)后谷旦”。該橋反映了當時瀘縣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交通狀況,對研究古代橋梁建筑等方面有重要……[詳細]
鶴山文峰塔
  鶴山鎮(zhèn)單溝村7組文峰塔,在城東六里蒲江河龍?zhí)蹲颖卑陡邖徤。原有古塔一座,毀于明末?zhàn)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蒲江貢生王引恬等四十三人發(fā)起重建,報經(jīng)知縣康文蔚批準,發(fā)起募捐,經(jīng)幾個月時間建成,用錢一千一百余貫(一貫一千枚小錢,計用錢110萬)?⒐ぶ眨h康文蔚主持宴會慶祝。文峰塔系一座密檐式磚塔,屬于風水塔。七級石砌塔基,高1.2米,邊長4米。第一級向西開塔門,高2.6米,寬67厘米。塔門上 書“文峰塔”三字。塔身六角形。二至七級,均六面開一小窗。塔身中空,過去安長木梯上下,通高18.3米。民國十七年(1928年),彭家光《文峰塔》詩:文筆高峰白塔幽,潛龍靜臥水東流。山開屏障連城郭,浪涌簾晶映斗牛。瑞起文人光漢族,靈通造化起民憂。居閑擬欲常來此,把酒臨風任自由。1988年7月20日,……[詳細]
中共遂安中心縣委舊址(戴壁光舊居)
  中共遂安中心縣委舊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安岳縣石羊鎮(zhèn)萬家溝遂安中心縣委書記戴壁光舊居1934年2月,中共遂安中心縣委書記余若萍在石羊鎮(zhèn)萬家溝戴壁光家組織召開黨、團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共石羊特別支部,由戴壁光任書記,戴作凡任組織委員,劉必祿任宣教委員兼秘書。特支號召黨、團員發(fā)動群眾,開展抗租、抗糧、抗債斗爭,并從知識分子中發(fā)展黨、團員,擴大組織。到該年3月,石羊特支已發(fā)展到4個支部,有黨員27人、團員20余人、農(nóng)會會員100余人。不久,遂安中心縣委也移至戴壁光家。該年8月,縣委書記余若萍調(diào)省委工作,戴壁光接任遂安中心縣委書記職務(wù)。戴壁光(1907~1934),男,安岳縣石羊鎮(zhèn)萬家溝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中共石羊特支書記、遂安中心縣委委員、書記等職,1934年12月在遂……[詳細]
金光洞石刻造像
  金光洞石刻造像位于含增鎮(zhèn)金光村乾元山金光洞內(nèi),該洞又名天倉洞、太乙洞,為一高山溶洞,洞中怪石林立,冬暖夏涼。現(xiàn)有宋-清代道教造像和清代題記。洞中現(xiàn)存道教造像42尊,頭部均已斷裂或缺失,分布在洞口四百米范圍內(nèi)。造像或立或坐,形態(tài)各異,最大的高1.3米,最小的0.3米,一般在0.8米左右,頭著道髻或束冠,多持笏,有的貼金,有的彩繪。石質(zhì)較為堅硬,均為圓雕,雕刻精細,技法古樸。其中10號造像為捧印女真人像,有彩繪,頭部缺失,殘高0.48米,肩寬0.18米,底座面寬0.24米;11號造像有彩繪,頭部缺失,殘高0.61米,肩寬0.24米,底座面寬0.30米;12號造像有須彌座,頭部缺失,殘高0.63米,肩寬0.25米,底座面寬0.33米。據(jù)四川省文管會有關(guān)專家鑒定該組道教造像時代最早為南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