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陳文龍紀念館
  陳文龍紀念館位于臺江區(qū)下杭路,總占地1200平方米,恢復了“海神”陳文龍尚書廟原有的親水性特點,保持明清建筑形制和風格;有康熙、嘉慶、道光皇帝的三方御碑和9方總督、巡撫等褒揚陳文龍的牌匾;有乾隆到民國時期的14方石碑刻;有41斤重的乾隆年間鑄制的鎮(zhèn)廟獅鈕鐵印等,形成了集民俗、宗教、旅游活動為一體的新景觀。陳文龍(公元1232-1277年)原名子龍,字君賁、德剛,福州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宋咸淳五年(1269)戊辰科狀元,宋度宗賜名文龍。因丞相賈似道愛其文,對其極為賞識器重,但陳文龍并不以為然。后由于陳文龍剛直不阿、為官清正廉潔、處處以社稷為重、正直敢言。(1260年)忽心烈被擁立為大汗,此后元軍開始攻宋,從(1267年)元軍主帥阿術(shù)開始進攻襄陽直至(1273年)襄陽失守后,陳文龍上 書痛責賈……[詳細]
閩王廟
  閩王廟在今福州市區(qū)中心的慶城路,歷史上曾經(jīng)甲第連云,規(guī)模很大,但在歲月流逝中廟產(chǎn)漸被侵蝕,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只剩下兩路四進建筑。祠前東西有牌樓式跨街宮墻(俗稱東西轅門),紅墻青瓦;墻檐下有彩繪花邊紋飾,均毀于“文革-”期間。祠占地面積1621多平方米,今祠坐北向南,依次有碑院、祠廳、后院。門墻為牌樓式,墻檐有寬幅彩畫博古花邊,紅墻青瓦。辟三門。中門前有1對抱鼓石,是以前的門面裝飾,象征房子的主人有較高的身份和地位。旁有石獅,門上嵌豎碑“奉旨祀典”,黃碑“忠懿閩王祠”。左右邊門石額分別為“崇德”、“報國”。大殿木構(gòu),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構(gòu)架,歇山頂尾脊,祠廳額掛一塊木匾“功垂閩嶠”,“嶠”指的是山大而高,以此贊譽王審知治閩的功勞。中供閩王塑像。陳列王審知墓志一合及其妻任內(nèi)明墓志1通。殿……[詳細]
福州西禪寺
  西禪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名列福州五大禪寺,位于福州市西郊怡山之麓,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87年)。相傳南北朝時煉丹士王霸居此“煉丹成藥,點石為丹”。每逢饑歲,便靠賣藥賣金換米救濟窮苦百姓。后來王霸“服藥仙蛻”人們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廢圯。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為“清禪寺”,后改為*延壽寺”、“怡山西禪長慶寺”俗稱“西禪寺”。該古剎十分巍峨壯觀,門坊名冠全國最大。寺內(nèi)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jīng)閣、玉佛樓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8座,占地7.7公頃,還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壽禪院故延圣大師塔內(nèi)真身記》碑、五代慧棱禪師舍利塔、清康熙御筆《藥師經(jīng)》、清代壁畫等。西禪寺在海外久負盛名,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雙林寺、馬來西亞檳城的雙慶寺、越南的普陀寺等,至今與西禪寺仍有密切的聯(lián)系。西禪寺又以盛產(chǎn)良種……[詳細]
福州林陽寺
  林陽寺是福州五大禪寺之一,位于晉安區(qū)嶺頭石牌村瑞峰之麓,故又稱“瑞峰林陽寺”、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宋梁克家纂《三山志》載:“懷安縣遵化里瑞峰林洋院,長興二年置”。“長興二年”即公元93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后幾經(jīng)興廢,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重建時改稱“林洋寺”。清光緒年間,鼓山涌泉寺高僧古月禪師來寺為方丈,發(fā)愿興復此寺,分遣徒弟四出募化5年,足跡達于南洋,后按涌泉寺格局重建殿宇,將寺名改為“瑞峰林陽寺”。1930年,圓瑛法師曾擔任住持。“文革”中,寺遭破壞,后逐漸修復。林陽寺主要建筑有鐘鼓樓、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藍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師殿、報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禪堂、齋堂及僧寮等。1981年,林陽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重新開放。1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詳細]
鼓山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為“閩剎之冠”,又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為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寺建在鼓山半山腰的白云峰之下,海拔455米處,前為香爐峰,后倚白云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的故地原為“華嚴寺”。唐五代后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閩王王審知延請國師神晏主持修建新寺,寺成立后賜名“國師館”。因在天王殿前有羅漢泉,后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改名為鼓山白云峰涌泉禪院。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稱涌泉寺。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寺兩次毀于火。萬歷、天啟間相繼修復。清順治初僧元賢又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頒賜的御書“涌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于天王殿寺門之上。涌泉寺占地約1.7公頃,仍保持著明清的建筑風格,F(xiàn)存的主要……[詳細]
6、于山定光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于山定光寺
  福州定光寺俗稱白塔寺,是于山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閩王王審知創(chuàng)建,為宮殿式建筑。兩年后,為祝賀朱溫即位,改名為“萬歲寺”(俗名塔寺),是當時福州最輝煌的名寺之一![詳細]
魏杰故居
  魏杰故居原位于福州鼓樓區(qū)東門塔頭街,坐北朝南,三面圍墻,共四進,第四進早己倒坍,只留一片空地!苞Q山草廬”面積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圍墻。主座建筑祠廳辟左、中、右三門,大門六扇。入門,三面環(huán)廊,廊下天井,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gòu)架,雙坡屋頂,斗拱、掛洛、檐、楣雕畫精美,是奉祀魏杰生父富友之祠廳,帝建靜修書屋、壽泉廳、泉石居(花亭)等,分別作為祭祀、課讀、書畫及住宿之所;泉石居是魏杰長住的宅院園林。魏杰故居現(xiàn)移建于金雞山頂,只剩兩進。前圍墻中為石框門,上有多跳偷心式雨蓬,下懸“魏杰故居”匾,下為三步石臺階。門內(nèi)為天井回廊,插屏門額曰“詩農(nóng)債”,對聯(lián)“布衣名士煙霞傲批好,農(nóng)家詩人山水知音”。首進廳堂穿斗式木構(gòu)架,雙坡屋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中間有插屏門隔為前后廳,前廳正中陳……[詳細]
涌泉寺天王殿
  涌泉寺天王殿位于晉安區(qū)鼓山的涌泉寺內(nèi),為涌泉寺的核心建筑之一。殿始建于五代后梁開平二年,歷代都有重修,今構(gòu)基本保持了清代風貌,立面有改動。天王殿門額懸掛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御書“涌泉寺”匾額,門前庭院兩側(cè)聳立1972年由福州市郊龍瑞寺遷來的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制作的七層八角千佛陶塔(陶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對。據(jù)《鼓山志》載,天王殿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始建。宋紹興七年(1137年)僧士珪重建,上為羅漢閣,下為金剛殿,當時天王殿結(jié)構(gòu)可參考宋代福州知州程邁《重修涌泉寺碑》記載:“僧士珪修五百羅漢閣,下辟三門,傍通兩廊,翼以隨閣,儼然有飛走之狀!1542年涌泉寺毀于火,數(shù)十年間處于有山無寺的狀態(tài)。1619年郡人曹學佺與僧道東智諦重建大雄寶殿,1629年林宏衍與僧……[詳細]
馬尾天主堂建筑群
  馬尾天主堂建筑群位于馬尾麓三岐山,始建于1868年,為一建筑群,現(xiàn)存四處建筑(馬尾天主教堂主樓、馬尾天主教堂育嬰堂、馬尾天主教堂老人院、馬尾天主教堂小修院)。根據(jù)《馬尾區(qū)志》記載,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原為西班牙神甫創(chuàng)辦的小修院的宿舍;光緒十一年(1885年)以原房屋為基礎(chǔ)創(chuàng)立馬尾天主教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船政法籍監(jiān)督杜業(yè)爾新建磚木結(jié)構(gòu)的法國式新教堂。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現(xiàn)存的建筑均建于不同時期。根據(jù)《馬尾區(qū)志》記載,清同治五年(1866年),馬尾境內(nèi)已有天主教活動。當時,船政大臣沈葆禎聘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為正、副監(jiān)督;還聘雇洋匠。這些人大多攜帶家眷,而且多為天主教徒,法籍和英籍員工在洋匠房之左各建規(guī)模很小的教堂。同治五年(1866年),西班牙神甫創(chuàng)辦小……[詳細]
鼓嶺萬國公益社
  鼓嶺萬國公益社位于晉安區(qū)鼓嶺,是一個西式俱樂部,建于1914-1915年,由鼓嶺避暑地的外國人籌資建造,1924-1925年翻新重建。建筑最初的平面由傳教士建筑師程奮鵬(F.H.Trimble)設(shè)計,內(nèi)部包括一座有240個座位的禮堂、3個“委員會”房間、更衣室、男女衛(wèi)生間、浴室、廚房以及一間食品儲存室。原建筑為石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七間,中央五開間凹入為外廊,端部開間封閉。整座建筑均用平整毛石砌筑,墻厚約50cm左右;廊柱亦為毛石砌筑,正方形,邊長約45cm。屋頂為三坡頂,木三角桁架,小青瓦屋面,上有磚壓頂;建筑左側(cè)山墻做階梯狀封火山墻。建筑后臨下坡,原建有擋風墻,墻身高過屋頂。1995年4月,公布為第三批晉安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萬國公益社為石木結(jié)構(gòu)單層廳堂式建筑,面闊七間,中央五開間凹入為外廊,端部開……[詳細]
王仁堪故居
  王仁堪故居為王仁堪祖父王慶云(原清工部尚書)舊居,舊稱“尚書第”,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建,清道光、同治年間重修。王仁堪出生于此,王仁堪中狀元后,人們稱此處為“狀元府”。故居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呈曲尺形,周以封火墻。故居東面為王氏祠堂,坐北朝南,單進,穿斗式木構(gòu)架,面闊三間,進深七柱腳,雙坡屋頂,四面封火墻。原為王氏先世“西清王”的“荊花館”。清道光9年,王慶云中進士后,將“荊花館”改為祠堂。1991年市人民政府掛牌保護。祖居前門坐北朝南,后門位于孝義巷坐西朝東,成曲尺形。主體建筑共三進,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gòu)架,雙坡項;有花廳、客房、廚房等。二進面闊三間,深五柱。從二進后天并向東入石框門為三進,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有插屏門隔為前后廳。前廳右?guī)繛椤?a href=/landscape/98/wangrenkanguju.html class=blue >[詳細]
胡也頻故居
  胡也頻故居位于福州市烏山道山觀路弄4—5號。胡也頻(1903~1931年),乳名培基,學名崇軒,侯官(今福州市區(qū))人。少進崇德小學、烏山師范學校學習,家貧輟學到祥慎金鋪當學徒。民國9年(1920年),考入上海浦東中學,后往天津大沽口海軍預備學校學習輪機。又到北京投考大學,未被錄取,住在公寓里,開始創(chuàng)作詩和小說。民國13年,發(fā)表短篇小說《雨中》。不久,為《京報》副刊《民眾文藝周刊》。翌年,發(fā)表《雷峰塔倒掉的原因》。民國14年夏,結(jié)識丁玲,結(jié)為情侶,蟄居西山碧云寺附近。這時期,他寫了不少充滿傷感的詩作,后收入《也頻詩選》。民國1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同年冬,認識馮雪峰,接受馬克思主義。翌年,重到上海,進入中央日報社《紅與黑》副刊,出版短篇小說集《活珠子》《往何處去》,以及詩集《詩稿》和戲……[詳細]
13、懷安五帝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安五帝廟
  懷安五帝廟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的懷安半島,為供奉福州民間傳統(tǒng)信仰的五帝(張元伯、鐘仕秀、劉元達、史文業(yè)、趙公明)的祠廟。建筑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為608平方米,內(nèi)有戲臺、天井、鐘鼓樓(龕樓)、正堂、后殿、側(cè)院等。大門為牌樓式,上有卷書;戲臺歇山頂;正座封火墻二坡頂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gòu)架,部分構(gòu)件為明代遺跡,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游廊兩側(cè)瓦面擋水墻上有泥塑人物浮雕,雕刻精美。2015年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懷安五帝廟供奉的是福州民間傳統(tǒng)信仰的五帝,即張元伯、鐘仕秀、劉元達、史文業(yè)、趙公明五人。廟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主體結(jié)構(gòu)為清代建筑,具福州地區(qū)傳統(tǒng)古建筑風格。清代,該五帝廟曾經(jīng)改供奉關(guān)帝以躲避滿清官府對于民間“淫祀”的毀禁。1949年后,在“破四舊”、“反封建迷信”等運動中,五帝廟正常的祭祀活動……[詳細]
14、馬尾潮江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尾潮江樓
  馬尾潮江樓位于馬尾鎮(zhèn)舊客運碼頭邊,現(xiàn)為馬尾舊街177號。潮江樓始建于清末,原為2層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闊14米,進深28米,老板周用梁,初時開茗樓,后兼辦旅社、菜館。民國19年,潮江樓毀于大火,重建后改為3層。2017年對潮江樓進行修繕及開展王荷波事跡展陳工作。潮江樓為中共中央特派員王荷波在馬尾造船所組織-時期的居所,也是國民黨、共產(chǎn)黨、海軍三方“馬江會議”的會址,為市級革命歷史紀念地。2020年1月公布為第九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高湖南湖鄭氏宗祠
  高湖南湖鄭氏宗祠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高湖村高湖市場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由吏部驗封司鄭善夫捐資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東85度,由門樓、前廳、廳堂、廂房、天井等組成。門樓為牌樓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懸山頂,大門處有一對石抱鼓。進門處有龍鳳藻井,兩邊游廊,第一進面闊三間,進深五柱;二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均穿斗式構(gòu)架,雙坡頂。原先戲臺已倒塌,照壁已被更改。原有林則徐書的《南湖鄭氏祭田記》碑一通,現(xiàn)立于福州于山碑廊。1992年11月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明代祠廟建筑的重要實例之南湖鄭氏以鄭露、鄭莊、鄭淑為宗。露、莊、淑,世稱“南湖三先生”,鄭昭于晉時為泉建刺史,過莆口,愛其風土,乃遷祖墳于南山,當時并未安家于此。唐天寶二年(743),三先生為避李承昭……[詳細]
宦貴巷黃家宅院
  宦貴巷黃家宅院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宦貴巷,建于清代道光年間,為著名中醫(yī)黃庭翼的住宅。大門坐東向西,門后小庭院。院東有三間小屋。主建筑前后二進,坐南向北,四面圍墻,雙坡頂。一進石框大門,三面環(huán)廊,兩廊旁有披榭,中為整齊石條天井。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gòu)架,所有駝峰、斗、拱、托等,都經(jīng)精雕細刻。大廳中間是六扇推光漆、紅地、貼金插屏門,窗檻漏花采用縷空精雕博古圖案。八扇門扇,皆用紅柴精制,門上花檻用黃楊木樹根,相形雕刻。二進前有天井,后有披榭。中間為深五柱三間排廳堂。首進、二進左側(cè)有小門通往東邊小花廳,花廳由花園、客廳、假山魚池等構(gòu)成。進入花廳,北面有直徑2米的園月門,門外兩側(cè)有一座六角半亭、一座四角半亭。園邊三面長廊,上有雨蓋,旁有美人靠。園中種黃皮果、龜背竹、仙人掌、臘梅、桂花。園南為三……[詳細]
光祿吟臺摩崖題刻
  光祿吟臺光祿吟臺又稱“玉尺山”,福州名勝,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8號光祿坊東北口,宋代法祥院遺址。宋熙寧三年,光祿卿、福州太守程師孟常游此,篆“光祿吟臺”。清時,林則徐在此放鶴,“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陳衍、鄭孝胥、林紓等也常在此聚會作詩。光祿坊內(nèi)的名勝以光祿吟臺最為有名,它集池、臺、亭、石、花、木之勝,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橋、小亭等景觀,并有宋至民國十余段摩崖題刻,為游客觀覽之地,文人雅士集聚之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物價值。光祿吟臺原為宋代發(fā)祥院舊址,宋熙寧三年(1070)程師孟以光祿大夫知福州,公余到寺院中游覽、吟詩。寺僧為此鐫刻“光祿吟臺”于巖壁上,F(xiàn)存摩崖石刻:(1)曾仰豐詩刻;(2)程師孟屬記;(3)侯蔭培題名;(4)光祿吟臺榜書;(5)閩山榜書;(6)吳弦榜書;(7)胡□□榜書;(8)……[詳細]
獅山林尚書家廟
  獅山林尚書家廟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林浦獅山村,又名宮保祠,系明代南京兵部尚書林瀚建造的家族祠堂,為閩中望族林氏家族“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的紀念物。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1987年再次重修。廟為木結(jié)構(gòu),坐東北向西南,由門樓、廂房、戲臺、回廊、大廳、天井組成,占地669平方米。門樓為牌樓式,檐下用如意斗拱出跳,重檐四坡頂。額匾書:“世宮保尚書林公家廟”。門墻上嵌一碑石,上刻:“宮保祠,民國廿九年重修!遍T樓內(nèi)側(cè)至天并設(shè)戲臺,上覆以木構(gòu)四角亭。大廳面闊五間,進深用七往,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兩邊設(shè)封火墻,門樓右墻嵌立一塊高1.4米、寬1.2米的《林尚書家廟記》石碑,碑文記載:“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林文安公歸且十稔,積有余祿,遂建祠堂于祖居之東。維正德十三年……[詳細]
19、琉球墓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琉球墓園
  琉球墓園琉球墓園在福州市倉山白泉庵。1986年,在清代安葬琉球來華亡故人員的墓區(qū)范圍內(nèi)建造,墓園占地面積3120平方米,內(nèi)有8座琉球墓。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國和琉球便開始往來,福州被指定為中琉交通港口。凡琉球貢船及謝恩使、慶賀使、進香使和留學生等所乘船只,均須在福州登陸。據(jù)載,在此亡故的琉球人前后有578人,大多數(shù)就地埋葬,F(xiàn)福州地區(qū)的琉球墓除墓園內(nèi)8座外,還有白泉庵周圍4座、高蓋山2座、福建建筑學校和上渡塔仔村、連江鎮(zhèn)海鎮(zhèn)各1座,還征集得出土琉球墓墓碑10多方。琉球墓多為單人葬,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側(cè)屏、寶頂(龜甲形)、山墻等5部分組成,形制簡樸。碑牌書漢文,內(nèi)容包括國籍、姓名、職務(wù)、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是反映中琉歷史交往的珍貴實物資料。在福州市區(qū)第二開關(guān)廠旁有琉球館……[詳細]
涌泉寺回龍閣
  涌泉寺回龍閣位于晉安區(qū)鼓山涌泉寺東南側(cè),原為“澄心亭”,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光緒年間改建為“回龍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失火焚毀,1935年重建,由林天民設(shè)計,改建為三層磚混結(jié)構(gòu)的仿古式建筑,F(xiàn)為涌泉寺素菜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年(1762年)仲春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季夏,興隆遍照禪師募請郡人盧氏兄弟在放生池前建澄心亭,前后二座,并在其旁建成客寮三間,三方建有圍墻以補巽方之缺;還在駐錫橋上建駐錫亭,與山門一道,用以截氣。清末光緒年間涌泉寺住持妙蓮禪師將澄心亭改建為迴龍閣,祀關(guān)羽,并建“萬福來朝”牌坊,以強化青龍山對寺院的環(huán)抱。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回龍閣失火,連同一邊的亭、寮全部被焚。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涌泉寺住持虛云和尚向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