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土樓侍衛(wèi)府
  前黃鎮(zhèn)土樓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朝光緒四年(公元1978年)的“二進五間張雙護厝南接偏館庭院”的皇宮式宏偉建筑群,名叫“侍衛(wèi)府”。它坐東朝西,紅磚白石墻體,硬山式屋頂,屋蓋鋪瓦筒,燕尾式屋脊高翹欲飛;前面有一個偌大磚埕,兩旁各置一個石砌的“旗桿座”;外面是一道高大的磚圍墻……整座府宅建筑別致,氣勢恢宏,堂皇富麗。屋檐下,用白灰雕塑著許多山水人物、花卉樹木和飛禽走獸等,還涂色繪彩,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凹入的大門兩旁,用綠瓷棕磚等鑲嵌出精美的“麒麟呈祥”、“花鳥鬧春”等圖案;大門頂端是淺黃底浮金字的“侍衛(wèi)府”橫匾,匾上的左下角,刻著藍底紅字的光緒御璽印鈐。據(jù)說匾上的御璽印鈐用法是很講究的,只有那些達官顯貴才能用藍底紅字的,其余的則用淺黃底或白底紅字的。由此可見,土樓侍衛(wèi)府的主人當年頗受光緒皇帝器……[詳細]
泉郡接官亭
  泉郡接官亭,俗稱觀音大士亭,坐落于泉郡臨漳門外黃甲街,亭古名盛,有“閩南--”之美譽,歷來香火鼎盛。據(jù)郡志載,宋慶元四年(1198年)臨漳門外有甘棠、棠陰、龜山三橋,三橋盡處有古接官亭,供奉觀音菩薩,亦稱觀音大士亭。明萬歷辛丑夏,洪水泛溢入亭,水退不見菩薩佛像,里人稱菩薩己駕波歸南海普陀山。同年江水漂來旃檀巨木,滯亭邊不去,拾入亭中,異香盈亭,夜燦毫光。里人異之,遂聘名師巧匠,依唐閻立本所繪之觀音大士像雕就菩薩“三身”,一立二坐,莊嚴妙相,形神兼?zhèn)。蓋“三身”乃法身、報身、應(yīng)身,系菩薩應(yīng)眾生之機緣而變化之佛身。觀音亭建筑群造型奇特,由前后左右中五亭組成,占地面積5880平方米,建筑面積746平方米。中亭曰過街亭,左右為拜亭,前亭供奉十八羅漢,后亭中祀觀音大士及善才龍女,左祀梵天圣母媽祖,右祀……[詳細]
南安天心洞
  天心洞座落在南安水頭鎮(zhèn)的瓊花山麓,始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是南安市四大古剎之一。天心洞原名天香寺,祀奉三寶佛祖,是南安獨一無二的佛道兩教合一的游覽勝地,景區(qū)內(nèi)有道觀、龍?zhí)、飛瀑、天香寺四大景觀,被譽為“泉南勝跡”。天心洞始建于隋代,先稱天香寺,為南安三大古剎之一,后改為道觀,祀奉八仙,是南安唯一保存道觀面貌的道教基地,其間有大量宗教文化傳說。例如,八仙懲惡龍,觀音與八仙交換寺觀,觀音在五里橋頭建海潮庵鎮(zhèn)潮,八仙用龍津配藥驅(qū)瘟疫,八仙給楊仙公太乙真人仙杏等。這些傳說大大豐富了宗教文化,許多景點和地名都與傳說故事千絲萬縷脈絡(luò)相連,如龍?zhí)丁⑺w、潭底八巨石、困龍山、海潮庵、獅子山碧云寺、仙跡巖、杏宅等。著名的佛寺天香禪寺與天心洞道觀緊鄰,道觀與寺院互為依存,相映成趣,可謂“釋道歸一統(tǒng),……[詳細]
44、梅峰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峰寺
  梅峰寺位于城廂區(qū)龍橋街道興安社區(qū),類別為古建筑。興安梅峰寺創(chuàng)建于宋元豐八年(1085),崇寧二年(1103)賜“梅林佛國”匾,崇寧三年(1104)賜額“崇寧”,政和元年(1111)改天寧萬壽寺,紹興七年(1137)改極恩廣孝寺,十二年(1142)改光孝。紹興二十五年(1155)名匠蔡通鑄鐘,聲聞20公里。明永樂年間(1403-1422)重修,嘉靖年間(1522-1566)焚于倭亂,萬歷年間(1573-1620)重建。清代屢修,文革-期間遭浩劫后陸續(xù)修復(fù)或重建、擴建,F(xiàn)寺總面積15450平方米,坐西北朝東南,通面闊65.8米,通進深234.8米,依次為山門牌坊、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法堂(上層中間為藏經(jīng)樓),左側(cè)為望海樓、臥云軒、大悲殿、鐘樓、尊客堂、齋堂(樓上為庫房、左為香積寮)、僧舍、功……[詳細]
光祿吟臺摩崖題刻
  光祿吟臺光祿吟臺又稱“玉尺山”,福州名勝,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8號光祿坊東北口,宋代法祥院遺址。宋熙寧三年,光祿卿、福州太守程師孟常游此,篆“光祿吟臺”。清時,林則徐在此放鶴,“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陳衍、鄭孝胥、林紓等也常在此聚會作詩。光祿坊內(nèi)的名勝以光祿吟臺最為有名,它集池、臺、亭、石、花、木之勝,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橋、小亭等景觀,并有宋至民國十余段摩崖題刻,為游客觀覽之地,文人雅士集聚之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物價值。光祿吟臺原為宋代發(fā)祥院舊址,宋熙寧三年(1070)程師孟以光祿大夫知福州,公余到寺院中游覽、吟詩。寺僧為此鐫刻“光祿吟臺”于巖壁上,F(xiàn)存摩崖石刻:(1)曾仰豐詩刻;(2)程師孟屬記;(3)侯蔭培題名;(4)光祿吟臺榜書;(5)閩山榜書;(6)吳弦榜書;(7)胡□□榜書;(8)……[詳細]
壩頭龍鳳宮
  壩頭龍鳳宮位于山腰至涂嶺公路中段、壩頭溪中游北岸鳳山村下墩自然村,水陸交通方便。廟依壩頭主山鳳山建筑而成,位于依山走勢急轉(zhuǎn)直下的草埔尾坡下平原,背山面水,山上草木青青,溪中流水潺潺,交相輝映,景色宜人,是一旅游攬勝的極好去處!褒堄螇嗡耢`濯,鳳舞阿山圣德高!币徽Z點出了附近群眾對龍鳳宮的敬仰。龍鳳宮坐北向南,南北長21.7米,東西闊10米。頂廳長8.8米、闊8米;下廳連天井長9.7米,闊9米;頂下廳高度相差1.15米,兩邊通道建有5層石階上下來往。天井中間有一塊“雞舌階”(斜坡平面階),燒香求神的善男信女,必須像朝拜皇上一般,沿雞舌階徐徐而上。頂廳正殿分內(nèi)外殿,以木屏風(fēng)隔開,神香案屬外殿,神龕放在內(nèi)殿,內(nèi)殿深度達2.7米,頂廳高5.3米,下廳高4.6米;頂廳東西兩宮壁在神龕稍南,畫有東西兩……[詳細]
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舊址
  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舊址余氏家祠位于三元區(qū)莘口鎮(zhèn)西際村。自1933年起,在福建軍區(qū)獨立第7團、第9團的帶動下,中共三元區(qū)西際村支部和農(nóng)會的黨員干部群眾從大田、永安、泉州等處零散購買食鹽等物資,存在余氏家祠內(nèi),達到一定數(shù)量后,通過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際——竹洲——樓源——忠山——星橋——明溪線路,轉(zhuǎn)運到明溪、清流、寧化、瑞金等中央蘇區(qū)。西際村余氏家祠逐漸成為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為護送物資,西際還成立了赤衛(wèi)隊,保衛(wèi)重要物資的安全和運送。直到紅軍長征前后,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為中央蘇區(qū)運送大量緊缺物資,為中央紅軍軍事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建設(shè)作出了積極貢獻。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舊址余氏家祠為明代建筑,現(xiàn)保存完好。該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積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為穿斗式硬山頂木構(gòu)建筑。整座家……[詳細]
48、泉州寶海庵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寶海庵
  寶海庵位于鯉城區(qū)廠口街后山,泉州大橋北側(cè),坐東朝西。該庵原稱寶林院,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明崇禎年間被洪水沖倒,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鼓山僧蓮西重建,改名為寶海庵。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進士黃覲光偕鄉(xiāng)耆重修,光緒十年(1884年)鄉(xiāng)老陳祥元等募新之。庵在清末以后長期失修,并被占用,瀕臨倒塌。1981年在貞女林現(xiàn)尊姑主持下,得到旅星廣凈、廣安二位法師及各界人士的支持捐助,先后于1984年翻建后殿及宿舍;1989年重建前殿,1990年重建大雄寶殿,同時在泉州大橋下建廚房、貯藏間等設(shè)施;1995年翻建殿后三層宿舍樓;1998年重建大悲殿(后殿),始成今日之規(guī)模。庵分三進,建筑面積五百多平方米。第一進為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有廊。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懸山式,……[詳細]
獅山林尚書家廟
  獅山林尚書家廟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林浦獅山村,又名宮保祠,系明代南京兵部尚書林瀚建造的家族祠堂,為閩中望族林氏家族“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的紀念物。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1987年再次重修。廟為木結(jié)構(gòu),坐東北向西南,由門樓、廂房、戲臺、回廊、大廳、天井組成,占地669平方米。門樓為牌樓式,檐下用如意斗拱出跳,重檐四坡頂。額匾書:“世宮保尚書林公家廟”。門墻上嵌一碑石,上刻:“宮保祠,民國廿九年重修!遍T樓內(nèi)側(cè)至天并設(shè)戲臺,上覆以木構(gòu)四角亭。大廳面闊五間,進深用七往,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兩邊設(shè)封火墻,門樓右墻嵌立一塊高1.4米、寬1.2米的《林尚書家廟記》石碑,碑文記載:“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林文安公歸且十稔,積有余祿,遂建祠堂于祖居之東。維正德十三年……[詳細]
琉球墓園
  琉球墓園琉球墓園在福州市倉山白泉庵。1986年,在清代安葬琉球來華亡故人員的墓區(qū)范圍內(nèi)建造,墓園占地面積3120平方米,內(nèi)有8座琉球墓。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國和琉球便開始往來,福州被指定為中琉交通港口。凡琉球貢船及謝恩使、慶賀使、進香使和留學(xué)生等所乘船只,均須在福州登陸。據(jù)載,在此亡故的琉球人前后有578人,大多數(shù)就地埋葬,F(xiàn)福州地區(qū)的琉球墓除墓園內(nèi)8座外,還有白泉庵周圍4座、高蓋山2座、福建建筑學(xué)校和上渡塔仔村、連江鎮(zhèn)海鎮(zhèn)各1座,還征集得出土琉球墓墓碑10多方。琉球墓多為單人葬,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側(cè)屏、寶頂(龜甲形)、山墻等5部分組成,形制簡樸。碑牌書漢文,內(nèi)容包括國籍、姓名、職務(wù)、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是反映中琉歷史交往的珍貴實物資料。在福州市區(qū)第二開關(guān)廠旁有琉球館……[詳細]
51、寧洋文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洋文廟
  寧洋文廟 位于寧洋縣雙洋鎮(zhèn),在雙洋鎮(zhèn)小學(xué)內(nèi)。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創(chuàng)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六年(1867年)、2002年重修。現(xiàn)有大成殿,坐東朝西,面闊17.7米,進深14米,重檐歇山頂,招梁、穿斗式構(gòu)架。文廟是研究寧洋縣歷史的實物。1989年公布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寧洋文廟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雙洋鎮(zhèn),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創(chuàng)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六年(1867年)、2002年重修。原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現(xiàn)存大成殿坐東朝西,建筑面積400平方米,面闊17.7米,進深14米。重檐歇山頂,招梁、穿斗式土木結(jié)構(gòu),彩繪一新,頗為壯觀。大成殿后有崇圣祠,供奉孔子上輩先人,兩廂稱東、西廡,設(shè)諸先圣哲牌位等![詳細]
涌泉寺回龍閣
  涌泉寺回龍閣位于晉安區(qū)鼓山涌泉寺東南側(cè),原為“澄心亭”,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光緒年間改建為“回龍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失火焚毀,1935年重建,由林天民設(shè)計,改建為三層磚混結(jié)構(gòu)的仿古式建筑。現(xiàn)為涌泉寺素菜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年(1762年)仲春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季夏,興隆遍照禪師募請郡人盧氏兄弟在放生池前建澄心亭,前后二座,并在其旁建成客寮三間,三方建有圍墻以補巽方之缺;還在駐錫橋上建駐錫亭,與山門一道,用以截氣。清末光緒年間涌泉寺住持妙蓮禪師將澄心亭改建為迴龍閣,祀關(guān)羽,并建“萬福來朝”牌坊,以強化青龍山對寺院的環(huán)抱。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回龍閣失火,連同一邊的亭、寮全部被焚。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涌泉寺住持虛云和尚向陳……[詳細]
汶石大王廟
  汶石大王廟在福州北峰日溪鄉(xiāng)汶石村邊,F(xiàn)廟宇為清代建筑,始建未詳。廟坐北向南,土木結(jié)構(gòu),面寬16.6米,進深24米。廟宇由大殿、天并、戲臺、左右?guī)麡堑冉M成。大殿面闊四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木構(gòu)架,雙坡屋頂,兩邊設(shè)風(fēng)火墻,內(nèi)設(shè)佛龕。大殿前面置天井。戲臺建在門樓至天井之間,長7.1米,寬6.2衛(wèi)米,高近2米;四邊裝飾精巧,刻有人物花卉浮雕;藻并美觀華麗。戲臺兩側(cè)的廂樓古樸簡陋。廂樓的木板土留下的墨筆記載了部分戲班來此演出的時間和劇本。如:“光緒六年三月廿六日興樂班一天!薄肮饩w二十六年古邑壩頭班到此,開臺大古。首本《贈寶塔》,次本《贈三寶》,叁本《三官堂》,四本《失玉環(huán)》,五本《仁》……!薄跋申柪飬闻d劇社環(huán)號大中,日演《陳唐關(guān)》、《鄭元和》、夜《高平關(guān)》、《濟公傳》,十五日《大天官》、《取象膽》、……[詳細]
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
  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荔城區(qū)拱辰街道東陽自然村,類別為古建筑。明初,御史陳道潛于此定居始,漸次形成建筑群。御史第規(guī)模宏大,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闊26.8米,通進深56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合院式建筑,由院門、磚埕、照墻、前廳、前天井、中廳、后天井、后廳組成。后廳面闊三間,進深兩柱。懸山頂穿斗木構(gòu)架結(jié)構(gòu)。保存有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正月立的陳儼庭訓(xùn)石碑,落款“嘉靖丁亥正月恩齋儼題”。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1.瑞慶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2.5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10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2.5米;2.慶星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0.5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3米;3.德基祠:東至建……[詳細]
55、戚公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公祠
  戚公祠位于于山白塔寺東,在補山精舍之側(cè),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shè)。浙江參將戚繼光(1528~1587年),明代杰出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勝仗,給倭寇以沉重的打擊。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于山平遠臺設(shè)宴接風(fēng),勒碑紀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后廢,F(xiàn)祠是1918年重建。祠廳建在石崗上,旁有五株蒼松,前為平遠臺,崗臺之間跨有天橋。廳東怪石迭壘,中有一石如榻,上鐫“醉石”二字,相傳為戚公醉臥處。石畔為醉石亭,亭北有蓬萊閣,又有榕壽巖、補山精舍諸勝。祠正廳塑戚公座像,廳兩側(cè)壁上懸掛“海疆倭患”、“率兵援閩”、“激戰(zhàn)三捷”、“平遠慶功”四幅歷史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功績。戚公祠廳建于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詳細]
九峰摩崖石刻
  九峰摩崖石刻位于晉安區(qū)九峰山九峰寺后,共有四段石刻,均為楷書,其中有兩段清代儒商魏杰的題刻。魏杰詩刻為南向,楷書,縱9行,字徑10厘米。文:山號彌尼存,九峰環(huán)侍似兒孫。朝朝相見歷相識,喜地歡天只不言。一十年前到此間,樵火毀名山。而今八十頹然老,笑看佛又還。拙夫魏杰,光緒元年歲次乙亥秋游九峰魏杰榜書亦南向。楷書,縱3行,正文字徑48厘米,旁款字徑9厘米。文:峻極于天拙夫魏杰在九峰寺山門遺址邊尚存2段摩崖石刻,即龜蛇嶺榜書和寒舍巖榜書。龜蛇嶺榜書東向。摩崖高75厘米,寬50厘米?瑫,字高19厘米,寬15厘米。文:龜蛇嶺寒舍巖榜書與龜蛇嶺榜書同一巖側(cè),東向。摩崖高55厘米,寬40厘米?瑫,字徑20厘米。文:寒舍巖巖上有紋刻,是否為巖畫待考。鄉(xiāng)人傳說朱元璋到九峰寺時,在此巖石上睡覺,醒后持劍刻石……[詳細]
懷安衙署
  懷安衙署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淮安社區(qū)江邊,宋咸平二年(999)至明武十二年(1379)為懷安縣衙署;明萬歷八年(1580年)撤懷安縣,縣治廢;清代改為懷安遞運所,改建為懸山頂,穿斗架二進民居。建筑占地1092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庭院均用工整的條石鋪地。衙署兩邊的圍墻已毀,墻基尚存,高0.9米,厚0.75米,周長150米。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該衙署是目前倉山區(qū)現(xiàn)存唯一的衙署遺址。縣衙建筑現(xiàn)存三進,木構(gòu),面寬18.2米,進深60米,面積1092平方米。一進為前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木構(gòu)架,單檐懸山頂。首進庭院用工整的條石鋪地,第二進為正堂,穿斗式木構(gòu)架,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帶廊,單檐懸山頂。中院以塊石鋪地,庭中有一古井。三進為穿斗式木構(gòu)架,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硬山屋頂。后院緊靠石岊山,為后花園……[詳細]
開福寺聯(lián)絡(luò)站舊址
  開福寺聯(lián)絡(luò)站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qū)莊邊鎮(zhèn)岐山村頂隔自然村。開福寺處于莆田、仙游、永泰交界處,來往方便,有利于閩中游擊隊開展活動,1931年至解放前夕,成為閩中紅軍游擊隊秘密--場所和重要聯(lián)絡(luò)站。1931年,陳建新等同志向當時寺內(nèi)住持瓊章師父宣傳黨的政策,使其支持地下黨組織以此為據(jù)點開展革命工作,發(fā)動農(nóng)民組建農(nóng)會,開展抗捐、抗稅、抗租等斗爭。解放前夕,黃國璋、易德及該村的胡文灼、林練、胡茂堂等人在寺內(nèi)為游擊隊準備散發(fā)的傳單、張貼的革命標語。開福寺始建于唐初,原名九座寺,占地10多畝,僧徒近千人,到南宋寶佑二年(公元1254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毀滅于兵火,成為廢墟,直到明成祖乙末年間在原址上重建,建筑面積720平方米,F(xiàn)存有石牌、馬槽、古鐘、牌匾等文物。開福寺聯(lián)絡(luò)站舊址于1997年12月被莆田縣人……[詳細]
59、螺洲孔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螺洲孔廟
  螺洲孔廟,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吳厝村。是福建省乃至全國少有的非府非縣治理的鄉(xiāng)鎮(zhèn)一級孔廟,也是福州地區(qū)目前僅存的兩座孔廟之一。螺洲孔廟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吳厝村,始建于南宋,明成化十年(1482年)吳叔和重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隆慶二年(1568年)兩重修,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并塑孔子像及顏淵、曾參、孔*、孟軻四像,清道光辛巳(1810年)由刑部尚書陳若霖再次倡修。螺洲孔廟占地面積1048平方米,孔廟的主建筑有大殿、天井、廂房、門樓、水池、欞星門等,占地面積1048平方米。大殿為土木結(jié)構(gòu),面闊5間,進深7間,穿斗式加抬梁木結(jié)構(gòu),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塑有孔子像。廟前的欞星門,由6根圓形石柱,11條石梁,12塊石坊組成3個石門。高7米,面寬1……[詳細]
60、廣應(yīng)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應(yīng)廟
  廣應(yīng)廟位于鱔溪下游出口附近,廟木構(gòu),坐東向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歇山頂。內(nèi)祀西漢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廟內(nèi)尚存有清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重建《鱔溪白馬尊王祖殿》石碑。因祀“白馬三郎”,民間又稱之為“白馬王廟”。傳說古代山間有巨鱔為惡,漢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射殺之,己身亦隕,民感念其恩,遂建廟以祭。廟宇始建年間不詳。目前最早的維修記錄為唐貞元十年(西元794年)觀察使王翊修飾廟貌,則必建于此前。唐咸通六年(西元865年)觀察使李瓚奏封白馬三郎為龍驤侯。宋慶歷元年(西元1046年)蔡襄重修,慶歷六年(西元1051年)又命江文秉重修。清乾隆年間重建,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又重建。1949年后,政府“破除迷信”,并在廟內(nèi)設(shè)立鱔樟小學(xué),至少到1980年仍為小學(xué)。1961年,鱔溪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