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長沙市 > 瀏陽市旅游

瀏陽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新算學館舊址——奎文閣
  新算學館舊址——奎文閣公布時代:清代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編號:430181—0004公布地址: 瀏陽市淮川街道辦事處聯(lián)城社區(qū)圭齋東路81號類別: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機關: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6.01簡要說明新算學館又名“奎文閣”,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系擴建瀏陽文廟時所建,是文廟的附屬建筑。位于瀏陽文廟后山腰上(在瀏陽第一中學內(nèi)),占地面積400平方米,為紀念供奉先人之場所,清光緒二十三年譚嗣同、歐陽中鵠等人在此設立了“算藝學堂”,后改名為“致用學堂”,又稱“新算學館”。1996年元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文廟建筑群左后側(cè)山坡的綠樹叢林之中,坐西朝東,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七間,進深二間,正中五間為重檐歇山頂,其前檐下共設格窗30……[詳細]
瀏陽王震故居
  原國家副主席王震故居位于瀏陽市北盛鎮(zhèn)馬戰(zhàn)村,風景秀麗,九曲溪繞村而過,不遠處有楊梅嶺等山巒綿延起伏。故居為土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后搭披棚作廚房等用。1908年4月王震誕生于此,1927年加入共產(chǎn)黨,1930年率部離鄉(xiāng),一生南征北戰(zhàn),1955年授上將銜,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副主席等職,1993年逝世。故居始建于清末,坐南朝北,小青瓦,磚木結(jié)構(gòu)。原為當?shù)刂辛⒕值墓,后為王震同志的祖上租住?908年4月11日王震同志出生于此。上世紀40年代毀于洪水,后來文物工作人員對故居地基進行挖掘保護,2007年進行了復原重建,現(xiàn)故居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大小房屋共計19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多次回鄉(xiāng),均下榻于此,房屋未作過大的修繕,如今四周新房群立,故居更顯陳舊簡陋。1994年王震故居列為瀏陽縣文物……[詳細]
3、六棟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棟堂
  在“月落兩省,雞鳴三縣”的瀏陽市東陲金剛鎮(zhèn),有一片建于清乾隆年間的古民居,名為“六棟堂”。六棟堂——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由六棟房子組成的建筑群。來到“六棟堂”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邊掛有“龍門世第”、“鹿洞家聲”,門額書有“六棟堂”的大門。這就是門第標示吧。“龍門世第”,是說這家為皇家后裔。中國漢族有名的皇帝無非是劉、李、趙、朱等而已。這家果然姓李,是唐忠武西平王李晟之后。“鹿洞家聲”,則讓人有點費猜。南宋朱熹曾講學于江西白鹿洞書院,以后朱氏子孫以“鹿洞”標示自家門第。六棟堂如此標示,是因為李家與朱家有著密切關系,還是從江西遷來的緣故?進得大門后,一溜六棟房子。廳堂、天井和兩側(cè)橫屋、廂房構(gòu)成相對獨立的建筑單元。此單元與彼單元以廳相連,直通最后一棟,一棟比一棟高;打開廳與廳之間的隔斷門,六個大廳……[詳細]
瀏陽圍山書院
  “此地有圍山高聳,溪水環(huán)繞,宅我校于其中。聽鳥雀吱吱,水聲潺潺,我們在此間樂也融融。努力求學業(yè),造就優(yōu)良國民,矢志救國,毋忘父老,作育熱忱,我圍山萬古長青。”這是圍山學校的老校歌,圍山學校的前身就是瀏陽八大書院之一的圍山書院。圍山書院坐落在瀏陽市大圍山鎮(zhèn)東門市,今為大圍山鎮(zhèn)中心完小和中學。正如歌詞中所言,在“崗巒圍繞,盤踞四縣”的大圍山山麓,在東門集鎮(zhèn)東隅,左依虎行嶺、右傍瀏陽河的圍山書院秀然而出,在經(jīng)受100多年的風雨歷練后,依然翰墨留香。圍山書院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占地面積3039平方米,建筑面積1635平方米,由譚嗣同的老師涂啟光領銜捐建,為當時瀏陽八大書院之一。書院坐北朝南,青磚、石柱、木梁結(jié)構(gòu),今存建筑面闊五間,沿中軸線五單元對稱排列,有春滿堂、大成殿、嘉惠祠等。三進……[詳細]
秋收起義部隊第三團駐地舊址——劉家祠堂
  劉家祠堂位于瀏陽市大圍山鎮(zhèn)小南京社區(qū)上街,西去五十米為大溪河,坐東朝西,面積為1044.26平方米。風格樣式及形勢:面闊三開間為34.67米,二進深為30.12米。四級臺基高60公分,八角方形石柱有陰刻長聯(lián)上聯(lián)為:“白沙踞瀏東上游數(shù)百年占于斯聚族至今為著姓”,下聯(lián)為:“大圍當祠南一面兩三峰秀翹特出鐘靈有自借名山”。四級抬梁架,檐口內(nèi)裝飾為卷棚,大廳內(nèi)原有四根木柱,兩根為圓柱,兩根四方形柱,2002年當?shù)卣匦迺r換成了水泥圓、方柱。有長方形天井邊緣用麻石砌成,地面為煙磚。外墻左右各有引墻一扇,后棟山墻為卷形,門為木質(zhì),窗原來只有引墻各一個,后來在一樓引墻上各開三個窗口,在左邊二樓房間里,留有秋收起義部隊寫下的標語:“暴-動勝利萬歲!眲⒓异籼檬冀ㄓ谇迥┠觊g,為舊式祠堂。1927年9月11日,……[詳細]
6、陳昌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昌墓
  陳昌烈士墓位于瀏陽市西南部鎮(zhèn)頭鎮(zhèn)土橋村炭坡塘山坡上,地勢開闊,坐南朝北,故居在其東部300米處,附近有山塘一口,前為田壟和簡易公路。墓冢建于1930年,1985年重修。墓地呈半圓形,墓冢直徑3.8米,高0.6米,墓前地坪有石欄圍護,左右置石華表,高2.8米,墓碑立后,高2.7米,寬1.25米,占地面積200平方米,保存較好。陳昌烈士于1930犧牲后即葬于此。1954年3月3日,為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向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瀏陽縣第十四區(qū)區(qū)委會、金江中學、第十四、十五區(qū)各完小和烈士后裔刻碑(漢白玉質(zhì)地)兩通立于墓區(qū),一碑上刻:“永遠活在人民的心里”;另一碑上刻:“父親陳章甫烈士墓”,以示紀念。70年代,陳家后裔再次刻“立志做您的好后代”碑一通(漢白玉質(zhì)地),慰籍烈士的在天之……[詳細]
達滸孔氏家廟
  孔氏家廟位于瀏陽市東部達滸鎮(zhèn)金石村,明萬歷十四年(1586)由縣府出資建造送于孔氏,坐東南朝西北,磚木結(jié)構(gòu),三進五開間,F(xiàn)殘存建筑有大成殿、五王殿,大成殿為重檐山頂,小青瓦,穿斗與抬梁混合構(gòu)架,四面設回廓;五王殿為封火墻,硬山頂,小青瓦;內(nèi)原有五王牌位(現(xiàn)無存)。兩建筑因年代久遠,無人管理和修繕,現(xiàn)已倒塌大半,2005年8月,孔氏家廟被列為長沙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孔氏家廟始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由縣府出資為孔氏建造。家廟坐東南朝西北,磚木結(jié)構(gòu),三進五開間,建筑形制與宋元時的瀏陽文廟大至相同。中軸線上有萬仞宮墻,月池、大成門、大成殿、五王殿;中軸線兩邊有備荒倉、東、西廡、文昌廳、學堂和享堂等。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F(xiàn)殘存建筑有大成殿、五王殿,其余建筑均毀。大成殿:重檐歇山頂,通高1……[詳細]
宋任窮故居
  宋任窮故居位于長沙市瀏陽市葛家鄉(xiāng)烏石龍村。宋任窮(1909-2005),原名松韻琴,又名宋紹梧,湖南瀏陽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青團,同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時期任紅28軍政治委員,參加長征。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冀魯豫軍區(qū)司令員,中央局組織部部長,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第二野戰(zhàn)軍第4兵團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書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書記,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干部部副部長,第二、第三機械工業(yè)部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兼沈陽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在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是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詳細]
李志民故居
  李志民故居位于長沙市瀏陽市高坪鎮(zhèn)志民村。李志民(1906-1987),湖南瀏陽人。1925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區(qū)游擊隊黨代表,紅軍大隊、團政委,師、軍政治部主任。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先后擔任抗日軍政大學組織部長、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qū)副政委等職。解放戰(zhàn)爭時,歷任冀中軍區(qū)野戰(zhàn)縱隊、晉察冀野戰(zhàn)軍第2、第3縱隊政治委員,第20兵團政治部主任,第19兵團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歷任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還被當選為第一、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7年11月1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1歲。李志民故居始建于清代末年,坐西朝東,磚木結(jié)構(gòu),小青瓦屋面,共計房間6間,建筑面積14……[詳細]
王首道故居
  王首道故居座落在素有湘東第一鎮(zhèn)之稱的瀏陽市張坊鎮(zhèn)上洪社區(qū)上洪片蟹形組,位于山青水秀,風景優(yōu)美的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東麓園下,距省會長沙148公里,路程3個小時,水泥公路直達故居。2007年7月10號,王首道故居作為清末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被列為長沙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06年4月,王首道出生在張坊鎮(zhèn)上洪村蟹形河排屋場(今上洪社區(qū)蟹形組)一個貧寒的農(nóng)家,并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在走上革命道路以后,他又曾于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回到故鄉(xiāng)搞革命,擔任蘇維埃瀏陽縣委書記、湘贛省委書記等職務。后來于1933年被調(diào)派赴中央蘇區(qū),此后南征北戰(zhàn),戎馬倥傯。1949年3月,王首道參加了在河北省西柏坡召開的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會議結(jié)束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共湖南……[詳細]
船倉貝氏家廟
  船倉貝氏家廟位于瀏陽市高坪鎮(zhèn)船倉村,是典型的晚清南方家廟建筑。明洪武年末,貝氏始祖貝萬福自蜀入湘定居瀏陽東區(qū)船倉村,至清乾隆年間家族極具規(guī)模,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貝氏家祠。清光緒年間,其家族發(fā)展到鼎盛時期,貝氏家祠改建為貝氏家廟,祠堂大門由一門改為三門,并在東側(cè)廂房設貝氏家族私塾(現(xiàn)已倒塌,僅存墻基)。家廟建筑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3間,進深3進,合院式布局,小青瓦雙坡硬山頂,封火山墻,建筑面積466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屋架采用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jié)合的屋架結(jié)構(gòu),榫卯工藝,內(nèi)部裝飾豐富,運用了豐富的文化語義,其月梁、斗拱、礎石、門窗等部位均有雕刻題材,如祥云斗座、如意斗拱等,第二進墻上分別保存有“忠廉、節(jié)孝”四字。土地革命時期,貝氏家族當時全族僅2000余人,跟隨李貞、……[詳細]
歐陽予倩故居
  歐陽予倩故居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瀏陽市人民中路人民醫(yī)院,此為中國戲劇運動倡導人之一的歐陽予倩紀念建筑。故居始建于清代,占地355平方米,為四合院式結(jié)構(gòu),青瓦煙磚,坐西朝東,南向開門。庭院長方形,面積為130.6平方米,北墻下為一天井,東墻下為小花臺,西面為二層結(jié)構(gòu)的主樓,一樓為正房,二樓為0。主樓通高8.21米。南面為二層0,通高5.98米,主樓與南樓的一、二樓均有走廊相通。故居的主體建筑保存完好,具有較高歷史價值。歐陽予倩(1889—1962),號南杰,瀏陽人。他畢生從事戲劇藝術和戲劇教育工作,是中國話劇事業(yè)的開拓者,故與梅蘭芳同享“南歐北梅”之稱譽,在戲曲改革、電影創(chuàng)作和舞蹈藝術研究方面均有顯著成就,為我國社會主義的文藝事業(y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故居公……[詳細]
13、沈家大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家大屋
  沈家大屋,位于瀏陽市龍伏鎮(zhèn)撈刀河畔的新開村,被市文物保護部門列入了長沙市文物保護范疇。經(jīng)省市文物專家科考發(fā)現(xiàn)的沈家大屋,是一部鐫刻著中國百年興衰歷史的生動畫卷,是古城長沙歷經(jīng)戰(zhàn)火涂炭后留下的彌足珍貴的晚清江南民居標本。沈家大屋,新開村清代流傳下來的村落保存完整,古民居建筑達3萬平方米以上,保存完好的居民建筑群以沈家大屋為核心與精華。正廳高約9米,給人以空曠舒暢的感覺,是一個大家族的公共生活空間,不時有人走進來歇腳。75歲的沈天育老人坐在那里歇涼,旁邊燃起的谷殼是用來熏蚊子的。瀏陽市龍伏鎮(zhèn)的歷史遺存――沈家大屋,被市文物保護部門列入了長沙市文物保護范疇。經(jīng)省市文物專家科考發(fā)現(xiàn)的沈家大屋,是一部鐫刻著中國百年興衰歷史的生動畫卷,是古城長沙歷經(jīng)戰(zhàn)火涂炭后留下的彌足珍貴的晚清江南民居標本。專家經(jīng)系統(tǒng)……[詳細]
玉泉藺氏宗祠
  玉泉藺氏宗祠位于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玉泉村,是當?shù)靥A氏家族為紀念祖先而建立的祠堂(該藺氏乃戰(zhàn)國名臣藺相如之后),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后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建,現(xiàn)存建筑重修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1993年族人對其進行了全面的修葺。整個祠堂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三進兩天井連成一體,組成小廂房傍主體天井式院落,磚木結(jié)構(gòu),封火山墻式硬山頂,灰色柴窯瓦屋面,設有勾頭滴水,墻體堆砌錯落有致,三進房屋逐次加高,有“步步高升”之意。清光緒廿三年(1897年),湖南巡撫陳寶箴為玉泉藺氏宗祠題贈匾額“錫類推仁”。清光緒廿七年(1901年),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李鴻章為兵部侍郎振威將軍藺樹釧題贈金匾“德媲相如”。玉泉藺氏宗祠是我國南方明清建筑風格的代表之作,先后經(jīng)歷九次保護性修繕,……[詳細]
上新大屋
  上新大屋位于瀏陽市社港鎮(zhèn)社港村上新組觀時塅,是一處清晚期建造的具有湖南湘中地區(qū)特色的天井式民居建筑組群。據(jù)考證:上新大屋是清代誥授奉政大夫周光佐(字位卿,號翼臣)與長子周開礪(字若金,號石農(nóng))于清光緒十年(1884)創(chuàng)建,據(jù)民國《周氏六修族譜》記載,光緒二十四年周家子孫才分居入住上新大屋。上新大屋坐西朝東,磚木土石混合結(jié)構(gòu),兩進四列中軸對稱布局,由槽門、庭院、前棟、后棟及兩側(cè)廂房、過亭、天井、巷道、橫廳等建筑單元組成,建筑面積約2850平方米,F(xiàn)建筑群主體保存基本完好,集木雕、石作、堆塑、鑲嵌、墨繪等精美技藝于一體。上新大屋歷史悠久,保存完整,古樸莊重,有著湘中地區(qū)傳統(tǒng)家族建筑和民居建筑的特色,為研究晚清湘中地區(qū)傳統(tǒng)家族建筑的布局理念、建筑技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詳細]
焦達峰故居
  焦達峰故居在瀏陽龍伏鎮(zhèn)達峰村,座東朝西,土磚瓦房。原為前后兩進院落,現(xiàn)存前棟。焦達峰1887年1月16日生于槽門北側(cè)廂房。他13歲入瀏陽南臺書院,1905年東渡日本,任同盟會聯(lián)絡部長。1908年回國,與孫武負責兩湖軍事暴-動-。1911年5月他與孫武等兩湖革命黨人訂“約盟誓守”:“一省起義,另一省十日內(nèi)響應”。10月10日武昌起義,焦即策劃長沙起兵,10月22日光復湖南,被推舉為“湖南首任都督”,給湖北有力支援。辛亥革命時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南都督府都督。10月31日,立憲派譚延閣策動兵變,焦遇害。其妻沈菁莪用孫中山所批的恤銀在故居北側(cè)建了“達峰紀念堂”,為二層小樓,現(xiàn)存。焦達峰墓位于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麓山寺東側(cè),有劉人熙所撰之碑文。2019年,焦達峰故居被批準為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詳細]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江口陳家祠堂)
  江口陳家祠堂位于瀏陽市張坊鎮(zhèn)江口村七溪組,是當?shù)仃愂霞易寮漓胂茸嫘藿ǖ撵粲罱ㄖ。?jù)考證: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坐北朝南,門向165度,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懸山頂,覆小青瓦,設槽門,內(nèi)設中、后廳,共為三進,左右各列回廊、廂房、橫廳等,建筑兩側(cè)有墻垣圍護,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祠宇內(nèi)設隔扇門、格窗,古樸典雅,后棟為穿斗木構(gòu)架,前棟抬梁結(jié)構(gòu)。梁架上小斗栱做工精巧,實屬罕見。祠宇歷經(jīng)修葺,20世紀70年代,槽門被拆除,改建為七溪小學教室。2002年族人對祠宇進行修葺,將中棟正面格扇門處階檐以及后棟糟朽的木間墻改造。該祠堂布局合理,結(jié)構(gòu)嚴謹,木雕精美,是陳氏家族繁衍生息淵源歷史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2014年3月,江口陳家祠堂被公布為長沙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清江廖氏民居
  清江廖氏民居位于瀏陽市社港鎮(zhèn)清江村雙江組,是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現(xiàn)代畫家徐悲鴻的妻子廖靜文幼年成長的祖宅。清江廖氏民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原總占地面積約6500平方米,主體建筑由1個正廳、3個橫廳以及11個天井組成,曾配有馬廄、私塾、祠堂等其他附屬建筑。現(xiàn)存建筑尚有槽門屋及正屋,占地面積約351平方米,建筑面積451平方米。正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由一個橫廳、兩個天井和十間廂房組成。入口處檐廊設卷棚裝飾,當心間設有瀏陽民居典型的“罩”廳,藻井裝飾彩畫。明間橫廳與周邊廂房設隔扇門,五間廂房環(huán)繞天井布置,前后四間廂房通過巷道與天井連接。整棟建筑布局緊湊,做工精致,處處雕梁畫棟,門窗皆精鏤細刻而成,圖案色彩至今清晰不褪,具有鮮明的清代瀏陽宅第的藝術特色,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詳細]
19、新算學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算學館
  【新算學館】瀏陽縣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瀏陽縣城關鎮(zhèn)圭齋路文廟后山坡上。原名魁文閣,為文廟附屬建筑物,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進一步淪為外國列強的殖民地。時值一批救亡圖存的志士仁人憤而發(fā)起維新變法活動。1897年,譚嗣同、唐才常、歐陽中鵠等人借魁文閣興辦起湖南近代第一所兼學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學校--新算學館,設立算藝學堂,以推動維新變法運動。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敗,學堂被迫關閉。新算學館雖開辦一年,卻起了為一邑風氣的作用。該學堂坐西向東,磚木結(jié)構(gòu),二進五間,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封火山墻,三合土地面。房舍前坪開闊,有香梓大樹多株,枝葉茂密,四周植有多種樹木,環(huán)境幽靜宜人![詳細]
文華陳氏家廟
  文華陳氏家廟位于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文華村蒼柏組,是當?shù)仃愂霞易鍨榧o念祖先而建立的祠宇建筑。據(jù)《陳氏家譜》載:陳氏支系后唐莊宗同光年間由江西九江徙瀏。此家廟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后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是清代晚期典型的江南家廟建筑。家廟坐北向南,面闊五間,進深二進,建筑面積476平方米。建筑為磚木石結(jié)構(gòu),青磚斗砌,硬山頂,封火山墻,二重馬頭墻,青瓦覆頂。文華陳氏家廟承載著獨特的家祠文化、家風家訓,并涌現(xiàn)出陳長橿、陳世計、陳世喬等一批優(yōu)秀人才,是我們研究此類古建筑及古代人口遷徙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一定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