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南充市旅游

南充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天宮院風(fēng)水文化景區(qū)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宮院,位于閬中城南20公里的天宮鄉(xiāng)。因閬中天文文化深厚,唐代天文學(xué)家袁天罡、李淳風(fēng)晚年先后來閬定居,在這里擇地觀天,著書立說,死后也都埋葬在這里,天宮院為紀念他們而建。天宮院原有萬年臺、牛王亭、正殿、觀音殿等建筑,始建于唐,明天順三年(1459)重建,清雍正四年書“光澄慧鏡”匾額。正殿為雙重檐歇山式屋頂,臺梁式屋架,用料粗大,面闊五間19.4米,進深五間19.3米。觀音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為疊梁式和穿逗式結(jié)構(gòu)相結(jié)合的建筑。現(xiàn)兩殿保存完好,占地6畝,建筑面積684平方米。天宮鄉(xiāng)即因天宮院而得名。袁、李二人是天文學(xué)術(shù)上的好朋友,死后兩人的墓葬也相居為鄰。李淳風(fēng)墓在五里臺山上,墓前有“唐太史令李淳風(fēng)之墓”碑及淳風(fēng)觀。袁天罡墓在觀稼山半腰,坐北朝南,前臨天宮院,與李淳風(fēng)墓遙遙相對……[詳細]
2、張瀾故里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瀾故里
  1、表方廣場:來到張瀾故里核心區(qū)的入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方方正正的雕塑。從它簡單樸素的外形,不難聯(lián)想到張瀾先生的為人品行,它就是取張瀾先生的字來命名的表方石。表方石全用青石堆砌,高有6.83米,寬3米。底座設(shè)計為83厘米,寓意張瀾先生有83歲高齡。底座上波瀾狀的花紋寓意先生的瀾字以及波瀾壯闊的一生。表方石正面刻有毛主席對張瀾先生的高度評價,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國共重慶談判期間,張瀾先生就表現(xiàn)了高度的民主精神和獨到的政治見解。毛主席不由得感嘆:表老啊,您就是一面旗幟,插在哪兒就起作用,而這個作用是別人起不到的。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為什么毛主席會把張瀾先生比作天下最偉大的老人呢?張瀾先生可謂是三朝元老,也是最早的一批民主人士,雖然出生在清末,還考中秀才,但身上全然沒有清朝遺老風(fēng)氣……[詳細]
3、南充羅瑞卿故居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充羅瑞卿故居
  南充羅瑞卿故居從順慶區(qū)城內(nèi)出發(fā),驅(qū)車向北十分鐘,即可到達座落在城郊舞鳳鎮(zhèn)清泉壩村的羅瑞卿故居。1906年5月31日,羅瑞卿大將誕生在這里,在此生活了整整20年。故居為清光緒年間修建的一座三合院式木結(jié)構(gòu)穿斗青瓦房,面積約300平方米。故居正中是堂屋,兩側(cè)是正房和廂房。西側(cè)為將軍及其父母的臥室、廚房及雜物間。故居前的院壩正中屹立著羅瑞卿將軍半身銅像。東側(cè)正房、廂房里,陳列著200多幅裱裝精美、風(fēng)格各異的書法和繪畫作品,其中既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題詞,也有著名畫家的字畫,還有家鄉(xiāng)人民的敬書。保護范圍:占地范圍向東外延19米,向南外延30米,向西外延4米,向北外延24米![詳細]
小樂山摩崖造像
  小樂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蓬安縣東南方約15公里的河舒鎮(zhèn)鑼山村,與該鎮(zhèn)的抗元遺址運山故城遙遙相望。其海拔高度600.1米,山脊為東北西南走向。該處造像位于山體北坡,東西相距200余米。由東向西依次為大佛頭像、大佛殿、八仙洞、千佛崖。自明末起,小樂山上開始了佛教造像和寺廟的建設(shè)。原有的觀音閣、大佛殿等寺廟幾經(jīng)建,最后分別在1958年大躍進和1966年后“文革”中被毀。但該處交通困難,除了遭遇大的政治運動外,建設(shè)與破壞均不是很方便,千佛崖造像在二十世紀中葉因被作為民居背壁而得以完整保存,其它造像也均末受到較明顯破壞。根據(jù)大佛頭像右側(cè)一塊功德碑殘體記載,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9年)曾整修過山上和寺廟,此外不見任何文字記載。1983年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前對造像進行了修復(fù)。1994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詳細]
蓬安舊城古建筑群
  蓬安舊城在今蓬安縣治所在地的周口鎮(zhèn)西面的錦屏鎮(zhèn),與縣城隔嘉陵江相望,背枕錦屏山(五馬山),整個舊城依山傍水,地勢廣闊。其古建筑群現(xiàn)主要由文廟、武廟、城隍廟、玉環(huán)書院、龍神祠、天主堂六處組成,它們在方圓近一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由東向西順江排倒,依山而建。東端為龍神祠,西端為天主學(xué)堂,北端為文廟,南端為城隍廟。全部建筑面積為一萬二千五百平方米,單體建筑五十余棟(間),其朝向皆為座北朝南偏東,均系清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相如故城(今蓬安縣錦屏鎮(zhèn))從武周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即為相如縣治所,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又同為蓬州治所。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蓬州為蓬安縣,至解放后的1957年12月15日止,該鎮(zhèn)一直為蓬安縣治所。錦屏鎮(zhèn)作為州縣治所共一千二六十一年。唐至明代城墻均先后毀于戰(zhàn)亂,清……[詳細]
南部報恩寺
  報恩寺位于光中鄉(xiāng)高齡、雙橋兩村交界處,建筑面積為26036平方米,古建筑風(fēng)味奇特、氣勢宏偉,為歷史悠久、充滿活力的光中增色添彩。2003年被批準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記載,該寺廟始于唐朝年間,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它已成為光中當?shù)匾约爸苓呧l(xiāng)鎮(zhèn)的佛事圣地,每年都有無數(shù)人來此許愿祈禱!如今已成為當?shù)啬酥聊喜靠h、南充市的風(fēng)景名勝。2003年前,報恩寺一直與南部縣光中鄉(xiāng)第二小學(xué)共用土地與房屋,可謂校中有寺,寺中有校,當年在這里讀過書的孩子對報恩寺的感情尤為深刻!特別是那顆象征報恩寺的大柏樹,被一屆一屆的二小學(xué)生寫進了自己的日記和作文,題目大都為《我的學(xué)!泛汀秷蠖魉隆贰S捎趫蠖魉碌靥幤h以及當?shù)匚奈锉Wo工作開展不得力,甚至在很久以前出現(xiàn)過當?shù)夭糠秩藲奈奈锏目尚π袨。因此?003年前,報恩寺一直未被批準為……[詳細]
羊龍廟牌坊
  羊龍廟石牌坊位于南充市嘉陵區(qū)橋隆鄉(xiāng)羊龍廟村牌坊嶺。坊下溪水清洌,四周青山環(huán)抱。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座西南面東北,青石壘砌,四柱三開間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闊5.28米,通高11米。牌坊條石作基,基石露出地面0.21米,上立邊長0.61米的正方石柱4根。中柱高5.97米,邊柱高4.76米。中柱正背兩面均阻刻楷書楹聯(lián),西南面刻:“嶺梅傲雪暉丹桂,湘竹凝斑燦玉蘭!睎|北面刻:“寶婺輝長祥云庇遠,堅冰節(jié)歷湛露恩深”。字高0.17米,寬0.18米。四柱前后及外柱側(cè),施有抱鼓石明間鼓面淺浮雕單騎圖:外柱側(cè)鼓面分別陰刻“!薄ⅰ暗摗、“壽”、“喜”字,其余鼓面刻幾何紋飾。牌坊的三門柱上施有花牙子雀替,雀替正背兩面雕花鳥圖。明間門楣正背兩面為淺浮雕奇獸雙鳳圖;東南次間門楣正背兩面為纏枝花卉圖;西北……[詳細]
朱德紀念地
  朱德紀念地(儀隴縣)1.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保護范圍:東至之江大道方向250米,南至軍功道方向150米,西至大灣堰方向100米,北至北門廣場方向15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外延50米,向南外延150米,向西外延100米,向北外延100米。2.朱德父母故居保護范圍:向東100米至朱華房前公路,向南50米至公路堡坎,向西120米至感恩臺,向北25米至竹林。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南各外延50米,向西外延30米,向北外延25米。3.朱德生父朱世林墓保護范圍:東至感恩池方向40米,南至右側(cè)鐘應(yīng)祿房方向20米,西至后側(cè)房方向20米,北至停車場方向25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外延200米,向南外延10米,向西外延30米,向北外延25米。4.朱德生母鐘太夫人墓保護范圍:墓葬向東70米,向南……[詳細]
9、儀隴報恩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儀隴報恩寺
  位于儀隴縣觀紫鎮(zhèn)楊柳村的報恩寺,是一處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整個建筑布局精妙,風(fēng)格古樸,檐下斗拱造型精美,做工精巧,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和歷史價值。在報恩寺,宋朝狀元李協(xié)恭留下了“中狀元、報母恩”的故事,在當?shù)貍鳛槊勒。報恩寺占?10平方米,建筑面積666.2平方米。前殿建于清代,通面闊19米,通進深12.3米,穿斗結(jié)構(gòu),單檐懸山式屋頂,上覆小青瓦,通高6米,檐高3.5米。登五級石階,就來到后殿。后殿建于明代,面闊3間19米,進深15.6米,抬梁穿斗結(jié)構(gòu),單檐懸山頂,上覆小青瓦,檐高3.3米,通高7.25米。記者看到,后殿前檐下,施五鋪作斗拱8朵,為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轉(zhuǎn)角鋪作,其中柱頭鋪作4朵,補間鋪作4朵,造型精美,做工精巧,結(jié)構(gòu)穩(wěn)固,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右偏殿面闊4間12米,進深8.17米……[詳細]
南部馬家大院
  馬家大院位于三清鄉(xiāng)橈片村乃馬洪義與伍、黃氏的第六子馬禮祥修建。馬禮祥飽讀詩書,精通武藝,明末清初在京城做官,官階總兵(清朝為正二品官銜)。由于他排行老六,故當時當?shù)厝朔Q六老爺(亦稱馬幺老爺)流傳至今。大院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784平方米,建筑歷時3年零六個月,距今兩百余年。馬家大院坐南向北,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784平方米。上房面寬26.4米,進深9米;左右?guī)棵鎸?8.7米,進深4米;下房面寬28.1米,進深6.1米。大院具有濃郁的川北居民風(fēng)味,院內(nèi)門庭對稱,雕梁畫檐,樓廊梯道布局雅致,結(jié)構(gòu)巧妙。整體建筑為單檐懸山頂,青瓦屋面,穿斗結(jié)構(gòu),上房正堂屋及左右側(cè)間為平房,左右?guī)考跋路烤鶠橐粯且坏,有吊腳廊道。整座大院為木質(zhì)群體建筑……[詳細]
11、南部廣川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部廣川廟
  廣川廟位于石泉鄉(xiāng)廣川村,建于明崇禎九年(1636年),由前、后殿和左右?guī)拷M成四合院式寺廟建筑,前殿面闊五間22.5米,進深11.3米。后殿面闊五間23.8米,進深12.5米。左右?guī)扛髅骈煻g7.8米,進深6.28米。占地面積1397平方米。由大戒師知常(號慧徹)主持修建。廣川廟原由牌坊、戲臺、前殿和后殿等四部分組成,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牌坊、戲臺和前殿被毀,現(xiàn)只留下后殿,此殿的梁柱特別粗大,建筑氣勢宏偉莊嚴。院內(nèi)左右各有花臺一個,左邊花臺中央有一棵老紫荊樹,在邊花臺內(nèi)有一棵老桂花樹,在后殿的正房地板中央有一塊響石,若用腳跺此石,就會發(fā)出擊鼓般的響聲來。廟門前有口井,凡遇雨天井滿時,后殿內(nèi)的響石便會被水浸濕。井與響石的距離在百米以上,難道這地下有通道不成?在后殿的正房中梁上,有七尺長,四寸寬……[詳細]
南部文廟
  南部縣文廟位于文廟街,據(jù)明李賢等撰:《明一統(tǒng)志·保寧府》“學(xué)校”(卷六十八)(《四庫全書》本)、明萬歷本《四川總志·郡縣志》卷十一“保寧府·學(xué)!薄⑶迦它S廷桂等監(jiān)修《四川通志·學(xué)校志》(雍正七年版本)及清常明、楊方燦纂修《四川通志·學(xué)校志》、清黎學(xué)錦、徐雙桂等修、史觀等纂《道光保寧府志》(清道光元年刻二十三年補刻本)記載,南部縣文廟創(chuàng)于隋。明洪武十五年重修,通判熊杰増修鑄祭器,明末毀。清朝知縣裘龍重修。清·王瑞慶等修、徐暢達等纂修:《道光南部縣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卷二·輿地·祠廟》明確記載文廟在縣城中的位置及布局:“文廟在學(xué)街。崇圣祠在文廟后。名宦祠在文廟東。鄉(xiāng)賢祠在文廟西。忠義祠在明倫堂東,節(jié)孝祠在明倫堂東!睂嶋H這是儒學(xué)的布局,即既包括了文廟的建筑,也包括了學(xué)校的建筑(……[詳細]
朗池回龍塔
  回龍塔位于營山縣朗池鎮(zhèn)梅家梁上,系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營山縣縣令楊上容主建。塔呈六棱錐形高33.2米,底坐過長3.8米。頂層邊長2米。共九層,逐級上收,檐牙高啄,巍然矗立.每層六門,有敝有閑。底屋門柱上刻石為聯(lián)“底柱枷闌澄朗水,奇峰拔地秀啟綏山”上款書:“道光甲申孟春”,門額上陰刻“回龍塔”三字。三層、五層、六層、九層分別鐫刻“威震江河”’、‘小鷹塔”、“光耀紫極”、“文運出震”橫批于石額上.塔剎為圓錐葫蘆狀三級構(gòu)成,均系青灰陶鑄,“每級葫蘆之間施蓮花座銜接.底層葫蘆四方的二龍搶寶于其上。”一、二層塔身原有彩繪,現(xiàn)已模糊不清。二層門首原銅鑄二龍戲珠圖案,昔清末民初遭雷擊毀。塔內(nèi)有石級88步,盤旋而上。直通塔頂。憑臨遠眺,綏山巍峨,朗水為帶,天高地闊,盡收眼底。回龍塔建造科學(xué),結(jié)構(gòu)精美,……[詳細]
14、上乘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乘寺
  上乘寺位于南部東壩鎮(zhèn)上乘寺村定覺山下的鳳凰嘴,距鎮(zhèn)5公里、縣城30公里。其地其山環(huán)圍,一峰迥出,松柏翁郁,寺居山腹。據(jù)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復(fù)古補修上乘寺功德碑》中云:“定覺山上乘寺,古名剎也。歷代相傳,前朝譙大人(三國時譙周)之俗產(chǎn),義官周尚澄置買而建佛殿焉。迄今楊御史(楊瞻)之吟詠,童主簿(童福)之贊詞,知襄日之丹墀階砌必殿宇同輝!弊C其始建于晉初。唐宋年間屢毀屢建,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當?shù)鼐邮孔嬷堑热司栀Y重建,規(guī)模宏偉,香火鼎盛。寺廟占地20畝,依山勢而建有天王殿、大雄殿、法宏殿、觀音殿四重大殿,并建有鐘鼓二樓,僧舍及客寮二十余間。此地是順慶至保寧府的交通要道,來往官員與文人學(xué)士每在此駐足停留,題詩甚多。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秋,該寺住持僧月江,重修上乘寺竣……[詳細]
閬中讀書巖石刻
  讀書巖,俗稱狀元洞,又稱臺星巖、南巖、將相堂,位于大像山上。出大佛寺沿虎溪而上,層巒處即見一天然巖穴,長34米,深約20米,穴口高4米許,有山泉從上巖流瀉而下,匯為巖穴前面的瑞蓮池。北宋閬中人陳省華為避城市喧囂,將其三個兒子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安置在此讀書,故名讀書巖;后來堯叟、堯咨高中狀元,故名狀元洞;又因堯叟、堯佐官至宰相,堯咨善騎射,文武雙全,官至節(jié)度使,成為將軍,故又名將相堂;由于有御題”紫薇亭“,故又稱臺星巖。由于陳氏三兄弟科舉高中兩狀元一進士,官至兩宰相一將,而且頗有政績,尤其在治水方面貢獻很大,時人羨慕,稱陳家為“狀元宰相之家”、“水利世家”,他們青少年讀書的地方,多有名人來訪,題刻甚多,南宋孝宗淳熙年間,閬州太守吳昭夫更在此建“將相堂”,從而形成極為珍貴的人文景觀。讀書巖主……[詳細]
閬中清真寺
  閬中清真寺,又稱禮拜寺,位于禮拜寺街西側(cè),為伊斯蘭教民禮拜場所。閬中清真寺是一進四合院式的仿清建筑,照上是大殿,兩旁是廂房,門房則由柵欄、擋檐、大門組成。該寺最早由一戶保姓的穆斯林捐資修建于清康熙年間,后歷經(jīng)翻建,遂成其現(xiàn)在規(guī)模。最近的一次修建是汶川地震后,清真寺受損嚴重。災(zāi)后由政府撥款300余萬翻新的。閬中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時由保寧鎮(zhèn)臺馬子云及保天左等經(jīng)辦,系由陜甘土木專家仿西安華覺寺設(shè)計建造,時占地3畝多。閬中清真寺是全國著名清真寺之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將其列為全國馳名古建筑百座清真寺之一,成為本地回民和外來穆斯林教民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1994年12月15日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建筑特點寺門東向,面闊三間,懸山式屋頂,脊中……[詳細]
17、大通梓潼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通梓潼廟
  梓潼廟距南充市嘉陵區(qū)城西南約40公里,位于嘉陵區(qū)大通鎮(zhèn)梓潼廟村二組,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坐西向東。由東向西分別由文昌殿、觀音殿、佛殿構(gòu)成,占地面積1205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00平方米。梓潼廟最初是一座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而梓潼神張亞子后來成為文昌帝君,司文事,主科舉考試。由此可見,梓潼神就是文昌帝君,因此,這座供奉文昌帝君的廟便取名為梓潼廟。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梓潼廟,對這一帶的影響深遠。梓潼廟身后有一條河,也因梓潼廟得名,梓潼廟河環(huán)繞梓潼廟東、北面流過。梓潼廟所在村,也被取名為“梓潼廟村”。觀音殿為重檐三滴水歇山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建筑,造型獨特,主體構(gòu)件保留了原貌,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shù)、研究價值。觀音殿不僅梁架結(jié)構(gòu)保持了200年前的原狀,未做任何改變,其局部構(gòu)件也保留了歷史……[詳細]
紅旗農(nóng)莊
  紅旗農(nóng)莊,位于永安鎮(zhèn)青林村,建于1958年,現(xiàn)存禮堂、宿舍樓,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禮堂,面闊16.1米,進深36米,脊高8.6米;磚混建筑,三角形木梁架,單檐前硬山后歇山式屋頂。住宿樓,現(xiàn)存三棟,磚混建筑,三角形木梁架,單檐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一棟,雙立式,面闊29.6米,進深9.3米;二棟單立式,面闊33.3米,進深9.03米;三棟雙立式,面闊25.9米,進深9.3米。1958年,以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旗幟為指引,全國掀起超英(國)趕美(國),跑步進入共產(chǎn)主義的高潮,各地農(nóng)村學(xué)習(xí)蘇聯(lián),修建集體農(nóng)莊,辦公共食堂,讓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原南充縣青居公社青林村作為全縣典型,將除青林1社外的900余人房舍全部拆除,修建集體農(nóng)莊。修建了禮堂1幢,住宿樓4棟,因是在三面紅旗指引下修……[詳細]
19、汪家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汪家樓
  汪家樓(又名“花房子”),距三廟鄉(xiāng)政府駐地1公里,系曾參加過臺兒莊戰(zhàn)役的原國民黨中將汪潮濂的鄉(xiāng)間別墅。該樓始建于1927年,歷經(jīng)五年精雕細刻而成,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占地11畝。汪家樓座西朝東,依山而建,呈臥獅狀,氣勢宏偉,布局精巧。既有歐式建筑的豪放挺拔,又有中式傳統(tǒng)的古樸典雅。院內(nèi)假山聳立,花木飄香;院-墻蜿蜒,古木參天。近看有氣吞凌山之勢,遠看有獅戲繡球之樂,汪家樓因此被譽為閬中近現(xiàn)代標志性建筑之一汪家樓奇花異木多達四十余種,融四季長青為一體,收常年花開為一室。羅漢松,君子蘭,臘梅傲霜寒;紅玫瑰,白牡丹,桂香溢庭園,錚錚鐵樹歲千年,微微紫荊紅爛漫。百花匯,群芳長爭艷。汪家樓是汪潮濂生平年建三座公館之一(成都、南充、三廟各一座),其兩個太太和四個子女(三女一男)均在此生活居住過。解放……[詳細]
回龍山石刻
  回龍山石刻位于盤龍鎮(zhèn)回龍埡村嘉陵江岸回龍山一陡峭巖壁上,摩巖刻鑿唐代碑刻“沈榮功德記”,該文由唐代宗時作過太子文學(xué)的沈濤所撰,文中籍頌揚曾任成都犀浦(郫都區(qū))尉的侄子沈榮。為其卜居終老之地的功德,而概述了沈氏族系源流情況及本人身世。回龍山石刻又名《沈榮功德記》,回龍山石刻刻鑿于唐大歷三年(768年),距今1200多年,鐫刻在回龍山腰距地面10.4米的巖壁上,為一個高2.1米,寬1.8米的淺龕,龕內(nèi)刻唐代宗時太子文學(xué)沈濤所撰寫的“沈榮功德記”,以及沈氏家族的歷史、遷徙以及沈濤本人的為官避世經(jīng)歷。功德記上面有一個高0.4米,長2.2米的小龕。回龍山石刻自1982年發(fā)現(xiàn)以來,因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xué)價值已經(jīng)被評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省文物保護管理部門將把回龍山石刻作為申報“國!钡闹攸c項目進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