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贛州市旅游

贛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大圣寺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圣寺塔
  贛州大圣寺塔矗立于縣城北隅,九層六角,高50多米,巍然壯觀,建于北宋時期,為平面六角形九級樓閣式磚塔,大圣寺塔九層十八級,重修后高66.45米,史稱“凌霄絕頂,通省無以倫比”,為江南現存最高宋塔,堪稱“江南第一塔“大圣寺塔為九級六面樓閣式磚塔,穿壁平座,塔內樓共17層,有明暗層之分。每級設有平座、檐、廊、欄桿、磚疊澀出檐,檐下為磚砌額坊,各層辟有真假門各三個。塔身各角為八棱柱。塔內有藻井并繪有彩繪,塔頂為坊,塔剎由覆盆、相輪、寶珠等組成。塔座占地90平方米,1953年和1954年國家文物局曾2次來縣考察,第一次取下木雕像一尊,銅錢數枚,一為“開元”一為“大觀”。第二次發(fā)現木雕像一尊,像上有銘文,云“朱葉氏及妻來大圣寺,在塔上供養(yǎng),乙丑年十一月X日題”,字跡蒼勁,似宋人手跡,因塔上發(fā)現木雕像銘……[詳細]
定南圍屋
  定南圍屋(含車步虎形圍(含方氏私塾)、明遠第圍、太公八角圍(含鄭氏私塾))定南圍屋,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一部分,分布在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境內,保存各類客家圍屋200余座。定南地區(qū),“圍”作為民居,最早見于清初。圍屋在贛南大量出現,并形成規(guī)模和特色是在清代中晚期。民國后,定南圍屋便少建造。定南圍屋包含車步虎形圍、明遠第圍、太公八角圍等,不同于閩西永定客家圍屋,定南的圍屋突出的是頭,即以虎頭為門面。因此為虎頭圍屋,又叫虎形屋。凝聚著客家人的勤勞智慧,是中國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之一,是客家文化的象征。2019年3月7日,定南圍屋(含車步虎形圍、明遠第圍、太公八角圍)被列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定南縣幾乎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圍屋,多用生土夯筑墻體,屋頂形式多為懸山,為其他縣所少見。定南的圍屋,常為夯土墻,屋……[詳細]
白鷺村古建筑群
  白鷺村古建筑群(含恢烈公祠(含院墻、旗桿石6組)、王太夫人祠、興復堂(含院墻)、佩玉堂(含院墻)、福神廟(含院墻)、書箴堂(含院墻)、蘭善堂、拱祥堂(含院墻、門樓、)書升堂、鼎福堂)白鷺村位于江西省贛縣的最北端,毗鄰興國縣和萬安縣,故有“一腳踏三縣”之稱。白鷺村得名于宋紹興六年(1136年),白鷺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濃厚的贛南客家文化。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guī)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1-3]2006年入選“中國十大古村”。到目前為止,白鷺村是江西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guī)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在2006年9月18日于湖南桂陽閉幕的“中國郴州生態(tài)(民俗民居)……[詳細]
豐背贛粵湘邊縱隊駐地舊址
  粵贛湘邊縱隊駐地舊址位于定南縣巋美山鎮(zhèn)豐背村古地葉屋。1945年11月,東江縱隊第3支隊轉移到九連山區(qū)進行游擊戰(zhàn)爭,與地方黨組織取得聯(lián)系后成立了中共九連山區(qū)工委。部隊為便于活動,對外改稱為九連山人民自衛(wèi)總隊。陳澤平、張新各率1個中隊先后進入定南三亨的古地、古坑、豐背、棉被埂、板埠、左拔、溪尾等地活動。1946年6月,東縱主力北撤山東煙臺,留下吳毅、王彪、林鏡秋、陳實棠等57名指戰(zhàn)員秘密轉移到定南三亨的古地,成立了中共九連山區(qū)臨時工作委員會,吳毅任書記,同時成立粵贛邊人民義勇總隊,分成3個小分隊分散隱蔽。其中第3小分隊由吳毅率領,在三亨的古地、古坑、豐背、棉被埂、五花嶂一帶活動。1947年春,中共廣東區(qū)委決定成立中共九連山區(qū)工作委員會,嚴尚民任書記。1948年1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決定成立中……[詳細]
贛州蔣經國舊居
  1939年蔣經國到贛南后,在此建立官邸,從1940年至1945年,他和妻子--都住在這里。來過這里的還有白崇禧以及蔣經國的弟弟蔣緯國。官邸依山傍水,環(huán)境優(yōu)美。這是按照西方建筑的特色建造的一個小別墅,院內白玉蘭是1941年蔣經國先生親手種的。舊居內有一塊“有功文教”的木匾,是蔣經國先生書贈給江西安遠縣歐陽振先生的,歐陽振因為捐款一萬元,修建了安遠中學,蔣經國覺得他慷慨可風,所以就題寫出了這塊匾贈給他!缎纶M南家訓》,是蔣經國先生當年在贛州的時候根據《朱子家訓》的格律和韻文寫的,要求男女老幼都會讀,都能背誦。贛州很多老人至今還能背出這首《新贛南家訓》。蔣經國先生的臥室,這一張辦公桌是他用過的原物,是他的司機在1997年捐贈出來的。在他子女的臥室里,主要陳列的是和蔣經國先生有關的文史資料和一些照片……[詳細]
文武壩紅四軍軍部舊址
  文武壩紅四軍軍部舊址位于會昌縣文武壩鎮(zhèn)東街11號,年代為1930年,2018年3月,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紅四軍軍部舊址(大成殿)始建于北宋晚期宋貞年間(1102-1106),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縣令張琯倡議重建,歷三年始成。乾道九年(1173年),知贛州府軍州洪邁在《贛州會昌重建學記》一文中記述:重建縣學之事,由縣令張琯深倡其始;繼任縣令沈玲臣實終之。重建后,其規(guī)模還舊貫今、百楹翼如、魁伉闊闊。直到元代至正中(約1353年),縣學被大火燒毀。知縣常方壺重建,改為州學,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州復縣,復稱縣學。明洪武戊申,知縣張桂徒于東北隅,壬申火。永樂癸未,知縣王文孜重建;成化壬辰知縣梁潛購千戶白瓊故宅,易城隍廟地、擴而新之。明萬歷四十三年(1625年),知縣冒夢……[詳細]
上車潘氏宗祠
  上車潘氏宗祠位于尋烏縣吉潭鎮(zhèn)上車村,年代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尋烏吉潭鎮(zhèn)上車村的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1993年第二次重修(第一次重修在乾隆年間),占地面積1233平方米。祠堂前一泓清澈的月池,既納風水,又是消防水源。祠堂正中是3開間的磚混建筑,設有廊門和抱鼓石,階前立有一對紅石獅。進入宗祠,前后兩進,這是贛南宗祠的常見格局。中間的寬大天井,成為孩子們的嬉樂場所。上廳祖龕中,放置著尋烏潘氏開基祖潘任的牌位。維修的祠堂基本保持了舊制。外墻的石窗是通雕圖案文字裝飾,大梁童柱上端鑲作櫨斗來承托上面的界梁,承托桁的駝峰也雕成一只活靈活現的臥獅,獅背上駝著一朵盛開的荷蓮,三界梁上的脊柱山霧云與四界梁上的駝峰相連,增加界梁的穩(wěn)定性,成為贛南祠堂建筑的一處地方特色![詳細]
留守蘇區(qū)中央機關舊址
  留守蘇區(qū)中央機關舊址群(含留守蘇區(qū)中央總供給部舊址、留守蘇區(qū)中央國家銀行舊址、留守蘇區(qū)中央運輸連舊址、留守蘇區(qū)紅軍供銷合作社舊址、留守蘇區(qū)中央兵工廠舊址、留守蘇區(qū)中央軍區(qū)政治部舊址、留守蘇區(qū)政治保衛(wèi)局舊址),2018年3月,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留守蘇區(qū)中央機關舊址群位于會昌縣白鵝鄉(xiāng)梓坑村,舊址為當地傳統(tǒng)民居建筑,土或磚木結構,建于清末、民國時期,各舊址間相距2公里范圍內。整個舊址群,建筑面積約為2300平方米。舊址內留有蘇區(qū)標語,由總供給部、中央國家銀行、運輸連、供銷合作社、兵工廠、政治部、政治保衛(wèi)局等舊址組成。1934年10月13日,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辦事處在瑞金宣布成立,項英任中央分局書記,陳毅任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和中央軍區(qū)(1934年10月22……[詳細]
瑞金龍珠塔
  瑞金龍珠塔俗稱白塔,座落于瑞金市區(qū)西南方向約3000米之綿江河畔。該處因塔建寺,因寺而設地名,塔下寺這一歷史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近年來,瑞金城市建設迅速發(fā)展,龍珠塔及與之毗鄰的瑞金市烈士紀念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歷史紀念館、百縣林融為一體,成為我市重要的城市園林景觀及旅游景點景區(qū)。龍珠塔是瑞金典型的水口塔,是瑞金城市的重要標志。龍珠塔始建于明代萬歷壬寅年(1602年),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西關楊氏捐資重修,一九三四年再次維修,并以塔為中心辟建犁庭公園。該塔為九級六面,壁內折上式,可沿階梯至塔頂;塔高34米,底層-39.4米,內徑2.85米,墻厚4.38米;頂層墻厚2.73米,內徑1.75米;為磚石結構,內外石灰粉刷;塔基六角處用小抹角柱礎;第一級有三門可入塔內,第二級起,內層各級均鋪有樓……[詳細]
于都土塔
  于都土塔位于江西省于都縣城周邊,包括水閣口塔、中埠塔、水頭塔、下馬塔。水閣口塔位于于都縣禾豐鎮(zhèn)蔴園村,又名文峰塔。是座六邊七層樓閣式土塔,塔體為三合土版筑而成,磚疊澀出檐,寶葫蘆頂,高27米,底層邊長4.52米,厚2米。在第二層上嵌有一塊紅石匾,上陰刻于都知縣傅緘題寫的“文巒聳秀”四個大楷字。塔底層辟有一門,內為空筒式,原有十三層橫木梁相錯架設,今大多朽落。據清同治版《于都縣志》載,該塔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中埠塔位于于都縣羅坳鎮(zhèn)中埠村,又名廻瀾塔。六邊七層樓閣式,塔體為三合土版筑而成,磚疊澀出檐,高36米,底層邊長4.3米,厚1.6米。底層北向辟一門,塔內結構為空筒式,原各層有木梁板,今具朽落。第二層東南面和西北面開拱形窗孔,其它各層各面均為盲窗。清同治版《于都縣志》記載該塔建于乾隆……[詳細]
11、龍光寶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光寶塔
  龍光寶塔位于會昌縣城的西北方向約2公里,位屬辛方,其星象位于二十八宿的奎宿與婁宿之間,地處貢江的左岸,坐落在貢江邊一座以中生代紫色頁巖為基巖的小山嶺上,是一座以關攔水口功能為主,同時具備文峰功能的“風水”景光塔。龍光寶塔始建于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歷經58年,于康熙壬戊(1682)年建造成功,距今有380多年的歷史。龍光寶塔位于湘江河經縣城西流三里左,位屬辛方,其星象位于二十八宿的奎宿與婁宿之間。龍光寶塔塔高38.89米,塔身8面,底層邊長4.61米,塔底最長對角線長12.16米,塔基占地面積116平方米,為8面9層樓閣式磚塔,內部為“壁內折上,雙上雙下”式結構,是贛南現存明清古塔體量最大的一風水景觀塔。據史料記載,在建此塔前400年中,會昌才出過一個進士,22個舉人。這座寶塔建成后……[詳細]
洞頭朱德舊居
  洞頭朱德舊居位于洞頭鄉(xiāng)洞頭畬族村,該建筑始建于明朝后期,系當地畬族的藍氏宗祠,距今有500多年歷史,是畬族藍氏在洞頭最早的建筑。該宗祠座南朝北,占地面積約400多平方米,是藍氏族人舉行各種社儀及信仰的地方,在建筑風格上有它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同時該建筑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根據洞頭老人藍昌啟(蘇區(qū)老干部,已故)、藍錦長(85歲,曾擔任洞頭鄉(xiāng)鄉(xiāng)長)、蘭瑞良(79歲)等人的口述,革命家朱德同志曾在藍氏宗祠住宿,并做詩一首(現未收集到)。此外,蘇區(qū)紅軍也多次在藍氏宗祠內休整、招兵。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從井崗山出擊贛南。2月6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紅四軍主力由福建省武平縣的東留鄉(xiāng)進入江西省會昌縣洞頭鄉(xiāng),經過下東坑村的會武山路(現仍保存有當年朱德走過的會武古橋)到……[詳細]
太平天國幼天王洪福瑛囚室(桂花屋)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淪陷。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洪秀全長子)在干王洪仁軒等人的保護下,率太平軍余部南下,10月9日途經廣昌與石城交界處楊家排古嶺腦時遭黨清軍席寶田部伏擊,10月23日幼天王被清軍捕,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廳。月初,幼天王被押抵省城,28日被江西巡撫沈葆禎殺害于南昌。該客家民居與太平天國諸多巧合,時間巧合:該民居修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與太平天國起義、淪陷時間一致;地點巧合:起義于花都,建都于南京(石頭城),終結于石城;人物巧合:該民居五個馬頭墻與太平天國五王石城蒙難巧合。幼天王曾用毛筆在側室南面-墻上提詩一首“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難謀;足跟踏開云山路,眼底空懸海月秋。桂花屋是縣城唯一保存較好的客家民居,是清代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體現了獨特的客家……[詳細]
14、雅溪圍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雅溪圍屋
  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龍源壩鎮(zhèn)雅溪村,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佼佼者,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約在公元1885年),現存有石圍和土圍兩種,總占地面積為1010平方米。雅溪圍屋其中,土圍高3層,每層有17間房,圍長29.8米,寬20.2米,高10.4米,占地約800平方米,大門設兩層,有防火設備。石圍呈正方形,圍高12米,占地面積約410平方米,坐東朝西,依山傍水,地下排水系統(tǒng)良好,具有四水歸堂的特點,大門用排石條砌成,3層門固如碉堡,4層圍屋均用磚木結構,外墻采用三合土與卵石夯筑而成,圍墻及碉樓上設有-眼和瞭望孔,屋內有一口冬暖夏涼而甘甜的水井,圍屋可攻能守,大門左側原刻有“例授進士陳學士造”字樣![詳細]
粵贛省機關舊址群
  粵贛省機關舊址群,由粵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少共粵贛省委舊址、文武壩毛澤東舊居、蘇區(qū)防空洞、粵贛軍區(qū)紅軍醫(yī)院舊址、江西軍區(qū)第三作戰(zhàn)分區(qū)暨粵贛省軍區(qū)總指揮部舊址等組成,位于會昌縣文武壩鎮(zhèn)。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央蘇區(qū)經過四次反“圍剿”勝利后,區(qū)域不斷擴大。為了加強南線對敵斗爭的領導,更有利開發(fā)南方,發(fā)展商品貿易等,1933年4月,中革軍委決定將江西第三、第五作戰(zhàn)分區(qū)合并,在筠門嶺設立粵贛軍區(qū),統(tǒng)一于都、贛縣、信豐、南康、會昌、尋烏、安遠、武平等縣的軍事指揮;同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員會決定設立粵贛省,9月組建粵贛省委、粵贛省蘇維埃政府和少共粵贛省委。統(tǒng)轄于都、會昌、西江、筠門嶺、尋烏、安遠、信康等七縣,由劉曉同志任省委書記,鐘世斌同志任省蘇主席。自1933年9月陸續(xù)搬遷至文武壩鄒屋辦公,到193……[詳細]
陳聯(lián)民居
  陳聯(lián)圍屋位于石城縣木蘭鄉(xiāng)陳聯(lián)村,是典型的客家古民居。該圍屋為當地一溫氏富戶建于清道光年間,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該圍屋獨具特色,結合了方圍、天井式民居、府弟式民居、蘇杭園林風格四大特色,共99間半房間,為磚木結構,一樓通道為鵝卵石式青石板鋪設,二樓為木質走馬樓,回廊曲經通幽。布局設置極為合理,整個屋宇呈回字型格局。墻壁用石灰涮面,并繪有栩栩如生的各類彩畫。所有屋檐為觀音斗拱狀,木質結構上有許多極為精致的彩繪和雕刻圖案。內墻窗戶有十余種不同圖案的花格窗,窗欞雕刻精細,建筑工藝極為精湛。最外墻為土墻,將內墻圍在里面,外觀上形成一棟方圍。陳聯(lián)民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間,為溫姓大戶人家所建。整個建筑占地2193.75平方米,建筑面積4100多平方米,內有大小房間百余間,只有三道門進……[詳細]
中共會尋安中心縣委舊址
  1932年5月,鄧小平調任中共會昌縣委書記。6、7月間,鄧小平受黨的重托,在筠門嶺壩篤下和芙蓉寨,先后組建了中共會尋安中心縣委和江西軍區(qū)第三分區(qū),并任中心縣委書記、三分區(qū)政委。從此,鄧小平坐鎮(zhèn)中央蘇區(qū)南大門,領導南線軍民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斗爭之中,在筠門嶺工作、生活了10個月。鄧小平到南線任職后,根據閩粵贛邊區(qū)實際,堅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主張,抵制王明“左”傾錯誤。一是加強了各縣黨政建設,發(fā)展黨員3000多人,建立健全了縣區(qū)鄉(xiāng)各級黨政組織;二是根據南線軍事斗爭需要,發(fā)展壯大赤衛(wèi)軍、游擊隊等13528人,采用靈活機動的“十六”字訣,粉碎國民黨“圍剿”;三是深入土地革命,貫徹執(zhí)行正確的土地分配政策,重視經濟文化建設;四是積極擴紅支前,擁軍優(yōu)屬,密切聯(lián)系群眾,關心民眾疾苦,極大地激發(fā)了南線……[詳細]
18、大余興教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余興教寺
  贛州興教寺位于縣城西南二里的梅關鎮(zhèn)新余村,是1957年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傳為唐初尉遲恭監(jiān)建!洞筲卓h志》載:南唐保大年間興建廟宇,宋政和間(1111—1118年),徽宗趙佶皇帝賜額為興教寺。清咸豐八年(1858年)毀于兵災,寺院僅存僧舍,前殿高丈余的銅質接引佛(俗稱田螺菩薩)無處存身,遭受風雨侵蝕。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府楊諄率鄉(xiāng)紳捐資重建殿宇,修葺后棟。民國時香火興旺,尤受農村信徒崇拜,每年播種秋收都來朝敬田螺菩薩,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文革”期間“破四舊”致使接引銅佛和殿宇全毀,僅存后棟。1981年落實宗教政策后,僧徒捐資陸續(xù)重建,香客才日漸增多。興教寺現占地面積約五畝。主殿仍為土墻平房,三開間,殿內木柱柵架,邊墻高五米,頂高七米,殿前廊柱上 書“興旗悟帝……[詳細]
19、羅壩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壩塔
  羅壩塔位于距龍南縣城25公里的汶龍鎮(zhèn)羅壩村境內羅壩崠頂,故名,是由汶龍鎮(zhèn)羅壩村蔡氏家族集資建造的風水塔。羅壩村地處發(fā)源于巋美山的羅溪沖積而成的小盆地里,羅溪自巋美山發(fā)源后蜿蜒數十里至羅壩崠山谷口,拐彎流入相鄰的里陂村,再流至臨塘鄉(xiāng)水口匯入渥江。羅壩村里除邱姓、李姓人外,大多數人為蔡氏裔孫。羅壩蔡氏始祖蔡七郎原遷居福建長汀,后移居上杭,三世孫蔡斌、蔡興隨母劉氏于明景泰七年(1456)遷安遠徙尋烏又徙龍南羅壩定居,至今傳20余代。蔡氏族譜記載蔡氏先祖斌、興二公相陰陽,觀流泉,于羅壩建蔡氏宗祠一座,門朝羅溪水口。為補全風水,蔡氏裔孫遜清等倡議于水口建塔以補蔡氏宗祠大門朝向之缺憾。眾人紛紛解囊捐資,不數月而大功告成,羅壩塔像一支尖峰雄踞羅溪水口,塔形崢嶸拱護、祠宇勢欲摩空,使羅壩地形風水0-。羅壩塔……[詳細]
大石門摩崖石刻
  大石門摩崖石刻位于雙溪鄉(xiāng)大石門村門前自然村公路旁,其南靠上猶至雙溪以公路,北臨雙溪河,高于河床1.5米。文字面約一平方米大小,刻有十四句四字詩一首,文字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石邊石壁較窄,字略顯小,有一指大,左邊字形漸大,有的達三指寬。字體屬正楷,工整絹秀;雕法為陰刻,剛健、有力度。文字內容是:青山翠色,磊落蔥蘢;石瀨淺淺,飛龍翩翩;壁立中柱,波濤洶洶;形曰靈龜,羲文是宗;顯千萬世,申錫天窮;蔚起人文,有虞歌風;猗與勝地,於焉托蹤。建興二年虞去虎書。以上字面分析,這是一首贊美山河、抒發(fā)文人情感的詩篇,可能出自當時不得志文人士大夫之手。作者鑒于當時國事混亂、戰(zhàn)爭頻繁,文人難以施展才華,流露發(fā)泄心頭不滿;面對眼前秀麗山川,他希望有文人出來描繪,寫出好的文章傳于后世,也希望有一個重視文人、文化興旺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