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漳州市旅游

漳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漳浦文廟
  漳浦文廟(孔子廟)位于漳浦縣城內,始建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現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為重檐歇山頂、斗拱抬梁式結構。大成殿內存有明、清的五方碑。1964年維修時,把木柱換為石柱,余基本上保留原貌。 漳浦文廟是1937年“漳浦事件”的舊址之一。 1937年2月起,0閩粵邊特委和閩粵邊紅軍為了國家存亡、民族大義,主動向-當局提出停止內戰(zhàn)、合作抗日主張。并于6月26達成政治協定,閩粵邊紅軍改編為“保安獨立大隊”。1937年7月13日,閩粵邊抗日紅軍下山接受點編,駐扎漳浦縣城孔子廟(即文廟)。7月16日,-軍157師背信棄義,在體育場埋伏重兵,借操練為名,將在體育場集中的近千名閩粵邊紅軍強行繳械,后該處成為關押地點。當晚,百余名紅軍伺機脫離魔掌,……[詳細]
白礁潘氏民居群
  白礁潘氏民居群位于漳州市白礁潘厝然村,年代為明—清。簡介:由潘氏祖祠、馬寮前落大厝、馬寮中落大厝、馬寮尾落大厝、潘厝小宗祠、大祖巷西厝等六座建筑,皆坐北朝南,典型的閩南傳統(tǒng)建筑。潘氏祖祠又稱花果堂,始建于明代,由前埕、前廳、天井、主堂、過水廊道等組成,建筑面積296平方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柱,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柱,皆抬梁式梁架,山墻承檁,懸山頂。馬寮前落大厝由前埕、前廳、天井、主堂、過水廊房、右護厝、后天井、后堂等組成,建筑面積870平方米。前廳面闊五間、進深二柱,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后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均墻體承檁,懸山頂。馬寮中落大厝由前埕、前廳、天井、過水廊房、主堂、后天井、后堂、帶右側護厝等組成,建筑面積870平方米。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墻體承檁,硬山頂。馬寮尾落大厝……[詳細]
23、齊云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齊云樓
  齊云樓建于明萬歷十八年(一五九O),距今已有600多年,是目前已知始建年代最早的圓形土樓,堪稱“樓母”,證明華安是閩南圓土樓發(fā)祥地。齊云樓郭氏家庭,是一大旺族。據齊云樓珍藏的兩本《郭氏族譜》記載,他們的開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弟號叔,以太原為最古郡望,又望出華陰、馮翊。至唐代郭子儀中興唐室,封“汾陽王”,其后以“汾陽”為堂號,奉郭子儀為郭氏一世祖。郭子儀有八個兒子,長子郭曜生子巖、嵩。唐代王審知人閩之際,郭嵩隨軍入閩,居于漳州芝山東麓郭坑,是為郭氏入漳始祖。其后經過三十幾代子孫非常復雜的播遷,傳到郭子儀以下第三十世孫郭叔資,于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42年)開基華安沙建岱山村。郭氏家族在岱山傳衍了七、八代,到明萬歷年間已是巨族。齊云樓興建之后,直到清末,郭氏家庭向外遷移的非常多,其中最集中最……[詳細]
華安東溪窯遺址
  東溪窯遺址位于華安縣高安鎮(zhèn)三洋村的東溪頭和南靖縣龍山鎮(zhèn)西山村東溪東岸的封門坑,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預備名單。其中,華安東溪窯遺址屬明中期至清晚期大型民間瓷窯窯址,1986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在冊,2009年8月6日進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進行復查。窯址規(guī)模約1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高安至南靖的道路兩旁的掃帚石山、白葉坂山、馬飯坑山、東溪圩仔(牛嶚)山、東溪庵仔、掉拱山、崩片湖山、蝦形山、后坑寮山、墓坪洋等處。發(fā)現有窯口近20處,并有大量堆積層,不少器物和殘件被考古界視為具有漳窯典型特征,被國外瓷器家定為中國名瓷。三次普查發(fā)掘了大量的青花瓷、米黃釉、綠釉、醬釉、五彩釉等殘片。此處窯址對研究明清代瓷器制作工藝水平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古時當地瓷器大量由月港、廈門港運至……[詳細]
長田革命舊址歪嘴寨
  長田革命舊址歪嘴寨位于詔安縣金星鄉(xiāng)湖內村長田自然村,年代為1929-1949年。簡介:歪嘴寨是長田沈氏聚族而居的樓寨,也是明代中直義士沈胄和清末民國時期愛國將領沈瑞舟將軍的故居。樓寨建于明代,因其建造時宅基受局限,樓大門偏移中心軸線,故名“歪嘴寨”。建筑面積1038平方米,現保持始建時期的平面格局和空間結構,樓高二層,后山墻與兩側山墻交接處抹圓,外墻用三合土高筑,二層遍布-眼射擊孔,具有典型的防衛(wèi)功能。寨門前埕樹立光緒三年(1877)武進士、御前花翎侍衛(wèi)沈瑞舟石旗桿一座。歪嘴寨是烏山游擊隊指揮部和閩粵贛邊區(qū)閩南支隊的重要活動據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烏山游擊隊隊長林秋光、游擊隊警衛(wèi)隊隊長沈木才、游擊隊員沈長元、沈扁頭、沈阿鵠等人,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共云和詔縣委和閩粵獨立營領導人盧勝、陳文平,以……[詳細]
26、天湖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湖堂
  天湖堂在崎嶺鄉(xiāng)南湖村,原名庵寨,群山環(huán)抱,景致清幽,寨前有一口大水塘。相傳有位仙人游至此地,恰逢中秋,只見湖堂映月,水清如鏡,秋風送爽,景色優(yōu)美,仙人信口曰:“真是天湖仙景也!”由此,當地居民把庵寨稱為天湖。天湖堂始建于寧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歷代屢次修茸,主體建筑為二進皇宮式廟宇,座西朝東,面積960平方米,分為上廳和下廳,天井寬敞明亮。下廳供奉彌勒佛坐像,左走廓安置崇源、有余、文凱三位主持僧神主牌位,右走廊供有福德正神、伽藍、文武狀元塑像。正廳分為中殿、后殿、左殿、右殿。中殿有4支大圓木柱、2支八角棱形大石柱和2技透空浮雕青龍獻爪的大石柱。中殿供有奉觀音菩薩像和三寶佛像。左殿奉祀保生大帝。右殿供奉廣濟祖師、待者公、浸水佛像等神像。有佛有道,佛道相聚一堂是天湖堂一大特色,反映了此間民……[詳細]
中共云和詔縣委舊址
  中共云和詔縣委舊址位于詔安縣建設鄉(xiāng)月港村,年代為1935-1937年。簡介:原為月港陳氏族人大宗祠堂或支系祖祠,陸續(xù)建于清中后期至民國時期,由達三祠堂、陳氏祖祠、陳氏少宗、成德祠堂和裕德祠堂共五座建筑組成。1935年至1937年7月期間,中共云和詔縣委機關設于此,同時是中共閩粵邊特委機關和閩粵邊獨立營的重要活動基地。1937年7月14日,中共閩粵邊特委代書記張敏在達三祠堂召開縣委擴大會議,傳達國共合作“6·26”的政治協定和特委關于召開“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會議精神。16日國民黨詔安保安大隊突襲月港村。與會縣委委員羅貴炎當場犧牲,閩粵邊特委代書記張敏、云和詔縣委書記李才炎等14人被捕,押送途中吳老獅等3人犧牲,其余人員押往縣城監(jiān)獄關禁。20日張敏等12人被殺害于詔安城郊良峰山麓虎咬巷。這是……[詳細]
歪嘴寨閩粵邊區(qū)烏山游擊隊指揮部舊址
  歪嘴寨閩粵邊區(qū)烏山游擊隊指揮部舊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金星鄉(xiāng)湖內村長田自然村,是長田沈氏聚族而居的樓寨,也是明代義士沈胄和清末民國時期愛國將領沈瑞舟將軍的故居。樓寨建于明代,因其建造時宅基受局限,樓大門偏移中心軸線,故名“歪嘴寨”。建筑面積1038平方米,現保持始建時期的平面格局和空間結構,樓高二層,后山墻與兩側山墻交接處抹圓,外墻用三合土高筑,二層遍布-眼射擊孔,具有典型的防衛(wèi)功能。寨門前埕樹立光緒三年(1877)武進士、御前花翎侍衛(wèi)沈瑞舟石旗桿一座。歪嘴寨是烏山游擊隊指揮部和閩粵贛邊區(qū)閩南支隊的重要活動據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烏山游擊隊隊長林秋光、游擊隊警衛(wèi)隊隊長沈木才、游擊隊員沈長元、沈扁頭、沈阿鵠等人,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共云和詔縣委和閩粵獨立營領導人盧勝、陳文平,以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詳細]
福塘建筑群
  福塘建筑群位于平和縣秀峰鄉(xiāng)福塘村,年代為清至民國。簡介:由萬順大厝、茂桂園、留秀樓、觀瀾軒、旭日東升厝、壽山聳秀樓、聚奎樓、親睦堂等8處建筑組成。其中萬順大厝、茂桂園、留秀樓、觀瀾軒、旭日東升厝、壽山聳秀樓為合院式民居,聚奎樓為土樓民居,親睦堂為祠堂。該建筑群營造年代分別為清早、中、晚期,惟聚奎樓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旅泰華僑籌建。萬順大厝是1927年朱德率南昌起義軍回師入閩時,途徑福塘的駐扎地。保護范圍:茂桂園、留秀樓、觀瀾軒、萬順大厝為成片保護,其四周保護范圍為:東至德陽居東側巷道,南至南陽樓、留秀樓前巷道,并從萬順大厝后墻向外延伸9米,西至攀桂樓西側,北至南山舊街、萬順大厝前圍墻。親睦堂:向東延伸15米,向南延伸25米,向西延伸5米,向北延伸15米。旭日東升厝:向東延伸22米,向……[詳細]
30、和貴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貴樓
  和貴樓坐落在梅林鎮(zhèn)珍山村,由簡次屏公建造的,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又稱山腳樓,占地面積1298.8平方米,總投資一萬五千兩銀子。和貴樓,顧名思義,是勸世人弘揚以和為貴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樓如其名,在高速變化潮流中,它顯得異常的祥和、安寧、沉穩(wěn)。樓高5層21.5米的長方形大樓,一層土墻厚1.34米,由下而上遂層縮小,到第五層墻厚僅65厘米,是縣內最高的一座方土樓,內部土木結構規(guī)整,有140個房間。樓正中開1個大門,樓內東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層樓。天井中心建三間一堂式學堂,堂前門上掛著兩塊來頭不小的匾牌,一個是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頒發(fā),由簡羨強立的“興學敬教”匾牌;一個是中華民國計六年十月由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樹仁贈送,由簡羨強立的“興學利僑”匾牌。和貴樓是花了幾千根松木做基……[詳細]
陳政墓和陳元光墓
  位于云霄縣城西面3公里處的將軍山麓,將軍山開漳圣跡之一,是“開漳圣王”陳元光之父陳政及夫人司空式合葬墓所在地。陳政墓始建于唐儀鳳二年(677年),墓葬規(guī);趾,有享堂、石人、石獸、神道碑等。根據出土柱刻,墓前“甲騎具裝”石馬等雕刻系南宋嘉熙庚子年(1240年)增置之遺物,其風格和工藝為國內所罕見。陳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總章二年(669年),因泉州和潮州發(fā)生農民起義,陳政奉旨來閩“平亂”。公元677年4月,陳政病歿,葬于將軍山。其子陳元光襲其職。唐垂拱二年(686年),開漳圣王陳元光于云霄縣西林村建立漳州府,從此,云霄成為漳州府發(fā)祥地,吸引眾多海內外游客前來尋根謁祖,F墓地尚存馬、羊等唐代大型石雕,附近有磨劍石、試劍石等勝景,現已開辟為將軍山公園,建有公園大門、龍池、歸德樓等……[詳細]
雙門頂明代石坊
  雙門頂明代石坊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qū),具體地址在修文西路與延安南路交叉口附近,也就是漳州古城的香港街上。這座石坊是漳州現存石坊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福建省內著名的歷史文化景點。雙門頂明代石坊包括“尚書探花”和“三世宰貳”兩座石坊,相距不過三十來米,所以共享一通國保碑。其中,“尚書探花”石坊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為紀念林士章而立。林士章,字德斐,漳浦人,嘉靖探花,曾任南京禮部尚書、國史副總裁。這座石坊寬8米、高11米,南北向,以青白石相間建造,樓頂置魚形脊飾,檐翼角起翹自然,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層,具有典型的明中后期牌坊風格。石坊正中的龍鳳匾上刻著“隆恩”二字,表示這座牌坊是經過皇帝批準的、禮部制定等級的。而“三世宰貳”石坊與“尚書探花”石坊相距不遠,也是明代建筑,同樣具有極……[詳細]
岳口街清代石坊
  在新華東路岳口街,清代石坊“勇壯簡易”和“閩越熊聲”坊引人注目。清圣祖曾賜名予這些石坊,體現了對平臺名將藍理、許鳳立的表彰。這些石坊威武雄壯,特別吸引人的是,五處鏤雕上洋人的形象,生動展現了明清時期漳州與海外的友好交流,見證了那個時代的開放與包容!坝聣押喴住⑺驘o前”坊為清康熙四十六年(1619年)賜福建提督、左都督、掛鎮(zhèn)朔將軍印的藍理所立。藍理(1649-1720),字義甫,號文山,漳浦縣赤嶺人。在澎湖海戰(zhàn)中,藍理腹部被炮擊傷,拖腸血戰(zhàn),功居第一,康熙帝稱他為“破肚總兵”!伴}越雄聲、楚滇偉績”坊,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賜福建全漳總兵官、左都督許鳳所立。香港路的牌坊,可稱為“文牌坊”,它為文官而立,而新華東路的牌坊是“武牌坊”,它為為武官而建,時間約晚100年。漳州的明清石牌坊以其……[詳細]
林畬中共閩粵邊特委機關舊址
  林畬中共閩粵邊特委機關舊址位于詔安縣官陂鎮(zhèn)林畬村豆畬自然村,年代為1937-1946年。簡介:原為豆畬張氏祖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2012年重修,為一進帶兩廂的懸山頂式建筑,建筑面積289平方米,占地面積760平方米。1929年東江紅軍48團在大革命失敗后從廣東轉移至豆畬村避敵。1930年起中共饒和浦詔縣委領導和機關干部多次到豆畬休整并經常在張氏祖祠召開會議,是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烏山根據地黨和紅軍的隱蔽指揮所。1935年10月饒和浦詔縣委改組為云和詔縣委。1937年7月的月港事變后,原云和詔縣委領導全部犧牲,同年8月中共閩粵邊特委書記何浚派盧叨到豆畬村重建閩粵邊特委和云和詔縣工委。1941年云和詔縣委機關設在張氏祖祠內,1944年在此成立閩南政保隊。2018年,林畬中……[詳細]
中美合作所華安班舊址
  中美合作所華安班舊址位于華安縣華豐鎮(zhèn)下坂村,年代為1944-1946年。簡介:全稱為“中美合作所第六特種技術訓練班”,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美兩國軍事情報機構在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線合作的歷史見證。舊址包括訓練班教室及美軍教官宿舍舊址、訓練班膳廳和軍械庫舊址及青年團干訓班舊址3處建筑。訓練班教室及美軍教官宿舍舊址位于現下坂小學舊校區(qū),為1944年8月訓練班成立時所建,由三排單層的磚木結構建筑組成,建筑面積764平方米,占地面積2163平方米。訓練班膳廳和軍械庫舊址原為始建于清代的龍安巖寺廟,現存兩進帶兩廂格局和兩排單體民房,建筑面積684平方米,占地面積1438平方米。青年團干訓班設在李氏小宗祠堂種德堂內,為兩進懸山頂式建筑,建筑面積230平方米。龍安巖寺保存的美軍飛行員殉難碑和種德堂內保留完好的二戰(zhàn)地……[詳細]
東山戰(zhàn)斗烈士陵園
  東山戰(zhàn)斗烈士陵園位于東山縣西埔鎮(zhèn)石壇村后的石壇埔,距縣城西埔2里多,建于1953年,是省政府公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山保衛(wèi)戰(zhàn)是國共兩黨在大陸的最后一次戰(zhàn)役。1953年7月16日,--民黨當局為了策應美國的侵朝戰(zhàn)爭,為實現“--大陸”的美夢,拼湊四個主力團,兩個海上突擊隊和兩個傘兵中隊,約13000人,在軍艦、飛機和水陸兩棲坦克的配合下,悍然竄犯東山島。面對十倍于我的敵人,東山島軍民英勇奮戰(zhàn),最后在我援軍的強大攻勢下,共殲滅國民黨軍3000多人,敵軍倉皇從海上逃走。歷時36小時的東山保衛(wèi)戰(zhàn)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戰(zhàn)斗結束后,為了紀念為保衛(wèi)祖國而犧牲的烈士,就在我軍民曾與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zhàn)過的石壇埔,興建了方圓一公里的“東山戰(zhàn)斗烈士陵園”,供后人瞻仰。東山戰(zhàn)斗烈士陵園建筑雄偉壯觀![詳細]
六鰲城墻
  六鰲古城位于漳浦縣六鰲半島之端六鰲鎮(zhèn)西側的青山山腰,山兀起于海灘中,背連大陸,面向大海,側臨浮頭灣、舊鎮(zhèn)港,四周極其空闊。六鰲古城始建于元代,六鰲城城墻全部采用長條石砌筑,墻厚2-3米,依山勢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巖石上。全城平面呈略顯三角形的不規(guī)則圓形。周長1815米。六鰲古城城墻全部采用長條石砌筑,墻厚2-3米,依山勢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巖石上。此城依坡起伏,繞山腰一周,周長1815米、高6米許、厚2米至2.5米,花崗巖條石砌成,呈略顯三角形的不規(guī)則圓形,城外以海為濠。城開西南、南、北3城門,各門有夯土城樓。又辟有水門,今可見東、西面共5個,用于排洪和戰(zhàn)時應急。還筑有墩臺、觀察臺。城中山上之巨石,有“海天一覽”、“嵯峨一片石,獨視水中天。大地東南去,群山不敢前”等石刻,乃明代守將所題。城東北隅……[詳細]
云陽方氏宗祠
  云陽方氏宗祠位于云霄縣莆美鎮(zhèn)陽霞村,年代為清。簡介:由方氏家廟孝思堂、支系宗祠咸正堂、致愛堂三組建筑組成。孝思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現存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由泮池、照壁、前廳、主堂和昭德將軍祠等組成,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主堂和昭德將軍祠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致愛堂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坐北朝南,建筑面積178平方米。主座面闊三間,其中前廳進深二間,主堂進深三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咸正堂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坐北朝南,由祠埕、前廳、主堂和西側廂房等組成,建筑面積320平方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2013年,云陽方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詳細]
過港王加祿故居
  過港王加祿故居位于漳浦縣前亭鎮(zhèn)過港村55號,年代為清。簡介:建于清光緒丁酉年(1897),原為清王加祿所建私宅,現為過港王氏小宗祠堂,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887平方米。坐西向東,建筑由前埕、前廳、天井、過水廊房、主堂組成。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明間內凹,大門上方為石刻“王氏小宗”匾額,落款“光緒丁酉年建”。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檐安置鏤空雕刻隔屏,明間內置王加祿神牌,上刻“大和國甲必丹王寓”及英文字樣。王加祿(1860-1950),又名王百猷,漳浦過港村人。年少時在廈門打工,20歲漂洋過海到印尼謀生,成為著名實業(yè)家,成為當時荷蘭殖民者委派管理一個區(qū)域的華人首領,稱“甲必丹”。保護范圍:向東延伸50米,向西延伸30米,向南、北各延伸10米。2018年,過港王加祿故居被福建省人……[詳細]
40、塔口庵經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口庵經幢
  塔口庵經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立于漳州市區(qū)大同路塔口庵前,建于宋紹圣四年(1097年)。通高7米、底直徑1.2米,以二十四層浮雕塊石累疊筑成;袄锰拼z存的石構件建造,為八角柱狀須彌座;,以分別雕有海水、螭龍、蓮瓣的鼓形、覆盆形等狀不同的六層塊石,承托著中隔仰蓮花石的兩層八角柱形幢身。幢身下層八面各雕或坐或立、形態(tài)各異的佛像一尊;上層南向一面刻楷書直讀“寶塔建造于宋紹圣四年丁丑至大明崇禎拾伍年陸月初十日颶風頹壞原任欽差福建中路副總兵王尚忠捐資重造”等字,余七面均刻“南無阿彌陀佛”豎排六字楷書。幢身之上,以雕有佛像、蓮花等圖案的十三層各種形狀的塊石,向上收分,構成五重八角出檐、高聳奇特的幢頂,上置葫蘆狀尖峰。此經幢雕琢渾古,造型獨特,且位于三條街道交叉匯合處,前有巨大榕樹覆蓋,后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