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汕頭市旅游

汕頭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汕頭小公園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汕頭小公園
  汕頭小公園,汕頭老市區(qū)的商業(yè)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頭老城的核心地標和文化標志。狹義的小公園,指位于小公園片區(qū)核心的中山紀念亭。廣義的小公園,涵蓋中山紀念亭周邊的街區(qū),包括安平路、升平路、國平路等等,統(tǒng)稱小公園歷史文化區(qū)。小公園片區(qū)的騎樓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狀分布;加上兩側的舊街坊“四永一升平”,東部的舊“鹽埕頭”、北面的紅亭、南面的“汕頭港”,形成了具有20世紀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華商業(yè)區(qū)、居民區(qū)。片區(qū)內的百貨大樓高7層,前身是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chuàng)辦的“南生公司”,為解放前汕頭第二高樓,是老汕頭的標志性建筑及小公園的象征之一。汕頭市小公園是上世紀30年代初建設的,有假山、噴水池,樹有“萬國來朝”牌。1934年4月續(xù)建一座八角樓,紅柱綠瓦,亭四周筑石椅,名為“中山紀念亭”,俗稱小公園。文革-中的……[詳細]
2、陳慈黌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慈黌故居
  陳慈黌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統(tǒng)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guī)状说男难S嬘欣芍械、壽康里、善居室、三廬等宅第。占地2.54萬平方米,共有廳房506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頭時尚未完工,占地6861平方米,計有大小廳房202間,是所有宅第中規(guī)模最大,設計最精,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陳慈黌故居建筑風格中西合壁,總格局以傳統(tǒng)的“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通廊天橋,縈迴曲折,進之如入迷宮,樂而忘返。據(jù)說以前陳家有個專司開關窗門的傭人,每天清晨開窗,開完所有的窗,又開始關窗,當所有的窗都關上了,天也就暗了。陳慈黌故居的建筑材料匯集當時中外精華,其中單進口瓷磚式樣就有幾十種,這些瓷磚歷經(jīng)近百年,花紋色彩依然亮麗如新,各式門窗造型飾以灰塑、玻璃、高雅大方……[詳細]
名賢余氏家廟
  澄海名賢余氏家廟位于汕頭市澄海區(qū)蓮上鎮(zhèn)永新村,乾隆47年重修,距今已有437年的歷史了。永新村是潮汕余姓的主要聚居地,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早在元末公元1367年,潮州籍的朝廷翰林院大學士余仲偉意識到時勢變化,政局動蕩,遂安排七子:向、尚、囧、商、裔、扃、同,搬離潮州城,到澄海擇地定居,以避兵亂。余氏兄弟來到蓮陽中社創(chuàng)立永平村(1951年改稱永新)。當初這里是韓江出?,河海交匯泥沙淤積的沙隴地帶,有待開發(fā)。后來,向、尚、囧、同,相繼搬往外砂、潮州和省內其它地方。但七兄弟均公認父親余仲偉是余氏在永新的肇基祖。余仲偉出身官宦世家,他的上八世祖就是北宋名臣余靖。余氏家廟的主座“永思堂”實為余靖紀念堂,神龕中供奉著余靖畫像和余氏歷代祖先的牌位。余靖(1000——1064)韶關曲江人。父親余慶曾任……[詳細]
潮陽蓮花峰摩崖石刻
  南宋潮陽蓮花峰摩崖石刻位于潮陽市海門鎮(zhèn)西南海陲的蓮花峰,史稱“蓮峰海色”,為潮陽八景之一。石刻范圍包括蓮花峰、尖山、疊石等3處,從宋代至現(xiàn)代共93題!豆饩w潮陽縣志》記載:“宋文丞相登此石以望帝舟,命題‘蓮花峰’三字書其上,”自此之后,歷代宦仕到此憑吊忠賢或吟哦山水,留下了內容豐富,書體多樣的題刻,是研究潮陽歷史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其中較具代表性的題刻有:宋代文天祥題刻“蓮花峰”,行書,刻石為6×1.5米,“終南”,楷書,刻石為0.68×0.28米。潮陽知縣臧憲祖題詩:“丞相勤王到海崖,精忠踏碎石蓮花;思扶弱主回天顧,致使孤臣痛日斜。浩氣一腔吞巨浪,丹心萬古照寒沙;成仁取義酬君父,讀史誰能不嘆嗟!笨堂鏋2.3×2.5米,F(xiàn)代劉海粟題“海天砥柱”、“云龍風虎”和1962年詩人老舍的游海門題蓮花峰……[詳細]
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汕頭支行舊址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坐落在汕頭市永平路1號,原為日本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汕頭支行舊址,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層半歐陸式建筑。一樓為多功能展廳,二樓為永久式文物展廳,三樓“清音閣”為潮樂文化展廳。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永平路1號大樓被登記為不可移動的新發(fā)現(xiàn)文物點。為紀念汕頭開埠150周年,進一步梳理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脈絡,選址于此修建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我市一張文化名片,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fā)展,在陳列布置上反映了汕頭開埠的歷史脈絡、開埠的意義以及開埠帶來的繁榮氣象。建設布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位于汕頭市金平區(qū)永平路1號樓,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坐西南向東北,與汕頭開埠的見證物、海關……[詳細]
樟林古港
  號稱紅頭船故鄉(xiāng)的樟林古港遺址位于澄海市東里樟林。古港遺址東起新興街,西熠墩腳,南起葉厝園,北至天后宮,占地面積4.6平方公里。據(jù)樟林天后宮碑記、樟林擴埠碑記,風伯廟碑記等記載:樟林古港于明天啟三年(1523年)創(chuàng)建商埠,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巡檢司,乾隆、嘉慶年間達到港口全盛期,其時港口規(guī)模已建成八街六社,停泊大商船112艘。港口航線北通福建、臺灣、杭州、寧波、上海、山東、天前粵東第一大港,史稱樟林港是粵東通洋總匯。古港遺址現(xiàn)保留有潮汕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媽祖宮(天后宮)并有藏資樓、永定樓、貨棧街(新興街)、觀海樓、風伯廟、關部稅口、巡檢司舊址、行鋪、棧房等遺跡和一批石刻碑記,其中天后宮保存的碑記就有22方。1990年又新建一座古港亭,吳南生題樟林古港碑匾,著名作家秦牧撰寫碑記,碑文如下:這……[詳細]
南澳古城墻
  南澳島是廣東省內唯一的海島縣。位于閩、粵、臺三省交界海面,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古以來,南澳是東南沿海一帶通商的必經(jīng)泊點和中轉站。南澳城城墻遺址位于南澳縣深澳鎮(zhèn)金山村委會。據(jù)《南澳志》記載,明萬歷四年(1576年)南澳城建成,“坐南朝北,高二丈二尺,厚五尺,圍五百丈,面寬七尺,皆甃以石,壕深八尺!​2015年12月,南澳城城墻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齊翀編《南澳志》記載,明代萬歷三年(1575年)福建巡撫劉堯海上疏“竊思漳、潮之間以海為限,其海洋之南澳,地險而沃,百谷所生,百貨所聚,惟地非分土,事在兩鄰,故往往為賊遁逃藪,而修船制器、市藥裹糧,百無所忌……今欲為兩省久安計,必先治南澳;欲治南澳,必先總事權……商民貿遷,類多奇貨。凡閩船入廣,廣船入閩,皆不能外南澳,即令該總兵批……[詳細]
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舊址
  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舊址,位于汕頭市金平區(qū)民權路50號,始建于1926年,原為大埔會館。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東向,每層面積423.7㎡,總面積1271㎡,各層四面有走廊相通。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后,主力部隊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等同志的率領下向廣東進發(fā);9月23日從三河壩進軍潮州城;24日解放汕頭市,在此處設立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南昌起義軍進入潮汕前后共七天,潮汕革命史上稱之為“七日紅”,其影響極為深遠,為中共潮汕黨組織領導武裝斗爭和開辟革命根據(jù)地奠下基礎。這是一處與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有關的革命舊址。該舊址于1988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定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5月經(jīng)市編委批準,成立“汕頭市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詳細]
9、萊蕪古炮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萊蕪古炮臺
  大萊蕪炮臺位于澄海鳳翔街道萊蕪島上,與南澳島隔海相望。大萊蕪炮臺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與南澳長山尾炮臺相望,稱之“姐妹炮臺”,是粵東地區(qū)古建筑方型炮臺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一處遺址。外圍寬四十二丈,高一丈五尺,設大炮八位,營房二十三間,操巡兵四十名,另有戰(zhàn)馬一匹,坐馬三匹,外海艍船二只,配兵四十名,屬南澳鎮(zhèn)澄海協(xié)左營,F(xiàn)大萊蕪炮臺四周圍墻仍基本完好。墻體均用灰沙夯成,雖幾經(jīng)風雨,仍堅固結實。圍墻高6.7米,長51米,寬25.8米,呈長方形。墻厚2.5米,上有人行道寬1.8米。炮臺內原有營房昔毀。東南角有一方臺,與炮臺圍墻連成正方形,邊長12米,墻厚1.7米,中間填土,與圍墻齊平。原設有瞭望哨和炮座。一道石級倚東南墻壁,緣階而登方臺和人行道。東向一側開一門,門高2.5米,寬1.5米……[詳細]
疊石山摩崖石刻
  疊石山摩崖石刻群在河浦區(qū)西北面,遺存崖刻20多題,主要有:“於戲!先生學貫天文,深心河洛,獨得其真。龍馬之圖,實本於數(shù),浚詞最精,羽義翼文,發(fā)奧闡明,即今其書,實堪其浚。自維囗瞇,行將研究。”署款“乾隆二十八年(1763)番禺孝廉曹達潛”“先生姓陳,諱英猷,字式藹,號石泉,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十二月初六日戌時生,充潮陽學廩生,孝友積學。乾隆四年己未(1739)筑齋茲土,為《演周易》之所。乾隆十七年壬申書成,八月十八日未時卒。命勒河圖并贊於斯石。先生贊曰: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天地之象,奇偶分部。龍馬出河象,數(shù)以觀圣人。則之道昭,三古大哉。斯文圣圣攸祖。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巳仲夏丙辰科經(jīng)魁授浙江於潛知縣、胞弟泰年東溪鐫。乙酉科拔貢、胞侄蕃梅林書。”“海闊天空”。署款“乾隆癸巳(177……[詳細]
秦牧故居
  秦牧故居位于廣東汕頭市澄海東里鎮(zhèn)樟林觀一村索鋪巷9號,是一座“四點金”(潮汕傳統(tǒng)民居稱法)四合院,有近百年歷史,舊民居占地387.5平方米,內有天井、正廳、廂房、居室、書齋等16間,民居門口嵌上了“秦牧故居”牌匾。這是一座古老的庭院,經(jīng)受了百年風雨,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故。推開陳舊的大門,進入院內,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廳房,兩邊是側房。進入左邊側房,里面的房間是秦牧父母的臥室,陳列著秦牧的手跡及其一家的照片。側房外面還有一間小房,秦牧當年就和哥哥住在這房間里狹小的0上。穿過側房便是他的書齋。房間的陳設十分簡單,但秦牧在此卻博覽群書,勤奮學習。在家鄉(xiāng)讀高小時,因老師喜愛新文學,秦牧開始接觸了魯迅、巴金、郁達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故居入門正對面的正廳將陳放秦牧大理石半身像,正面墻壁右側懸掛《秦牧故居碑記……[詳細]
澄海冠山書院
  冠山書院,在現(xiàn)在的汕頭市澄海區(qū)境內,在這里有一副有名的對聯(lián):“禮門辟冠山,亦步亦趨追鹿洞;道岸登澄水,為高為美溯杏壇!甭(lián)中的冠山二字,指的就是冠山書院。從歷史來看,冠山書院可謂是澄海文化的發(fā)祥地。宋慶歷年間(1041—1048),潮州前八賢之一、宋太子中舍、易學大師盧侗“見冠山山明水秀”,環(huán)境幽雅,遂于此結廬讀書,后定居于冠山。盧侗在書院教授邑中子弟,為澄海乃至潮汕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冠山遂成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神山是先哲在澄海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歷史見證,是澄海人好學求知的象征。新中國成立后,冠山書院曾一度是冠山初級中學、上華中學初中部的教學辦公用地,上世紀80年代初上華中學初中部遷址,冠山書院一度荒廢。上世紀90年代末,在澄海區(qū)政府主持下,冠山書院得到重修。神山又名冠山,“冠山環(huán)翠……[詳細]
海門蓮峰書院
  蓮峰書院又稱忠賢祠,位于潮汕名勝跡地蓮花峰風景區(qū)西北側鐘南山麓,坐北向南,座擁主峰蓮花峰,背靠粵東名剎蓮峰古寺,主體結構二廳二天井,縱30.2米、橫12.9米,自明代創(chuàng)建以來,聞名遠近,功能合二為一,既是紀念性祠堂,又是興學育才的書院,為清代潮陽縣四大書院之一,人們出于對文天祥丞相的敬仰和懷念,四百多年來多次對其維護修繕,是一處保護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據(jù)清光緒甲申《潮陽縣志》記載:“蓮峰書院,在海門所城南,舊為‘忠賢祠’,道光四年海門參將何岳鐘拓建,光緒四年署知縣張璇,參將馮耀祖捐修,始延山長主講官課焉。(按:山長由官員聘,每年就向海門局修脯銀200圓,按季繳署,其生童膏火貲計錢一百二十千,則以鳥網(wǎng)船秤傭供之)”。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文天祥從江西舉兵勤王,匡宋抗元,轉戰(zhàn)東南沿海,為追尋漂泊于![詳細]
14、獵嶼銃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獵嶼銃城
  明南澳獵嶼銃城位于南澳縣深澳鎮(zhèn)北獵嶼。明天啟三年(1623年)南澳副總兵黎國炳建。該城由上座、下座和嘹望臺三部分組成。用貝灰沙土夯成。上座在獵嶼中部山腰,原高1丈2尺,長圍18丈2尺,有5個銃門。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改建為方形炮臺。城體長54.5米、寬17米、城垣厚1.7米、最高處5.5米,筑5個銃門,營房18間,置大將軍炮15門,大神飛炮8門,有兵員60名。銃城下座位于上座之西百余米的近海臺地,原高8尺,圍16丈,有10個銃門,改建成園炮臺,外徑17米、高2.5米,置大炮12門。城垣上筑有雉堞。嘹望臺在上銃城之西偏南的山頂,相距約80米。原高3丈、圍6丈,外環(huán)以墻,墻高8尺,長12丈,駐兵20名日夜輪守。清代改為煙墩,用于觀察敵情,燃煙報警。銃城下座后側豎有通高2米、闊0.8米的碑……[詳細]
15、蔡楚生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楚生故居
  蔡楚生(1906—1968)是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qū)銅盂鎮(zhèn)集星村人。我國著名的電影藝術家,被譽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中國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解放后,歷任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電影局副局長、中國影協(xié)主席、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等職,并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蔡楚生故居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qū)銅盂鎮(zhèn)集星村,距潮陽城區(qū)約24公里,是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潮陽區(qū)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居包括一座“四點金”、一座“厝包”(從厝)及陽埕等配套設施,均為20世紀初潮汕傳統(tǒng)民居建筑,故居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460平方米。蔡楚生先生1906年1月12日生于上海,6歲隨長輩回到故鄉(xiāng)潮陽集星村,讀私塾,干農活,12歲時便到汕頭一家雜貨店當學徒,并堅持自……[詳細]
16、大萊蕪炮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萊蕪炮臺
  清 澄海 大萊蕪炮臺位于澄海市壩頭鎮(zhèn)之萊蕪島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清初潮州府的海防營汛。東至南澳島的五嶼水汛30海里,西至放雞山水汛60海里,南至達濠水汛40海里,北至鎮(zhèn)標右營水汛30海里。炮臺面積1348平方米,原設火炮8門(已失)、營房27間(存殘垣)、配水兵42名,屬清兵防南澳鎮(zhèn)澄海協(xié)左營。現(xiàn)炮臺仍在,呈長方形,長52米、寬25.9米、高5米,外堞厚0.7米、內堞1.8米、垛高1米,炮臺內西南角一平面方形炮位,邊長13米、堞厚2.1米、面積169平方米,炮臺東南面開一門,高2.7米、寬1.55米。歷史上萊蕪島是潮州海防軍事重地,據(jù)《澄?h志》載:明隆慶三年(1569年)已夏6月,左侍郎劉濤總督閩廣軍務,大破?茉槐居诖恕.敃r總兵郭成趕來配合戰(zhàn)斗,以萊蕪火炮攻海寇船……[詳細]
柳崗王氏祠堂
  柳崗王氏祠堂位于汕頭市潮陽區(qū)金灶鎮(zhèn)柳崗村。王氏祠堂是“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南宋名臣諫議大夫王大寶為母親王氏請旨建造的。該祠堂于宋代建炎三年創(chuàng)建,明代嘉靖十三年重修,清代雍正十三年再修,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王氏祠堂總面積約1904平方米,貝灰木架結構。祠堂大門為石結構的雙疊樓亭臺式,石亭頂端有一太陽形狀石徽,頂臺中央立有高0.61米,寬0.22米的“圣旨”石牌,因此稱為“圣旨亭”。亭門通梁刻“王氏祠堂”,明嘉靖十三年(1534)閏二月立,清雍正乙卯年(1735)二月重修。梁背刻“時思”二字。亭匾高0.31米,長1.43米,正面刻“科第”、“唐節(jié)度使王審知”、“宋建炎榜眼王大寶建炎進士王大鼎”,背面刻“宋賜進士文林郎惠州府推官王仁”、“明成化戊子科鄉(xiāng)進士囗囗囗囗囗王囗”、“清康熙丁酉科進士郎王時……[詳細]
18、達濠古城墻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達濠古城墻
  說起長城,無人不曉,長城之聞名因其“大”,而你知道中國現(xiàn)存最小的“古城”嗎?它,就是達濠古城。其面積用一般丈量區(qū)域面積的度量單位來表述,真是天可憐見,只有0.014平方公里,還沒有一個足球場大。達濠古城位于汕頭市濠江區(qū)政府大樓東南1公里處,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建于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現(xiàn)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說起這個袖珍城,還有一段故事。達濠,古稱招收都,是一個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山多田少,民以漁鹽為業(yè),史載“田三漁鹽七”,指的就是當時的生產(chǎn)布局。清康熙年間,兩廣總督楊琳上奏朝廷,請準在達濠沿海一帶構筑城墻,用以防御明朝余黨和海盜的騷擾。當時的地方官姓許(名不詳),覺得在此地建城廓,一不方便靠潮汐勞作的漁民出入,二來以漁鹽為業(yè)的居民,生活極其貧困,溫飽且難,更無財產(chǎn)遭劫之慮,大……[詳細]
19、蓬沙書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沙書院
  蓬沙書院位于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qū)外砂鎮(zhèn)林厝村文祠路,稱文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是當時興學育民和教化養(yǎng)民的場所,該書院是汕頭地區(qū)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書院。文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是在清廷平定外砂王興順民變后,潮州總兵方曜到外砂“辦清鄉(xiāng)”時,倡導并委托外砂秀才陳大義任籌建董事長,歷經(jīng)18年才建成的,是當時興學育民和教化養(yǎng)民的場所。蓬沙書院與方公講院相連,構成潮汕傳統(tǒng)民居的“雙佩劍”格局。前三進即前廳、中廳、上廳,連同兩側從屋即花巷排屋,為蓬沙書院。后包為二房夾一廳格局,為方公講院。兩院占地8000平方米,深82米,寬33米,建積2706平方米,建設規(guī)模為澄海明清七書院(即冠山、景韓、尊育、敦化、鳳山、綠波、蓬沙)之最。蓬沙書院坐東向西,石門樓為三山門,寬達建……[詳細]
大南山紅宮紅場舊址
  大南山紅宮紅場舊址 紅宮在潮陽紅場鎮(zhèn)林招村三房祠。該祠外墻油刷紅色,屋頂飄揚著革命紅旗,群眾稱之紅宮。 1929年7月中旬,紅軍第四十七團在此成立;1929年冬,潮陽縣革命委員會也在此成立;1930年初,紅軍第十六師軍事政治學校第四分校也設于這里。1929年冬至1932年初,許多重要會議在此召開,紅宮名揚大南山蘇區(qū)。 紅場在潮陽紅場鎮(zhèn)大陂村前的飛鵝山下。1931年春,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和潮(陽)普(寧)惠(來)縣蘇維埃政府帶領群眾在這開辟了一個廣場,面積1400平方米。廣場東南側有一塊圓臺形巨石作為紅軍閱兵臺,面向廣場的石壁上刻書“鞏固蘇維埃政權”。5月17日至23日,東江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特委書記徐國聲在會上將廣場命名為紅場。后來,場內建起戲臺、球場、秋千場,紅場便成為大南山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