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嚴復書院
  在福州的書院當中,嚴復書院是比較特別的一家。由于和嚴復翰墨館、生平館融為一體,這間書院也因此帶有了專業(yè)博物館的性質(zhì)。書院門口有一副對聯(lián)“國士法書存大雅,閩王舊苑動新聲”,說的是嚴復書院的身世與現(xiàn)在——書院所在位置,曾是古時閩王妃子的寢宮;如今它成為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交流的載體,集中展示嚴復譯著的原印版本、嚴復的書法真跡、后世出版的嚴復相關著述,成為了解嚴復生平、傳播嚴復思想的一處公共文化平臺。嚴復書院的“年輕”屬性一是因為它創(chuàng)立開放于2014年,二是在這里誕生了“嚴校長的故事”等多個文創(chuàng)品牌,以明信片等時尚方式推廣傳統(tǒng)文化。嚴復書院還是一間積極“走出去”的書院,他們的文化輸出指向社區(qū)和學校。去年12月,書院的團隊走進臺灣10所高校,演講嚴復生平。他們開發(fā)的許多課程,讓學生們在各種活動中了解……[詳細]
光祿坊劉氏民居
  光祿坊劉氏民居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28、30、32號。建于清代。自東而西并列四座毗鄰,其范圍東至道南祠,西至早題巷,南臨光祿坊街,北至大光里,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為福州市區(qū)最大的單姓住宅。東側(cè)兩座原是清初著名畫家許友故居——米友堂;西側(cè)兩座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進士、內(nèi)閣中書林佶故居,后數(shù)易其主。清道光年間為“一胎同榜兩進士”劉齊衢、劉齊銜兄弟改建。四座大院一字排開,皆坐北朝南,四面風火墻,硬山屋頂。臨街六扇門,入石框門,三面環(huán)廊,廊下有庭院,上庭院為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廳堂,明間為廳,次間、梢間為房,從后廳堂、后天井而至二進、三進。四座大院隔墻相鄰,小門相通。共有12間大廳、48間廂房、6座花廳(客廳)、3口魚池、3座假山、6處亭臺樓閣。此外,還有藏書閣、觀音閣、佛堂等。大院建筑材……[詳細]
辛亥革命前敵指揮部舊址(大士殿)
  辛亥革命前敵指揮部舊址位于鼓樓區(qū)于山上,為建于清代的宗教建筑群,全殿共三進,占地3000余平方米。1911年11月,福州革命黨人起義,設“前敵指揮部”于此。后曾辟為福建省階級斗爭展覽館、福州市博物館。1992年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改為萬壽亭,乾隆二年(1737)更為今名。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各省紛起響應。大士殿后山九日臺可俯瞰福州城,是當年扼控清軍聚居地“旗下街”的制高點。同年11月9日,起義軍占領于山,設前敵指揮部于大士殿,總指揮部則設在花巷(現(xiàn)基督教花巷堂內(nèi),2013年7月被教會私自拆毀)向清福州將軍府開炮轟擊,控制戰(zhàn)局。1965年,“福建省階級斗爭展覽館”設此。1986年、1990年兩次大……[詳細]
螺洲陳氏五樓及宗祠
  螺洲陳氏五樓位于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后門埕(螺洲鎮(zhèn)政府邊),是陳寶。ㄇ宕笕,曾任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太傅,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貶官后回鄉(xiāng)興建的住所。五樓始建于清光緒間,民國初竣工,歷時25年,包括滄趣樓、賜書樓、還讀樓、北望樓、晞樓等建筑,規(guī)模宏大,有魚池假山、庭院花園等,占地面積4113平方米。建筑群中大部分建筑南偏西20度;其中賜書樓,前后兩進,封火山墻,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二層樓房,均面闊七間,進深三柱帶前后廊,內(nèi)珍藏御賜陳若霖的書籍;其后為還讀樓,二層樓房,封火山墻,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樓下架空,樓上為陳寶琛藏書之所;東側(cè)為晞樓,單檐歇山頂二層樓房,穿斗架,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三面游廊。其南建露臺為陳寶琛納涼賞月之所。晞樓之北為北望樓,建于民國初,以示……[詳細]
陽岐尚書祖廟
  陽岐尚書祖廟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上岐村鳳鳴山南麓,建于明天啟七年(1627),原為鳳鳴寺,民國9年(1920)由嚴復倡資重建,改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陳文龍的“尚書祖廟”。建筑群占地3805平方米,由尚書祖廟大殿、毓麟宮、忠肅祠三座建筑組成。毓麟宮曾全部倒塌,忠肅祠曾為工廠,現(xiàn)均已恢復重修。祖廟封火山墻,門額有嚴復題字,內(nèi)有陳寶琛、鄭孝胥、李厚基、葉大慶、王仁堪等書寫的石楹聯(lián),廟祀南宋愛國志士陳文龍。由戲臺、藻井、祭廳、中天井、大殿組成,第二進、三進主建筑均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構架為抬梁穿斗式。東側(cè)為敏麟宮,由、天井、酒樓、三寶殿、毓麟宮、觀音殿組成。第二進、三進主建筑均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構架為抬梁穿斗式。西側(cè)為忠肅祠,由屏風門、回廊、天井、前廳、行樂宮組成。回廊上建有鐘鼓……[詳細]
大湖戰(zhàn)役遺跡
  大湖戰(zhàn)役遺跡的所在地為福建省閩侯縣,類型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批號為35010059,具體地址位于閩侯縣大湖鄉(xiāng)大湖村。1941年5月21日,盤踞福州的日軍派出一個加強聯(lián)隊,分兵兩路進犯閩侯縣大湖鄉(xiāng),計劃在大湖會合后進入古田,繼而攻取閩北重鎮(zhèn)南平,并與浙江、江西的日軍取得聯(lián)絡。國民黨第二十五集團軍第一縱隊司令李良榮,率部在秦洋與日寇激戰(zhàn)數(shù)小時后主動撤退,在大湖通往古田沿線設伏。經(jīng)過三晝夜阻擊戰(zhàn),傷亡敵人600余(其中佐級以上軍官7人),繳獲戰(zhàn)利品1300余件。日本侵略軍從此不敢進犯福建內(nèi)地。1945年,在大湖鄉(xiāng)浮島上建立“大湖抗日陣亡將士墓”,埋葬200多名陣亡將士遺骨。為紀念在爭奪寨上關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的裝備團副團長郭志雄,將寨上關命名為“志雄關”。墓為塔式,占地300平方米,邊長6米……[詳細]
47、嚴復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嚴復墓
  嚴復墓位于福州市郊蓋山鎮(zhèn)陽岐村鰲頭山。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嚴復生前親自擇地營造,內(nèi)葬有嚴復妻王氏。東北向,風字形,土石結(jié)構,五層墓埕,占地面積1680平方米,環(huán)以圍墻。墓前石墻護衛(wèi)墻中洞開二門,門上覆以石構歇山頂,沿門可拾階而上至封頂。第三層墓埕中立一石橫屏,屏上陰刻“惟適之安”4字楷書。封土形如覆釜,封土前豎一青石墓碑,碑面楷書:“清侯官嚴幾道先生之壽域”。墓柱為瓜頂龍柱,飛龍盤柱。墓柱兩側(cè)立卷形石圍屏,雕有梅、雀、松、鶴等圖案,雕工精致。圍屏西側(cè)豎有土地、財神兩尊造像,形態(tài)逼真。墓塋莊嚴雄偉,為福州近代大型墓葬。嚴復(1853~1921年),字幾道,號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光緒三年(1877年)留學英國,歷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總辦、資政院議員。辛亥革……[詳細]
朱紫坊張鈺哲故居
  張鈺哲故居位于福州市法海路芙蓉弄。約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四面圍墻,坐東朝西偏南,房屋為單層木構建筑,單進五間排,四房一廳。1902年2月張鈺哲就出生在后廂房的小披榭中,在此生活了17年。1991年市人民政府掛牌保護,后又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張鈺哲故居位于法海路芙蓉弄7號,房屋是福州傳統(tǒng)五間排結(jié)構。故居現(xiàn)主人主要是金秀芳三姐妹,金秀芳是張鈺哲的侄孫女。50年代國家實行“私房房改”時,張鈺哲故居被國家征用,只留有五間私用,其他的變?yōu)楣俊?986年,福州市協(xié)和醫(yī)院蓋宿舍樓,又有一半被征用。這一次被征用的一半故居被拆掉了。從此,張鈺哲的故居便只剩下一半了。精致的小花園成了小過道,童年張鈺哲親手栽的黃皮樹、龍眼樹也被鋸掉了。張鈺哲生前特別喜歡故居小院子里的龍眼樹和黃皮樹,每次……[詳細]
49、瑞云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云塔
  瑞云塔位于福清市融城東南龍首橋頭,由葉向高之子、符丞葉成學與知縣凌漢聊募捐鳩工,名匠李邦達負責設計施工,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興建,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竣工。傳說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來覆其上,爛漫輝映,故塔成后名為瑞云塔。塔高34.6米,花崗石材質(zhì),仿木結(jié)構閣式,七層八角。塔座周長二十四米,塔基由八塊青石圍成,狀似八條案幾腳,承托著角形的蓮花座。座上依次以長短不一的八塊一組青石疊加而上。飛檐八角浮雕彌勒,飛檐下是步廊,八面圍上石欄桿,石匾上鐫“凌霄玉柱”四字。第二層至七層兩面開門,每個門各有兩尊守門神,全身披掛,威武雄壯,全塔共有二十六尊。每層塔吣還設有佛龕,雕有佛座像,后佛像被人盜走。各層都浮雕著武士、比丘、羅漢、花卉、飛禽走獸和佛教故事等圖案,豐富多彩。全塔大小浮雕菩薩、……[詳細]
懷安窯址
  懷安窯址(淮安窯址)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淮安社區(qū)天馬嶺,1953年發(fā)現(xiàn);1962年普查發(fā)現(xiàn)南朝遺物。窯址面積8萬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石岊山山南端。1982年發(fā)掘,發(fā)現(xiàn)兩個厚1~3米的文化層堆積,年代分別為南朝和唐代。其0-土的南朝器物3000余件,有短流注子、缽、盤、杯、碗、盅缸、茶盞、茶托、菜壇、盤、壺、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多足硯等文具、鐎斗、火盆等明器以及大量的窯具,一件支座上有“大同”紀年。瓷器均灰白胎施青釉。唐代斜坡式龍窯窯床遺跡,在南朝堆積南約5米處。窯床殘長8.5米,寬2.4米,兩壁殘高0.1~0.15米,出土器物2000余件。除繼承南朝遺制外,還有長流注子、瓜棱形注子、多咀塔式谷倉、五谷小罐、盒、陶俑、獅子以及明器等。瓷器為灰白胎,均施青釉,少量有褐彩。該窯唐代產(chǎn)品在日本九州等地有出……[詳細]
衣錦坊歐陽氏民居
  歐陽氏民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清初為某鹽商住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歐陽瑸、歐陽玖兄弟購置后重修,一度典賣給他人,又經(jīng)歐陽瑸四子歐陽勣贖回,后由其十二子歐陽推居住。歐陽推,曾是建筑工程師。主座第一進建筑面闊3間,進深7柱;第二進建筑面闊3間,進深6柱,穿斗式木構架。主屋建筑兩邊封火墻上有泥灰塑圓月,月內(nèi)“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為全市僅有。西花廳由坐向相背、圍墻相隔的前后兩座組成,占地400平方米,沿中軸線從北往南為書房、覆龜亭、前后花廳,具有大、奇、精、巧等特色,匯聚了整座宅院的精華。書房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2柱。中間為廳堂,旁邊為書房,演出時則作為化妝室使用。覆龜亭,兩邊設美人靠,演戲時則為戲臺。前花廳,又稱男花廳,坐南……[詳細]
八都合龍橋
  八都合龍橋位于閩清縣省璜鄉(xiāng)省璜村,是一座建筑壯觀、融交通休閑于一體的古代亭橋。橋長53米,寬3.2米,兩岸砌石作墩,兩端各架圓木,鱗次櫛比。東端鋪石階8級,西端左右各鋪石階31級,均有扶手欄桿。橋面鋪設有色地磚,兩旁用46根立柱分里外兩行,構成11個亭架,每架有4根立柱,用橫枋、額枋貫串而成。亭頂有5個亭翼蓋以青瓦,亭脊裝飾美觀,造型古樸、典雅、大方,頗具藝術觀賞價值,為福州地區(qū)現(xiàn)有亭橋中最長的一座。兩孔跨度有別,東跨為三、四節(jié)苗組合,西跨為三、五節(jié)苗組合穿插構成;廊屋11間,用柱46根;屋頂五個亭翼呈雙坡倒水;橋墩青條石干砌,舟狀,尖端逆流。該橋為國內(nèi)唯一一座兩跨不同節(jié)苗組合結(jié)構的木拱廊橋。合龍橋始建于宋乾道五年(西元116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4年)重建。三、建筑衍變:民國1……[詳細]
定海白礁水下沉船遺址
  定海白礁水下沉船遺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筱埕鎮(zhèn)定海村。上世紀70年代以來,定海村附近村民在尾仔嶼、大埕渣、青嶼、白礁等島嶼附近海域,曾不斷打撈出大批文物。1990年中國水下考古與澳大利亞首次合作在連江定海進行。澳方參加人員先后有保羅·克拉克、吉米·格林、塞麗;中方參加人員有水下考古學習班栗建安、吳春明、林果等人。出土器物40多件。1995年4至6月,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和西澳大利亞海洋博物館考古部聯(lián)合組成中澳水下考古隊,正式進行水下考古調(diào)查與發(fā)掘。調(diào)查發(fā)掘結(jié)果,共發(fā)現(xiàn)陶瓷器1000多件,包括大量黑釉盞和青白釉碗、盤,以及黑釉壺等。經(jīng)鑒定,器物產(chǎn)地為連江浦口窯、閩侯南嶼窯等處。尤為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船體構件(龍骨)和海洋軟體動物附著在船上的膠結(jié)遺物多塊。定海白礁水下沉船遺址是一處宋、元……[詳細]
54、陳紹寬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紹寬故居
  陳紹寬故居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臚雷村,年代為民國。簡介:民國十年(1921)陳父伊犁主持興建,1960年重修。陳紹寬退出國民黨海軍后,一直居于此。故居為三進合院式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754平方米。一進為門房立面做拱券門窗,女墻,立面墻體刷海軍藍。二進設前天井、披榭、主廳。三進設天井、披榭、后罩房。主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馬鞍山墻。明間廳堂內(nèi)條石鋪地;ǜ耖T窗上雕有“周公六行、管子四維”“世守共和、家傳孝友”等字。西側(cè)有花園,園中設涼亭、假山、魚池等。陳紹寬(1889-1969),字厚甫,閩縣(今福州)人,江南水師學堂畢業(yè)后被選送英國留學,歷任海軍部長、海軍總司令、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1949年策動海軍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詳細]
宮巷林氏民居(林聰彝故居)
  故居位于宮巷北側(cè)24號,福建省文史研究館、中國新聞總社、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曾設于此,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故居始建于明代,清順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帝位時,在此設大理寺衙門。道光間,為林則徐次子林聰彝所購置。他晚年居此,直至病終。故居氣魄恢宏,庭院深深,活動空間寬廣,在福州古民居中并不多見,至今原布局基本保留完好。房屋坐北朝南,毗鄰三座,占地面積3056平方米。臨街設6扇大門,木構架,斗拱、雀替、懸鐘等雕刻精致,墻檐下有精美的灰塑雕像;主座四進,第一進南面照墻上堆塑獬豸,為明代大理寺衙門的標志。各進之間隔以高墻,過道設覆龜亭遮雨,每進東邊都有小門通東墻外花廳、園林。園林寬廣,分布榕樹、竹林、花壇、魚池、拱橋,景色宜人,其中小葉榕尤為珍貴。園西北建后花廳,木……[詳細]
名山室石刻
  名山室石刻,位于永泰縣大洋鎮(zhèn)棋桿村東北4公里高蓋山名山室靈龜洞內(nèi),周圍有峰、巖、石、臺、殿、洞、室、潭、池、泉等眾多景觀,相傳為漢代徐登、趙炳學道飛升處。唐文德元年(888年)始建,五代唐天成年間(926~936年)賜額名山室。1926年重建殿堂、樓閣。石窟造像淺浮雕在靈龜洞北側(cè)巖面上,高約2米,寬10余米,分宋、元兩期。宋雕殘存“華嚴三圣”像的大象頭部及象鼻等。元代雕刻當是鑿在“華嚴三圣”像磨損之后,有“薩埵那太子舍生飼虎”、“太子宣言”、“鹿野苑說法”、“天人贊鶴”、“石佛浮江”等佛教故事系列造像及佛龕、石柱、石香爐、須彌座等。其中尤以一說是元代民間信奉的“白蓮菜”蓮社七祖造像較為罕見。整體構圖較為散亂,雕鑿刀法稚拙膚淺,造型簡樸瘦小,當出民間工匠之手。沿山石階、山崖及石柱、石香爐、石鋪……[詳細]
寶林寺法堂
  寶林寺法堂年代:唐、清座落地點:連江縣丹陽鎮(zhèn)坂頂寶林村簡介: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7年),寺院歷經(jīng)興廢。原有13座殿堂,現(xiàn)尚存唐代大殿須彌座、15根高4.4米的石柱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住持隆悟大師率弟子募緣重建法堂。乾隆十年(1745年),殿宇盡毀于火。宣統(tǒng)三年重建法堂及兩廂僧房,留存于今。1999年在原有須彌座、石柱的基礎上,重建了新的大雄寶殿等建筑。寶林寺是連江縣有史記載的一座千年名剎,《三山志》譽之為福建四大叢林之一。連江縣第一位進士唐代禮部尚書張瑩曾在寺中就讀,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也曾在此講學。寺中存有清康熙帝御書的“敕賜大中寶林禪寺”碑。來保護范圍:東至唐代張氏墓,約200米;西至降虎峰、石崖題刻,約150米;南至機耕水泥路;北至觀音堂后山。2009年,寶林寺法堂被福建省……[詳細]
臺嶼陳氏宗祠
  臺嶼陳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點:福州市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臺嶼村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臺嶼中截村,始建于宋代,明、清年間曾進行擴建;1989年又對宗祠進行重修、改建。宗祠前后五進,依次為墻門、石埕、思親樓、儀門、叢桂堂、高士堂、魁星樓(書隱樓)、臺山閣,縱深125米,橫寬19米,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四面風火墻,前圍墻面街,后護墻倚山,左右墻各延伸八米。祠內(nèi)存有明天順年間的平首圣旨碑一通,碑額刻“圣旨”二字,西側(cè)浮雕雙龍紋。碑身刻“旌表義民陳三信愿出米二百石”等字,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建筑內(nèi)部叢桂堂為橫撐減柱式,高士堂為杠梁減柱式,結(jié)構嚴整。1995年4月經(jīng)福州市郊區(qū)人民政府認定為福州最大宗祠之一,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1月16日經(jīng)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詳細]
59、高爺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爺廟
  高爺廟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安泰街道天皇嶺南麓,年代為清。高爺廟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天皇嶺,建于清道光、同治(1821一1874年)間,原名天皇寺,俗稱上殿,是南澗報國寺之一部分。坐西向東,面積約1000余平方來,祀高爺(道教神靈黑、白無常)和五靈公。原來主要建筑三進,四面圍墻,六扇大門朝東,首進為前殿,中間為戲臺、酒樓,后進為大殿。前殿五十年代初倒塌改建為廠房。今保留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大殿前是拜亭兼做戲臺,有四根石柱和四塊長方形石欄浮雕,臺頂藻井、天花絢麗,斗拱、駝峰、雀替等木雕均描金;兩邊酒樓精雕細刻,結(jié)構嚴謹。偏殿也獨具特色。現(xiàn)為社區(qū)文化站。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開始逐漸修復。2013年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廟周邊各外延2……[詳細]
梁厝龍瑞寺大殿
  龍瑞寺大殿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梁厝村池墘自然村,唐天復元年(901年)始建,宋元豐年間修,清光緒年間重修。占地1303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門為廡殿頂,琉璃瓦墻面,共三進,由天王殿、塔院、大雄寶殿、觀音閣等組成,兩廂為僧寮,周以封火院墻。一進水泥磚結(jié)構,供奉彌勒佛、韋陀佛、四大金剛。大廳西側(cè)有兩個清光緒重修碑;二進懸山頂,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大殿基座為石構須彌座,束腰嵌12面高浮雕,雕有胡人進象、龍宮獻寶、龜壽鶴齡、雙獅戲球及鳥獸、花卉等紋飾。殿堂有瓜楞形圓石柱、覆蓮礎石等均為唐宋舊物。兩旁游廊已壞,現(xiàn)改建為辦公場所;三進為二層院落,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卷棚式游廊。千佛陶塔原座于設在前院中,于1972年遷往鼓山涌泉寺前。2001年1月被確定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