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黑龍江省 > 哈爾濱市旅游

哈爾濱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黑龍江省博物館
  黑龍江省博物館,原名莫斯科商場,始建于1906年,是哈爾濱市最早的商場之一。在整整90年前,繼南崗中心廣場的圣·尼古拉教堂之后,在廣場西側(cè)建起了第二座建筑物——莫斯科商場。將商場與神圣的大教堂毗鄰而建,似乎是為做彌撒歸來的人們提供一個休閑購物場所,集精神與物質(zhì)需求于一體。隨著秋林商行(1904年始建1908建成)、秋林公司中山商場等商行的陸續(xù)建成,南崗區(qū)中心廣場周圍成為名副其實的氣息濃郁的文化、商業(yè)中心。而莫斯科商場因絕佳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優(yōu)雅的形象成為廣場的重要界面。舒展的莫斯科商場似一條紅黃相間的彩色飄帶,精心修飾著廣場的裙裾。每當陽光照耀著建筑的背面,廣場上便投下生動的陰影——尖尖的穹頂、錯落有致的輪廓線,猶如夢幻中的城堡倒影,為廣場增添一份浪漫情調(diào)。由于建筑位于廣場西側(cè)一隅,左側(cè)為今……[詳細]
金代五國城遺址
  沿依蘭縣城楊柳成蔭的通江路北行二里許,路左側(cè)矗立著一座兩米高的石碑,上面刻著金代五國城遺址七個大字。再西行數(shù)步即踏入800年前的遼金國土。據(jù)史書記載,北宋徽欽二帝坐井觀天遺址就在這里。五國城系遼代五國部(城)之一。因為依蘭是越里吉故國,在五國部的最西面,為盟城,故稱依蘭五國城為五國頭城。1956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國城如今僅存城墻殘跡。從城墻輪廓看,該城呈長方形,長850米,寬450米,周長2600米;城墻高5米,底寬10米,頂寬1.5米。因毀棄時間過久,城門在何處,已無法考證。靖康初年(1126年),金兵攻破東京(現(xiàn)河南開封),俘徽欽二帝及其宗室3000余人北行。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抵金國胡路,即今依蘭五國城,開始了他們漫長而屈辱的坐井觀天生涯。至1135年(宋紹興五年)、……[詳細]
哈爾濱極樂寺
  極樂寺風景座落在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東大直街盡頭,建于本世紀二十年代,占地面積57000平方米。極樂寺是東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與長春般若寺、沈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齊名。它既是佛教徒參謁朝拜的北方佛教圣地,也是中外游人觀賞瀏覽的名勝所在,已被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極樂寺是由北方名僧天臺宗第四十三代宗傳弟子炎虛法師創(chuàng)辦的寺廟。整體設計、布局和建筑結(jié)構(gòu),均保留了我國寺院建筑的風格和特點。寺院座北,面南臨街。進入山門,首先見到的是鐘樓二樓。廟庭內(nèi),橫向分主院、東跨院、西跨院三部分。主院建筑1800余平方米,分四重大殿:一為天王殿,正中供彌勒佛,東西有四大天王;二為大雄寶殿,是全寺最大的殿,供釋迦牟尼;三為三圣殿,四為藏經(jīng)樓。天王殿前方左右為鐘鼓樓。院內(nèi)兩側(cè)尚有配殿。該寺為黑……[詳細]
檳榔溝抗聯(lián)密營地
  黑龍江省清河林業(yè)局檳榔寨抗聯(lián)遺址隸屬于黑龍江省森林工業(yè)總局清河林業(yè)局。位于清河林業(yè)局響河林業(yè)站施業(yè)區(qū)內(nèi)的檳榔溝,占地面積300公頃,建于2008年。2009年被省委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遺址在深山密林之中,原為土匪山寨,后被抗聯(lián)收編擴修為營房和陣地,成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秘密大本營,寨名由抗聯(lián)戰(zhàn)士、原黑龍江省省長、書法家陳雷題寫。檳榔寨由主營地——主陣地——前沿哨卡——兵工廠——被服廠——倉庫——醫(yī)院——跑馬場等組成,現(xiàn)如今各種遺跡仍清晰可辨。主營地檳榔寨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北面臨山,南面臨河,是四合院建筑風格,墻由立木排列而成,房屋為木刻楞,四角建有4座炮樓,并有一條暗道與外界相通;主陣地設在主營地南山梁上,在山梁上平坦處建有主陣地營房,約220平方米,駐軍200人,由營房向東南沿山梁有200余……[詳細]
呼蘭文廟
  呼蘭文廟原建筑青磚圍墻南北長160米,東西寬80米,占地面積約為12800平方米。文廟亦稱孔子廟,位于哈爾濱市呼蘭區(qū)建設街1號,黑龍江省第四醫(yī)院院內(nèi),是祭奠與朝拜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廟宇。1995年6月6日經(jīng)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1927年,1934年續(xù)建,1936年全部竣工,F(xiàn)占地面積為5760平方米,建筑面積676平方米,建筑古樸,雕梁畫棟,其建筑特點為歇山、卷棚、斗拱、翹檐,三進式院落。文廟建筑群由崇圣祠、大成殿、東廡、西廡、大成門、欞星門、東華門、西華門、狀元橋、月牙河所組成,東西廡殿、大成殿和崇圣祠前后為一中軸線,布局左右相對,其建筑系特點鮮明的清晚期古典民族式的建筑風格。呼蘭文廟是人們用來祭奠與朝拜孔圣人的場所。據(jù)專……[詳細]
中日友好園林
  中日友好園林在黑龍江省方正縣城東的炮臺山下,有一座國際性園林,那就是全國惟一的一座“中日友好園林”。中日友好園林的前身是“方正地區(qū)日本人公墓”,是敬愛的周總理批準,于一九六三年興建的。說起日本人公墓的由來,時間還要返回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戰(zhàn)敗投降之后,尚在東北地區(qū)的日本開拓團民紛紛結(jié)隊出走,尋找回國途徑。佳木斯附近的樺南、樺川和湯原等縣的開拓團民,晝伏夜行,跋山涉水,與林口、依蘭等縣的開拓團民匯合,一起擬經(jīng)方正縣去珠河縣(現(xiàn)尚志市)取道哈爾濱回國。當他們集結(jié)在方正縣伊漢通鄉(xiāng)開拓團本部(現(xiàn)伊漢通鄉(xiāng)吉興村)和興農(nóng)合作社(現(xiàn)方正縣綜合高中)一帶時,已是深秋,人數(shù)也超過了一萬五千人。因長途跋涉,體力消耗殆盡,寒冬降臨,缺衣少食,饑寒交迫,加之傳染病流行,有開拓團民先后死去,而方正人民以德報怨,……[詳細]
中共滿洲省委機關舊址
  中共滿洲省委機關舊址,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qū)光芒街40號,隸屬于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舊址”建于上世紀20年代初,是一座俄式木制小房,建筑面積120余平方米,院內(nèi)占地面積870平方米。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東北地區(qū)的最高領導機關滿洲省委秘書處所在地,1988年10月經(jīng)過修復,做為紀念館免費對外開放,室內(nèi)的臥室、書房、客廳等都是按當年狀況進行布置陳列。在紀念館內(nèi)主要陳列中共滿洲省委的建立,及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抗日斗爭的事跡。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機關在沈陽遭到敵人的破壞,1932年1月,中共滿洲省委機關從沈陽遷至哈爾濱,由此哈爾濱成為東北地區(qū)的領導中心和黨的工作指揮中心。在艱苦的歲月里,中共滿洲省委擔負起救國救民的責任,組織和發(fā)動人民群眾開展反帝-,發(fā)展壯……[詳細]
蕭紅故居
  蕭紅故居,坐落在呼蘭縣城南二道街204號,始建于1908年。蕭紅故居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蕭紅故居是中國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出生地,現(xiàn)辟為蕭紅紀念館,1986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為清末傳統(tǒng)八旗式住宅,青磚青瓦,土木建造,修復后的蕭紅故居青磚院墻,院門面東而開,正門門楣上懸“蕭紅故居”橫匾,乃陳雷題寫,院內(nèi)五間正房,東西間陳列蕭紅祖母用過的部分物品;西兩間屋展出蕭紅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題詞、信函,迎門堂屋擺放著蕭紅故居原貌沙盤,院內(nèi)有一座2米高漢白玉的蕭紅塑像,后花園西側(cè)有碾房一座。共32間,F(xiàn)在,蕭紅故居已達7121平方米,游人達到138萬人多。蕭紅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鄉(xiāng)村建筑。蕭紅故居保留著滿族民居建筑的風格,在結(jié)構(gòu)上是五檁五鳩,軟山、明柁、半明柱。在門窗上,窗戶采用上下對……[詳細]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初葬陵址位于黑龍江省阿城市南郊2公里,東距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西垣約420米,當?shù)厮追Q“斬將臺”。陵址為呈龜形的高約10米的大土阜,封土堆底周長百余米,占地近千平方米。1981年1月27日經(jīng)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陵址為完顏阿骨打的初葬地,素有“金源故地第一陵”之稱,因金初在陵址上建有寧神殿,又稱“太祖廟”、“阿骨打廟”。陵冢呈龜背狀的高大土阜,封土高出周圍地面約13米,封土堆底部周長百余米,占地近千平方米。經(jīng)1975年和1993年兩次對陵冢進行鉆探,測得陵冢為夯土筑就,夯土層為6至10厘米不等,黑黃土相間。地表散布著布紋瓦片、綠釉琉璃瓦、灰色雕磚、柱礎石等,與金上京皇城內(nèi)宮殿址發(fā)現(xiàn)的建筑材料相同,應為金世宗大定年間修復后的遺物。陵址附近村……[詳細]
呼蘭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國傳教士戴治逵主持修建。建筑占地面積327.5平方米,教堂主體高26米,東西長19米,南北寬11米。建筑中所有的門、窗均用青磚砌成圓形。整體建筑為青磚、青瓦土木結(jié)構(gòu)。主體建筑模式系雙塔型,直立沖式。是仿哥特式風格的典型歐洲教堂建筑。她的外觀及內(nèi)廳與法國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建筑有相似之處。素有“東方巴黎圣母院”之美譽。蕭紅的同學為反對強權(quán)壓迫到這個教堂做了修女,蕭紅小學畢業(yè)后,父親不想讓她去哈讀書,曾被迫輟學在家,蕭紅為了上學就威脅父親說不讓上學也進教堂做修女。在天主教堂主建筑的兩側(cè)1.5米處,有兩座祈禱亭分別為圣母亭與耶穌亭。祈禱亭內(nèi)圣母像高1.85米,耶穌像高2.08米,亭內(nèi)為正六邊型,有六柱為木質(zhì),柱高3.50米,亭外有鐵護欄高1.20米。在主……[詳細]
尚志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黑龍江省尚志市一面坡佛光山上,由護國法于禪法師和地方紳士發(fā)起, 籌建于偽大同元年(1932)年, 偽康德五年(1936)年始建成。寺院規(guī)模宏大,殿堂宏偉壯觀,彩塑威嚴,千姿百態(tài),神采各異,栩栩如生,尤寺內(nèi)墻壁配有大量的壁畫尤為雄偉壯觀。普照寺同當時哈爾濱極樂寺營口的’楞嚴寺’并稱為東北三大寺,文革間遇難寺內(nèi)佛像全部砸壞,寺內(nèi)僧侶全部遣散。天臺宗四十四代祖上倓下虛大師曾諑錫在此-過普照寺建成后由極樂寺派盧光法師接第一任方丈,駐持三門后盧光法師調(diào)走,由定僧法師任第二任方丈,第三任普瑞法師,第四任成懿法師第五任申新法師第六任寶生法師。至現(xiàn)在因緣成熟經(jīng)政府和宗教局,批準2004年5月16日舉行奠基動工,修建本寺主體建筑大雄寶殿’預計2004年十月末竣工。此項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持……[詳細]
呼蘭清真寺
  清真寺坐落于西環(huán)路212號。始建于1877年清光緒三年,現(xiàn)遷建于1956年。主要建筑面積為182平方米。清真寺主要建筑為拜殿、瑤殿為161平方米,拜殿建筑特點為清式硬山、明柱、卷棚蓋、磨磚對縫雕花式。一幢三間,進深三間,幍钗挥诎莸钅2米處,建筑面積為17平方米,通高二層樓高度近10米。建筑形制及特點為方形翹檐,攢尖頂古塔式。塔下雕筑四個大字:“清真古風”。寺院內(nèi)北側(cè)是一排五間的仿伊斯蘭式建筑物。東側(cè)為三間休息室,西側(cè)為二間暖殿。寺院磚墻院套方正,大門南開。整個建筑布局古樸典雅,簡潔大方。原清真寺建于呼蘭河岸附近,當時由于河水侵蝕而倒塌,F(xiàn)在的清真寺建筑中的大部分構(gòu)件均是原建筑中的。清真寺已成為多年居住在呼蘭縣內(nèi)伊斯蘭教民們的活動中心。地址:呼蘭區(qū)西環(huán)路212號呼蘭清真寺西瀕風光秀麗的呼蘭河……[詳細]
哈爾濱中共北滿分局舊址
  位于哈爾濱市賓縣縣城三為路賓縣教育局院內(nèi),距哈爾濱市60公里,同三高速公路和221國道可達賓縣。為黑龍江省紅色旅游景點,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黑龍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舊址為磚瓦結(jié)構(gòu),東西長15米,南北寬7.5米,建筑面積112.5平方米。正面門額上方懸掛著-同志題寫的“中共北滿分局舊址”牌匾,室內(nèi)保存有陳云同志當年從事革命活動的照片、資料及用過的鐵床、麻花被、辦公桌、角柜、壁爐、臺燈等一大批珍貴革命歷史文物。中共中央北滿分局于1945年11月建立,書記陳云,1946年11月并入東北局。1945年11月至1946年4月25日,陳云同志率中共北滿分局和松江軍區(qū)在此工作半年之久,以非凡的膽識和智慧,同國民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許多文件、政令均為陳云、張聞天等同志在這里起草和頒布的,當時被譽……[詳細]
依蘭慈云寺
  依蘭慈云寺依蘭慈云寺座落在古城依蘭城北,松花江南堤內(nèi),依蘭國有糧食儲備庫西側(cè),背倚浩蕩的松花江,西臨北宋徽欽二帝“坐井觀天”遺址,南望古老的五國頭城。慈云寺創(chuàng)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是東北抗日名將、依蘭鎮(zhèn)守使李杜將軍為其胞姐在龍王廟基礎上修建的!按仍扑隆比齻鎏金大字是由2000年5月中旬仙逝的中國著名佛學專家趙樸初先生親筆所題。寺廟的整體建筑主次分明,主體建筑為三座大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和龍王殿,自南向北整齊的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前二殿為南向,龍王殿為北向。大雄寶殿兩側(cè)為東西配房,天王殿前有鐘鼓二樓。歷史上,慈云寺曾幾經(jīng)坎坷,數(shù)歷滄桑。偽滿末年,寺內(nèi)原有的大部分銅器、銅像,為捐獻日本的侵華戰(zhàn)爭而被拆毀。文革期間,慈云寺再遭厄運,佛像被毀,尼僧四散,連同院外的獅子也被砸毀。1977年……[詳細]
蕭紅紀念碑、蕭紅墓
  蕭紅紀念碑、蕭紅墓坐落在呼蘭區(qū)西崗公園內(nèi)東側(cè)500米處。建于1992年11月。蕭紅紀念碑、蕭紅墓占地面積為690平方米。紀念碑與墓系坐北朝南。紀念碑和墓為一個景區(qū),分兩個主體建筑。紀念碑位于南側(cè),墓地在北側(cè),相距5米。四周是方鋼混凝土砌筑的書形圖案圍欄。蕭紅紀念碑高2.4米,寬3.4米,厚0.7米,是由一塊北方產(chǎn)的大青石雕成。紀念碑正面左邊鑲著黃銅鍍金“蕭紅紀念碑”五個大字,落款小字:“哈爾濱日報社、呼蘭縣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日建”。字體為蒼勁有力的行書。題字是由我省老書法家王田先生書寫。紀念碑正面左邊鑲嵌著銅鑄浮雕蕭紅頭像,為我省著名雕塑家王松引先生之作。頭像下端鑲嵌著鍍銅浮雕花環(huán)。碑的基座高出地面0.8米,是仿白玉式的鋼混斜面基座。蕭紅墓,占地面積為14平方米,墓地表高0.8米,……[詳細]
哈爾濱烈士陵園
  哈爾濱烈士陵園哈爾濱烈士陵園始建于1948年,是中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哈爾濱市動力區(qū)體育街1號,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系全中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48年11月,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朱瑞將軍靈柩葬于此地。陵園由烈士事跡陳列館、烈士靈堂、烈士墓等建筑組成。由中國-長張愛萍題寫了“哈爾濱烈士陵園”園名。哈爾濱烈士陵園,整座陵園蒼松翠柏林立,四季常青,環(huán)境幽雅整潔、莊嚴肅穆,陵園里,有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朱瑞、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陳翰章、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十軍軍長汪雅臣、松江軍區(qū)兼哈爾濱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盧冬生、戰(zhàn)斗英雄王鳳江等17位烈士的陵墓,還有一座21位烈士合葬墓。朱瑞將軍墓位于陵園中心,建于1953年10月,墓碑高7米,呈長方體,乳白色……[詳細]
17、石公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公祠
  石公祠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qū)南二道街1號,省四院院內(nèi)距文廟1000米,始建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是二十年代的駐呼蘭陸軍中將綏海鎮(zhèn)守使石德山將軍逝世后建造的祠堂。方位坐北朝南,東西長12米,南北寬9米建筑面積為108平方米,建筑高7米,面闊3間,進深3間。建筑風格為中國二十年代三間廳堂式結(jié)構(gòu),西式磚混結(jié)構(gòu)建筑風格。在建筑物的前臉女兒墻處雕筑三個字“石公祠”。在距離石公祠南15米處有磚混結(jié)構(gòu)的中式牌坊一座,錯落單檐,四柱三門式。牌坊系用磚沙面水泥構(gòu)成,無一木一釘,酷似石砌。正南面上端中間檐下鑄有“帶礪河山”四字。牌坊表面無雕畫彩繪之渲染,結(jié)構(gòu)嚴謹,做工考究,完全是中國古典式風格。牌坊前左右各有一座石碑。左為“石得山生平碑”,碑為花崗巖質(zhì)。右為“大總統(tǒng)嘉獎令碑”為當時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詳細]
南崗蘇聯(lián)紅軍烈士紀念碑
  蘇聯(lián)紅軍烈士紀念碑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qū)博物館廣場的北方劇場門前,聳立著一青銅的“蘇聯(lián)紅軍烈士紀念碑”,是蘇聯(lián)紅軍指揮部于1945年為紀念在對日本侵略者作戰(zhàn)中陣亡的蘇軍戰(zhàn)士修建的。蘇聯(lián)紅軍烈士紀念碑塔高約18米,分為基座、底座、主塔、塔身、銅像五部分。銅像高3.5米,寬約2米,由前蘇聯(lián)紅軍水兵和陸軍戰(zhàn)士兩個塑像組成。塔身正面和背面分別鑲著銅鑄的四面紅旗和鐮刀斧頭麥穗的黨徽。主塔呈錐臺型,四面鑲嵌銅質(zhì)前蘇聯(lián)國徽,下方鑲嵌銅鑄的俄文碑文寫著:“為了蘇維埃共和國聯(lián)盟的自由和獨立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英雄永垂不朽”。寬厚的底座上部白色大理石板上中文碑文為:“為中國的自由與獨立,在解放東北作戰(zhàn)中犧牲的蘇軍英雄們永垂不朽”。1997年11月11日,前俄羅斯總統(tǒng)葉利欽訪問哈爾濱之時,曾在蘇軍紅軍烈士紀念碑前敬上花圈,……[詳細]
19、阿城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城文廟
  阿城文廟位于哈爾濱市阿城市區(qū)金都街道辦事處文廟胡同6號,東經(jīng)126°58′22.8″北緯45°31′45.0″。文廟平面呈長方形,四周為磚構(gòu)圍墻,原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院庭面積為0.33萬平方米。據(jù)史書記載,阿城文廟始建于道光七年(1827年),擴建于咸豐年間(1851-1861),同治元年(1862年)落成。光緒二十二年(1892)重修建,使之成為一處完整的建筑群。民國初期,文廟仍繼續(xù)祭祀孔子。它又是清代建筑學的具體體現(xiàn),它的木刻、石刻、磚刻、碑刻、繪畫、書法都有很高的藝術造詣,這些對研究儒家文化、禮制、建筑等領域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1995年阿城文廟被批準為哈爾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雙城堡火車站
  雙城堡火車站是由寶塔和宮殿組成一組建筑群落,距雙城市中心約3公里,占地1257平方米,其中客運站1041平方米,行李房182平方米。通觀整體,由兩座東西橫向的大殿相接而成,兩殿風格有異、主次分明,呈不對稱格局,是其布局藝術的重要特征。說到不對稱的東西兩殿雙城民間有一個傳說:光緒二十五年,有一位外地客商乘火車路過雙城,被當?shù)鬲毺氐娜宋木坝^和淳樸的民風深深吸引,有感于雙城沒有一座象樣的火車站,便多方籌資興建,并決定將來在此定居,不料天有不測風云,車站工程過半,這位商人卻不在了,修建也就沒法繼續(xù)下去,從而留下了現(xiàn)在的不對稱格局。但這一格局無形中增添了建筑藝術的魅力,遠望,殿墻推出抱廈,飛檐凌空翹起,殿頂高低相稱,錯落有致;疖囌臼堑湫偷闹袊笪蓓斒浇ㄖ。七座相對獨立又彼此相連的子建筑構(gòu)成了渾然一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