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旅游

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清水關(guān)帝廟
  清水關(guān)帝廟位于定西市岷縣清水鄉(xiāng)清水村中,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積483.92平方米,建筑面積214.8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由山門、大殿和廂房組成,其中大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清至民國屢有修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12米,進深三間12米,周圍廊;大殿左側(cè)有廂房三間,面闊8米,進深5米;垂花門面闊7米,進深4.4米。清水關(guān)帝廟為研究明代漢藏結(jié)合地區(qū)的漢式建筑法式、民族文化融合及當?shù)孛耖g信仰提供了實物例證,歷史、藝術(shù)、科學價值較為突出。2014年被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子孫殿后墻外側(cè)以東5米,南至廟門臺明外側(cè)底邊以南5米,西至寺廟西側(cè)院墻外側(cè)以西5米,北至大殿后墻外側(cè)以北5米。……[詳細]
干骨崖遺址及墓群
  干骨崖遺址及墓群位于酒泉市肅州區(qū)豐樂鄉(xiāng)大莊村西南1公里。是一處四壩文化與漢、晉墓群共存的遺址。分布于豐樂河東岸臺地上,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1--0.5米。1986年發(fā)掘240平方米,清理墓葬105座。東南部為遺址區(qū),出土有石斧、環(huán)形石鋤、石磨盤、石矛和彩陶片等,北部干骨崖一帶為墓葬區(qū),皆為袋狀土坑墓,以石塊圍筑或疊壓尸骨。出土器物有陶、銅、石器及貝、骨器等。陶器多為夾砂橙紅陶,并有較多彩陶器,彩陶紋樣有回形紋、舞蹈紋、平行線紋、三角紋、動物紋等,器形有雙耳罐、單耳罐、四耳罐、塤等。銅器有錛形斧、錐等。石器有斧、鋤、磨盤、矛等。遺址區(qū)采集有金環(huán)、泥質(zhì)灰陶方格盤等。并暴露有漢、晉墓葬。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四壩文化的分布、內(nèi)涵和河西早期青銅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大沙溝遺址
  大沙溝遺址位于永登縣城關(guān)鎮(zhèn)五渠村西北約800米,莊浪河西岸二級臺地,北臨大沙溝,西依將軍山。地表東高西低,北部地勢下凹,整個臺地地勢較為平緩。遺址南北長500米、東西長400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中部有一條貫通遺址南北的水渠,水渠南端東側(cè)斷面上可見文化堆積,文化層長約18米,文化層厚0.18—0.45米,距地表0.9—1.3米。地表均有陶片分布,地表采集到的標本,可辨識的器形有罐、盆、缽等,彩陶紋飾多為黑、紅兩色的平行線紋、折線、寬帶紋等,屬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該遺址于1958年發(fā)現(xiàn)發(fā)掘,出土文物有單孔石刀、石鑿、雙耳罐,現(xiàn)藏永登縣博物館。大沙溝遺址對研究永登莊浪河流域新石器文化聚落分布、文化譜系有重要的考古價值。198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河連灣陜甘寧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河連灣陜甘寧省政府舊址河連灣陜甘寧省政府舊址位于洪德鄉(xiāng)河連灣村,距縣城25公里,1936年7月至1937年4月0陜甘寧省委、省政府駐地。1936年11月18日晚,-、彭德懷、肖勁光、賴傳珠、陳賡在這里研究制定了山城堡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案。陜甘寧省委、省政府下轄赤安、華池、環(huán)縣、曲子、定邊、固北、豫旺、豫海等18個縣,時任省委書記李富春、省政府主席馬錫五帶領(lǐng)這里的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剿匪反霸,發(fā)展生產(chǎn),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1963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縣政府修建“陜甘寧省委、陜甘寧省政府舊址”青石紀念碑一座。2002年以來,先后投資75萬元,新建了革命文物展廳,李富春、馬錫五故居、紀念碑等景點和仿古門面。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紅色旅游景點。2019年10月7日,河連灣陜甘寧省蘇維……[詳細]
105、西山坪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山坪遺址
  西山坪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城區(qū)太京鄉(xiāng)葛家新莊村北1公里。是一處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型居住遺址。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暴露有灰層、灰坑、墓葬和白灰面居址。1986--1987年發(fā)掘,下層為西山坪一期,上層為西山坪二期。一期石器為礫石打制,有尖狀器、斧形器、鏟、砍砸器、石墜等;骨器有針、錐、鑿、鋸;陶器多為夾砂紅、灰褐陶,手制,飾交錯繩紋,彩陶紋樣有紅彩寬帶紋,器形有圜底和三足缽、圈足碗、平底筒形罐、三足罐、小口鼓腹罐。二期石器多為磨制,有鑿、研磨器等,陶器有夾砂紅、灰褐陶,飾繩紋、乳釘紋、附加堆紋、戳印紋,器形有平底缽、三足筒形罐、三足鼓腹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及其與大地灣一期、老官臺文化的關(guān)系有重要的價值。……[詳細]
肅南皇城城址
  肅南皇城城址位于肅南縣東灘鄉(xiāng)皇城村東側(cè)。分南、北兩城,相距200米。南城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長32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96000平方米。南墻正中辟門。四角筑四棱臺體角墩,東、西、北墻各筑馬面5個,南墻筑馬面4個。城外有護城河兩道,外河寬9米,內(nèi)河寬10米,兩河之間四面各筑烽火臺5座,間距40米,為軍事防御性設(shè)施。城內(nèi)有建筑遺跡,平面呈“工”字形,高出地面1米左右,南北縱長68米,四角各存一圓形柱礎(chǔ),殘存有瓦當、鴟吻、殘碎脊片和紅、綠琉璃瓦片等。北城平面略呈正方形,長395米,寬390米,面積154000平方米。南墻辟門,城內(nèi)東北部筑有內(nèi)城,城外有護城河一道。城墻均為夯土版筑,夯層厚約0.15米。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元史有重要價值。 ……[詳細]
王仁裕神道碑
  王仁裕神道碑王仁裕,字德輦,五代時秦州長道人,其故里在今禮縣石橋鎮(zhèn)斬龍灣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后周進位太子少保,病逝后詔贈太子少師。生于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后周顯德三年(956年)病逝開封寶積坊私第。時隔16年之后,由嫡孫秘書郎王永錫護靈柩歸葬故里;有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由時任宰相的王仁裕門生李昉撰文,張賀書丹并篆額,王永錫立碑。王仁裕神道碑,有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組成。碑首、碑身由一整塊巨石雕成,通長3.05米,寬1.14米,厚0.4米。碑額篆“周故太子少師王公神道碑”,碑面中間陰刻楷書碑文,自右向左豎列36行,每行71字,共2500余字。碑文書法蒼勁秀麗,刻工精巧,是研究五代史及宋代書法藝術(shù)的珍貴石刻![詳細]
艾黎與何克陵園
  艾黎與何克陵園位于山丹縣城南門外,仿西式建筑。陵園南北寬43米、東西長64米。主要為照壁、綜合碑、墓、紀念碑等。正前面為大理石帖面的照壁,面外嵌有楚圖南書寫的艾黎與何克陵園園名,里面鑲嵌了-題寫的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永垂不朽13個鎦金字。路易.艾黎和喬治。何克墓坐落在平臺中軸線上。墓后矗立著象征友誼的紀念碑,正立面呈桃形,下部圓龕內(nèi)樹有甘肅省人民政府敬獻、上鑲國際主義精神永放光芒字樣的石碑。喬治.何克1945年7月在該校任職期間不幸以身殉職,葬于山丹河北岸的培校校辦工廠院內(nèi),始為何克墓。1979年、1985年,曾根據(jù)有關(guān)精神兩度擴建修繕,成為現(xiàn)在規(guī)模。1987年12月路易.艾黎逝世后,其骨灰即安放于此,故名艾黎與何克陵園![詳細]
佛爺廟—新店臺墓群
  佛爺廟—新店臺墓群位于敦煌市五墩鄉(xiāng)新店臺村南1000米。是一處漢、晉、唐三代墓葬集聚的大型墓群區(qū)。面積約2400萬平方米。地表可見較多封土,暴露出墓道,少數(shù)家族墓有以砂礫石堆積的圓形塋圈。1979、1981、1987、1995年四次共發(fā)掘墓葬900余座。晉墓以斜坡墓道土洞墓居多,少數(shù)為穹窿頂磚室墓,有畫像磚墓,畫像內(nèi)容主要為神話傳說故事和生活場面。出土物以陶器為主,亦有少數(shù)銅器、玉石飾物等。唐代墓多為平面方形仿木結(jié)構(gòu)單室磚墓,覆斗頂,墓壁有模印畫像磚,內(nèi)容有出行、牽駝、四神等,隨葬品有灰陶罐、鎮(zhèn)墓獸等。墓葬保存較好,是我省最大的古墓群區(qū)。墓葬時代序列清楚且連續(xù),對甘肅漢唐考古、漢唐史研究和美術(shù)史研究及其與莫高窟的關(guān)系等問題的研究有重要價值。……[詳細]
羅家尕塬遺址
  羅家尕塬遺址位于臨夏市南龍鄉(xiāng)羅家灣村東北側(cè)。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6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窯址和墓葬。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泥質(zhì)和夾砂紅陶罐、缽、瓶、甕等殘片,多飾繩紋,彩陶紋樣有黑彩勾葉圓點紋、弧線三角紋、帶狀網(wǎng)紋;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泥質(zhì)和夾砂紅、灰陶壺、罐殘片,多飾繩紋、附加堆紋,彩陶紋樣有黑、紅彩鋸齒紋、葫蘆網(wǎng)格紋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泥質(zhì)和夾砂紅陶罐、甕,多飾繩紋,彩陶紋樣有黑、紅彩折線三角紋、漩渦紋等。另采集有齊家文化的雙大耳罐、侈口鼓腹罐和辛店文化的單耳杯、雙耳罐、雙袋足鬲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內(nèi)涵及齊家文化的關(guān)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蘇家峽遺址
  蘇家峽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中山鄉(xiāng)東部蘇家峽水庫東西兩側(cè)的臺地上。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距大地灣遺址7.5公里。東側(cè)遺址斷崖上隨處可見散落的紅陶殘片,文化層厚約3米。文化層大約分三層,上層分布著瓷片、瓦片等,中層分布大量夾砂紅陶、灰陶殘片,多飾繩紋、弦紋等,下層分布若干處灰層、燒土顆粒等。附近斷崖及村民院落中暴露多處白灰面,有的長達5米。西側(cè)遺址主要分布在蘇家峽村六隊附近陳家溝旁朝東的斷崖上,文化層厚約1米,在斷面南端最下部有近20米長的灰層,曾出土石斧、石刀、石鑿、人面形研磨器、紡輪和紅陶單耳罐等。該遺址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fā)現(xiàn)。據(jù)采集到的標本特征分析屬仰韶文化與齊家文化的并存遺址。……[詳細]
112、陽壩城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壩城址
  陽壩城址位于卓尼縣卡車鄉(xiāng)陽壩村。又名石堡城、石仞城。城依勢而筑,三面臨水。土石混筑。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四邊形,周長約3000米,南北寬約650米,東西長約850米,面積552500平方米。現(xiàn)南墻殘長135米,北墻殘長約120米,南、北墻垣夯筑,東、西墻借天然石巖、山崖及夯筑在石壁間的墻垣構(gòu)成,基寬6.5米,殘高3.5--6.5米,夯層中夾樹木條、鵝卵石,夯層厚0.1--0.12米,現(xiàn)南門墩尚存。城東洮河東岸山脊上有烽燧遺址及護城墻,城南洮河西岸山頂有4座烽火臺及壕溝。城內(nèi)出土有唐天寶八年(749年)秋七月二十日記的八棱《石壁戰(zhàn)樓頌》碑刻、模印畫像磚、彩繪駱俑及唐代錢幣、兵器、銅鏡等。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甘南唐代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仇池國遺址
  仇池國遺址位于西和縣大橋鎮(zhèn)仇池村。據(jù)《水經(jīng)注》、《仇池碑記》(見《隴右金石錄》)、《資治通鑒》記載:漢建安十六年(211),氐族楊氏以此為據(jù)點建立了前、后仇池國,國號“百頃”,經(jīng)晉到隋六個朝代,滅于隋開皇元年(581),傳世十八位,立3主,統(tǒng)治386年,南北朝時曾統(tǒng)轄陜、甘、川三省邊境六郡十八縣。仇池原名仇維山,因其上有池改稱“仇池”,又名“百頃城”。該位于仇池山,其山為西北—東南走向,海拔1793米,其山四面陡絕,三面環(huán)水,壁立千仞,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譽,地勢十分險要,為歷代兵家所據(jù),面積約4.8萬平方米。歷年出土有石碾槽、銅戈、匕首、駑機、鏃和釜等。原城址已夷為平地,但現(xiàn)存遺跡對研究仇池國的歷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詳細]
114、紅沙堡城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沙堡城址
  紅沙堡城址位于民勤縣新河鄉(xiāng)泉水村東北500米。是一座土筑古城。分內(nèi)外城,內(nèi)城為漢代建筑,平面呈長方形,長250、寬160米,面積40000平方米。城墻夯土版筑,高15米,基寬6、頂寬2米,夯層厚0.08--0.1米。南面開門,門寬10米,門外有甕城。甕城呈方形,邊長63米,墻基寬4、高7米。明萬歷九年(1581)在甕城東、西兩側(cè)筑圍墻,并利用內(nèi)城南墻構(gòu)成呈外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60米,面積28800平方米。城墻夯筑,基寬4米,高12米,夯層厚0.1--0.2米。城內(nèi)外有漢代灰陶片、五銖錢、石磨及明代黑、褐、白釉瓷碗、罐等殘片,有些瓷片上有“大明皇帝”題款。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漢代民勤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白山堂古銅礦遺址
  白山堂古銅礦遺址位于酒泉市金塔縣大莊子鄉(xiāng)新八分村東北50千米處,古銅礦遺址分布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82米,東西寬約185米,總面積約27925平方米。在遺址中心位置遺存有新石器時期的原始礦井一處,南北長19.7米,東西寬9.1米,深4.8米,礦井壁面有原始工具鑿挖的痕跡。四周散見銅礦石和早期鑿挖礦井使用過的石鑿、石錘、石斧、石刀等工具。地表殘留有少量的紅陶殘片。 在礦井東南約200米處的1座丘陵山上發(fā)現(xiàn)大量用于打制開礦的硬石塊,并在山坡地帶發(fā)現(xiàn)打制石器。初考為四壩文化時期銅礦遺址。 該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古代冶銅業(yè)的萌芽和發(fā)展狀況提供了很好的依據(jù)。該遺址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發(fā)現(xiàn)。 2010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牛門洞遺址
  牛門洞遺址位于會寧縣頭寨子鄉(xiāng)牛門洞村。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半山、馬廠三種類型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有墓葬、灰坑等。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陶片為泥質(zhì)、夾砂紅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彩陶紋樣有橙、黃、五彩紋、魚紋、鳥紋、圓圈紋、漩渦紋,器形有盆、碗、罐等;半山類型的陶片為夾砂紅、灰陶,多飾附加堆紋,彩陶紋樣有鋸齒紋、水波紋、葫蘆紋,器形有罐、缽、盆、甕等;馬廠類型的陶片為夾砂紅、灰陶,飾粗條附加堆紋,彩陶紋樣有圓圈紋、螺旋紋、波折紋、編織紋,器形有甕、壺、單把筒形杯、石臼、石祖等。遺址保存較好,內(nèi)涵豐富,不僅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分布區(qū)域有重要價值,而且也是研究馬家窯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遺址。……[詳細]
包家寨會議舊址
  包家寨會議舊址位于慶陽市合水縣蒿咀鋪鄉(xiāng)張舉源村,坐北朝南,院落東西長約42米,南北寬約16米,占地面積約670平方米,現(xiàn)存窯洞7孔。193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陜甘邊特委和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在此召開了聯(lián)席會議。會議作出撤銷陜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恢復紅二十六軍,建立四十二師;開辟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建立陜北、隴東、關(guān)中3路游擊區(qū)等重大決策,并決定建立慶陽、合水、延安、安寨4支游擊隊。包家寨會議確定了陜甘邊地區(qū)革命斗爭的戰(zhàn)略重點和根據(jù)地發(fā)展的基本格局,成為陜甘邊區(qū)革命斗爭的一個歷史轉(zhuǎn)折點,在西北革命史上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毛澤東后來十分贊賞地說,劉志丹創(chuàng)建的根據(jù)地,用了“狡兔三窟”的辦法,創(chuàng)出局面,這很高明![詳細]
陳春堡文昌閣及三官廟
  陳春堡文昌閣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洪祥鎮(zhèn)陳春村五組,平面呈凹字形,面闊3間,進深5間,南北11米,東西8米,面積88平方米,通高14米。為3層重檐歇山頂過街閣樓,1層明間為過街通道。2層周圍有廊、置木質(zhì)地板。建筑整體1層面積較大,3層歇山樓閣為裝飾性建筑,體態(tài)小巧輕盈,地方特色明顯,F(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春堡三官廟位于陳春堡文昌閣東側(cè),始建于明代,現(xiàn)存三官廟及北廂房。三官廟坐東向西,南北長20米,東西寬6米,高6米,面闊3間,進深1間,面積約120平方米,前出廊,歇山頂式,殿內(nèi)壁畫色澤清晰,保存較完整。北廂房面闊3間,進深1間,前出廊,為硬山頂建筑,檐部彩畫和墻體殘存壁畫、人物、鳥獸、花卉彩繪精致,是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詳細]
竇家坪遺址
  竇家坪遺址位于平?jīng)鍪徐o寧縣賈河鄉(xiāng)竇坪村竇坪社,東靠公路,南距宋家崖灣200米,西接竇坪社,北臨海子河,遺址長約300米,寬約283米,面積約8.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6—1.7米。暴露有窯址、白灰面居址。遺址內(nèi)包含三種文化類型:一是器形有盆、缽、重唇尖底瓶。采集有泥質(zhì)和夾砂紅陶、橙紅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籃紋,彩陶飾黑彩弧線三角紋、圓點紋,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二是器形有小口尖底瓶、盆、缽,采集有泥質(zhì)紅陶和橙紅陶片,器表素面或飾刻畫紋,彩陶飾黑彩漩渦紋、水波紋、弧線三角紋,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三是器形有雙大耳罐、缸、壺、玉鏟,采集有夾砂灰陶片,飾繩紋、附加堆紋,屬齊家文化遺存。198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紅山魁星樓
  紅山魁星樓位于高臺縣羅城鄉(xiāng)紅山村村委會院內(nèi)。它是明永樂十二年(1414)建造在沙灣堡城東南角角墩上的建筑物。角墩邊長16.5米,高7.5米。角墩正中筑魁星樓,樓體通高9.8米,土木結(jié)構(gòu),六角明柱、六角暗柱撐起樓體。第一層高3.4米,草皮軋砌填充明暗柱間,黃泥裹墻,白灰罩面,六角暗柱構(gòu)成六角形神龕,有木制門框;第二層高2.8米,六角暗柱間嵌板成扶欄,高0.84米。中央供魁星(已毀),藻井頂部嵌木板畫太極圖。第三層高1.8米,攢尖頂高1.8米,六角飛檐木雕龍形,向外飛出1.9米,六角飛檐相等。攢尖頂六棱形掛青灰色筒瓦,頂部伸出細木?菢堑靥幑朋A道絲綢之路交叉路口,其工藝水平和建造風格為研究河西古代史提供了實物見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