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石寨山古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晉寧縣上蒜鄉(xiāng)石寨村,5公里處滇池之濱,面積約5000平方米。1955年至1996年先后五次考古發(fā)掘,清理戰(zhàn)國至西漢滇國王族墓50座,出土器物5000余件。以青銅器為主,有生活用具、生產(chǎn)用具、兵器、各式貯貝器、銅鼓等,題材廣泛,獵涉當時的社會風(fēng)貌。 距今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5世紀中葉至公元1世紀初,滇池沿岸曾經(jīng)有過一個被稱為滇的古代王國。長期以來,由于缺少文獻記載,滇國的情況十分模糊。1956年,考古學(xué)家在滇池東岸晉寧一個叫石寨山的小山崗上,揭開了云南考古史上最大的發(fā)現(xiàn):一個消失千年的王國一一古滇國墓葬群重見天日,由此證實了人們對古滇王國的猜測。 1956年11月到1957年1月,在對石寨山的第二次發(fā)掘中,隨著6號墓中一枚上鐫四個篆字的金印--滇王……[詳細]
62、弘圣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弘圣寺塔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南方,距古城僅一里許。弘圣寺塔為磚砌密增式中空方塔,塔為16級,塔高43.87米。塔的下部之3米為石徹,3米以上為磚砌。底層塔身6米見方, 正西面有青石砌成的塔門門框,門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的菩薩,其它三方亦有淺佛龕。塔檐用磚六層疊澀砌成,出檐2尺。 塔身在各層塔檐上皮逐級收臺,層寬與高度逐級縮小,每層塔身向正中開券洞2孔,佛龕2孔,各層互相交錯,左右各有凸起的亭閣式塔一座。塔頂豎有剎軸、覆釜,上置仰蓮及七層相 輪,相輪上有圓形銅皮寶珠及剎蓋,其尖為葫蘆形火焰珠,整個塔剎寶項高3米多,壯觀無比。 1981年國家曾撥款對弘圣寺塔予以重修和加固。維修時在塔剎鉛軸中及銅軸底面座上發(fā)掘到文物計700余件。其中有密教法器金剛桿142件,有金、銀、銅各式合利塔樓602件,鎏金銅造像1……[詳細]
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內(nèi)。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書法蒼勁,文辭典雅,渾樸古茂,現(xiàn)嵌于鳳池書院(今昭通第三中學(xué))壁。從內(nèi)容上看,它主要記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廣宗,“十二隨官受韓詩,兼通孝經(jīng)二卷,博覽(群書)”,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彥珍女”,未娶夭亡于武陽。其父的下屬-刻此碑送孝琚歸葬朱提朱塋,以紀念死者,安慰親屬。由此可見當時的邊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學(xué)習(xí)中原文化,鉆研典籍,也透露出當時婚、喪習(xí)俗。從碑四周所刻的龍、虎、龜紋,可以窺見漢代當?shù)厝嗣竦淖诮绦叛龊褪趟囆g(shù)水平。從書法上看,碑文系方筆隸書,取勢橫扁,左右舒展,筆畫瘦勁古樸。它的發(fā)現(xiàn),不僅打破了“北方南圓”的陋說,而且可以探索“漢隸與今隸遞嬗痕跡”(梁啟超語),F(xiàn)存孟孝琚碑,上端斷殘,下端完整,……[詳細]
云南大學(xué)會澤院
  云南大學(xué)會澤院位于云南大學(xué)東陸校區(qū),占地面積2484.05平方米,建筑面積3953.49平方米。文物構(gòu)成由會澤院、《會澤唐公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xué)記》銅碑、九十五級臺階及西式噴水池組成。《會澤唐公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xué)記》銅碑立于會澤院主樓大廳內(nèi)墻上;九十五級臺階位于會澤院主樓大門外南向,上下共有95級青石臺階;九十五級臺階中段第二平臺有西式噴水池一座。史料記載,19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學(xué)前身私立東陸大學(xué)舉行開學(xué)典禮暨會澤院奠基儀式,1924年12月18日會澤院建成,并在會澤院外南側(cè)的九十五級臺階兩側(cè)新增紅色弧段磚體空心欄桿,臺階中段修建西式噴水池,依山順勢,與臺階渾然天成,與會澤院融為一體。1927年會澤院內(nèi)大廳立《會澤唐公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xué)記》銅碑。會澤院代表了當時國內(nèi)大學(xué)建筑的較高水平,建筑本體及其文物構(gòu)成……[詳細]
斑鳩坡茶馬古道
  斑鳩坡茶馬古道有一條神秘的古道,其源頭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東南亞;向北直達昆明,入昆后可快馬直上京城;往西蜿蜓直上青藏高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滄桑歷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峽谷縱橫,風(fēng)光旖旎,氣候多變,民風(fēng)古仆,她曾經(jīng)見證過普洱茶貿(mào)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她,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源頭思茅是中國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產(chǎn)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產(chǎn)品交換流通以馬幫為主要馱運工具,是中國民間國際貿(mào)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為始發(fā)點,經(jīng)景東、大理、麗江、中甸等進入西藏,沿途為人煙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險絕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熱的瀾滄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無量山、梅里雪山,海拔從普洱茶的產(chǎn)區(qū)千余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蒼蒼,悠悠漫……[詳細]
66、江川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川文廟
  江川文廟,是中國云南省江川縣的孔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位于江城鎮(zhèn)北的鐘秀山南麓,今為江川二中的所在地,占地31畝,是江川縣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式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中軸式對稱,由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東西廡和四祠組合而成,還有附屬建筑崇圣宮、鐘秀書院,F(xiàn)主體建筑尚存。江川文廟是玉溪市保存較為完整的文廟之一,也是江川縣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廟在江川二中校園內(nèi)。文廟與學(xué)校合二為一,有其特殊的淵源,-戰(zhàn)爭后,林則徐由廣東赴新疆,途經(jīng)云南時到過江川文廟,為其題詞“鐘秀書院”,從此,文廟成為清政府培養(yǎng)人才、灌輸統(tǒng)治思想的基地。民國時期,文廟內(nèi)也一直在辦高小,培育了魯子材、唐淮源、金漢鼎等愛國將軍。新中國成立后,政府亦在此創(chuàng)辦小學(xué),文廟一直得到有效保護,只是在文革期間因“破四舊”遭……[詳細]
勐旺塔及西北塔
  勐旺塔及西北塔勐旺塔和西北塔位于臨滄市臨翔區(qū),是當?shù)刂匾姆鸾袒顒訄鏊。勐旺塔位于臨滄市臨翔區(qū)章馱鄉(xiāng)勐旺村境內(nèi)的忙公山頂上,塔高16.6米,磚石結(jié)構(gòu),呈八邊形;西北塔位于臨滄市臨翔區(qū)忙畔街道辦事處忙令社區(qū)西河邊的團山頂上,塔高約15.7米,由塔基、7層塔身以及塔剎組成,磚石結(jié)構(gòu)。勐旺塔及西北塔始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臨滄的重要標志,是我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南傳上座部佛教建筑中保存比較完整、藝術(shù)價值較高的早期佛塔。2013年5月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勐旺塔及西北塔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塔身裝飾素雅,紋飾以花卉為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兩塔型制雖為緬式,但也受漢式密檐塔的影響,是傣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有機結(jié)合體,體現(xiàn)了明代建筑藝術(shù)、宗教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研究上座部佛教史、民……[詳細]
68、朝陽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樓
  朝陽樓城門占地2312平方米,城墻從南至北長77米,從東至西寬26米。城門依地勢筑于高岸,樓閣又起于兩丈多高用磚石鑲砌的門洞之上,樓層高24米,為三重檐歇山頂。檐角飛翹、畫棟雕梁、巍峨挺拔、氣勢雄偉。三樓屋檐下懸掛著“飛霞流云”、“雄鎮(zhèn)東南”的巨字匾額,是唯一幸存的清代四大榜書之一。檐角掛有銅鈴,每當秋風(fēng)送爽,鈴聲在清風(fēng)中清脆悅耳。春夏之間,萬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繞樓飛鳴,呢喃之聲不絕于耳,景致蔚為壯觀。城樓上木雕屏門雕鏤精細、奇麗華貴、人物形象生動、透雕三層,堪稱精品。雍正《建水州志》載:“東城樓(朝陽樓)高百尺,千霄插天,下瞰城市,煙火萬家,風(fēng)光無際,旭日初升,暉光遠映,遙望城樓,如黃鶴,如岳陽,實為南中之大觀!庇小靶劬崮辖税倮,堪稱滇府第一樓”的美譽。建水的標志性建筑物——“雄鎮(zhèn)東南……[詳細]
惠光寺塔和常樂寺塔
  東寺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書林街南段。原在常樂寺內(nèi),常樂寺稱東寺,故名東寺塔,常樂寺早毀。西寺塔位于東寺街南段原慧光寺內(nèi),慧光寺稱西寺,故名西寺塔,慧光寺已毀,僅存寺塔。常樂寺為四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高40.57米,底層南面辟門,從第二層起檐上四面均開有券洞,每洞內(nèi)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頂寶上立有4只銅鑄金翅鳥,故又稱金雞塔。與西寺塔東西遙相對峙;酃馑F(xiàn)塔通高35.54米,塔形與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為四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磚上有漢文、梵文經(jīng)咒和窯戶印模。雖經(jīng)歷代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據(jù)史書記載,東寺塔與西寺塔同為唐代南詔弄棟節(jié)度使王嵯顛所建,始建于唐太和三年(829年),歷時30年,于大中十三年(859年)竣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東寺塔傾塌,F(xiàn)存東寺塔為清光……[詳細]
州城文廟武廟
  州城文廟武廟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園1494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慶、光緒年間曾多次修復(fù)和添建,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州城古鎮(zhèn),形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建筑群,充分表現(xiàn)出了這里豐厚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文廟坐東向西,供奉的是孔子等古代的學(xué)者先賢。文廟面對筆架山,為一進四院,由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后宮(又稱崇圣祠)及南北兩院、名宦鄉(xiāng)祠等建筑呈梯形建造構(gòu)成。整座建筑風(fēng)格纖細秀雅,匠心獨運,或危樓高閣,棲鳳盤龍;或草木葳蕤,煙聚蔓纏;或小井石欄、曲徑通幽。房檐斗拱和額枋梁柱上,裝飾著的青藍點金和各種貼金彩畫,亦清晰可辨,不難想象昔日所擁有的鮮麗色彩和雄偉壯麗。各院之間又以特色各異的磚砌石洞相通,曲折迂回,層層別有洞天。置身于文廟的每個角落,都會油然而生尋古探幽之情……[詳細]
沘江古橋梁群
  云龍保存的橋梁從最古老原始的溜索、藤橋到現(xiàn)代化的鋼桁橋,其種類之繁,建筑形式之多樣,完全可以組成一座橋梁的博物館,素有“云龍古橋冠全滇”之稱,堪稱“古橋梁藝術(shù)博物館”。2013年,沘江古橋梁群被列為國家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龍的橋梁具有“浮、梁、吊、拱”四大基本特性。這四大橋型是一切橋梁的鼻祖,如今世界上千姿百態(tài)的橋梁就是由此派生延演而來的。其中除浮橋是在沘江枯水季節(jié)臨時搭建外,其余都是永久性橋梁。這些各種類型的橋梁大都集中在沘江流域及其支流之上,形成古橋梁群,如今還保存有各種類型的古橋近百座,有較大價值的42座。沘江上的古橋梁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類型豐富,從原始簡單的橋梁到大跨度、建筑工藝復(fù)雜的橋梁,可以組成一部古代橋梁的發(fā)展史,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價值、科學(xu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詳細]
垅圩圖山城址
  垅圩圖山城址位于巍山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倉鎮(zhèn)甸中村委會,團山村西面垅圩圖山山頂?shù)囊粔K大平地上。遺址后依大黑山,前臨陽瓜江,山環(huán)水抱,易守難攻,地勢險要,站在山頂眺望,整個巍山壩子盡收眼底。遺址面積約五千平方米。據(jù)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種地方志記載,細奴邏建立大蒙國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圖山上筑城以居,該遺址為南詔國第一座都城遺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隊在垅圩圖山城址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礫、石礅、蓮花柱礎(chǔ)等建筑材料,進一步證實了該遺址是南詔早期都城遺址,這也與歷代史料記載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隊連續(xù)兩年在遺址上再次發(fā)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遺址內(nèi)的鋪地磚和地基,清理出一塊8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基。考古隊還在房屋遺址旁清理出一塊分別由兩層階梯和四層階梯銜……[詳細]
海口川字閘
  川字閘原名屢豐間,,又名白鶴梁。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是一座以閘為主橋閘結(jié)合的多孔石拱橋。閘分為三,分跨于被大小中灘分隔形成的?诤尤珊拥乐希释ǚQ川字閘。?诤邮堑岢匚ㄒ怀鏊拥,有滇池袁鑰之稱。為了排水通暢,自元代平章政事贍思丁,賽典未委派巡行勸農(nóng)使張立道負責疏浚?诤娱_始,每隔數(shù)十年,官府就要征調(diào)勞力,大規(guī)模疏浚海口河。川字閘(屢豐閘)建成以前,每當大規(guī)模疏浚,人們均先筑壩斷流,待施工完畢后再挖壩泄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疏浚?诤雍,河床降低,河中的兩個石灘露出水面,將河水一分為三,形成川字型河道。川字閘(屢豐閘)原閘全長109米,共21孔。橋面寬3米,兩旁設(shè)攔馬石,可以供人馬通行。橋閘每孔兩側(cè)橋墩設(shè)溝槽,可啟落木板。大規(guī)模疏浚海口河時,即用雙層木板夾土阻……[詳細]
等覺寺及雙塔
  等覺寺(又名報國寺),位于巍山古城東北隅。始建于南詔,是巍山地區(qū)現(xiàn)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廟,為明、清兩代僧綱司駐地。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無用自應(yīng)天溧水(江蘇溧陽縣)來,與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進四院,明正統(tǒng)二年(公元1437年)開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雙塔于二門左右,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僧綱司住持性定募修各殿,又新建后殿兩廡及更衣廳并塑羅漢,至此,等覺寺為規(guī)模最大時,清代咸豐年間兵焚,大部被毀,僅余太陽宮等處,清光緒年間,於太陽宮之左建祿位祠,祀云貴總督林則徐,太陽宮之右改建昭忠祠,祀咸同年間陣亡、殉難諸人。等覺寺呈座北向南,前為雙塔,后為太陽宮,東院為祿位祠,西院……[詳細]
75、壽國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壽國寺
  壽國寺壽國寺位于云南省瀾滄江東岸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城北80公里瀾滄江東岸康普鄉(xiāng)格丁洛巴村,離縣城73公里。寺院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寺坐東向西,由山門、正殿、側(cè)殿組合成一座四合院。正殿是整個寺院建筑的中心,為三重檐攢尖頂式木結(jié)構(gòu),總建筑面積為403平方米,橫面闊20.32米,縱面深20.4米。外形為清代式建筑,內(nèi)部裝修為藏式風(fēng)格。正殿檐下有密集的斗拱裝飾,具有清代漢式樓閣建筑風(fēng)格,又有藏式寺院的藻井殿堂特色,在裝飾技巧上還融進了劍川木雕技藝。正殿共有3層,第一層為誦經(jīng)殿,柱頭、橫梁和柱帽均繪有精美的藏漢圖案,左右壁上繪有工筆重彩畫,現(xiàn)保存有十幅壁畫和一幅隔板畫。繪畫內(nèi)容涉及觀音、天王、羅漢、地獄黑神、天龍八部及花烏動物等密宗題材。這些壁畫構(gòu)圖嚴謹、色彩艷麗、用筆流暢,人物形象生動逼真。殿內(nèi)還……[詳細]
西門街古建筑群
  西門街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劍川縣境內(nèi)。劍川古城所在地歷史久遠,曾出土西漢五銖錢。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至今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格局,西門、北門、南門護城河橋猶存,歷經(jīng)滄桑,古貌依舊,F(xiàn)還完整地保存著明清古建筑群,獨特的古街巷,眾多的明代古宅和清代民居。西門街古巷通幽,古宅較多,如七曲巷四合天井的何宅,五馬坊明代古建張宅、趙薄藩故居光祿第、原古譙樓下明建武將軍府第魯宅等。古城的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鮮活的文化生態(tài)當中,古風(fēng)依舊,古習(xí)猶存。古城呈現(xiàn)出豐富的多元文化形態(tài),但始終保留著濃郁的原生白族本主文化和獨特的阿吒力佛教密宗文化。居民以白族為主,白語為主要交際語,白族民風(fēng)民俗保留十分完整。文獻名邦光彩照人,古城眾多的名人故居,仍在敘述著歷代風(fēng)流人物的往事。南門街至北門……[詳細]
77、楚雄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楚雄文廟
  楚雄文廟今位于云南省楚雄市中大街鹿城小學(xué)內(nèi)。按史志記載,縣文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遷建于此;府文廟于嘉靖六年(1527年)遷建于縣文廟之右射圃?h文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遷建于此;府文廟于嘉靖六年(1527年)遷建于縣文廟之右射圃。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地震傾記,二十二年(1683年)奉旨重建,遂成統(tǒng)一布局。其格局與建筑風(fēng)格均與全國相統(tǒng)一,分為東、中、西三區(qū),即東廂、西廂,中區(qū)有崇圣殿、蒼qIn殿、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三元橋、伴池等!捌涞貏莺瓿,與臨安府(今建水)埒,謂之甲于全滇”。清咸豐十年(1860年),旋遭毀損,同治年間,再次重修。雖然規(guī)模遠不及前,但“階級置楚石欄桿,栽松柏,殿宇越覺輝煌’。解放后,文廟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已經(jīng)損毀,F(xiàn)僅存蒼頡殿、大成殿、大成……[詳細]
78、南詔鐵柱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詔鐵柱廟
  南詔鐵柱廟又名鐵柱觀、鐵柱廟,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彌渡縣西面約6公里的太花鄉(xiāng)鐵柱廟村。因廟內(nèi)的一根鐵柱而出名,是彌渡縣最著名的古跡。南詔鐵柱,又稱崖川鐵柱、建寧鐵柱或天尊柱,鑄于唐、南詔時期,不僅是大理州內(nèi)僅有的六項國家級重點文物之一,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珍貴文物,是彌渡的鎮(zhèn)縣之寶。柱體為圓柱形,黑色,鐵質(zhì),實心,重約2069公斤,高3.3米,直徑32.7厘米,由五段接鑄而成。鐵柱的建立與宗教有關(guān)。祭柱是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遠流長。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種傳說。最盛行的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平定南蠻,繳兵器,鑄鐵柱紀功,后由南詔世隆重鑄。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彝族人民聚集鐵柱廟,共同舉行祭柱活動,是當?shù)氐膫鹘y(tǒng)節(jié)日。南詔鐵柱廟整座廟宇占地震6000余平方米,由大門、照壁、拱橋、硯池、山門、兩……[詳細]
79、爨龍顏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爨龍顏碑
  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zhèn)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位于陸良縣馬街鎮(zhèn)薛官堡村中。碑為青砂石質(zhì),由碑額、碑身兩部分組成。碑額呈半圓形,額高0.88米,上部浮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中央正書陰刻“宋故龍驤將軍護鎮(zhèn)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24字,4行;下部正中有穿,直徑0.18米;穿左右雕日、月,直徑各0.16米,日中又雕跋烏,月中又雕蟾蜍。碑身呈長方形,上窄下寬。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4米。碑陽、碑陰皆有文字,正書陰刻。碑陽正文左行直書,凡24行,每行7~45字不等,共計904字,蝕泐20余字;碑陰刻職官題名,左行直書,共3排,每排15~17列,計313字,殘缺9字。碑文為同族爨道慶撰寫。碑立于南朝劉宋大明二年(458),主要記述了爨氏家族的遠祖世……[詳細]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主要指勐臥佛寺雙塔、遷糯佛寺、芒島佛寺。勐臥佛寺雙塔俗稱“樹包塔·塔包樹”,處于距縣城1公里的威遠鎮(zhèn)威遠村大寨。建于明末清初的“樹包塔、塔包樹”塔剎已被菩提樹包裹于塔中,菩提樹枝葉繁茂,樹冠高約25米,樹干直徑2米,以其粗壯根莖將整個佛塔纏繞,緊緊地把塔身包裹在其中,塔身刻有佛傳故事、民間傳說、動植物花卉等石刻浮雕,是景谷獨有的人文與自然相融合的奇觀,數(shù)百年來吸引著廣大的南傳佛教信徒和國內(nèi)外賓客、專家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在東南亞一帶富有盛名。遷糯佛寺為傣族南傳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1778年,歷經(jīng)230余年保存至今。建筑風(fēng)格融傣、漢、當?shù)孛褡逦幕偷湫偷臇|南亞小乘佛教建筑特點,精美的彩繪、精湛的雕刻的藝術(shù)展現(xiàn)其中。位于永平鎮(zhèn)遷糯村的古老佛寺,目前還保存著多部200多年古老經(jīng)書、貝葉經(jīng)……[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