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景風閣古建筑群
  劍川是滇西北高原上古韻流芳的縣份,位于-雪月的大理與“香格里拉”中甸之間,是白族世居之地。提起劍川,人們自然會想起石寶山唐代石窟、滿賢林千獅山…除此之外,劍川還有一處古跡名勝叫景風閣,這里是劍川歷史文化的又一淵藪,鮮為人知,卻值得一訪。西出金華古城,溯淙淙清溪而上,遠眺山麓,一圍龍蛇起舞畫壁描檐的紅墻內(nèi),古木參天,屋宇重重,一塔聳立,就是景風閣。狹義上,景風閣專指園內(nèi)建于元代的一座飛檐斗拱三層樓八角高閣。古閣構(gòu)架精巧,秀麗雅致。南面底層安有春夏秋冬四扇木雕格子門,其中鳳穿牡丹、鷺鷥登蓮、喜鵲登梅三扇是大理“杜文秀帥府”遺物,格芯花板三層鏤空,精美絕倫。此閣原名魁星閣,清光緒年間,劍川著名學者趙藩倡議改名為“景風閣”,供奉歷代地方名賢牌位,寄寓景仰先賢遺風之意。這里的遺風指劍川重文教、禮賢才的……[詳細]
滇西軍都督府舊址及疊園集刻
  滇西軍都督府舊址,位于今騰沖縣第一中學紫薇苑內(nèi)。其左邊為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搜集前賢遺墨,刊石樹碑集中于疊園內(nèi)的“疊園集刻”碑廊。1911年10月27日(農(nóng)歷九月初六),以張文光、劉輔國、刀安仁為首的同盟會員,發(fā)動騰越辛亥起義一舉成功,28日晨,人心大定,市井宴然。上午9時,義軍領(lǐng)袖張文光在來鳳山北麓的騰越廳自治局內(nèi)舉行演說大會。會上,張文光對前來參會的義軍各首領(lǐng)及地方各界,作了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的演說,申明起義原因和宗旨,要求“惟現(xiàn)在籌餉安民、保衛(wèi)地方、維持秩序諸要政為當務(wù)之急,不能不望諸君相助辦理!庇谑恰氨娊愿衅,一致表示“凡事敬聽先生命”。依據(jù)孫中山《革命方略》中“各處國民軍,每軍立一都督,以起義之首領(lǐng)任之”的規(guī)定,眾人一致推舉張文光為滇西軍都督,成立軍都督府。當日在此召開軍都督府第……[詳細]
姚安龍華寺
  姚安龍華寺,俗稱-寺,位于姚安縣城北12公里的光祿鎮(zhèn)西山麓。西山形如游龍盤旋,山仞重巒突兀,此山民間稱龍華山。龍華山,郁郁蔥蔥,栗樹、茶樹、菩提樹、蒼松翠柏,競相聳立,高峻挺拔,龍華寺就在險峻的叢林之中。龍華寺原址名臥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間,蒙詔世隆時期)據(jù)清郡人河南光山縣蔡龍松所撰《重修龍華山-寺碑記》載:“一日夜間,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聰即結(jié)庵于此,勤修戒律,開山創(chuàng)寺,后人稱為古剎!13世紀時,蒙古兵滅大理國,相國高泰祥殉國,其女菩提痛國破家亡,兄弟離散,于臥佛庵出家,將出生時印度僧人所贈的菩提樹籽植于寺后,以卜兄弟聚散存亡,九籽生長良好,后兄弟九人果無恙,終得團聚。兄高長壽得授姚安路軍民總管府總管,改建臥佛庵,更名-寺,并造菩提像供奉……[詳細]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舊址
  西南聯(lián)合大學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聯(lián)合組建而成的。三校一開始是遷至湖南合組為長沙臨時大學,并于1937年11月17日開始上課。這個日子后來被定為聯(lián)大校慶。隨著日寇的進逼,長沙危急,三校又遷往云南昆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舊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門街。舊址內(nèi)有聞一多篆書“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紀念碑”。馮友蘭撰碑文,詳載日本帝國主義自清光緒年甲午(1894年)以來,特別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大舉入侵,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迫于形勢南遷至昆明,聯(lián)合組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設(shè)理、工、文、法、商、師范等學院?箲(zhàn)勝利后,1946年5月4日學;剡w。在校園東北角矗立的“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紀念碑”。此碑立于抗戰(zhàn)勝利后,西南聯(lián)大撤消,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北返前夕的1946年5月4……[詳細]
水目寺塔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縣馬街鄉(xiāng)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為紀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皎淵而立。史志中并無確切記載,一般認為大理國時期(公元938-1253)所建。據(jù)現(xiàn)存水目寺內(nèi)的《淵公塔銘碑》記載,水目寺為南詔龍興四年(公元813)普濟慶光禪師所建。而寺前密檐塔為紀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淵而建,因此又稱“淵公塔”。水目山塔,為四方形15級密檐式磚塔,高18.16米,塔雙層臺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級東面設(shè)門,南面塔壁彩繪壁畫。其上各級每面有龕洞1個,塔剎由仰蓮、覆缽、寶頂組成。塔西有水目寺,現(xiàn)存大殿、中殿、廂房等,規(guī)模宏大,F(xiàn)保存明代銅鐘及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壯觀的塔林。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鎮(zhèn)弘圣寺舊址,寺毀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塔身下部……[詳細]
真慶觀古建筑群
  真慶觀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區(qū)白塔路與拓東路交叉路口。明永樂初年,道教長春派創(chuàng)始人,謫滇“高道”--劉淵然,即居此觀闡道。劉淵然(1351年~1432年),江西贛縣人,道號體元子,道行高深,明洪武間朱元璋召至師宗,賜號高道。永樂初年任道錄司右、左“正一”管道教事。嗣因得罪權(quán)貴被謫至昆明。在龍泉觀闡教。其門徒“殆百余人”。門徒中蔣日和、邵以正是名聞全國的“高道”。其中,邵以正是昆明人,號止止道人,又號承康子,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賜號“通妙真人”。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整理校定5305卷的《正統(tǒng)道藏》傳世,在道教學術(shù)史上有相當?shù)匚。明仁宗洪熙元年?425年)劉淵然受召回京,得封“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范衍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號,并“領(lǐng)天下道教事”,從而使真慶觀名聲大噪。真慶觀,原名真武祠……[詳細]
馬哈只墓碑
  馬哈只墓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縣昆陽鎮(zhèn)月山鄭和公園內(nèi),居坡面西,背依滇池。據(jù)《故馬公墓志銘》載,墓主馬哈只,云南昆陽人,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三十九歲。馬哈只生前曾朝拜伊斯蘭教圣地麥加,娶溫氏為妻并生有二男四女,其中次子即為鄭和。永樂九年(1411年),鄭和在第四次出使西洋前不久回鄉(xiāng)祭掃。這段經(jīng)過,刻記在《故馬公墓志銘》碑陰右上角“馬氏第二子太監(jiān)鄭和,奉命于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0墳塋祭掃追薦,至十二月吉日回還。記耳!钡舟E漫漶,大都不可辨認。鄭和的祖父和父親均名“哈只”。按伊斯蘭教的習俗,“哈只”是人們對朝覲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的人的尊稱。中文“哈只”一詞,本由阿拉伯語音譯過來,意為“巡禮人”,即朝圣者。由于鄭和幼年離家,對父親的真實姓名可……[詳細]
安寧曹溪寺
  曹溪寺位于安寧溫泉西側(cè)1千米,地處龍山東麓。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坐西向東,俯瞰螳螂川,與“天下第一湯”遙遙相望。曹溪寺建于宋代大理國時期,寺內(nèi)建筑現(xiàn)存大雄寶殿、后殿、鐘鼓樓等。曹溪寺乃具有宋代建筑風格的古寺,這是上世紀40年代初,建筑學家梁思成游寺的觀感。該寺大殿正面“西方三圣”(阿彌陀佛中坐,觀音、大勢至兩菩薩左右脅侍),壁后“華嚴三圣”(釋迦中坐,文殊、普賢脅侍)木雕像,1956年經(jīng)全國佛協(xié)副會長周叔伽鑒定,乃宋代遺物。據(jù)此可以認定,寺始建于宋代大理國時期。曹溪寺早期情況,文獻中未見提及。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五葉禪師道成重修寺宇后,請留居寺內(nèi)的楊慎寫了《重修曹溪寺記》(碑現(xiàn)存后殿)。楊氏指出:此寺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道場,和慧能駐地的曹溪水借喻“法流”一脈相承,接著就……[詳細]
賽典赤·贍思丁墓
  賽典赤·贍思丁墓有二處:一處是位于昆明北郊松華壩馬耳山馬家庵村的真身家;一處是位于昆明城東民航路五里多小學內(nèi)的紀念家。真身家呈長方形,面南背北,下部砌石,上部封土,高1·8米,長2·6米,寬1·4米。墓有前方為其子納速刺丁墓,墓形相同。清咸豐以前,墓下有石壘臺基,四周有護欄,并建有清真寺、八角亭,植有巨柏,還有二三十家回民種田守墓。自成同年間(公元1856-1873年)回民起義后,守墓回民被殺,寺、亭、墓也遭毀壞。1987年,贍思丁父子墓得以修復,重立墓碑。為供人們憑吊,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688一1693年),總督范承勛、巡撫王繼文又在當年通京的古道上建了一座紀念家。咸豐年間,墓亦毀于戰(zhàn)火。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昆明保延梁任地方自治長時,倡議重修,中經(jīng)護國運動,地方經(jīng)濟措……[詳細]
31、瓦石懸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瓦石懸棺
  瓦石僰人懸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縣長安鄉(xiāng)瓦石行政村棺木崖和白虎巖上,與四川省珙縣僰人懸棺相同。棺前為林鳳河瓦石段。由于大量朽壞脫落,現(xiàn)懸棺3具,復制4具后計7具,民間傳說為何姓“白人子”墓。明代以前遺物,石上鑿孔,插入厚木,棺凌空橫置木上,任憑風吹雨打。掛于數(shù)百米懸崖絕壁上,是神秘和求知的象征。目前懸棺雖然經(jīng)過部分整理,但原貌基本尚存。2000年,已由奧地利王妃出資進行保護。從山下仰望萬仞絕壁上的懸棺,給人的絕非是神秘和震撼的感覺。僰人的消亡僰人——亦稱都掌蠻。在歷史上長期活躍于川滇黔三省的交會的“敘南六屬”之地(即今宜賓興文縣、長寧縣、高縣、珙縣、慶符縣、筠連縣、昭通威信縣、鹽津縣),自古以來是“西南夷”中的一支強悍民族。經(jīng)先秦、西漢、魏晉,歷唐、宋、元、明諸代,凡典籍文獻涉及西南民族問題……[詳細]
麗江金龍橋
  金龍橋又名梓里江橋、梓里橋,號稱“金沙江上第一橋”,位于云南麗江市永勝縣和古城區(qū)之間金沙江上,東連永勝,西接鶴麗,東距永勝城150余里,西距麗江城約80多里。建于清代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由提督蔣宗漢捐資建造,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長江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橋梁。2006年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龍橋是萬里長江上架設(shè)較早,而保存至今的鐵索橋,曾有“萬里長江只一橋”的稱喻。鐵索橋飛架高峽深谷,凌空垂懸于金沙江激流之上,猶如彩虹臥波,金龍騰空。橋西岸為巍峨險絕的高山,若刀劈斧削般的絕壁逼臨金江;橋東岸為梓里坡,山勢較緩。此橋自建成起訖20世紀50年代末麗華公路樹底橋建成通車之前,一直成為麗江東路驛道的必經(jīng)咽喉,維系著江東永勝、華坪、寧蒗三縣至川西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梓里金龍橋橋面……[詳細]
保山光尊寺
  地點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板橋鎮(zhèn)世科村后山梁建設(shè)時間唐天寶二年(743年)特點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廟宇簡介該寺坐東向西,依山建成七進五院,共有建筑物23幢,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物樣式分為三類,其中由西至東分別為山門、過廳(附廂房)、文昌宮(北附翠微樓)、大寶殿(附廂房)、觀音殿、斗老閣、瑤池樓、戲樓為抬梁架重檐歇山頂?shù)钣,其余建筑物均為穿斗架硬山頂平房。這些建筑物多數(shù)用材粗大,且不事雕琢粉飾,既給人以高大雄奇的印象,又處處顯示出粗獷古樸的韻味,是保山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群。集中了保山乃至整個滇西漢族地區(qū)自元、明以來,保山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宗教建筑的風格和特點,具有很高的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和科學文物研究價值。全國也比較少見。1984年12月光尊寺被列為保山市……[詳細]
茶馬古道(南方絲路永昌道隆陽段)
  茶馬古道(雙虹橋、惠人橋遺址在此段內(nèi)):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水寨鄉(xiāng)、板橋鎮(zhèn)、潞江鎮(zhèn)、漢莊鎮(zhèn)、蒲縹鎮(zhèn)、楊柳鄉(xiāng)和芒寬鄉(xiāng)官坡古道石板路(官坡石砌古驛道):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板橋鎮(zhèn)官坡村委會官坡自然村北牛角關(guān)高黎貢山南齋公房東坡古道石板路(南齋公房古驛道):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芒寬鄉(xiāng)百花林村高黎貢山南齋公房高黎貢山大風口東坡古道(大風口古驛道):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潞江鎮(zhèn)禾木村香樹村西25公里高黎貢山大風口埡口上高黎貢山北齋公房東坡古道(北齋公房古驛道):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芒寬鄉(xiāng)高黎貢山北齋公房東坡石馬山至烏頭塘古道(青崗壩古驛道):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漢莊鎮(zhèn)青崗壩村西3公里西山梁上冷水箐七十六道坎古道石板路(冷水箐古驛道):保山市隆陽區(qū)蒲縹鎮(zhèn)冷水箐村委會冷水箐埡口盤蛇谷古道石板路(盤蛇谷古驛道):云……[詳細]
35、來鶴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鶴亭
  來鶴亭 由石屏東正街出城,直往東去約2公里,可見一個小村,層屋依山而建,層層環(huán)繞,名叫小瑞城,村子最高處雄踞著兩幢檐翹角,亦顯古舊的房屋,最高一幢的東面依偎著一個檐角高翹,琉璃金黃、造型別致的亭子,這就是被前人譽為“一海共三山,風光聚一亭”的來鶴亭。 據(jù)說,小瑞城原名未束島,是異龍湖三島只一,來鶴亭原稱海山亭,始建于明朝崇禎年間。當時,異龍湖水面廣闊,煙波浩瀚,有三島九曲之勝,清朝康熙年間,外地到石屏任知州的王光鼎,仰慕異龍湖山水美景,泛舟游湖,欣然登上海山亭,游玩賞景,當他走下海山亭時,忽見一為身著青衣,腰插玉笛的秀才,坐的亭臺石桌邊,獨自飲酒,秀才見王光鼎走來,便相邀同飲,王光鼎見秀才胸襟坦蕩,氣宇不凡,就過去同他對醉同飲,談詩論對,由于兩人興趣相投,只顧吟詩飲酒也不知過了多少時辰……[詳細]
民族團結(jié)誓詞碑
  民族團結(jié)誓詞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城西北側(cè)的普洱民族團結(jié)園內(nèi),碑長142厘米,寬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團結(jié)誓詞碑保護范圍占地面積443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83平方米,綠化面積1890平方米。民族團結(jié)園內(nèi)有碑亭、浮雕、陳列館、牌坊式古典大門。 民族團結(jié)誓詞碑是在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親切關(guān)懷下誕生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普洱地區(qū)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各民族社會形態(tài)差異極大,發(fā)展不平衡,民族關(guān)系十分復雜和特殊。1950年,當?shù)?4名民族頭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參加了國慶周年觀禮,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親切接見。國慶觀禮活動激發(fā)了各族代表愛國、愛黨的熱忱,他們按照毛主席和鄧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以“會盟立誓,刻石銘碑”的形式來表達各族人民團結(jié)到……[詳細]
孟連宣撫司署
  孟連宣撫司署位于云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娜允古鎮(zhèn)內(nèi)。孟連宣撫司署保存完好,融傣、漢建筑特色為一體。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襲土司的統(tǒng)治,自明清延續(xù)到民國時期,歷經(jīng)500余年。1254年,蒙古大軍壓境,逼迫一個地方政權(quán)勐卯(即今瑞麗)王國的臣民南遷。當時朝中四位大臣兵分三路,尋找新的居地,于是,找到了河谷平壩———孟連,傣語意為“尋找到的好地方”。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孟連設(shè)置木連路軍民府,第一代土司罕罷法始建孟連城。明永樂四年(1406年)孟連設(shè)置長官司,當時的土司刀派送為長官司長官,居六品,轄區(qū)廣大。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土司刀派鼎貢象入京,受封宣撫司世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將地處極邊的孟連宣撫司定為“經(jīng)制宣撫司”,光緒二十年(1894年),改屬鎮(zhèn)邊直隸廳(……[詳細]
石屏文廟
  石屏文廟文廟位于石屏縣城北正街三號,座北朝南,通面闊33.75米,總進深140.33米,占地面積4257平方米。文廟創(chuàng)建于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明洪武十四年(1381)毀于兵燹。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重建。明天順二年(1458)重修大成殿及東西兩廡,并刻“石屏州廟學記”碑以記其事。明嘉靖二年(1523)至天啟五年(1625),對文廟進行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和擴建。清初順治元年(1644),知州劉維世和學正羅天柱又主持進行了全面修繕,使文廟面貌煥然一新。歷史上經(jīng)歷了多次大地震而并未受損。欞星門為木石結(jié)構(gòu)牌坊,通面闊31米,進深3.88米,通高13.5米,正中一間寬4.25米,進深3.88米,左右兩間各寬3.6米,進深3.88米。牌坊正面匾額書“欞星門”,背面書“德配天地”、“道……[詳細]
昆明筇竹寺
  筇竹寺位于玉案山,是一座始建于大理國時期歷史久遠的佛教寺院,因有“筇竹傳奇,犀牛表異”的神話傳說故名。元初高僧雄辯法師在此講經(jīng),開昆明地區(qū)漢傳大乘佛教講宗傳播先河。元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為保護寺院財產(chǎn)頒敕圣旨,筇竹寺聲譽漸高。寺院坐西朝東,沿中軸線主體建筑四進三院,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筑依山布局。山門為兩面坡懸山頂,面闊三間11.5米,進深二間7.2米,內(nèi)塑密執(zhí)金剛兩尊。山門左前方有鐘樓一座,占地22平方米。進入山門為矩形小院,有相傳植于元代的孔雀杉二株,其圍需三人合抱。天王殿亦兩坡懸山頂,面闊三間19.2米,進深三間12米,內(nèi)塑四天王及彌勒佛。天王殿與大雄寶殿之間為“回”字形天井,占地約1200平方米,兩廂為客堂及香燭小賣部。東面,即天王殿,背部為羅漢堂,靠北的三間稱“梵音閣……[詳細]
寶山石頭城
  寶山石頭城位于麗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峽谷中,因百余戶人家聚居在一座獨立的蘑菇狀巨石之上而得名。麗江寶山石頭城納西語稱為“拉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城內(nèi)瓦屋鱗鱗,巷道縱橫,麗江納西族居民辟巖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隨勢打成,古樸自然,奇絕無窮。麗江寶山石頭城三面皆是懸崖絕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僅有南北兩座石門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險之城。寶山石頭城建于元朝到元年間(公元1277--1294的),當時為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納西語叫“刺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而“刺伯”即寶山。納西族先民大約在五六世紀的南北朝時期遷徙到這里,那時寶山州內(nèi)山脈縱橫,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对贰さ乩碇尽份d寶山州情況說:“其先自樓頭(寧蒗縣永寧)徙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