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陰湘城遺址
  陰湘城遺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馬山鎮(zhèn)北約4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該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城址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xiàn)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發(fā)現(xiàn)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甕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跡,城濠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跡和文化遺物。其0土的漆木鉞柄,是目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惟一的一件保存完好、且色澤艷麗如新的漆木器,使長江中游漆工藝的時代提前了2000多年。屈家?guī)X文化大型分間房子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當時城內(nèi)居住形式、房屋建筑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大量的大溪、屈家?guī)X文化稻谷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長江中游地區(qū)稻作農(nóng)業(yè)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及當時稻谷的產(chǎn)量均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詳細]
122、八七會議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七會議舊址
  八七會議舊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qū)鄱陽街139號。會址為一棟三層的西式樓房,建于1920年,原是英國人建造的公寓,名為怡和新房,一樓是外商開辦的商店,二、三樓為住房。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占領武漢后,二樓是蘇聯(lián)援華農(nóng)業(yè)顧問洛卓莫夫的住處,八七會議就在洛卓莫夫的住房內(nèi)召開,F(xiàn)舊址保存完好,已按當年舉行會議的原樣進行復原陳列。一樓辟為陳列室,展出會議通過的《告全體黨員書》等重要文件的復印件和全部會議參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簡介。1980年,鄧小平為紀念館題寫了八七會議會址的門匾。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叛變革命,大革命失敗,中國革命處在危急關頭,為了審查和糾正黨在大革命后期的嚴重錯誤,決定新的路線和政策,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現(xiàn)為鄱陽街139號)召……[詳細]
北伐戰(zhàn)役遺址
  北伐戰(zhàn)役遺址北伐戰(zhàn)爭汀泗橋戰(zhàn)役遺址位于咸寧市汀泗橋鎮(zhèn)京廣鐵路西側西山頭上,距汀泗橋鎮(zhèn)500余米,為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地東靠群山,西臨大湖,一橋飛架,構成天險,素為兵家必爭之地。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6年8月25日至26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鐵軍葉挺獨立團等將士同吳佩孚的北洋軍在此展開了一場空前的激戰(zhàn),北伐軍大敗吳佩孚的北洋軍,使反動軍閥吳佩孚從此一蹶不振,為北伐軍進軍武昌開辟了道路,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為紀念此戰(zhàn)役中犧牲的英雄們,在此興建烈士墓、紀念碑、紀念亭等。墓為長方形券頂,莊重大方,周環(huán)以短墻與松柏;碑呈方錐形,巍峨挺舉,正面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大字;亭呈六角,方圓頂,俏麗挺拔,頗為壯觀。占地2500平方米,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湖北省愛……[詳細]
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
  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位于咸寧市咸安區(qū)向陽湖鎮(zhèn),主要包括五七區(qū)、窯廠區(qū)、紅旗區(qū)、向陽區(qū),總面積約78,000平方米。196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在湖北咸寧向陽湖(原名關陽湖)建立“五七”干校,下設文化部機關、文聯(lián)作協(xié)口、出版口、文物口、電影口,共分五個大隊。6000余名文化人,先后在干校當過學員,其中,在全國乃至世界享有盛譽的名人174人,如謝冰心、馮雪峰、沈從文、嚴文井、張?zhí)煲、張光年、陳白塵、臧克家、李季、馮牧、蕭干、孟超、侯金鏡、郭小川等,都曾在這里勞動和生活過。舊址內(nèi)房屋144棟,有五七干校學員自己動手修建的磚瓦結構平房、“干打壘”的土坯房,還有燒磚燒瓦的窯廠,另外還有他們自己設計,自己施工修建的三座橋,即紅旗橋、五七橋、向陽橋。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是特殊時代的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詳細]
125、桂花樹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桂花樹遺址
  桂花樹遺址位于松滋市大溝口村、松滋市與公安縣交界的王家大湖南部的臺地上,遺址呈長方形,面積54,000平方米。該遺址于1974年發(fā)現(xiàn),同年湖北省博物館等進行試掘。文化堆積厚達2.5~5.5米。文化內(nèi)涵以大溪文化為主。石器采用了切割、鉆孔等技術,器形規(guī)整,有鏟、斧、錛、鑿、雕刻器等。陶器數(shù)量多,器形有鼎、碗、缽、簋、盤、豆、罐、甕、壺、雙腹杯、直筒瓶、器蓋、器座等。部分紅陶器器表或上部施有深紅色的彩衣。其它還出有玉刀、玉鐲、玉璜、玉墜、陶球等?脊虐l(fā)掘還發(fā)現(xiàn)了少量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的文化遺存。桂花樹遺址首次明確了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疊壓關系,使得研究者準確地把握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器物類別組合上的區(qū)別,并首次將龍山時代的遺存命名為“湖北龍山文化”,客觀上推動了石家河文化的……[詳細]
龍港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舊址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港鎮(zhèn)位于湖北省陽新縣西南部,106國道縱貫穿全境,鎮(zhèn)區(qū)距黃石市60公里。龍港革命舊址群位于湖北省陽新縣西南部的龍港鎮(zhèn),地處湖北的陽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寧、瑞昌4縣交界處。龍港是一個歷史古鎮(zhèn),明代稱龍川市,晚清稱龍港市,現(xiàn)為龍港鎮(zhèn)。龍港革命舊址群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遺產(chǎn)。1927年9月,黨在龍港領導秋收暴-動,實行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1929年至1930年,李燦、何長工、彭德懷率紅五軍先后進駐龍港,開創(chuàng)鄂東南革命根據(jù)地。嗣后,直屬中央的鄂東特委、隸屬中共湘鄂贛省委的鄂東南特(道)委先后在龍港設立,領導湘鄂贛邊境地區(qū)21個縣(市)的革命斗爭。是時,龍港成為鄂東南革命根據(jù)地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中心,云集黨、政、軍、工廠、學校、醫(yī)院、銀行、商店等48大機關……[詳細]
127、馬家垸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垸遺址
  馬家垸城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五里鋪鎮(zhèn)顯靈村古河道的東岸,1989年10月發(fā)現(xiàn),為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我國中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較完整的古城遺址之一。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600—700米,東西寬300—400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筑,夯層清楚。城垣內(nèi)筑護坡,一般寬5米,城垣外坡陡直。城垣外有護城河,東、南、西、北各辟一城門,其中西城垣及東城垣還設有水門。近幾年,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上采集了大量的陶器、石錛、古斧、鼎、碗、豆、高領罐、盆、甕、管形器、缽、缸等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器具。馬家垸城址的發(fā)現(xiàn),引起國內(nèi)外考古界專家學者極大興趣,日本、美國和中國社科院、武漢大學等考古專家、學者多次實地考察研究。……[詳細]
128、郭家崗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郭家崗遺址
  郭家崗遺址位于宜城市雷河鎮(zhèn)官堰村郭家崗自然村,坐落在一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條形的高臺地上,東距楚皇城約14千米,西距蠻河2千米。遺址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750米,面積近120萬平方米。遺址于1980年發(fā)現(xiàn),1989年、1990年武漢大學等單位進行了發(fā)掘。文化層堆積厚1.5~2.0米,包含物豐富。遺跡有房址、灰坑、井;铱佑袌A形、橢圓形、不規(guī)則三種。井分布較密,一般直經(jīng)為1.5米左右。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銅器等,以陶質(zhì)生活用器數(shù)量最多。器形主要有鬲、罐、豆、盂、甗、壺等。遺址以東周文化遺存為主。郭家崗遺址是一處比較典型的以楚文化遺存為主的遺址。遺址地層堆積豐富,文化發(fā)展序列清楚,器物組合完整,是迄今發(fā)掘的諸多楚文化遺址所不能比擬的,對于楚文化陶器分期標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詳細]
楊守敬故居
  楊守敬故居位于宜都市陸城鄰蘇巷30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道光20年(1840年),同治二年(1863年)續(xù)修,1986年根據(jù)0宜部、湖北省委宣傳部意見,經(jīng)湖北省文化廳批準,宜都市人民政府將故居維修后在故居內(nèi)舉辦紀念陳列并對外開放。楊守敬故居占地3121平方米,建筑面積1633.3平方米,木結構建筑,大門面對清江,中軸線對稱布局,二進八開間,三天井將前后二進分開,前一幢一層,有客廳、廂房,后一棟二層,有臥室、書房、藏書樓。外圍風格為白色斗墻和青灰色小瓦,與四鄰相接處均為高大的風火墻,整個建筑掩映在綠樹叢中,古樸、莊重、典雅,是本地區(qū)土漢民族雜居地帶僅存的典型建筑。故居內(nèi)保存有楊守敬生活原狀并設有陳列展覽。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將……[詳細]
七里河遺址
  七里河遺址位于房縣紅塔鄉(xiāng)七里河村,東距縣城3.5千米,西瀕七里河,南倚巫山山脈北麓的鳳凰山二郎崗,北為寬闊平緩的河谷階地。遺址地貌為一處不規(guī)則圓角方形矮崗,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于1958年發(fā)現(xiàn)。1976年、1977年、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等單位進行了三次發(fā)掘,發(fā)掘面積146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約2~3米。遺存以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主,先后發(fā)現(xiàn)石家河文化的房屋、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三房灣文化時期灰坑、墓葬,東周建筑遺跡、墓葬,以及兩漢時期墓葬等大量遺跡。七里河遺址,首次揭開了房縣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填補了武當山南麓至神龍架區(qū)這一大片區(qū)域內(nèi)新石器時-古學文化發(fā)現(xiàn)的空白。其中關于石家河文化的發(fā)現(xiàn),表明七里河遺址在石家河文化時期是一個等級較高的聚落址,歷史文化價值重大![詳細]
“治世玄岳”牌坊
  明代牌坊。位于湖北省武當山特區(qū)玄岳村,是武當山列為明皇家廟觀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爸问佬馈笔,俗稱“玄岳門”,聳立在武當山北麓的一豁口處,相傳進入此門即為朝山“神道”。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清乾隆二十年(1755)修繕。坐西朝東,四柱三間五樓仿木結構石牌坊。寬14.5米,通高11.9米。柱頂架龍門枋,并以鰲魚或卷草花牙子雀替支撐,正樓于明間龍門枋上,左右立柱支撐,中嵌矩形橫匾,兩面均雙勾嘉靖皇帝敕額“治世玄岳”4字,楷書,字徑0.80米見方。其上置單額枋,枋上置六攢七踩斗拱承樓頂,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云板。枋柱高6.4米,下承磉墩石。額、枋、柱、欄分別采用浮雕、鏤雕和圓雕手法刻仙鶴游云、八仙及花鳥圖案。玄岳門位于武當山北麓,瀕臨丹江口水庫庫區(qū),是游覽丹江口市武當山的序幕……[詳細]
瞿家灣湘鄂西革命根據(jù)地舊址群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瞿家灣湘鄂西革命根據(jù)地舊址位于湖北省洪湖市西部的瞿家灣鎮(zhèn),距洪湖市區(qū)55公里,距武漢市140公里。洪湖瞿家灣湘鄂西革命根據(jù)地舊址共有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39處,它們大部分集中于瞿家灣鎮(zhèn)紅軍街(老街)和沿河路街道南北兩邊,其余散布在附近村灣。舊址群現(xiàn)存建筑最早建造年代為公元1496年,傳統(tǒng)建筑規(guī)模18000平方米,完好程度95%。古建筑多為清末民初以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江漢平原水鄉(xiāng)小鎮(zhèn)特色,穿斗式土木結構、單檐硬山、灰墻玄瓦、高垛翹脊,裝飾精巧,形成了獨有的古樸韻味,具有樸素的美感和較高的藝術價值。洪湖市瞿家灣是有著重要紀念意義的革命舊址群。自1951年洪湖建縣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瞿家灣革命舊址群非常關心和重視。1965年5月,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偕夫人何蓮芝視察……[詳細]
133、無影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影塔
  無影塔位于武昌區(qū)洪山西麓的洪山公園內(nèi)。無影塔原名宋興福寺塔。興福寺原名晉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間(552~554年)。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改稱興福寺。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興福寺并建此塔。興福寺毀于近代,1953年該塔遷移至洪山公園內(nèi)。無影塔為樓閣式石塔,塔身為實體。八邊形平面,高11.25米。塔身下部為石砌須彌座,直徑4.25米,須彌座上為七級塔身。第一、三、五、七層外壁設龕,檐下施四鋪作斗栱,其余層檐下無斗栱。每龕,中間嵌菩薩、天王、力士、供養(yǎng)人等造像。第一層南面小龕的左側刻“住大洪山勝象興福寺重修”,右刻“咸淳六年歲次庚午四月佛日知事僧宗杰題”。無影塔形制古樸、年代確鑿,可作為武漢地區(qū)古建筑斷代的重要標尺,同時對研究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價值![詳細]
石首走馬嶺遺址
  走馬嶺遺址位子湖北省石首市焦山河鎮(zhèn)走馬嶺村與滑家當鎮(zhèn)屯子山村的交界處,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古城址,東西最大長度370米,南北最大寬度300米。城垣自上而下以黃、褐、灰白粘土夯筑。在東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兩端分別筑有城門。在城內(nèi)發(fā)現(xiàn)有面積達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積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間式中型房子和面積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土城垣包含物多為屈家?guī)X文化早期的陶器殘片,且被屈家?guī)X文化晚期灰坑和墓葬所疊壓,由此推斷該城始筑于屈家?guī)X文化早期。走馬嶺屈家?guī)X文化古城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能夠確認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原始社會晚期城址之一。走馬嶺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長江中游地區(qū)早期城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遺址出土石器有鉞、斧、錛、鏃、刀等;陶器以泥質(zhì)灰陶為主,泥質(zhì)紅陶次之,……[詳細]
天星觀墓群
  天星觀墓群位于荊州市沙市區(qū)觀音垱鎮(zhèn)東北天星觀村。墓群沿長湖南岸分布,東西長約4.7千米,南北寬約3.5千米。其保護范圍內(nèi)有天星觀墓地、黃家灣東漢墓地、楊家臺墓地、漁家灣墓地、二龍崗墓地、張灣墓地、陳家咀西周遺址、亨堂墳東周遺址共6處墓地和2處遺址。1978、2000年對天星觀一、二號墓進行了發(fā)掘,資料非常豐富。天星觀是一處楚國封君番氏家族墓地,對于研究楚國封君制度和葬俗等問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天星觀墓地周圍的5處墓地,墓主為戰(zhàn)國中期的下大夫,隨葬品反映的文化特征與天星觀一、二號墓有一定聯(lián)系。這些墓地與天星觀墓地共同構成了天星觀古墓群的文化內(nèi)涵,為全面了解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入楚紀南故城![詳細]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即南洋大樓,位于漢口中山大道六渡橋下首、民眾樂園旁邊,是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物。1996年11月20日,該館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樓由愛國華僑簡氏兄弟于1917年興建,大樓共有六層,系水泥鋼筋結構,十分堅固。1927年1月1日至當年9月20日,這里一度是武漢國民政府的辦公處,就是在這里,國民政府作出了收回漢口和九江英租界的決定。三樓的-二屆三中全會會場懸掛著孫中山像及其遺囑,重現(xiàn)了歷史的場景。1986年,南洋大樓辟為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紀念館,于1989年元旦國民政府正式遷漢62周年紀念日對外開放。武漢國民政府舊址(漢口南洋大樓),位于漢口中山大道708號,是愛國華僑簡氏兄弟投資興建的南洋兄弟煙草有限公司辦公樓,是現(xiàn)存唯一國共合作的中央政府所在地。該樓于1917……[詳細]
137、九連墩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連墩墓群
  九連墩墓群位于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zhèn)東趙湖村與興隆鎮(zhèn)烏金村以西,地處一條南北走向的低崗上,共有九個封土堆,當?shù)厮追Q“九連墩”。1957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與雕龍碑遺址一同被發(fā)現(xiàn)。墓群南北向排列,最大冢俗稱鷹子包,為九連墩之首。地處土崗最南端,冢直徑45米,封土高4.5米。其余8個冢直徑在35米左右,封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封土皆為白膏泥,并有夯打跡象。墓群的時代為戰(zhàn)國中晚期。2002年對墓群最南端的一號墩2座楚墓及其附葬車馬坑進行了發(fā)掘。出有青銅禮器、樂器(編鐘、鼓、笙、瑟)、兵器、車馬器、陶器、玉器及生活用品(人擎燈)等。1號車馬坑長52米,寬12米,是已發(fā)現(xiàn)的楚墓中最大的實物陪葬車馬坑?觾(nèi)有40輛車,88匹馬,其中有一輛6匹馬拉車。2號墓出土了1000多枚竹簡,保存較好;出土了已發(fā)掘楚墓……[詳細]
大智門火車站
  大智門火車站:位于漢口京漢大道車站路附近。建于1903年,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漢口火車站。該火車站是中國第一條長距離準軌鐵路的大型車站,其主體建筑候車大廳年代較早,為中國近代鐵路建設尚存的重要歷史見證。雖然已經(jīng)是深夜,深秋的空氣讓冷意漸漸滲入身體,李劍飛站在京漢火車站的樓前,思緒又回到那個熱鬧非凡的年代!拔揖统錾诶宪囌具,家里離車站大樓拐個彎就到,小時候第一次見到的最大的建筑,就是老車站!闭勗捴校呀(jīng)58歲的李劍飛總是習慣性地說“老車站”。“記得我才幾歲大的時候,最喜歡在車站邊上玩,因為熱鬧,在人群里穿來穿去覺得很刺激!泵刻旆帕藢W,李劍飛就和伙伴在車站邊玩。那時汽車無法進入車站路,只有板車能通行。有時候看到運輸工人往倉庫里推板車,上坡推不動了,小伙伴們就爭先恐后上前幫忙推車!肮と烁吲d……[詳細]
武漢江漢關大樓(江漢關博物館)
  江漢關大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漢口開埠以后,清政府于1862年在漢口設立海關,名江漢關。現(xiàn)存江漢關大樓落成于1924年。大樓總高40米,占地面積1,499平方米,建筑面積4,009平方米。大樓由主樓和鐘樓兩部分組成,塔式鐘樓位于樓頂。主樓、鐘樓均為四層。樓的外觀造型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結合英國鐘樓式樣,四周立柱,外墻、柱全部用大件花崗巖構造,石作精細。樓頂鐘樓四面裝有直徑4米的時鐘,按時奏樂,聲傳三鎮(zhèn)。為漢口的標志建筑。江漢關大樓既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又是武漢近代建筑的一大標志,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江漢關:位于漢口沿江大道江漢路口,1924年落成。占地1400平方米,高約40米,鐘樓頂端高出地面83.8米。是一座具有希臘古典式和歐洲文藝……[詳細]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解放大道2185號。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原為江岸分工會所在地。1923年2月,京漢鐵路總工會領導人從鄭州來到漢口,在此辦公。張?zhí)亓ⅲ◤垏鵂c)、李震瀛、陳潭秋、林育南、項德。椨ⅲ、楊德甫、施洋、林祥謙等曾在這里開會,起草宣言、電稿,編寫宣傳品,一時間成為領導京漢鐵路總同盟-斗爭的指揮部。1923年2月4日上午,林祥謙在這里下達了-命令,江岸機廠(現(xiàn)江岸車輛廠)鍋爐工黃正興接到命令后,奮力拉響了指揮-的汽笛,震驚中外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爆發(fā)了。在中共武漢區(qū)委的幫助下,京漢鐵路總工會還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油印小報《-月刊》。1923年2月7日下午,參加最后談判的工人代表聚集在此共商大計。幾小時后,不少人就倒在軍閥的槍口、刀尖下。慘案發(fā)生后,總工會停止工作。舊址原位于解放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