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41、太原白云寺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原白云寺
  白云寺俗稱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區(qū)東南8公里的紅土溝。它在我市諸多十方院中,以規(guī)模宏大、布局別致、環(huán)境幽雅而著稱,列為十方院第一。它是全太原市有名的景點之一。此寺利用土溝高低地勢鑿修磴道,拾級而上是山門殿,殿額高懸“白云寺”三個貼金大字,左右門的門楣上 書“真境”和“光寐”。寺前置石獅一對,給人一種幽深肅穆之感。殿內四角塑四大天王,大肚彌勒佛端坐殿中央,彌勒佛背后是韋馱。韋馱身穿鎧甲,手執(zhí)金剛杵。韋馱的塑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寶杵于兩腕上;另一種是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韋馱手執(zhí)金剛杵的姿勢很有講究,據佛門規(guī)定,凡是雙手合十,橫寶杵于兩腕上的寺院,是接待寺。反之韋馱杵拄地、右手叉腰的寺院,即為不是接待寺,游方僧尼一望便知。此寺的韋馱雙手合十,橫寶杵于兩腕上,顯然是接待寺,所謂接待寺,……[詳細]
42、稷山大佛寺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稷山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縣城東北1公里的高崖上,又名“清涼院”,“佛閣寺”,因寺內有一依崖雕塑的巨佛,故俗稱“大佛寺”。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晉政發(fā)(1996)7號]文件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同治《稷山縣志》及寺內所存在碑碣記載,該寺始建于金代皇統(tǒng)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4000佘平方米。原寺規(guī)模較大,拾級而上下班,坡道兩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極多。因兵亂大部分建筑遭毀,F僅存下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正殿,系樓閣式建筑,依崖建成造。前的抱廈三間。面闊三部,進深三部懸山頂。其一樓斗拱系典型的金代構件。單昂五鋪作。該殿原為重樓三層,道光三十年(1850年)樓閣傾圯,至咸豐九年(1859年)建翅墻,“自……[詳細]
43、芮城城隍廟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芮城城隍廟
  芮城城隍廟位于山西省芮城縣城永樂南街,俗稱南廟。城隍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創(chuàng)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明清兩代多次修葺。1985年再次維修。建筑面積159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宋代大殿,元代享亭,清代的獻殿、寢殿及配房。廟內有歷代收藏的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的碑刻、造像、墓志銘98通,為珍貴史料。地址:芮城縣永樂南街小西巷據碑文記載,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元、明、清屢有修葺。現存大殿為宋代原構,享亭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前檐柱頭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昂為劈竹式,螞蚱形耍頭。享亭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前檐柱……[詳細]
44、陽泉關王廟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泉關王廟
  關王廟又稱“老爺廟”,座落在中國北部山西省陽泉市東南2公里處的玉泉山山腰,是一座建于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用來祭祀關公的廟宇。關王廟始建于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進行了重修,以后歷代又對其進行了多次修葺。關王廟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分內、外兩個院落。建筑以內院的關王正殿為主,包括獻殿、端門馬殿、南北配殿、圍插廊、五關通以及外院的東樓戲臺、落箭亭、飲馬亭、關廟東門等建筑。除部分建筑沿襲了唐代風格外,大部分建筑均保持了宋代《營造法式》中的建筑規(guī)范。殿內供奉有關公、關平、周倉等人的塑像,塑像雕塑精美、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王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公廟宇,具有重要的文物歷史價值。同時它也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歷史、藝術、科學、建筑等方面的面貌,……[詳細]
45、懿濟圣母廟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懿濟圣母廟
  懿濟圣母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和順縣合山村東南50米處的臥虎崗下懿濟圣母廟位于中國山西省和順縣平松鄉(xiāng)合山村東南臥龍崗,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懿濟圣母廟始建于宋,元至治元年(1321年)、至元四年(1338年)重修。廟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上下二院及顯澤侯神祠組成,占地8400平方米。上院有圣母殿、獻殿、眼光殿、痘疹殿、白龍殿、藥王殿,下院有牌樓、山門、戲臺、東西廊房及禪院,顯澤侯神祠有大王殿、蟲王殿、閻王殿、財神殿、土地廟、山門,其中圣母殿為元代建筑,余為明清建筑。圣母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栱四鋪作單抄單下昂,計心造,梁架結構為六椽栿對后乳栿用三柱據重修碑載:“宋朝建至,宋金兵劫火焚之余”。元代重修。歷代均有修葺。廟坐南朝北,分上下兩院。中軸線上依……[詳細]
孔祥熙故居(孔家大院)
  孔祥熙故居(第三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太谷縣城內上觀巷原系太谷破落紳士孟廣譽的住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完成于咸豐年間。民國19年(1930年)孔祥熙以2萬銀元購得,略加修繕。1934年蔣介石到此地居住時,重新油漆彩繪,添增陳設。保存較為完好。現有正院、廚房院、書房院、戲臺院、墨莊院、西花園及部分殘損的東花園,均保留了清中葉建筑風格。宅院坐南朝北,東西寬91米,南北長69.5米,占地面積6324.5平方米,由多個橫向排列的套院組成,每個套院均沿中軸線方向分割為多個四合院,每個院落都掛有名人題書的牌匾。主體建筑斗栱飛椽,雕梁畫棟,堆金瀝粉。各院之間用過廳相隔,中有垂花門、寶瓶門和八角或月洞門相通,相鄰的院與院之間的房間與隔墻面,有六角、八角、長方形等各式窗戶裝飾,造型各異,風格奇特?紫槲跽杭取[詳細]
47、石馬寺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馬寺
  位于昔陽縣西南15公里處的石馬村。這里,原是一處規(guī)模不大,以石刻為主體的摩崖造像群,后人依像造屋,筑以殿閣,遂成為佛寺布局。宋代時,名為壽圣寺,因寺前有石馬一雙,人們俗稱之為石馬寺。石馬寺中,現存石刻造像千尊左右。這些石雕中,大者5米,小者5厘米,高1米以上者66尊。其中,北魏、北齊造像約占70%,其余均為隋唐作品。石馬寺時代:北魏至唐地址:昔陽縣西南12公里處的石馬村是一座石刻造像與廟堂建筑相結合的佛教寺宇。原稱石佛寺,后因寺前雕造石馬一對,故改名石馬寺。據題記和碑文所載,該石刻造像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是佛教北傳的早期石窟造像。隋唐時期,繼續(xù)鐫造。宋代即像造殿,此后歷代均有修葺。魏、齊造像約占百分之七十,余為隋唐時作品。寺內現存石刻造像大小一千三百余尊,大者高五米,小者五厘米,雕……[詳細]
48、徐向前故居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向前故居
  徐向前故居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城東南20公里的東冶鎮(zhèn)永安村,始建于清道光初年。1901年,徐向前元帥就出生在這里。這是一幢典型的晉北四合院式的建筑,院內正面為主房,兩側是廂房,上下兩層是徐帥青少年時期干活和學習的地方。在故居內,有徐向前元帥童年時學習用的小木桌,1955年毛澤東向徐向前授勛時的元帥禮服,還有徐帥的羊毛衫、軍裝等衣物。徐帥親筆書寫的他生前最喜歡的兩首古詩──《石灰吟》和《龜雖壽》原件也存放在這里。一件件實物和圖片資料,反映了這位老一輩革命家生前清廉簡樸,為革命事業(yè)奮斗終生的精神。故居坐北向南,一進四合院,占地面積856平方米。正房兩層木樓,面寬三間,硬山頂木結構,左右耳房二間。東西配房各六間,垂花院門。1991年,修復故居木樓和大門。1995年,建展覽室,成列有徐向前元帥的被服、補……[詳細]
49、臨晉縣衙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晉縣衙
  臨晉縣衙景區(qū)位于臨猗縣城西北20公里的臨晉鎮(zhèn),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內的衙署大堂是山西省目前保留下來的3處元代大堂建筑之一,也是全國僅存的元代縣衙大堂。此外,這里還有宏偉壯觀的清修文廟大成殿、枝繁葉茂的唐代古柏、懸有宋代大鐵鐘的鐘樓、固若金湯的明修古城墻。臨晉縣衙(第五批國保)時代:元至近代地址:臨猗縣城西北20公里的臨晉鎮(zhèn)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以中軸線布局分三層臺階式,依次為大堂、二堂、三堂,周圍配以廊房。大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椽,當心間較寬,明顯大于次、稍間,稍間又略窄于次間。采用“減柱造”,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四椽栿對接前后乳栿用四柱。柱頭斗栱雙昂五鋪作,琴面假昂,柱頭卷剎明顯,柱礎復盆式。堂前正面檐柱大于各柱,當心間兩根采用“抱柱造”。前檐額枋用材碩大,以三根大圓……[詳細]
50、砥洎城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砥洎城
  看 點: 城中遺存的明代建筑文昌閣臺基上尚存“山城一覽”碑刻,為砥洎城建筑規(guī)劃平面圖,是明崇禎十一年(1638)楊載簡記。石碑高54厘米,長86厘米。圖中詳細標出城廓的地理方位及主要建筑分布、每宅占地面積以及巷道和設施。這種明代小城鎮(zhèn)建筑規(guī)劃圖,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貴資料。 砥洎城是華北地區(qū)現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實物資料。 介 紹: 位于陽城縣城東13公里處的潤城鎮(zhèn)西北隅,當地百姓俗稱之寨上,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鎮(zhèn),北臨沁河,三面環(huán)水,呈半島狀。遠望其城,堅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城呈橢圓形,磚砌,占地面積約六萬平方米。南有正門,起于地面的城墻,高約十米。臨河城墻從河邊筑起,高約20余米,上設城垛、炮臺等,是……[詳細]
51、菩薩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菩薩頂
  菩薩頂位于山西省五臺山的靈鷲峰上,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寺院,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簡介山西省五臺山中規(guī)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于五臺山臺懷鎮(zhèn)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后,蒙藏-教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臺山,住宿于菩薩頂,賜菩薩頂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等,均須向大-進貢。全寺占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筑殿宇,布局嚴謹。寺前有石階一百零八級。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又,寺內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詳細]
52、長治五鳳樓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治五鳳樓
  南宋五鳳樓,位于長治縣東南的老雄山腳下,面對神山、背依仙嶺,山青水秀,環(huán)境清幽,建筑精美,雄偉壯觀。乃上黨地區(qū)的一大道教大觀,2006年6月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鳳樓,始建于宋代,明萬歷42年重建,明崇禎16年金粧神像,清乾隆38年再次補葺,1985年落架重修,整舊如舊。此觀座北朝南,一進三院,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獻亭、凌霄寶殿,寢宮,左右分別置鐘樓、鼓樓、文昌閣、三世佛殿、配殿、垛殿、廊房。正對山門的是一座樂樓。山門五鳳樓,巨型石柱高撐,木結構五重飛檐,歇山頂,巍巍浩蕩,無上至尊。尤為罕見的是登樓之梯乃單株巨桑而為,兩根橫梁為粗大荊木而做。入山門即是獻亭,密集的斗栱逐層收縮成八卦太極攢尖懸頂,造型奇特,工藝精湛。一根橫梁特意截開,重疊吻合,令人費解。正面高臺之上,凌霄寶殿,形制高大……[詳細]
53、澤州青蓮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澤州青蓮寺
  青蓮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5公里的陵石山中。青蓮寺下臨丹河,背依高山而建,與中國古代“面山背水”的風水建筑觀念十分吻合,整個寺院雄峻秀奇,別具風格,所臨山崖的肢內的一池清水經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題記。寺院分為古青蓮寺和新青蓮寺兩個部分。古青蓮寺始建于北齊天保三年(552年),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賜名“青蓮寺”。新青蓮寺始建于隋唐,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賜名“福嚴禪院”。自唐代以后,歷代均有所增建,院內古柏虬柯,銀杏參天,幽雅素靜。寺內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藏經樓、釋迦殿、羅漢樓、地藏樓及經堂、僧舍,高低錯落,左右分布對稱。釋迦殿古樸大方,雄偉壯觀,懸檐歇山頂,頭栱肥碩,飛檐騰空,具有明顯的宋代建筑風格,殿內塑釋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賢二弟子,東……[詳細]
54、法興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興寺
  法興寺位于長治市長子縣慈林鎮(zhèn)崔莊翠云山上,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涼神鼎元年(401年),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十三子鄭惠王賜藏經三千卷,并建石舍利塔一座,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名“廣德寺”,唐大歷八年(773年)又造燃燈石塔一座,宋元豐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圓覺菩薩殿,并更名為“法興寺”,元、明、清又屢有修茸。寺院坐北向南,規(guī)模不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軸線上,分列著舍利塔、燃燈塔、圓覺殿和后殿。舍利塔,又稱“石殿”,通體以砂石板砌成,塔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安拱形石板門,重檐樓閣式,塔檐疊出三層,內部構成四方藻井,上面四坡施檁椽,斗栱支檐,四角攢尖寶珠頂;下層內槽可繞行一周,四壁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裝色彩深沉。整個建筑的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這在中國現存的古塔中是獨……[詳細]
55、碧山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碧山寺
  碧山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五臺山臺懷鎮(zhèn)東北2公里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處。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高僧法聰禪師曾在此講經,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曾名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等。清代多次重修,乾隆年間改名碧山寺。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乘參、恒修兩老修行于此,建一茅蓬,廣濟十方僧人食宿,又稱“廣濟茅蓬”。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殿堂房舍108間,分前、后兩進院落。前院有天王殿,左右為鐘鼓樓,后依次為毗盧殿(雷音殿)、戒壇殿,東西配殿、廂房。天王殿正中塑有彌勒佛,背后塑-神韋馱,兩側塑四大天王。毗盧殿正中供毗盧佛,兩側分別為十二圓覺菩薩。戒壇殿為前院主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正中青石砌戒壇,長5.1米,寬5米,高1.2米,是五臺山唯一的戒壇,為僧侶受戒之……[詳細]
56、平遙市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市樓
  時代:清地址: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城中心南大街中部始建年代不詳,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乾隆二十二年(1757)、嘉慶十八年(1813年)、同治九年(1870)、光緒三十一年(1905)、宣統(tǒng)三年(1911)曾有補葺,市樓為三重檐木構架樓閣,樓高18米,黃綠琉璃瓦頂,歇山頂造,底層面闊進深各三間,占地133.4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南北向為通道,東西筑磚石臺基,四角立通天柱,外包磚墻,東西各有券門一道,四周圍廊,每角有柱三根,柱間廊額,平板枋聯接,上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葉,明間平身科一攢,平座斗拱為五踩重翹,平身科兩攢,角科附角頭廂拱做成鴛鴦交首拱,滴珠板狹長,全部斗拱外露,二層平座筑廊,前后隔扇門裝修,內施樓板,設神龕,南向供關圣大帝,北向祀觀音大士,另有魁星。屋頂裝天花板,上層……[詳細]
57、霍州媧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州媧皇廟
  媧皇廟位于距山西省霍州市5公里的東郊大張鎮(zhèn)賈村。四周青山環(huán)繞,東有潺潺泉水流過。據傳,此廟始建于明代,后毀,清同治四年重修。媧皇廟內現存有懸塑及壁畫,尤以正殿內壁畫而聞名。正殿東一側的壁畫高4米,長6.5米,面積為26平方米;媧皇圣像左側壁畫,高4米,長3米,面積為12平方米,與東側壁畫連為一體。整組畫面表現了圣母宴請百官司時,宮廷內忙碌、熱鬧的生動情景。村內至今仍現存著大量古建筑遺構,如媧皇廟之東為清代懸山頂建筑魁星樓,廟之西為文昌閣高臺遺址,廟之北為清代遺構劉家祠堂、清代六邊形六層樓閣式磚構文峰塔,廟之西北為與媧皇廟同時期的建筑群玄帝廟。是反映清代黃河流域村落風俗、民俗的典型實例。由于村中這種特殊的文化氛圍,村民憨厚、淳樸,文人墨客歷代輩出,書香門第隨處可見!百Z村的秀才比驢多”這一當地……[詳細]
五臺山殊像寺
  殊像寺坐于山西省鳳林谷口,面對梵仙山,風景優(yōu)雅。該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歷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殊像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普陀宗乘之廟西面,獅子溝北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歷陪皇太后到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進香,見文殊妙相莊嚴,令人起敬,“默識其像以歸”。佛經中釋迦有“東方主尊菩薩是文殊,有時現比丘像,有時現國王像”預言。而“文殊”又譯“曼殊”,“曼殊”與“滿洲”音近,所以西藏0-進丹書時,稱清朝皇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獅子溝傳言;進而有人就附會說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乾隆和太后對此不加可否,任說其說。回到京師,太后就令人按五臺山文殊模樣雕刻石像供于香山……[詳細]
59、羅睺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睺寺
  羅睺寺,位于五臺縣臺壞鎮(zhèn)楊林村。坐北朝南,東西長101米,南北寬189米,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創(chuàng)建于唐代,初名落佛寺,宋代維修,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萬歷年間(1573-1620)重修,清康熙時改為黃廟,常住蒙藏喇嘛。現存建筑除東西偏院為現代建筑外,余皆為明、清建筑。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大雄寶殿)、后殿(現佛殿),兩側建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金剛殿及僧舍等。大佛殿(大雄寶殿)為寺內主殿,石砌臺基,寬15.9米,深16.3米,高1.06米,面寬三間,進深八椽,單檐廡殿頂,其前設重檐抱廈,殿內佛壇上塑有三世佛,前為宗喀巴大師像及八大供養(yǎng)菩薩,均按喇嘛教《造像量度經》的規(guī)制而建造。寺內存明、清塑像255尊,明清碑9通,明清石獅3只。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詳細]
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第一批國保)時代:1938年地址:武鄉(xiāng)縣的磚壁村和王家峪村王家峪村距武鄉(xiāng)縣城45公里,在磚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一條狹谷中,舊址設在村北三座相連的民居中。磚壁村在王家峪村之東。兩村皆位于太行山腰,四周群山環(huán)繞,地勢險要,舊址在村東玉皇廟內及周圍的佛爺廟、奶奶廟、李家祠堂的一組建筑群中。1937年8月,八路軍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偹玖畈肯群篑v扎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五臺縣南茹村、潞城北村等地。武鄉(xiāng)縣磚壁村和王家峪村是駐扎時間最長的一處,彭德懷等領導人在此曾指揮華北地區(qū)的抗日游擊斗爭。1939年7月,由-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率領的八路軍總部各機關從潞城北村經黎城霞莊,進駐磚壁村。10月,八路軍總部遷到王家峪村,部分留守磚壁村。194……[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