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隴南市旅游

隴南市旅游景點介紹

141、觀山
觀山
  觀山西和縣城東,一山由東南蜿蜒而來,峰回勢轉(zhuǎn),巍然東峙。這里常年蒼柏蔥郁,景色清幽,風光秀美,這就是觀山。觀山之巔,地勢開闊,在其最高處建有朝陽觀。觀山之巔,地勢開闊,在其最高處建有朝陽觀。朝陽觀始建年代久遠,清道光年間重建,建有三清殿、凌霄閣,閣高數(shù)丈,規(guī)模軒昂。尊奉的神祗有真武祖師、八仙、藥王、三官等神。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軍將領曹燦章、賴云光合圍西和城時,朝陽觀建筑盡毀,僅留存古柏一株。民國元年(1912年)重修朝陽觀,其中僅凌霄閣歷時7年才落成。雕梁畫棟,飛檐高翹。正殿供奉真武祖師,右側(cè)三陽祖師,后殿供關圣帝君。后又建天樓、天門。1962年朝陽觀因火災而焚毀。近年來,十方信眾又集資重建,現(xiàn)有寺廟6座22間,丹房35間,2004年被甘肅省批準為西和縣道教活動場所。朝陽觀上建有……[詳細]
西和鳳凰山
  鳳凰山鳳凰山位于西和縣城北部25公里處的長道鎮(zhèn)大柳河畔。其山上有一株百年梧桐,枝繁葉茂,虬枝婆娑,相傳曾有鳳凰棲落此樹,又因此山勢奇特,遠觀似鳳,故名為鳳凰山。鳳凰山與祁山隔西漢水遙遙相望,大柳河、西漢水相環(huán)抱,地勢奇特,風景殊勝,其“前朝龜嘴,后應龍崗,右?guī)剑蟓h(huán)漢水”,系風水學者眼中之寶地。鳳凰山廟宇規(guī)模宏大,依山勢從山腰至山頂,殿堂林立,樓臺櫛比,拾級而上,登臺瞻仰,給人“高山仰止”之感。據(jù)山上現(xiàn)存的《補修圣母地師金象碑記》云該山建筑“起自西漢”,可見鳳凰山浩渺無跡,年代久遠。今天所見到的廟宇均是“文革”后重新建造。山上有戲臺,后有魁星閣,中間連進五院,一階一院,匠心妙用,設計獨特。山上地勢開闊,寺廟被萬千綠卉圍裹,登山而望,四野茫茫,綠野平疇,阡陌農(nóng)舍,一派盎然。明代天啟年間的《……[詳細]
143、云華山
云華山
  云華山云華山位于西和縣城東北15公里處的稍峪鄉(xiāng)境內(nèi),與塔子山相連接,海拔2100米。因其山形如圭,舊稱圭峰,每有皓月臨空,萬籟靜寂,氣象宏遠,有“圭峰秋月”之勝景。云華山孤峰聳峙,懸崖高峻,四面臨空,只有一面與塔子山山脈的“天橋”相連,獨領崎徑,宛如通往瑤池的天橋。天橋險絕,兩無依傍,行走其上,只覺山轉(zhuǎn)云繞,如臨深淵,就地勢而言,比之西岳華山更為奇險。山頂有廟,錯落有致,占地不足20平方米,廟前陡坡處現(xiàn)已設有水泥臺階和欄桿。山門上懸一橫匾“人間天上”,進廟游覽廟門、廊柱上多有書畫名家的楹聯(lián)、鍥刻。歌今誦古,識善懲惡。書法或漢隸或二王,讓人美不勝收。所有殿宇或彩繪飛天,或再現(xiàn)佛本生故事。每逢四時八節(jié)有晨鐘暮鼓從云華山頂響起,聲傳百里。因而俗稱“云華山鐘聲響西禮”之贊。(注:西禮,指西和、禮縣二……[詳細]
144、晚霞湖 AAAA
晚霞湖
  晚霞湖晚霞湖位于西和縣城以西5公里處的姜席鎮(zhèn)境內(nèi)。為隴南市十大重點旅游景點之一,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流域、漾水河支流的姜席河下游。水即酈道元《水經(jīng)注·漾水》所稱的建安水。晚霞湖水庫庫容為1035萬立方米,水域面積1800多畝。晚家峽水庫修建于1960年,1976年紀念毛澤東暢游長江10周年活動中,天水地區(qū)曾舉行大型游泳賽(注:此時西和縣屬天水地區(qū)),2006年首屆甘肅西和仇池山歌文化藝術節(jié)主會場亦在此設立,該水庫是目前隴東南地區(qū)最大的水庫。也是甘肅著名的高山水庫,風景秀麗,交通便利。2008年,晚霞湖水利風景區(qū)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qū)評審委員會批準,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qū)”。特別是近年來西和縣依托這方秀水,大力發(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2002年以來,西和縣委、縣政府啟動實施了晚霞湖庫區(qū)……[詳細]
  三國古戰(zhàn)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后,全國陷入戰(zhàn)亂狀態(tài),戰(zhàn)火由中原燃及邊境,西和所處的秦隴地區(qū)更是魏蜀爭奪的重要地帶,祁山也因之成為三國時期的著名戰(zhàn)場,這緣于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戰(zhàn)役。祁山并不是現(xiàn)在祁山鄉(xiāng)天西公路旁稱為祁山堡的那個高大山丘,而是建安水(即西和河)入西漢水(即鹽官河)處以北的連片山峰。祁山厄控西禮天水之咽喉,向北可出天水、達寶雞,向南可通文武、入四川,向東南可經(jīng)略陽、走漢中,實為隴蜀戰(zhàn)略要道。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建都成都,223年吳蜀夷陵之戰(zhàn)劉備敗逃白帝城,臨死托孤,請諸葛亮輔佐劉禪,諸葛亮在外憂內(nèi)患中與吳國重新修好,整治內(nèi)部,平安南中。然后舉兵北伐,這既是為了完成“先帝”劉備的遺愿,“興漢”定天下,也是“保蜀”的需要,是“以守為攻”的策略。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詳細]
146、佛孔寺
佛孔寺
  佛孔寺佛孔寺位于西和縣最東邊的馬元鄉(xiāng)佛孔村,離縣城約40公里,地處西、禮、徽、成、天水之交界處,是西和縣較為罕見的巧妙利用丹霞地貌而修建的寺廟。依山而建,山上山下,結(jié)構(gòu)奇巧,氣勢磅礴,被稱為“小麥積山”。佛孔寺又名“佛捆書”,相傳是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返回途中,在通天河遇老龜,而致使-落水,經(jīng)玄奘師徒護持搶救,在佛孔寺清理修正經(jīng)書,故名“佛捆書”。佛孔寺歷史十分悠久,據(jù)已毀之碑記載(部分碑刻“文革”時埋藏于佛孔寺新建戲樓底基處),佛孔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再建于唐玄宗開元三年。可知開鑿時間與敦煌、麥積及本縣法鏡寺、八峰崖相當。其時正是佛教復興、造像盛行之時。佛孔寺依佛孔村所在的金鼎山而建,金鼎山巖質(zhì)為赤沙巖,為全國少有的丹霞地貌特質(zhì),高約四百余米。形似魏晉名窟天水“麥積山”,故有“小麥積山”之稱![詳細]
隴南白雀寺
  白雀寺白雀寺坐落在離西和縣城區(qū)2公里的西峪鄉(xiāng)觀音村四臺山山崗,寺院依山勢而建,左護崆峒,右繞隍城,遙對觀山,姜席河與南柳河在寺前交匯而成的白水河從寺腳蜿蜒東去。這里冬有松柏露翠,夏有綠槐吐香。白雀寺巍然立于山崗,居高俯瞰白水河兩岸。占地13936平方米,約20.6畝,依古制建有四大院八小院共十二院,該寺現(xiàn)在為西和縣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雀寺是一座佛教名寺。相傳西和縣境內(nèi)的古代西峪國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不戀榮華,在白雀寺修行,其父秒莊王為逼其回家,放火焚燒白雀寺,使500僧尼和萬名香客喪生火海,白雀寺也被付之一炬。妙善公主得神仙護持逃脫,輾轉(zhuǎn)來至香山,屢受苦難,功成了道,自度度世。“火化白雀寺后”,經(jīng)幾世歲月滄桑,白雀寺又幾度興建。據(jù)寺內(nèi)古碑記載,南宋嘉定年間重修寺廟,現(xiàn)存建筑……[詳細]
148、八峰崖
八峰崖
  八峰崖八峰崖在西和縣城東南32公里處,位于石峽鎮(zhèn)西側(cè),與仇池山遙遙相望。在八峰崖的主峰山腰,有罕見的天然石窟。唐代大詩人杜甫從秦州經(jīng)西和轉(zhuǎn)道同谷(今成縣)途中,曾游覽八峰崖奇景,寫下了《石龕》詩: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我后鬼長嘯,我前狨又啼。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驅(qū)車石龕下,仲冬見虹霓。伐竹者誰子,悲歌上云梯。為官采美箭,五歲供梁齊。苦云直干尺,無以充提攜。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八峰崖是一處“南瀕西高山,北依天子坪,八峰接云天,峻極兀崢嶸,迭迭云霧繞,崖前秀草長,野野淡淡香,古洞松映掩,澗水潺潺響,斑松斗秾華,翠柳爭艷麗,深林聚千獸,靈對日唱”的秀麗風景區(qū)。這里,傲然刺天的八座石峰,峰峰入云,亭亭玉立,如眾星列曜,似群仙聚會。其中主峰為西峰,其相距地面160米處有高約15米,長約60米……[詳細]
149、法鏡寺
法鏡寺
  法鏡寺法鏡寺位于西和縣城以北12公里處的石堡鄉(xiāng)石堡村的五臺山,是隴南境內(nèi)一處著名的石窟佛寺。因唐代大詩人杜甫留詩而聲聞隴右。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為安史之亂所累,關中一代鬧饑荒,加之地方官吏橫征暴斂,使他“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這游”,于是憤然棄官(時任司馬參軍)攜妻帶子,西赴秦州(今天水),一路顛沛流離,又從秦州趕赴同谷(今成縣)路經(jīng)法鏡寺。見法鏡寺翠碧的修篁,鳳尾森森,雨中的松樹枝葉青青,晨煙靄靄,旭日初升,屋脊在陽光的映襯下閃閃發(fā)光,潔凈的軒窗歷歷可數(shù),窗欞如灼灼慧眼,脈脈含情,使人流連忘返,隨即寫下《法鏡寺》一詩。法鏡寺所在的石堡一帶,石山綿亙,其色如彤云赤霞,山勢從北而來,直通長道寒峽,自漢以來,這里就是由秦入蜀的必經(jīng)之路,故諸葛亮出祁山于此;姜維爭隴右于此;吳玠與金人爭……[詳細]
150、岷郡山
岷郡山
  岷郡山岷郡山坐落在西和縣城南1.5公里處,俗稱“薩爺?shù)睢,是隴南乃至全省聞名的道教宮觀。漾水河與趙五河交匯山前,向北而涌流。蒼茫之中,一峰獨秀,綠陰森森,薩真人祠雄踞于山頭。岷郡山原名獨頭嶺,南宋紹興年間改稱岷郡山。當時金滅北宋,關隴六路盡陷于金,岷州州治南移白石鎮(zhèn)(今西和城北郊白水河以北),白石鎮(zhèn)無險可守,又移署于岷郡山,后宋金議和,因“岷”字犯金太祖完顏旻之諱,故將岷州改為“和州”。又因江淮之間也有一個“和州”,兩地相名,不便區(qū)分,遂加一“西”字,稱之為“西和州”。州名更改,岷郡山之名卻由民間沿稱至今。薩真人祠為西和勝境,其始建年代已無從可考,現(xiàn)存殿宇為清乾隆年間修建。祠內(nèi)古柏巨槐,雕鐫刊刻,清幽絕塵。祠前漫坡雜花叢生,鳥聲傳韻,滿目翠微清涼之間山道彎彎。一帶龍脊入云之處,殿閣隱隱。晨鐘……[詳細]
151、隍城
隍城
  隍城隍城位于西和縣城的西山山麓,古時曾叫做南山、鳳凰山、今名隍城,已被建成隍城森林公園。山勢高厚雄壯,從山腳至山頂綿延四里,隍城與觀山遙相呼應,俯瞰縣城。隍城是一座名山。宋時名南山,山上有十二連城,宋吳玠所筑以御金人者,今僅存三城,其余遺址猶存。山之西北有天然方邱,今名上城,南宋時名高堡,即西周之犬邱,后漢時的戎邱城。如今沿著盤山公路而上,進山門,過長亭,兩邊綠樹蒼郁,山花爛漫,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步入山巔,在古堡之內(nèi),可觀賞西靈寺獨特的建筑。西靈寺一進三院,前院大殿為重檐式兩層高閣,雄偉氣派。中間大殿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和彌勒佛。后院為菩薩殿,供有三大菩薩。西靈寺是西和縣政府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近年來,西和縣委、縣政府將作為縣城重點休閑娛樂場所,進行總體規(guī)劃,加大投資力度,修建有山門、……[詳細]
152、仇池山
仇池山
  仇池山仇池山位于西和縣城南50公里處,地處大橋鄉(xiāng)南部,海拔1793米,相對高度791米,西漢水由西北繞山腳南下,洛峪河從東南沿山麓西來匯入西漢水,二水匯流山下,形成三面環(huán)水,一面銜山的天險勝地。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神話傳說中刑-首的地方,氐人的發(fā)祥地,仇池國的故土。海內(nèi)有89部點擊文獻有對仇池山的記載。《水經(jīng)注》描述仇池山為:“絕壁峭峙,孤險云高,望之若覆壺。高二十余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開山圖》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嶔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有水泉,所謂清泉沸騰,潤氣上流者也”。據(jù)宋代羅泌著的《路史》載,仇池山的出名始源于五千年前的上古時代。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仇池),長于成起(成紀)”漢《遁甲開山圖》說:“仇池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詳細]
153、秦皇湖
秦皇湖
  秦皇湖秦皇湖位于縣城東北50公里處的紅河鄉(xiāng)雙石溝,是利用紅河水庫發(fā)展起來度假、避暑、水上娛樂為主的風景區(qū),由紅河湖、天臺山、方口寺景區(qū)組成。紅河水庫是一座集灌溉、防洪、養(yǎng)殖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水域面積達3000余畝,是隴南地區(qū)最大的人工湖。圍繞湖區(qū)有天臺山、方口寺、慈祥觀、金山、窯洞等景點,自然、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庫區(qū)湖面寬闊清澈、波光粼粼,兩岸山巒起伏、綠樹掩映,游人或泛舟湖上,或倚岸垂釣,愜意非常![詳細]
154、鐵籠山
鐵籠山
  鐵籠山鐵籠山位于縣城南15公里處,從石草公路南行,遠望一山崛起,絕壁峭峙,孤險云高,望若垂壺,西漢水繞其南,急流翻滾,谷轉(zhuǎn)雷鳴,其山狀若鳥籠,故稱鐵籠山,昔姜維大戰(zhàn)司馬昭于斯處。諸葛亮死后,姜維受任蜀漢大將軍,為實現(xiàn)諸葛亮未盡之業(yè),起兵漢中,屯兵鐵籠山,以圖再攻祁山,向中原進發(fā)。姜維在鐵籠山修筑城堡、地道,山前設營盤、中軍帳,拉開張弓之勢,等待魏軍前來交戰(zhàn)。出兵二百,木牛流馬,運送糧草,以誘敵出籠。司馬昭不知是計,派徐質(zhì)率兵五千,前來偷襲,斷其糧道。蜀兵乘機棄糧而逃。徐質(zhì)率兵追趕,被蜀兵重重包圍,殺下馬來。蜀兵又換上魏裝,賺開魏軍營門。魏軍四處無路,被逼上了鐵籠山。司馬昭被困在山上,斷了水路,死者不計其數(shù),盡棄在斗底峪峽谷。司馬昭仰天長嘆:“吾死于此也”,幸得王韜一計,上山拜泉,始得泉水涌出……[詳細]
155、秦公陵園
秦公陵園
  秦公陵園禮縣,古稱“西垂、西犬丘”,秦人最早的都邑所在地。據(jù)《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先祖“在西戎、保西垂”,“非子居大丘”,“莊公居其西犬丘”,“秦仲、莊公、襄公葬西垂”。西垂即西犬丘,是秦人走向中原成就霸業(yè)的搖籃。秦人的祖先為何發(fā)祥于此,并在此建立都邑里。據(jù)《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屬于嬴姓,源出東夷,殷商末年,贏人首領一路進攻,進王渭水中游一帶,守衛(wèi)商王朝的邊疆。隨著周王朝滅掉商紂,嬴人守衛(wèi)的地區(qū)也被周人攻占,在其首領大駱的帶領下,沿渭水西進,繼續(xù)尋找生存之地,最后遷移至渭河以南、遠離周人中心的西漢水上游地區(qū),從而保持了相對的獨立,為以后的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在這里,他們戰(zhàn)勝了力量相對弱小的氐人,修建了城邑。周王朝建立后,他們歸順了周王朝,周天子認可他們占據(jù)“西犬丘”,確認了他們的社會……[詳細]
156、黃金寺
黃金寺
  黃金寺黃金寺位于永興鄉(xiāng)友好村,禮縣佛教協(xié)會設于此寺。黃金寺始建于何時已無從考證,但相傳古代該寺僧眾頗多,規(guī)模較大,大約在明朝不知何故被毀。20世紀90年代由于勞動耕作,在原址發(fā)現(xiàn)碎磚破瓦,又挖出古代寺院柱石,于是當?shù)啬罘鹁邮磕蓟Y,投工獻料,再建于1989年,同時又將縣佛教協(xié)會由永興滲水寺搬遷于此,F(xiàn)該寺占地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已建成佛殿2座,0殿1座,山門1座,僧舍24間。有常住人員8入,出家僧人8人,佛教居土40余人,教職人員4人,組織機構(gòu)健全。寺院除搞好正常的誦經(jīng)拜佛和其它法事活動外,還從事生產(chǎn)勞動和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為宗教活動的正常開展和民族團結(jié)、社會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詳細]
157、祁山武侯祠 AAA
祁山武侯祠
  祁山武侯祠祁山是一條山系的名稱,它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西漢水北側(cè),綿延25公里,地扼蜀隴之咽喉、勢控攻守之要沖,是三國時祁山古戰(zhàn)場的天然屏障,為魏蜀必爭之地。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隨著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播出而家喻戶曉,祁山武侯祠也因此而名聲大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劉禪上《出師表》后,進入漢中設臨時丞相府。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諸葛亮一出祁山,街亭一戰(zhàn)失利,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當年冬天二出祁山,圍陳倉糧草不濟退兵;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三出祁山,蜀將陳式占武都、陰平,諸葛亮到達建威城(今西和縣境內(nèi));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四出祁山,魏延西入天水、隴南的羌氐一帶,大敗魏將郭淮;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五出祁山,破……[詳細]
赤土山園林
  赤土山園林赤土山園林位于縣城東2公里處,因山體呈紅色,故得名。《禮縣志》曰:“縣東四里赤土山有一石上足跡長五尺,傳為隕石”,故得“赤土顯跡”之名,為禮縣古八景之一。一九九六年縣委、政府對赤土山進行規(guī)劃修建,經(jīng)過三年建設,實行田、水、林、路綜合治理。如今,古老建筑與新建筑交相輝映,古柏與新栽的野稀樹種已連成一片,為禮縣城居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休閑觀光場所![詳細]
159、王仁裕神道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仁裕神道碑
  王仁裕神道碑王仁裕,字德輦,五代時秦州長道人,其故里在今禮縣石橋鎮(zhèn)斬龍灣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后周進位太子少保,病逝后詔贈太子少師。生于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后周顯德三年(956年)病逝開封寶積坊私第。時隔16年之后,由嫡孫秘書郎王永錫護靈柩歸葬故里;有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由時任宰相的王仁裕門生李昉撰文,張賀書丹并篆額,王永錫立碑。王仁裕神道碑,有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組成。碑首、碑身由一整塊巨石雕成,通長3.05米,寬1.14米,厚0.4米。碑額篆“周故太子少師王公神道碑”,碑面中間陰刻楷書碑文,自右向左豎列36行,每行71字,共2500余字。碑文書法蒼勁秀麗,刻工精巧,是研究五代史及宋代書法藝術的珍貴石刻。……[詳細]
160、禮縣文廟大殿
禮縣文廟大殿
  文廟大殿文廟大殿位于縣城東大街縣政府招待所院內(nèi)。據(jù)《秦州新志》記載:“文廟始建于明萬歷38年,初建城東錦屏山麓,后遷縣之南關,順治13年(1656年)署縣事歐陽緘改遷茲地,后經(jīng)康熙年間,乾隆4年(1739年)、道光19年(1839年)先后重修!痹源蟮顬橹行,有欞星門、魁星閣、鄉(xiāng)賢祠、名宦祠等群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計有3院,房屋40間。1958年由縣政府招待所占用后,逐年拆除改為新型建筑,現(xiàn)存大殿一座,面闊5間,長22米,進深4間,寬17米,重檐歇山頂。該殿除門窗該換外,其余保存完好,現(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