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臨夏州旅游

臨夏州旅游景點介紹

101、馬鞍橋遺址
馬鞍橋遺址
  馬鞍橋遺址馬鞍橋遺址位于劉集鄉(xiāng)陶家村,劉集河西岸臺地上,東臨尕溝,西臨大溝,南至崖頭溝,北至榻咀,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約15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其東部有大量陶器片。根據(jù)標本考證,分別為馬廠類型、齊家文化類型、辛店文化類型。在距地表30厘米的斷崖面有大量馬廠類型的陶片和灰層,陶器殘片多飾網(wǎng)格紋、黑寬帶紋、折線紋、弧線紋等。齊家文化的器物殘片多飾蘭紋、繩紋,陶質為細泥紅陶和夾砂器形多為文化的器物是典型的白色泥質,飾黑色直線紋![詳細]
  坡頭遺址坡頭遺址位于四保子鄉(xiāng)克新民村郭家社,黃河南岸二階臺地上。東至堡子溝,西接郭家社居住區(qū),南依上梁地,北臨堡子溝南端,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遺址地面暴露大量彩陶殘片,多為鋸齒紋、平行線紋,黑紅兩彩,屬于半山類型文化遺存。另一部分殘片飾折線紋、弧線紋,為馬廠類型文化遺存,其中有飾有紅色和紫紅色陶衣,紋飾色彩黑紅相間,極為罕見。坡頭頂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有窯址和墓葬,窯址長約1.5米,高0.5米,其中有大量的燒結紅土、焦釉塊、炭渣,并有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的陶片摻雜其中![詳細]
廟咀梁遺址
  廟咀梁遺址廟咀梁遺址位于大河家康吊村臺子社,為黃河南岸二階臺地,西臨康李家社,東至旱地溝社,南至轉道地,北接大旱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廟咀梁兩側的斷崖上離地表2米處有灰層和白灰居住面,灰層厚達0.3米,長約3米,白灰層厚約0.4米。同時還出土齊家文化雙耳罐,在遺址山梁又可見大量飾有旋紋、折線紋、網(wǎng)格紋的彩陶殘片,屬馬家窯文化類型![詳細]
  橋頭遺址橋頭遺址位于別藏鄉(xiāng)橋頭村居集河與別藏河交匯處。東至臨大公路,西靠堡子門,南至前河,北至后河,面積約為6.6萬平方米。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廟坡、大五斗及墳頭一帶。廟坡斷崖上距地表0.5米左右有大量灰層厚達1-3米,內含大量的黑色燒結釉塊、泥質紅陶、石器等殘片,均屬齊家文化。在大五斗及墳頭一帶出土的彩陶有壺、罐等器物,陶質橙黃色,飾黑紅兩彩,紋樣多為旋紋、鋸齒紋、方格紋,屬馬家窯型,人骨,為半山類型墓葬區(qū)。橋頭遺址……[詳細]
105、元山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山遺址
  元山遺址元山遺址位于積石山縣石塬鄉(xiāng)三二家村六社。面積約2.66萬平方米,文物遺存主要分布在山頂、豁口、元口大地一帶。元山量灰坑,-白灰厚厘米泥;砜诘臄嘌律,距地表1.2米露出大量灰層厚達60-70厚米,出土有夾砂粗陶、石器、炭渣等,屬齊家文化;砜谝粔K大約4000平方米的耕地中距地表下30-40厘米有墓葬遺址,在一座裸露的墓葬0土一件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小陶罐,豁口處有兩種類型的文物遺址并存。……[詳細]
106、三坪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坪遺址
  三坪遺址三坪遺址位于安集鄉(xiāng)三坪村,地處黃河南岸二階臺地上,面積約66萬平方米。文物主要分布在頭坪的舊莊窠大鍋,尕魯坪的上莊、尕塬,二坪的麻黃咀、高崖咀、坨子嶺,三坪的圓地咀、犁地咀、城墻地。有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馬廠及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種文化類型的文化層。尤以馬家窯類型為典型,出土的文物有甕、罐、瓶、盆、缽等,還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1949年8月三坪村的圓地咀出土的一件彩陶甕,厘米,泥質體型碩大,飾經旋紋為主體的花紋,花紋富有飛動氣勢,波瀾壯闊,富麗流暢,造型古樸典雅,雄渾優(yōu)美,制作精美,被譽為“彩陶王”,屬馬家窯文化。1954年由大隊書記戚永年捐送政府,現(xiàn)存中國歷史博物館。1990年4月10日,郵電部還將“彩陶王”圖案印制成紀念郵票一枚,發(fā)行國內外,使這一瑰寶大放光彩,另外還有馬廠文……[詳細]
107、保安三莊
  保安三莊說到保安三莊有一首花兒唱的非常好,積石山下的保安莊,金盆養(yǎng)魚的地方;西部開發(fā)的大路上,家鄉(xiāng)(哈)什樣錦一樣。這首花兒曲所唱的就是人稱保安三莊的大河家鎮(zhèn)大墩、梅坡、甘河灘村等地。保安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具有鮮明個性的民族。保安族原居青海省同仁縣境內隆務河邊的保安城、尕沙爾、下莊一帶。清同治初年由于受當時時當?shù)?教封建農奴主的欺壓,-由青海遷入甘肅境內,在今積石山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F(xiàn)在他們居住的大墩、梅坡、干河灘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莊,故稱保安人。這時的保安人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和稱呼,居住在這周圍的人們稱保安人為黑黑(即回回),直到1952年3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正式命名為保安族。顧名思義,保安族的族稱來源于居住地保安。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詳細]
  臨津古渡臨津古渡始于漢代,繁榮于唐宋時期,從漢朝到明、清以及近代,一直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渡口。西進新疆,南入西藏。千百年前的絲綢古道上,巍巍積石雄關旁,昔日叱咤風云,有鎖鑰之稱的臨津關,如今只留下了一敦石鎖,兩條鐵索。說到古渡,在我們甘肅就有著名的三大古渡。它們分別是臨津古渡、蘭州城內的金城古渡、靖遠境內的靖遠古渡。在古時,這三大古渡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古代渡河有三種方法:一種是羊皮筏子、二是擺渡橋。因為浮橋受季所以羊船就成為渡河的重要交通工具。漢武帝時,古渡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漢羌各族聚居于此。據(jù)《隋書.煬帝記》隋煬帝親自出巡隴右,河西地區(qū)、親臨前線指揮與吐谷渾作戰(zhàn),從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降伏吐谷渾10萬余人,暢通了絲綢之路,密切了內地和西域、西亞和歐洲國家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詳細]
109、魯班石
魯班石
  魯班石很早以前,炳靈寺僧侶云集,香火鼎盛,車水馬龍,一派繁榮景象。但滔滔黃河割斷了南北交通,要過黃河天險,只能靠皮筏擺渡,船翻人亡事故時有發(fā)生。魯班得知,決心修建一座石拱橋,但黃河邊造橋石頭奇缺,于是,他騎著神獸,帶著干糧到處尋找。一天,他來到積石大峽,發(fā)現(xiàn)滿山都是造橋的好石料。便選好石頭,擇定黃道吉日,做好造石準備,于農歷五月初五午夜,他左手提神斧,右手握仙鞭,運起神功,點石為羊,以積石大峽深此起運。佛曉,只吹麻灘,一眼望去,滿灘都是羊群。這情景恰被一村姑看到,他大聲驚呼:“快來看啊,一灘的石頭在跑”未等喊聲落地,滿灘羊群竟變成塊塊石頭。這是魯班正在一塊巨石上,見此情景,一0跌坐在巨石上,望著滿灘的石頭搖頭惋惜。他離開后,巨石上留下深深的塵痕,他的神獸成石頭,起向后人訴說神奇的故事,這塊巨……[詳細]
110、大禹廣場
  大禹廣場大禹廣場位于積石山縣城中心,廣場占面積86畝,綠化率達30%,功能全,有風車燈、椰子樹燈、梨花燈燈50盞,大型音樂噴泉,是集大型娛樂和全民健身為一體的休閑場地,美麗的夜景,為全縣縣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詳細]
111、太極湖
太極湖
  容量2.2億立方米,湖面17.3平方公里,在劉家峽水電站和鹽鍋峽水電站之間,黃河之水折向西流,形成湖面,呈S形大拐彎,湖中有大小島嶼9處,兩個面積較大的河心洲沙島,猶如一幅天然太極圖形。故該水面被稱為太極湖,島嶼被稱為太極島。太極湖以北是一望無際的沙洲,洲上千畝蘆葦隨風搖曳,水以島美,島因水秀。千畝蘆葦蕩內,水鳥嬉戲,天鵝起舞,棲息著灰鶴、白鶴、丹頂鶴等26種2萬多只珍禽益鳥,是西北地區(qū)罕見的自然景觀。蘆葦叢中各種珍禽益鳥棲息,岸邊溫棚如云,棗園、果園連片,各種樹木長勢茂盛,魚塘星羅棋布,禾田阡陌縱橫。隨著環(huán)湖公路的開通以及沿湖各式度假村的建成,這里已成為一處太極八卦旅游度假勝地![詳細]
東鄉(xiāng)鳳凰山
  在東鄉(xiāng)這蒼茫突兀的高山上有四處鳳凰山,分居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四鳳呈祥。因此人們賦予她一個美麗的名字--鳳凰落腳的地方。鳳凰是百鳥之王,祥瑞的象征。千年鳳凰山,點綴在東鄉(xiāng)奇山奇景中,形成迷人的人文景觀,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第一處鳳凰山,坐落在東鄉(xiāng)縣西面的東塬鄉(xiāng),大夏河、牛津河東岸,緊接臨夏市。據(jù)《河州志》記載,形如鳳凰而得名。從東鄉(xiāng)縣阿婁池梁鳥瞰山形,恰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頭東尾西,交毛牙三溝之間夾著翅膀,丹霞地貌是色彩斑斕的羽毛。史書上記載,在漢代邊陲河州納入中華版圖之時,這里曾經落過鳳凰,有鳳棲息于此。這里有瑰麗的景色,是古代《鳳林八景》、《河州八景》、《河州十二景》中的一個重要景色,文人墨客題詠不絕。明代嘉靖時,山東舉人劉承學在河州-,他遍覽了河州山川,潑墨寫下了河州最早的景詩,稱為……[詳細]
齊家文化廣場
  齊家文化廣場是一個招商引資項目,由廣河縣隴黔實業(yè)有限公司投資開發(fā)。該項目總投資4080萬元,占地面積18.36畝,總建筑面積28640平方米,包括廣場主體工程和商住工程。建成廣場1處,占地7000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積2000平方米;7層商住樓3棟,建筑面積21840平方米;12層飯店1座,建筑面積6800平方米;地下停車場1處。是一處集文化、商住、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廣場。齊家文化廣場地處縣城中心黃金地段,市場潛力巨大,商業(yè)前景廣闊,對拓展縣域經濟發(fā)展的空間,帶動全縣商貿流通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詳細]
藥水峽森林風景區(qū)
  藥水峽森林風景區(qū)距康樂縣城西南26km,距省會蘭州市150km,是太子山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3萬畝。關于藥水峽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唐朝年間,當?shù)厝罕娀忌狭艘环N讓人肚子痛、腿子痛的傳染病,鄉(xiāng)親們到處求醫(yī)問藥,誰也治不了這種怪病,并且還傳得十分厲害,患者十之八九命喪黃泉……藥王孫思藐聽到這個消息后,一路風雨兼程趕往此地。因為病人太多,他便在山坡上搭起了大鍋,將中草藥熬成藥湯分給病人們喝,許多病人喝了之后,肚子不痛,腿不痛了。在那年農歷五月十五這天,藥王正在山坡上煮熬中藥,眼看中藥就要熬成了,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把煮滿中藥湯的大鍋和藥王的藥葫蘆刮進了山坡下的一眼泉水中,藥全倒完了。正好這時有一個農民腳背挖破了,鮮血直流,藥王就讓他把受傷的腳伸入泉水中,一會兒傷口既……[詳細]
西蜂窩寺
  西蜂窩寺,又名“大圣寺”、“寶積寺”、“正覺寺”,位于臨夏康樂縣境內的鳴鹿鄉(xiāng)。寺院高墻聳立,飛檐流丹。它背依桑咀梁,面朝石墩山,南有小馬家灘關,北有蘇土司城。登寺一望,鳴鹿山川盡收眼底。據(jù)考證它修建于漢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3年),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只比公認的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晚16年,是古代隴右著名古剎之一。該寺位于康樂縣鳴鹿鄉(xiāng)上洼地村的塔墩梁,距縣城西南20公里。藏名“郭摩且噶丹卻料林”。始建于東漢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3年),名“大佛寺”,有1900多年的歷史。唐貞觀23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敕改“大圣奪寶積寺”;明成祖賜名正覺寺。永樂鼎盛時,其廟宇宏偉、殿堂壯觀,僧人眾多。住持僧班丹札釋曾“永樂間使鳥斯國”,因得永樂帝賜號,頒發(fā)《皇帝敕諭》,賜香巴金佛一尊,普賢……[詳細]
116、王尚書墓
  介 紹 位于臨夏市東北郊。莊毅公王竑(1413~1488年),字公度,號戇庵,祖籍湖北江夏,其祖父王俊卿戌邊,攜眷落籍臨夏市。為明朝憲宗年間的兵部尚書,明代即被譽為“世之偉人,國之重臣”、“千古人豪,百世衡鑒”。后人多以“王尚書”稱之。其為官清廉,剛直不阿,愛國愛民,力推改革,因懷才不遇,5次-后獲準辭官故里。 回河州后,朝廷多次請他出仕,均被婉言回絕,居家23年,經營田圃,教子讀書,填詞吟詩。王尚書詩作輯有《戇庵集》、《休庵集》等。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農歷十二月初三日,王尚書病故,葬于臨夏市東北郊。朝廷追贈為太子少保,立祠塑像,謚“壯毅”。至解放時尚殘存“尚書墓”,文革中被毀,F(xiàn)已重建,由半球型墓室、石翁仲、石馬、石虎、石羊和望柱等組成。甘肅臨夏市……[詳細]
太極湖·太極島
  介 紹 容量2.2億立方米,湖面17.3平方公里,在劉家峽水電站和鹽鍋峽水電站之間,黃河之水折向西流,形成湖面,呈S形大拐彎,湖中有大小島嶼9處,兩個面積較大的河心洲沙島,猶如一幅天然太極圖形。故該水面被稱為太極湖,島嶼被稱為太極島。 太極湖以北是一望無際的沙洲,洲上千畝蘆葦隨風搖曳,水以島美,島因水秀。千畝蘆葦蕩內,水鳥嬉戲,天鵝起舞,棲息著灰鶴、白鶴、丹頂鶴等26種2萬多只珍禽益鳥,是西北地區(qū)罕見的自然景觀。蘆葦叢中各種珍禽益鳥棲息,岸邊溫棚如云,棗園、果園連片,各種樹木長勢茂盛,魚塘星羅棋布,禾田阡陌縱橫。 隨著環(huán)湖公路的開通以及沿湖各式度假村的建成,這里已成為一處太極八卦旅游度假勝地。甘肅臨夏市……[詳細]
118、龍匯世界
  介 紹位于劉家峽水電站以南,東起大壩,西至祁家渡口,距永靖縣城2公里。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2公里,面積2.40萬畝,其中有全國聞名的“讀者林”。這里因洮河與黃河交匯,高家山與霧宿山相聚,形成山水相依、四龍匯聚之勢。這處亙古荒塬,集生態(tài)保護、農業(yè)觀光、庫區(qū)開發(fā)、培訓、度假旅游等為一體,包羅萬象,故稱龍匯世界。 龍匯世界三面環(huán)水,山巒疊障,位置優(yōu)越,置身黃河樓上放眼望去,縣城全貌盡收眼底。這里有42道灣、40多座梁,龍匯山是觀賞炳靈湖、太極湖風光最佳位置,F(xiàn)已建成龍匯樓、迎賓樓、貴賓樓、黃河樓等客房、龍匯餐廳、游泳池、射擊館、音樂噴泉、兒童游樂場、養(yǎng)鹿場、龍匯閣、龍匯碼頭、休閑觀光長廊、棋牌亭等。甘肅臨夏市……[詳細]
119、黃草坪
  介 紹 位于小積石山麓的黃草坪,海拔在2300~2600米之間,為高山草甸,面積約2萬畝,地勢西高東低,呈東西走向,分布于劉集、石塬、柳溝等鄉(xiāng),一直延伸到斜套村附近,地形以黃土峁為主,地域內有較開闊的灘地,是積石山縣主要牧場之一。 這里溝梁相間,山坡較緩,草坡面積大,草場分布廣,植被發(fā)育好,地下水豐富。良好的生態(tài)、完整的景觀、涼爽的氣候是夏季草原休閑及風情體驗的良好區(qū)域。在這農牧交錯帶,又有濃厚的景觀特色,可以體會到草原生活的獨特情趣!甘肅臨夏市……[詳細]
120、紅園
紅園
  介 紹 位于臨夏市紅園路。紅園始建于1958年,建成于1986年,占地面積462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水上面積5200平方米,是國家AA級景點。園內建筑以小巧玲瓏的江南園林風格和高大恢宏的臨夏地方民族建筑特色相結合,樓閣造型別致、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磚雕木雕技藝精湛,飲譽西北。 明末清初年間建筑“牌坊門”,民國初年建筑“風凌閣”,自58年以后陸續(xù)移遷,建于園內,是臨夏古典建筑群中的珍品。整個紅園由牌坊門、清暈軒、石拱橋、風凌閣、如意湖、團結堂、盆景院、怡樂廳、動物園等組成。前院為花園,現(xiàn)設有銀星餐廳,中院以建筑和人工湖組成,是文化交流場所,后院有動物園,是品嘗風味小吃及兒童游樂的場所! 交 通 市內乘4路、9路到紅園站下車即可。甘肅臨夏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