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 > 銅仁市旅游

銅仁市旅游景點介紹

121、烏江小山城
烏江小山城
  在青山環(huán)抱、綠水掩映之中,“小山城”有許多著名的古代建筑,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的有位于城西中和山頂?shù)挠^音閣(宋)、城東南的城隍廟(明)、城東北的文廟(明)以及位于中山街的萬壽宮(明)等。順中和山東麓沿石階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明代文學士呂大器所題之“黔南古剎”,“花梵連云”匾額,再往上拾級登臨,清晰可見左一巨石如屏屹立,明嘉靖云南左參政李渭手書“中和”二字,即鐫刻于上。旁有石碑,亦為清雍正翰林禮部朗中郭石渠所寫的《中和山記》。中和山翠柏茂綠,山色秀麗,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素有“中和夏綠”盛名。然“中和夏綠”僅是思南八景之一。此外尚有“圣嶺春耕”等七景觀。在青山環(huán)抱、綠水掩映之中,“小山城”有許多著名的古代建筑,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的有位于城西中和山頂?shù)挠^音閣(宋)、城東南的城隍廟(明)、城東北的……[詳細]
122、銅仁九龍洞
銅仁九龍洞
  九龍洞是貴州省首批確定的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位于銅仁城東17公里的罵龍溪右側(cè)觀音山山腰,其山峭壁嶙峋、雄奇險峻、漫山翠竹,綠意森然,它背靠更高的“六龍山”,面臨秀麗的錦江河。為九龍洞鋪設(shè)了一幅壯麗的外景。相傳六龍山上有六條黃龍,相邀錦江中的三條青龍來洞中相聚,九龍來到洞中,見這蓬萊仙境般的洞府,頓時私欲大發(fā),都想將洞府據(jù)為已有,相爭不休。待到雞鳴天亮時,誰也無法返回原來的居所了,只得盤踞在洞內(nèi)深處的一巨型彩柱上,再也不能脫身。山下有條小溪,因九龍爭洞相鬧,人們不得安寧,就罵龍不止,遂有“九龍盤柱”、“罵龍溪”之名!熬琵埗础庇纱说妹!熬琵埗础睆V大恢宏,寬70多米,最寬處達100米左右,高30--70米不等,F(xiàn)已探明部分,洞長2258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洞內(nèi)有7個大廳,已向游人開放3個大廳……[詳細]
123、太子石
太子石
  在梵凈山老金頂南麓,牛尾河源頭處,聳立著一座海拔1748.2米,如劍劈斧砍成的石山,遠遠望去,儼然一巨人正在仰望,相傳為皇太子所化,故名太子石。相傳明萬歷年間,神宗皇帝的妃子九皇娘到貴州梵凈山修行。小太子見不到母親,不吃不喝,大哭大鬧。一天,他悄悄溜出皇宮,歷經(jīng)艱難險阻,受盡痛苦磨難,終于去到梵凈山腳的牛尾河邊。太子仰望金頂,呼喊母親,撕裂人心、催人淚下的聲音在山谷里回響,在群峰間激蕩。神仙為之動情,母親為之痛心。太子正想從絕壁爬上山去見母親,卻被神仙施法定在牛尾河谷里。太子腳不能動,就每天引頸探望,長得很快。神仙生怕太子長高了見到母親,引起九皇娘思凡,又在太子頭頂栽了一棵菩提,菩提乃梵凈山鎮(zhèn)山之寶,張張葉片都有一尊如來佛像。從此,太子不再長高,遂化為石。景點位置貴州省銅仁地區(qū)梵凈山……[詳細]
銅仁文筆峰
  文筆峰在銅仁城南的對岸,其峰高插入云端,陡峭如削。每當旭日東升,朝霞偶爾掩映在山巔之上,天幕就像五色紙一樣絢麗多彩,不愧為銅仁城的一大奇觀,如櫞巨筆在五彩天幕揮灑潑墨,其景不愧為銅仁一大奇觀。文筆峰,它平地拔起,山色秀美,從山腰至山頂主要由玄武巖和片理巖組成,山上植被茂盛,山頂常有云霧繚繞![詳細]
木黃會師紀念碑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左側(cè)的將軍山腰,前臨橫河。1934年5月,賀龍、關(guān)向應(yīng)率領(lǐng)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由四川彭水西渡烏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陽、秀山等6縣的廣大毗連地域,建立黔東特區(qū)政府和百余個鄉(xiāng)蘇維埃。同年8月,任弼時、-、蕭克率領(lǐng)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長征的先遣隊,從江西永新突圍經(jīng)湖南進入貴州,于10月下旬到達印江木黃、松桃石梁一帶與賀部勝利會師(紅三軍則恢復二軍團番號)。1976年0印江縣委決定在木黃建立紀念碑,1978年6月落成,碑身正面是-題“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第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碑”大字楷書,碑呈方形,上小下大,高14.2米,設(shè)有護欄和臺階,占地720平方米![詳細]
126、漁梁灘
漁梁灘
  錦江在下游被一座南山阻擋,就像找不到流走的去處,那里有個灘叫漁梁灘。捕魚的人在灘上筑起漁梁捕魚,晚上星星點點的漁火與潔白的月光交相輝映,其時最為幽雅寂靜。1973年建成的六家洞大壩上游水位升高,今日漁梁江面寬闊,水流潺緩,繞古木參天的水晶閣靜靜東去,風光之美在銅江沿岸屈指可數(shù),淦梁灘的上方就是文筆、太乙等峰巒。赤壁賦所贊嘆的“山高月小,江流有聲”,仿佛在這里遇上了![詳細]
127、儺文物博物館
儺文物博物館
  儺文物博物館儺文化博物館為我國唯一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表演為一體的博物館,原中國藝術(shù)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紅學研究會副會長馮其庸教授題寫了館名。儺活動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它起源于遠古的驅(qū)鬼逐疫儀式,是一種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現(xiàn)象。儺文化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中受到了儒、道、佛家思想以及貴州地區(qū)多元文化因素的影響,但作為它的基本核心和表現(xiàn)形式的原始巫術(shù),卻基本保持不變。儺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有面具、神案、法器、儺戲和儺技等。今天儺戲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東山還要舉行儺戲表演。儺戲法事內(nèi)容有20多種,另外還加進一些特殊的表演技法,如“上刀梯”、“下油鍋”、“吞玻璃”、“踩紅鏵”、“吃碗”、“卡子水”等,觀眾往往看得驚心動魄,但對那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來說,實在太平常不過了。院內(nèi)廊柱上掛的對聯(lián)……[詳細]
  三級電站庫區(qū)三級電站水庫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這高峽平湖般的景觀,得益于撻扒洞溪河常年不斷的優(yōu)質(zhì)水源,因而碧波蕩漾、風光迤邐,就象一串剔透碧綠的翡翠,鑲嵌在黔東大地。由于水質(zhì)優(yōu)良,這里又是我市除錦江以外最大的漁業(yè)水產(chǎn)基地,每年有成百噸的鮮魚供應(yīng)市場。如果游客有興致,可乘船由三級庫區(qū)進入上游二級庫區(qū),水路風光又是別有一番情趣,一路可以觀賞絕壁森林,享受鳥語花香的陶醉和快樂。當?shù)厝税盐覀円姷降倪@上中下三處山崖稱為“三屯”,其中下屯形狀就像獅子飲水,山上地形崎嶇,溶洞詭秘,據(jù)說還是解放前鄉(xiāng)民的避匪之地。近年來這里考察游玩的人們,還把這里比喻為銅仁的小三峽。隨著撻扒洞風景區(qū)的擴展,這里將和撻扒洞景區(qū)連為一片,成為銅仁市南郊公園的一部分![詳細]
129、杜鵑山
杜鵑山
  杜鵑山從早春三月開始,杜鵑花漫山遍野綻放,就像一片片燦爛的彩霞,讓人流連忘返。這種花又叫映山紅,花期在所有杜鵑花科中屬于最長的一種,體現(xiàn)出了堅韌頑強的生命力。她平凡普通,但正是由于有了她的裝點,大自然才得以如此燦爛多姿![詳細]
撻扒洞瀑布洞口
  撻扒洞瀑布洞口“撻扒洞”名字的來歷有兩個傳說。第一個是說流水在這里滴打在石頭上的“噠叭,噠叭”聲,按其諧音于是將洞取名為“撻扒洞”;第二個傳說是說當年豬八戒在這里與蜘蛛精戲水,把它那九齒耙抓在懸崖上,于是流水從耙齒被分為若干股流出來,人們便將洞名稱為“撻扒洞”。這個傳說還有許多神話般的情節(jié),等會我們?nèi)ヂ牬謇锏睦先藗兗氄f。發(fā)生在洞里的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1995年7月銅仁發(fā)生特大洪災(zāi)。一頭正在過河的大黃牯,被突然爆發(fā)的山洪沖進了洞里。過后牛的主人在河邊尋找了幾天,竟然毫無蹤影。一直到7天后,有小孩在洞邊洗澡,隱約聽到洞內(nèi)有牛的叫聲。于是主人邀約鄉(xiāng)鄰打著火把進洞尋找,終于找到了失蹤多日的大黃牯。據(jù)說那頭黃牯牛還把面前的一塊石頭0出了一道道深槽。人們認為是洞神保佑了大黃牯,牛主人因此對洞神十分感激……[詳細]
撻扒洞峽谷口
  撻扒洞峽谷口撻扒洞峽谷谷口是一條典型的黔東喀斯特地貌峽谷,她集江南的婉約幽靜和西部高原的雄奇險峻于一體。晶瑩清澈的溪河兩岸,絕壁聳立,如刀削斧劈![詳細]
撻扒洞長壽村
  撻扒洞長壽村撻扒洞村的侗家人就是在這樣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里,生息繁衍,與世無爭,過著恬靜的生活。這是一個只有800多人的小村寨,而村子里65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10人;50年來,全村出了17個百歲老人。2000年10月13日,該村經(jīng)國家老齡委批準掛牌為銅仁市第一個“長壽村”![詳細]
133、川主宮
川主宮
  川主宮銅仁市川主宮坐西北朝東南,其二進高封火墻圍護四合院式建筑,在錦江的邊上非常顯眼。它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晚飯后,人們相約成群,來川主宮吃茶、聽戲、觀景、懷古。在川主宮中,古樹蔭涼,遠可看群山逶迤,近可觀江聲漁火,開闊的視野、碧綠的錦江消解你萬古憂愁。這棟建筑前臨錦江,風水極好,人氣極盛。你看這踏步、石欄平臺、牌樓式大門、戲樓、兩廂、正殿等建筑物,用料考究,做工精致。那高大的木柱,是從梵凈山水運來的,而最讓人驚奇的,是整棟建筑不用一顆釘子,全用榫頭結(jié)構(gòu)。這棟建筑始建于600年前的明洪武八年,即1375年,由當時的銅仁長官司長官李淵建,里面供奉四川太守李冰父子神像。整棟建筑包括戲樓、正殿、抱廈,連為一體,氣勢宏偉。川主宮歷經(jīng)7次修繕,飽經(jīng)歷史滄桑。那14根柱子托起的戲樓,額枋全是浮雕木……[詳細]
134、紫燕巢巖
  紫燕巢巖紫燕巢巖,也叫“燕子巖”。那里有一個天然石洞,每年春天,燕子便來這里筑巢,秋后又離開。從清朝初年到現(xiàn)在,三百多年來,年年如此。那巖下垂下的一縷青藤,已在那巖隙中生生不息地生長了近百年了,一些老人在兒童時見它如此,進入垂暮之年,它卻仍是如此欣欣向榮。人們印象中的燕子,從來都是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的,而當年獻身反清復明的徐以暹,看到這筑巢于山間巖穴中的燕子,自然會聯(lián)想到自己深山避禍的處境,于是便很感慨地做了一首《紫燕巢巖》的詩:“一穴天然石作扉,春來燕子任飛飛。人間爭羨雕梁好,安樂窩誰識所歸。”以前水大時,燕子巖上瀑布很是壯觀。舊書記載:“有泉如鳴琴,自高層疊而下,約五十余丈。”徐家的另一個詩人徐訚,曾有一首《燕子巖》的詩:“千尺飛泉出鏡函,水簾珠箔濺輕衫。笑他王謝夸金屋,不及春風燕子巖。……[詳細]
徐氏文化山莊茶園
  徐氏文化山莊茶園徐氏文化山莊茶園位于城東17公里錦江南岸,六龍山脈北端漾頭茶園山村寨內(nèi),是一座集山水風光、歷史文化于一體的古文化山莊。自然景觀有千嶂嵐光、云閣鐘聲、鐵鵬展翅、楠洞飛泉、玉屏松月、紫燕巢巖、幽澗花香、蓮池鴛鴦、古樹藤羅、竹桿凌霄等著名的茶山十景。徐福系2000多年前秦朝有名方士,曾受秦始皇之命兩次出海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第二次出海時,在全國各地征集軍士和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東渡日本一去不返。因此,日本的裕仁天皇、前首相細川護照、羽田孜等都自稱是徐福的后裔。徐福出行時,年紀36歲,在故土已有子嗣,祖居今江蘇榆贛徐福村,后一支遷至江西臨川青泥,歷12代,又分支于明嘉靖年間遷至銅仁。到銅仁-(徐福第59代)徐以暹(1606年~1699年)參與南明政權(quán)反清失敗后,為躲避清朝誅戮,逃到銅仁六龍……[詳細]
沈從文祖居
  沈從文祖居下寨,是著名的文學大師沈從文的祖居。沈從文的曾祖父的父親沈文科的墳?zāi),就在這寨外的小山包旁。據(jù)說沈從文先生一直到謝世前,都有一個未能實現(xiàn)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美國有個叫金介甫的學者,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花了十年的功夫,“多次到過中國,到過湘西,多次訪問了沈(從文)先生”,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卡片,寫下了28萬字的《鳳凰之子·沈從文傳》。但對于沈從文的家世,作者卻同樣沒有搞清楚。他在書中說:“沈家在當?shù)厮闶鞘兰掖笞,所以對其先世很引以為豪,雖然他們發(fā)家歷史并不久遠。沈從文說過,在鎮(zhèn)筸城西邊有個沈家莊,居民是漢人。村民靠開采朱砂為生,他們可能是被發(fā)配到邊疆的犯人,對此現(xiàn)已無法考證。沈追溯祖先歷史只到上面兩代,不像中國某些出身高貴的家族動不動就將0家譜上溯到一……[詳細]
137、新營垴
  新營垴中國明清南長城的實實在在的遺址——新營垴。這是整個南長城中保存得最為完好的一個屯堡。當年修筑南長城時,五里一碉,十里一卡,十五里至三十里一汛。在汛、堡、碉、卡之間,連邊墻、設(shè)炮臺、建哨所、筑屯堡。根據(jù)地形,沿山歷澗則修筑長城,地勢沖要處則設(shè)立炮臺,長城之間修建哨臺,卡、碉、屯堡則因地制宜。其形或為品字,或為一字,或為梅花,無定格。其作用是:長城用來作為嚴防邊界,炮臺用來作為堵截攻戰(zhàn)之所,哨臺用來作為巡邏了望之所,屯堡用來作為邊民聚衛(wèi)之所;碉臺則既可守,也可戰(zhàn)。不過,我們新營垴這座屯堡,里面駐守的卻不是臨時聚集起來的邊民,在這里駐守的,是世代相襲的屯軍。雖然三國時就有了姜維的“屯田避禍”,但全國性的屯軍制度卻要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以屯養(yǎng)軍”的屯田制說起。朱元璋經(jīng)過20多年的戰(zhàn)爭打下天……[詳細]
138、落馬潭
  落馬潭復興橋下的這潭碧水,叫做“落馬潭”。為什么把它叫做“落馬潭”呢,說起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當年石柳鄧起義時,和坤的弟弟和琳跟隨戶部尚書?蛋灿谇×辏1795年)到銅仁來鎮(zhèn)壓。第二年,福康安因水土不服,拉肚子拉脫了水,病死在銅仁城,時任兵部尚書的和琳便代替福康安做了主帥。一天晚上,和琳行軍時經(jīng)過這斷橋,當時橋上只胡亂地架了一些木板,和琳的馬一腳踩空,連人帶馬便掉了下去。見主帥落水,和琳手下的這伙北方的旱鴨子盡管大多不會游泳,也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拼死將和琳救了上來。但和琳被冷水一泡,回去就生了病,不久也病死了。這潭為起義軍立下了如此之功,從此人們便把它叫做“落馬潭”了![詳細]
139、銅仁復興橋
  復興橋復興橋(1994年2月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橋下的那條小溪,叫滑石江。大家一定會奇怪,這么一條小溪,怎么也叫“江”呢?不光你們奇怪,清朝康熙年間的著名詩人查慎行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銅仁后做的四首詩中(《銅仁秋日庚申有感和劉丙孫原韻》),第一首詩就指出了這個奇特現(xiàn)象:“風物移黔境,關(guān)城接楚邦。亂山爭載石,細水亦名江!辈贿^奇怪歸奇怪,自從六百多年前《明實錄》記載了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明朝廷在這里設(shè)置了滑石江巡檢司后,滑石江的大名就正式見載于國家的權(quán)威文獻之中了;谋泵娲蟛糠謱儆诤哮P凰縣,南面全屬于貴州銅仁市。江上架設(shè)的這(那)座三孔石橋,原來的橋面鋪設(shè)的是木板,毗鄰兩省往來,都是經(jīng)這座橋通過。后來因為水災(zāi),橋被沖毀,長期未能修復,人們便把這座橋呼為“斷橋”!睒颉[詳細]
  軍事重鎮(zhèn)滑石滑石鄉(xiāng),東與湖南省鳳凰縣的茶田鎮(zhèn)毗鄰,北同松桃縣的大興鎮(zhèn)緊鄰。在古代,這樣的地理位置在軍事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明、清兩朝湘黔邊境風起云涌的少數(shù)民族起義,就彼伏此起地爆發(fā)在距滑石近在咫尺的松桃、鳳凰兩地的臘爾山山區(qū),著名的南長城的起點,就位于滑石鄉(xiāng)境,而南長城的第一個重要關(guān)隘——亭子關(guān),則位于與滑石僅一步之遙的茶田,等一下我們到了新營垴,就可以在那里遠眺亭子關(guān)了。據(jù)《明實錄》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年),明朝廷就曾在滑石設(shè)置了滑石江巡檢司,當時隸屬于湖廣筸子坪長官司,后來劃給了銅仁;矙z司裁撤后,其地仍為滑石江哨的駐地。后滑石江哨又改為滑石營,清代銅仁協(xié)的右軍守備署還曾一度駐扎在滑石,有守備(正五品)一員、千總(正六品)一員、把總(正七品)一員、額外外委(正八或正九品)一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