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 > 銅仁市旅游

銅仁市旅游景點介紹

楓香溪會議會址
  1934年6月19日,賀龍、夏曦、關(guān)向應(yīng)率領(lǐng)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到達楓香溪,當天下午在此舉行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決定建立黔東革命根據(jù)地,恢復(fù)軍中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guān),建立秘密基層組織,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quán),停止“肅反”,擴大工農(nóng)武裝。楓香溪會議會址位于德江縣楓香溪鎮(zhèn)楓溪村洞青組,又為紅三軍軍部駐址。楓香溪會址紀念館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2平方米,前為石板砌院壩,有三道龍門及圍墻。“楓香溪會議會址”文物系列還包括:紅三軍參謀處舊址,紅三軍保密局舊址,紅三軍醫(yī)院舊址,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紀念碑。紅三軍參謀處舊址:黔東特區(qū)革命委員會,紅三軍參謀處舊址位于德江縣楓香溪鎮(zhèn)楓溪村洞青組。該址現(xiàn)屬“楓香溪會議會址”文物系列,賀龍率領(lǐng)的紅三軍在此休整時臨時征用的民房為……[詳細]
  荊竹園咸同起義遺址位于思南縣甕溪鎮(zhèn)老店子村西。清咸豐十一年(1861)春,號軍建大本營于荊竹園,擇險要處筑碉卡、圍墻、戰(zhàn)壕、營壘,于平坦處建房屋、糧倉、馬場及作坊。駐此8年。在老教主劉義順指揮下,攻打銅仁、思南、印江、德江、江口、鳳岡、湄潭、綏陽等城池6從而推動烏江中下游農(nóng)民起義運動的迅速發(fā)展。同治七年(1868)春,楚軍統(tǒng)領(lǐng)席寶田兵分兩路,用洋槍洋炮“排列施放”,攻陷荊竹園,焚毀“營壘20余座,茅房瓦房2萬余間”。遺址內(nèi)今存四大卡門、幾處壕溝和谷米灰燼、刀、矛、陶缽、瓷碗等,F(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梵凈山金頂古廟
  梵凈山金頂古廟位于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494米。梵凈山是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494米。它不但風景優(yōu)美,而且文化內(nèi)涵豐富,在明清時期就是聞名于世的佛教名山,遺留有許多文物古跡。其中在新老金頂間主要有承恩寺、鎮(zhèn)國寺、九皇洞、通明殿、觀音殿、釋迦殿、彌勒殿及《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等碑文,1982年被省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德江煎茶溪古墓群位于德江,類別為古墓葬及歷史人物墓。德江煎茶溪古墓群為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松桃虎渡口遺址
  虎渡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松桃縣城33公里,屬湘黔邊境地段。遺址在河岸邊山腳平地上,面積3000平方米。經(jīng)鑒定:該處為新石器時代文體遺址。1982年列為省級保護單位。1962年至1984年間,在遺址附近三公里范圍內(nèi)淺土層下,曾掘出漢代的虎鈕鐓于、銅鏡、銅鐸、銅銑和唐代的“閬州之印”等文物。1980年6月,松桃虎渡口震驚全國。當年在文物普查時,在虎渡口采集到磨光石斧及夾沙陶片,經(jīng)省博物館鑒定為省博物館鑒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由此可知虎渡口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存繁衍。傳說在修建虎渡口大橋時,由于河水異常湍急,筑橋工匠一直無法立好橋墩。就在工程一籌莫展之時,筑橋工匠看到一只老虎馱著虎崽成功的渡過了河,便頓時靈機一動按照老虎渡河的線路,成功的建造虎渡口大橋這里也因此得名“虎渡口。”虎渡口位于貴州……[詳細]
省溪司土司衙門遺址
  省溪司土司衙門,座落在江口縣雙江鎮(zhèn)鎮(zhèn)江村省溪村民組,距縣城5公里。據(jù)史料記載: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省溪由誠州刺史楊再思八世孫再西率子政強開辟,元十九年(1282)正式建置省溪軍民蠻夷長官司,至今已700多年。到明朝末年,衙門城池已具相當規(guī)模。對衙門盛景《銅仁府志》記載:“南俯大江,北連梵凈,東帶小江(桃映河)西界提溪。崗連疊嶂,翠竹虬松。芙蓉開五腦之仙峰,水道通四方之舟楫。其司亦大可觀也。”可見,當初衙門的景觀是相當不錯的。司城座西朝東,背靠云景山,面向太平河,城圍約七、八百米,四周筑有土石圍墻,墻高約3米,厚約一米,多數(shù)地段墻基仍清晰可見。圍墻東、南、西三方建有城門,城門高約3米,寬約2米,城門上分別建有門樓。東門(即正門)兩側(cè)各修一道小門,供居民平時進出。東門位于現(xiàn)古楠木樹前約1……[詳細]
27、壩梅寺
壩梅寺
  壩梅寺又名承恩堂,位于梵凈山西麓半山腰,海拔1100米,扼西南朝山要道。位于距江口縣城50多公里的德旺鄉(xiāng)壩溪、梅溪之間,故名壩梅寺。寺內(nèi)原有一口大鐘,鐘聲一鳴,數(shù)十里皆聞其聲。壩梅寺始建于明萬歷46年(公元1618年),敕封皇庵。明崇禎十年(1637年)寺僧楊首宣用銀買壩梅山地,是梵凈山境內(nèi)佛教建筑最早最大的寺廟之一。其四周圍墻又分內(nèi)墻、外墻兩層。寺院占地面積十余畝,殿宇內(nèi)有正殿七間,僧寮房數(shù)十間。寺產(chǎn)(田、山林、地)遍及周圍15公里多,時有“壩梅寺谷子”之美稱。寺產(chǎn)豐富,有常住僧人50余人。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十二月,貴州省巡撫郭子章平定楊應(yīng)龍叛亂,戰(zhàn)火蔓延到梵凈山區(qū)。壩梅寺遭劫難,寺院毀盡。明萬歷46年(公元1618年)帝朱翊鈞之生母李太后倡導(dǎo)修復(fù)壩梅寺,并整修壩梅寺至金頂?shù)摹?a href=/landscape/103/bameisi.html class=blue >[詳細]
梵凈山龍泉寺
  龍泉寺位于梵凈山黑灣河入山門約千米處的原始森林河畔,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是金頂古佛道場南路朝山接引殿,是梵凈山重要覺庵之一。掩映在綠水青山中的龍泉寺,如今100多米長的鋼筋水泥橋橫架黑灣河上,一座巨大的彌勒大金佛向中外游人敞開著胸懷,大雄寶殿金壁輝煌,莊嚴肅穆,一側(cè)的圣水觀音金像美侖美奐,占地數(shù)千平方米的佛文化研究中心,顯示出這里的佛源淵博。寺后山體磅礴,古林連接天宇,寺內(nèi)有從緬甸請來的數(shù)尊玉佛,姿式各異,慈祥莊嚴,栩栩如生,寶殿上敬塑的釋迦佛、如來佛、彌勒佛、慈祥、寬容、莊嚴、肅穆。蓮花臺內(nèi)站立的觀世音菩薩手持凈瓶傾灑甘露:祝愿人間吉祥幸福。該寺憑據(jù)著獨特的風景名勝,以及朝謁的優(yōu)越位置,吸引著許多香客和觀光者前往拜覲,是休閑、旅游、度假、療養(yǎng)的最佳之地![詳細]
29、水源寺
水源寺
  水源寺位于江口縣太平鄉(xiāng)快場村對面的田壩上,距金頂18公里,坐南朝北向梵凈山,面積10畝。據(jù)傳,初建時寺廟分前后兩進,均為四合院,四周建有土墻,房屋雕梁畫棟,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因兵亂而燹毀。光緒元年(1875年)由隆參和尚主持重建殿房一棟、廂房兩棟,規(guī)模小于原來寺廟。解放后該寺改作學(xué)校,70年代失火被燒毀。水源寺是梵凈山四十八大腳庵中最重要的寺廟之一,繁華程度及寺產(chǎn)、影響比個別皇庵還大,是湖廣香客沿沅江而上朝拜梵凈山的必經(jīng)之地,堪稱朝拜梵凈山的東大門。由于從這里上梵凈山是梵凈山古道中最繁忙的,故來此朝拜、食宿的香客特別多,清徐訚《梵凈山記》中記載的“三郡朝偈,歲如蟻聚”指的就是這里。這里常住的全是尼姑,香客中在這里食宿的女性較多,故有“水源寺女子”之稱![詳細]
江口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江口縣城三星路南面紅廟巖西側(cè)縣圖書館前面,座東向西,原叫觀音廟,建筑年代不詳,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十月(1883年11月)更名為香山寺。香山寺分前后兩進和數(shù)棟廂房,包括空地,總面積約11000平方米,是一個寺廟建筑群。第一進為大佛殿,大殿是連三間大木房,面闊15.3米,每間5.1米,進深13米,中堂兩列為五柱十一瓜借瓜沖頂,兩山兩列為八柱八瓜。中央供奉觀音菩薩像,是僧尼從事佛事活動的場所;第二進和兩邊廂房為禪房,是僧尼平時讀經(jīng)和生活的地方。前后兩進四周以6米多的高墻圍繞,與外界隔開。高墻的左右兩側(cè)均開有門,通往外面的廂房。正殿兩邊的數(shù)棟廂房,主要用來接待客僧及餐飲起居。香山寺不僅是建立較早的一個寺廟,在佛教傳入梵凈山的初期,也曾是這一地區(qū)的主要寺廟。據(jù)梵凈山多數(shù)寺廟的墓塔和碑碣記載,……[詳細]
31、江口興隆寺
江口興隆寺
  興隆寺位于梵凈山東麓的江口縣桃映鄉(xiāng)勻度村翁達河(現(xiàn)新寨火車站)西面600米處的一座小山丘頂部。據(jù)傳:興隆寺歷史悠久,原寺建在現(xiàn)在的寺廟左側(cè)約1000米處的山坡腰部,站在現(xiàn)在的寺廟位置能清楚地看到原址老廟遺址。原廟址占地面積數(shù)廟,是七柱木房,大三合院,有常住僧人弘法。寺廟置有田產(chǎn)、山林、園地。有關(guān)寺廟興建弘法史事,刻有七方石碑記載,七方石碑仍然存在(其碑被當?shù)孛癖娪糜阼偳端?,房屋早毀。其碑文陰刻字跡被水泥漿填糊,字、文無從辯晰。其寺志燈傳史跡無從考證。民間有有關(guān)寺廟僧人弘法故事傳說。1998年,由當?shù)鼐邮苦囥y珍、羅會德、吳安順、吳國安、王世德、夏翠蓮、吳安均,吳國東等人承頭,將寺廟移遷興建于此。現(xiàn)該寺廟占地面積約半畝地(荒山),分前殿、正殿。二殿房屋均用水泥磚砌成,高丈余。前殿供有彌勒……[詳細]
閔孝萬佛寺
  萬佛寺,位于閔孝鎮(zhèn)老街中心,座北朝南,面積二千平方米。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九年。迄今已有三百年歷史。歷經(jīng)幾朝幾代,先后遭受兵災(zāi)、火災(zāi)以及文革-運動,現(xiàn)已破爛不堪,當時的原貌己蕩然無存。但從從殘跡中,當時的雄貌還依稀可辯。根據(jù)查找有關(guān)資料,聽取了解放前是該寺理事之一的80歲的老人朱志學(xué)先生的介紹,該寺是在1749年由首土揭元龍等人發(fā)起修建的,道光十年(1837年〉至光緒27年〈1901年〉又由邱廈泰等捐資和募化、進行維修和管理,始有此完整的寺院。萬佛寺是用石條砌成牌坊式的大門,門頭是豎匾一塊,用石雕琢雙龍搶寶的花紋中書有“萬壽宮”字樣,周圍是用青磚砌成六米高的圍墻。整個寺院是一樓一底青瓦木房,從結(jié)構(gòu)上看別俱一格,做工精致,結(jié)構(gòu)合理,氣勢雄偉,一進大門建有亭閣式的戲臺,座南朝北,戲臺前面橫梁兩端雕……[詳細]
33、弘廟
弘廟
  位于江口龍井閣旁三星之一香山頂上的弘廟,是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年,由僧人楊四和尚從大佛寺分撥出后主持修建的,因圍墻涂紅色,故也稱“紅廟”。弘廟原建筑形式:四周是圍墻,墻高8米,墻內(nèi)是五柱西瓜木房為正殿,兩邊有廂房,墻內(nèi)、墻外房屋涂紅色油漆。一個大門進,四合大院。進大門的右邊有一塊大石碑,碑高1.7米,寬0.9米,碑文記載著弘廟建造承頭人及捐募功德事內(nèi)容。弘廟原是祭拜孔子“文昌廟”,是祭祀孔夫圣人的廟堂。凡是想升官、求學(xué)、發(fā)財、奔仕途者,都要首先看好日子,帶上祭供品,來到弘廟求拜孔夫圣廟、菩薩諸神,求得到保佑,心想事成,一帆風順。據(jù)傳,凡來拜過孔夫圣廟的香客,多數(shù)實現(xiàn)了愿望,一傳十、十傳百,江口弘廟“靈驗”聲望聞名遐邇,凡過往客商、信眾,慕名而來,登城內(nèi)“星”山,虔誠朝拜,香火十分旺盛。1958年……[詳細]
34、羅蔣寺
羅蔣寺
  位于江口縣閔孝鎮(zhèn)官壩丁家坪的羅蔣寺,坐西朝東,海拔一千余米。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至今有500多年歷史,此地建成寺廟,據(jù)說有一個不平凡的故事感動了當朝皇上,其寺由皇帝賜名為“羅蔣寺”。羅蔣寺香腳廣闊,是梵凈山東南線上,湖南、銅仁、玉屏、三穗、鎮(zhèn)遠、岑鞏方向香客來朝拜彌勒古佛道場梵凈山的重要腳庵,是梵凈山麓重要腳庵之一。丁家坪,土地肥沃,此地地形山脈發(fā)源于梵凈山,山勢連綿起伏,群山巍峨雄奇,蜂蛹而至,匯集于此,歸穴此處,恰似二龍搶寶,面山有虎山作侍衛(wèi),左右兩條常年不枯的溪流如玉帶環(huán)繞,此地古木參天,四季花開不斷,位居此地,居高臨下,放眼前方,山巒起伏,秀峰層層,景象氣象萬千!壯麗山河,令人心曠神怡。風景、風水極好!此處未建寺廟之前,一位叫常宗的得道高僧看到此地地形時說:“此地可成福佑一方的佛門圣地……[詳細]
35、閔孝萬壽宮
  位于閔孝老街后街下段轉(zhuǎn)角位置的萬壽宮,占地面積約700m2,四周封火磚墻高出整個屋脊3m,外形看似桶子屋。入大門的第一進是院壩,約300m2的院壩一色細鉆青石板鋪就;殿堂、院壩分為三級三進,第二殿地勢略高前院壩60公分,是一幢五柱四瓜,中柱高1丈九八寸的大木房;第三殿地勢略高二殿60公分,原為七柱五瓜,柱頭均采用三尺多大的原木,成料后是上下一般粗,有二尺八大的柱頭,一色的一尺四寸寬的梗料川坊建成第三級殿堂,進深8米,分中左右三間,每間開間約5m,兩邊齊墻,裝板整齊,川坊和封檐上均雕刻龍鳳、花卉、百鳥圖案,工藝精湛。中堂敝開,鼓形石磉墩。上殿殿堂中供奉釋迦牟尼佛祖等佛神像。上殿中堂兩列前棟挑首處的短川坊上鐫刻浮雕“雙鳳朝陽”,右川坊上圖案現(xiàn)今保存完好,左川坊上圖案毀于文革破“四舊”時期。進入大……[詳細]
  大坪興隆橋、大坪紅軍標語。興隆橋位于大坪鄉(xiāng)大坪村包勉村民組南,村民募建于道光八年(1828),東西向,跨河溪。單拱石孔橋,長16米,寬4.4米,凈跨7.4米、矢高3.5米。橋西有建橋記事碑,1936年1月,紅六軍團長征經(jīng)過包勉村時,在橋西北巖壁上用紅色橫向書寫“嚴密保護組織”標語,故又名“紅軍橋”。大坪紅軍標語位于大坪鄉(xiāng)大坪村包勉村南。1936年1月,紅二、六軍團長征經(jīng)過大坪時,16、17師在包勉附近同國民黨柏輝章的部隊激戰(zhàn)后,在村南的巖壁上用大紅橫向楷書“嚴密保護組織”,長4米,每字0.5見方,落款為“四先工作隊”,字跡隱約可見![詳細]
37、滑石營遺址
  滑石營遺址。據(jù)《明憲錄》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明朝遠在滑石設(shè)置了滑石江巡檢司,時屬湖廣竿子坪長官司,明正德元年(1441)滑石江巡檢司裁撤,設(shè)滑石江哨,后改為滑石營。清嘉慶年銅仁協(xié)右軍守備署改駐滑石。當時分防滑石右軍守備署駐有守備1名,干總1員,把總一員,額外委員1員,守兵163名。清光緒九年(1883)右軍守備署移駐江口后,滑石降為訊,仍駐有干總1員,守兵26名。在明清在此駐軍的數(shù)百年間,滑石營建有大量的軍事設(shè)施,當時建的滑石營屯墻有方圓數(shù)千米長,高3米,寬0.8米,用塊石砌成,并建有數(shù)個屯門。是明清時期銅仁的軍事重鎮(zhèn)![詳細]
38、伏魔庵遺址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伏魔庵遺址位于和平鄉(xiāng)遙山溝村新龍寨村民組東北的伏魔山頂,面積400平方米,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山門坐南向北,進山門后,沿石階而上,東西山頂建有四合院建筑,由正殿、后殿、廂房組成,建筑面積200平方米,西面山頂建有兩座小廟,均以塊石砌成墻。20世紀50年代后,由于主持和尚被驅(qū)走,伏魔庵無人管理,建筑大都已垮塌![詳細]
  劉簡能、李宜合葬墓。劉簡能、李宜合葬墓位于瓦屋鄉(xiāng)克蘭寨村西南400米處,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坐南向北,為石圍土封合葬墓,呈雙圓丘形,高1.8米,平面長6米,寬3米。墓以厚約0.1米的整塊石板鑲砌成長方形石室。墓碑為龕合牌樓式建筑形狀,整個墓碑猶如一棟建筑外觀,頂部前置葫蘆寶頂,碑身刻有蝙蝠、花草、暗八仙、如意等浮雕圖案雕刻圖案。生平記事碑保存完好。據(jù)記事碑載:劉簡能為清同治元年(1861)進士,官至直隸知州。劉簡能、李宜合葬墓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石雕工藝,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詳細]
40、徐以暹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以暹墓。徐以暹(1606--1699),字赤海,銅仁人,明崇禎九年(1638)中舉,官廣東潮州府知府。后任廣西按察院副使,清初,以暹參與南明抗清18年之久,南明之后,晚年家居杜門,拒見有司。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7月(1699.7),壽94歲。墓地位于漾頭鎮(zhèn)茶園山村黃家村民組東北,占地面積30平方米,土封石圍,呈圓丘型,高1.7米,底徑3.8米,墓園周圍磚墻,占地40平方米,碑面向西北,中書陰刻楷書“明中憲大夫廣西桂林副使顯考徐公赤海府君之墓”字樣。徐以暹墓是研究明代銅仁地方史的重要見證物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