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信陽市旅游

信陽市旅游景點介紹

241、鐵寺寨
鐵寺寨
  鐵寺寨位于大別山腹地,豫東南鄂豫交界的天臺山、老君山之間,古店、牛沖、卡房三村交界地段,海拔高度681米,主峰烏龜石包,次峰香爐石、馬鞍山、殺人坳、燕子窩。諸峰環(huán)繞相連,相互拱衛(wèi),猶如一條連綿起伏的”長龍”盤繞在鐵寺寨周圍。自明朝初期建寨以來,鐵寺寨歷經(jīng)滄桑,如今已破損嚴重,十里城墻斷續(xù)存在,百余處防患施舍(炮臺、瞭望臺、碉堡、掩體、糧食彈藥存儲洞等)殘留多處,東、南、西、北有四道寨門顯現(xiàn)。相傳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有“朱洪武九打九焰山”之傳說。朱洪武攻打九焰山后獲取“寨之優(yōu),在于易守難攻”之經(jīng)驗,于是大量筑城建寨,以防外擾。僅卡房境內(nèi)現(xiàn)存古寨7處,累計石城墻百余里。有歷史記載,清同治三年,鐵寺寨重新修建時耗資巨大,增設(shè)了炮臺、防彈坑設(shè)施,并且將城墻加寬增高,有的地段高20余米,寬達2米。堅……[詳細]
信陽博物館
  信陽博物館是信陽市委、市政府傾力建設(shè)的大型文化惠民工程。2008年4月動工,2010年9月8日正式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是信陽市標志性公益文化設(shè)施。占地面積51畝,總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其中陳展面積近1萬平方米;現(xiàn)有青銅器、金銀器、玉器、石器、陶瓷器、木漆器、動植物化石等各類藏品近20000余件套,其中三級以上文物近2000件套,其中館-銅器最為著名,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開館近四年以來,信陽博物館的觀眾參觀流量逾118萬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4萬人次,青年大學生25萬人次。舉辦臨時展覽33場,高峰期日參觀人數(shù)超過5000人次。此外,還接待外國友團90余批次。為社會各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文化體驗和精神享受,已成為推介“宜居信陽”的窗口。信陽博物館常設(shè)七個基本陳列廳,以“淮上故園——信陽歷……[詳細]
富金山戰(zhàn)斗遺址
  日寇第二軍十三、十六師團于1938年8月27日由合肥附近出發(fā),沿信葉公路西進,遭到駐守在大別山北麓的國民黨宋浠濂部所轄第五十一軍、七十一軍、七十七軍的阻擊。在富金山地區(qū),雙方展開了激烈戰(zhàn)斗。從9月1日戰(zhàn)斗開始到11日富金山被敵人占領(lǐng),中國軍隊傷亡1.5萬余人,日軍也在山麓守軍陣前遺尸千具,敵二十六旅團長三君田重德少將被擊傷。后日軍繼續(xù)向西進犯,陳淋、武廟、祖師、樟柏嶺、段集、方集橫遭劫難,200多名百姓喪生,2000多間房屋被焚毀,數(shù)以百計的婦女被蹂躪。日寇過后,慘狀目不忍睹,F(xiàn)當年戰(zhàn)壕尚存。……[詳細]
244、舍身臺
舍身臺
  舍身臺位于大山奶奶廟的東端,普濟寺的上方,是由兩塊寬約五六丈,高達十余丈的巨大石塊組成,這兩塊巨石向南伸,背連山頭,面前是深谷,兩塊巨石中間約有兩丈余寬的裂縫,其縫如刀削斧劈,陡峭無比,石的下方是一塊面積約百余畝的草坪,(原為普濟寺寺址)。傳說此石甚是顯靈,是檢驗人良心好壞的試金石,可燃上一柱香,攀至舍身臺往下跳,若是良心好的,自然會有神靈佑你平安,若是良心壞的人,從舍身臺跳下,則會粉身碎骨。相傳清朝雍正年間,曾有一孝婦因不堪忍受惡人趙五及其家奴對她散布的不守婦道之謠言,立重誓跳崖明志,結(jié)果摔而不死,安然無恙。此舉盡釋親朋友鄰之疑團,孝婦美名流傳至今,惡人趙五最終遭雷打而亡!吧嵘砼_”因此得名![詳細]
245、紫陽洞
紫陽洞
  紫陽洞是段集鎮(zhèn)南齊山的一個天然石洞,鑲嵌于懸崖之中。洞體有進口和出口,深不可測。內(nèi)有石桌、石灶、石床。相傳元始天真門下清虛道德真君云游到此,認為可為修行之所,遂留居于洞,自稱紫陽真人,并遍植杜鵑、幽蘭、云毫野茶,自娛-。經(jīng)過無數(shù)歲月,仙人自覺功成,用左臂于對面點石化洞,開成五指之勢,所以每有雪雨之前,便播云吐霧。故名“播云洞”。紫陽真人念及當?shù)孛耧L敦厚,曾托夢于一九旬老翁,日“世有所求,即可祝之”。后人即世代相傳,香火不絕。紫陽洞,又名“紅軍洞”。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四八年的二十年間,從金剛臺到曹家寨、紫陽洞(紅軍洞)是紅軍、游擊隊和解放軍的一條重要地下交通線。老紅軍曾少甫(段集鄉(xiāng)釣臺村人)曾長期以紫陽洞為據(jù)點開展秘密聯(lián)絡(luò)工作,所以當?shù)厝嗣裼钟H切地稱它為“紅軍洞”一九四八年秋,革命勝利,窮人翻……[詳細]
246、平寨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寨遺址
  平寨遺址為新石器時期,遺址東西長370米,南北寬250米,文化層1---1.5米厚。遺存豐富,出土有多種石器、陶器、骨器片等,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地處大別山支脈,安陽山西部腳下。屬丘陵向平原過渡地帶。遺址座落在丘陵區(qū)西部邊緣與古泉河之間的高臺地上,東西長370米,南北寬250米。經(jīng)考古測繪,高出地面4-5米不等,文化層厚度1.5-2米左右。遺址東北1000米有兩座山丘名丁山、徐山;東50米,西100余米有古泉河支流老湖河和西湖河,屬淮河流域古泉河水系。南部被農(nóng)田包圍,北部與古城,古城村民組民宅緊密毗連。該遺址于1978年發(fā)現(xiàn),先后有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河南省文物部門等相關(guān)專家都到此進行調(diào)查研究,由于1974年秋,當?shù)剞r(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shè),使該遺址被一條南北貫通的新泉河劈為東西兩半。在新泉河東西岸……[詳細]
劉樓遺址
  劉樓遺址為新石器時期遺址,該遺址北高南低,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00米,四周高出地面2米-5米不等。古老的岳家河從遺址西北流過,南面和西面被大堰包圍。遺址文化層1.5至2米厚,含灰土、紅燒土、石器、石料、陶片、獸骨。石器有石鑿、礪石;陶器有鼎、鬲、尊、罐、壺、豆等;紋飾有繩紋、蘭紋、弦紋、附加堆紋,手捏紋等。1980年秋,出土一件管鉆穿孔石鏟,長28.5厘米、寬16厘米,厚10厘米,兩側(cè)和尖部為刃口,通體磨光發(fā)亮,敲如罄聲,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大量陶片為龍山文化類型。該遺址為距今約一萬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相銜接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固始發(fā)現(xiàn)最早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詳細]
吳其濬東墅植物園
  東墅植物園,為吳其濬故居景點之一,始建于道光二年(1822),據(jù)他在《書宋牧仲先生西陂雜詠詩后》一文中寫到:“余于道光壬午買田河東,距縣五里而近東瞻大山,西望城郭,史水自南逶迤而北,河干兼葭,秋時如雪,時從蘆花隙中,看風帆上下、兩岸人家多以種桃為業(yè),數(shù)十里如絳霞,橫亙于綠麥黃菜間,紅雨春霏,厚積畦壟,恐桃源洞未是過也。余于堤上種桃八百株,栽柳三千株,以在余城居之東為小園曰‘東墅’”。園中建有:“蘆波閹”、“閱年堂”;還有三楹溫室,名曰“霞塢”。吳其濬在“東墅”過著田園生活,長達9個年頭。他不僅種桃、栽柳,還編槿為籬辟“觀槿園”,種菜數(shù)畝。每年躬耕實踐,讀書著述。他的《植物名實圖考》初稿大致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地理位置固始縣沙河鄉(xiāng)花園村……[詳細]
249、泉河防空洞
泉河防空洞
  防空洞(軍事基地),為60年代末,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所建,距安山頂部之下20米處,總面積為360平方米,長60米,寬6米,高3米,約可容納200人,洞頂端有透氣孔,屬鋼筋混凝土框架。當時作為空軍雷達部隊備戰(zhàn)所用,是我縣唯一的一個重要軍事要塞。1980年,所住部隊撤走后,交國有固始林場管理,F(xiàn)防空洞保存完好,可供游人參觀、游覽。同時也是軍教、軍訓的極好場地。行政位置固始縣泉河鄉(xiāng)王店村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5°53′17″,北緯32°12′39″……[詳細]
250、吳氏世大夫祠
吳氏世大夫祠
  吳氏世大夫祠,是吳其濬祖父吳延瑞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城內(nèi)北后街創(chuàng)建,于次年竣工。吳氏世大夫祠祠規(guī)規(guī)定:吳氏后裔生前沒有大夫職銜的,死后不能入祠。祠堂前后五層,有正殿、后殿、香火殿等,并有旁宅院落為祠堂服務(wù)。吳氏世大夫祠現(xiàn)存正殿五間,建筑為青磚灰瓦,木框架結(jié)構(gòu),前廊為方石立柱。殿高4.5米,長20米,深8米,面積160平方米。祠堂中置香案,存放牌位,掛有吳氏祖先畫像,是吳氏族人祭拜祖先的地方。行政位置固始縣城關(guān)北后街76號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5°40′ 29″,北緯32°11′03″……[詳細]
亮山觀音寺
  亮山觀音寺座落在美麗的亮山北坡,海拔157米。寺廟占地十畝,寺內(nèi)有5米高大殿一座,大殿分為兩部分:一為仙石殿,供奉傳說中的“飛來仙石”;一為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塑像高1.7米,底座直徑0.8米。雕像為實木彩塑,造型栩栩如生。觀音寺建于1993年10月,源起于“亮山觀音洞”。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有一仙女(觀音)路經(jīng)此地時,因躲避暴雨在該洞居住數(shù)日。仙女走后,此洞顯靈,后來當?shù)匕傩账鸵挥^音菩薩塑像進洞落位,日久天長,年復(fù)一年,周圍數(shù)百里,數(shù)以千計的百姓前來燒香拜佛,許諾求愿!帮w來仙石”傳說是,1986年農(nóng)歷九月,一場大雨過后,突然從亮山頂端掉下一塊巨石,順著山嶺,越過二道山溝,橫沖直撞,最后平穩(wěn)地座落在亮山坡山腰上,附近群眾稱之為“飛來仙石”。因“飛來仙石”顯靈,前來敬香、許愿的人逐年……[詳細]
固始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曹家寨山東坡險峻的山脊上,始建于公元九世紀末,該寺占地約300平方米,大殿為磚瓦結(jié)構(gòu),供有如來佛祖、觀音菩薩。殿前設(shè)有石香壇一座,寺門東西兩邊各有古柏一株,山門匾額上 書“大佛寺”三個字,院墻用青石堆砌,廊沿有雕花。相傳五代十國時期,陳國有一個高僧姓李名贄,德行深厚,醫(yī)術(shù)高明,他在大佛寺住了四十年,救治過不少山民,還幫助山民消除疫災(zāi),教山民種植草藥,山民們感念他的恩德,紛紛自籌錢物,歷時三年,建成大佛寺。李贄于寺建成之日圓寂于此,山民們敬稱其為“大佛”。后善男信女燒香拜佛,有求必應(yīng),香火日盛,延綿千余年。行政位置固始縣段集鎮(zhèn)窯溝村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5°40′30″,北緯31°47′21″……[詳細]
固始人祖廟
  人祖廟占地15畝,分前殿,中殿和大殿。前殿7間,上面有一戲樓,中間門樓上懸掛人祖廟大匾。中殿待建。大殿為明三暗五二層,飛沿翹角,上覆硫璃瓦,大殿正中有人文始祖匾額。人祖廟建筑面積680平方米。太昊伏羲氏,風姓,傳說生于成紀(今天水),葬于宛丘(今淮陽),與炎帝、黃帝統(tǒng)稱“三皇”、“百王之先”。他自號龍師,“龍”作為中華民族之魂和凝結(jié)民族的符號,自他開始,后人稱為“人祖爺”。如今在甘肅天水,河南淮陽,固始分別有他的廟宇和陵園。固始人祖廟無從找到始建之年。相傳女媧到南海煉石補天,久久不歸,伏羲思念之,隨即從陳都(淮陽)南下尋找,由于路途遙遠,行至今張老埠人祖廟地點時,得了重病,無法南行,即筑臺南望,(南望臺至今仍在廟址后約50米),后北返陳都不久即逝,并葬于陳。張老埠百姓懷念人祖之德,就在他養(yǎng)病……[詳細]
254、溯源亭
溯源亭
  溯源亭為香港著名實業(yè)家方潤華先生于1994年捐資所建。亭為八角形防古建筑,高3米,飛檐翹角上履黃色琉璃瓦,主柱用紅色油漆,亭上方書:溯源亭。此亭位于風景秀麗的龍山山頭,亭畔龍頭河緩緩流過。亭內(nèi)樹一石碑,碑文記載:“方姓宗族始于雷,立族于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鄉(xiāng),輾轉(zhuǎn)遷徙至江浙、安徽,南下福建莆田,再移居廣東,而有鄺姓,歷史證明三姓同源,因此,建溯源亭,以備后人知史念祖之意。旅港宗親、方樹泉先生之家族成立方樹福堂基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關(guān)心社會,熱心公益事業(yè),積極支持祖國四化建設(shè)及文化教育事業(yè),貢獻良多。因此,建溯源亭,以備后人知史念祖之意。先生在河南、福建、廣東等省捐資興建學校、醫(yī)院,興學育才,造福桑梓。在香港亦捐建學校、老人中心,賑災(zāi)扶貧,助人為樂。此次捐建溯源亭蓋出于飲水思源,望雷、方、鄺之……[詳細]
固始狀元府
  狀元府,為吳其濬在清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中一甲一名進士(狀元)后建造的狀元府第。狀元府座落在固始縣城東門內(nèi),由南向北,整個宅第都是磚木結(jié)構(gòu)的平房,青磚灰瓦,飛燕鳴叫的插花獸門樓,高大寬敞,上掛清仁宗皇帝御筆親書的“狀元”匾。大門兩側(cè)有一對青石雕刻的雄獅,進門是一面照壁,客廳陳設(shè)素雅,正上方懸掛一塊深蘭色的橫匾,書寫金色的三個大字“宮保第”。廳東邊有一小院,是吳其濬的書房,名“念余閣”。吳其濬的詩集就是以這個書房題名為《念余閣詩鈔》。行政位置固始縣城關(guān)中山大街21號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5°40′29″,北緯32°11′01″……[詳細]
李昭壽莊園遺址
  李昭壽莊園原占地50畝,四周是水圍,有一天橋進出莊園。舊居為建筑群,建于清末,原有房屋142間,大小院落12個,亭臺花園2座。李昭壽,又名兆受(1822—1881)固始陳淋子鎮(zhèn)李家后樓人。李昭壽,性乖舛,彪形大漢,力大如牛,行動敏捷,幼聚眾成捻軍,后聯(lián)太平軍抗清。1858年太平軍失利,降清,得花翎三品頂戴,改名李世忠。1863年清政府命曾國藩處置李昭壽,迫使其交出兵權(quán)。后回原籍遂建莊園稱李家后樓。1881年李又遷居安慶。行政位置固始縣陳淋子鎮(zhèn)熨斗村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5°51′38″,北緯32°50′54″……[詳細]
閩王王審知故里王家寨
  閩王王審知故里王家寨,始建于唐代,時為固始縣建安鄉(xiāng)第一都臨泉村,是時任固始縣縣令的王曄,即王審知五代祖為其子孫繁衍而建的宅第。王家樓的選址極具江淮地區(qū)民居特點,宅第周圍為環(huán)水相擁,建有樓臺、庭堂、祠堂等建筑,規(guī)?捎^。樓前建有小橋,溝通宅內(nèi)與外界的聯(lián)系,即便人居,又可防患戰(zhàn)亂。當時人稱王家樓為鷺鷥地。主體建筑毀于元代,遺址尚存。行政位置固始縣分水亭鎮(zhèn)王堂村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5°50′10″北緯32°9′16″……[詳細]
吳其濬墓
  吳其濬素有“宦跡半天下”之稱,道光二十五年由福建巡撫調(diào)任山西巡撫,兼提督鹽政,后“乞病歸”固始。道光二十六年(1847年1月27日)病逝,時年58歲。道光皇帝頒發(fā)加封恤賜祭葬上諭,據(jù)《清史列傳》記載:“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奉上諭曰:山西巡撫吳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書房,存躋卿貳,外擢巡撫,學優(yōu)守潔,辦事認真,茲聞溘逝,殊深軫惜,著加恩賞,加太子太保銜,照巡撫例賜恤,尋賜祭葬……”墓園初建時占地五畝,四周有圍墻、碑林、石坊、祭堂、墓前排列有石人、石馬等石雕,并有專人守園。后經(jīng)戰(zhàn)亂,屢遭破壞,現(xiàn)存墓冢一座,墓高2米,直徑4.5米。行政位置固始縣汪棚鎮(zhèn)大皮村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5°38′8″,北緯32°9′20″……[詳細]
陳元光祖墓地
  陳元光祖墓地,埋葬著“開漳圣王”陳元光的祖父陳克耕及陳氏族人。陳元光祖墓地占地五畝,陳克耕墓居中,基它六座墓分列兩側(cè),成北斗七星狀(又稱“七星拱月墓地”)。陳元光祖父陳犢,字克耕,曾從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陳克耕在“隋末為義安丞”,當唐太宗擊西河時已率精兵五萬取霍邑及臨汾郡,功成授中郎將。唐初,泉州、潮州間“蠻獠嘯亂”不服朝廷管束,唐總章二年(669年),高宗皇帝命歸德將軍陳政(陳元光之父)為嶺南行軍總管,率首批府兵3600人,45姓,將領(lǐng)123員,以及后續(xù)的58姓軍校,在泉州、潮州間平亂,戰(zhàn)功赫赫,威震四方。陳政病逝后,陳元光代父領(lǐng)兵,平定了嘯亂,實現(xiàn)了朝廷“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絕域”的夙愿。在長達150年的時間里,陳家五代治理漳州,四代人曾為刺史,以及從固始帶去的萬名群眾,一直致力閩粵地……[詳細]
孫叔敖治水工程遺址
  春秋時期,孫叔敖(楚國令尹)起筑“期思陂”。這項工程總方案是:“分流減勢,次遞疏導,安閘壘壩,筑陂筑塘,灌溉稻田”。在史河東岸的黎集石嘴頭開挖河口,引水向北,稱清河;在史河下游東岸黃土溝附近開口引水,稱堪河。清、堪兩條河蜿蜒于史河、泉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區(qū)內(nèi)有渠有陂,渠陂配套。另在縣西曲河(今灌河)上、中段,分別安閘筑壩,引水入陂入塘。又在縣南急流、羊行等河段,“各設(shè)灌口”。這樣使“山澗之湍波”成為“活壤之美澤”。孫叔敖起筑的水利灌區(qū)在期思縣境內(nèi),以陂蓄水,史稱“期思陂”。上自古邑雩婁,下及古城期思,后人亦稱“期思雩婁灌區(qū)”。后歷代對期思雩婁灌區(qū)進行復(fù)修。明、清稱清河灌區(qū),被譽為“百里不求天灌區(qū)”,F(xiàn)在的梅山灌區(qū)就是在古灌區(qū)的基礎(chǔ)上改建而成。直到今天“期思雩婁灌區(qū)”的引水部分工程仍在發(fā)揮作灌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