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菏澤市旅游

菏澤市旅游景點介紹

121、鳳嘴堌堆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嘴堌堆
  鳳嘴堌堆是春秋時期古文化遺跡。位于今菏澤學院西校區(qū)農校教學部院內北端。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9年,由菏澤縣文化館文物組普查時發(fā)現(xiàn)。1973年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二次文物復查。在堌堆中發(fā)現(xiàn)夯土,夯層清晰,夯面平整,排列有序,年代應屬春秋至戰(zhàn)國。鳳嘴堌堆,又叫鳳嘴山,群眾稱之為“黃巢點將臺”。唐末,起義軍領袖黃巢在軍事上獲得勝利,他在此臺上閱兵點將,以示慶賀!包S巢點將臺”之所以流傳之久,表明人民對家鄉(xiāng)歷史杰出人物的懷念和敬仰。……[詳細]
122、張堌堆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堌堆是龍山文化至周代的古文化遺跡。位于單縣城東南3.5公里的開發(fā)區(qū)園藝場內。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由單縣文化館文物組發(fā)現(xiàn),南北長115米,東西寬118米,總面積13570平方米,高約5米。2003年7~11月,為配合單縣舜師大街東擴,菏澤市文物事業(yè)管理處和單縣博物館聯(lián)合組成考古發(fā)掘隊,對張堌堆遺址南35米舜師大街占壓范圍內的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共搶救性清理墓葬60座,除西北角兩座磚室墓為新莽時期的外,其余均為西漢。出土隨葬品500余件(資料未整理,數(shù)字均為約數(shù)),其中陶器360多件,銅器70多件,鐵器50余件,玉器20多件,五銖錢1000余枚。這批墓葬,墓向無有定制,東、南、西、北均有。墓葬形制多土坑、少磚室。隨葬品多放于腳箱,少放……[詳細]
123、春墓崗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墓崗
  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春申君的墓地,位于曹縣城西北10公里,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申君,姓黃名歇,楚國令尹,與齊孟嘗君、魏信陵君、趙平原君并稱戰(zhàn)國四公子。黃歇多才多藝、能言善辯。任左徒時奉命出使秦國,唆使秦昭王打消攻楚念頭,并與楚國結盟。公元前272年,他隨太子熊完入秦為人質,在咸陽居住九年;楚頃襄王病重,為使太子歸國繼位,黃歇將太子裝扮成楚國使者的車夫,回到楚國,他只身留在秦國,后在秦應侯范睢幫助下回到楚國。公元前262年,太子熊完即位,任命他為令尹,封為春申君,領淮北十二縣(今山東西部皆屬之,曹縣時為蒙縣也在其中)。從此,黃歇在楚國擔任令尹二十余年,為楚國的政權鞏固和繁榮富強作出很大貢獻。 黃歇平生好客,門下養(yǎng)士數(shù)千,其中有趙國人李園。李園設計將妹妹嫁給春申君為妾,后被李園陷害,……[詳細]
  秦王避暑洞系西漢昌邑王劉賀廢冢,位于巨野金山。在金山南麓,有一人工開鑿的大洞,俗稱金山大洞,世傳為秦始皇東巡泰山時建造的駐蹕行宮,稱之為秦始皇避暑宮。當?shù)厝擞謧魉迥┨瞥,秦王李世民帶兵征?zhàn),曾在此歇馬,故又稱秦王洞。經考證,實為西漢昌邑王劉賀營而未用的廢冢。 據(jù)《漢書•武王子傳》載:賀王昌邑十三年,后征為帝,因行-,被廢為;韬,就國豫章(今江西南昌)。在漢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營作山陵,昌邑王劉賀事多僭越,自治壽域,乃入立被廢,客死他鄉(xiāng),不得歸葬,營而未用,遂成廢冢。此洞共有明道、側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組成?傞L89.80米,最寬28米,石壁最高處15米,如壁如削。洞室整體結構布局嚴謹,開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驚嘆。洞內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滲出,……[詳細]
菏澤演武樓
  演武樓位于菏澤城區(qū)規(guī)劃中東西兩軸相交的文化中心地帶,北靠八一路,南鄰永昌路和規(guī)劃中的城市中央綠化帶,西北與菏澤大劇院相呼應,是承擔十一屆全國運動會武術散打比賽項目的重要場館,同時也是我市一項重要的現(xiàn)代綜合體育設施。工程由上海中建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長春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中標承建。工程采用“人”字形態(tài)為造型,體現(xiàn)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精神,既新穎現(xiàn)代又充滿了體育建筑“力與美”的特征,突出了菏澤“武術之鄉(xiāng)”的地方特色。 演武樓工程建筑面積18781平方米,建筑高度31.4米,設計概算1.6億元。工程內部除設有5000座的看臺外,還設有滿足辦公、會議、訓練、新聞、運動員比賽檢驗和休息的場所。不僅能夠滿足武術散打比賽的需要,同時還可以舉辦籃球、網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種體育項目的比賽和訓練,……[詳細]
孫老家祠堂
  孫氏祠堂坐落于鄄城縣孫老家村內,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占地10余畝,正殿5間,東西廂房各3間,于明崇禎年間遭兵火而毀。清道光年間重建家祠,祠堂3間,坐北朝南,占地70平方米,磚木結構,建筑形式古樸典雅,頗具民族傳統(tǒng)風格。祠堂內設有神龕,正中供奉孫臏雕像,神龕兩旁陳列孫臏后人牌位。祠堂前面有家祠碑一座,碑陽刻有“孫氏家祠序”,碑陰刻孫氏分支概況![詳細]
127、宋孝子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孝子堂
  在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董口鎮(zhèn)董口村北的黃河堤旁。原是明代所建褒揚宋顯章夫婦孝賢德行的廟堂,因此當時稱為孝烈祠。據(jù)《濮州志》記載:宋顯章,字文光,明正德年間秀才。他很孝順,父親去世后,他守墓三年。辛未(公元1511)年,趙風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到了董口一帶,有兵士砍伐了宋顯章祖塋地上的樹,宋顯章失聲痛哭。事情傳到趙風子那里,趙風子很是生氣,他下令殺了砍伐樹木的士兵,并曉諭部下說:這是孝子的家鄉(xiāng),誰也不能擾害百姓。從那,董口一帶的百姓生活很安定。四鄉(xiāng)百姓聽說后,也紛紛到這里躲避兵亂,人們對宋顯章自然更加敬重。宋顯章四十歲去世,其妻辛氏痛不欲生,她把家產安排給侄便自縊殉夫而亡。這樣雖然過份,但在當時卻被當作烈婦之舉大加宣揚。州守(縣令)把宋顯章夫婦的孝烈行為上報,請求旌表。因逐級上報不及時,又缺乏具體……[詳細]
128、付廟民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付廟民居
  付廟村位于巨野縣核桃園鎮(zhèn),付廟民居,是一處有幾個合院組成的具有典型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的傳統(tǒng)民居群。占地面積3600多平方米,現(xiàn)存房屋13棟50多間,分布在該村中心街的北側。每個院落大門多為單檐起脊,有倒座。東西廂房各三間,有的為重梁結構,有的帶一間0,0多滾脊掛吻。主房均座北朝南,面闊三間,青磚砌墻,灰瓦覆頂。營造法式不一,或為單檐起脊硬山式,或為二層樓式等建筑樣式。雖歷年久遠,有的房屋已損壞,但基本都保持著原有的間梁結構和風貌。付廟民居造型古樸,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當?shù)厥鳛槊鞔髮W士張居正的私宅,目前雖無文字記載,但該建筑群落處處顯示著明清時期的營造風格,頗具有開發(fā)及研究價值。為核桃園鎮(zhèn)以后保護利用當?shù)匚奈、自然、人文景觀,開發(fā)旅游資源提供了詳實資料.……[詳細]
蘇御史牌坊
  蘇述御史牌坊始建于明代天啟年間,是山東省境內現(xiàn)存的五座明代牌坊之一。位于鄄城縣西南12公里的什集鎮(zhèn)北王召村。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牌坊主人蘇述,字紹尼,萬歷丙午年舉人,丁未年進士,萬歷四十三年任河南開封尉氏縣知縣,泰昌元年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天啟二年赴云貴嘗邊,因長途跋涉積勞成疾,于同年返鄉(xiāng)養(yǎng)病。朝廷褒揚其功,加封其為資政大夫,并在其祖籍建石坊以示褒揚。蘇述御史牌坊因黃河淤積原深埋于地下15米。2003年6月,北王召村街道開發(fā),覆蓋在牌坊上的柏油路面被耕翻拓寬,兩側的民房被拆遷。文物管理部門會同蘇氏族代會成立了專門組織,自2003年7月6日至7月17日,歷時十余天,耗資七萬多元,順利完成蘇述御史牌坊搶救發(fā)掘保護工程,將六十多件牌坊石構件全部清理出地……[詳細]
北王召蘇氏家祠
  鄄城蒙古蘇氏居地現(xiàn)存一宗祠,建于明初,座落在北王召。蒙古語稱寺廟為“召”,顧名思義,北王召即北王廟,意為從北大都王室徙來的義王之廟。因該廟屢遭黃河水患,幾經重建,仍保留了始建時期的建筑風格與特點。宗祠為磚木結構,三合古院,占地約二千平方米正殿三間,門前兩側各有一石獅。堂內畫梁雕棟,金柱閃屏。據(j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畢寶啟先生鑒定:“門前石獅一對系明初時物”,“蘇氏家祠正堂三間木構梁架系清嘉慶道光時物”。……[詳細]
131、曹縣伊尹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縣伊尹墓
  伊尹墓位于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大集鎮(zhèn)殷廟村。史書記載,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沃丁八年,伊尹逝世,沃丁以天子之禮把伊尹安葬在都城亳附近。1994年,曹縣民眾募資在當?shù)匦藿ㄔレ裟,成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shù)厝朔Q伊尹生日為陰歷二月二十一日,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在此舉行廟會。傳說伊尹曾為有莘國的奴隸,當?shù)厝藶榱思o念元圣伊尹,在有莘國舊址(今曹縣莘冢集村)建立了阿衡祠。明代,曹縣知縣范希正在伊尹墓前修伊尹祠,祠為三進院落,歷代立碑碣數(shù)十通。明代宣德間,曹縣知縣范希正在伊尹墓前修建伊尹祠,祠為三進院落,歷代立碑碣數(shù)十通。后稱伊尹祠為殷廟,尊伊尹為殷爺。明代陳策感而作《謁伊尹祠》:“路轉曹城北,翹瞻元圣祠。丹青垂壯麗,麟鳳睹貞姿。落日空碑土,高云砌石碑。明良感殊遇,立馬起長思。”19……[詳細]
鄄城縣革命烈士陵園
  鄄城縣革命烈士陵園,座落在鄄城老城區(qū)的東南角,始建于1953年,1966年因老城區(qū)改造遷于此地,占地2.2萬㎡,建筑面積1300㎡,紀念館面積420㎡。園區(qū)蒼松凝翠,龍柏挺拔,銀杏飄香,竹影婆娑,風景優(yōu)雅,已成為紀念革命先烈,激勵今人,教育后人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走進鄄城縣革命烈士陵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具有民族建筑風格的牌坊門樓,兩個青石雄獅分立大門兩側,大門匾額上置“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爭取更大光榮”12個鎦金大字,陵園的整個建筑結構規(guī)整,布局嚴謹,紀念碑、烈士紀念館、涼亭、烈士事跡展覽欄,錯落有致地分布園中,給人以肅靜、莊嚴、博深之感。 在綠苗似毯草坪正中,是通往烈士紀念館水泥路面,兩側分別建有仿古式涼亭,建筑精美,結構巧妙,配有雕塑、文字介紹,引人駐足觀賞。涼亭正北方,分……[詳細]
巨野縣烈士陵園
  巨野縣烈士陵園坐落在巨野縣城東南聊(城)商(丘)公路和巨(野)金(鄉(xiāng))公路交界處。陵園始建于1972年3月,初建時占地面積25畝,后經三次升級改造擴建,目前占地面積70畝。廣場硬化面積18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0000平方米,建有烈士紀念碑、仿古式烈士紀念堂、烈士陵園大門、祭奠廣場、長廊、0、石雕、劉鄧銅像等,園區(qū)綠化、美化、硬化及聲、光、電改造設施齊全,廣場內建大型浮雕一座,噴泉一處,碑亭3座,配置了廣場路燈、景觀燈、大型宣傳櫥窗等基礎設施。已成為集烈士褒揚、宣傳教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紅色旅游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省民政廳評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省教育委員會評為全省國防教育基地先進單位;2014年被命名為菏澤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成武縣烈士陵園
  成武縣烈士陵園始建于1964年,是為紀念在成武縣歷次革命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以著名文化遺址“文亭山”為基礎建造起來的。它位于縣城西北1公里處,南北長260米,東西寬110米,依傍山勢,座北朝南,占地28600㎡,建筑面積1280㎡。 整座陵園由烈士紀念館、紀念廣場、紀念碑和集中墓園組成。園內布局合理,氣勢輝煌,蒼松翠柏,四季常青,環(huán)境幽雅、莊嚴肅穆。目前安葬144位有名烈士和170位無名烈士的忠骨,紀念大廳鐫刻著1068位革命烈士英名。1989年被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中心”;1998年被菏澤市批準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被菏澤市人民政府批準為“菏澤市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2014年被菏澤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二批市級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詳細]
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
  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59年。座落在縣城東區(qū)宋江河東岸,占地36000㎡。主要紀念設施包括7000㎡的“魯西南戰(zhàn)役指揮部舊址”、800㎡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展廳”、魯西南戰(zhàn)役群雕一座、著名烈士個性化石雕四座、30M高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一座、革命烈士紀念亭兩座、烈士紀念碑三座、4700㎡英雄紀念廣場、國防教育區(qū)和6000㎡烈士墓區(qū)、6000㎡景觀綠化區(qū)等。 鄆城作為革命老區(qū)、魯西南戰(zhàn)役的指揮中心,蘊涵著豐富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是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國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近年來,鄆城縣在建設、管理和發(fā)揮烈士陵園基地教育作用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大批游客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前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和豐功偉績,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軍……[詳細]
湖西革命烈士紀念亭
  湖西革命烈士紀念亭湖西革命烈士紀念亭原為烈士公墓亭,位于古淶河南岸,英雄閣正東100米,高15米,青磚水泥結構,分三層。由于年深日久,風剝雨蝕,再加上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1992年前已傾圮。1992年初縣委、縣政府號召全縣人民捐資改建擴建烈士陵園,同時重建烈士公墓亭并改名為紀念亭。2008年改擴建陵園,再修紀念亭,又改名為浩然亭。浩然亭為雙層仿古式八角亭,鋼筋混凝土結構,高18米。綠色琉璃瓦罩頂,象征著英烈們的草綠色軍帽;八根立柱,昂首雄視,象征著英烈們的堅貞不屈;中間一條旋轉樓梯,象征著革命征程的艱難困苦。浩然亭偉岸高大,威武雄壯![詳細]
李貞乾烈士墓
  李貞乾烈士墓與吳大名烈士墓同年建成,構造相似。門的正上方是原湖西地委書記潘復生同志的題詞:“李貞乾烈士永垂不朽”,門前兩邊的立柱上是原湖西專署專員尚格東、原湖西地委副書記王香圃同志的題詞:“當年神州陸沉義旗舉喚起千萬健兒開展抗日根據(jù)地,今朝山河解放懿范垂湖西激勵廣大群眾鞏固人民共和國”。亭子中間是李貞乾烈士半身漢白玉雕像,底座上雕刻著李貞乾烈士的簡歷,棺木安葬在亭子的下面![詳細]
吳大名烈士墓
  吳大名烈士墓 1952年建,高7.2米,青磚水泥結構。1992年初重建,為雙層仿古六角疊式建筑,頂部罩桔紅色琉璃瓦,下部為青石砌筑,四個六棱形窗戶。門的正上方是劉伯承元帥的親筆題詞:“人民解放軍陣亡旅長吳大名之墓”。門前兩邊的立柱上是原湖西行署專員劉清訓,原湖西軍分區(qū)司令員劉金山同志的題詞:“過草地、走雪山,披肝瀝膽救祖國;戰(zhàn)章逢、挫強敵,碧血丹心為人民”。亭子中間是吳大名烈士半身漢白玉雕像,底座上雕刻著吳大名烈士簡歷,棺木安葬在亭子的下面![詳細]
139、英雄閣
英雄閣
  英雄閣(原湖西革命烈士紀念堂) 位于紅色大道以南,與湖西革命烈士紀念塔隔河向望,2009年3月開工建設,8月竣工,為仿古式兩層建筑,建筑面積1500㎡,黃色琉璃瓦覆頂,檐角高挑,二樓正面居中懸掛“英雄閣”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一樓四周回廊,36根通紅大柱氣派壯觀。閣內運用聲光電等現(xiàn)代技術和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沙盤、雕塑、油畫、圖片、文字以及-等實物展示了湖西區(qū)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詳細]
東明縣烈士陵園
  東明縣烈士陵園位于東蘭公路東側國營東明林場境內,是一座集教育、瞻仰、參觀為一體的紅色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占地面積70余畝,建筑面積710㎡,于2013年5月動工,2014年9月竣工,園內集中管理有名烈士墓226座、無名烈士460人。建有紀念塔、紀念館、英烈墻、烈士墓及配套基礎設施。革命烈士紀念塔高21米,英烈墻鑲嵌1009位烈士英名錄。東明縣是革命老區(qū),是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革命根據(jù)地的前沿陣地,涌現(xiàn)出了如張岸、孫自端、張恩桐、汪濤等數(shù)百名著名烈士。始建于2014年6月的烈士紀念館,主要展示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犧牲的烈士事跡及生前日記、書信、照片、遺物(紀念證、章)等遺物品62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