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池州市旅游

池州市旅游景點介紹

九華山佛學(xué)院
  點海內(nèi)外大德教徒推崇、贊揚的僧伽教育基地。介紹九華山佛學(xué)院是一所地方性的中級佛學(xué)院,院刊為《甘露》,由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寫院名,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會長仁德法師創(chuàng)辦并兼任院長。現(xiàn)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兼教務(wù)長的圣輝法師曾任首屆業(yè)務(wù)副院長,F(xiàn)任副院長是果卓法師、寬容法師。于1990年4月籌備,9月6日舉行第一屆開學(xué)典禮。趙樸初亦前來參加。辦院宗旨:紹隆佛種,續(xù)佛慧命。學(xué)僧來源:根據(jù)“講質(zhì)高不求數(shù)雜”的精神,已招收數(shù)屆學(xué)僧。學(xué)僧來源以本省為主,兼招外省。招生條件為信仰堅定、五官端正、六根具足的18~20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僧人。學(xué)制:兩年。四個學(xué)期共開設(shè)《佛學(xué)常識》、《六祖壇經(jīng)》、《八宗概要》、《金剛經(jīng)》、《楞嚴經(jīng)》、《戒律學(xué)》等20多門課程。辦院方式:“學(xué)修一體化、學(xué)院叢林化”。……[詳細]
302、慧居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慧居寺
  慧居寺原名“慧慶庵”,位于九華山天臺峰山腰,始建于清朝,清末住持僧仁琳擴修,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擴允寮房,安單接眾,始具叢林規(guī)模,易名“慧居禪寺。抗日戰(zhàn)爭期間,青陽中學(xué)遷于此地。1943-1953年,果樂、果寬、理空先后任住持。1982年重修殿宇。1984年所有佛像上漆貼金。全寺建筑面積541平方米。該寺是國務(wù)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重點寺院。從閔園上天臺,走臺階古道登高,約里許,在一片竹海之中,可見“密樹藏金碧,山空應(yīng)鼓鐘”的慧居寺。該寺沒有山門等附屬建筑,大雄寶殿直露面前,似缺少佛殿的莊嚴氣氛。實際上,在建寺時,山門、前殿及兩廂附屬房屋均已籌募就緒,木石磚瓦等材料齊備。即將動工之時,日寇的鐵啼蹂躪保山,擴建工程被迫停止。大雄寶殿高1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殿北有角門,可……[詳細]
303、回香閣
回香閣
  回香閣,安徽省重點寺院。始建于明代,原名華嚴庵,后改“華嚴禪寺”,清初才改名為回香閣,位于東巖南端華嚴嶺上,華嚴嶺是由九華街蹬石級上天臺必經(jīng)之地,所謂回香,乃是朝九華的佛教徒從天臺朝拜歸來,到此燒香,頂禮膜拜,表示朝遏九華山活動將要0結(jié)束的最后儀式。明代高僧智旭在此修持多年,潛研華嚴經(jīng)義,著述頗豐,“人來合意高談道,客去清閑即俑經(jīng)”,描寫了智旭大師清靜安詳?shù)男蕹稚。清時香火旺盛,咸豐年間寺毀于火,從此一蹶不振。后由住持僧長發(fā)復(fù)興,對外開放后,住持僧應(yīng)觀新建兩幢配殿,后因故修復(fù)計劃落空。1933年住持僧宗行。1942年住持僧宗輝。1949年住持僧智度。1979年拆毀大殿,僅存寮房數(shù)間。1988~1990年住持僧應(yīng)觀在華嚴嶺西新建兩幢配殿,坐北朝南,前后兩殿,宮殿式,建筑面積414平方米。19……[詳細]
304、華嚴洞
華嚴洞
  看點華嚴洞傍臨小溪,幽篁遮天;周圍嘉木繁盛,靈草叢生。導(dǎo)游洞前筑墻成屋,進門見古洞,深丈余,高七尺,寬二丈五尺左右,隔成內(nèi)外兩間。外間供佛像一尊,內(nèi)間筑成小樓,下鋪地板,窗明幾凈,幽靜異常,別有洞天。西側(cè)相連的是華嚴;鬯。寺外是遠山、近壑、山泉、幽澗,宛如世外桃源。在藥林、靈草之間,飛鳥眾多,舌簧悅耳。其中有珍禽——搗藥鳥,又名“丁當烏”,與金錢樹(即青錢柳)、娃娃魚并稱為“九華三寶”。介紹華嚴洞,位于中閔園,深藏在峭壁下的幽壑之內(nèi)。巨巖北端上翹,呈窩掌形。傍臨小溪,幽篁遮天。華嚴洞周圍的高峰深谷,嘉木繁盛,靈草叢生,有石斛、石耳、靈芝、黃精、首烏、丹皮等貴重的野生藥材,是著名的“藥谷”。門票·開放時間無(開放時間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半)交通位于中閔園,經(jīng)通慧庵至回香閣下坡,沿懸崖上的山路而……[詳細]
305、觀音峰上院
觀音峰上院
  原名圓通庵,省重點寺院。這座建于清代的寺院,座落在海拔1100米高的一塊巖體上,三層樓宇,民居風格,前傍古道,后接懸崖,東西均為絕壁,獨具匠心的設(shè)計和巧奪天工的建筑,令游人稱奇叫絕。寺前照壁上有一碑刻,記述山東吳老先生受菩薩感應(yīng)維修寺廟的故事,這是九華山對外開放后發(fā)生的真人真事,大家可以看一看。該寺住持釋宏成,自幼出家,虔誠禮佛,辛勞十余年,積攢數(shù)百萬資金維修寺院。他一年四季身穿衲袍,上山下山行走如風。眾說他禪功獨到,武藝高強,是沾了“觀音菩薩”靈氣,經(jīng)常到南京等地-,在九華山傳為佳話。殿旁有一石峭立酷似女相觀音,俗稱“觀音峰”。傳說釋地藏大師在拜經(jīng)臺誦經(jīng)閉關(guān),觀音菩薩千里迢迢趕來探望。菩薩聚首,深究佛旨。相諧之余,觀音亦為靈秀九華所陶醉,離行時,觀音輕點一石,是現(xiàn)一尊女相觀音,以示教化。“……[詳細]
甘泉石(甘泉書院遺址)
  儒家理學(xué)書院遺址,可以想見當年九華山上儒釋兩教相互調(diào)和的風氣。導(dǎo)游明代理學(xué)家們把講學(xué)的風氣刮上了九華山頂。王陽明倡儀在九華建書院講學(xué)于前,湛若水在九華聚眾講學(xué)于后。湛若水是明代哲學(xué)家,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的理論,而王陽明則主張“致良知”學(xué)說。兩人雖各立門戶,但交往甚密,互有酬唱。王陽明在國史館講學(xué),湛若水與王陽明等人為伍,聲望日重,世稱“甘泉先生”(湛字甘泉)。他叮囑弟子江學(xué)曾等人在九華籌建書院,并修書給地方-,請予鼎力協(xié)助。弟子們遵囑在九華營建書院,不久竣工,以老師雅號命名為“甘泉書院”,恭候師尊駕臨。后來湛若水母親去世,湛即離京去職三年,赴九華講學(xué)。湛若水講學(xué)時,學(xué)生濟濟一堂,十分興盛。介紹甘泉書院,當年小有名氣,明末后,書院失修,清咸豐年間又遭戰(zhàn)火。至今湛若水手書勒石的“甘泉”碑尚在,……[詳細]
307、鳳凰古松
鳳凰古松
  看點每當旭日東升、晨霧初開,或者夕陽西墜、晚霞流金時分,鳳凰松越發(fā)育翠欲滴、色彩鮮明;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將它譽為“天下第一松”。導(dǎo)游由鳳凰松往閡園方向步行,尼庵、古廟一座連一座,小巧玲瓏,或古色古香,或殿字輝煌。大致有勝鬢精舍、蓮花庵、大慈庵、光明茅蓬、祗園精舍、大愿茅蓬、靜修茅蓬、慈修庵、慧居寺下院、九華蓮社等。傳說在遠古的一片平原上,住著一戶一老九子八十九孫的人家。一天,女巫、海魔王征戰(zhàn)九兄弟,企圖吞沒平原。這被北斗七星在云縫中看到,于是就手持星光杖,前來助戰(zhàn)。霎時,雷鳴電閃,兩怪粉身碎骨,99座山峰聳入云端,變成了名叫九子山的寶山。九子山長滿了金錢樹。唐開元年間,金喬覺在該山苦修時,還常從金錢樹上摘下一串串金錢,修建廟宇,廟宇建成后,香火甲于天下。在一個鰲魚張嘴的大旱之年,蓬萊島上飛……[詳細]
308、二圣殿
二圣殿
  又名二神殿、九華廟,省級重點寺院。位于九都河?xùn)|岸二圣村境內(nèi),龍?zhí)断獜臇|南方向北流,繞寺而過。古時此地為九華山北麓登山之道,今有新修的佛光大道過此。二圣殿始建于唐代,后歷代均有整修。現(xiàn)存殿宇為清末皖南民居式建筑,殿內(nèi)供二圣像,一文一武,頭戴烏紗,身穿朝服,腰束玉帶,足蹬朝靴,身高七尺,面龐豐潤,黑色的三綹胡須齊胸,兩眼炯炯有神。為什么二圣像這般模樣?因為他們不是菩薩,而是金地藏的兩位舅父。相傳金地藏從新羅渡海入唐,苦修于九華山中,創(chuàng)建佛寺,聲名遠播后,連新羅國的僧人也紛紛前來,拜他為師。金地藏率徒墾荒種植,糧食尚不能自給,便掘白墡土既“觀音土”充饑。眾僧憔悴之狀,被時人稱“南方枯槁眾”。消息傳到新羅,金地藏的母親痛兒心碎,焦急萬分,于是派請身為新羅大臣的兩位弟弟跋涉來山看望。金地藏見到兩位舅舅……[詳細]
東崖鐘樓(幽冥鐘亭)
  看點每當僧人撞鐘祈禱時,鐘聲似在天上轟鳴,震動八方,響徹方圓幾十里。東崖鐘樓臨近,有東崖禪寺、觀音庵,九子寺等景。觀音庵又稱“天柱庵”,始建于宋,庵內(nèi)存摩崖觀音大士石刻像,即“飛來觀音”。朝過觀音,繼續(xù)前行,可到百歲宮及新建的五百羅漢堂。東崖云舫旁即東崖鐘樓,又稱“幽冥鐘亭”。建于清同治年間,坐落于斗雞巖峰頂,1983年重修,為六角形兩層樓閣,底層懸3噸重的巨型幽冥古鐘,有僧人住在亭內(nèi),晝夜撞鐘。開放時間(開放時間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半)交通:可由祗園寺乘纜車至百歲宮下,往東崖禪寺方向步行即到![詳細]
吊橋(半山寺)
  俯視可觀閔園全景。這里多云海奇觀。有時云絮如綿,滾滾無聲,伸手可以掬取。煙濤茫茫,云幕下笑語喧嘩,唯聞其聲,不見其人。有時陽光燦爛,照耀得云海上閃出細雨霏霏,變化無窮,平添佳興。導(dǎo)游寺庵瓦舍5間,正中三開間為佛殿,兩邊為僧人住房。殿前為室內(nèi)走廊,下裝板壁,上安玻璃,可憑窗遠眺。走廊東西各開一扇小門供出入,是游天臺往來的咽喉要地。由吊橋再拾階而上,至祝福樓,在此小憩時,西望鴿子峰,峰下一松揮臂迎客,酷似黃山迎客松。北看壁虎吞石、青蛙朝客,栩栩如生。再上,見摩巖石刻,上幾階即至觀音峰。介紹吊橋是半山寺的俗稱,半山寺古名“翠云庵”。小廟背依嵯峨山峰,前臨千仞絕壁,險峻異常。半山寺周圍萬木蔥蘢,碧云堆翠,西有打鼓峰,北靠獅子峰,東有關(guān)刀峰(關(guān)刀峰即關(guān)刀石,由觀音寺、拜經(jīng)臺等處眺望,巨石突兀,上裂紋彎……[詳細]
311、九華山大愿文化園 AAAA
九華山大愿文化園
  九華山大愿文化園,從1995年緣起動意建造大愿佛圣像,1998年批準立項,1999年9月9日破土動工,2002年規(guī)劃延伸擴大,歷時17年,終于在2012年7月以莊嚴神圣的姿態(tài),向世人揭開她神秘的面紗。這尊宏偉壯觀的銅像,是九華山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萬年之計,是中國宗教藝術(shù)的一大創(chuàng)舉。九華山大愿文化園占地面積1500多畝,是一座專為弘揚地藏菩薩大愿文化建設(shè)的主題公園。共有4個單元,分別是:“向往地藏”、“親近地藏”、“贊頌地藏”、“朝禮地藏”。在參觀游覽過程中,大家可以有趣地發(fā)現(xiàn),在我們大愿文化園,分別有9個“世界之最”,9個“地藏之謎”。到底是哪9個“世界之最”,哪9個“地藏之謎”,待會兒我會向大家一一進行講解。我們大愿文化園建在九華山麓的柯村……[詳細]
312、大悲寶殿
大悲寶殿
  大悲寶殿古樸典雅,雄偉壯麗,主殿高六丈三尺,殿內(nèi)長、內(nèi)寬、內(nèi)高均為19米,以與菩薩二月十九日誕辰、六月十九日出家、九月十九日成道的三吉日悉心相應(yīng)。導(dǎo)游殿堂正中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二丈八尺九寸,周圍供奉84尊大悲像三十二應(yīng)身和六位禪宗祖師像,殿前常行菩薩塔雙九龍壁,系漢白玉精雕細刻而成,是香客游人必到之處大理蓮花寶座,慈眉善目,四周回廊大理石柱欄桿護持,上方雕龍刻鳳,金碧輝煌。介紹大悲寶殿是慧深法師于1992年在國家級重點寺廟旃檀林東側(cè)擴建的梵剎寶殿,建筑格調(diào)獨特,雄偉壯觀,殿內(nèi)供奉9.19米千手千眼四面觀世音菩薩像。1993年8月6日,大悲樓上正梁剪彩,正梁剛一落位,便下起了滂沱大雨,此正巧應(yīng)對了俗話所說的雨淋“萬年梁”,為大吉兆。交通進山門,沿九華街西南行,旃檀林北側(cè)。美食·住宿·購物……[詳細]
翠峰滴翠
  看點朝朝暮暮,峰頂煙云繚繞,如凝煙積翠,蒼翠欲滴。古人描寫翠峰景色是:“云氣沾衣濕,風光著樹濃。玲瓏三襲幻,空翠滴芙蓉。”導(dǎo)游翠峰北有天香嶺、升云峰等,西北有獅子峰,南有雙峰,下有舒姑泉、雪潭等名勝。峰前有翠峰寺,寺內(nèi)有《翠峰八景》碑,刻詩文于其上。翠峰寺廟宇高大,佛像莊嚴,寺內(nèi)樓閣、禪房依然是古寺風貌。寺前有小溪環(huán)流,寺后有山泉涌溢,環(huán)境清幽。介紹翠峰,有滴翠、翠微、翠蓋三座山峰。翠峰最高處海拔1087米。滴翠峰如壘砌三層,上大下小,又稱上翠峰、下翠峰、中翠峰。峰前有翠峰寺,寺原名“天柱庵”,系唐未從天柱峰下拆遷重建的。清光緒年間,著名法師月霞等人從湖北而來,在寺內(nèi)創(chuàng)辦“華嚴大學(xué)”,專門講授《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有名的虛云和尚,當時以僧伽學(xué)員身份在校聽經(jīng)參學(xué)。“華嚴大學(xué)”正式學(xué)僧三四十人,前……[詳細]
程九萬墓
  看點程九萬墓地現(xiàn)存有石羊、石馬、石虎及“宋名臣華文閣待制青陽開國公程九萬神道碑”一塊。其子程槐繼父志,在天柱峰側(cè)建的閎肅書堂。介紹程九萬(生卒年不詳),字鵬飛,九華筆架山東麓人。曾在雙峰下筑室讀書,故號雙峰居士。南宋淳熙二年進士,歷任武康知縣、司農(nóng)主簿、太府丞、兩淮鹽運使、襄陽安撫使等職,官至華文閣待制,為人正直,卓有政績,百姓稱為“程青天”。朝廷封“青陽開國公”。著作有《九華詩百首》、《歷陽記》10卷,又合九華六圖為二圖(已佚)。門票·開放時間無交通自青陽縣汽車站乘車沿青通河南行10公里至朱備駱村,再沿田野公路西行1.5公里即到四門口。拐彎處路右山坡有福海寺,寺后便是程九萬墓。.……[詳細]
315、龍池瀑布
龍池瀑布
  看點龍池瀑布三跌三落,如-瀉地,撞擊山石,奔流飛散中,聲勢驚人。導(dǎo)游龍池瀑布鄰近還有龍池庵等景。面對壯觀景象,莫忘觀景石板道盤旋濕滑。介紹龍池瀑布又名五龍瀑。龍溪水入五龍灣,形成五池一穴一潭。前三池水流平緩,后二池一穴一潭相對落差10余米。龍池瀑布分三級,中段注入石穴,逆水噴雪跳玉,高涌數(shù)米,再跌落龍池。池面雪波翻騰,極為壯觀。交通由甘露寺驅(qū)車上山3分鐘左岔路沿石階欄桿下,即至龍池瀑布![詳細]
古拜經(jīng)臺
  古拜經(jīng)臺在天臺峰下,距觀音峰約2華里。通往天臺之路要繞寺而過。該寺始建于唐,原為一組狹長的建筑,民居式三進殿宇,經(jīng)歷代修建,現(xiàn)在面積898平方米,整個建筑古樸典雅,風格協(xié)調(diào),堪稱佛國明珠,是安徽省重點寺院。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jīng)》,巖石上尚留有其一雙凹痕足跡。僧人建此寺紀念,名為“大愿庵”(佛教稱金地藏“大愿菩薩”)。因為“拜經(jīng)”較通俗易記,所以都稱它“古拜經(jīng)臺”。古拜經(jīng)臺的主要景點有“仙人擊鼓”“大鵬聽經(jīng)”“金龜朝北斗”“地藏真跡大腳印”“蠟燭峰”,當陣雨初歇時還可以觀賞到云海,虛虛實實,佛樂聲聲,恍如仙境。庵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間住持僧福緣重修,光緒年間住持僧昌光再建。1923年住持僧龍華重修。1928~1935年住持僧隆明。1943~1953年住持僧仁德。20世紀60~70年代先……[詳細]
317、佛景
佛景
  看點香爐峰、蠟燭峰、大鵬聽經(jīng)石、金雞啼鳴石、金龜朝北斗、木魚石、仙人擊鼓石、觀音奇石、金地藏足印等。導(dǎo)游相傳金喬覺帶金龜居于溪邊,誦經(jīng)書于拜經(jīng)臺,感化害民的惡鵬,使其扒壁聽經(jīng);閔公父子為其精神所感,攜帶靈雞前來拜師;后來,連佛祖也被感動,助他完成開辟道場的宏愿。一日,天將黎明時分,佛祖駕祥云來此傳授真經(jīng)。圣僧在西邊放好木魚,尊者在南面架好佛鼓,金喬覺在香爐兩邊各執(zhí)香燭點燃,虔誠聆聽;南海觀音也披斗篷飄然趕來。霎時天臺祥云飄,佛光射。半個時辰過去,佛祖攜金喬覺、弟子駕云而去,只留下一雙足印。抬頭看是大鵬聽經(jīng)奇石,巨崖上聳立著香爐峰、蠟燭峰,山口處是欲啼的金雞石,小溪旁是翹首北望的金龜,西邊山上多了一木魚石,南面山崗上添了佛鼓石,下面的峭崖上佇立著觀音峰。介紹佛景,指繞過拜經(jīng)臺,由奇峰異石所巧妙……[詳細]
九華山百歲宮
  百歲宮位于九華山摩空嶺(又名“插霄峰”)上.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與祗園寺東崖寺、甘露寺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百歲宮也是九華山第二座肉身殿,供無瑕禪師肉身。據(jù)寺前碑記載,明朝萬歷年間,河北宛平僧海玉和尚,號“無瑕禪師”,由五臺山云游至九華山,見此地九峰如蓮,便在摩空嶺摘星亭結(jié)茅布道,名“摘星庵”!俺踝|巖摘星亭,見獅子山左右,有龜蛇供護之狀,遂卓錫焉!睙o瑕在此,長年以野果為食,不食煙火熟食,并用舌血和金粉,費時二十余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計81卷,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文物一級藏品。無瑕圓寂于天啟三年(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逝前囑弟子三年后啟缸,弟子將其遺體跏趺缸中。過三年后,恰逢王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因與無瑕弟子啟缸視之,見無瑕結(jié)跏趺坐……[詳細]
319、旃檀林
旃檀林
  旃檀林,全國重點寺院,又稱“旃檀禪林”。位于九華街西南。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清道光時寺尚存,咸豐年間兵毀。光緒十二年(1886)定禪和尚募化重建。又稱大悲寶殿。是慧深法師于1992年在國家級重點寺廟旃檀林東側(cè)擴建的梵剎寶殿,1993年8月6日,大悲樓上正梁剪彩,正梁剛一落位,便下起了滂沱大雨,此正巧應(yīng)對了俗話所說的雨淋“萬年梁”,為大吉兆。主殿高六丈三尺,殿內(nèi)長、內(nèi)寬、內(nèi)高均為19米,以與菩薩二月十九日誕辰、六月十九日出家、九月十九日成道的三吉日悉心相應(yīng)。此殿格調(diào)獨特,雄偉壯觀。殿內(nèi)供奉9.19米千手千眼四面觀世音菩薩像。周圍供奉84尊大悲像三十二應(yīng)身和六位大德禪宗祖師像,殿前常行菩薩塔雙九龍壁,系漢白玉精雕細刻而成,是香客游人必到之處。另有大理蓮花寶座,慈眉善目,四周……[詳細]
320、天臺峰
天臺峰
  天臺寺:坐落在峰頂?shù)牡夭厮,古名天臺寺。來九華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稱之為“中天世界”。這里也是游客游九華必到之處。天臺寺前,左有龍頭峰,右有龍珠峰,對面十王峰。龍頭峰下為青龍背,因驕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龍珠峰,又名天臺崗,上有一顆巨大滾圓的巖石,名“龍珠石”。傳說九華是“活的龍脈”,青龍即居此高處,這顆“龍珠”,則是它戲耍的寶物。寺前巖壁上,有“非人間”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門在龍頭峰、龍珠峰間的渡仙橋下,由橋底登石階十余步,即進入寺內(nèi)。拱形橋上的橫梁鐫“中天世界”4個大字。天臺寺歷史悠久,相傳千年以前金地藏曾在此居住,潔瓶僧常從羅漢墩來此與地藏晤談,F(xiàn)地藏禪寺,重建于清末民初,始為今日之規(guī)模。寺依山勢而建,根據(jù)峰頂巖石高低不等,分別為一層、二層,直至三層,最高處殿檐與寺后峰頂巖石相接。前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