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肇慶市旅游

肇慶市旅游景點介紹

141、槎塘古村
槎塘古村
  槎塘古村位于回龍鎮(zhèn)北的香爐崗東北麓,全村共有83戶,總?cè)藬?shù)303人,是遠(yuǎn)近聞名的華僑村,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村民全是由“九里一坊”儒家文化古村落黎槎村移居于此的蘇、蔡族人后裔。槎塘村是一座典型的廣府村落,規(guī)劃布局實用美觀、井然有序,文化底蘊(yùn)厚重,2012年獲“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稱號。……[詳細(xì)]
  蜆崗八卦村開村已有650多年歷史,蘊(yùn)藏著豐富的道家文化,是一個較典型的道家文化古村落。從空中俯瞰,該村像一只巨大的蜆盤在水中,崗頂環(huán)村古榕參天,村落的一幢幢房子構(gòu)成一個個圓圈,結(jié)構(gòu)整齊、地勢天成、圖案優(yōu)美。該村依據(jù)“八卦”原理興建,傳說為諸葛亮的弟子設(shè)計建造,又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諸葛八卦村”。該村祠堂多且密集,沿3千米環(huán)村路分布,有“八卦十六祠”之稱,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首批“廣東省古村落”![詳細(xì)]
143、西流洚
  神符巖的千姿百態(tài)可以引人入勝,西流洚的懸崖飛瀑則使你留連忘返。西流洚位于活道鎮(zhèn)逕心村凰崗坪之北。源于與新興縣交界的老香山系大端山麓的大端水,流經(jīng)洞心、松坑、沙崗,匯合姚村、官塘之水,沿洞尾、逕心、崗坪、上環(huán)等村莊,從水口注入新興江。大端水流至凰崗坪,由于地勢急劇下降,分別以20米和50米的落差分成兩級直瀉洚底,形成近70米高,30—40米寬的巨型瀑布,濃霧騰空,蔚為壯觀。在豐水期,水流湍急,飛濺的水花如云霧翻騰,隆隆的水聲數(shù)里之外可聞,氣勢磅礴。由于長年累月的沖刷,急流中的花崗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高低錯落,雪白閃爍,光滑可人。瀑布兩岸的青山,是大片茂密的混合林,灌木、喬木相摻,闊葉、針葉相間,品種繁多。所以奇、險、美構(gòu)成了西流洚獨特的自然景色,觀其瀑、探其險、賞其景、求其知,皆得興趣。西流……[詳細(xì)]
花石峰摩崖石刻
  花石峰摩崖石刻 位于懷集縣懷城鎮(zhèn)西25公里梁村和崗坪交界地方,分別鐫在“望岳巖”(又稱玉山)、“四門巖”(又稱丹山)、“道士巖”(又稱大沙石)三座石峰上,以望岳巖為最多,F(xiàn)存明至民國的石刻10多題,除兩題為中楷詩文外,其余題刻字徑均在0.3米以上,最大的達(dá)1米,以楷書占多,全是陰刻。在望岳巖,有明景泰四年(1453年)懷集教諭黃昭書刻的“玉山三洞”四個楷書大字;字徑1米;有縣內(nèi)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中舉的林鳳來書刻的“南巖”二個楷書大字;有明隆慶年間當(dāng)?shù)匦悴帕韩j環(huán)題“通心巖”三字的石刻及其兄梁玧玳在明萬歷三十四年(1607年)描繪望岳巖風(fēng)光的詩刻;有明萬歷二十三年到懷集當(dāng)縣令的夏獲秋(四川舉人)所題刻的“天地分時元有此,乾坤佳處更無雙”的石刻,在其旁有2米見方的大楷“壽”字石刻;有民國……[詳細(xì)]
石牛界摩崖石刻
  石牛界摩崖石刻 位于封開縣封川鎮(zhèn)臺洞村石牛界近山溪水邊的石壁上?逃谇迩∧觊g。石刻兩題,陰刻直書楷體。其一高0.46米、寬0.42米,刻文:“時大清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下旬西江水泛漲,至六月初四日止,其水淹至大廟天池石灘外,紅瓦廟后座水深一尺五寸”;“甲辰年于大暑后十日下秧有收好”。其二高0.75米、寬0.18米,刻文:“時丙午、丁未,天旱饑荒,每升米價五十二文!逼渲斜纭⒍∥礊榍迩∥迨荒辏1786年)、五十二年。石刻記述當(dāng)年水旱自然災(zāi)害。……[詳細(xì)]
清風(fēng)閣摩崖石刻
  清風(fēng)閣摩崖石刻 位于肇慶市東郊羚羊峽內(nèi)西江北岸邊的清風(fēng)閣石壁上。該處存有清人石刻4題,均為楷書,書法俊逸清秀,內(nèi)容為贊譽(yù)山川的秀美及在峽岸修橋事。其中有刻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閩中吳聯(lián)書的“江上清風(fēng)”石刻。石刻高3.60米、寬6.50米,“江上清風(fēng)”4個大字從右至左橫一行,每字高寬2米。吳聯(lián),清康熙三十年為端江都尉,康熙三十四年欽命協(xié)鎮(zhèn)廣東肇慶,任左都督管副總兵事,在七星巖及梅庵等處有他的石刻。有刻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清人題“裴公十九橋”石刻。石刻高5.10米、寬2.49米,“裴公十九橋”5個大字豎一行,每字高寬0.75米。西江羚羊峽北岸的“峽山旱路”是古代船只逆水而上時,纖夫挽船入峽必經(jīng)之路,清嘉慶年間,棧道及橋梁已破爛不堪,當(dāng)時高要縣知縣裴盛清重修,并筑橋十九座。有刻于清道……[詳細(xì)]
147、高要巽峰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高要巽峰塔
  高要巽峰塔俗稱烏榕塔。位于高要市南岸街道烏榕村烏榕山。明天啟四至七年(1624~1627年)建。該塔位于舊府衙東南方,為“巽”位,故名巽峰塔。為穿壁繞平座樓閣式磚木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七級,內(nèi)13層,高39.2米。塔身各層腰檐與平座均以菱角牙子磚與線磚疊澀挑出。塔腔內(nèi)設(shè)有神龕。底層對邊距10.25米,開7個假門和1個登上二層的真門。每面門楣,按八卦方位分別用磚砌出八卦符號。塔身和菱角牙子磚抹白灰,角柱、門枋、闌額、線磚-灰。1997年維修。1989年肇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hù)單位![詳細(xì)]
148、廣寧公正會館
  廣寧 公正會館 位于廣寧縣石澗鎮(zhèn)舊街。坐東向西,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會館為金字瓦頂,有0的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平面呈長方形,主體建筑為硬山頂,穿斗式梁架。門口上方嵌有陰刻楷書“會館”二字石匾。有關(guān)公正會館規(guī)條及記載創(chuàng)建、重修事項碑共五通,原嵌在天井兩旁的墻壁上,現(xiàn)保存于該縣博物館。石澗鎮(zhèn)是當(dāng)時綏江中游重要貿(mào)易集散地,有大小商號近百間。公正會館是民間商務(wù)機(jī)構(gòu),起著維護(hù)當(dāng)?shù)卣YQ(mào)易、協(xié)調(diào)市價、貿(mào)易監(jiān)督作用![詳細(xì)]
149、大造宮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大造宮
  大造宮 位于封開縣平鳳鎮(zhèn)平崗村馬埌,始建于唐,明重建。大造宮原為兩進(jìn)院落式布局,前座及左右兩邊廊道被拆除,現(xiàn)僅存門樓、后殿和兩側(cè)圍墻。后殿為單檐硬山頂。面寬三間12.64米,進(jìn)深五間11.68米。梁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jié)合形式。梁枋砍殺成月梁。駝墩造型風(fēng)格不一。月梁下皮雕有卷草花紋。柱頭隱刻成圓盤形枦斗承托屋檁。柱礎(chǔ)形制簡樸,為覆盆式,在柱礎(chǔ)上再立一短柱,高0.49米,短柱置一厚為15.5厘米的木櫍。民國15年(1926年)封川縣第二區(qū)農(nóng)民協(xié)會和區(qū)農(nóng)民自衛(wèi)軍總部設(shè)在此處。 1979年封開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hù)單位。……[詳細(xì)]
  鄉(xiāng)賢牌坊 位于封開縣南豐鎮(zhèn)侯氏宗祠前面。是清初侯村族人為紀(jì)念鄉(xiāng)賢侯應(yīng)遴而建。為八柱三門三樓木石牌坊,高約5.6米、通面寬7米、深2.08米,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脊飾鴟吻。如意斗拱挑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質(zhì)。明間兩柱陰刻對聯(lián):“鳶喜天飛,楊翊清芬榮綽楔;魚欣淵躍,昭彰雅化耀靈祠”,坊額為“鳶飛魚躍”。背面對聯(lián):“鄉(xiāng)非阿好覃恩賜;賢有-也澤垂”,坊額為“光前裕后”。正門兩側(cè)邊柱腳各鑲嵌一塊水波紋大理石抱鼓。牌坊左右圍墻下部各鑲嵌4幅石質(zhì)動物花卉浮雕。該牌坊造型美觀,工藝精細(xì)。侯應(yīng)遴,開建二都(今侯村)人,生于明代。由選貢任廣西容縣知縣,為官廉正,逢荒年,集資濟(jì)貧。又藤縣、北流兩鄰邑缺官,當(dāng)?shù)馗咐细暗勒埱髴?yīng)遴兼攝政事,侯允之。晚年辭官歸田后,熱心修廟、筑路、架橋等,深得鄉(xiāng)人敬仰,被譽(yù)為鄉(xiāng)賢。198……[詳細(xì)]
151、牛圍山墓
牛圍山墓
  牛圍山墓位于封開縣杏花鎮(zhèn)嶺腳村牛圍山西南坡。1982年以來發(fā)現(xiàn)7件單個埋葬的陶甕,相距12米左右,也有個別相距僅2.5米,排列于山坡上,整然有序。甕的基本器形為寬沿、垂腹、圓底,飾云雷與方格組合紋或夔紋與云雷、方格組合紋,紋樣規(guī)整、美觀,富有浮雕感。其中1號甕高達(dá)39.5厘米,飾菱格凸塊與方格組合紋,內(nèi)置1件銅斧,近底部有白色的骨殖碎塊。說明這些陶甕屬甕棺葬具![詳細(xì)]
152、北嶺松山墓
北嶺松山墓
  北嶺松山墓位于肇慶市北嶺松山。1972年清理。為長方形土坑木槨墓,方向95°,坑長8米,寬約4.7米,深6米,棺槨已朽,僅存七條墊木,依朽木痕跡測量,槨長7米,寬4.5米,高1.3米。槨底設(shè)一個圓形腰坑,內(nèi)置一件陶器。槨上和槨下有一層碎炭,以便防潮。隨葬器物139件,大部分是青銅器,其他有陶、金、玉、石、琉璃等器。此外,還有一些漆器,均已朽爛。這些器物中,青銅器有鍋、鼎、錯銀銅罍、三足盤、提梁壺、附耳筩、甬編鐘、劍、矛、鏃、斧、錛、鏟、刮刀、人首柱形器、環(huán)等,其中鼎、罍、三足盤、提梁壺,造型美觀,所鑄飾飛鳥紋、云氣紋、羽狀紋、蟠螭紋、竊曲紋等,線條優(yōu)美,紋樣豐富,鑄工精細(xì),其形制、花紋都頗具楚器風(fēng)格。原始瓷器有瓿、缽、盒,其中瓿飾篦點、弦紋和柵紋,缽、盒有刻劃符號。陶器有罐、甕、珠等,紋飾有……[詳細(xì)]
高地園墓
  高地園墓位于四會市龍灣鎮(zhèn)江明村小土崗的北端。1974年因當(dāng)?shù)剞r(nóng)民開挖耕地排水溝時發(fā)現(xiàn),廣東省博物館考古隊發(fā)掘,清理墓葬2座,均為土坑木槨墓,木槨已腐朽。一號墓出土有青銅鼎、半球形器、鑒、斧、洗、環(huán)、削刀、人首柱形器等14件,硬陶鼎、匏壺、盞、缽、盂和彩陶罐、碗、盒等14件,礪石2件。二號墓出土有青銅鼎、短劍等4件,彩陶碗和陶甕、瓿、盒、碗等5件。年代均為戰(zhàn)國早中期。兩墓出土器物雖不多,但發(fā)現(xiàn)了彩陶,青銅器多了半球形器、環(huán)、鑒、洗等器種,陶器也較為豐富。尤其是人首柱形器,通高40厘米,顱頂大,頜小,兩眼眶深陷,柱體中空,比鳥蛋山墓出土的高出一倍,體積大三倍,為至今出土同類器中最大![詳細(xì)]
154、鳥旦山墓
鳥旦山墓
  鳥旦山墓位于四會市大旺農(nóng)場文德崗鳥蛋山坡腳。該墓于1973年7月發(fā)現(xiàn),同年8月發(fā)掘清理,為一座土坑木槨墓,木槨已朽。墓分前后室,前室無器物,后室出土有青銅鼎、盉、鐸、戈、矛、鐓、鑿、鏟、鏃、斧、鐏、篾刀、削、人首柱形器等共59件,陶罐1件、礪石3件。年代為戰(zhàn)國早期或略晚。這批青銅器保存較好,表面有青綠或墨綠色的氧化層,甚光滑。3件鼎外部均布滿煙炱。盉有獸頭形鎏及鋬,有蓋,蓋與鋬之間有鏈條相連,周身有綯紋、繩紋和雷紋等紋飾,造型精美。其他青銅器也多有類似紋飾。矛、斧還有“王”字形圖案。按種類用途區(qū)分,可分炊煮器、容器、樂器、兵器、工具和人首柱形器等六類。其中4件人首柱形器皆分人首和器體兩段,上段如人的胸以上部分,下段為長方形柱體。人頭顱頂較寬,兩圓耳,眼眶深陷有睛,縮腮,吻部凸出……[詳細(xì)]
慶云寺祖師墓塔群
  慶云寺祖師墓塔群位于肇慶市鼎湖山,分布于天溪和云溪兩風(fēng)景區(qū)內(nèi)。慶云寺初代祖塔建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二代祖塔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歷代住持普同塔建于康熙三十年。當(dāng)時,慶云寺立碑,合山僧眾相約:“今后歷代住持,不宜再在慶云寺周圍建骨灰塔。另建一歷代住持普同塔,今凡繼本山席者,僉奉靈骨入內(nèi)”(所指即是此塔)。但其后,一些住持和地位顯赫的尊宿長老和尚圓寂后,不遵碑約,另行建墓(塔)。如:常朗和尚墓,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德霞和尚墓,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六代住持墓以及四十代住持墓,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作云和尚墓以及正輝祖明老和尚墓,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十六代住持墓,建于民國4年(1915年)、六十一代住持墓,建于民國16年(1927年)、六十八……[詳細(xì)]
156、盧宅仁墓
盧宅仁墓
  盧宅仁墓 位于四會市龍甫鎮(zhèn)龍頭村大奧山,在其父母盧福夫婦墓前左邊。據(jù)光緒《四會縣志》等史志記載,該墓為灰沙夯筑,有暈首石墓碑和墓表以及石雕等。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墓碑及石雕均失。 盧宅仁(約1470~1540年),又名盧鑾志,四會龍頭村大寨人,明弘治進(jìn)士,曾任云南右布政使、廣西總憲、福建按察使等職,為官三十載,頗有政績。父去世即辭官歸里,以講學(xué)著書度過晚年。 1986年四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hù)單位![詳細(xì)]
吳廷舉墓
  吳廷舉墓 位于封開縣江川鎮(zhèn)界首大園村虎山。墓向南,墓地面積約800平方米,依山而上,墓壁用紅砂巖砌筑成太師椅形,墳為灰沙夯筑,墓碑已失。該墓兩次被盜掘,地面構(gòu)筑已毀,僅存殘缺紅砂巖石人、石虎、石羊、石華表各一對。石雕像古樸精美,石人頭部已毀,殘高1.82米,身披袍甲,雙手橫胸而抱;石獸頭部均毀。吳廷舉,字獻(xiàn)臣,蒼梧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jìn)士,知順德縣。正德初,擢兵備僉事,治兵清遠(yuǎn),進(jìn)廣東右布政使。正德十年(1515年),撫治廣、肇諸府。后官至工部尚書,享年66歲![詳細(xì)]
158、莫宣卿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莫宣卿墓位于封開縣漁澇鎮(zhèn)鑼鼓崗,墓始建于唐朝,歷代有重修。墓向西南,墓為太師椅形,正中墓碑高86厘米、寬40厘米,刻有“唐朝狀元諱宣卿莫公大人之墓”,碑前有拜臺,墓臺前后占地約100平方米。1988年,其后裔及各方人士捐資重修。建有磚石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式,兩邊設(shè)耳房。牌坊上橫書“嶺南首魁狀元莫宣卿墓園”。莫宣卿,字仲節(jié),文德鄉(xiāng)人,幼年喪父,隨母梁氏改嫁到開建(今南豐鎮(zhèn)金樓村),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中狀元,年十七歲,為兩廣第一個狀元。莫宣卿初留京入翰林院,后遷臺州(今浙江。﹦e駕(四品)。惜未到任即死。著有“莫宣卿詩集”,惜已散失。僅10多首見于《全唐詩》、《粵詩蒐逸》、《封川縣志》、《開建縣志》等。1993年封開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hù)單位![詳細(xì)]
159、銅鼓崗墓群
銅鼓崗墓群
  銅鼓崗墓群位于廣寧縣南街鎮(zhèn)首約村,西面瀕臨綏江,東面緊靠廣寧至廣州公路干線,是一座孤立山崗,周圍丘陵起伏。墓分布在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崗頂北側(cè)。1977年發(fā)現(xiàn)并進(jìn)行清理。墓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長2.6 米~3.4米、寬0.6米 ~0.9米、深2米~3米。墓坑上大下小,尺寸相近,無棺槨痕跡,尸骨無存。有的墓坑底部鋪一層河卵石。隨葬器物多少不等,多置于墓坑兩端,中部只有少量器物。出土隨葬器物共357件,最多是青銅器,計有295件,其余為米字紋、劃紋罐等陶器,并有23件青灰或土黃色沉積巖磨制的大小不一的礪石。青銅器中有鼎、盤、劍、矛、鐏、鉞、鏃、斧、鑿、鋤、鍤、篾刀、削等,最多是兵器和工具。根據(jù)墓的形制和出土的器物推斷,其年代應(yīng)屬戰(zhàn)國晚期,有些也可能早期或中期。銅鼓崗戰(zhàn)國墓的墓葬和……[詳細(xì)]
  龍嘴崗墓群位于廣寧縣南街鎮(zhèn)巷口村。年代為戰(zhàn)國晚期。 1995年~1996年在龍嘴崗西南山脊清理15座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規(guī)模較小,但墓向較為一致,在8°~45°之間。最大的一座(14號墓),長4.15米,寬2.56米;最小的一座(10號墓),長1.62米,寬1.2米,似為小孩墓。墓坑的長寬比,多數(shù)是3:1,少數(shù)是2:1。8號墓底部有較淺的腰坑,內(nèi)無器物,是腰坑作用退化的表現(xiàn)。7號墓與14號墓有棺槨痕跡,可惜早期已被盜。因施工破壞,這些墓殘深0.3米~1.1米,隨葬品最多的有45件。除2座墓僅見陶器外,其余各墓均有銅器,其中8座墓隨葬有兵器。本墓群出土隨葬品共230件,其中銅器166件,陶器42件,礪石22件。器種有銅器鼎、盤、鐸、戈、長劍、短劍、矛、鏃、鉞、斧、錛、削、刻刀、刮刀、鑿……[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