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佛山市旅游

佛山市旅游景點介紹

前所何公祠
  前所何公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西北村西岸大路13號。西岸何姓四世祖前所公的私伙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光緒二年(1876)重修。坐東北向西南,三間三進帶左青云巷,中路面闊13米,總進深46.3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墻,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青磚墻,紅砂巖石、麻石腳。頭門進深兩間11架,前廊三步。墻楣存多幅壁畫,瀾石麥維寬作,保存較完整,并有光緒丙子年款。木檐枋上通體淺浮雕瑞獸、花草,枋上以柁橔隔架,柁橔雕成獅子狀,較為特別。紅砂巖石檐柱及柱礎(chǔ),低矮的紅砂巖石包臺,紅砂巖石門框,麻石門枕石上浮雕法器。后堂進深三間13架,前三步,后四檁擱墻。明間上方置蠔殼橫披。祠堂建筑風格沉穩(wěn)古樸,具有藝術(shù)價值。 2009年7月,前所何公祠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3、眾涌大橋
眾涌大橋
  眾涌大橋俗稱大橋頭。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勒流街道眾涌村天后古廟前。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七年(1802)孟夏重修。大橋東北-西南走向,橋長17.7米,闊2.65米.為單孔石梁橋。兩邊橋墩以花崗巖石質(zhì)為主,夾雜紅砂巖石。橋面由七塊花崗巖石板平鋪而成,橋身陽刻“大橋”楷書。上款為“嘉慶柒年”,下款為“孟夏重修”。兩旁各有10級麻石階。其中第一階用小塊麻石并排鋪成,其余用一塊麻石橫鋪而成。該橋保存完整,紀年清晰,有一定價值。 2009年7月,眾涌大橋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4、玉麟橋
玉麟橋
  玉麟橋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樂從鎮(zhèn)水藤村下沙坊。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建,跨水騰涌,連接下沙村與水藤舊大路。橋東北西南走向,為單孔梁式石板橋;◢弾r石橋墩,刻有 “此橋頭借鄧永錫堂地”。橋面由五條長條花崗巖石構(gòu)筑。橋身兩側(cè)正中都陰刻“玉麟橋”三字,上款為“道光八年戊子”,下款為“闔堡鼎建,鐘寶興造”。橋頭上各有兩條石欄桿望柱。橋一邊有石階7級,一邊有石階6級。橋頭有橋碑,刻有“石梁重大,耕牛止許渡水來往,不得踏橋,道光八年通堡公泐”,反面有“通堡公議,石梁重大,耕牛止許渡水來往,不得踏橋,永為禁戒”。該橋與相關(guān)的傳說,具有一定藝術(shù)、民俗價值。 2009年7月,玉麟橋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5、龍眼古橋
龍眼古橋
  龍眼古橋當?shù)厮追Q“石橋頭”。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勒流街道龍眼村,跨石橋頭涌,連接龍渚街與石橋街。始建年代不詳,清咸豐版《順德縣志》記載“曰:古橋,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相傳以此為安,然訪冊無據(jù)”。橋東南西北走向,雙孔石梁橋。長21.3米,寬2.4米。中間以紅砂巖、花崗巖石塊砌成橋墩,雙向均置花崗巖分水尖。兩側(cè)橋墩為紅砂巖石質(zhì)。橋面以中間橋墩為中心,向兩岸斜伸。橋面各由五條石組成。橋東邊設(shè)6級麻石階,橋西邊設(shè)8級麻石階。橋兩頭均有石碑記載有關(guān)此橋的“通鄉(xiāng)公禁”。此處曾是龍眼通往大良的主要通道,具有很好的歷史與藝術(shù)價值。 2009年7月,龍眼古橋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富裕貝丘遺址
  富裕貝丘遺址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勒流街道富裕村石涌路鳳咀崗山麓。1961年5月發(fā)現(xiàn)。采集到繩紋、方格紋夾砂陶釜殘件、泥質(zhì)方格紋陶罐殘片、河蚌蜆貝殼等。經(jīng)省博楊式挺同志鑒定,該遺址為漢代遺址。當時縣人民委員會設(shè)立保護標志——石碑,碑記中“距今三千多年漁獵時代人類文化遺物”與所公布的年代“漢代”不符,現(xiàn)一般認為應是漢代遺址。碑高77cm,寬49 cm。是順德目前所存極少的貝丘遺址。2006年1月8日,富裕貝丘遺址被列入第三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誥贈都御史祠
  誥贈都御史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樂從良教南便街一巷8號。明弘治八年(1495),為紀念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何經(jīng)而建。光緒十年甲申(1884)重修,2003年村民自籌資金重修。坐西南向東北,三間三進左邊帶一襯祠?偯骈24.4米,總進深49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鑊耳山墻,素胎瓦當,青磚墻。頭門進深兩間10架,前設(shè)四架軒廊,在順德祠堂中少見。軒廊梁架呈月梁形式。中堂進深三間十架,前雙步廊,后單步廊。后堂進深三間19架,前設(shè)四步廊,后六步廊。檁間距離較密集。整體形制保存較好,頭門前廊寬闊軒廊為其他祠堂所不見。據(jù)族譜記載,何經(jīng)是順德建縣后最早登上龍虎榜的人,曾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為紀念何經(jīng)為朝廷立下的汗馬功勞,明弘治皇帝孝宗朱祐樘賜建此祠堂。該祠具有較高藝術(shù)、歷史價值。 2009年7月,誥贈都……[詳細]
108、翠庵朱公祠
翠庵朱公祠
  翠庵朱公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陳村鎮(zhèn)仙涌村心屋路心南三閘巷1號。始建于明代,清咸豐元年(1851)重修。坐西北向東南。原為四進,現(xiàn)存頭門、牌坊、中堂等三進及左側(cè)的青云巷門。主體建筑總寬15.2米,總深48.8米。硬山頂,龍舟脊,人字封火山墻,青磚墻,頭門為麻石腳,中堂為紅砂巖石腳。頭門進深十一架,前置三步梁,裝飾斗栱、馱墩、鰲魚與花卉等;第二進牌坊為清代建筑風格的三間三樓石牌坊,正面陰刻“義德流芳”、“天啟二年”等,背面陰刻“仁心為質(zhì)”、“嘉靖甲申年”等銘文。中堂孝思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九架,前后雙步廊。各梁裝飾斗拱、馱墩等構(gòu)件。心間采用穿斗與抬梁混合式五架梁,各梁為月梁形式;屋頂較和緩;地面鋪紅砂巖或鴨屎石。該祠設(shè)有牌坊,形制較獨特,兼具明清建筑風格,能反映順德祠堂發(fā)展歷程,有一定價值![詳細]
棠溪甘公祠
  棠溪甘公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陳村鎮(zhèn)大都村渤海大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19),清嘉慶九年(1804)重修。為紀念甘氏六世祖棠溪公而建。坐西北向東南。面闊三間12.6米,進深三進31.3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墻,素胎瓦、滴水剪邊,青磚墻,紅砂巖石腳。頭門紅砂巖石門框。設(shè)有低矮的紅砂巖石包臺。二進為三間五樓牌坊。龍舟脊,青磚墻。左右拱門陽刻“端莊”、“嚴敬”。堂內(nèi)存嘉慶九年的“復修六世祖祠碑記”。該祠與臨近甘氏家廟、云叟甘公祠、渤海書院等建筑,形成較壯觀的祠堂群。2009年7月,棠溪甘公祠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陳永思堂水步
  陳永思堂水步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馬齊居委關(guān)東大道東北樓前馬齊大涌邊。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建。坐東北向西南,面向馬齊大涌。中砌麻石平臺,前有臺階上下船。麻石砌的后墻上嵌有石匾額,長2.6米,寬0.85米。陰刻篆書“陳永思堂水步”,落款為“道光丁未重建 容駟書”。平臺兩邊各以15級麻石臺階登上關(guān)東大道。昔日此處可供一艘大型人力車渡灣泊,每天往返大良一次,村民將該水步與東邊原有的“陳崇本堂水步”合稱為“大良(渡)埠頭”。該步頭是考察順德宗族與社會的運作方式,以及交通歷史的實物。 2009年7月,陳永思堂水步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1、岑桑祖居
岑桑祖居
  岑桑祖居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樂從葛岸北區(qū)北華街1號。清建筑風格。原為奉政大夫第,著名作家、出版家岑桑幼年時曾在此-。坐西南向東北,面闊三間9.3米,進深二進10.7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鑊耳山墻,素胎瓦當,青磚墻,麻石腳。頭門凹肚式。前三檁擱墻,后四架梁。墻楣灰塑有“平步泗合造”字樣。麻石門框,存木門及木趟櫳。后堂進深一間11架。建筑木檁擱墻或以瓜柱承托梁架及檁條。頭門次間和后堂均以木板分隔出0-,木樓板置鐵漏窗。欄板雕有花鳥、詩句,尤其精致。該建筑具嶺南典型民居風格,是研究岑桑先生及廣東文化活動的資料,具有一定歷史、藝術(shù)價值。 2009年7月,岑桑祖居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紫陽學校舊址
  紫陽學校舊址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陳村鎮(zhèn)仙涌村校前路11號。坐東北向西南,1948年仙涌村朱氏族人仿照黃埔軍校圖則中的教學室建造,并請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字。兩邊對稱排列各四棟房屋,中部為操場,并設(shè)置門衛(wèi)室兩間。共設(shè)課室7間,各寬12.736米,深7.25米。主體四邊圍以走廊,呈回字形磚木結(jié)構(gòu),由磚柱、磚墻支承課室。左邊第一間教務(wù)處,面闊12.261米,主體建筑前有走廊,廊由四根圓柱形磚柱支承。學校整體形制完整,是順德少見的近現(xiàn)代建筑群體。2009年7月,紫陽學校舊址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景崖黃公祠
  景崖黃公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右灘錦蘭坊一巷1號。祀奉右灘黃姓六世祖景崖公。清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存清中期建筑風格。坐西南向東北,廣三路,總面闊29米,中路面闊三間13.4米,進深兩進深41.6米,占地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硬山頂,灰塑脊高大,人字封火山墻,青磚墻,鴨屎石、紅砂巖石腳。頭門前廊梁架雕刻精美。墻楣“醉酒圖”存光緒十一年年款。后堂進深五間18.5米。前為三組軒廊。中為七架梁。后三步廊。結(jié)構(gòu)較獨特。后堂前兩廡體量較大。祠堂木雕十分精細,駝峰雕刻花卉及麒麟、鳥雀等,鰲魚托腳鱗、須、腳等細節(jié)較講究。部分梁架稍呈月梁形式。該祠規(guī)模較大,也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價值。2011年9月,景崖黃公祠被列入第五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資政大夫梁公祠
  資政大夫梁公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麥村東北大道58號。建于清咸豐九年(1859)。坐西北向東南。面闊三間10.2米,進深兩進25.3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墻,素胎瓦當,青磚墻,麻石腳。頭門進深兩間11架。以柁橔、斗栱及回字形梁架承托。麻石檐柱。后堂進深三間13架,以瓜柱承托后堂梁架及檁條。四根木金柱。祠堂規(guī)模不大,裝飾簡單,但回字形梁架順德少見。 2011年9月,資政大夫梁公祠被列入第五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莊陳公祠
  東莊陳公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馬齊居委關(guān)東大街41號。明萬歷年間(1573—1619),為祀奉馬齊陳姓八世祖而建。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三進, 帶左路建筑。中路面闊11.60米,進深37米。硬山頂,龍舟脊,人字封火山墻,灰碌筒瓦,素胎瓦、滴水剪邊,青磚墻,鴨屎石腳。頭門前廊雙步,前廊步架略有弧度,步架間有木雕托腳。第二間梁架的梁頭雕成如意狀。磚雕花窗,邊框雕刻精細的博古、花卉圖案。祠堂石柱多為八棱形鴨屎石質(zhì),鴨屎石門框及地面,屋頂曲線和緩。頭門前廊、中堂梁架呈較明顯的月梁形式。祠堂明代建筑風格猶存。 2009年7月,東莊陳公祠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6、梁氏二世祖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氏二世祖祠
  梁氏二世祖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北滘鎮(zhèn)林頭居委圩地街。明末清初始建,存清代風格。坐東北向西南,由頭門和后堂組成,總面闊9.91米,總進深16.6米。頭門為兩柱單牌坊,石柱前后為抱鼓石,五脊廡殿頂,明間額枋上施三跳駝峰斗栱托屋頂,碌灰筒瓦,素胎瓦剪邊,灰塑龍船脊,匾額上刻“梁氏二世祖祠”。牌坊兩側(cè)各建有一硬山頂偏房,墻檐間施磚雕紋飾。后堂光裕堂硬山頂,灰塑龍舟脊,素胎瓦滴水剪邊,青磚墻,麻石腳。進深三間9架,前后雙步廊。梁頭雕有如意紋飾。兩次間各開磚雕花窗,砂巖柱礎(chǔ),有柱櫍。牌坊式頭門在順德祠堂中較少見,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2009年7月,梁氏二世祖祠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7、昆池盧公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昆池盧公祠
  昆池盧公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勒流街道大晚村勝利大道大晚老人康樂中心院內(nèi)。清代建風格,1999年重修。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進,帶一青云巷、右路。總面闊18.7米,中路面闊12.4米,進深28.8米。花鳥灰塑博古脊,鑊耳山墻,綠琉璃瓦當,滴水剪邊,青磚墻,麻石腳。門額陰刻“昆池盧公祠”楷書,十分剛勁有力。麻石隔架科雕刻細致。門枕石高浮雕麒麟。石雀替、石挑頭也頗精致。頭門左山墻“門官土地福德正神”整塊麻石雕成,為其它順德祠堂所不見。青云巷置山水圖案的灰塑脊。祠堂石雕、木雕、磚雕、灰塑藝術(shù)突出,在順德祠堂中較突出。 2009年7月,昆池盧公祠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巨源歐陽公祠
  巨源歐陽公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均安鎮(zhèn)三華居委啟明街44號。清道光年間(1821—1850)修建,民國三十年(1941)重修。坐西南向東北。三間兩進帶左右青云巷?偯骈17.5米,中路面闊11.7米,進深32米。硬山頂,屋頂較陡峭,灰塑脊,垂脊下置紅色灰塑獅子,高大人字封火山墻,藍、綠琉璃瓦當,滴水剪邊,青磚墻,麻石腳。頭門前設(shè)三步廊,中五檁擱墻,后雙步廊。前廊步梁遍雕花鳥、瑞獸、人物故事圖案。墀頭為石雕,有別于一般的磚雕、灰塑。后堂進深三間10架,前后三步廊。祠堂灰塑、石雕、木雕生動豐富,墻楣“說仁義”、“講道德”等多幅壁畫保存較清晰,具有一定藝術(shù)價值。巨源歐陽公祠是較典型的清代后期宗祠建筑,其規(guī)模也較完整。 2009年7月,巨源歐陽公祠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隔塘鄧氏大宗祠
  隔塘鄧氏大宗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樂從鎮(zhèn)水藤村隔塘大街10號。始建于明朝末年,清道光三年(1823)重建,1999年再重修。坐南向北,面闊三間12.5米,進深三進25.6米。硬山頂,灰塑龍舟脊,人字封火山墻,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青磚墻,麻石腳。頭門進深兩間8架,前設(shè)三步廊。前廊的雕花駝峰、木雕托腳以及磚雕墀頭精致。中座為四柱三間三樓磚石牌坊。鴨屎石質(zhì)構(gòu)筑。正面刻有“文章華國”,背面為“詩禮傳家”,在順德祠堂中少見。后堂孔皆堂進深三間12架,前雙步廊,后三步廊。步梁砍削成月梁形式,并存有鴨屎石柱。祠堂主體為清代建筑風格,遺存部分明代建筑構(gòu)件,能反映祠堂的沿革,有一定價值。 2009年7月,隔塘鄧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馬寧何氏大宗祠
  西馬寧何氏大宗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西馬寧大巷二巷11號。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六年(1826)、咸豐十一年(1861)重修。坐東南向西北,三間三進,面闊15.30米,進深57.80米。硬山頂,龍舟脊,人字封火山墻,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青磚墻,麻石、紅砂巖石腳。頭門進深兩間十三架,前設(shè)四步廊。門框內(nèi)陰刻道光年款。門枕石、隔架科石雕精致生動。中堂列宿堂進深三間十一架,前后雙步廊。前帶麻石砌就的低矮月臺。后堂進深三間十一架,前后雙步廊。堂內(nèi)存同治八年(1869)的圣旨木匾。祠堂石刻、木刻、磚雕、灰塑保留較好,壁畫可辨出題款,是較具代表性的清代順德宗祠建筑。2009年7月,西馬寧何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