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汕頭市旅游

汕頭市旅游景點介紹

汕頭郵政總局舊址
  汕頭郵政總局大樓位于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對面,俗稱“老安平郵電局”或“安平郵局“。始建于1922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矗立近百年,相較老城區(qū)其他建筑老郵局保存極好,也是整個廣東省保存最完整的兩座歐陸式建筑風格郵政建筑實體之一。如果來老城區(qū),這里便是必來之地,很多海外華僑歸來會來此追尋兒時的記憶,平時也會有很多批著婚紗的情侶新人借景拍攝。老郵局的主題建筑為兩層,正門上方的鐫刻的“郵政“依然非常清晰,人字形屋檐下是夕陽紋樣的裝飾三角形山墻,由花崗石砌成的基座和帶漩渦的希臘式大圓立柱,高高的木制百葉窗,讓整個建筑顯得莊嚴端莊而神秘,二樓凹進形成陽臺讓整個建筑又具備了潮汕騎樓建筑的特點,是當時汕頭最為壯觀的建筑之一。據(jù)說當時建樓時大部分的材料都是國外進口,墻體厚實,冬暖夏涼。雖然汕頭郵政總局大樓已有近百年歷史……[詳細]
汕頭英國領事署舊址
  英國領事署舊址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濠江區(qū)礐石海旁路5號(即現(xiàn)礐石風景區(qū)主入口前段),建成于清咸豐十二年(1862年)。2005年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鴉片戰(zhàn)爭前,帝國主義勢力開始入侵礐石,在不平等的《天津條約》規(guī)定下,1861年汕頭被列為開放口岸,辟為商埠,從此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占地修教堂、辦學校、設醫(yī)院、建領事館。原英國領事署就是當時英國在汕頭(中國)最早的領事館之一。1962年我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將領事署贖回。該署建筑物底層采用石板架空,磚石墻體,瓦木歇山屋頂造型。主樓為二層建筑,每層建筑面積約360平方米;附樓單層,建筑面積約140平方米;工人樓單層,建筑面積150平方米。主樓及附樓建筑物四周設有內(nèi)走廊,為巴洛克拱券外形,落地式雙層木門窗,內(nèi)設有壁爐,室內(nèi)外裝飾為典型……[詳細]
  基督教礐石堂位于汕頭市濠江區(qū)礐石街道礐石社區(qū)。由美國基督教浸信會于1860年由媽嶼遷來礐石時所建,此為外國人來礐石傳教之開始,現(xiàn)仍為教堂使用;浇痰C(què)石堂,位于廣東汕頭市礐石山上。所謂“礐石”,意為瀕臨大海、山多巨石。董必武曾賦詩:“隔海望礐石,但見山嵯峨,絕海入其中,勝景亦云多。”專贊礐石山的美景。歷經(jīng)80多年的歲月變遷,矗立在水天一色、綠意盎然的礐石山上,礐石堂講述著潮汕地區(qū)基督教發(fā)展的故事。礐石堂建成于1930年,原名為“嶺東浸會七十周年紀念堂”,1958年改為今名。礐石堂以建筑獨特而著稱。其建筑形制,既包含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色——特別是嶺南地區(qū)的特點,又吸收了西方教堂建筑(比如鋼筋框架結構、教堂門窗)的風格,堪稱中西合璧的禮拜堂。教堂的頂部,是中國傳統(tǒng)的重檐歇山頂,頂上鋪設……[詳細]
  日本領事館舊址: 位于汕頭市金平區(qū)大華路11號的日本領事館舊址目前正由市檢驗檢疫局使用并管理中。這座建成于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的建筑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重建過一次,總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包括主、附樓建筑和前、后花園,為典型的日式西洋樓,保存完好,建筑風格和結構基本維持原貌。針對其因年久失修出現(xiàn)的安全隱患,市檢驗檢疫局也斥資進行修繕維護,為保護好該建筑物做出了貢獻。 目前,日本領事館舊址已被列為汕頭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在此基礎上,市檢驗檢疫局進一步積極準備和補充完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相關申報材料,將該舊址申報為廣東省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疊石山摩崖石刻
  疊石山摩崖石刻群在河浦區(qū)西北面,遺存崖刻20多題,主要有:“於戲!先生學貫天文,深心河洛,獨得其真。龍馬之圖,實本於數(shù),浚詞最精,羽義翼文,發(fā)奧闡明,即今其書,實堪其浚。自維囗瞇,行將研究!笔鹂睢扒《四辏1763)番禺孝廉曹達潛”“先生姓陳,諱英猷,字式藹,號石泉,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十二月初六日戌時生,充潮陽學廩生,孝友積學。乾隆四年己未(1739)筑齋茲土,為《演周易》之所。乾隆十七年壬申書成,八月十八日未時卒。命勒河圖并贊於斯石。先生贊曰: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天地之象,奇偶分部。龍馬出河象,數(shù)以觀圣人。則之道昭,三古大哉。斯文圣圣攸祖。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巳仲夏丙辰科經(jīng)魁授浙江於潛知縣、胞弟泰年東溪鐫。乙酉科拔貢、胞侄蕃梅林書。”“海闊天空”。署款“乾隆癸巳(177……[詳細]
鷗下許氏宗祠
  鷗下許氏宗祠 位于汕頭市龍湖區(qū)鷗汀街道鷗下社區(qū)南畔中街青磚祠巷。該祠初建于清順治七年(1650),坐西北向東南,祠面寬15米,通進深27.4米,占地面積411平方米。宗祠為三進三開間單檐硬山頂,依次為門庭、天井、印亭連接主祠,祠左右為伙巷,祠堂前有闊埕。門額古石牌匾“許氏宗祠”為南明禮部尚書黃錦題”(黃錦1572年—1654年 廣東饒平人)。大門口有石鼓一對,左側(cè)伙巷有古井一口。門庭有貝灰陰刻書法6屏,是1936年重修時鷗汀鄉(xiāng)賢許之翰手書。據(jù)該祠2006年重修的碑記記載:許氏宗祠始建于清順治七年、康熙四十七年重建、1936年重修。解放后,該祠堂作為生產(chǎn)隊用地,后作為工場,上世紀90年代歸還許氏族人。該祠是鷗汀一座由名臣題匾的宗祠,現(xiàn)仍保留明清時期潮汕祠堂的建筑風格,對研究潮汕古建筑風格有一……[詳細]
87、泰崇公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崇公祠
  提督府,又稱泰崇公祠,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qū)關埠鎮(zhèn)廈林鄉(xiāng)下底村,是清代曾任云南提督黃武賢的府第。在汕頭潮陽區(qū)關埠鎮(zhèn)下底村有座歷史遺址“提督府”,原稱“建威第”,又稱“泰崇公祠”,俗稱“廈林老府”,是清代曾任云南提督的黃武賢之府第。該祠建成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結構和裝飾具有潮汕民間晚清建筑風格,F(xiàn)府第完好,并保留有清代牌匾,為文物保護單位。該提督府坐東北向西南,占地8334平方米,建筑總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駟馬拖車”建筑。府以中間祠堂象征“車”,左右兩邊次要建筑象征拖車的“馬”。這樣,坐在“車”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兩邊的象征“車”的子孫拖著,轟轟隆隆地從古代走了過來。家族的興衰,祖宗的榮光,子孫的昌盛在這宏大的建筑物一目了然。府祠堂正上方掛有匾額“光耀堂”,原系清末戊戌……[詳細]
峽山柯氏家廟
  柯氏家廟位于汕頭市潮南區(qū)峽山街道洋內(nèi)居委寨內(nèi),鄉(xiāng)民俗稱“柯厝祠”。2000年4月被原潮陽市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潮陽縣志》記載,柯氏家廟始建于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為宋代建炎科進士、國子監(jiān)宣教大學士柯裔武所建。明代由柯氏裔孫按舊制進行修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由貢生柯文錦主持全面修建,擴建三山門。由于歷代修建,所以家廟保存良好,1928年至1992年在家廟辦峽山洋內(nèi)小學。1986年,柯氏族人籌資17多萬元進行修繕。柯氏家廟總建筑面積1005平方米,整體建筑氣勢恢宏,渾厚堅實,古樸大方。家廟大門為三山門,上面匾額書“柯氏家廟”四字。大門兩側(cè)刻有清朝康熙年間探花周鳳來題贈的對聯(lián):溪山碧映古蘭桂香凝閥閱高三山門首有立體石雕人物四幅,兩側(cè)有浮雕花鳥各四幅,雕刻精湛,形象逼真。入門天井,存……[詳細]
89、觀一古村
觀一古村
  觀一村就位于樟林古港港灣一隅,是秦牧先生的故鄉(xiāng)。這里是海上古絲綢之路發(fā)祥地之一,潮汕大多數(shù)先賢從這里乘坐“紅頭船”漂洋過海,外出謀生創(chuàng)業(yè)。古港河河水清澈透亮,倒映著朵朵白云,猶如天空之鏡,蜿蜒流向深處;兩岸疏竹掩映著灰黑色的老屋舊墻,卻有一種清幽的意境,讓人忍不住順著邊上的石板小路,向深處探幽,不知不覺就走進了觀一村的腹地。古港河上的仿真紅頭船景觀成了大家矚目的焦點。觀一村由南盛里和南康里兩個自然村組成!澳峡道铩苯ㄓ谢洊|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新圍天后宮”,“南盛里”為潮汕傳統(tǒng)民居建筑格局,是由本村巨賈藍金生先生獨資興建的。很多建筑都有僑宅特色,如“錫慶堂”,便是集中西合璧之作。一代散文大師——秦牧先生的故居也在南盛里。穿過狹窄的小巷,踏著干凈的村道,去尋覓這些往早的居所,可以從那些具有歷史印記的……[詳細]
90、錫慶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錫慶堂
  錫慶堂位于汕頭市澄海區(qū)東里鎮(zhèn)觀一村![詳細]
名賢余氏家廟
  澄海名賢余氏家廟位于汕頭市澄海區(qū)蓮上鎮(zhèn)永新村,乾隆47年重修,距今已有437年的歷史了。永新村是潮汕余姓的主要聚居地,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早在元末公元1367年,潮州籍的朝廷翰林院大學士余仲偉意識到時勢變化,政局動蕩,遂安排七子:向、尚、囧、商、裔、扃、同,搬離潮州城,到澄海擇地定居,以避兵亂。余氏兄弟來到蓮陽中社創(chuàng)立永平村(1951年改稱永新)。當初這里是韓江出?,河海交匯泥沙淤積的沙隴地帶,有待開發(fā)。后來,向、尚、囧、同,相繼搬往外砂、潮州和省內(nèi)其它地方。但七兄弟均公認父親余仲偉是余氏在永新的肇基祖。余仲偉出身官宦世家,他的上八世祖就是北宋名臣余靖。余氏家廟的主座“永思堂”實為余靖紀念堂,神龕中供奉著余靖畫像和余氏歷代祖先的牌位。余靖(1000——1064)韶關曲江人。父親余慶曾任……[詳細]
柳崗王氏祠堂
  柳崗王氏祠堂位于汕頭市潮陽區(qū)金灶鎮(zhèn)柳崗村。王氏祠堂是“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南宋名臣諫議大夫王大寶為母親王氏請旨建造的。該祠堂于宋代建炎三年創(chuàng)建,明代嘉靖十三年重修,清代雍正十三年再修,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王氏祠堂總面積約1904平方米,貝灰木架結構。祠堂大門為石結構的雙疊樓亭臺式,石亭頂端有一太陽形狀石徽,頂臺中央立有高0.61米,寬0.22米的“圣旨”石牌,因此稱為“圣旨亭”。亭門通梁刻“王氏祠堂”,明嘉靖十三年(1534)閏二月立,清雍正乙卯年(1735)二月重修。梁背刻“時思”二字。亭匾高0.31米,長1.43米,正面刻“科第”、“唐節(jié)度使王審知”、“宋建炎榜眼王大寶建炎進士王大鼎”,背面刻“宋賜進士文林郎惠州府推官王仁”、“明成化戊子科鄉(xiāng)進士囗囗囗囗囗王囗”、“清康熙丁酉科進士郎王時……[詳細]
澄海冠山書院
  冠山書院,在現(xiàn)在的汕頭市澄海區(qū)境內(nèi),在這里有一副有名的對聯(lián):“禮門辟冠山,亦步亦趨追鹿洞;道岸登澄水,為高為美溯杏壇。”聯(lián)中的冠山二字,指的就是冠山書院。從歷史來看,冠山書院可謂是澄海文化的發(fā)祥地。宋慶歷年間(1041—1048),潮州前八賢之一、宋太子中舍、易學大師盧侗“見冠山山明水秀”,環(huán)境幽雅,遂于此結廬讀書,后定居于冠山。盧侗在書院教授邑中子弟,為澄海乃至潮汕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冠山遂成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神山是先哲在澄海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歷史見證,是澄海人好學求知的象征。新中國成立后,冠山書院曾一度是冠山初級中學、上華中學初中部的教學辦公用地,上世紀80年代初上華中學初中部遷址,冠山書院一度荒廢。上世紀90年代末,在澄海區(qū)政府主持下,冠山書院得到重修。神山又名冠山,“冠山環(huán)翠……[詳細]
下底古村
  下底古村位于汕頭潮陽西北28公里,面積約2.5平方公里,西臨榕江中段,瀕臨南海,于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村,古村人口為單一黃姓宗親,所用語言為潮汕方言,現(xiàn)常居人口5000多人,村中經(jīng)濟以農(nóng)為主。2012年下底村被評為“廣東十個特色古村落”之一。古村三面為田園所包,民居是典型的潮汕老厝,現(xiàn)有不少明、清、民國建筑,“下山虎”成排連片,“四點金”隨處可見,“四馬拖車”都保留完好,如縣級文保單位黃武賢提督府等,其他如古榕、寨圍、小橋、水路等皆為古時物。黃武賢(1821—1898年)系關埠下底村人,是晚清時期的一位著名將領,曾追隨曾國藩、左宗棠南征北戰(zhàn),官至一品云南提督。他軍旅生涯三十多年,戰(zhàn)功赫赫,清正廉明,秉公執(zhí)法;任職和退官歸家后都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潮陽民間稱他為“黃大人”。在……[詳細]
95、前美古村 AAAA
前美古村
  前美古村位于汕頭市澄海區(qū)隆都鎮(zhèn),是陳姓聚居地,該村始建于元朝末年,文化底蘊深厚,海外華僑眾多,有過輝煌的科舉成就,并曾涌現(xiàn)出包括泰國總理陳家樂在內(nèi)的數(shù)十位國家政要和包括清末華人首富陳慈黌在內(nèi)的多位巨商。趙茲陽、-、-、胡繩、莊世平、蔣孝嚴、泰國詩琳通公主等數(shù)十位國內(nèi)外政曾先后到此觀光。位于該村的陳慈黌故居占地兩萬多平米,內(nèi)分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廬等區(qū)間,被譽為“廣東第一私宅”,村北的永寧寨則是前美村十幾代人的回憶…前美村先后被評為廣東省旅游特色村、廣東省古村落、廣東省30個最美鄉(xiāng)村之一。旅游區(qū)以古村落自然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潮汕傳統(tǒng)僑文化為主題,這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四季氣候宜人。旅游區(qū)四周有桑浦山、蓮花山群峰環(huán)抱,韓江水系穿貫纏繞,遠山近水,格外秀麗,宛如世外桃源。置身旅游區(qū),讓人萌生古樸之意,……[詳細]
河渡炮臺舊址
  河渡炮臺位于汕頭市達濠鎮(zhèn)南,河渡村西側(cè)的門嘴山上。河渡,也名河渡口,河渡門,為達濠出海口,為商船停泊之地。也為海防要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兩廣總督楊琳奏準在此筑建炮臺。炮臺方向南偏東南。全部用貝灰夯筑,建筑結構至今尚完好。墻體、垛頂以及垛頂人行道、平臺還保留原來面貌。墻體自地面至垛頂高度為3.8米,墻厚1.8米,垛墻高1.2米、厚0.5米。炮臺的門斗采用花崗巖石制作。門高1.9米、寬1.2米。臺頂上還筑有一高4.1米、長9.6、寬10.6米墩臺。炮臺內(nèi)側(cè)西面有一靠墻石梯,共11級可直登垛頂。炮臺外尚存一方;《鼎建河渡三寮磊口層臺頌碑》炮臺碑記。碑高2.68米、寬1.10米,碑各用篆文陰刻,正文用楷書陰刻,因裸露山上,字跡漫漶。據(jù)記載,該炮臺原屬南澳達濠營。有營房12間,炮6位,……[詳細]
林國英故居
  林國英故居 位于澄海市隆都鎮(zhèn)鵲巷村。建于清代。為硬山頂建筑,占地面積100平方米。 林國英(1878—1951年),澄?h隆都鵲巷村人。早年留學日本,結織孫中山,并參加同盟會。1907年受孫中山派遣,到汕頭與許雪秋等人聯(lián)系,策劃黃岡丁未起義,擔任后方指揮工作。抗日戰(zhàn)爭期間,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工作,為群眾贈醫(yī)送藥,并賣掉在安南的谷倉賑濟難民。他撰寫的《丁未潮州黃岡舉義記》碑文現(xiàn)仍立于饒平縣黃岡鎮(zhèn)![詳細]
大南山紅宮紅場舊址
  大南山紅宮紅場舊址 紅宮在潮陽紅場鎮(zhèn)林招村三房祠。該祠外墻油刷紅色,屋頂飄揚著革命紅旗,群眾稱之紅宮。 1929年7月中旬,紅軍第四十七團在此成立;1929年冬,潮陽縣革命委員會也在此成立;1930年初,紅軍第十六師軍事政治學校第四分校也設于這里。1929年冬至1932年初,許多重要會議在此召開,紅宮名揚大南山蘇區(qū)。 紅場在潮陽紅場鎮(zhèn)大陂村前的飛鵝山下。1931年春,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和潮(陽)普(寧)惠(來)縣蘇維埃政府帶領群眾在這開辟了一個廣場,面積1400平方米。廣場東南側(cè)有一塊圓臺形巨石作為紅軍閱兵臺,面向廣場的石壁上刻書“鞏固蘇維埃政權”。5月17日至23日,東江第二次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特委書記徐國聲在會上將廣場命名為紅場。后來,場內(nèi)建起戲臺、球場、秋千場,紅場便成為大南山蘇……[詳細]
龜埕知青住房舊址
  龜埕知青住房舊址位于汕頭市南澳縣黃花山龜埕。背依龍頸山,面朝鷹石山,1974年12月動工,1975年4月竣工。由福建省惠安縣建筑隊負責施工,黃花山林場專業(yè)隊柯得利負責監(jiān)督施工,采用條石砌筑,占地面積3720平方米,建筑面積582.5平方米,呈“凹”字形。共大小房間23間。為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時住處。……[詳細]
后宅人民公社舊址
  后宅人民公社舊址位于汕頭市南澳縣后宅鎮(zhèn)隆澳大街,為二層石塊與水泥混合結構樓房。約建于1959年。原為鹽業(yè)人民公社,1968年改為后宅人民公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