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常德市旅游

常德市旅游景點介紹

81、絲瓜井
絲瓜井
  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絲瓜井、葵花井。絲瓜井位于常德畔池街文條巷與絲瓜井交匯處,因其留下許多故事和傳說,充滿神奇和靈氣,使其聞名遐爾。臨井而觀,井口直徑五尺余,深約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冽,冬暖夏涼,久旱不竭。絲瓜井歷史悠久,具體建于哪個時代,無從考證,史書亦無記載,不過從出土的文物看,應(yīng)該在明代以前或更早。絲瓜井為何以絲瓜命名,還得從少女投井說起。相傳很古的時候,常德城內(nèi)有個紈绔惡少,終日游手好閑,尋花問柳。一天,一個嬌美的農(nóng)家少女到街畔叫賣絲瓜。少女生得身材嬌小,貌美如花,十分惹人喜愛。惡少見后饞涎欲滴,百般調(diào)戲,被少女拒絕,街坊也痛斥惡少。惡少見眾怒難犯,不來硬的來軟的,借口收取捐稅,將少女騙至屋內(nèi)-,少女遭此侮辱,痛不欲生,遂投井自盡了。從此以后,那惡少家……[詳細]
82、常德四眼井
常德四眼井
  四眼井是湖南常德現(xiàn)存最古老的井,位于市中心最繁華的步行城內(nèi)。從常德城最熱鬧的街頭拐進小巷,從最時尚的前沿陣地穿行進入四眼井社區(qū),古井靜臥路旁,仿佛在守望。古井無言,“四眼古井、西漢開鑿、張飛重建、澤潤桑梓、飲水思源”五幅浮雕作品便是它的全部介紹。撐著被太陽曬暖的石砌圍欄朝井里望去,四眼井仿佛也睜大著眼睛,打量著外面的世界。前來四眼井汲水的人漸已絕跡,井水顯得黯淡、渾濁。那一刻,觀井的人,望天的井,仿佛都有幾許嘆息。井早已古波不興,唯有那年年發(fā)芽的蔓草,從井中探頭張腦,彰顯著生命的新綠與不屈。古井無言,“四眼古井、西漢開鑿、張飛重建、澤潤桑梓、飲水思源”五幅浮雕作品便是它的全部介紹據(jù)歷史記載,常德城內(nèi)最多的時候擁有大小水井100多口。隨著歷史變遷,城市改造,不少古井被夷為平地,目前僅有四眼井巷……[詳細]
83、葵花井
葵花井
  葵花井,系明代榮王府邸唯一原址遺存,在常德市一中內(nèi)某個角落。葵花井,相傳井中,F(xiàn)葵花,舀入瓢中則瓢中有葵,注入桶中則桶中帶花。明弘治四年(1491年),朱佑樞被明孝宗封為榮莊王,封地為常德府。同年8月,常德武陵奉命興建榮王府,但朱佑樞并未奉旨就封常德府,而是仍滯留京城,留在政治中樞。正德三年(1508年),朱佑樞在朝廷壓力下,離開京城,到常德就封。直到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10月,農(nóng)民起義軍張獻忠攻入常德,代表封建王權(quán)的榮王府在劫難逃。王府繁華從此落盡,榮王府最后一任主人朱慈炤攜母倉皇出逃,不知所終。葵花井,記錄了135年榮王府的盛衰,也留存了無數(shù)尋常人家兒時的美好記憶,鐫刻著常德前行的歷史軌跡。今對古井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了美化,新修了井壁頂部,設(shè)葵花葉紋飾,添石質(zhì)欄桿,上 書篆體井名,欄桿……[詳細]
常德城區(qū)古井群
  常德城區(qū)古井群(含四眼井、絲瓜井、葵花井、白龍井、崔婆井)省保常德城區(qū)古井群之一,葵花井,系明代榮王府邸唯一原址遺存,在常德市一中內(nèi)某個角落?ň,相傳井中常現(xiàn)葵花,舀入瓢中則瓢中有葵,注入桶中則桶中帶花。明弘治四年(1491年),朱佑樞被明孝宗封為榮莊王,封地為常德府。同年8月,常德武陵奉命興建榮王府,但朱佑樞并未奉旨就封常德府,而是仍滯留京城,留在政治中樞。正德三年(1508年),朱佑樞在朝廷壓力下,離開京城,到常德就封。直到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10月,農(nóng)民起義軍張獻忠攻入常德,代表封建王權(quán)的榮王府在劫難逃。王府繁華從此落盡,榮王府最后一任主人朱慈炤攜母倉皇出逃,不知所終?ň涗浟135年榮王府的盛衰,也留存了無數(shù)尋常人家兒時的美好記憶,鐫刻著常德前行的歷史軌跡。今對古井周……[詳細]
85、太和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觀
  太和觀,又名道德觀,是湘西北道教圣地之一。創(chuàng)自唐,興于明,為湘西北的名勝古跡。曾是中共湘西特委成立地的革命紀念地,也是常德會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守城指揮部所在地。太和觀及太和觀周圍所有殿宇堂祠,被日寇扔下的炸彈和燃燒彈付之一炬,毀于一旦。太和觀前坪有尊戰(zhàn)火中殘存的大石龜。龜齡鶴壽,古今人之向往,故烏龜乃吉祥之物也。太和觀前石龜,乃元末明初張三中隱居修道河洑山時所為。相傳石龜立就后,常偷吃附近的大麥,后太上老君一氣之下,用拂塵將石龜右眼打瞎,而神龜卻變本加厲。明正年間,住觀主持楊老道人便在石龜背上立石碑一塊,鎮(zhèn)之以法。時至今日,此物尚存![詳細]
86、覃氏祖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覃氏祖祠
  覃氏祖祠位于所街鄉(xiāng)文家村三組。祠堂為二處清式小青瓦結(jié)構(gòu)四合院落,建筑依山而建,坐西朝東稍南,石基呈長形,建筑面積約為550平方米,分三進,一進為廳堂,二進為中堂,次間大部分已毀,僅存青石基腳,三進為拜堂,兩側(cè)有耳房,主要供奉覃友仁、覃添順、覃添秀等覃氏祖先。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外墻墻基為起點,四向各至30米處。建控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30米處![詳細]
87、泰和合茶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和合茶號
  位于壺瓶山市集中心、渫水南岸、略顯滄桑的清代晚期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民間建筑,就是因生產(chǎn)“宜紅茶”名揚海外的泰和合茶號,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和合茶號由被譽為晚清湖廣第一茶商的盧次倫創(chuàng)建。他生于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廣東中山縣人。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他到湘鄂兩省交界的石門南北鎮(zhèn)附近的九臺山開采銅礦,后因發(fā)生產(chǎn)權(quán)糾紛而停產(chǎn),一次偶然機會,他品嘗到了當?shù)氐陌酌猓瑳Q定留在這里開辦茶廠,還專門從安徽祁門聘請制茶師傅,將白茶改良為紅茶,將紅茶外銷到英美及俄國,賺取外匯振興民族經(jīng)濟。茶號于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春建成。據(jù)臺灣吳恭亮所著《盧次倫傳》記載:盧次倫將廠址選在此,是因這里緊臨渫水,便于停船裝運。他還專門從安徽祁門請來建筑設(shè)計人員,花費幾千兩銀……[詳細]
88、白云屋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云屋橋
  白云屋橋白云山海拔394.4米,孤峰矗立,形如旗幟,常有白云繚繞籠罩山頂,故名白云山。山南麓溪溝有一屋橋,即有名的白云橋,或稱白云屋橋。該橋是連接皂市至磺廠進入慈利縣境的古要道,建于清嘉慶年間。橋上木屋用優(yōu)質(zhì)杉木構(gòu)成,小青瓦屋頂,格調(diào)高雅,堅固耐久,美觀大方,別具風(fēng)韻,至今完好無損。橋中間為走道,橋內(nèi)兩邊設(shè)有木質(zhì)長凳供行人在此歇腳,避風(fēng)避雨又遮陽,故又名風(fēng)雨橋。這橋也是當?shù)厝藙谧骱笃v的身心徹底放松的天堂。特別是在炎炎夏日里,一天辛苦勞作后,或幾人一堆在橋上嘮呱著樂事,或躺在橋上的長凳上,讓流水蛙聲響在耳旁,讓小溪的山風(fēng)涼氣吹在身上,讓豐收的喜悅?cè)谶M自己的夢中,莫不愜意。賀龍元帥率領(lǐng)紅軍曾多次通過此橋,因此又名紅軍橋,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地也因此得名白云橋,曾一度名叫白云橋鄉(xiāng),現(xiàn)名白云鄉(xiāng)。……[詳細]
89、桃源崖墓群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桃源崖墓群
  桃源崖墓群位于常德市桃源縣凌津灘、牛車河、鐘家鋪、龍?zhí)、黃石等鄉(xiāng)鎮(zhèn)的懸崖峭壁上,以七星洞、棺材巖、湯家溪、商家河、千丈河居多。崖墓最早為漢代,最晚為明代。崖墓分布地點海拔高度79~256米,相對地表高度5~100米不等,崖墓群位于臨水的陡直崖壁上,一般成群分布,沿著河流溪水呈線狀排列。根據(jù)崖墓的立面形態(tài)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簡單的方形立面,多數(shù)為長方形,個別近正方形;第二種帶邊框的方形立面;第三種墓口上部或附近有“人”字形溝槽及柱洞;第四種仿木結(jié)構(gòu)洞窟狀。墓口形狀以長方形為主,寬250厘米,高度150厘米左右,進深30~300厘米。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各石室和崖墓為中心四向各至5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50米處![詳細]
90、榮莊王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榮莊王墓
  榮莊王,名祐樞,明憲宗第十三子,生于明憲宗成化21年(公元1485年),孝宗--4年(1491年)封,武宗正德4年(公元1509年)始就藩常德,世宗嘉靖18年(公元1539年)正月卒,溢曰莊。王妃劉氏墓亦在莊王墓前。榮莊王墓屬于古墓葬中的單體墓葬,地面有建筑遺跡及部分石雕,是地方藩王陵墓建筑的代表。墓葬曾遭破壞,曾出土有瓷器、金銀器和龍紋大銅鏡。201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墓封土堆外緣為起點,四面各向至50米處。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各外擴100米![詳細]
官亭楚墓群
  官亭楚墓群地址:臨澧縣官亭鄉(xiāng)時代:戰(zhàn)國……[詳細]
望夫臺楚墓群
  望夫臺楚墓群地址:臨澧縣杉板鄉(xiāng)時代:戰(zhàn)國……[詳細]
七星堆、峰堆古墓群
  七星堆、峰堆古墓群位于安鄉(xiāng)縣黃山頭鎮(zhèn)長峰村,峰堆墓群在高出周圍12米的臺地上。南靠盤山公路,西抵長峰村村民住宅區(qū),保護范圍1.5萬平方千米,系戰(zhàn)國至宋代墓群。發(fā)現(xiàn)墓葬9座,其中1號墓封土底徑為36米,頂徑21米,高6米,現(xiàn)有盜洞,封土斷面可見五花土夯筑而成,宋墓內(nèi)有宋瓷殘片。七星峰堆墓群在長山山坡上,墓群共有墓葬封土堆7座,故名七星堆。墓群北距采石場1公里,南距安鄉(xiāng)縣政府30千米,緊靠圍山公路,面積約10000平方米,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墓群,其中最大一座高10米,底徑22米,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采集有繩紋鬲、高領(lǐng)罐等陶器殘片。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村民席道兵宅東北角東50米,南達圍山溝,西以采石場南北向公路為界,北至峰堆北5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中……[詳細]
余家屋場墓群
  墓葬位于安鄉(xiāng)縣安障鄉(xiāng)沙湖口村余家屋場臺地上,為典型的崗地地貌,四周農(nóng)田環(huán)繞,地勢開闊。南北長240米,東西寬210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一個以漢、晉氏族磚墓葬群為主體,輔以墓葬區(qū)西部漢至宋磚墓和土坑墓形成十分密集的古墓群落。1980年初,縣考古工作者結(jié)合農(nóng)田基本建設(shè)對墓區(qū)東南部東漢墓群中四座磚墓進行了清理。墓中所出有青銅器、漢五銖、貨泉錢、印章、長刀、圓壺和鐎壺各1件,鐵器有燈2件,陶器47件,所出鐎壺造型精巧,印章玲瓏剔透,均為珍品。墓群出土器物為研究漢晉時期社會進步與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201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為:東臨蔡家溪,西鄰岳廟崗,南距縣城7公里,北抵黃沙公路南側(cè)。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詳細]
95、青山崖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山崖墓群
  臨澧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青山崖墓群被國務(wù)院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山崖墓群位于臨澧縣城以北35公里處的澧水河南岸,規(guī)模宏大,十分壯觀。離青山大壩船閘100米,面臨澧水河,對面是澧陽平原,東距澧縣城20公里,西距石門縣城15公里,此處是澧水河進入平原的最后一段山頭,當?shù)厝朔Q“洞子眼”。青山崖墓群建立在一個松散的紅石崖壁上。屬人工開鑿,構(gòu)造基本一致,都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墓頂與墓底寬度一致。整個崖壁的坡度在80度至90度之間,全部分布在高50米、寬180米的崖壁上。共有大小洞穴104個,分兩類:一類是兩室,后室比前一室高出一個臺面40公分左右;另一類是單室。其中M66號墓比較獨特,有四室,約有10.4米深,往里每一室比前一室高出一個臺面。左右M65號墓、M67號墓的前室與M66……[詳細]
宋玉城城址
  宋玉城在離臨澧縣城3.5公里的望城鄉(xiāng)宋玉村,為屈原弟子楚辭賦家宋玉在此居住而得名。面積約6平方公里,考古證實這是一座先秦古城。四周殘留城墻高約4米,寬約5米,南北城門處發(fā)現(xiàn)有繩紋板瓦、簡瓦,城區(qū)內(nèi)可見遺物有戰(zhàn)國晚期的泥質(zhì)缸罐等。城址四周有護城河環(huán)繞,水面最寬處20米。城址臨近道水,四周約10公里間,有多處大型楚墓群。城內(nèi)西北角有《九辯書院》遺址,為清代中葉臨澧大財主蔣明試捐建。城東門外100米處有宋玉廟遺址,再往東1000米處有宋玉在此觀花的看花山,在1500米處的浴溪河邊有宋玉墓,往西500米處有宋玉放舟的放舟湖。宋玉城興建于戰(zhàn)國,項羽曾在此駐兵多日。宋玉城是古安?h(今臨澧縣)外八景之一,自漢代起不少游人來此尋古探幽。并有古詩詠贊:“落日下荒城,殘霞散文綺。行人訪遺蹤,獨立斜陽里”![詳細]
申鳴城遺址
  申鳴城城址位于臨澧縣新安鎮(zhèn)古城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殘長約500米,南北殘寬約300米。夯土城垣殘存7段,高約3米、寬4米。城址內(nèi)出土戰(zhàn)國時期的泥質(zhì)灰陶鼎、豆及繩紋板瓦、筒瓦等建筑殘片。申鳴城于上世紀80年代被發(fā)現(xiàn),當時以為規(guī)模不大。在古城北面、東北面、西面尋找到一些古河道,可能是從前的護城河,并且可能有水門,遺址最晚是東周時期。古城周圍的九里墓群不僅有數(shù)量眾多的大中型墓群,還有許多成片的小墓。由此推測,申鳴城不是一個小城,應(yīng)該是楚國南方的一個中心城市。楚國士子申鳴以孝聞名天下,楚王想請他做宰相,他回答要做父親的孝子,不做王的忠臣。他的父親勸勉他說:造福于國家,在朝廷里有地位,你很愉快我也高興,你應(yīng)該出去做官。于是申鳴辭別父母入朝為官。三年之后,楚國王子白公作亂,申鳴準備率軍出征平叛。他的父……[詳細]
新洲古城遺址
  新洲古城遺址位于津市市區(qū)以南約5公里的新洲鎮(zhèn),城址東瀕澧水、南臨嘉山及豹鳴山。新洲設(shè)治據(jù)史載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直隸澧州志》引《世說新語》曰:東晉南平守王胡之避司馬無忌之難,置郡澧陰,見允于幼童中!跺⒅尽分^:“澧陰當即今新城,(車)允產(chǎn)于新城,新城舊隸南平,今治于澧!倍轮抻谐堑淖钤缬涊d為唐大歷年間,“新城在州治東四十里,車胤讀書處。唐大歷間,李泌筑!痹┟鞒,澧州治所曾一度移于此,明以后城遂廢棄。新洲古城平面呈三角形,分布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城墻西南段及向西北拐角、東段及向北拐角尚保存較好,西、南兩面護城河也保存較好,北面局部尚可辨護城河形跡,F(xiàn)城址東南部仍為新洲鎮(zhèn)政府所在地集鎮(zhèn),有人口近5000人,城址內(nèi)其它面積為農(nóng)田和水塘,城墻殘垣上居民住宅,城內(nèi)包含著萬壽宮及孟姜女兩個社……[詳細]
魯家山遺址
  魯家山遺址系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發(fā)現(xiàn)的文物點,位于澧縣涔南鄉(xiāng)文家村十組一高出四周約1——1.5米的臺地上,西南距澧縣縣城約9公里。西北約0.8公里處為雞叫城遺址,西南200米處郭家油榨遺址。遺址分布范圍呈橢圓形,全為棉田,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5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遺址東、南、北三面被寬約10米的魯家山堰環(huán)繞,西部有一寬約25米豁口與外相連。灰白色文化層,厚約1米,土質(zhì)松軟,距地表深約0.5米,并采集有夾砂紅陶、泥質(zhì)灰陶等石家河時期的陶片。該遺址保存完整,晚期人類破壞較少,遺址對了解澧陽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期序列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為探索早期人類原始社會文明及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和實物證據(jù)![詳細]
澧縣多安橋
  多安橋位于澧縣澧陽鎮(zhèn)東側(cè)。橋為石質(zhì)連拱結(jié)構(gòu),建在澹水河上,始建于雍正年間。乾隆49年(1784年)紳士彭宗糧等倡議修石橋,因多次被洪水沖毀,橋未建成。后至嘉慶24年(1819年)州守道多賚、州牧安佩蓮就其址建石拱橋,并于次年竣工。當時澧州人民為了紀念多賚和安佩蓮兩位大人,將此石拱橋命名為多安橋。多安橋全長198米(包括引橋),寬8.7米,共11孔。中間石拱跨徑約15米,高約10米,其余兩邊孔跨直徑與高度遞減。拱橋石礅成舟形,并從下往上呈臺階內(nèi)收,形成梯型尖狀。原橋面兩側(cè)置有石檢坪,中部建有亭閣,兩端各有石牌房一座。1935年,賀龍率部攻打澧州城,為了堵絕敵軍退路,將橋中炸毀一孔,1950年按原橋進行修復(fù)。該橋規(guī)模雄偉,古樸,建筑風(fēng)格特別,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shù)價值。2019年10月7日,多安橋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