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贛州市 > 于都縣旅游

于都縣旅游景點介紹

1、下馬塔
下馬塔
  下馬塔又稱“奎毫塔”,寓意文星璀璨,坐落于于都縣仙下鄉(xiāng)石坑子村上馬山組南偏西4公里的下馬山上。該塔始建于乾隆丁巳年(1737),呈現(xiàn)出五層六面的獨特造型,逐層內收,以土木結構為主,塔身墻體內外均以-精心飾面。塔內曾設有樓閣通頂,雖已毀損,但現(xiàn)今仍可目睹6根腐朽的木梁靜靜分散于塔身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塔身第三層的南面巧妙地開有一窗,而三至五層的其他各面則分別繪有圓形拱頂式盲窗,或以紅色圓形太極圖為裝飾,外緣輔以寬邊弦紋,既美觀又寓意深遠。在2018年,下馬塔被列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無疑是對其深厚歷史底蘊與獨特文化價值的最好證明![詳細]
2、水頭塔
水頭塔
  水頭塔坐落于于都縣靖石鄉(xiāng)任頭村的水頭,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風水塔。它朝向坐南朝北,以六邊形七層樓閣式呈現(xiàn),塔身采用三合土夯筑而成,青磚巧妙地疊出檐部。塔頂?shù)拿總角落都以紅麻石裝飾起翹,增添了別樣的美感。塔高19米,給人一種莊重而又不失秀美的感覺。塔的底層設有一小門,內部為空筒式結構,各層之間則巧妙地架設了木梁,既穩(wěn)固了結構,又增添了美感。在2018年,這座塔被列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進一步彰顯了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詳細]
3、水閣口塔
水閣口塔
  水閣口塔坐落于于都縣禾豐鎮(zhèn)麻芫村的水閣口脫背山之上,亦被人們稱為文峰塔。這座塔是在清乾隆年間建立的,它的朝向是坐北朝南,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土木結構。塔的平面呈現(xiàn)出正六邊形的形狀,總共有七層,高度大約為27米。塔身是由三合土經過夯筑而成的,每一層的收分都十分明顯,而在每層交接的地方,都巧妙地用菱角牙子來裝飾出檐。塔的心室設計為直井式,呈現(xiàn)出六邊形的形狀,室內還橫架了多層杉木梁來增加結構的穩(wěn)固性。除了塔的底層正面設置有一扇小門之外,從第二層開始,每一層都設有拱門式的窗戶,而且真窗戶與盲窗被巧妙地間隔開來。在2018年,這座塔被列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進一步證明了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詳細]
中埠土塔
  中埠土塔坐落于于都縣羅坳鎮(zhèn)羅坳村中埠長坑口,亦被稱為廻瀾塔,是一座風水塔。它矗立于清乾隆年間,面向南方,整體結構由塔基、塔身與塔剎精心組成,呈現(xiàn)出六邊七層樓閣式的獨特造型,逐層內收,總高度達到36米。塔體采用三合土版筑工藝,磚疊澀出檐,營造出別具一格的建筑風貌。其底層北向巧妙地辟設一門,而塔內則采用空筒式結構設計。此外,第二層的東南面和西北面還開設了拱形窗孔,其余各層各面則均為盲窗設計。值得一提的是,該塔在2018年被評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無疑彰顯了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詳細]
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群
  于都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群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包括了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石含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增坪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龍泉中共中央分局舊址,臘樹下中央分局緊急會議舊址,井塘中央財經委員會舊址共6個點。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舊址
  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舊址,位于于都縣貢江鎮(zhèn)解放居委會建國路27號昭忠祠,清代末年建筑。舊址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青磚灰瓦,硬山頂,二井三廳,門面為八字牌坊式。面闊3間9.4米,進深36.4米,高7米,占地面積342.16平方米。1929年4月上旬,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來到于都,幫助建立了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其辦公地點設于此,隨著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的建立,于都縣東、南、西、北鄉(xiāng)相繼成立了區(qū)、鄉(xiāng)紅色政權,領導廣大貧苦工農打土豪、分田地,為中央根據(jù)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該舊址為研究中央蘇區(qū)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1982年公布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紅四軍物資保管處舊址
  紅四軍物資保管處舊址位于于都縣貢江鎮(zhèn)新圣巷的黃氏宗祠。舊址原為黃氏宗祠,創(chuàng)建于明代,為明代理學家黃宏綱活動的重要場所。經清代、民國維修。磚木結構,座北朝南,一井二廳,面闊10.9米,進深20.8米,高7米,占地面積為234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首次進占于都,該祠曾作紅四軍物質保管處。紅四軍駐于都時,在縣城黃氏宗祠召開群眾大會,并向群眾發(fā)放打土豪所得物資,同時幫助創(chuàng)建了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紅四軍物質保管處舊址對研究于都理學名賢和紅四軍軍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調查并造冊登記,并列入于都縣不可移動文物名錄。2012年列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革命舊址、遺址保護規(guī)劃。201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對舊址……[詳細]
紅四軍政治部舊址暨毛澤東同志舊居
  紅四軍政治部舊址暨毛澤東同志舊居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貢江鎮(zhèn)解放居委會建國路12號,原為管氏民宅,民國初年建筑。舊址磚木結構,坐東朝西,四合院兩層樓,面闊22米,進深14.6米,高6.5米,占地面積為321.2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首次進占于都,紅四軍政治部駐在這里,前委書記毛澤東住在右廳廂房。紅四軍駐于都時,幫助創(chuàng)建了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紅四軍政治部駐于都期間,于4月17日發(fā)布了134條紅軍宣傳標語,同時還簽發(fā)了湘贛邊界特委指示信。該舊址是毛澤東在創(chuàng)建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早期革命活動的紀念地,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1982年9月24日公布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紅四軍軍部舊址
  紅四軍軍部舊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貢江鎮(zhèn)解放居委會建國路5號與6號的葛氏宗祠。舊址原為葛氏宗祠,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由門樓、院落、門廊及二井三廳、右側橫屋組成,磚木與土木混合結構,硬山頂,馬頭墻。門樓位于祠前左側,坐西向東,原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紅石門框及門檻。門廊雀替為透雕鰲魚紋,正門門簪飾花卉紋浮雕。祠內地面鋪青磚。天井磚砌,井沿為紅石條砌成。祠外墻嵌有多種紅石及青磚銘文。該祠為葛坳鄉(xiāng)葛文富后裔建于城內,作為全縣葛氏祭祖之地。1929年4月8日,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首次進占于都,紅四軍軍部駐縣城葛氏宗祠,軍長朱德住上廳廂房。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調查并造冊登記,并列入于都縣不可移動文物名錄。2012年,列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革命舊址、遺址保護規(guī)劃。2018年3月9日,……[詳細]
中共于北特區(qū)委員會舊址
  中共于北特區(qū)委員會舊址中共于北特區(qū)委員會舊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橋頭鄉(xiāng)朱屋村木塘組的謝偉姿祠。舊址原為謝偉姿祠,清乾隆乙巳年(1785年)建。舊址坐北朝南,由泮池、內外院、門樓及主體三堂三橫屋組成。磚木及土木混合結構,硬山與懸山頂結合?偯鎸51.92米,總進深40.61米,總占地面積約4606.3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積為2125.05平方米。1928年8月中共于北特區(qū)委員會在此成立,領導于都、興國、寧都等邊界人民展開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得到深入發(fā)展,革命根據(jù)地不斷擴大。1932年在于北特區(qū)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勝利縣。2004年9月公布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需巖摩崖石刻
  需巖位于于都縣城西南二十公里的小溪鄉(xiāng)桃枝村香臺山。為北宋書法家、理學家王鴻隱居處。在香臺山方圓約2平方公里一帶的需巖、木樨巖、釣巖、涵虛洞等處的崖壁上,分布有4余處共18品摩崖題刻,題刻大多為王鴻親自篆刻。據(jù)《中國人名大詞典》記載,王鴻,于都人,字翼道,王羲之二十四世孫,博學善草書。一試不第,隱居山中,嘗注太玄。需巖摩崖石刻為他在香臺山隱居時所刻。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歷代文人墨客游記題刻。需巖題刻字體以篆體為主,也有一部分使用隸書和草書,是研究我國書法石刻藝術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于都土塔
  于都土塔位于江西省于都縣城周邊,包括水閣口塔、中埠塔、水頭塔、下馬塔。水閣口塔位于于都縣禾豐鎮(zhèn)蔴園村,又名文峰塔。是座六邊七層樓閣式土塔,塔體為三合土版筑而成,磚疊澀出檐,寶葫蘆頂,高27米,底層邊長4.52米,厚2米。在第二層上嵌有一塊紅石匾,上陰刻于都知縣傅緘題寫的“文巒聳秀”四個大楷字。塔底層辟有一門,內為空筒式,原有十三層橫木梁相錯架設,今大多朽落。據(jù)清同治版《于都縣志》載,該塔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中埠塔位于于都縣羅坳鎮(zhèn)中埠村,又名廻瀾塔。六邊七層樓閣式,塔體為三合土版筑而成,磚疊澀出檐,高36米,底層邊長4.3米,厚1.6米。底層北向辟一門,塔內結構為空筒式,原各層有木梁板,今具朽落。第二層東南面和西北面開拱形窗孔,其它各層各面均為盲窗。清同治版《于都縣志》記載該塔建于乾隆……[詳細]
上寶祠堂群
  上寶祠堂群位于縣城東北面約四十公里的馬安鄉(xiāng)上寶村。為寶溪鐘氏宗祠,由十八座緊密相連的大小宗祠組成,現(xiàn)保存好有鐘氏宗祠、東崗公祠、北茂公祠、斗山公祠、北山公祠5處。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康熙、乾隆、光緒、民國等歷代均進行過維修和增建。祠堂群中以主宗祠“世德堂”規(guī)模最大,為三井五廳,其它分宗祠均為一井二廳,并以主祠為中心左右分布,總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分“專祀型”祠堂和“居祀型”祠堂。祠堂群中除德宣公祠坐北朝南外,其余祠堂均座西朝東。祠堂均為磚木結,穿斗抬梁構架,硬山頂,馬頭墻,清水墻面。前廳大部分設有裝飾富麗的藻井。有的大門為牌樓式上飾各種人物、花草紋磚雕和灰雕;有的大門為檐廊式。具有典型的贛南客家建筑風格。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楊公村管氏宗祠
  楊公村管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于都縣寬田鄉(xiāng)楊公村。相傳為唐代國師楊筠松擇地而建,后毀。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原址重建。坐東北朝西南,磚木結構,硬山頂,風火墻,三進廳,兩邊有廂房。面闊15.2米,進深40.9米,高11米,占地面積1063平方米。下廳設有戲臺,中廳和下廳飾有藻井。中廳和上廳間左側廡廊設有專為紀念楊筠松的“尚義祠”。大門磚石結構,四柱三間三樓,門額上嵌有陰刻“管氏宗祠”石匾。門前庭院內有一對刻工精細的紅石獅子。該祠曾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和近代多次重修,2004年9月于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銀坑煉銀遺址
  銀坑煉銀遺址(含煉銀渣堆積,鵝形崠礦洞、陰山面礦洞、3號礦洞、路墈腦礦洞、上屋坑子礦洞、下屋洪石發(fā)屋后礦洞)銀坑煉銀遺址位于于都縣銀坑鎮(zhèn)窯前村柳木坑組鵝形崠。《贛州府志》載,宋政和四年(1114年)在柳木坑開設銀場煉銀。“銀坑”因此而得名。清同治版《于都縣志》載:“宋時有樵者逐鹿入穴,推之銀礦溢出,因置銀礦。”宋寶慶(1225-1227年)中廢。遺址主要由1處煉渣堆積與6個古礦洞組成,總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煉渣堆積于鵝形崠東南山足下柳木河畔,成扇形堆積,長120米,寬30米,厚度10米,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古礦洞分布于鵝形崠山腰處,1號在陳正生住宅后,2號在陰山面,3號共3個洞口已被小河床堵塞掩埋,4號距2號東北40米(壩子上路墈腦),5號在上屋坑子,已被自然填埋,6號在下屋壁背。……[詳細]
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處舊址
  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處舊址位于于都縣城東北方向九十五華里的銀坑鎮(zhèn)平安村。竹篙寨屬石灰?guī)r質石山,石山平地而起,遠看似一根挺拔聳立的竹篙。竹篙寨洞口座北朝南,洞內自然形成數(shù)個石洞,各洞相連,中間大洞為最深最廣,可容納千人。1930年7月上旬,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從福建長汀路過這里,他們特地視察了竹篙寨石洞,并決定把這里改為中央后方保管處。1931年6月的一天,從寧都敗退下來的國民黨一團兵力,進犯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處,企圖摧毀這個地方。守衛(wèi)這里的獨立團二--士和群眾憑借竹篙寨的天然屏障,英勇頑強地打退敵人的進攻,勝利保衛(wèi)了中央后方保管處。在竹篙寨里,還發(fā)生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當時時任紅軍總司令的朱德,曾經路過于都銀坑,他想來竹篙寨看看。當時守衛(wèi)竹篙寨的赤衛(wèi)隊員不認識朱德,向他要路條,朱德來得匆忙沒有……[詳細]
  “步蟾坊”。是一座全木結構的三層牌坊,上有蓋瓦。是贛南現(xiàn)存最古老的牌坊,距今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因其奇特的風格,被當?shù)厝朔Q為“木牌坊”。站在步蟾坊下,仰望牌坊,高達10余米的牌坊全用木頭支撐著,牌坊最頂端3把鐵戩朝天而矗,牌坊坐南朝北,經受著數(shù)百年的風雨洗禮。它的寬有11.2米,進深3.55米,四柱三間四樓重檐,四根巨大的立柱及八根餞柱分立著支撐整個牌坊,同時在牌坊上還分別分層次以拱支承出檐起翹,使得整個坊牌顯得高大挺拔,結構看似簡單,卻很合理,并且各個部位受力均勻,牌坊上的三個大字“步蟾坊”蒼勁有力。牌坊建立在明正統(tǒng)6年(1441年),當時為了紀念于都人謝寧考中舉人而建的功名坊,步蟾坊不僅年代悠久,而且造型非常漂亮,是贛南諸多牌坊中非常珍貴的一座木牌樓。步蟾坊周邊的大宅院,這里一幢幢獨庭獨院……[詳細]
于都縣博物館
  于都縣博物館也稱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館,位于于都縣城交通巷5號,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1971年4月,經中共于都縣委批準成立“毛主席在于都革命活動紀念館”,1978年12月,更名為“于都縣革命歷史紀念館”,1981年4月,又更名為“于都縣博物館”,1988年11月,經上級批準成立“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館”,與于都縣博物館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博物館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發(fā)現(xiàn)一處連片古窯址群。--物專家初步判斷,這個古窯址群的年代為唐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之久。該窯址群位于距離于都縣城約5公里的貢江鎮(zhèn)上窯村,窯址瀕臨梅江河,在南北長約3公里、寬約1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唐宋古窯址20余座。這些古窯址呈緩坡堆積,陶瓷片堆積厚度達6米,窯址主要燒造青瓷和陶器,遺存極為豐富,物器品種……[詳細]
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
  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舊址建于清末,是一棟贛南較為特殊的“一進兩堂三橫”式不對稱傳統(tǒng)民居建筑。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由于都縣寬田鄉(xiāng)遷駐黃麟鄉(xiāng)井塘村新屋組。瞿秋白在此組織了中央蘇區(qū)最后一次文藝匯演,史稱“井塘匯演”。項英、陳毅、毛澤覃、陳潭秋、何叔衡、劉伯堅、鄧子恢等和當?shù)剀娒褚黄鹩^看演出。井塘匯演是中央蘇區(qū)的最后一次匯演,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敵斗爭的決心和信心,有力地掩護了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1935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離開駐地遷往禾豐鎮(zhèn)黃泥村。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是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在中央蘇區(qū)黨政軍的最高領導機關,是留守紅軍從掩護主力紅--移的正規(guī)作戰(zhàn)到分兵游擊作戰(zhàn)過渡時期的關鍵物證,是紅軍長征后中央蘇區(qū)的政治中心和蘇區(qū)……[詳細]
  三圣寺,原名觀音堂,位于江西省于都縣于銀大道中段,始建于明正德元年。文革時期被毀,1995年,市佛教協(xié)會永久名譽會長、原縣佛教協(xié)會會長融光大師率眾進行恢復,現(xiàn)占地400余平方,分樓上、樓下兩層建有大雄寶殿、念佛堂、齋堂、功德堂。寺院名稱:三圣寺 地址:江西省于都縣于銀大道中段郵編:342300……[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