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 > 海珠區(qū)旅游

海珠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21、十友堂
十友堂
  廣州中山大學南校區(qū)的十友堂于1929年落成,由林護、蔡昌等十位嶺南大學校友捐建,是四層(含地下室)的嶺南風格建筑。當時為嶺大農(nóng)學院大樓。后經(jīng)過多次維修,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原有的風貌。十友堂位于西北區(qū)537號,西式拱形門窗搭配中式屋瓦,飾以寶藍色花窗,典雅質樸。樓北墻上一方云石豎匾,其上陰刻容庚先生題寫的“十友堂”楷書,筆畫含而不露,雍容安詳。十友堂之所以名為“十友”,乃因其由林護、蔡昌、李煜堂、李星衢、馬應彪、梅彩迺、黃世煦、黎拾義、鄒敏初、鄒殿邦等來自香港、美國、秘魯和廣州的10位先生各出1萬元興建,1929年竣工。其他捐款人凡達1千元者“別鑄銅牌以表彰之”,參助者為遍布世界各地的華僑。建成后為嶺南大學農(nóng)學院大樓,現(xiàn)為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背景,隨著中國國立大學的興……[詳細]
22、爪哇堂
爪哇堂
  爪哇堂厚重樸實的磚樓,歷經(jīng)近百年滄桑,沉淀著自己的歷史。西北區(qū)555號的爪哇堂,現(xiàn)為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大樓。面北的墻面上嵌有云石匾額,上方陰刻金色內文為著名古文字學家、我校容庚教授題寫的“爪哇堂”三個楷字,字體俊逸清秀,干凈利落。落款亦十分簡潔,只有“容庚”二字且填以黑色,無鈐章及題寫年份!白ν邸币辉~指的是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禈穲@內為何以爪哇命名樓堂?這得從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鐘榮光說起。1919年,鐘榮光校長赴印尼爪哇各地,向華僑募捐建造大學宿舍經(jīng)費。在爪哇,他進行為期5周的游說活動,得到廣大華僑的熱心襄助,共募集7萬港元。該棟四層建筑于1920年動工,當年建成,為嶺大學生第一宿舍。為紀念爪哇華僑的赤誠,故名為“爪哇堂”。爪哇堂于1920年動工,為四層建筑,F(xiàn)為中山大學力學系樓。在電……[詳細]
23、哲生堂
哲生堂
  哲生堂,名字取自孫中山先生之子孫科的字,哲生堂在孫科任鐵道部長時,由鐵道部撥款興建的工學院大樓。1931年竣工。雖然該樓并非私人捐款,但仍以個人名字命名,F(xiàn)為中山大學信科院大樓?禈穲@西北區(qū)有兩棟極為相似的“仿宮殿式建筑”,哲生堂為其中之一。這座編為西北區(qū)571號的建筑,下層為普通紅磚砌成的“底座”,上層則由明黃墻身、朱紅圓柱、寶藍琉璃瓦屋頂及仙人瑞獸這些中國人司空見慣的建筑元素組成。這與康樂園中其他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哲生堂之名取自孫中山先生之子孫科的字。當時,孫科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長,為推動嶺南大學工科發(fā)展,由鐵道部出資興建工科大樓。嚴格來講,哲生堂是以個人命名的非個人捐贈樓宇。美國設計師墨菲在哲生堂、陸祐堂的設計中實現(xiàn)了將現(xiàn)代建筑技術與中國古典形式相結合的理念。在樓的北面,房檐下高懸一方……[詳細]
24、榮光堂
榮光堂
  由莫干生、林植豪等一批嶺南大學校友捐建的一座學生宿舍。1924年落成。后為紀念嶺南大學第一位華人校長鐘榮光博士,被命名為“榮光堂”。榮光堂原為四層(含地下室)建筑,20世紀70年代加了一層。從馬應彪招待所往南不遠,不期然間會偶遇一典雅的西餐廳——榮光堂。榮光堂位于東北區(qū)350號,北面正門上嵌有云石橫匾一塊,容庚教授楷書“榮光堂”陰刻于上,字體爽練而端莊,左下方僅有“容庚”二字落款。陰刻文字涂以金漆,與白色云石板和紅磚相襯,愈顯典雅。嶺南大學初期房舍多為西方人士捐建。1927年8月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辦理后,首任校長鐘榮光認為“中國人教育,我華人亦應分力承擔”,改原嶺南大學“以培養(yǎng)基督徒為主旨”為“以基督精神治!,根據(jù)本國、本地實情與需要培養(yǎng)人才。故奔走世界各地,呼吁僑胞大力捐資,各方人士群起響……[詳細]
25、馬丁堂
馬丁堂
  馬丁堂,編號中山大學東北區(qū)334號,原61號建筑,位于校園中心草坪上的惺亭和孫中山銅像的東側。1905年,嶺南學堂成立伊始,董事會出售自己的證券,按照一位年輕外國設計師司徒敦的設計,蓋了一幢三層的樓房。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始建,1906年竣工,初時被稱作東院,與西院相對,后為了紀念為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國辛辛那提工業(yè)家亨利·馬丁(HenryMartin)先生,改名為馬丁堂。與康樂園中的其他建筑相比,馬丁堂并不算華麗,可就是這座建筑,中西合璧,完整地見證了嶺南大學和中山大學的時代變遷。馬丁堂長50.68、寬16.14、高15.8米,總建筑面積2516.48平方米,總使用面積1572.48平方米,共分3層,11開間,另有地下室。前后開門,南立面的正中央為主入口,兩邊各有一個左右對稱的次入口,地……[詳細]
小洲村簡氏宗祠
  簡氏宗祠,位于廣州市小洲村內,簡區(qū)宗祠是一處建于明末清初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簡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就在玉帶環(huán)繞、翡翠醞釀純樸的村莊小洲村內,簡氏宗祠是一處建于明末清初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筑。占地13畝(8671平方米),深三進,共有99個門口,取其于長長久久的意念,當時的建筑精巧、雄偉、壯觀。宗祠座北向南,廣場四周古樹參天,幾百年的老龍眼樹、老榕樹(又稱麒麟樹)、紅棉樹等,實為罕見。還有旗桿夾,第一進的大門兩側由花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獅子護衛(wèi)和兩個石鼓,里外的鮑魚臺用青石板砌成,兩邊的儀門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入第二進要經(jīng)過一大個空間,上級到平臺,中堂高8米,長35.4米,寬26.5米,由花崗石、坤旬木料精雕成柱支撐著主體,梁和桁、屏風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種圖案。第三進高8米,長19.8米……[詳細]
“樂善好施”牌坊(圣旨牌坊)
  牌坊近似牌樓,本是用來裝點或慶賀用的建筑物。但在封建社會里,牌坊卻是崇高榮譽和權威的象征,它是歷代統(tǒng)治者表彰顯宦節(jié)婦、功臣世家而建立的,樹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舉,是人們一生的最高追求。巨大的石牌坊不僅是難得的藝術珍品,而且也反映了大家族盛衰變遷的歷史。今天只要有錢,誰都可以建造牌坊,廣州市幾乎每個村都有牌坊,人們見多不怪,習以為常。不過,在海珠區(qū)龍?zhí)洞逵幸蛔皹飞坪檬迸品,因這座牌坊是秉承皇帝旨意修建、上刻“圣旨”二字,又稱“圣旨牌坊”,這廣州市并不多見,故而曾經(jīng)令人稱奇和仰慕。今天,它成為廣州市的歷史文物之一。一座牌坊是一段歷史,一座牌坊是一個故事。龍?zhí)洞暹@座牌坊是為表彰白綸生而修建的。白綸生(1823——1893),原名京,字綸生,號進賢,海珠區(qū)龍?zhí)洞迦。少年時家境清貧,1……[詳細]
29、云桂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桂橋
  云桂橋又名小港橋,筑于明代,是何維柏(1510—1587)所建。何在明代曾任監(jiān)察御史和禮部尚書。他為人秉性剛直,敢于直言上諫。嘉靖二十四年(1545)因上疏彈劾嚴嵩而下獄,被削去官籍還家,寄寓于云桂村何莊,開設天山書院收徒講學,又為便于過往行人而筑建此橋。橋為石砌,兩旁設護欄,現(xiàn)存前進路曉港公園內。古詩“淡蕩春風送晚潮,呼來畫舫趁蘭橈。二分明月三分水,十里清溪五里橋”。所詠的就是這座云桂橋。該橋是廣州市現(xiàn)存最古、保存最完好的石橋,用花崗巖石板砌成,造型精巧,實用美觀。橋長34.86米,寬3.4米,兩端共38級石階。橋面兩邊有石砌護欄。橋分三孔,兩個橋墩立于海珠涌中。該橋于1993年8月9日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瀝滘衛(wèi)氏大宗祠
  衛(wèi)氏大宗祠:位于海珠區(qū)瀝滘村,占地1911平方米。建于明朝年間,1993年8月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衛(wèi)氏大宋祠主體建筑坐北朝南,有儀門、門樓、前廊、主殿、廂廊等。從祠堂進入前座,可仰望“百世周宗”橫匾,而門樓的“燕子斗”拱相傳只有皇親國戚才有資格建造,兩旁還有一對柚木對聯(lián)寫著“文章華國,詩禮傳家”;主體建筑東西兩翼有青龍、白虎巷,天街有花崗巖砌成的寬闊平臺,四周圍有花崗巖欄桿等。主脊上有動物和人物塑像造型,瓦檐有木雕檐板封瓦口及各種柚木木雕屏風、對聯(lián)、橫匾,工藝頗為精致![詳細]
31、白氏宗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氏宗祠
  綸生白公祠(亦稱白氏公祠):此祠座落于新滘(現(xiàn)華洲街)龍?zhí)洞鍍龋ㄓ谇宕饩w年間。祠為本村白姓后人為紀念其先祖白綸生而建。白出身貧苦,后經(jīng)商致富。他宅心仁厚,為社會作過許多善舉。曾設壽材店河南,凡貧苦而無法成殮者都施贈棺木。有一年湖南水災,他當即匯去大筆款項救濟。一次鄰村西滘遭災,農(nóng)民因交不出地租而被地主強行收去土地,他便斥出巨資買下這些土地,免租轉給農(nóng)民耕種,還資助農(nóng)民恢復生產(chǎn)。他的善舉為清廷所悉,賜給了他一座“樂善好施”的牌坊,以表褒獎。后人為紀念他乃建有此祠。祠宇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致,祠內有以各種動植物圖像與民間傳說故事為題材的石、木、磚、灰雕,俱栩栩如生,其建筑風格與“陳家祠”頗為相似,藝術價值很高,為市內同類建筑物所罕見。該祠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建成,1993年8月定為廣州市……[詳細]
基督教河南堂(基督教洪德堂舊址)
  基督教河南堂位于洪德路洪德五巷23號,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其中主堂兩層面積450平方米,庭園面積350平方米。主堂二樓是禮拜堂,有座位400多個;浇毯幽咸脛(chuàng)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原是位于岐興中約的中華基督教同寅會禮拜堂,最初由美國教士巴色古牧師在河南洲頭咀一帶傳教,光緒三十年(1904)由華人劉星南牧師主持,先后在洲頭咀建同寅留產(chǎn)醫(yī)院和學校。又在同福西路現(xiàn)區(qū)聯(lián)合醫(yī)院處辦培英小學、在岐興南辦導正女子小學、在敬和里辦同寅小學、在龍導尾同和里辦女子識字學塾、在洪德路辦福音堂。民國23年(1934)因開辟馬路,同寅后禮拜堂遷移到洪德五巷建堂,民國24年4月13日新堂建成,稱中華基督教洪德堂,由何少泉牧師為主任。民國27年10月日軍侵占廣州,占用教堂,信徒四散,教堂改作舞廳,直至民國34……[詳細]
33、海珠利濟橋
海珠利濟橋
  利濟橋位于海珠涌的東段,舊稱瑤溪。清代及民國初年,瑤溪以二十四景而聞名,成為旅游勝地。在其起迄兩端,建有兩座石橋,東端的名利濟橋,西端的名匯津橋,是瑤溪二十四景的首尾二景。今二橋仍在。利濟橋距今江南大道中馬路橋約120米。清初時為木橋,名待月橋。后改石板,名為利濟,橋由花崗石砌成,寬約2.5米,長約23.5米,兩端為石階。橋面兩側的石欄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損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修復原狀。水中兩橋墩,底部船形![詳細]
34、匯津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匯津橋
  匯津橋俗稱馬涌橋。這座始建于清代中葉的三孔花崗石梁橋,如今依舊以古樸的風姿穩(wěn)跨馬涌(今海珠涌中段)。因珠江潮漲時,江水自海珠涌東西兩端同時灌入,至此匯合,故名“匯津”。橋北接馬涌直街,南接西華北街。橋南東側仍保留著清代重修“禁占官涌”的碑記,當年此橋的地位可見一斑。時至今日,該橋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衢,橋上行人絡繹不斷,是當今廣州古橋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詳細]
寶崗天主堂
  河南寶崗天主堂位于海珠區(qū)同福中路寶玉直街崇正里4號,原是一間教徒聚集祈禱的小公所,后由于教務發(fā)展的需要,教徒日漸增多,廣州教區(qū)購買與原公所相連的兩間房屋進行擴建,于1938年1月破土動工,同年6月份建成。建筑物為一座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樓下作教堂使用,樓上兩層作神父的居室,總占地面積264平方米。1947年,廣州教區(qū)委托天主教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代管該堂。1953年外籍神父離境回國,之后由中國籍神父任本堂神父![詳細]
  厚德圍公館 位于廣州市新滘鎮(zhèn)廣州園藝農(nóng)工商聯(lián)合公司內。是李福林的公館,名厚德圍。占地面積有13334平方米,俗稱二十畝。 公館集果園、住宅及碉樓于一體,建于民國十年(1921年)。四面環(huán)水,如一小島。主要建筑有主樓、耕仔樓、水榭和門樓等。主樓為鋼筋混凝土構筑。主樓入口處原設有可起合的吊橋,現(xiàn)改為水泥橋。首層正門施花崗巖石框,有鋼鐵制造的“趟攏”。內為廳堂。左右設梯,采用拱券形窗,樓頂四角分別建有挑出外墻一米的瞭望臺,四周及臺底有瞭望孔。其他的附屬建筑如水榭等保存完整。 李福林另一處住宅,在現(xiàn)海珠區(qū)寶崗大道區(qū)政府內。西式四層樓房,巴洛克建筑風格。保存完整,但現(xiàn)外墻全部貼了灰色的瓷條磚。 李福林(1878—1953年),綠林出身的國民黨軍人,早年加入同盟會,率民軍參加辛亥革命。后一直盤據(jù)廣州河南……[詳細]
37、康帥府
  康帥府 位于泰沙路五鳳村沙溪村金紫里大街,乃鄉(xiāng)間里巷小神廟。坐東朝西,一路三進,磚、木、石結構,前亭后殿,總面闊6米,總進深14米,建筑占地面積84平方米。四周巷陌。拜亭為石柱歇山頂四角亭, 面闊6米,進深8米共七架,前后兩步架。正脊灰塑醒獅博古紋飾。四垂脊灰塑四獅飾花,碌灰筒瓦頂。綠琉璃瓦當、滴水!叭f福攸同”木雕封檐板;◢徥0.3米×0.3米方柱;◢徥A。地面為后修仿階磚水泥地面。第二進與拜亭成勾連搭。進深3米。屋頂有卷花紋灰塑垂脊。碌灰筒瓦頂。開敞無墻。第三進為神廟正殿。面闊6米,進深3米,硬山頂,灰塑正脊有博古紋圖案,矮垂脊。碌灰瓦筒頂。木雕封檐板。水泥臺基。正面墻青磚雙隅抹灰順砌,包石門框。石門額刻“康帥府”三字。石門聯(lián)刻“地勢龍蟠郁蔥氣象;文占虎變赫濯聲云”。山墻有灰塑“……[詳細]
  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泰沙路五鳳村沙溪村金紫里大街。建于清同治壬申年(1862)。坐東朝西,三面臨街,與康帥府并排,同為村中小神廟。前亭后殿,總面闊5米,總進深9米,總建筑面積45平方米,磚、木、石結構。拜亭面闊5米,進深4.5米。卷棚歇山頂,灰塑博古紋飾垂脊。碌灰筒瓦頂,綠琉璃瓦當、滴水,花卉木雕封檐。前后檐柱花崗石0.3米×0.3米方柱,花崗石柱礎。改為水泥地面。殿闊5米,深4.5米。硬山頂,碌筒瓦頂,綠琉璃瓦當、滴水。木雕封檐板。正墻青磚雙隅順砌,山墻青磚石角雙隅抹縫砌。改為水泥地面。廟門花崗石門夾。石門額刻“三圣宮”、“同治壬申歲冬月簡宜華敬書”。石門聯(lián)“列宿聯(lián)輝臨有赫;群黎遍德祉同臻”。墻頭彩繪神仙故事,山墻外有灰塑獅、雀、壽桃、牡丹紋飾。山墻內灰批彩繪如意花紋。廟內有青磚花崗石拜臺,置……[詳細]
乙丑七進士牌坊
  乙丑七進士牌坊位于廣州市中山大學內。原在忠賢坊(現(xiàn)解放中路)。與“熙朝人瑞”牌坊、“總揆百僚”牌坊和“盛世直臣”牌坊統(tǒng)稱四牌樓。據(jù)《廣州城坊志》記載:乙丑進士牌坊為表彰明天啟五年(1625年)廣東進士李覺斯、梁士立、羅亦儒、吳元翰、岑之均、尹明翼和高魁7人而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年),砂巖砌筑,四柱三間五樓,各樓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石額刻“乙丑進士”4字,額坊分別為梅雀紋式和菱紋式梅花圖案。1947年拓寬馬路時遷建。當時嶺南大學認為明代進士與近代之文學博士相參,為紀念高學位的石牌坊移建到高等學府適宜,故遷建到學校里;并以遷建落成之日為勵學日,以激勵學生發(fā)奮讀書!拔母铩逼陂g被拆除。1999年在中山大學復原。嚴格來說,位于中軸線以西、十友堂以北的乙丑進士牌坊不能算是康樂園的“原生”。乙……[詳細]
簡家崗火葬墓
  簡家崗火葬墓 位于南郊七星崗河南新村。1956年發(fā)現(xiàn)4座南宋火葬墓,墓 的地面都有灰沙砌筑的墳頭,形式類同,但保存的殘整不一。4座墓各用一個陶壇盛骨灰,其中1號墓的墳面保存較完整。墳頭象一具棺材,前有祭臺。墳頭前端略寬,微向上翹起,長1.24米、寬0.74米、后寬0.7米,連基座高0.92米。正面中間有碑龕,嵌一塊黑色石碑,高47厘米、寬30厘米。碑面正中刻“宋故考君簡公墓”7字,正書。右行刻小字“維皇宋咸淳二年歲次丙寅十二日”,左行刻“庚申安厝于簡家崗之原男□□□”。正對墓碑位置之下,挖有一個直徑0.48米、深0.92米的圓坑,內埋一陶壇,滿盛骨灰。陶壇為灰白胎硬陶,0一層黃褐色釉。全器分蓋、身兩部分:身圓形斂口,腹中部鼓直,飾雙線弦紋2周,底內凹,有明顯的后加痕跡;器蓋仿塔頂形狀,正中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