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西安市 > 長安區(qū)旅游

長安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長安至相寺
  至相寺位于西安市南三十公里的終南山天子峪內(nèi),是佛教華嚴宗的發(fā)祥地。沿天子峪西邊羊腸小道緩緩而行,大約一個多小時便可來到至相寺。隋文帝開皇初年,由彤淵法師始建。唐朝曾予重建。后毀圮。清朝由海乾法師住持重修。民國時期法亮及垣康法師再建,F(xiàn)存建筑大雄寶殿、韋陀殿及寮房等,均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所建。至相寺傳承法系為華嚴宗,著名祖師有智嚴、法藏、義湘等。寺內(nèi)珍藏三論宗之祖吉藏墓蓋一個,另有唐朝古槐、銀杏數(shù)株,墓塔一座,碑刻五塊。至相寺地勢雄偉,寺院處于山脊之上,坐西向東,居高臨下,視野開闊 。至相寺在唐代及其昌盛,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到寺里敬香 ,寺內(nèi)有遺碑銘曰:“終南正脈,結(jié)在其中! 故知此寺不僅是佛教著名古剎,也是終南古跡勝境。寺后有大面積橡樹林環(huán)抱寺院,古木參天,風(fēng)景幽雅 。曾有風(fēng)……[詳細]
82、長安太興山
長安太興山
  太興山位于長安區(qū)楊莊鄉(xiāng),距西安市中心45公里。太興山以廟多、山險、景秀而著稱,是秦嶺北麓八座名山之一,因其主峰海拔2340米,又被稱為“終南第一峰”。太興山山景由香爐峰、東西蠟臺山、天門峰、無量遙望主峰和瀑布組成。廟宇由八宮、一觀、七殿、九洞、兩樓、兩庵及寶豐寺、慈恩寺構(gòu)成。自隋唐以來即為道教圣地,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和神話傳說。隋末唐初建金殿一間,石像五尊,鐵獅頭等殘桓,明鑄鐵像六尊、鐵鐘一口、小鐵廟二座,清碑四塊。供奉真武大帝,為道教的洞天福地,山頂巖石上矗立了一近千年的太興鐵廟,使太興山更加超凡與神秘,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太興山險如華山,秀似黃山,觀廟庵殿、蒼松翠柏、曲徑通幽、群峰挺拔,可游覽和開發(fā)的景觀達到百處之多,已經(jīng)開發(fā)利用的景觀有一寺二廟三座庵,四座樓臺五座殿,六觀七宮八洞,整個……[詳細]
長安牛頭禪寺
  牛頭禪寺,位于長安區(qū)韋曲東南,緊鄰楊虎城將軍陵園。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該寺始建于唐貞觀六年(632),在唐代不僅為佛教名剎,也是長安風(fēng)景名勝。唐代詩人司空圖《牛頭寺》詩:“終南最佳處,禪誦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煙泛泬寥!睂懗雠n^寺的清雅幽靜風(fēng)景。明嘉靖五年(1526)為紀念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寺內(nèi)建杜工部祠,后又移于寺東院。杜甫,字子美(712-770),遠祖曾隸籍長安杜陵。杜甫于天寶五年(746)至乾元二年(759),前后流寓長安杜陵、樊川一帶十三年;以大量詩篇描寫了人民的疾苦。他自號‘杜陵布衣’、‘樊川野老’,表達了深厚的鄉(xiāng)里之情。牛頭寺、杜公祠和楊虎城將軍陵園三者毗鄰,各有千秋。實為今日西安城南的旅游勝地。……[詳細]
西安華嚴寺
  華嚴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韋曲東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約15公里,F(xiàn)寺址僅存兩座磚塔,東為華嚴宗初祖杜順禪師塔,四面七層,高約13米。西側(cè)為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塔,六面五層,高7米。華嚴寺是唐代長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一,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位于現(xiàn)在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半坡,居高臨下,俯瞰樊川。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碧拼ㄊ情L安城南著名風(fēng)景區(qū),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余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云秦樹,風(fēng)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暮草!比A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致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jīng)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詳細]
明秦王墓
  秦王墓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秦王墓為明代13代秦王家族墓地。明朝240年間鎮(zhèn)守西安府的13個秦藩王,史載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間,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去逝,他們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東起鳴犢西至三爻一帶的少陵、鳳棲塬上。明制藩王、諸王出生后二歲,開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個天井,死后才封葬,諱避墓,稱為井。當(dāng)時舊制每井有兩營兵把守,后九井共十八寨均發(fā)展為村莊。所謂“九井十八寨,個個有由來”,每個井就是一處藩王家室陵。今以大府井為首(今長安區(qū)韋曲鎮(zhèn)大府井村北)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簡王井、康王井、龐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護陵軍營形成許多寨(東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其歷史跨越二百四……[詳細]
長安圣壽寺塔
  圣壽寺塔位于西安城南30公里處秦嶺北麓長安縣五臺鄉(xiāng)塔寺溝內(nèi)。圣壽寺塔,原名為“應(yīng)身大士塔”。對寺塔的來歷還有一說:據(jù)說隋文帝楊堅和他的母親出游印度,帶回佛牙一枚。來到南五臺,見這里山清水秀,便于參禪誦經(jīng),就在此建塔。這里終年香火旺盛,隨文帝也常來此消夏避暑,參禪禮佛。初唐時,太宗李世民的母親每年也要來此朝拜幾次。這樣,南五臺聲名大振,成為佛教圣地之一。該塔為七級正方形0式磚塔,高29.5米,底座周長7.5米,塔身的一、三、五、七層南=1匕兩面和二、四、六層?xùn)|西兩面辟有券門,層與層之間磚疊突出為檐,并用磚雕砌成兩排菱角牙子。二層以上的壁面為枋木制結(jié)構(gòu),每面又分為三間,用磚砌出倚柱、闌額及斗拱。塔的一、三、五、七層的南北兩面及二、四、六層的東西兩面各開拱券形門洞。塔壁面有柱、枋、斗拱等仿木結(jié)構(gòu)![詳細]
西周豐鎬遺址
  豐鎬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灃河兩岸。豐鎬是西周文王所建“豐邑”和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邑在灃河的西岸,鎬京在灃河的東岸,遺址分布在包括客省莊、馬王村、張家坡、新旺村、馮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門鎮(zhèn)及昆明池故址等在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總面積超過了10平方公里。1933年曾由考古工作者進行過勘查,1951年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工作一直延續(xù)至今。豐鎬是西周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根據(jù)《考工記》的記載,當(dāng)時的都城方九里,每邊辟三門,城內(nèi)縱橫各九條街,王宮居中,左為祖廟,右為社壇,前為朝堂,后為街市,提出了城市布局的一般參考原則,可見在當(dāng)時,城市的布局就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規(guī)劃思想,布局規(guī)整有序。通過考古發(fā)掘工作,在馬王村、洛水村一帶發(fā)現(xiàn)有一處王室貴族居住的宮殿遺址,遺址……[詳細]
香積寺善導(dǎo)塔
  香積寺善導(dǎo)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神禾原上的香積寺內(nèi)。善導(dǎo)(公元613——公元680年),也稱光明和尚,是山東臨淄人,自幼出家,是佛教凈土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在光明寺期間,大力宣傳凈土信仰。相傳曾著有《彌陀經(jīng)》十萬卷,畫凈土變相三百壁,很受長安僧俗的尊崇,信徒甚多,圓寂后,門徒為他建塔以示紀念。凈土宗教義于公元八世紀傳入日本后產(chǎn)生很大影響,他們尊祟善導(dǎo)為高祖。中日邦交正;螅毡靖鹘缬押萌耸亢蛢敉磷谛磐讲粩嗲皝砩茖(dǎo)塔朝拜。1980年5月14日,在善導(dǎo)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周年之際,中日兩國佛教界人士在香積寺舉行法會活動,以紀念善導(dǎo)大師,從而進一步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寺為唐代著名的古剎,始建于唐中宗李顯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是佛教凈土宗的門徒為紀念第二代祖師善導(dǎo)而修建的。寺名的來歷眾說紛壇![詳細]
89、祥峪森林公園 AAA
祥峪森林公園
  西安祥峪森林公園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處的秦嶺北麓祥峪溝中,景區(qū)面積30多平方公里,海拔800—1500多米。五千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構(gòu)成了祥峪的峽谷地質(zhì)地貌。進入景區(qū)藏龍谷,祥峪河沿谷流淌,在這些斷層上自然形成了瀑布、龍?zhí)丁⑾鹘豢椀木坝^,景區(qū)共有形態(tài)各異的瀑布9簾,恰似九龍盤繞在山間。這種瀑布群在秦嶺北麓實屬罕見,有瀑布之川之美譽。景區(qū)內(nèi)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負氧離子每立方米含量達40萬個左右,空氣質(zhì)量達到一級標(biāo)準,置身其間,沁心潤肺,清涼舒服。景區(qū)內(nèi)的動植物資源豐富,共有植物3400多種,其中珍惜和保護植物15種,珍稀和保護動物30多種,這些都具有觀賞價值,為旅途添彩増趣。登上臥虎峰,云海、群山、奇峰、沃野、古城之壯麗景色盡收眼底。石虎醉臥巔峰,怒吼聲于松濤聲合成一起,回蕩在山間……[詳細]
高冠瀑布
  高冠瀑布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戶縣東南20公里的秦嶺北麓圭峰山的高冠峪口。因高冠峪兩側(cè)有一高聳的秀峰,形似巨人,頭戴高帽,故被稱為高冠峪,對瀑布亦呼為高冠瀑布。高冠峪山水秀麗,風(fēng)景宜人,秦漢時是皇家上林苑的一部分,唐代時成為長安帝都近效的旅游之地。瀑布是景區(qū)的主要景觀。滔滔的高冠河水到此收為一束,從近30米高的石崖上,飛流直下,傾入深潭,水聲雷鳴,雪浪翻滾,霧雨飛濺,陽光照射,彩虹臥波。唐代詩人岑參曾在此建造別墅,勤于耕讀,和高冠瀑布結(jié)下不解之緣。他寫詩描繪瀑布:崖口懸布流,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梢娖俨細鈩莺途吧珘延^多姿。高冠瀑布兩側(cè)巖石矗立,刀削斧劈一般,高達二十米。于下觀之:瀑凌空而下,盤渦飛沫,珠玉飛濺,水氣彌漫。陣陣寒氣掩面,沁人肌膚。聽之,怒濤如雷,山鳴谷應(yīng),氣勢磅礴。高……[詳細]
西周灃西車馬坑
  西周灃西車馬坑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馬王鎮(zhèn)張家坡村附近,是西周初年成康王時代奴隸主墓葬的車馬殉葬坑。因位于灃河西岸,故得其名。西周時期,奴隸主死后,往往讓生前的座馬以及車夫等一同陪葬,以求死后依然能夠享受生前奢華風(fēng)光。西周車馬坑的發(fā)現(xiàn)再次印證了奴隸社會的殉葬風(fēng)俗。灃西車馬坑為長方形,南北長為56米,深約2米。坑內(nèi)駕馬排列整齊規(guī)則,一輛為作戰(zhàn)用的戎車,另一輛為乘坐用的軺車。車體為木質(zhì),車輪并列向東,車廂長方形,各有車轅一根,馬駕則位于車轅的兩側(cè)。馬身裝飾有銅制飾品,馬頭上戴有獸面銀飾。銀飾制作精細,獸面濃眉圓眼,青面獠牙,令人望而生畏。 兩駕車馬排列整齊,顯然是用某種方法處死后由人擺置而成的殉葬物。車馬坑的人殉史實,為研究西周社會歷史和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提供了可貴的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考古價值。 ……[詳細]
92、楊虎城將軍陵園 AAA
楊虎城將軍陵園
  著名愛國將領(lǐng)楊虎城將軍陵園建于長安區(qū)韋曲鎮(zhèn)東1公里處,背依鳳棲原,北與杜公祠毗鄰,環(huán)境優(yōu)美,風(fēng)景秀麗。墓的形制莊嚴,封土周圍皆砌青磚。陵園經(jīng)過多次整修增建,才成為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大門宏偉、莊嚴,橫額有“一九四九年”字樣,取將軍遇難之年;有“一九五七年”,取陵園大門建成之時,由原陜西省省長趙壽山書寫的“楊虎城將軍陵園”7個金字。進陵園門,迎面斜坡上用白玉鑲嵌的“千古功臣”4個大字映人眼簾。仰頭可見碑亭。抬級而上蹬46級石階,就到了碑亭!氨ぁ眱(nèi)正中樹四方石碑一通,正面刻的是1981年12月12日由-元帥所寫的“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9個大字。背面刻著1984年由趙樸初書寫的:1949年12月IO日中國0中央委員會致楊虎城將軍家屬的吊唁電。再上蹬64級臺階,過南北窄而東西長的坪地,在一片蒼蒼柏林的東……[詳細]
長安華嚴寺塔
  中國佛教華嚴宗佛塔。建于陜西長安縣韋曲少陵原半坡華嚴寺內(nèi)。該寺建于唐貞觀年間,為華嚴宗發(fā)源地。清乾隆年間因少陵原坡塌崩,殿宇被毀,現(xiàn)僅存磚塔兩座。東邊一座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的墓塔,方形七層,高約13米,塔上鑲有石刻“嚴主”兩字,二層上有“無垢凈光寶塔”石刻,塔下有唐大中六年(852)刻《杜順和尚行記碑》,現(xiàn)移至陜西省博物館保存。西邊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即澄觀)塔,六角五層,高約7米,塔上鑲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詳細]
長安興教寺
  興教寺又名“護國興教寺”,位于西安樊川少陵原畔,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法師葬骨處。玄奘從印度取經(jīng)回國后,先后曾在洪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宜君縣玉華宮等處譯經(jīng)。唐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初五日圓寂于玉華宮,先葬長安城浐河?xùn)|岸白鹿原,總章二年(669年)遷葬于少陵原并修建磚塔。次年又在塔院所在地建立寺院,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唐肅宗李亨來此瞻仰,題塔額曰:“興教”。寺建成不久,曾一度荒廢。唐大和二年(828年)修葺過一次。唐以后,屢遭兵燹。清同治年間,寺院多為兵火所焚,F(xiàn)寺內(nèi)山門三間,聳立原畔,門額題“護國興教寺”和“法相”“莊嚴”九個大字,門內(nèi)鐘鼓二樓左右對峙。正院前殿為大雄寶殿,后殿為法堂,正院兩側(cè),各有一跨院,西曰:“塔院”,是玄奘及兩弟子的埋骨處;東曰“藏經(jīng)”,內(nèi)建藏經(jīng)樓,藏有《藏經(jīng)》《……[詳細]
秦嶺野生動物園
  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由原西安動物園遷建而成,位于秦嶺北麓淺山地帶,距西安市區(qū)28公里,占地2000余畝,現(xiàn)有動物300余種,1萬(頭)只。動物種類由獸類、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組成,動物種類齊全,動物購置總費用3228萬元之多。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是西北首家野生動物園,具有全國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鳥語林;具有全國最大的黑豹基地;食草動物車入?yún)^(qū)面積為全國野生動物園之最。動物展區(qū)分為車入?yún)^(qū)和步行區(qū)兩大部份。步行區(qū)位于動物園的西半部,面積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動物館舍包括大熊貓館、小熊貓池、靈長館、金絲猴館、猴苑、火烈鳥館、河馬館、袋鼠館、大象館、鸚鵡廊、白虎館、海洋表演館、兩棲爬行館,及鴛鴦池、雁鴨湖、水禽濕地。這里展出動物260種,8000余頭(只),分別有國寶大熊貓、金絲猴,……[詳細]
興教寺塔
  興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長安縣杜曲鎮(zhèn)少陵原畔,長安縣鎮(zhèn)樊川北原(少陵塬)。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奘從印度取經(jīng)回來以后,傾注全部心血譯經(jīng)19年,公元644年圓寂于玉華宮。遺體運回長安,安葬在西安市東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勢很高,在皇宮內(nèi)的含元殿就能看到。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將其奉為國寶,為他的去世曾經(jīng)舉朝致哀。詔令將玄奘的遺骨于總章二年(669年)遷葬到長安以南的少陵原上,同時修建寺院,以資紀念。寺被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唐肅宗為玄奘的舍利塔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寓意大興佛教。之后千余年間,幾度枯榮,歷盡滄桑。興教寺內(nèi)其他建筑于清同治年間悉被兵火焚毀,幸存玄奘和兩個弟子的舍利塔。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間……[詳細]
終南山凈業(yè)寺
  長安凈業(yè)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終南山北麓之鳳凰山(亦稱“后庵山”)上,距西安市區(qū)約35公里,是國務(wù)院確定的142座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鳳凰山山形如鳳,地脈龍綿,山勢奇古高峻,林壑幽深。凈業(yè)寺踞處山腰,坐北朝南,東對青華山,西臨灃峪河,南面闊朗,可眺觀音,九鼎諸峰,是凈心清修的道場。凈業(yè)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場,因而成為佛教律宗的發(fā)祥地。唐時凈業(yè)寺因道宣弘揚律宗而達極盛,后漸衰落。居寺內(nèi)所存明朝《道宣律師略傳》及清朝鐘鼓樓碑記載: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凈業(yè)寺住持云秀募集資金,重修殿堂。明天順?biāo)哪辏?460年)住持本泉籌集修葺寺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地震塔傾,到隆慶年間(1567年)才加以修復(fù),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寺僧又重修道宣律師塔。嘉慶……[詳細]
98、嘉午臺
嘉午臺
  西安嘉午臺距西安東南39公里處的長安區(qū)大峪鄉(xiāng)境內(nèi)。是秦嶺崇山峻嶺中一座岫巒疊起、奇峭突兀的山峰。最高峰海拔1870米,因山險景奇,景觀別致,大有西岳華山之氣勢,故有“小華山”之稱。經(jīng)過山神廟和軒龍橋,向西可眺嘉午臺一景“群鼠偷油”,巨石破立,大小不等,直立在小山梁頂部,排成一行走向懸崖,遠看猶如群鼠。過老虎口,可見一塊數(shù)十立方米的巨大花崗巖體,半邊懸空,半邊迭置在山頂之上,形態(tài)奇特,驚險壯觀,人稱“迭石”,為嘉午臺第一景。到海拔1615米處,懸崖峭壁迎面拔起,在光滑的陡壁上沿巖體節(jié)理有條裂縫,勉強可容一人通過,這就是有名的“破山石”。過了破山石,可見由兩塊巨大花崗巖構(gòu)成的、高約10余米、狹窄直立的裂隙,上部夾有幾塊崩落的巨石,形似橋梁,故稱仙人橋。在上行過海拔1640米的回心石,就有一險要地……[詳細]
南五臺風(fēng)景區(qū)
  南五臺位于西安南約30公里,海拔1688米,為終南山支脈,南五臺古稱太乙山,是我國佛教圣地之一,現(xiàn)為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一部分。因山上有大臺,文殊,清涼,靈應(yīng),舍身五個小臺,也是五個小山峰,稱為南五臺,南五臺山形峻峭,峰巒重疊,森林茂密,風(fēng)景極為秀麗,《關(guān)中通志》載,“今南山神秀之區(qū),惟長安南五臺為最”,原山上寺廟數(shù)百座,歷經(jīng)戰(zhàn)亂,大都荒廢,有觀音寺、五佛殿、圓光寺、西林寺、圣壽寺塔等。圣壽寺塔建于隋代,方形七層,高23米。據(jù)傳,大雁塔曾仿此塔而建,為西安現(xiàn)存最早的佛塔。南五臺位于長安區(qū)五臺街道辦事處,距西安約30公里,盛產(chǎn)藥材,山形拔峭,風(fēng)景極其秀美。為“終南神秀之區(qū)”,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因其位于陜西耀縣五臺山(藥王山)以南,故名南五臺。南五臺自然風(fēng)景頗佳,從山下看五座山峰如筆架排……[詳細]
100、長安杜公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安杜公祠
  杜公祠位于長安縣韋曲鎮(zhèn)東南1.5公里處的少陵原南麓半坡上。明嘉靖五年(1526年)為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建的祠堂,清乾隆末被焚,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1949年后多次整修,1983年大規(guī)模翻修后基本保持了其明清建筑的格局。祠院坐北面南,東西長,南北短,占地3000平方米。院內(nèi)北面正中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歇山頂?shù)亩鸥ο淼,殿?nèi)正中臺座上有新塑的杜甫泥坐像,泥像東側(cè)豎立刻有杜甫朝服半身像的石碑一通。享殿東接圍墻及后門,西接碑廊,廊西有面寬三間、進深一間、硬山式的陳列室。院內(nèi)東、西面各有硬山式配殿三間。以上建筑組成一長方形四合院,院中有一古槐。祠內(nèi)留有明清時代重修祠堂的碑記六通及當(dāng)時文人游者的大量詩作。杜公祠1956由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長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