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香港旅游

香港旅游景點介紹

香港長洲玉虛宮
  長洲北帝廟,又名長洲玉虛宮,位于香港離島區(qū)長洲北社街北端,建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有二百多年歷史,已獲古物咨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筑物,是全香港最具規(guī)模的北帝廟,除北帝外,廟內(nèi)亦供奉太歲、觀音及列圣。長洲北帝廟早期由長洲居民負責管理,于1929年交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歷史長洲是原籍惠州、潮州及廣州的漁民聚居地,他們信奉海神北帝祈求獲得神明庇蔭,使舟楫平安。據(jù)稱,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長洲發(fā)生疫癥,當?shù)貪O民遠赴惠陽縣玄武山北帝廟迎請北帝神像到長洲鎮(zhèn)壓才除去疫癥。因此,地方鄉(xiāng)紳林煜武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領導長洲原籍惠州、潮州居民集資建廟奉祀北帝。建筑北帝廟是傳統(tǒng)三進式建筑,正殿寬敞,神壇置中,兩側設偏殿,左右對稱。殿前建有一道花崗石梯階,門外置有一個石香爐及兩對石獅……[詳細]
82、香港坪洲島
香港坪洲島
  坪洲島位于大嶼山東部的小島。坪洲外形像一個“凹”字,陷下去的地方是東灣。南、北面分別稱為南灣和北灣。手指山是全島最高點,海拔95米,可以遠眺香港迪士尼樂園及愉景灣。島上有路連接大利島,大利上現(xiàn)時有污水處理廠。東北方的盡頭有“釣魚石”。該島因沒有海水浴場及旅游名勝,所以來訪的度假客人幾乎沒有。前往長洲和大嶼山的中途站,雖然沒有海水浴場、也沒有觀光名勝,但坪洲也擁有寧謐、時光暫停的特殊風情。在碼頭附近仍可看見曾繁盛一時的燒陶店鋪。由坪洲舊碼頭可以乘街渡到熙篤會神樂院,那里曾有個小牧場,由院內(nèi)神父經(jīng)營,現(xiàn)在雖然已遷移,但自制曲奇餅仍有出售。歷史早在唐宋年間已有漁民居于坪洲,多為鶴佬人,其后有客家人到來營商,并定居于此。清朝中葉有呂(來自新安布吉)、鐘(分支自大埔林村田寮下)、林(來自南嶺圍)諸姓族……[詳細]
香港真君廟
  真君廟是香港一所廟宇,位于新界青衣島,供奉吳剛厚真君(真君大帝)。這座真君廟是香港地區(qū)僅存的一間真君廟。真君廟建于大約1900年代,原址位于青衣大街。因為青衣新市鎮(zhèn)發(fā)展的源故,該廟先于1970年遷至青衣鄉(xiāng)事會路旁,再于1986年遷至楓樹窩路現(xiàn)址。真君本名吳剛厚,南宋廣東人,宋理宗年間,因協(xié)助朝廷對抗廣東一帶的海盜有功,死后被追封為真君大帝。當時廣東各地均有建廟奉祀。廟額泥塑“真君古廟”四字,門聯(lián):“威顯陵岡思彌海,靈昭帝闕德蔽天。”,左側為“太歲宮”。真君誕在農(nóng)歷三月十五,在廟對面青衣綜合大樓側的足球場安排傳統(tǒng)粵劇表演慶祝。交通指南景區(qū)地址:香港葵青區(qū)青衣鄉(xiāng)事會路乘車線路:乘新界區(qū)專線小巴88路在楓樹窩路下車再步行前往……[詳細]
青衣東北公園
  青衣東北公園(Tsing Yi Northeast Park)是香港一個大型公園,位于新界青衣島擔桿山路10號,占地5.6公頃,建于2010年,毗鄰皇仁舊生會中學、青泰苑及長安邨,公園沿青衣北岸而建,并連接青衣海濱公園,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公園為不同年齡的市民提供多種康樂設施:包括1個11人人造草地足球場及可容納200名觀眾的看臺(開放時間為上午8時至晚上11時)、兩個籃球場暨排球場、門球場、自行車徑、兒童自行車徑、滑板場(開放時間為上午7時至晚上11時)、自行車租用亭(營業(yè)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晚上8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9時至晚上8時) 及一個設有33個車位的公眾收費停車場。其他康樂設施包括兩個兒童游樂場、足健徑、露天廣場、海濱長廊、設有健體站的緩跑徑、長者健體園地及園景……[詳細]
圣多默宗徒堂
  圣多默宗徒堂(英語:St. Thomas The Apostle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qū)管理。位于新界西青衣區(qū)青綠街5號,建立于1999年7月4日。建筑風格圣多默宗徒堂是一幢六層高、具現(xiàn)代化風格的建筑物。整幢大樓呈垂直向上分布的形態(tài),主要設施包括:可容納五百多人參與禮儀的主圣堂、圣體小堂、多功能禮堂、幼稚園、會議室、神父宿舍和停車場等。這種垂直重疊布置與傳統(tǒng)的歐洲教堂極不相同。外墻由磚和光面混凝土砌成,給人一種真誠和平易近人的感覺;面磚逐塊仔細地做成圓角和洞孔,以配合建筑風格。圣堂的入口由正門的圣母像至大堂入門、主通道、祭臺、玻璃壁畫及天窗組成的序列,構成一條具有宗教色彩的中軸線。此外,入口正面呈中國“門”字字形的設計,令到從入口的階梯至主圣堂之間的空間,呈現(xiàn)一……[詳細]
天主教香港圣斯德望堂
  圣斯德望堂(英語:St. Stephens Parish)是天主教香港教區(qū)新界西南總鐸區(qū)的一所天主教教堂。位于新界下葵涌榮芳路十四號,于1980年落成。歷史圣斯德望天主堂建成于1980年12月26日,以圣斯德望為堂區(qū)主保圣人,由當時香港主教胡振中(已故樞機主教)祝圣。建堂前由萬籟寂神父于荃灣搬至葵芳守運樓設立牧民中心;同時在荔景及葵盛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開設了彌撒中心。但隨著神職人員在過去十多年的不斷減少,再加上香港教區(qū)對于彌撒中心及各小堂的政制改革。于1999年起, 堂區(qū)架構改為“圣斯德望牧民委員會及吳國盛牧民委員會”,堂區(qū)議會則由兩個牧民委員會中各選出四位,合共八人成立。主保圣人圣斯德望(Saint Stephen) 是教會首位殉道者。斯德望殉道時充滿圣神、好像天使的面容、注目向天,說……[詳細]
斧山公園
  斧山公園(Hammer Hill Park)位于香港九龍黃大仙鉆石山,是仿唐朝風格的公園。斧山公園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東蓮園、西蓮園及南蓮園池,環(huán)抱志蓮凈苑,構成一個大型的仿唐建筑群。園林分布:東蓮園-位于斧山道及鳳德街交界,因位處志蓮凈苑東側而得名。園林采用山水回游式設計,迂回的碎石小徑,兩旁廣植高大的權木,將外界的繁華鬧市隔開。西蓮園-位于志蓮凈苑西側與大老山隧道公路毗鄰的坡地,接連志蓮凈苑西門,采用唐枯山水園景。南蓮園池-與志蓮凈苑山門有行人天橋接連,采用唐代園池設計。斧山公園的所在地原為木屋區(qū),因香港政府在1980年代興建大老山隧道而清拆,并擬作休憩用途。市政局計劃將該地辟為斧山公園,并配合鄰近的志蓮凈苑作仿唐公園的設計,然而原先由建筑署提出的園林設計與志蓮凈苑格格不入,工程的設計、……[詳細]
九龍寨城公園
  九龍寨城公園位于香港 九龍城東頭村道和東正道交界,鄰近侯王廟,有著豐富悠久的歷史背景。在香港歷史上,九龍城寨是唯一沒割讓或租借給英國的香港領地,面積2萬9千平方米。1994年辟為一座具香港特色的中國園林。九龍寨城公園座落于本港最歷史性的地點之一,原址為九龍寨城,包括一座由堅固石墻,六座了望臺和四道城門圍著,面積達六點五英畝的寨城于一八四三至一八四七年間建成。公園將盡量保留寨城一些原有的建筑物及特色,F(xiàn)今的九龍寨城公園增加了不少建筑,但石匾、大炮、柱基及清朝官府碑銘等豐富的歷史遺跡,在拆卸過程中仍然保留,置于公園陳列展覽。園內(nèi)還有當代罕見的南中國“衙門”建筑、城寨原有石碑、南門古跡以及戰(zhàn)前的混凝土廢墟,展示了城寨的滄桑變化。九龍寨城清拆工程于1994年4月完成,香港政府將原址改建為公園。原本計……[詳細]
89、省善真堂
省善真堂
  省善真堂是香港九龍最大規(guī)模的道觀,為慈善道佛宗教團體,位于九龍?zhí)谅蓚惤?-8號!笆∩普嫣弥形麽t(yī)診所”位于九龍城賈炳達道。省善真堂前身是于1942年在中國廣東東莞成立之“蓬瀛閣”,其下設有“善寶善社”,專責贈衣施食等慈善工作。戰(zhàn)后遷港,于1952年在九龍深水埗營盤街成立“省善真堂”。1958年于當時的華民政務司立案為廟宇。1959年遷往譚公道。并于1967年及1968年分別注冊為“有限公司”及“非牟利道教慈善團體”。1970年遷往九龍?zhí)谅蓚惤职颂柆F(xiàn)址,并于1990年再購置鄰宅七號,擴建至現(xiàn)今規(guī)模。省善真堂內(nèi)設有三清正殿、文殊大殿、斗姆閣、鸞壇、文殊大殿及觀音殿等。交通指南景區(qū)地址:香港九龍城區(qū)律倫街7-8號乘車線路:九龍?zhí)粱疖囌狙囟喔5啦叫屑s10分鐘……[詳細]
香港海心公園
  海心公園(英文:Hoi Sham Park)是位于香港九龍土瓜灣落山道的一座公園,于1972年正式啟用,設施包括一座海心亭、兩座足球場及兒童游樂場等。海心公園原址為海中的一庭小島──海心島,原址有一座海心廟,再古代一點則被稱作“土瓜灣島”,土瓜灣這名字就是由此而來,當時香港來了很多客家人,所以香港大部份圍村都是客家村,剩下的一部份本地村被稱為土家村,所以被稱為土家村,所以土瓜灣又被稱為“土家村”和“土家灣”。海心島上四周怪石嶙峋,其中以魚尾石最形神肖。島上原來設有龍母壇,往日參拜者以漁民和水上人居多。除了善信外,海心廟從前亦為九龍城著名的旅游勝地,島上的魚尾石更是有名的景致。填海前小島對岸常設小艇,以接載游客往返。1964年,土瓜灣進行填海工程,海心島自此與陸地相連,龍母壇亦被移至下鄉(xiāng)道天后……[詳細]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簡稱浸大(英語: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KBU),為基督教浸信會背景的公立大學,以“全人教育”為其教育目標及理想,其校訓為“篤信力行”。 201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將浸大評為世界排名排名第一百一十一位。根據(jù)2013年QS亞洲大學排名,浸大位居亞洲最佳學府第43位。2012年QS世界大學排名,浸大位居全球最佳學府第271位。而201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將浸大評為世界排名第276-300位,及亞洲排名第50位。香港浸會大學前身為1956年成立的香港浸會書院,1972年始改稱香港浸會學院,首任校長為林子豐博士。該院于創(chuàng)辦初期只開設外國文學系、社會學系、數(shù)理學系、土木工程學系及工商管理學系的文憑課程。由1986年開始,該院開辦學位課程。1994年11月……[詳細]
香港浸會大學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yī)藥博物館
  香港浸會大學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yī)藥博物館(Dr. & Mrs. Hung Hin Shiu Museum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是香港首個以中醫(yī)藥為主題的博物館,位于香港浸會大學浸會大學道校園-中醫(yī)藥學院大樓底層,于2007年12月14日正式對外開放,共展出逾100件中醫(yī)藥展品。該博物館獲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款450萬港元,以及由孔憲紹博士伉儷及其他人士的善款資助興建。該博物館收藏展品超過100件,焦點展品包括價值30萬港元的“明代正統(tǒng)仿宋針灸銅人”復制品。銅人身高1.7米,重約200公斤,共刻657個穴位。原品是中國古代首個針灸經(jīng)穴標準,當時用作教學或考試之用。最古老的展品則是戰(zhàn)國時代的青銅蒸器。其他展品包括漢……[詳細]
和黃公園
  和黃公園(Hutchison Park),舊稱黃埔公園。位于香港九龍紅磡道、民裕街、大環(huán)道及戴亞街之間的公眾游園地,毗鄰近漁人碼頭,它由和記黃埔集團出資興建,并于1991年10月26日移交港英政府管理,現(xiàn)時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轄。和黃公園以池塘和步行徑等園景設施為主。江南園林似花園,布置七色艷麗花圃,茂密的喬木和灌木叢林,如鏡般的池塘湖泊,四通八達的回廊曲徑通幽,雙壘瀑布,小橋流水魚樂無窮,巧奪天工的亭臺樓閣及水榭。登臨全園最高之臨峰亭,鳥瞰整個紅磡區(qū)的風光,令觀光客樂不思蜀。交通指南景區(qū)地址:香港九龍城區(qū)戴亞街乘車線路:乘115路;城巴e23、n23路;九巴11x、5d前往……[詳細]
賈炳達道公園
  賈炳達道公園(英文:Carpenter Road Park)位于香港九龍九龍城賈炳達道,鄰近九龍城廣場及九龍寨城公園,占地2.68公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于1989年4月落成,公眾可免費入場。電視節(jié)目《城市論壇》亦會間中在該處舉行。賈炳達道公園前身是西頭村,于1984年清拆,其后建成現(xiàn)時的公園。賈炳達道公園最大的特色是設有自行車徑,集合了平路及斜路兩類路徑,加上不同的斜坡設計,亦令初學者更容易上手。另外,園內(nèi)亦設有一個鑊形跑道及圓型自行車練習場,讓自行車愛好者以自行車作高速繞圈,也適合初學者學習自行車技術。公園其他設施包括1條緩跑徑、健身站、1條自行車徑、1個兒童游樂場、1個長者健身站、足球場、4個籃球場和2個排球場。交通指南景區(qū)地址:香港九龍城區(qū)賈炳達道乘車線路:乘九龍區(qū)專線小巴13……[詳細]
九龍仔公園
  九龍仔公園(英語:Kowloon Tsai Park)是香港的一個大型公園,位于九龍九龍仔,于1964年6月5日由港督戴麟趾主持揭幕啟用,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九龍仔公園占地14.99公頃。1950年代,啟德機場進行跑道延長工程,九龍仔的小山丘位于13跑道降落航道。由于安全理由,小山丘一部份被夷平,得來的沙石則用于在九龍灣填海興建跑道,而其余土地則用以興建九龍仔公園。洋紫荊園、硬地七人足球場、硬地籃球場、人造草地足球場,真草足球場、滾軸溜冰場、緩跑徑、長者健身園地、足健徑、兒童游樂場、寵物公園、運動場、游泳池和小食亭。交通指南景區(qū)地址:香港九龍城區(qū)延文禮士道乘車線路:乘113路;九巴10、1、208、7b;九龍區(qū)專線小巴25m前往……[詳細]
96、世運公園
世運公園
  世運公園(英文:Olympic Garden)位于香港九龍九龍城南部,鄰近舊啟德機場,是香港首座以奧林匹克命名的地名。公園位于九龍城回旋處之內(nèi),上方有亞皆老街至太子道東的天橋(1972年4月25日啟用),太子道西、亞皆老街及馬頭涌道都在此交匯。公園內(nèi)奧運的元素不多,僅有五環(huán)及火炬作為圖案的花壇。此公園附近為舊啟德機場,鄰近宋王臺公園。由于九龍城有眾多泰國店鋪及食肆,因而每個星期日都會有大量泰國女傭在世運公園聚集,故場內(nèi)的告示牌也以中文、英文及泰文書寫。196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圣火傳遞圣火在希臘采集過后,運往主辦地日本東京途中于同年8月路經(jīng)香港傳遞,是香港歷史上首次迎來奧運圣火。香港政府為了紀念此項盛事,將九龍城啟德機場附近一個回旋處公園命名為世運公園,并且將附近的街道命名為世運道。當中的……[詳細]
宋王臺花園
  宋王臺(或宋皇臺),是位于香港九龍城區(qū)的一塊紀念石碑,公園現(xiàn)址于1959年底正式落成,相傳是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其弟趙昺被元朝軍隊追逼,南逃-在此,后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個字!八瓮跖_”碑石原本是一塊巨大的石頭,立在馬頭涌海邊一個稱“圣山”的小山上,即后來的啟德機場客運大樓一帶,“宋王臺”石碑后來被遷移到距離約300呎的現(xiàn)址放置。歷史在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原來的位置上,原來有一座高度35米的山峰,名叫“圣山”,它的周邊約606米,三面環(huán)陸地,東臨九龍灣。1278年,中國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途經(jīng)香港九龍半島的一座山。他們曾到了山上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巖休息。最后趙昰病死在香港,而趙昺則在崖山海戰(zhàn)輸?shù)艉笞詺ⅰ:髞砀浇拿癖娫谀菈K可以容……[詳細]
牛棚藝術村
  牛棚藝術村(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位于香港九龍馬頭角馬頭角道63號,毗鄰十三街舊樓群,牛棚藝術村是出租供藝術工作室的一個場地。藝術村所在地的前身是牛只的中央屠宰中心,建于1908年,于1999年8月停業(yè),改建并分拆成多個單位租給本地藝術創(chuàng)作家做工作室,慢慢演變成牛棚藝術村。牛棚藝術村占地1.7公頃,為鋪瓦尖頂?shù)募t磚單層平房建筑。目前,共有二十多個藝術工作者和藝術團體駐場,其中包括“進念二十面體”、“藝術公社”、“牛棚書院”、“1A空間”、“CUTANDTRY”、“蛙王”等,大都公開讓市民參觀欣賞。歷史牛棚藝術村前身為馬頭角牛畜檢疫站(政府畜牲檢疫站,又名馬頭角牛房),于1908年建成。原位于紅磡,稱九龍屠房及六畜廠,占地約1.7公頃,設有一座大型屠宰場,三座……[詳細]
圣德肋撒堂
  圣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于香港九龍九龍?zhí)撂拥?58號,于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圣典禮。2007年是建堂75周年。依照香港政府的規(guī)定,圣德肋撒堂是獲準舉行婚配圣事的天主教圣堂之一。圣德肋撒堂是天主教香港教區(qū)在九龍區(qū)第二大教堂,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圣德肋撒堂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筑。建筑風格由格寧神父設計的圣德肋撒堂是一座帶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狀成一拉丁十字架,并采用了羅馬式圓勻意念的設計,側廊采用了圓拱為主題。堂內(nèi)的石柱則是采用科林斯式。頂梁的材料為三合土和鋼筋,但仍采用了中國宮廷建筑的方式建成。圣德肋撒堂的鐘樓可說是圣德肋撒堂的標記,但當中的銅鐘在大戰(zhàn)期間被賣掉。不過根據(jù)教友的憶述,教堂的鐘聲在1960年代時……[詳細]
香港房屋委員會展覽中心
  香港房屋委員會展覽中心(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 Exhibition Centre),位于香港九龍采石山佛光街80號何文田廣場3樓,是介紹香港公共房屋發(fā)展的博物館,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該中心于1996年啟用,初時為鋼結構構件及預制件興建的兩層展館及一座單層的訪客中心,館址設于采石山佛光街與常富街交界(即房委會總部第3座現(xiàn)址),并展示長者住屋及康和式居屋的示范單位。由于配合發(fā)展何文田廣場,現(xiàn)址于1997年9月30日關閉,展館遷至佛光街與常盛街交界的公園內(nèi),并于1998年1月17日重新啟用。示范單位則延至1998年7月27日關閉。何文田廣場落成后,房委會在商場3樓301A號鋪辟建展覽中心的永久館址,于2002年7月18日由署理政務司司長孫明揚及房屋及規(guī)劃地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