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寧夏自治區(qū)旅游

寧夏自治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301、秋千架
  秋千架秋千架海拔1814米,山谷狹長,東連平?jīng)鲠轻忌健I?復,林密草茂,南北橫貫的峽谷中,兩峰拔地而起高聳如柱,與眾山不相連,酷似蕩秋千之架,相傳是穆桂英曾蕩過秋千的地方。今天,在山腰峭壁之上,仍有鐵環(huán)遺跡。故名為秋千架。秋千架下水流湍急,有石洞深入山中,洞內鐘乳石造型別致,神奇迷人。烴(源)一平(涼)公路盤沿經(jīng)此![詳細]
回中古道
  回中古道為涇源至隆德省道的六盤山路段,為涇塬境內的先秦古道。春秋戰(zhàn)國與秦漢時期,統(tǒng)治者出于軍事、政治、經(jīng)濟的需要,在先民踩踏的古路基礎上,辟為溝通固原連接西安的交通干道。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修筑馳道,回中道得以初步開發(fā),漢在今固原置安定郡,加速了回中道的進一步開發(fā)。到漢武帝時代,回中道已成為絲綢之路上由固原通往關中,向北通往河西、西域的必經(jīng)之道![詳細]
303、花崖子
  花崖子花崖子位于黃花鄉(xiāng)土窯村西側花崖溝,距縣城北20公里,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野幽深大峽谷,長10公里,寬300米。峽內谷深山高、地勢險要、南北兩側連綿奇峰對峙,懸崖陡壁嶙峋,危石累累凌空,峭壁色澤鮮艷,有紅、白、黃、藍、赭諸色,雜然相間,色彩斑讕,絢麗多姿,花崖子美名由此而來。峭拔的翠峰上有遼東櫟,樺樹、椴樹、楊樹、松樹等層層相疊,枝繁葉茂,渾綠一片,林間常有野豬、孢子、狼、狐貍出沒。枝頭百烏穿梭,嗚轉歌唱,花間蝶翩翩飛舞。一抹的綠天碧地,花香鳥語之景。谷底百泉連綴、溪流密布、瀑布秀掛、浪飛珠濺,湍湍清澈的沙塘河蜿蜒穿峽而出。境內景點有巨斧峰、駱駝峰、景區(qū)有樺樹溝、野豬溝、大東溝![詳細]
304、三關口
  三關口三關口位于縣城北30公里、六盤山鎮(zhèn)三關口村。三關即習慣上說的西越六盤必經(jīng)六盤關,南逾隴山必達制勝關,北出塞外必過瓦亭關。據(jù)此三關為東進關中之口,后人稱三關口。三關口古名彈箏峽,又稱金佛峽。三關口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而今西蘭公路穿峽而過,峭壁青翠,山光水韻,別有情趣,是懷古憑吊的去處。相傳當年楊六郎、楊七郎鎮(zhèn)守三關口布陣擺將,當?shù)匕傩諡榧o念楊家將,1985年已修建六郎廟(包括六郎殿、七郎殿、關公殿)![詳細]
臥龍山城市公園
  臥龍山城市公園臥龍山古名觀山,又名龍首山,海拔1958米,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峰丘獨臥四不相連,獨具特色,遠望山丘猶如一條臥龍,為縣城制高點,登高鳥瞰,縣城全貌盡收眼底。山澗樹種繁多,植被茂密,隨季而變,景色迷人,為明清時期“化平”八景之一,《民國化平志》載有“觀嶺朝陽”的美譽。為了優(yōu)化城市環(huán)境,涇源縣政府擬在臥龍山修建一大型湖泊,營造“湖在城中,島在湖中”的優(yōu)美城市環(huán)境,同時,充分考慮涇源縣人民對戶外休憩的需求,以臥龍山的自然資源和優(yōu)越環(huán)境為依托,建設適量的生態(tài)休憩設施,開發(fā)以休閑娛樂為主題的面向縣城居民和部分外地游客的公共休閑游憩空間![詳細]
北伍家清真寺
  北伍家清真寺北伍家清真寺位于涇源縣園子鄉(xiāng)北伍家村,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其格局屬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式建筑,是涇源縣內最早的一座清真寺。清同治十年(1871年),陜甘回民起義失敗后,安插于涇源(化平川)的陜西回民起義領袖陳霖,向化平川直隸廳通判申請修建清真寺,清廷批文“據(jù)稟回民陳霖等要求請立清真寺,宣經(jīng)圣諭,尚是向善之義,自可準行”。但又怕回民以清真寺為據(jù)點聚眾與清廷對抗,特規(guī)定:清真寺高不得過二丈四尺,長、寬不可逾十丈,墻厚不得過二尺五寸,寺外不得修建高樓。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縣境中心北伍家建起涇源縣第一座清真寺,陳霖為首任阿訇。左宗棠親筆題寫門匾、楹聯(lián),門匾在“0”中被毀,楹聯(lián)至今清晰可見,上聯(lián)是“敬長愛親自求多!,下聯(lián)是“型仁講讓同我太平”落款是“恪靖伯題”(恪靖伯即左宗……[詳細]
石窯灣石窟
  石窯灣石窟石窯灣石窟(延齡寺)位于縣城東南25公里的新民鄉(xiāng)張家臺村東800米處。背山面河,開鑿于石嘴河北岸巖石面上,據(jù)載此石窟開鑿于宋代,相傳濟公-修行于此。此窟自西向東有4個洞窟排列于山崖上。一窟,券門方窟,窟室平頂直角,窟后壁雕鑿佛像一尊,頭部殘缺。二窟,距一窟東22米,拱券門,東西兩壁下部鑿有對稱的兩小龕。龕楣上雕鑿佛像各兩尊,損毀嚴重,僅存輪廓。后壁鑿有3尊佛像,像身毀,僅存上部佛光,背光呈桃形,攢尖狀,其上雕刻有兩圈云紋。三窟,距二窟東2米。石窟中間有一尊佛像盤腿端坐于須彌座上,雙手平放于膝,頭部殘缺。在二窟和三窟之間,鑿有一長方形佛龕,龕內佛像已毀。四窟,距三窟東1.9米,拱券門,窟室為平頂直角,后高前低?呤覂惹氨谧髠鹊2佛像1力士像,剝蝕嚴重,僅存輪廓,或坐或立,姿態(tài)各異?摺[詳細]
308、瓦亭城
瓦亭城
  瓦亭城瓦亭城地處縣城北30公里,六盤山東麓彈箏峽北口,是歷史上西北地區(qū)的重要關隘之一。這里群峰環(huán)拱,四達交馳,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曾經(jīng)是“鐵騎突出刀槍鳴”的古戰(zhàn)場,有“鐵瓦亭”之稱,為兵家扼要之地。東漢始設郵亭,歷代為驛道必經(jīng)之地。光緒三年(1877年)3月,魏光燾重修瓦亭城。修茸后的瓦亭城,“乃厚其基址,增其寬長,新筑六百九十步有奇,補修一百八十八步有奇,依山取勢,高二丈七八尺至三丈六七尺不等,面闊丈三尺,底倍之。上豎敵樓,雉堞五百二十四,墩臺大小八座,水槽七道,遂“屹為雄鎮(zhèn)”,因瓦亭城倚北山而筑,所以只在東、南、西三面有城門,并均鑲有石刻門額以名之。西門曰“鞏固”(意即面臨鞏昌、固原、又含有“西陲鞏固”之意),南門曰“隆化”(意即南接隆德、化平直隸廳,又含“隆恩感化”之意)。東門日“鎮(zhèn)平……[詳細]
水溝秦漢(回中宮)遺址
  水溝秦漢(回中宮)遺址水溝秦漢(回中宮)遺址位于縣城北1公里香水鎮(zhèn)水溝村西側,面積約30萬平方米,確認為秦漢遺址。亦有歷史學者認為是秦漢“回中宮”遺址。遺址地表散布著大量的繩紋板瓦、筒瓦、云紋瓦當,出土有灰陶罐、鐵燈、鐵釜及“半兩”、“五銖”銅幣,還出土有銅弩機殘件及泥質灰陶形地下排水管道等秦漢時期的建筑材料。《史記·秦本紀》記載,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宮。雞頭山在涇源縣境內,當年秦始皇巡邊曾駐驊回中宮。公元前166年,匈奴14萬騎兵劫掠中原,在蕭關(今三關口一帶)與西漢北地郡都尉孫卬大戰(zhàn)一場,孫卬英勇迎敵,戰(zhàn)死疆場。匈奴撤離時焚燒了回中宮,至今遺址內還有火燒的痕跡。……[詳細]
彭陽戰(zhàn)國秦長城
  彭陽戰(zhàn)國秦長城彭陽戰(zhàn)國秦長城由甘肅靜寧縣進入寧夏西吉縣,途經(jīng)原州區(qū),于河川鄉(xiāng)黃河村黃家莊進入彭陽境?h境長城分布在2鎮(zhèn)2鄉(xiāng)10村20多個村民小組,全長約80多公里。西北­—東南走向經(jīng)古城鎮(zhèn)黃灣、白陽鎮(zhèn)姜洼延伸至小河口梁坡頭后,折東北上陡坡、里灣、碉堡梁、楊灣到白岔村的西峁蓋至于家崾峴。東西向過長城塬、喬渠、白馬廟后,東南走向至澇池張溝圈。然后呈直角北折至楊小莊入深溝上孟塬塬,再呈東北方向過孟塬施坪、虎山莊后在孟莊、草灘、城墻灣地兩出兩入,最后從玉塬村出縣境進入甘肅鎮(zhèn)原縣。彭陽戰(zhàn)國秦長城現(xiàn)存較好的是白陽鎮(zhèn)白岔村段和孟塬鄉(xiāng)玉塬村段。殘存高度2——13米不等,基寬7——10米,頂寬2——米,夯土層0.1——0.3米。在縣內長城塬、孟塬塬、白岔等地設有多處長城敵臺,最大坡長14米,底部周長7……[詳細]
311、寧舟寶塔
寧舟寶塔
  寧舟寶塔寧舟寶塔簡稱舟培,坐落在中寧城西舟塔村柳青渠北岸的河溝邊。始建于唐朝大順二年(891年),是豐寧城(今古城)為紀念北魏刁擁軍在該地設置碼頭,一冬造船200艘,首創(chuàng)黃河航運業(yè),于碼頭寺廟修建的一座磚塔。寧舟寶塔的建筑鳳格比較特殊。塔基實心,低于地面二.67米;用娣e比塔基大數(shù)倍,四面以磚石砌墻。寶塔立于基坑中心,哪桅桿矗立于船艙里面。在當?shù)亓鱾鞯囊?詩中有“寺壁當舟蟹培服桅峰”等句。塔身七級,平面八角形,每邊寬五尺。塔內空心呈圓形,直徑1.5米,階梯以銜磚盤旋上攀,直達峰層。塔身用有色素面磚平鋪,石灰勾縫。外格為在理牙子相間砌成,轉角處懸掛風鈴。塔剎為葫蘆式,表面鑲黃銅蕉葉鉆尖塔頂。塔身的第一層敞門,第七層設南門;其余各層有前門一、西門一。東門二。在第三層的北面有一方磚匾額,正面是“……[詳細]
312、勝金關
  勝金關勝金關位于中寧北山南麓,衛(wèi)寧平原中部的丘陵地帶。北面山巒起伏,沙丘縱橫。南在是滔滔的黃河水,像一條白色的玉帶婉蜒東下。包蘭鐵路穿行在山河之間,關城下面有一座隧道,洞口陡峭的石壁上鐫刻著“勝金關”三個道勁、端正的大字。這里山河阻隔,路通一線,自古是兵家扼守的雄關要隘,也是著名的古戰(zhàn)場![詳細]
313、涇河新城樂華城 AAAA
涇河新城樂華城
  樂華城·國際歡樂度假區(qū)是由陜西樂華恒業(yè)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新銳旅游品牌。作為“5年5個樂華城”全國戰(zhàn)略布局的首個項目,西安樂華城·國際歡樂度假區(qū)集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娛樂購物、高端居住四大版塊功能于一體,是中國首個歡樂主題生態(tài)度假區(qū),位于陜西省西咸新區(qū)涇河新城。項目規(guī)劃有樂華歡樂世界、88℃溫泉樂園、英倫小鎮(zhèn)、海洋公園、影視基地、酒店集群、樂華國際商業(yè)街、高端住宅等十多種產業(yè)業(yè)態(tài),其中樂華歡樂世界、88℃溫泉樂園已建成開放運營,樂華歡樂世界已掛牌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目前,石家莊樂華城·國際歡樂度假區(qū)、汝州樂華城·國際歡樂度假區(qū)等項目也在穩(wěn)步推進當中![詳細]
314、靈武山
靈武山
  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人們熟知的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曾在襄城靈武山芙蓉澗隱居-。所寫《道德經(jīng)》五千言流傳至今。藍天碧水明如鏡,靈武山幽蘊圣魂,深澗芙蓉尋不得,神情默默拜仙尊。……[詳細]
315、靈武高廟
靈武高廟
  靈武高廟又稱上帝廟、玉皇廟,原名為玄武觀,始建于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高廟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廟宇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正殿高30米,臺基高11米,整體廟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南天門、無量殿、王母殿、觀音閣、玉皇殿、三清殿,兩側有天王殿、靈官殿、文昌閣、武昌閣、鐘鼓樓等11座建筑物。靈武高廟構思巧妙,布局嚴謹,工藝精湛,聚廟宇群為一整體。整體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結晶,主體建筑始終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高廟共3層,拾階而上,每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檐牙高啄,雕梁畫棟,構成了迂回曲折建筑風格。由于香火鼎盛,逢廟會、節(jié)日除本地的百姓拜佛敬香外,陜、蒙等周邊省區(qū)的群眾也源源不斷地趕來參加活動![詳細]
靈武明長城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連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guī)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歷史的大智大勇,因而長城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寧夏素有“長城博物館”之稱。靈武,古時靈州所在地,它一直是中原王朝駐守西北邊關的戰(zhàn)略要地,因軍事防御所需,秦、漢、隋、明四朝統(tǒng)治者都曾在靈州修筑過長城,并在這里駐軍守衛(wèi),移民屯退。靈武境內的長城,又以明長城保存最為完好和氣勢雄偉。它西起橫城堡黃河岸邊,猶如一條巨龍,飲水于黃河,穿沙海,跨丘陵、過草原,昂首東去綿延伏于遼闊的鄂爾多斯臺地之上。靈武境內的明長城自西向東……[詳細]
中衛(wèi)鼓樓
  鼓樓位居中衛(wèi)市區(qū)正中,清初名曰文昌閣,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七月十四日廟會時不慎失火焚毀,僅存基址。道光十一年(1831),知縣艾椿年率典史沈垣與當?shù)厥考澮坏谰栀Y重建,翌年建成。解放后,鼓樓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1955年,撥?顚臉前u修整;1984年被列為原中衛(wèi)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992年、1997年原中衛(wèi)縣人民政府又先后3次撥?罘埏棽世L,使鼓樓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市區(qū)中心。鼓樓底基呈長方形,南北長為224米,東西寬為1665米。基座正中為“十”字形門洞,分別通四面街道。門洞高3.75米,中心為穹窿頂,正中有八卦藻井,八卦圖周圍懸木雕八仙像,4個角嵌有石雕龍首,昂然相對;拿骈T樓上有匾額,是按方位反映中衛(wèi)地理形勝的。其東曰“鎖扼……[詳細]
318、白馬拉韁
白馬拉韁
  中衛(wèi)市城區(qū)有一條最古老的引水渠叫“美利渠”,它的引水原理是在河心筑堤引水,因此被稱為寧夏的“都江堰”。河水撞擊在10里引水長堤上,但見浪花飛濺,恰似白云翻飛,遠遠望去,宛如一匹白馬拖著長長的韁繩馳騁在黃河之中,這便是中衛(wèi)古八景之一的“白馬拉韁”。相傳,很古以前,黃河北岸是一片平展展的沖積平原,但這塊美麗的平原因黃河水的漲落時而受水旱災的成脅。為了旱澇保收,人們計劃著要開一條引水渠。在沙坡頭下住著一位手藝高超的石匠,人稱石匠大伯。他了解到人們開渠引水的心愿后,便背上工具,領著獨生兒子上到沙坡頭,帶領百姓先后選了幾個渠口,開了一務能灌10萬畝土地的引水渠,但因河水起落,流進渠里的水位老是不穩(wěn),水大時沖了渠堤,水小時又因水量不足造成旱災,被人們稱為“干”渠。為了找到理想的引水渠口,石匠大伯又年復一……[詳細]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
  靈武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寧東鎮(zhèn)磁窯堡煤礦南1公里處,距銀川市東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靈武市文物管理所先后進行4次發(fā)掘,清理3個發(fā)掘面,挖掘出8只恐龍個體。靈武恐龍化石經(jīng)國際著名恐龍專家徐星鑒定,為梁龍類中一個罕見的分支-—叉背龍類。靈武恐龍是中生代中侏羅紀大型新蜥腳類食草恐龍,距今約1.6億年。梁龍在赤道以北首次發(fā)現(xiàn),堪稱“北半球第一龍”,屬國寶級恐龍化石。從目前已挖掘的恐龍化石分析,靈武恐龍是中國已知蜥腳類恐龍中個體最大的屬種之一,某些數(shù)據(jù)超過已知所有屬種。靈武恐龍化石群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面積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邊環(huán)境未被破壞的恐龍化石。對研究蜥腳類恐龍形態(tài)學、分類學和系統(tǒng)演化具有重要意義。靈武恐龍化石對展現(xiàn)史前生態(tài)景觀,恐……[詳細]
三關古長城
  三關古長城:古時叫“西關門墻”,修筑于嘉靖十年(1531年),自大壩(今青銅峽縣境)至三關口(今銀川市西),長40公里。三關古長城全部用土版筑,外表未用磚包,今大部分保存尚好,是馳名世界的明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