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池州市 > 青陽縣旅游

青陽縣旅游景點介紹

九華山祗園寺
  祗園寺位于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祗園、東崖、百歲、甘露)之首.祗園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723年),原名“祗樹庵”。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為化城寺東序寮房.嘉慶年間(1796-1820年)祗園寺住持乏人,庵將傾頹,諸山長老議定迎請禪居伏虎洞二十多年的隆山和尚(1757-1841)來山住持.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祗園寺聚眾說法,開壇授戒,大興土木,重建殿宇,其規(guī)模為全山寺院之冠,將一座蕭條古寺變成了“十方叢林遂易今名.同治年間(1862-1874年)住持僧大根重建,增設戒棚,安單接眾.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寬揚募建大雄寶殿,時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1956年青陽縣人民政府拔款給佛教界重修祗園寺.十年“文革浩劫中受到破壞,1982年以后逐步修建.……[詳細]
九華山化城寺
  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對芙蓉峰,北倚白云山,東鄰東崖,西接神光領嶺,四面環(huán)繞如城,古人有“內外峰圍涌玉蓮)之稱。每當紅日西沉,白云歸岫,蒲牢一擊,鯨鏗徐應。這就是九華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鐘”。化城寺原有大鐘一口,重約萬余斤,但已毀于兵燹,F(xiàn)存的一口洪鐘,重約兩千余斤,高一丈有余。此鐘鑄造精美,體積超群,音質悠揚洪亮,以手輕叩即可聽到清脆悅耳的微微響聲,用槌撞之,則甕聲宏亮高揚,由近及遠慢慢在山谷中回蕩,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鐘聲更為清悠,令人仿佛置于天上佛國,超凡脫俗。因此,朝山進香之人,無不聆聽化城晚鐘,領略一下“化度群生悲愿宏,城開兩序別西東。晚來香火因緣盛,鐘送梵音澈太空”的古鐘圣音,以除人間煩惱;撬率蔷湃A山的開山寺和總叢林。相傳晉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為庵。唐開元年……[詳細]
九華山月身寶殿(肉身寶殿)
  地藏菩薩真身所在—九華山月身寶殿,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稱地藏塔,而九華山是與金地藏,金喬覺的名字分不開的。金喬覺(696-794);系新羅僧人,俗稱金地藏,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相傳其人“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靶拇榷矏,穎悟天然!24歲時,削發(fā)為僧,攜白犬“善聽”,從新羅國航海來華。初抵江南,卸舟登陸,經南陵等地上九華。相傳九華山原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閔讓和十分驚異,由驚而喜,先讓其子拜師,后自己亦隨之皈依。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讓和父子。金喬覺來山后,居詮在東岸峰的巖洞里(后人稱之為“地藏洞”),巖棲漳汲,過著十分清苦的禪修生活。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長老諸葛節(jié)等數(shù)人……[詳細]
64、太平山房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山房
  時代:明至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陵陽鄉(xiāng)所村。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為徽派祠堂式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該建筑呈長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闊五開間共16.5米,進深三大進,共71.6米,占地面積1173平方米。每進以走廊、廂房、天井相屬,嚴謹有致。正面是高大門坊,坊作四柱三樓式,正中匾額楷書陰刻“積善流芳”4個徑尺大字,枋額間磚塑浮雕的內容為古代戲劇情節(jié),底座是大理石雕的單層須彌座。樓頂用磨磚斗拱出挑,翹角凌空,氣字軒昂。兩側砌立馬頭墻,高大墻體與鱗次屋面形成古趣盎然的外觀。內部為抬梁式結構,116根粗壯的圓柱,頂梁而立,碩大的月梁縱橫飛架,彩繪畫枋穿插其間,柱礎有鼓鏡式、素復盆式、青腳式。石墻上有精雕細刻的繁花異卉珍禽圖案,梁架間有制作雅秀的軒蓬頂。其后進是二層樓……[詳細]
濟陽曹氏宗祠
  時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城關茶東。該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漢族祠堂建筑,屬于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光緒年間曾擴建修繕。整個祠堂由門樓、曲廊、享堂和寢樓組成。面闊22.6米,長65.5米,為五開間的磚木結構。門樓部分建筑面積141平方米,空間結構布局合理,別具一格。享堂和寢樓部分建筑面積1237.4平方米,中間設有天井,兩側設有廡廊,屋面下部為抬梁式結構,上部大部分是穿枋式結構。整個建筑制作工藝精湛,渾為一體,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該祠原坐落在陵陽鄉(xiāng)濟陽村月塘隊,1995年青陽縣將祠遷至今址,經維修后辟為“青陽縣博物館”。保護范圍:東至陳良臺牌坊基腳外5米,西至后墻基腳外50米,南至山墻基腳外35米,北至山墻基腳外27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南25米,北3米……[詳細]
上章李氏宗祠
  時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沙濟鄉(xiāng)上章村。該祠堂座落于青陽與黃山接界的黃萌嶺下,坐北向南,建筑面積887m2。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重建大宗祠碑記》記載:此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46年(1781),嘉慶四年(1799)完工,歷時二十年。其建筑工程巨大,雕刻技藝高超,一向為人稱道。而最為眾所注目的乃是其工藝精細的木雕、石雕、磚雕。祠堂正面,有三道大門,中門最為高大,兩旁有一對黑色大理石的石板,人可騎坐其上,因之又名“騎鼓”。鼓門刻有“獅子戲球”圖案,由門拾級而上,進入祠內,便是一幢高大寬敞的四合明堂,圓形木柱,粗可合抱,方形石柱,頂梁而立北面有一廳,名日“敘倫堂”是本族人聚會議事之所,對面有照壁,墻上刻有李氏名土竹火生撰寫的《家訓》全文。文中訓誠子孫的語句,雖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但……[詳細]
地藏古洞
  地藏洞位于九華山森林公園內的九子巖地藏王打座石下,洞內清泉潺潺,奇石無數(shù)。洞內可容納10余人休息。洞口面向東北,異常涼爽;洞前樹木蔥蘢,綠竹滴翠,精致迷人。相傳此洞的僧地藏休息,誦經場所,故名。據(jù)當?shù)鼐用駛髡f,唐朝時期金喬覺剛從新羅國來到東土九華山,第一落腳處,就選擇了這里,長期流連休憩于此,并在此開始了他在九華山地區(qū)修行的第一步。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華山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勝境。九華山現(xiàn)有寺廟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游區(qū)。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于海內外。九華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薩道場。大乘大集地藏十倫經稱:“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詳細]
蓮峰云海景區(qū)
  蓮峰云海景區(qū),坐落在九華山蓮花峰,它位于九華山后山是九華山脈第一峰,因其峰上下常年云霧繚繞,變化萬千,得名“蓮峰云海”,此乃九華十景之一。又由于蓮花峰山形酷似文房四寶中的筆架,所以又稱“筆架山”,目前景區(qū)面積400畝,保護面積1000畝。蓮峰云海是九華山后山旅游帶的重要接待景區(qū),倚山而建,就勢造景,園即是山,山即是園,妙趣天成。該地區(qū)植被良好,森林茂密,空氣清新,無污染。土壤、地表水等無污染,據(jù)環(huán)保部門檢測,園區(qū)內二氧化硫含量、總懸浮物顆?晌腩w粒等含量均低于國家規(guī)定的大氣環(huán)境質量指標,地表水均符合國家地面水環(huán)境一級標準、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到10000個每立方厘米,步入其間,心曠神怡,延年益壽。這里歷史悠久,佛教文化淵遠,留下很多名人筆墨和歷史古跡,已經發(fā)現(xiàn)和正在考證的有宋代石屋、石橋、……[詳細]
閔公禪寺
  九華街東側有一座閔公墓,墓主人是九華山當?shù)氐囊晃粏T外,據(jù)稱閔公家產豐盈,為人慈善,每天齋僧99人。后人為紀念這位樂善好施的善人便修建了這座閔公禪寺。閔公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廟,始建年代不詳,后在抗日戰(zhàn)爭中被日軍炸毀,F(xiàn)在住持釋妙性法師帶領下復建。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大乘大集地藏十倫經稱:“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密藏!币虼嗣麨榈夭。地藏菩薩是佛教中愿力最大的一位大菩薩。他發(fā)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币蚨夭仄兴_功德利益寬大無比,而與眾生世界有大因緣。地藏精神在佛教界占有崇高的地位。據(jù)說,唐開元年間,金地藏航海入唐,歷盡艱辛,訪遍名山,選中九華山為其卓錫修行的道場,金地藏上山后,向九華山主閩讓和求一袈裟之地,閔讓和慨然應允其隨意選定。金……[詳細]
70、鳳凰松
鳳凰松
  在佛教名山九華山,有一棵千年古松,它雖不如迎客松那樣聞名中外,但其外形之獨特,承載之歷史,卻絲毫不比迎客松遜色。鳳凰古松位于九華山風景區(qū)中閔園回龍橋東北,屬“黃山松”,學名“臺灣松”,高7.68米,胸徑1米,該松形成平頂,造型奇特,旌形樹冠,如同鳳冠一樣,其主干扁平,在3米高的地方主干一分為三,分層次向上向外伸展:中間一只翹首云天,另外兩枝,一枝向后平伸形如鳳尾,一枝向外伸如鳳兩翼。整個樹面向天臺,形酷似鳳凰引頸振翅,欲翔藍天,一直被當?shù)匕傩辗Q作“鳳凰松”。根部周圍綠草如茵,松尾下有很大的園石,人稱“鳳凰蛋”。鳳凰松樹主干扁平因受高山生長條件影響,這是他的自我保護,防山中強對流天氣,防雷電的閃劈。天然與自然,內在與外在,在樹身上呈現(xiàn)著自然的生存法則。這顆鳳凰古松,史載見于南北朝,相傳為南北朝……[詳細]
71、心安禪寺
心安禪寺
  心安寺初名文殊茅蓬,又名“心安禪寺”,俗稱“六畝田”,位于佛教名山九華山東麓,是安徽省52座重點保護寺廟之一。它南鄰黃山太平湖,東望銅陵長江大橋,北接318國道,距青陽縣城不足20公里路程。所處海拔800—1000米,高山環(huán)抱,俊峰筍立,竹林如海,古楓參天,環(huán)境靜謐,氣候宜人。不因其周圍三、四平方公里范圍內還有可供觀賞的景觀景點10余處,且景點形成的傳說大都與“仙”有關,有“仙山瓊閣”的美稱。明初始建文殊茅蓬。清光緒二十八年翠峰寺僧直妙到此,見茅蓬已倒毀,遂“以八元銀幣購地六畝”,重建庵堂,故有“六畝田”之俗稱。后擴充殿宇,易名“心安禪寺”。繼之住持僧傳本。一九三三住持僧海明。一九三六年住持僧性光,時已具十方叢林規(guī)模。一九四三年住持僧海德。繼之住持僧海量。一九六六至一九八五年住持僧大行。一九……[詳細]
九華山翠峰寺
  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的九華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薩道場,與五臺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并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被譽為開創(chuàng)中國僧伽教育史上設立華嚴大學之先河,成為信眾朝禮參學圣地的千年古寺――翠峰寺,就座落在九華后山的朱備鎮(zhèn)青峭灣滴翠峰下。翠峰寺是安徽省重點保護佛教寺院,位于九華山后山的天柱峰景區(qū),“天柱仙蹤”為“九華十景”之一。翠峰,也稱滴翠峰,最高處海拔1087米,頭大尾小,最為奇特。清人陳蔚《九華紀勝》描述:“九華諸峰皆聳身銳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蒼翠三層,露洗煙消,鮮新可掬。”朝朝暮暮,峰頂煙云繚繞,如凝煙積翠,蒼翠欲滴。古寺座落于海拔千米的峰巒翠疊之中,雄踞高臺,氣宇軒昂。寺院主殿背依滴翠峰,若同一尊莊嚴的地藏王菩薩臥佛;山門前峰嶂插天,左似……[詳細]
九華山凈信寺
  凈信寺,位于蓮花峰東麓的金沖村境內,距青陽縣城僅八公里。沿金山村后拾階而上一公里許,在一片修篁掩映之中便隱約可見一座不起眼的廟宇,這便是“凈信寺”。當?shù)厝朔Q“老庵”。相傳唐代那個修道成佛的瘋癲和尚道濟曾在此居庵多年。據(jù)《九華山志》載,凈信寺始建于唐代,一名“安禪院”,又名“碧云庵”,俗稱“老庵”。南宋詩僧釋希坦將碧云庵修葺、擴建后易名“凈信寺”。釋希坦,號率庵,工詩,著有《九華詩集》,早佚,舊志中尚存其詩五首,現(xiàn)志僅存《九華崇壽塔》和《七步泉》二首。現(xiàn)在的凈信寺主殿三間系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住持僧覺凈攜徒明順、明通所建。大殿為全石結構,不僅四壁為青麻條石壘砌,而且整個殿宇的梁、柱、斗拱皆系青麻石鑿成,有一人合圍粗細,并云紋雕刻。正門柁梁之上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正楷大字。整個……[詳細]
74、天橋寺
天橋寺
  天橋寺又為半山寺,俗稱“吊橋寺”,半山寺古名“翠云庵”,安徽省重點寺院。小廟背依山峰,前臨千仞絕壁,險峻異常。半山寺庵瓦舍5間,正中三開間為佛殿,兩邊為僧人住房。殿前為室內走廊,下裝板壁,上安玻璃,可憑窗遠眺。走廊東西各開一扇小門供出入,是步行游天臺往來的咽喉要地。0結束以后,九華山的佛教慢慢有了復蘇,到一九七九年,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正式恢復活動。然而翠云庵氣象仍舊奄奄,九華街的大廟尚待修葺,天臺一線天臺寺、拜經臺等因有地藏菩薩遺跡,也比翠云庵更早提上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的修建計劃。但翠云庵前邊的小道是閔園通至天臺的必經之道,故而在庵西側先修一座木橋,以供行人便利,佛協(xié)也派出家人暫且住在這里。文革后在翠云庵住的第一個出家人是圣寶,隨后是圣光。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安徽省政府確定九華山的三十座寺院為省……[詳細]
閔園尼庵群
  閔園尼庵群,位于九華山天臺峰與插宵峰之間,分上閔園、中閔園、和下閔園三處。尼庵群多集中在中閔園一帶,臨河背山。其建筑皆非殿宇式,住人則為民居,供佛即為廟宇。一家挨著一家,朝向也不一致,沿著路開門或開窗!鞍讐滞、馬頭墻,天井院落雜回廊,地板樓板隔墻板,正廳供佛居兩廂!边@是閔園尼庵群房屋構造和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閔園共有20多座尼庵,多是明清建筑,也是中國目前最具特色的尼庵群落。據(jù)史料記載,金地藏開創(chuàng)道場時,九華山曾有尼姑居住。之后根據(jù)九華山志記載,唐朝時期金地藏道場興起之初,九華山為名山佛地,清規(guī)戒律較多,當時的寺廟里也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夜晚不留宿,婦女都不準上九華街,就連九華街上也不允許帶女眷上山留宿。民國時期尤其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九華山因為地處高山峻嶺之上,尤其的閔園更是深山老林之中……[詳細]
76、青陽天池寺
青陽天池寺
  天池寺又名天池庵,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同治時期獨立出來,現(xiàn)為尼僧庵堂,位于東崖西麓,與太白書堂近鄰,安徽省重點寺院。因院內有泉出石罅,下鑿石池,名“天池”,故以此名寺(庵)。據(jù)說來自地藏王菩薩,曾在此修行打塵,并飲用過池中圣水。天池呈方口形,邊寬1.5米,深1.4米。久旱不涸,久雨不盈,池水清洌,甘甜可口,為優(yōu)質礦泉水。相傳李白以此美泉釀造佳醅,招待詩友,自己也常常酩酊大醉。天池庵清道光年間尚存,咸豐年間被兵毀。同治年間僧人藏爽募化復建。后遭火災,住持僧湛修重建。1925年住持僧心定。1928~1938年住持僧妙慶。1949年住持僧靈來。1966~1976年0中佛像被毀,無僧人居住。寺宇民居式,2層8開間,建筑面積1256平方米。1987年失火,南邊寺宇全部燒毀,北邊僅存……[詳細]
天臺索道
  天臺索道,位于九華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閔園、天臺景區(qū)。下站設于大覺寺北150米的洼地上,上站設于木魚峰南側20米山坳中,全長1244.31米。乘坐九華股份天臺索道,竹海連天涌,奇峰迎面來;彩云在腳下,山花為你開。登上十王峰,觀九華山最高最雄偉寺廟天臺寺,朝拜地藏王菩薩道場古拜經臺,賞天下第一千年古松鳳凰松,覽怪石奇峰云海絕景,領略夢魂縈繞的絕妙景觀。來九華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稱之為“中天世界”。這里是游客游九華必到之處,自古有“不到天臺,等于沒來”之說。天臺景區(qū)為九華山高山游覽區(qū),是傳統(tǒng)的精華景區(qū),區(qū)內奇峰突兀,危崖層疊怪石嶙峋,以“雄、奇、特、神”為主要特征,又稱天臺正頂,海拔1306米,在九華山的九十九峰之中僅低于十王峰、七賢峰。天臺頂上觀日出有兩處佳境,捧日亭和云峽。觀日……[詳細]
78、花臺索道
花臺索道
  花臺索道下起九華山最自然原生態(tài)村落方家里,上至自然景觀絢麗多彩的花臺景區(qū),線路全長2908米,上下站高差824米,運行速度6米秒,單向運量800人每小時,具有乘坐安全、舒適、快捷等特點;ㄅ_索道的設備和技術在全國或全世界都是一流的,花臺索道位于九華山花臺景區(qū),是九華山三條索道中最長的一條索道,也是沿途風景最多的一條索道。它將九華山的主要景點——大花臺、小花臺、天臺、閔園景區(qū)、九華街形成“閉合環(huán)線”,游客可乘坐花臺索道快速前往花臺景區(qū)觀光游覽。花臺景區(qū)南連天臺景區(qū),西接閔園景區(qū),東部和北部分別為后山景區(qū)和河東景區(qū),面積約10平方公里,周邊溝壑環(huán)繞,群峰林立。景區(qū)內峰嶺突兀,怪石嶙峋,谷洞幽深,蟠龍虬松,山花浪漫,爭奇斗異,氣象萬千。“花臺0”是九華新十景之一,花臺景區(qū)具有非常典型的花崗巖地形地……[詳細]
九華山花臺景區(qū)
  九華山花臺景區(qū)由大花臺、小花臺組成,是九華山高山景區(qū)之一;ㄅ_景區(qū)位于“天然睡佛”所在地,因盛產山花而得名,為九華山風景區(qū)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游覽區(qū),新建一條高空游步道,于2017年5月開放;ㄅ_峰高獨秀,山花繁盛,嘉木蔥蘢,靈石乖巧,像人擬物,惟妙惟肖。景區(qū)周邊溝壑環(huán)繞,群峰林立。區(qū)內峰嶺突兀,怪石嶙峋,谷洞幽深,蟠龍虬松,山花浪漫,爭奇斗異,氣象萬千。經典景點“花臺0-”是九華新十景之一。花臺景區(qū)作為九華山核心景區(qū)之一,更是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的核心地段,位于九華山中部,面積10平方公里。景區(qū)內風光壯美,景色綺麗,以奇峰怪石、云海霧凇、花的海洋而著稱,素有“靈山九華,美在花臺”的說法。每年的四至十月份,景區(qū)內有我國品種最為集中的稀有高山杜鵑花,紅、黃、白、紫等爭相綻放,爭奇斗艷,鑲嵌……[詳細]
80、閡園
閡園
  在閡園方向步行,尼庵、古廟一座連一座,小巧玲瓏,或古色古香,或殿字輝煌。大致有勝鬢精舍、蓮花庵、大慈庵、光明茅蓬、祗園精舍、大愿茅蓬、靜修茅蓬、慈修庵、慧居寺下院、九華蓮社等。傳說在遠古的一片平原上,住著一戶一老九子八十九孫的人家。一天,女巫、海魔王征戰(zhàn)九兄弟,企圖吞沒平原。這被北斗七星在云縫中看到,于是就手持星光杖,前來助戰(zhàn)。霎時,雷鳴電閃,兩怪粉身碎骨,99座山峰聳入云端,變成了名叫九子山的寶山。九子山長滿了金錢樹。唐開元年間,金喬覺在該山苦修時,還常從金錢樹上摘下一串串金錢,修建廟宇,廟宇建成后,香火甲于天下。在一個鰲魚張嘴的大旱之年,蓬萊島上飛來一只金風凰,每天為金錢樹澆水,給朝山的香客送茶。一天凌晨,金風凰起飛擔水時,趕上佛祖布經法壇,金鳳凰被佛光照及,留下了展翅騰飛的永恒雄姿。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