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泰安市 > 泰山區(qū)旅游

泰山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秦泰山刻石
  導 游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廟東御座大殿露臺前西側,是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刻石原在岱頂玉女池旁,后迭移至此? 點   秦泰山刻石鐫刻著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由丞相李斯篆書,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 介 紹   秦泰山刻石鐫刻著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刻石原文222字,歷經(jīng)滄桑,現(xiàn)僅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山東泰安市……[詳細]
齊長城遺址
  導 游 齊長城平地為黃土夯筑,山上則為石塊壘砌。長城分兩道,城墻一般高5米、厚2.5米,城地內(nèi)側有守城馬道,高4米、寬2米,馬道下依墻建石屋用以屯兵。   看 點 齊長城是我國歷史上修筑最早的長城之一,是古代偉大的建筑工程。泰山存有約 10公里的長城遺址,從斷斷續(xù)續(xù)的城基遺跡上,依稀可見當年風采。 介 紹 建于2500年前的齊長城橫臥于泰山西北約50公里處的大峰山山顛之上,它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所筑的戰(zhàn)爭防御建筑,全長500余公里,西起平陰,東至膠縣小朱山入黃海,將泰山、魯山、沂山等數(shù)百個山岳連為一體,構成齊國的南境屏障! 交 通 泰安到濟南走104國道的中巴車路過。   門 票/開 放 時 間 15元山東泰安市……[詳細]
143、泰山普照寺
泰山普照寺
  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傳為六朝古剎,又據(jù)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普照寺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題為“普照禪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后屢遭兵燹,基址獨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麗僧滿空禪師登泰山、訪古剎,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復興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余人。現(xiàn)存明正德十六年《重開山記碑》記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于佛誕之日依古制建壇傳戒。道光年間(1821-1850)建佛閣(今摩松樓)。光緒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東西配殿。建國后多次修繕。1984年將后院辟為“馮玉祥在泰山”陳列室。普照寺屬禪宗臨濟派,是華北著名叢林。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線,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筑群。一進山門面闊……[詳細]
孔子登臨處
  孔子登臨處,位于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知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jiān)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的“天階”坊?鬃拥桥R處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柱聯(lián)曰:“素王獨步傳千古,圣主遙臨慶萬年”。傳說孔子30多歲時,離開魯國到齊國去,登上過泰山。還有一次,孔子和學生顏回一起登上泰山?鬃油鶘|南方向一看,看到了蘇州城下的閶門,還看到了閶門下有一匹白馬。他就問顏回,“看到閶門了嗎?”顏回說,“看到了!笨鬃佑謫枺翱吹介嬮T下面有什么嗎?”顏回看不清楚,覺得是一團白綢?鬃蛹m正他,說是一匹白馬。兩個人下山以后不久,顏回的身體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頭發(fā)變白了,牙齒都掉了下來,衰老得極其厲害![詳細]
經(jīng)石峪
  經(jīng)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宮東北,有岔路盤道相通,過漱玉橋、高山流水亭、神聆橋即至。峪中有緩坡石坪,上刻隸書《金剛經(jīng)》,俗稱曬經(jīng)石,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曝經(jīng)石”。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刻位于斗母宮東北經(jīng)石峪,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佛經(jīng)摩崖刻石。-刻于面積2064平方米的緩坡石坪上,自東而西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采用后秦鳩摩羅什譯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經(jīng)刻只刻到15分目“特經(jīng)功德兮”,計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徑50厘米。經(jīng)刻歷千余年風雨剝蝕、山洪沖擊、游人踐踏、捶拓無度,已殘泐磨滅過半,現(xiàn)僅存-41行、1069字(包括可認讀的殘字和雙勾字)?淌療o年月和書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貞認為,“傳王右軍書,非也,然筆力古勁,非-不能作”。明孫克宏《古今石刻碑貼目》則稱:“今考其……[詳細]
146、壺天閣
壺天閣
  壺天閣位于泰山中路回馬嶺下,明嘉靖年間稱升仙閣,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壺天閣,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0。壺天閣跨盤道而建,為城門樓式。門洞上鑲石匾額“壺天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題。壺天閣位于斗母宮北,始建于明代,原名升仙閣,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后改為今名,因道家稱仙境為“壺天”而得名。清嘉慶年間崔映辰題聯(lián):“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云入翠微”。又清嘉慶間泰安知府廷璐于閣上題聯(lián):“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門洞上雙柏橫生,盤結向上,奇?zhèn)延^。壺天閣西北是回馬嶺坊。泰山登至此處,山勢陡峭,峰回路轉,馬不能繼續(xù)前行,故名;伛R嶺坊后有馬蹄盤,因盤路陡絕岌岌,東南上而西北折,狀如馬蹄而名。壺天閣跨盤道而建,為城門樓式。下層為石筑,由12層條石砌成,東西寬14……[詳細]
147、后石塢
后石塢
  導游這里有碧霞元君行宮,廟分東西兩院,東院正殿祀三官,西院正殿祀碧霞元君。院內(nèi)有一天然石洞,名“黃花洞”,傳說為玉女修真處。洞頂水滴若珠,滴入深池叮咚作響,名曰“靈異泉”?袋c這里古松萬頃,著名的姊妹松、臥虎松、臥龍松、燭焰松都在附近。位于岱陰天空山下,從岱頂乘后石塢索道直達。內(nèi)有獨足盤、古松園、元君廟、九龍崗、天燭峰諸等點。地址:山東泰安市泰山區(qū)紅門路54號泰山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電話:0538-5369580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門票:含在泰山景區(qū)門票內(nèi)交通:步行……[詳細]
高山流水亭
  導 游   高山流水亭位于斗母宮東北、經(jīng)石峪西炮高嶺上。為明隆慶六年(1572年)都察院右僉都御使總理河道提督軍務萬恭所建。柱上施角梁、扶角梁、金枋、單脊四注頂,浮雕瓦壟、勾頭、滴水等,柱間上部施額板。     看 點   此地風景恰切得詮釋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韻。概因此附會于伯牙與鐘子期知音的故事。   介 紹   泰山經(jīng)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傳說是伯牙撫琴的地方。亭為四柱方形石亭,邊長6.1~6.6米,通高4.4米。山東泰安市……[詳細]
149、馮玉祥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玉祥墓
  馮玉祥墓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西麓。馮玉祥(1882~1948年),字煥章,安徽巢縣人,行伍出身,曾先后任北洋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第十一師師長,陜西、河南督軍及陸軍檢閱使等職,曾反對過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中,他發(fā)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直系軍閥頭子、賄選總統(tǒng)曹錕,組織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并將清廢帝溥儀逐出故宮。后來他又多次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并于1926年加入了-,率部在五原誓師,配合北伐軍的行動出兵河南。1927年,他就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參與蔣介石、汪精衛(wèi)的-活動,后于1928年起舉兵反對蔣介石,先后爆發(fā)了蔣馮戰(zhàn)爭和中原大戰(zhàn)。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積極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與中國0合作,在張家口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詳細]
150、斗母宮
斗母宮
  是泰山景區(qū)中最為幽靜的所在。斗母宮古名“龍泉觀”,它臨溪而建,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于宮門兩旁并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斗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斗母宮分前、中、后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鐘、鼓樓。院內(nèi)正殿原祀斗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于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云樓,均辟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后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游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nèi)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游山東泰山斗母宮人立于潭間,流水聲似絲竹奏鳴。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詳細]
151、大觀峰
大觀峰
  導 游 大觀峰和云峰上遍布題刻,唐劉仁愿、宋趙明誠、元徐世隆、明朱衡、清阮元及施閏章等歷代名流題刻歷歷在目。“置身霄漢”、“青碧丹崖”“天日蒼!薄ⅰ昂粑钪妗钡却笞峙c《紀泰山銘》互為輝映,令人嘆為觀止。   大觀峰前原建有東岳廟,乾隆題額“資始惟元”、“上摩蒼昊”。惜民國年間被毀,現(xiàn)僅存臺基和清咸豐年間重修碑。   看 點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725)登封泰山時御制御書的《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 介 紹   在玉皇頂盤路東側,大觀峰削崖為碑,布滿了歷代題勒!   ∧ρ赂13.3米,寬5.5米,全文1000字,書體為唐隸。文辭典雅,書法遒勁,頗具盛唐風格。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評價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舞于煙云之表,為之色飛!山東泰安市……[詳細]
152、中天門
中天門
  中天門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此處為登頂半程,上下必經(jīng)之地。中溪山北側為東溪,俗稱大直溝,古為登岱東路,后廢棄。中天門建于清,為兩柱單門式石坊。泰山古時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廟祀黑虎神,現(xiàn)廟內(nèi)塑財神趙公元帥執(zhí)鞭跨虎,東為仿古茶樓,西南為中溪賓館,西北為中天門索道站。中天門位于黃峴嶺脊背之上,海拔847米。黃峴嶺因其土色黃赤而名,黃峴嶺東面為中溪山,1989年臺胞陳英杰捐資在山巔建慈恩亭,亭內(nèi)放置澎湖同胞捐贈的澎湖石,-碑文,表達希冀海峽兩岸早日一統(tǒng)之愿。中天門峻嶺闊谷,樓閣簇擁。東有中溪山突兀俏麗,可觀日出,望晚霞;西有鳳凰嶺蜿蜓伸展,可遠眺傲徠雄姿,俯視城廓新貌。佇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峰,眾山拱立,林茂泉飛,纜車凌空,天然成畫。用時參考1小時交通【外部交通】1.乘坐14路、19路、45路、……[詳細]
153、五松亭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松亭
  五松亭又名憩客亭,位于中天門北,因亭前有五大夫松而得名。此亭南近云步橋,北鄰朝陽洞,建無考,明、清重建。原為3間,1956年擴為5間,1978年又翻修屋頂。亭面闊16.1米,進深6.05米,通高5.75米,建在四層條石壘砌的石基上,臺基高10.4米。亭四柱五架梁七檁前廊式,重梁起架,檐柱為方形石柱,內(nèi)柱為圓形木柱,卷棚歇山頂,前后兩面每間均裝四隔扇門。亭兩端也各開一門,裝隔扇門四扉。亭東北有房屋3間,面闊8.65米,進深5.14米,通高5.3米,三柱五檁五架梁前廊式,重梁起架,單脊仰瓦硬山頂,裝四隔扇門,次間開窗。據(jù)《史記》載,秦始皇封時中途被雷雨所毀,因其護駕有功,被封為“五大夫”。今存兩株,拳曲古拙,蒼勁蔥郁,自古被譽為“秦松挺秀”,列為泰安八景之一。旁有五松亭和乾隆皇帝御制《詠五大夫松……[詳細]
探海石-云海玉盤
  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氣蒸發(fā)上升,加之夏季從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被高壓氣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時,如果無風,在岱頂就會看見白云平鋪萬里,猶如一個巨大的玉盤懸浮在天地之間。遠處的群山全被云霧吞沒,只有幾座山頭露出云端;近處游人踏云駕霧,仿佛來到了天外。微風吹來,云海浮波,諸峰時隱時現(xiàn),像不可捉摸的仙島,風大了,玉盤便化為巨龍,上下飛騰,倒海翻江。探海石,是位于岱頂?shù)囊粔K突兀伸出的怪石,石長6.5米,是泰山標志之一,也是登岱觀日出的好地方。其上可觀云海玉盤奇景。山東泰安市……[詳細]
155、日觀峰
日觀峰
  觀日長廊全長30米,亭廊銜接,似仙閣矗立,鮮艷奪目。拱北石又名觀海石。石長6.5米,北西8度,與地面夾角30度?袋c登臨其上可盡賞旭日東升場面。李興祖詩: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以初明。蒼茫海氣連云動,石上游人別有情。位于玉皇頂東南,古稱介丘巖,因觀日出而聞名。地址:山東泰安市泰山區(qū)泰山景區(qū)內(nèi)開放時間:全天開放用時參考1-2小時交通【外部交通】1.乘坐14路、19路、45路、k37路、k3路、k49路在紅門站下車可到泰山紅門入口2.乘坐19路、k37路、k39路內(nèi)環(huán)、k39路外環(huán)、k3路、k49路在天外村站下車可到泰山天外村入口3.乘坐19路在天燭峰景區(qū)站下車可到天燭峰入口4.乘坐k16路、k49路在桃花峪站下車可到桃花峪入口【內(nèi)部交通】景區(qū)內(nèi)步行到達門票包含在泰山景區(qū)門票內(nèi)……[詳細]
156、岱宗坊
岱宗坊
  建于臺基上,岱宗坊四柱三門式石坊,造型粗獷、簡潔,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志導向作用。清雍八年(1730年)間重修。坊前有雍正九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泰山記碑》東西相峙。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坊建于臺基上,四柱三門式,清雍正年間重修時丁皂保篆額。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祀伏羲、神農(nóng)、黃帝,配以八蠟神。兩廟均于建國前后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岳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后建行宮。原宮規(guī)模宏大,松柏郁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后荒廢。民……[詳細]
泰山玉皇頂
  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nèi)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志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里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玉皇頂位于碧霞祠北,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玉皇廟位于玉皇頂上,古稱太清宮、玉皇觀。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玉皇頂舊稱“太平頂”,也叫做“玉皇頂”,這里是泰山絕頂,是歷帝王登高封禪的地方。玉皇廟建于泰山的極頂,為泰山地勢最高的建造物,由山門、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東西禪房組成![詳細]
158、桃花峪
桃花峪
  導游峪中滿山草藥,遍地是寶。最令桃花峪揚名增色的是聞名遐爾的泰山赤鱗魚,它們出沒于石隙水藻之間,身影靈巧輕盈,搖曳多姿。比較其它幾條登山旅游線,桃花峪登山線是最為便捷的一條登山線路,尤其對于沿公路從北方來的游客更是如此。到達景區(qū)后先乘汽車后坐索道,輕輕松松可達山頂。元代道士張志純有詩云:“流水來天洞,人間一脈通。桃源知不遠,浮出落花紅”。桃花源辟有索道,乘索道可直達岱頂。看點這里山青樹綠,水靜沙明,自然環(huán)境幽靜,空氣清新醉人,游人至此猶如進入人間仙境。峪中滿山草藥,遍地是寶。位于泰山西麓,段名桃花源,下段稱桃花峪,古時因桃花滿谷而得名。又取義唐李賀“桃花亂落如紅雨”詩意,名紅雨川、紅甫川。交通登山大門西距104國道只有3公里,北方自駕游客可不進泰安直達山門。泰安火車站乘旅游專線車可直達,或岱……[詳細]
159、泰山紅門
泰山紅門
  紅門位于岱宗坊北,紅門路北首,東臨中溪,西靠大藏嶺。宮因嶺南崖有紅石如門而名,創(chuàng)建時間無考,明清時重修。廟分東西兩院,東為彌勒院,西為紅門宮,中由飛云閣相連。東院正殿原祀木雕彌勒佛,1966年毀;東有穿堂式更衣亭,舊時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為茶室;南有穿堂式過庭。西院為元君廟。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蓮菩薩銅像;西有且止亭,今為泰山風光攝影展室;南為穿堂式茶亭。正殿后是禪房院及東西配房。飛云閣原祀觀音大士,今為賞景臺。宮前三重石坊形若階梯。前為一天門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撫李樹德重建,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中有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并聯(lián):“……[詳細]
泰山碧霞祠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大觀峰(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系元君上廟,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間創(chuàng)建,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祠以山門為界,分內(nèi)外兩院,內(nèi)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銅像,銅瓦覆頂,東西配殿分別祀眼光奶奶和送子娘娘,鐵瓦覆蓋。殿前有香亭、銅鑄千斤鼎、萬歲樓和乾隆御碑亭,錯落有致,熠熠生輝,是一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看點整組建筑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云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位于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后改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