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护士xxxx,98色播,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男人天堂,男人的天堂,男人的天堂手机在线,特黄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亚洲综合自拍视频在线观看,se98视频,男人的天堂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名人故居景點介紹

1、菽莊花園 AA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菽莊花園
  菽莊花園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嶼島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巖,原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園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花園,1955年獻作公園。菽莊花園利用天然地形巧妙布局,全園分為藏海園和補山園兩大部分,各景錯落有序,園在海上,海在園中,既有江南庭院的精巧雅致,又有海鷗飛翔的雄渾壯觀,動靜對比,相得益彰。園內(nèi)還有四十四橋和十二洞天等景點。林爾嘉對花園精心設計,力求再現(xiàn)板橋別墅的風貌,又具江南園林的韻采,利用不大的一灣坡地,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空間,“每春秋佳日,登高望遠,海天一色,杳乎無極”,把四周能看到的景物全部納入花園懷抱。他在園內(nèi)設置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觀潮樓、小蘭亭等10景,并把臺北板橋別墅里的小板橋也搬了來,小巧別致,獨具一格![詳細]
莆田梅妃故里
  梅妃故里位于木蘭溪下游寧海橋畔的莆田縣黃石鎮(zhèn)江東村。梅妃原名江采蘋,唐玄宗時,作為秀女被選入宮,后封妃。因酷愛梅花,在居住的地方遍植梅樹,且建有一亭,取名“梅花亭”,稱為“梅妃”。每當梅花盛開,她便成天賞梅作賦。玄宗就戲稱她為“梅精”。真是“梅精千載有香魂”。一千多年過去了,人們?nèi)匀簧钌畹貞涯钪,稱之為“祖姑皇妃”。在江東村里,有座建于北宋年間,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宮殿式建筑,這就是供奉梅妃的“浦口宮”。浦口宮保持著古建筑風貌,殿堂高大寬敞,八根大石柱支撐著巨大的頂棚斗拱結(jié)構(gòu),神龕護攔鏤空的木雕花卉、翎毛、樹石等,極為精美。宮內(nèi)豎著郭沫若先生詠梅妃的詩碑。村邊寧海橋附近海邊上,有塊巨石,刻著“梅妃故里”四個大字。1998年,江東村人捐資,在巨石邊樹起一尊高大、威儀、秀美的梅妃石雕像。梅妃……[詳細]
3、葉飛故里 AAA
葉飛故里
  葉飛故里紅色旅游區(qū)位于南安金淘鎮(zhèn)占石村,以宏偉的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為核心,串聯(lián)起葉飛將軍故居、僑心園和虎石等景觀。先后被命名為省僑聯(lián)、泉州市和南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國防教育基地,福建省紀委廉政教育基地,泉州市紅色旅游A線首站,年接待游客4.5萬多人次,是廉政教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為一體的紅色旅游區(qū)。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位于葉飛將軍故居前方,設置有“華僑將軍葉飛專題陳列”和“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專題陳列”兩個展廳。其中,“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專題陳列”共收入泉州籍華僑革命人物213人,展示辛亥革命以來泉州籍華僑支持祖國革命,不懈追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出彩人生和光輝業(yè)績。葉飛故居建于120多年前,占地面積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80平方米。陳列館共布……[詳細]
陳靖姑故居
  順天圣母陳靖姑故居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工農(nóng)路72號,系順天圣母陳靖姑的出生地。相傳唐朝陳靖姑因?qū)W習了閭山道法,一生“講經(jīng)行法,降妖伏魔,扶危濟難”,尤以“救產(chǎn)護胎”著稱,死后受到人們的敬仰。民間尊稱她為“臨水夫人,順天圣母”等,是婦女安胎生育的保護神。現(xiàn)存故居為2004年翻修,占地300多平方,小巧典雅,現(xiàn)存正殿、龍泉古井、牌坊、放生池、百花圃等建筑,常年百花爭妍、綠竹長青。正殿是木構(gòu)架式內(nèi)供奉順天圣母、圓通自在天尊、圣父圣母、三十六婆官等諸天神圣。殿中懸掛著“順懿應天”、“崇福佑民”、“母地生靈”等牌匾。龍泉古井為唐朝至今的古跡,順天圣母陳靖姑自幼食用此井水成長。古井為溶洞式水井,井底與眾不同,藏有一個罕見的巨大涵洞,而且井水與閩江龍?zhí)督瞧碛晏幭嗤,常年是活水豐盈,所以至今清澈甘甜。陳靖姑故居……[詳細]
5、鄧拓故居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鄧拓故居
  鄧拓(1912~1966年),原名鄧子健,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qū))竹嶼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父鄧鴻予舉人出身。民國15年(1926年),鄧拓就讀于福建省立第一高級中學。民國18年,考入上海光華大學社會經(jīng)濟系。翌年冬,加入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lián)盟,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翌年秋,轉(zhuǎn)學到上海法政學院,曾任社會科學家聯(lián)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區(qū)黨團書記,中共法南區(qū)委宣傳干事、宣傳部長和南市區(qū)工委書記等職。1949年秋,任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同年冬,受聘為北京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58年,調(diào)離人民日報社,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分管思想文化戰(zhàn)線工作;主編北京市委理論刊物《前線》。1959年,兼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建館領導小組組長,出版《論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1960年……[詳細]
陳嘉庚先生故居
  陳嘉庚先生故居坐落于集美鎮(zhèn)后尾角,今嘉庚路149號,是陳嘉庚先生居住過的地方,1918年建成。故居是一座兩層小樓房,1938年被日本飛機炸毀,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現(xiàn)故居是1980年按小樓原來格局修繕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況陳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遺物。二層的會客室、餐室、工作間、臥室等,均按陳先生生前原樣陳設。故居西側(cè)的一座三層樓房為“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跡陳列館”,共以“經(jīng)商南洋,情深鄉(xiāng)國”,“傾資興學,百折不撓”,“赤誠愛國,鞠躬盡瘁”三部分陳列,展現(xiàn)出陳嘉庚先生經(jīng)營實業(yè)的聰明才智,勤勞儉樸、傾資興學的高尚品德和赤誠的愛國情懷;交通:乘坐18路公交車可以到達;到達集美學村后,步行即可地址:廈門市集美區(qū)嘉庚路149號類型:名人故居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電話……[詳細]
吳石故居
  吳厝吳石故居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吳厝村1號,南偏西15度,占地面積602平方米,合院式民居,由屏風門、披榭、大廳、天井等組成。一進僅存正座,封火山墻二坡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用檁十一根,穿斗式,二進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用檁十七根,穿斗式,明間以屏風門分割大廳為前后廳,廳柱為木質(zhì),較為高大,兩邊掛耳。該建筑規(guī)模宏大,構(gòu)成完整,為吳石將軍出生地,后吳石參加革命,此住所為其父母居住地,吳石曾回來居住過。吳石(1894—1950年),字虞薰,福建閩縣螺洲鄉(xiāng)吳厝村(今福州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吳厝村)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吳石與同鄉(xiāng)好友吳仲禧一道投身福建北伐學生軍。吳石1912年8月進入武昌第二預備軍官學校就讀,兩年后又被選拔進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與李宗仁、白崇禧、張治中同屬第三期。在1916年8……[詳細]
鄭金照烈士故居
  鄭金照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常太鎮(zhèn)常太村梧坑小組。鄭金照(1911—1936),曾用名李逵。1926年秋考入福建省立莆田高級中學,在校期間參加了黨領導的反帝大同盟組織,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轉(zhuǎn)為中共黨員。-是年9月中旬,中共莆田縣委決定成立“莆田各界反帝援助林案委員會”,組織開展反帝愛國斗爭,鄭金照作為委員會5個成員之一,與郭壽鑾等帶領學生、工人和農(nóng)民登上英商泰利公司的“駕鰲”輪,揪出買辦分子進行游街示眾,并搗毀設在涵江宮下街的國民黨特種消費稅局和勾結(jié)英商的陳湖泉豆餅行,政治影響較大,受到福建省委的通報表揚。1930年3月,鄭金照在他的母校省立莆高領導學生開展聲援印度和朝鮮的獨立運動,國民黨-當局對這一運動加以鎮(zhèn)壓,悍然下令逮捕并-殺了莆田學生會領導人陳文奮、林春暉,校方也……[詳細]
林文慶故居
  鼓浪嶼筆架山頂,有一幢依山而筑的歐式別墅,這是廈門大學第二任校長林文慶博士于1921年修建的住所,現(xiàn)偏筆山路5號。 別墅挺立于筆架山頂,二層加地下隔潮層。立面也不是一個平面,而是按地形錯落,自由而隨意。墅前有長長的雙向花崗巖蹬道直上前廳,蹬道西面依花崗巖壁而行,設計頗為獨到。前廳平臺側(cè)邊有一株茂密的千年樟,掩映著前入口。前廳的屋面是一個諾大寬敞的大平臺,連著后面的居室。林校長晨昏可隨心所欲步出臥室,到平臺遠眺廈門鼓浪嶼景色,晨練健身,環(huán)顧西海域閃爍的海面和“員當漁火”美景,也可在此接談、散步、納涼、吸氧、養(yǎng)花,觀賞九龍江入海口的海天美景!構(gòu)造別墅的廳室和副樓也按林校長的需要設計,臥室、書房、琴房分配得十分合理,溫馨可親。尤其是副樓,特別寬敞,既可用于宴飲,又可與同學們切蹉,風雨無憂。別墅的花……[詳細]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暨毛澤東、朱德舊居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暨毛澤東、朱德舊居位于建寧縣溪口鎮(zhèn)溪口社區(qū)溪口街49號。1931年5月16日至31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采取“誘敵深入”、“避強打弱,在運動戰(zhàn)中殲滅敵人”的方針,自江西富田一路向東橫掃700里至福建建寧,取得白云山戰(zhàn)斗、白沙戰(zhàn)斗、中村戰(zhàn)斗、廣昌戰(zhàn)斗、建寧戰(zhàn)斗五戰(zhàn)五捷,殲敵3萬余人,繳-2萬余支的輝煌勝利,痛快淋漓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1931年5月31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擊潰建寧守敵劉和鼎部第56師7000余人,解放了建寧城,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發(fā)動的對中央蘇區(qū)的第二次“圍剿”。當晚,朱德總司令、毛澤東總政委率領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進駐溪口天主教堂。他們在這里從事了許多的重要革命活動,開辟了建(寧)黎(川)泰(寧)革命根據(jù)地;毛澤……[詳細]
雷光熙烈士故居
  雷光熙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渡里村畬角里自然村。雷光熙(1915—1941),曾用名雷音,畬族。其父雷覺蒼是傾向進步的民軍營長,北伐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莆田民軍被國民黨軍林繼增部收編,雷覺蒼在國民黨地方--中被枉殺。面對家庭突遭的厄運,雷光熙十分悲憤,深感社會黑暗,遂中斷學習回鄉(xiāng)繼承家業(yè)。1934年9月間,王于潔回到莆田重建中共莆田中心縣委后,派陳建新到常太做雷光熙思想工作。雷光熙對共產(chǎn)黨振興民族的作為深有好感,表示堅決投身革命,并主動獻出家里所藏的3挺輕機-、9支-、1支駁殼-及-、手-數(shù)箱。于是,黨組織用這些武器在常太建立一支游擊隊。在斗爭中,雷光熙從一個普通學生逐漸成長為英勇善戰(zhàn)的游擊隊員,經(jīng)受了-林彈雨的考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36年5月,閩中工農(nóng)游擊隊第一支隊從福(清)永……[詳細]
魏杰故居
  魏杰故居原位于福州鼓樓區(qū)東門塔頭街,坐北朝南,三面圍墻,共四進,第四進早己倒坍,只留一片空地!苞Q山草廬”面積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圍墻。主座建筑祠廳辟左、中、右三門,大門六扇。入門,三面環(huán)廊,廊下天井,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gòu)架,雙坡屋頂,斗拱、掛洛、檐、楣雕畫精美,是奉祀魏杰生父富友之祠廳,帝建靜修書屋、壽泉廳、泉石居(花亭)等,分別作為祭祀、課讀、書畫及住宿之所;泉石居是魏杰長住的宅院園林。魏杰故居現(xiàn)移建于金雞山頂,只剩兩進。前圍墻中為石框門,上有多跳偷心式雨蓬,下懸“魏杰故居”匾,下為三步石臺階。門內(nèi)為天井回廊,插屏門額曰“詩農(nóng)債”,對聯(lián)“布衣名士煙霞傲批好,農(nóng)家詩人山水知音”。首進廳堂穿斗式木構(gòu)架,雙坡屋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中間有插屏門隔為前后廳,前廳正中陳……[詳細]
林潤故居(含林蘭英故居)
  林潤故居(含林蘭英故居)位于城廂區(qū)霞林街道溝頭村,類別為古建筑。林潤故居也稱為“御史大夫第”,原坐落于莆田城關下務巷,建于明隆慶元年(1567年)。當時宅第規(guī)模宏大,坐北朝南,臨街有大門七個,小門二十一個。大門懸掛“諫臣世第”匾額;其門額枋板上就有楷書“御史大夫第”5個大字。大門聯(lián)為“九牧家聲大,諫臣世澤長”,宅內(nèi)大廳4進,兩旁依次為正房、廂廳、廂房及護厝等,為落檁品架本結(jié)構(gòu),間有天井,青磚大埕等。每廳形成一個單元,由一個大門出入,整體錯落有致,又主次分明,布局十分嚴謹。采光、通風、排水等設備良好。整個建筑群原占地近6000平方米。400多年來,經(jīng)過幾個年代的修繕,其主體建筑迄今依然保持明代士大夫官宦第的特色。2002年,因舊城改造需要,故居最核心的建筑被整體易地搬遷至現(xiàn)在莆田一中新校園的東……[詳細]
亦足山莊
  亦足山莊建于20世紀20年代,是越南華僑所建,與會審公堂、林文慶別墅為鄰居,廈門道尹陳培琨題寫的“紫氣東來”楣匾在“文革”中-抹,現(xiàn)尚可辨。山莊選址極佳,有漂亮的歐式門樓,巴洛克風格的雕塑照壁和精心雕琢的過渡石階,站在別墅主樓臺階上,鼓浪嶼、廈門港出海口一覽無余。主人在院內(nèi)巨石上鐫“亦足山莊”寓意有了此別墅就知足了。別墅的四根通天大圓柱正面支撐,突起的雙拱窗套,凹槽的四角墻柱,流暢舒展的線條,頗有特色的女兒墻,以及古希臘柱式裝飾,形成很強的主體感,產(chǎn)生富有韻律的外形美。主屋右側(cè)設計為玲瓏的中國傳統(tǒng)庭院,按地勢落差,筑有蜿蜒曲折的小徑,徑端有一個重檐兒八角涼亭,作休閑觀景用的。院內(nèi)有口深井,井上有井房,井旁有盥洗池,取水設備一應俱全。門樓由許多大小盾形浮雕、繁枝花卉、希臘柱組合而成,極為漂亮。……[詳細]
陳金城陳伯達故居
  陳金城、陳伯達故居位于洛陽鎮(zhèn)梅嶺村,是一處革命老區(qū)村,也是泉州前往省城的古驛道的必經(jīng)之路。南宋時期的朱熹曾經(jīng)路過這里,發(fā)現(xiàn)此村形如五瓣梅花,真乃風水寶地。他對身邊的人說,此乃風水寶地也,后必出異人。遂刻石于山壁。直到清朝末年,果然出了一位進士陳金城。如今陳金城的故居,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陳伯達是陳金城的曾孫,他的故居就在陳金城故居的右側(cè)。故居占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三大落五開間,前有磚埕,邊有“勉齋學館”。故居內(nèi)有陳金城中舉之牌匾,陳列先祖孝子坊、孝前坊殘存的碑柱石刻。陳伯達誕生舊厝內(nèi)掛有陳伯達一生著作目錄及部分照片、墨寶。故居最有特-處,是在一個不大的堂屋的墻壁上掛著四個字板,上 書-“陳伯達1992年至1970年著作目錄”,里面有政論、詩歌甚至小說。開篇第一篇就是“兵?匪?”,時間……[詳細]
程燦烈士故居
  程燦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區(qū)白沙鎮(zhèn)白沙居委會坪埔自然村。程燦(1914.8—1949.3),又名程新,莆田白沙鎮(zhèn)人,1930年底在白沙小學畢業(yè)后回家務農(nóng),接觸中共地下工作者,思想上傾向進步。1933年參加廣業(yè)區(qū)農(nóng)會活動,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10月被調(diào)到常太集中訓練后編入閩中工農(nóng)紅軍游擊隊第二支隊,任支隊部通訊員,參加閩中三年游擊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閩中國共兩黨經(jīng)過和平談判后達成一致抗日協(xié)議,1937年10月中旬,閩中游擊隊接受國民黨軍點編后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師獨立大隊,不久移駐泉州承天寺。1938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泉州事件”,暗殺大隊長劉突軍,派兵包圍承天寺,強行收繳獨立大隊武器。程燦與同志們一起,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堅決斗爭。在新四軍軍部的干預下,國民黨頑固派不得不……[詳細]
洪朝選故居
  洪朝選故居在翔安區(qū)新店鎮(zhèn)洪厝村中,為二進式磚石木混合建筑,燕尾式硬山瓦頂,面寬12米,進深20米。故居建于明嘉靖年間。20世紀50年代初前進圮塌,1976年依原基址修建。后進因木作蛀蝕,三合土墻體破裂,故又更換中梁,重砌山墻,但廳堂木作立柱以及石座、柱珠仍然保留。故居外墻、窗戶和大門門框都用花崗巖條石精心砌成;外墻上方是一組花格式的矮欄桿,正對著大門上方的欄桿上有7個水泥澆灌的喜字;外墻窗戶中間用三根短條石作隔,既通風又牢固,很有特色;左右窗戶上方分別書有“百福千輝”、“福壽康寧”對聯(lián),對聯(lián)上方各有一個有兩個對稱孔洞的通氣孔;窗戶和大門兩側(cè)均飾有山水、花鳥彩繪;大門由兩扇鐵門組成,門前是一條石鋪砌的小場院,院里原有兩株6米多高的鐵樹,相傳為洪朝選自廣東回鄉(xiāng)時隨轎運回栽種于故居庭前。至今故居廳……[詳細]
毛票故居
  毛票故居位于德化水口鎮(zhèn)毛厝村。1943年,永德大特派員吳天亮以賣故衣為名來到毛厝村,進行秘密的革命工作,先后發(fā)展了毛票等一批中共地下黨員。毛票舊居——岐山堂遂成為吳天亮秘密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的據(jù)點之一。1943年8月,毛票被選送到閩中特委在仙游上湖底舉辦的骨干學習班學習。學習結(jié)束后,與省委委員黃扆禹、永德大特派員吳天亮等回到毛厝,遵照省委指示,建立岐山堂地下交通聯(lián)絡站,然后開辟德化至大田武陵安的地下交通路線。11月間,吳天亮、毛票等人到大田武陵把林大藩的隊伍接到毛厝。隨后,黃國璋、郭永星等8位同志也來到毛厝。毛厝村成為仙、德、永、大地區(qū)革命活動的重要據(jù)點之一,岐山堂也一度成為游擊隊的重要交通站,為1944年省委機關南遷坂里打下基礎。1944年3月省委機關遷移德化坂里時,毛票負責內(nèi)外交通聯(lián)絡、生……[詳細]
蔡三俤故居
  蔡三俤故居位于福清市鏡洋鎮(zhèn)長征村掌溪自然村。早在1933年底,中共地下黨福清縣委書記何文成就來到福清西區(qū),在上店、樟溪、波蘭和北郭等村開展工作,宣傳革命,發(fā)展許春來、陳池仔和陳石榴三人入黨,并成立中共北郭支部,由陳池仔任支部書記。1934年,許春來介紹了姑父蔡三俤入黨。從此,樟溪蔡三俤家成為黨的一個秘密聯(lián)絡站,何文成、黃孝敏、劉突軍等領導人經(jīng)¬常在這里碰頭。1935年初,我黨決定在羅漢、角樓、半嶺發(fā)展武裝建立游擊根據(jù)地。1月,中共福清中心縣委書記黃孝敏在蔡三俤家召開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心縣委委員何胥陶,從?谡{(diào)到西區(qū)開展宣傳工作的陳家潮,地下黨員葉亞火、許春來等。黃孝敏分析了我黨領導南西亭暴-動-失敗的原¬因和當時我黨武裝力量在沿海地區(qū)活動困難的形勢,指出只有到國民……[詳細]
韓永藩烈士故居
  韓永藩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馬院村江北里小組。韓永藩(1902—1931),化名李應葵,出生于貧苦農(nóng)民家庭。在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讀書時,在校友郭壽鑾的引導下思想趨向進步。1928年秋后,被吸收為共青團員。同年12月,莆田黨團組織分開,任共青團莆田縣委負責人。1929年3月,參與開設城關黨的地下聯(lián)絡站——“人生商店”的工作,并經(jīng)常積極深入到工農(nóng)群眾中工作。同年7月,韓永藩轉(zhuǎn)為中-員,成為莆田常太地區(qū)早期黨員之一。由于韓永藩在莆田城關學校組織青年開展反帝斗爭中成績顯著,于同年9月被任命為共青團莆田縣委書記。此后,他一方面繼續(xù)組織學生,反對國民黨包辦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反對莆田學校當局的壓迫和奴化教育,開展--擇師活動;另一方面在城關對部分黨員進行秘密軍事訓練,為廣業(yè)工農(nóng)自衛(wèi)隊、江口游擊隊的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