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宮位于仁和鎮(zhèn)總發(fā)村總發(fā)1組,北距318國道200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現(xiàn)僅存五圣殿一處古建筑。五圣殿的墻壁為土筑墻,墻厚八十厘米,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68平方米,建筑面積112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殿為單檐歇山式屋頂,筒瓦覆蓋,窩式斗拱,棟畫彩梁,四角攥頂,檐覆重綠琉璃瓦,角吊懸銅鈴,視觀玲瓏。屋檐用木板裝飾,木板上繪制有《西游記》彩繪12幅,每幅均為一個精彩故事,人物栩栩如生,為…[詳細]
何市萬壽宮位于自貢市大安區(qū)何市鎮(zhèn)人民政府內,距離市中心23公里,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培修,坐東向西,由踏道、抱廳、軒和正殿組成。穿斗抬梁混合木結構建筑,兩山式風火墻、頂蓋青瓦。五間通面闊18.95米,進深13米,通高17米,廊寬3.2米,正殿246.35平方米,抱廳20平方米。萬壽宮又稱江西會館,是古代會館文化的代表之一。何市作為自流井鹽運東大路上的重要驛站,曾…[詳細]
陳坊萬壽宮位于陳坊鄉(xiāng)陳坊老街中部偏南位置,建于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坐西朝東,磚木石結構,總占地面積870平方米。走近萬壽宮,大氣磅礴之勢躍然眼前,飛檐翹角,門廳廓然,紫棕色的外壁浮雕三個鎏金大字“萬壽宮”,不由得令人仰視。左右兩側,石獅蹲守,好不威風。進入里邊,吊腳戲臺依舊宏偉,亭臺廊柱彰顯舊時之華貴。正堂祭臺諸神神色肅穆,炯目朗然。偌大的天井,把陽光方方正正的吸納入室。這座商會大約修建于清朝中期,…[詳細]
萬壽宮萬壽宮(第四批省保)時代:元、明地址:高平市原村鄉(xiāng)上董峰村董峰萬壽宮又名圣姑廟,位于高平市原村鄉(xiāng)上董峰村北。據(jù)廟內碑文記載創(chuàng)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明、清歷代均有修繕。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占地面積約1285平方米。萬壽宮中軸線上從南至北建有山門、三教殿、倒座戲臺、玉宇石亭、圣姑殿,兩側現(xiàn)存東配殿(東云亭)、西配殿(西云亭)、西廂房、東西耳房、東西角殿。三教殿、圣姑殿為元代建筑,…[詳細]
萬壽宮位于谷城縣盛康鎮(zhèn)前街,又名“江西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道光元年(1821)維修。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積1385平方米,F(xiàn)存正殿和戲樓,建筑面積約360平方米。該建筑作為清代商人所建的行業(yè)會館,是研究當?shù)厣虡I(yè)貿易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第五批)…[詳細]
萬壽宮建于清代中晚期,坐北朝南,建筑面積726平方米,現(xiàn)存前殿、正殿及左右配殿,單體建筑為大小木式形制,平面布局為四合院式,是了解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特點、風格、工藝等的文物活體,也是研究清代古建筑的重要實物資料。高坪區(qū)人民政府于2002年10月18日公布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萬壽宮 位于永年社區(qū)民主街,建于清代。原建筑規(guī)模宏大,占地面積1760余平方米,具有典型清代大型建筑特色,現(xiàn)僅存外墻與后殿。外墻為磚石結構,部分墻磚刻有“江西館”字樣。后殿為抬梁式木結構,小青瓦屋面,面闊7米、進深12米,大門及石柱均刻有對聯(lián),字跡已風化難以辨別![詳細]
南昌萬壽宮(即妙濟萬壽宮或鐵柱萬壽宮)是一座歷史悠久、名揚海內外的著名道教圣地,是為紀念江西的地方保護神—俗稱“福主”菩薩的許真君而建。原址在城內翠花街,現(xiàn)于二000年初基本上按原貌移址象湖,二00四年五月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南昌萬壽宮,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區(qū)西南隅的象湖風景區(qū)內。象湖風景區(qū),則又是依贛江南昌段水域區(qū)岸近些年來開發(fā)的新景點,面積約7.81平方公里。這里兩岸長堤成蔭,湖光小島點綴。水域…[詳細]
位于縣城北部江西街中段南側。亦稱江西廟、江西同鄉(xiāng)會館、豫章會館等。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毀于戰(zhàn)火,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經(jīng)東川、南昌、臨江、瑞川、建昌等五府公議,并由參加公議的五府及九江、南安等共14府捐銀重建。清道光、咸豐及民國年間均作過多次修茸。萬壽宮是會澤縣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會館建筑之一,總占地面積7545.92平方米,建筑面積2594.74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作縱深布局,為三進兩跨院。建有門樓兼戲臺、正殿、后殿。門樓戲臺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歇山頂建筑,前檐開山門,樓層作戲臺,前檐三重,后檐五重,檐下有裝飾性的密集型斗拱挑檐,…[詳細]
宋徽宗“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位于海口市瓊山區(qū),時代為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同五公祠保護范圍。…[詳細]
上栗萬壽宮坐落在上栗縣上栗鎮(zhèn)北上街的栗水河旁。始建于明太祖五年(公元1372年)壬子年冬月。當時分前、中、后三殿和左殿等四殿,占地面積2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748平方米,高3.5米,大門額上嵌著一塊清乾隆御賜的“圣旨”。東晉時,南昌一帶洪水泛濫成災。傳說是許遜(許真君)征服了孽龍,從此根治了水患。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敕封許遜為“神功妙濟真君”。各地建廟紀念,尊許遜為“雷法神仙”,“普天福主”。同時還出版了很多有關歌頌許遜的書籍。由于時局的變遷和政治的需要,曾遭受損壞嚴重,現(xiàn)已維修并基本恢復原貌。地址: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上栗縣上栗鎮(zhèn)北上街…[詳細]
茶園萬壽宮古戲樓作為目前得以完整保存下來的稀有近代戲樓建筑——茶園街萬壽宮戲樓,據(jù)今約有200年。因建筑的獨特結構,精美的石、木雕刻和重要歷史價值,已于上個世紀80年代被金沙縣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以來,經(jīng)過縣委宣傳部、縣文廣局、茶園鄉(xiāng)政府的呼吁和縣文物管理所的不懈努力,得到省、地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下?lián)?萬余元對萬壽宮進行了保護性修繕,較好地維持了該建筑的原貌。日前,應省、地文化部門的要求,縣文物管理所專程到茶園鄉(xiāng),由縣電視臺工作人員將萬壽宮戲樓內外風貌拍攝制作成專題錄像片,上報申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園萬壽宮戲樓這一精美的古建筑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和開發(fā)![詳細]
重安萬壽宮重安萬壽宮在縣城東南20公里的重安鎮(zhèn)北街北側14號,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光緒四年(1878)重建。萬壽宮建筑按縱軸線布局,層疊而上,四周以風火墻圍護,寬13.3米,深53.4米,占地710平方米。面墻嵌砌牌坊,墻內前為戲樓。三面貼墻。樓面闊3間,進深7米,明間為歇山式戲臺,次間為硬山造,樓后兩側,倚墻各建廂樓3間,前作雕花欄桿吊腳樓。經(jīng)4級踏跺而上,依次為正殿與觀音堂,兩者相距2.85米。其間,兩端各建神龕一座,正殿及觀音堂皆抬梁穿斗混合式,前帶雙步廊,檐下封飾卷板,廊頂為鶴脛一枝香桿,軒梁、月梁有“壽”字紋樣及“鳳穿牡丹”等浮雕圖案。架梁均露明,駝峰有雕飾。殿、堂寬與墻…[詳細]
廿三都萬壽宮位于廣豐縣橫山鄉(xiāng)二十三都,時代為清。廿三都萬壽宮被公布為上饒市文物保護單位。以文物本體為界,東、西、南、北側各向外延伸3米。保護范圍面積:585.26平方米。…[詳細]
位于閔孝老街后街下段轉角位置的萬壽宮,占地面積約700m2,四周封火磚墻高出整個屋脊3m,外形看似桶子屋。入大門的第一進是院壩,約300m2的院壩一色細鉆青石板鋪就;殿堂、院壩分為三級三進,第二殿地勢略高前院壩60公分,是一幢五柱四瓜,中柱高1丈九八寸的大木房;第三殿地勢略高二殿60公分,原為七柱五瓜,柱頭均采用三尺多大的原木,成料后是上下一般粗,有二尺八大的柱頭,一色的一尺四寸寬的梗料川坊建成第三級殿堂,進深8米,分中左右三間,每間開間約5m,兩邊齊墻,裝板整齊,川坊和封檐上均雕刻龍鳳、花卉、百鳥圖案,工藝精湛。中堂敝開,鼓形石磉墩。上殿殿堂中供奉釋迦牟尼佛祖等佛神像。上殿中堂兩列前棟挑首處…[詳細]
黃泥萬壽宮年代為清,位于黃泥鄉(xiāng)雙龍村,類別為古建筑。2012年9月3日,黃泥萬壽宮被公布為蓬溪縣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南、西、北以古建筑外檐為保護范圍界;南至鄉(xiāng)宣傳文化中心,東、西、北以古建筑外檐各延伸3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界![詳細]
萬壽宮:在老君山前老河街中段,是明時江西入籍劉、廖建設的。全廟峰火石單墻,內部木結構的四合大院。臨街面三道大門,中為正門。長3.2米,寬1.4米,門外兩邊“野鹿噬花”石“鼓兒”磴,門首“八仙過!笔〉,上刻“跡葶江西”四個大字故也稱“江西廟”。前殿戲樓,7米高方形石術四根,屋頂斑斑瓦四角翹,前兩角檐下,掛小銅鐘,風吹即響。臺中兩大圓柱,臺邊刻浮雕,其間人物花草,文革破壞。中部大石壩,兩側男女賓樓,供人觀看演出。正殿廟壩兩通梯石級進入,8根0.5米,高6米的圓形石柱,兩側峰火墻,小青瓦屋面,中塑許真君(許遜)的神像,民國時期,設鄉(xiāng)公所時銷毀。辛亥革命成功建區(qū)團制設團局,團正辦公處,聯(lián)保辦公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