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 紹 靈應山石窟寺距鹽池縣城37公里,是佛道合一的寺廟,因該寺甚靈,“凡有求必應”,故名靈應寺。靈應寺依山而鑿,13孔石窟呈半圓形排列,各有廟號,窟內塑像,造型逼真,各具情態(tài),迎人欲語;壁畫圖案大方,色調和諧,繪制精美。傳說系唐朝敬德將軍修筑,現(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應山石窟寺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地勢奇峻,既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又有奇山之野韻,每逢廟會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不斷,是鹽池最為著名…[詳細]
馬山佛殿廟石窟,位于上鹽灣鎮(zhèn)馬山村東北側的石廟山西南壁上,東臨小井溝,相對高度約50米。石廟山呈東北-西南走向,東、西臨溝,南臨川道,山體基巖裸露,頂部薄土覆蓋,平面呈長條形。石窟坐落在山體頂部西南壁上,砂巖質,單窟,平頂,長方口,平面呈馬蹄形。口高2.10米、寬1.06米,外壁石雕蓮花圖案;窟高2.21米、窟深2.70米,窟前寬2.28米、后寬2.38米;窟內神臺與窟鑿為一體,頂部藻井直徑2.4…[詳細]
大石堡石窟開鑿在大石堡山丘東側山腰離地高約8米、直徑約11.5米的一橢圓形巨石上,坐西向東,鑿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石窟寬約2米,高約1.2米,進深約0.5米。主像3尊,居中者為釋迦摩尼像,結半跏跌坐于蓮臺上,底座為仰覆蓮須彌座。其左、右側為文殊、普賢菩薩像,二者均結跏跌坐于蓮臺之上,蓮臺各放于獅、象背上。釋迦摩尼像兩側立二侍者。石窟左、右側壁雕刻有世俗人像,其中左側1尊,雙手握于腹前,右側…[詳細]
從殘存碑刻和清代碑記考稽,千佛寺當建于勝唐。因寺內有千佛洞而得名?咧从蟹鹣袂в啵史Q千佛洞。內供三世佛,仰覆蓮花須彌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后年間的題詞,洞口有書法家程淓題佛國二字。洞前有卷棚頂拜殿為清代所建。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約4米,面積150平方米,南北兩端鑿石階數(shù)級。供游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橫額書即武當三字。石峰巔有舊廟一間,內訖真武。千佛寺石窟歷史悠久,為我國石窟藝…[詳細]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延安城東南黃龍縣城北35公里小寺莊東山下。也稱圣壽寺石窟。高2.6米,寬2.7米,深3.5米,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及二供養(yǎng)人像,共九尊石刻。正中壇基上為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束腰形仰蓮須彌座上。佛袒胸,外著通肩大衣,雙手作法界定印,背后為高浮雕火焰形背光,背光上雕一佛二弟子,下雕二飛天。佛兩側待立迦葉、阿難及菩薩、天王、供養(yǎng)人,分立壇基下兩側。座前刻有一…[詳細]
賈郭石窟(第五批省保)時代:北魏、隋唐地址:長治市沁源縣王和鎮(zhèn)賈郭村東石窯灣古莊線北側崖壁賈郭石窟始鑿年代不詳,現(xiàn)存石窟造像為北魏至隋唐風格。石窟位于東西長約145米、高約2.5米的崖壁上,坐北朝南,由東向西依崖開鑿11窟,分布面積約364平方米。11座窟寬0.60-1.1米,深0.30-1.7米,高0.80-1.20米,大小不等?邇仍煜穸酁槿谌愂,窟門側雕有金剛或菩薩立像,窟內壁造像均為一…[詳細]
王母宮石窟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袞|南75公里處的涇川縣涇、內兩河匯流處,在王母山東北面,距涇川縣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宮石窟依山開鑿、呈略長方形,形若“凹”,高達12米。窟內造像分三層,中有方體塔柱,直連窟頂,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薩以及馱寶塔的白象,多為北魏作品。頂部建造物脫落幾盡,現(xiàn)存造像百余尊,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兩旁?咄鉃榍宕匦薜囊郎綐情w![詳細]
文殊山石窟位于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鎮(zhèn)祁文鄉(xiāng)文殊村的文殊山上,現(xiàn)存窟龕百余個,開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F(xiàn)存早期中心柱窟8個、禪窟1個,窟前寺院遺址28處。現(xiàn)存有壁畫、塑像較為重要的有前山千佛洞、萬佛洞和后山古佛洞、干佛洞等,均為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穹隆頂。另有在窟內開鑿小禪室的禪窟。中心柱分三層,下層為方形壇基,上面兩層每面均鑿圓拱形龕,龕內塑佛像,龕外塑二脅侍菩薩。洞窟四壁及頂部彩…[詳細]
廟嶺山石窟廟嶺山石窟(第一批省保)時代:北朝至唐地址:榆社縣城西南5公里廟嶺山寺溝千佛洞又稱石室方丈,坐東朝西,依崖而鑿,方形覆斗頂。寬2.4米、深2.55米?邇鹊褫^大造像6尊,四周千佛環(huán)繞計1090尊。主佛像(東壁)通高1.33米,像高0.9米。身披褒衣博帶袈裟,內著僧抵支,結咖跌坐于束腰長方形平臺上。摩崖造像在原大雄寶殿的后墻崖壁上,像高1.8米,身披輕薄透體袈裟,線條簡潔流暢。雙手殘,結跏…[詳細]
盤山原名叫四里崗,距縣城東南8里許。清朝乾隆年間,知縣張坊等文人雅士到這里敬香踏青,見山勢如龍蟠吐珠,起名盤山。山坳如盆,水草豐茂,并有一小泉流瀉。唐時建有一寺,俗稱盆兒寺,植松種槐。到明宣德二年(1427年)盆兒寺建筑僅存在石幢。是年,重建釋迦殿等,敕賜顯化寺。后來又鑿石洞二窟,名為大小石窟。在明--、嘉靖、萬歷年間,清代的乾隆、道光年間又有維修。光緒年間增建神仙洞。至此,形成座北向南、從高向低…[詳細]
天佛寺石窟位于城南50公里處中路鄉(xiāng)燈山村,是我國早期的石窟之一。創(chuàng)建于十六國北涼,后經(jīng)歷代開鑿,規(guī)模宏大,建筑雄偉,有學者稱為“中國石窟鼻祖”?邇缺4姹诋嫈(shù)百平方米,現(xiàn)存洞窟三層,大小佛龕17個,佛像100多尊,以及魏、隋、唐時期的漢、藏寫經(jīng)、初唐絹畫等珍貴文物。其中主體建筑大佛窟如來坐像高達30多米。大佛左右兩邊站立迦葉、阿難、普賢、文殊、廣目、天王六尊造像,神態(tài)逼真,形象各異,塑造精致。因修…[詳細]
八峰崖石窟位于隴南市西和縣石峽鎮(zhèn)高燈村。石窟鑿建于距地面160米的一處長約60米,高4—15米的天然巖穴內,巖穴僅有一條依崖壁開鑿的棧道與山梁相連,F(xiàn)存窟龕為唐代,各類泥塑造像70余身,壁畫約50平方米,明、清碑刻5通。八峰崖石窟對于研究唐宋以來隴南地區(qū)民間雕塑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以及明清以來隴南地區(qū)佛教傳播情況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2007年被隴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詳細]
“補陀洞天”石窟位于東錢湖大公村霞嶼山下,離寧波市東南約50華里。石窟洞口朝南偏西,南北相通,南面洞口離東錢湖面約30余米,北面后洞口靠湖約5米, 1986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創(chuàng)建于南宋,是宋丞相史浩為孝其母拜佛,仿普陀山湖音洞所鑿,距今約有八百余年的歷史。至今洞內還較完整的保存著南宋時期的石雕佛像、五爪游龍及卷云三朵。其刻工細膩精致,佛像形態(tài)威武俊秀,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它的發(fā)現(xiàn)…[詳細]
艾葉交石窟艾葉交石窟位于涉縣城西北23.5公里的偏城鎮(zhèn)艾葉交村東南的象山山腰上,坐東朝西。該處石窟開鑿于北齊,面積5.64平方米?唛T呈圓角長方形,高1.46米,寬1.1米,窟門上有人字形槽。窟門左側為北,右側為力士1尊?咂矫娣叫危瑢2.3米,深2.45米,三面鑿壇,正面壇上原有造像五尊,均為圓雕,現(xiàn)均失,僅存佛座,窟北壁雕一佛二弟子,本尊坐佛高1米。南壁為一佛二弟子,坐佛高1米?唛T內兩側各雕…[詳細]
文殊寺石窟群旅游景區(qū)位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藏族鄉(xiāng)境內,距酒泉、嘉峪關市二十余公里,交通極為便利。文殊寺石窟群建于東晉明帝太寧時期,經(jīng)過魏、晉時期的建設修繕,到唐、宋時期達到鼎盛,聲名遠揚。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文殊寺石窟群始文殊寺院,藏語稱“嘉木樣貢巴”,漢語意即“文殊大寺”,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據(jù)傳說和《安多政教史》載,文殊菩薩曾顯靈于此,故名為“文殊寺”。隨…[詳細]
白乳溪石窟刊鑿于唐代,現(xiàn)存龕窟23個,造像151尊,碑刻3通,線刻經(jīng)幢1個,題記4幅,分布在四塊錐形白砂巖石上,龕窟形式有單層圓形龕、雙層方形龕、外方內屋形龕等。石窟裝飾華麗,雕刻藝術精湛,是融宗教、彩繪、建筑、雕刻、音樂、服飾為一體的盛唐時期石窟佳作,對研究唐代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提供了實物依據(jù),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2013年5月,白乳溪石窟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石窟A、B…[詳細]
木圖石窟,位于原平市蘇龍口鎮(zhèn)木圖村北約1500米處,金山腳下的一巨形沙石質巖壁上,單窟。坐東朝西,面寬1.5米,進深1.44米,高1.2米,平面近方形。窟內鄭重鑿有1龕,高0.7米,寬0.53米,內雕1佛,結跏端坐,高0.55米,身著袒右袈裟,左右立二弟子二菩薩,高0.53米,龕左側鐫刻“華林寺”三字,右上刻有題記4行44字:“正光五年(524)七月十八日,比丘僧華云興在華林寺,造像兩□、□浮圖一…[詳細]
老君崖石窟位于武當山獅子峰。老君巖又名玉清巖、太清巖、太玄觀,坐北朝南。道士任道清、王道興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在其南部巖壁上開鑿一高5米、寬4.5米神龕,龕內浮雕高2.95米的老君坐像一尊,兩側龕壁線刻道家-圖示13幅,上部龕壁線刻武將4幅,并分別在其外側陰刻楷書“大宋天圣九年七月囗日老君巖王道興記石匠李”、“山門奄主任道清”、“太上巖”,字徑0.5米見方。大龕周圍的崖壁上,另設數(shù)十個或刻于…[詳細]
蓮花洞石窟蓮花洞石窟位于屏邊縣城南70公里的靈寶山上,海拔2100米。這里峰巒迭翠,森林茂密。蓮花洞石窟有前后兩個洞口,前洞已廢,后洞高3米,寬4米,深15米,洞內雕刻造像8軀。在洞底巖壁上依壁雕刻有如來菩薩一軀,身高2.3米。洞口對面的巖壁上刻有玉皇大帝、瑤池金母,壁前有0像韋陀,技藝純熟,刻工細膩。洞內佛像和金剛像為明末清初作品。道教造像為清光緒二十年至三十二年(1894-1906年)所刻。1…[詳細]